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家长歌(连载)

汉家长歌(连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朝堂上的事可以忽悠二世,朝堂外的事也可以一时忽悠,但没法一直忽悠。这起义军都快入关了,也都派人来接触了,二世再昏庸也知道此事的严重性吧!所以就不断的派人来问赵高这起义军的事,多少都有点责备的意思,看来是瞒不住了。
那就不瞒了,解决了二世就再也不用瞒了。
赵高派他的亲信率领亲兵直入宫中来解决二世,可怜又可恨的二世此时才明白赵老师原来不是个东西,但他却不明白人性,刀都快架到脖子上了他竟然还乞求想做个王,不可;做个侯总可以吧!也不可;那就做个普通老百姓……
你就是个傀儡,有什么资格提条件,建议你还是自行了断吧!
自尽对二世来讲可能是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所有的傀儡都是如此,一切都是不得已,不得已到最后连个普通人都做不了。堂堂千古一帝的儿子竟然是这种结果,真是丢你爹的脸呀!
解决二世之后,赵高就想取而代之,最后却发现连那些指鹿为马的人都不买账了,这个时候赵高的无耻和无能就暴露无遗了。
即使没人支持,赵高还是决定要做一件事,他认为,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秦的了,现今天下是王侯并起,秦也应该去掉帝号恢复王的称号了。
自己看来是做不了这个秦王了,那就再立一个傀儡吧!最后找到了一个宗室的叫子婴的人,史书上称此人是二世的侄子,但争议很大,在这就不讨论了。总之,子婴先生,你来做这个王最合适了。
因为之前皇室的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子婴可能是漏网之鱼,所以目前他是最适合做傀儡的,但子婴又是个不甘做傀儡的人,他可是有想法的,而且还把想法付诸了行动:与自己的家人合谋杀了赵高。
至此,沙丘之谋的三个主谋把国家折腾的差不多了就都到地下向秦始皇谢罪去了。
也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玩弄权谋,没有最终的赢家,玩了别人最终也玩了自己。
子婴继位为王,而不是帝,至此,作为帝国的秦王朝是二世而亡了,虽然子婴延续了秦的生命,却也就一个多月而已,具体地说,子婴这一个多月是来为秦处理后事的。
历史总是那么奇妙,当王朝有希望的时候,却出现了没希望的人,可当王朝没希望的时候,又出现了有希望的人。子婴到底有多少希望不得而知,毕竟就那么点时间,但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想法也有方法的人,可对这病入膏肓的国家,也无力回天。
此时刘邦的军队已经进入了武关,长驱直入关中,离咸阳已经不远,虽然大势已去,但抵抗还是要有的,秦军与刘邦的军队大战于蓝田,大败,彻底的没戏了。
子婴是识时务的,如今大势已去,抵抗,国亡,族灭,百姓遭殃;投降,国亡,家族和百姓可能还有希望。
公元前206年初,秦王子婴向刘邦献上玉玺正式投降,存在了短短十几个年头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秦王朝───再也不见。
曾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如今向我投降了,这是何等的荣耀,心情又是何等的激动,当看到壮丽繁华的皇宫时,人性黑暗的一面开始蠢蠢欲动,刘邦心动了。
他想进去好好享受一番,最后在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劝阻与提醒之下,刘头领才明白,二世就是这样才亡的国,而且自己目前还不是最终的胜利者。
先办正事吧!
显示王者风范的时候到了,先把子婴看起来,接着就是维持秦宫的秩序,当然在这之前先抢掠一番是必然的。然后驻军霸上,再来处理老百姓的问题,老百姓可不能抢,这才是最重要的。
和关外的老百姓一样,关中的老百姓也深受秦苛政之苦,对此时的老百姓来讲,谁当天下之主都一样了,只要能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就行。古今都是如此。
出身平民的刘邦深知百姓之苦和百姓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骚扰百姓,还召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到霸上,跟他们约定三条临时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按轻重定罪,抢掠者按赃物多少定罪,同时废除秦的所有苛政。
一时间民心大悦,义军果然很义,特别是沛公的义军。
刘邦虽然先入关中,但目前还不一定是关中王,可有一样东西一定是刘邦的,而且谁也抢不走───民心。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第十一章 楚和汉的恩怨

【鸿门的恩怨】

当项羽带着各诸侯联军四十万浩浩荡荡来到函谷关时,见有人把守关口,一打听才知道是沛公刘邦的人马。这还得了,连我都敢挡,打。
先说说这函谷关,在靠近今陕西和山西的河南西部地区,北临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之一,也是当时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分界线,秦王朝最终能统一天下跟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有很大关系。
任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我项羽面前,就仅仅是一座普通关塞而已。
迅速拿下。随后大军长驱直入关中,直逼咸阳(记住,此时并非要打刘邦,只是来讨个说法)。
从项羽入关的那一刻起,看似强大的项羽就已经处于下风,为什么呢?
项羽入关时,毫无疑问,他已经知道刘邦先入了关。按照约定,刘邦就是关中王,
项羽当然也知道这些,可他依然强行入关,说明他不想执行这个约定,原因是他仗着自己的盖世功劳,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分配果实。
当有这个想法时,项羽就犯了政治上的大忌 —— 自恃功高。
因为功劳大,就忘了上面还有君王,也没把自己当臣看,他后面的一系列行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可千真万确的是,即使你功劳天下第一,天下的兵马也都归你统领,在名义上,你项老弟仍然是臣,这就导致了项羽入关后的所有行动都很被动和不得已,因为事实上他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他也是这么想的),但理论和名义上却不允许他这么做。
此时,项羽的大军已经到达了戏水之西的鸿门(今陕西临潼),项羽本来的目的并没打算攻打刘邦,但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因为一个人的出现。
此人就是刘邦营中的司马曹无伤,他算是刘邦起兵时的老战友了,不知是他在刘邦那里受了委屈还是太崇拜项羽想跟着项羽混,竟然偷偷的跑过来跟项羽打小报告说:
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所以才拒你于函谷关之外。
我也不愿相信这个人说的是真的,可很多现象证明了这个人说的不是假话。老刘,这么做是不对的。
听曹先生这么一说,项羽对刘邦就很不满了,再加上另外一个人的推波助澜,他对刘邦是非常的不满甚至动了杀心。
推波助澜的这个人就是范增。
如果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最大的收获是消灭了秦军的主力而威震天下,那第二大收获就是将范增拉到自己这条战线上来了。
巨鹿之战前,项羽和范增都是宋义的副将,之前项和范的交情有多深不得而知,但此战后两人的交情很深:范增成了项羽的高级谋士。
范增对项羽讲:当初的刘邦乃是贪财好色之徒,如今他到了关中,竟然不掠财物,不近女色且秋毫无犯,说明他……有想法。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迅速攻打,要不然后患无穷。
高手就是高手,范增看到的不仅只是一个起义军的头儿,而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欲望、能及时改正缺点并坚定目标的人,是为强大。
项羽当然没观察到这些,如果要问项羽在整个鸿门宴前后有没有真正的想杀刘邦,有,就是这一刻,不过也仅仅就这一刻。
这个重情义的年轻人考虑更多的可能是上次和刘邦在一起时还是战友,难道这次见面就要成为敌人?
更重要的是,此时在名义上刘邦和项羽还都属于友军的关系,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随便开战。从战友变成敌人也得有个过程,此时的项羽虽然有几分冲动,但他还是想先问问刘邦什么情况。
项兄弟心中有数,他入关就已经违反了游戏规则,所以始终有点底气不足。
但气势还是要有的:兄弟们,今日天色已晚,搞夜袭可不是我项羽的风格,大家先吃好休息好,待明日一早大军就随我去收拾刘邦。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胡玮娟 2019-07-02 15:51:19
加油!
-----------------------------
会的,谢谢!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鸿门距刘邦的霸上不足四十里,刘邦的军队在接受了秦的降军之后,已扩至十万左右,而项羽的联军是四十万左右。有人说,项羽的本部兵马只有六到八万,真要打起来,各诸侯们不一定跟项羽一条心。那是以后,此时的诸侯们是没有理由反水的。
话说回来,就算项羽只有这几万,如果今天晚上打过去,刘邦照样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从后面两人的交锋中就能得到证明。
在项营中,除了范增以外,应该还是有不少人是坚持杀刘邦的,但也有人不想杀,他就是项羽的另外一个叔叔 —— 项伯。
史书上对项伯的记载主要就是他在整个鸿门宴事件中的角色。项伯在这次事件中的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 —— 一个不断给项羽挖坑的人。
不过项伯并不是不希望刘邦死,而是不希望刘邦的军师张良死,张良是他的好朋友。
张良曾有恩于项伯,所以他想尽快把这边的情况告诉张良,希望能把恩公救出火海,随即决定连夜奔赴刘邦军营。看来项家人都是比较重情义的。
项伯快马来到刘邦营中,直接找到张良,先叙叙旧,再说一些“好久不见呀”之类的客气话。然后直言:恩公啊!明日我侄子就要攻打沛公了,你就别跟他一起去送死了,赶紧跟我走吧!
这张良也是比较重情义的:我跟沛公一起入关,我这样离开就是不仁不义,我得去跟沛公说一声,你稍等。
张良来到刘邦帐中,说明来意,当时的信息虽然落后,但刘邦应该在项伯来之前就已经知道项羽大军已经到了附近,只是还不知道项羽的具体态度,听到张良这么说,刘邦还是有点吃惊。
高手就是不一样,两个人迅速商量对策:
跟项羽硬碰硬,必输,下策;直接逃跑,那是心虚,下下策。这个问题没有上策,因为都有危险,但有一个中策,也是最简单方便的,直接去跟项羽解释一下,可能还没那么危险。
后世都说刘邦是去向项羽谢罪,何罪之有?其实就是放低姿态亲自登门忽悠一下,顶多就是服个软。
快请项先生进来吧!我跟他谈一谈。
刘邦和项伯之前应该是见过面的,待项伯进入帐中后,又免不了先客气一番,然后就是拉关系套近乎(这是刘邦的强项):咱俩年龄应该差不多大,也都有儿有女的,要不 ……
这一来二去,短短的一会儿工夫,俩人竟成了亲家,这一招虽然很老套,但是很管用。
既然是亲家,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刘邦直入主题:亲家呀!其实这都是误会,我入关以来什么都没动,驻军霸上就是为了等项将军来呀!之所以派兵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进入呀!烦请你一定得跟将军解释清楚。
忽悠,简直就是忽悠,说高级一点是策略。
对刘邦来讲是能屈能伸,而生命至上也是刘先生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
项家人好像都挺实在,项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亲家放心吧!我侄子那边包在我身上。说完起身就走,临走时还不忘交待:沛公,明天一定要早点来到鸿门跟我侄子解释清楚。
哪有这样当叔叔的,这是亲叔叔吗?严重的说这是泄漏军机,甚至是通敌呀!
项大叔可不这么想,他认为,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即使是自己的亲侄子也可以插上一刀。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bluelonghair 2019-07-03 23:47:53

-----------------------------
谢谢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回到军营之后,项伯急匆匆地来到项羽帐中,项羽见状:叔父这么晚有什么要事吗?
项伯就把去过刘邦那里的事都告诉了项羽,很自然地将刘邦说的那些话又对项羽重复了一遍,还略带指责的语气说:
如果不是刘邦先进入关中,你能进得来吗?现在非但不感谢人家,反而还要去攻打别人,那就太不讲道义了。等明天人家来了,你可不能生事。
一起喝个酒,还是好朋友。
项羽还没来得及问叔父为什么去刘邦那里,就被项伯说得不知所措。不过这些话确实说中了项羽的要害,搞得项羽很不好意思甚至有点内疚。一向重情义要面子的项将军顿时觉得有点理亏,当即表示:
叔父放心,明天不会有事的。
好了,叔侄俩被成功的解决了。如果不出意外,明天会是一场很愉快的会面。
但有一个时刻都很理智的人却无法解决,关键是这个人还不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此人就是范增。范增就是明天的意外,也将是刘邦最大的威胁。
可能是天色已晚,项羽还没来得及将自己已经改变了的想法告诉范增,所以范增一直认为,项羽还是准备收拾刘邦的。
明天,依然危机四伏。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领张良和樊哙等一百多随从直赴鸿门,刘邦径直来到项羽的营帐。刘先生就要开始发挥他的强项了。他一见到项羽就开始勾间搭背,然后开始叙旧:
项老弟呀!当初我们……后来我们………今天我们还能见面,实属不易呀!如今肯定是有小人挑拨,才使得我们之间有了误会。
你想想,一个五十岁出头的老江湖拍着一个二十六七岁年轻人的肩膀说这些话,一般人哪里招架得住?在个人气场上,项羽完全处于下风。
与其说这是刘邦的套路,不如说是圆滑的处事风格和说话方式。
项羽瞬间感动了。曾经和刘邦并肩作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突然有了几分亲切感,甚至为自己误会刘邦而感到有些愧疚,随即脱口而出:
对对对。就是你的手下曹无伤所说,所以我们才有误会。
你看,这就是年轻和不成熟,被对方几句好话一忽悠,你就用所谓的真诚出卖了同志。
来都来了,那就喝一杯吧!
于是几个主角进入帐中,开始这玄机重重的千古一宴 —— 鸿门宴。
这个宴席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先来看看是怎么排的:
参加宴席的一共是五个人,座位不分台上台下。项羽和项伯叔侄坐主位面朝东,项羽的左手边是次一点的位置坐范增,右手边再次一点的是刘邦,正对面最次的是张良。
宴会是愉快的,参与宴会的人,心情也应该是愉快的。但有人是紧张的,比如刘邦和张良。当然也有人是不愉快的,应该是很不愉快,如范先生。
除了范增外,其余四人虽然心情各不一样。但有一个共识:误会解除了。可范增还不知情,还在继续误会中:刘邦必杀。
在宴会中,范增不断地给项羽示意杀刘邦,可项老弟无动于衷:等宴会结束了再跟您老解释吧!
可范增等不及了,在确定了项羽不会动手之后,他就直接出来找到了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你哥哥心肠太软,你现在进去先给刘邦敬酒,然后请求表演舞剑助兴,最后趁机杀掉刘邦,记住,一定要杀了他。
项庄是怀着疑惑的心理进去的(不知道是不是项羽的意思),舞就舞吧!反正醉酒杀人也只能算是误杀。
按照范增的吩咐,项庄先敬了酒,然后请求舞剑助兴。
同意!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项庄开始拔剑起舞,并略带杀气,准备借机干掉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刘邦和项伯当然也感受到了这股杀气,但也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不过不用担心,有亲家在呢!
项伯一看情况不对:休得伤我亲家。然后也拔剑起舞,跟项庄切磋起了剑术,这样一来,项庄就没机会下手了。
此时,项庄就为难了:范增让我杀刘邦,看叔父这驾势是要阻止我,那到底是杀还是不杀呢?还是先陪叔父玩一会儿吧!
这样一来,画风突变。除了项羽之外,其余的五个人都在玩着攻防游戏,也都知道危机四伏。很多种说法认为此时只有项羽被蒙在鼓里,非也!
有了范增的不断示意和项庄的舞剑。作为玩剑的行家,项羽当然能看出项庄的杀气,更能看得出他们的意图。
但他一直没动静,可能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也可能是静观其变,或者是没来得及反应……
因为正当他们耍得开心时,突然从帐外闯进一位彪形大汉。此人樊哙是也!
原来就在刚才他们舞剑时,张良感觉情况不对,就出去告诉了樊哙,樊老弟二话不说,立刻手持剑盾闯了进来。
项羽见状起身按剑:来者何人?
张良介绍:这是沛公的卫队长樊哙。
项英雄一生赞赏猛人,此人一看就是猛人,于是赐酒赐肉。樊队长一通酒肉过后,项羽更是欣赏:
好汉,还能再喝吗!
樊哙气势很盛:我樊某人连死都不怕,区区几杯酒算得了什么?
然后樊队长乘着酒兴切入主题,将当初刘邦忽悠项伯,项伯再转传给项羽的那一套忽悠说辞又重复了一遍。除了这些胡扯的内容,樊队长又加了一句对项羽杀伤力很大的话:
如果你听信谗言,杀害功臣,那就是走秦朝的老路。我认为将军绝非这种人。
说得太漂亮了。本身就觉得有点理亏的项羽瞬间尴尬:坐!坐!
如今不但理屈,还词穷。
随后刘邦叫上樊哙一起出去上厕所,刘邦准备乘机开溜,又想进去跟项羽打个招呼,樊队长又说话了:
我们如今都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小命都难保了,还告什么辞呀!
说到这儿,就顺便说一下樊哙这个人。他跟刘邦是连襟,以前是个屠狗的屠夫,说好听点是个生意人。但从刚入咸阳到如今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樊队长不但有勇有谋,还是个决断力比较强的人。而且他还是个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可能是在做生意的时候偶尔会看点书吧!
总之,樊队长绝非我们印象中有勇无谋的粗人。
此时张良也出来了,同意樊哙的说法。于是刘邦决定和樊哙先走,留下张良善后,还准备了两份礼物,让张良转交给项羽和范增。最后反复强调:
鸿门离霸上四十里,我走小路二十里即可,你等我约莫着走远了再进去,免得那范老头又出什么幺蛾子!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时间差不多了。张良进入帐中,先表达一下歉意,说一些“沛公不胜酒力”之类的客套话,随后献上礼物。
送给项羽的是一支玉壁,项羽收下礼物问了两句之后倒也没说啥!送给范增的是一支玉斗,范增知道刘邦走了以后就怒不可遏,接过了玉斗就将其击碎,还说了一些“将来刘邦必夺天下”之类的气话。
最后还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这样带有羞辱性的话。都认为“竖子”指的是项庄,可就算你是指着项庄鼻子骂的,那也是当着项羽的面呀!真是不把村长当干部。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项羽当时是什么反应,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舒服范增目无领导,更不舒服刘邦已今非昔比,不好对付。这也为项羽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断地遏制刘邦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在提心吊胆的回到军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叛徒很可恶,奸细更可恨。
曹先生无疑属于叛徒加奸细。我很好奇他这一天一夜的时间里,一个人在刘项两营之间偷偷摸摸的来回跑了几十公里,是何等的辛苦!看来做坏人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从范增击碎玉斗到刘邦杀掉曹无伤这里,就标志着这两个利益集团正式开始走向了对立面,只是还没公开化。
后世都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优柔寡断和政治幼稚,这种论调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那在鸿门宴上,项羽到底可不可以杀刘邦呢?不可。
首先,刘邦先入关中,已是合法的关中王;其次,项羽入关不占理;最后,刘、项虽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势力,但名义上还是友军。目前没有理由公开决裂(不能因为别人几句话和自己的主观判断就随便开战吧!)也没到那种程度。因为双方都还不了解对方。
而鸿门宴正是双方在决定下一步行动前相互了解实力、意图的一个过程。后来的发展也证明,正是有了鸿门宴这个过程,双方才慢慢地走向决裂。
所以于情于理于法,在鸿门宴上都不会杀刘邦。通俗的说就是还没发展到那一步,因为事态的发展和人的心理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
好了,让后世津津乐道的名宴“鸿门宴”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
不,只是结束了,但很不圆满。因为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谁做关中王?
刘邦当然想做,也应该做。但这得看看项将军同不同意,谁让人家兵强马壮功劳大呢!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面对另外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曾经的那个约定?
还是先去咸阳解决秦朝的后事吧!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分封?分赃】

项羽的政治能力经常让人诟病。其实真的冤枉项将军了,前面说过,他并不差。
只是他到了这样的高位,加上要处理和面对的都是顶级的政治问题,这就要高超的政治水平。至于高超,项兄弟毕竟年轻,确实还差点。
主要原因是因为,项羽是在短时间内靠军事能力崛起的,这样他的政治阅历和经验就跟不上节奏了,但可怕的是,过强的军事能力使他进入了误区: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强。
然而,最可怕的是,因为他过度的自信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留不住人才。最可惜的就是失去了后来直接或间接导致他败亡的韩信和陈平。身边只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范增,那些电视剧里经常说范增的谋略数倍于张良,这种说法纯属娱乐。即便如此,最终也为项羽所不容。
这也不能完全怪项勇士,因为在乱世,能打很重要,在这方面项羽就是一颗钻石,试问在钻石的光芒之下,又岂会有金子的一席之地?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项羽身边没有高手出谋划策,就算有他也不一定听,所以在他即将面对重大的政治问题时,错招连连就情有可原了。
咸阳,我来了。
项羽率领着包括刘邦在内的五十万大军直逼咸阳。
到了咸阳,项羽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已经投了降的子婴。可怜的子婴同志,躲过了赵高,避过了刘邦,却没有逃过项羽。
那项羽到底该不该杀子婴或者说杀了子婴对项羽有什么影响?在项将军看来,秦国于他有国仇家恨,秦始皇的子民可以杀,其子孙更加该杀。
而对项羽来讲,杀掉子婴只会坐实他的残暴形象,使秦人更恨他(这点很重要),项羽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那么恨秦朝,也没指望秦人会喜欢他。
感情用事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特变是在面对重大政治决策时,尤其明显: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可世上之事特别是政治大部分都是:
喜欢要装作没那么喜欢,不喜欢的要装作喜欢(做人真累)。
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要用电视剧里的画面来表达的话,就是在昏暗的天空下,出现了项羽的背影,他接过部下递过来的火把,抛向了秦宫,大火三月不熄,之后是残垣断壁,空中乌鸦的叫声映衬出一片恐怖和凄凉的景象。
史书上记载的也大概如此,其实也有点冤枉项盟主了。你想想,几十万大军进入咸阳,又都是对秦国充满仇恨的六国将士,曾经的失败者如今作为胜利者入城,杀人放火抢点东西是避免不了的。
能抢谁不强,别人抢我也抢,最后几十万人都开始行动了,于是个人行动就变成了团队行动,项羽又哪里能控制得了,局势既然已经如此,那就顺便自己也抢点吧!
至于火烧三月不灭,也是为了突显项羽所谓的残暴和对秦朝的仇恨,当然也没那么夸张。
总之,烧杀抢掠的事是干了的,虽然这并非项羽的初衷,也不是他的主意。
但你作为带头人,却没有出面禁止(能不能禁止又是另外一回事),反而还是参与者,所以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如此一来,关中民众很不开心,比起沛公的义军,这项羽的实在不义。
也就是说此时项羽和刘邦的较量已经算是开始了,虽然现在的项羽握有主动权,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处于下风。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该烧的也烧了,该杀的也杀了。作为实际上的话事人,下一步该处理关中的问题了,准确地说是天下的问题。
有人给项羽建议,说关中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地建都可以成就大业。
项羽就回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发达了如果不回老家,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走夜路,没人看得见,多没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传统观念:衣锦还乡。
结果此人退下后就说了一句讽刺项羽的话,以项将军的脾气哪里受得了这种气,最后将此人活煮了。
项羽不想在关中哪里只是想荣归故里那么简单。除了秦人不喜欢自己外,还有一个法律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目前最让项羽头疼的人——楚怀王。
熊先生虽然是挂牌的,但毕竟还挂着牌。
如今秦国已经推翻了,领导,表个态吧!于是派人去请示怀王下一步怎么安排。
该怎么安排,项羽当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肯定是不能按当初的约定办的,但项羽是个要面子的人,他可不想背上负约的名声,所以他希望怀王能表态支持自己。
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合法的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来办,这样就皆大欢喜(主要是我欢喜),虽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熊先生果然很不识趣,回答简单干脆:如约(按之前约定的办)!
这个结果应该在项羽的意料之中,但项将军还是很伤心,不,很生气。
其实项羽和熊心都憋着一股劲:你最好给点面子!我就不给你面子。
既然怀王这条道走不通,那就让他到一边凉快去吧。不来硬的看来是解决不了问题了。
但得有个说法,于是项羽召集各头领讲话,大概意思就是:怀王当初是我们家立的,可在反秦的过程中他没出什么力,所以当初的约定无效。
已经开始硬来了,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推怀王为义帝。
熊心虽然从王升级成了帝,但同时也从傀儡升级成了随时小命不保的傀儡:你要不配合就让你升天。
其实配不配合都得升天,后来项羽又说帝王应该住到江河的上游地区,然后把熊先生迁到了今湖南南部的一个偏僻之地。最后还是把他干掉了,这是游戏规则。
好了。现在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了,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到了。
就是如何瓜分“天下”这块蛋糕,说漂亮一点是如何治理天下,说难听一点就是如何分赃。
要想分得大家都开心可是个技术活,可分赃这种事从来都没有皆大欢喜的。
项将军现在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他并没有准备好,这可不比打仗。
都说项羽当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秦始皇的帝制,一种是曾经的分封制。也有人说项羽最后之所以没有选择帝制是他的格局不够。
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都是废话。因为项羽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过去,回到统一之前的霸主政治格局。
项羽小的时候,楚国就灭亡了,那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复国。在后来的反秦作战中,六国的君臣也都是如此,而这种复国观念的基础就是仇秦。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会选择帝制?
可能项羽也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是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
前面说过,霸主政治就是由一位有实力的诸侯国来当霸主,以维持天下秩序。霸主没有任期限制,主要靠拳头说话,拳头有多硬任期就多长,不硬就分分钟让位,易位的法定程序就是战争。
项羽就喜欢这样,可今天你的拳头硬,那以后呢?
堂堂的项将军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分蛋糕的时候就给自己划了最大(面积大)最好吃(地段好)的一块。
好了,开始分吧!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中这块蛋糕,换句话说就是这块蛋糕该不该分给刘邦,刘邦就是让项羽感到第二头疼的人。
项羽自己是不打算要关中的,至于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想要的就不讨论了,至少此时的他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关中了。
但也绝不能按约定把关中分给刘邦。不想如约,又不想背约,该怎么办?
有人给项羽建议:所谓的关中就是秦地,那巴蜀(今四川及周边地区)也属于秦地,很自然的也属于关中。巴蜀地区比较偏远,名义上又是关中,如果将刘邦封在那里,你既不背约,也不用担心刘邦会翻多大的浪。
这个说法虽然很扯,但是主意不算太馊,因为刘邦肯定是不能封在关中的,而他无论封在哪里都是违约,最终的结果都是刘、项决裂。
反正项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这也说明此时的项羽已经很忌惮刘邦了。这样的话不但能保住颜面,还能防止刘邦坐大,何乐而不为?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像刘邦这种牛人无论放在哪个角落也是可以牛起来的。除非压在五指山下,那是孙悟空。
当刘邦知道自己被封在巴蜀之地时,还是非常生气,准备开战。一个人在很生气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就很重要了,萧何劝他忍辱负重,而张良已经开始行动了。
张良又将目标锁定了项伯,他先把刘邦送给自己的金银财宝都送给了项伯,准确的说是贿赂。他希望项伯跟他的侄子说说好话,将巴蜀和关中之间的汉中地区也封给刘邦。就是今天陕西南部秦岭以南的一大块地方,离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
在重大利益面前,重要的朋友也是可以利用甚至出卖的……这样做是不对的!
项伯倒没觉得有啥!而且还很讲信用,收钱办事,其实就他和张良的关系,不谈钱也是可以的,但收了钱效率更高。
如果说在鸿门宴上项伯只是挖了一个让项羽栽了一下的小坑,那这次就挖了一个足以埋掉项羽的大坑。
可能是觉得理亏,有点对不住刘邦,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对地理知识不够了解,项羽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巴蜀之地就这样被买一送一的打包给了刘邦,封刘邦为汉王,建都南郑(今汉中),刘统领从此翻身成王了,而且刘邦以后就不再属于楚,而是代表汉。
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任命促成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民族和文化的诞生。
关于汉的历史正式开始了,但此时的汉还不算啥!
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也就是汉元年。
好了,刘邦的分好了,为了给刘邦上一道保险,项羽还将关中分给了章邯和司马欣等三位秦朝降将,是为三秦。
事后证明,这道保险太不保险。
该轮到关东的广大地区了,项羽的分封原则看似以功劳大小来分,其实是按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分。但这样说对项羽又有点不太公平,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跟自己入关的将领都有的分。
可不管怎么分,都很有江湖分赃的风格:见者有份。
项羽将天下一共分为十九块,哪十九块就不细说了,前面说过,他自己的一块是黄金地段,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苏的主要地区和安徽、山东部分地区在内的九个郡,属于膏腴之地,还可以扼制四方诸侯。国号西楚,都彭城,自称霸王,就是之前的所谓天下霸主,西楚霸王是也。
然后把跟自己入关的主要将领都封了王,以顶替原来的王,把原来的故王就改封到了其他地方,尤其是燕、赵、齐三国。人家诸侯王当初派将领跟你入关抗秦,如今去了关中一趟回来就取而代之。
这……
大写的不服,那些故王有的服有的不服,但他们的部下统统不服。
此时的项羽只知道,任务完成了,天下太平了,各诸侯王们都回去享用蛋糕吧!
开心的人不少,不开心的人更多,当不开心的人多于开心的人时,那最后的局面就是都不开心。
项霸主把原是终结乱世的分封分成了乱世的开端。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分赃完毕,项羽也准备衣锦还乡去享受生活了,可项羽这种军事天才注定是享受不了生活的,他应该享受战争。
项霸王回到彭城甚至可能还在回彭城的路上,各地就已经闹起来了。首先闹起来的是燕国,项羽新封的燕王去燕国就封,故燕王不走,不走就走不掉了,结果直接被新燕王干掉了,齐国和赵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闹的地方很多,但闹得比较凶的是齐国,因为这边有两个猛人:齐国国相田荣和地方豪强彭越。
这两个人比较猛,在这次分赃中没捞到什么好处,所以很不开心。
但这两个家伙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先说说这个田荣,这位先生有能力有野心,但没什么格局。作为齐国的贵族,当初和堂兄田儋一起反秦,最后兵败,田儋被杀,田荣被秦军围困东阿。后来项梁解围东阿,田荣就回齐国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国相,这都没什么问题。
可等到项梁打章邯需要齐国出兵的时候,田荣竟然为了他们田家那些勾心斗角的破事儿拒绝出兵,这……太不够意思了。
梁子算是结下了!
等到项羽入关的时候,齐国就派了一位叫田都的将领前往,结果这次分封,田都被封为齐王,之前的齐王田市被改封了。
田荣很生气,随后阻击田都而将其赶走了,同时也不允许田市去封国,但田市害怕项羽,竟然偷偷的跑去封国了。
田荣更生气,直接把田市也杀了。最后再接再厉,把项羽封在齐国的另一个王也杀了,这样三齐之地就都归田荣所有。
现在我最大,只有称王了。
田荣自任齐王。
搞了个半天,原来你自己想称王,这就没意思了!
再来说说这个彭越,这位仁兄可不得了。
彭越,昌邑人(今山东巨野),最早是江洋大盗级的人物。后来在秦末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被人拥立为带头大哥,随后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刘邦西征的时候还跟他合作过。
但他一直都在昌邑这一带活动,谁也不靠,哪里也不去。在这里闷声发起了战争财,等到项羽分赃的时候,彭头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万余人。
可不能小瞧这万余人,在别人手里可能就是一万人当几千人用,可在彭越手里能当几万人用,没办法,能耐大。
这么一个猛人带着一支没有归属的庞大队伍,竟然没被人当回事,当然也不满。
此时任何一个有实力的诸侯只要来伸一下橄榄枝,彭越就会被拉过去。
田荣很合适宜的来拉了兄弟一把:跟我干吧!
就这样,田荣和彭越暂时凑到了一起。而且一个成了最早反楚的力量之一,一个成了最后灭楚的力量之一。
其实就这两位仁兄的状况来说,在项羽的分封中确实捞不到什么好处,因为没起太大的作用,又没入关。
既然分不到好处,那我们就自己捞。
如果这两个人属于不开心的那种人,那还有一个人就属于很郁闷的人,这个人就是陈馀。
陈馀,大梁人(今河南开封),跟张耳是刎颈之交,还在一起辅佐过赵王歇,后来在巨鹿之战中闹了点矛盾。陈馀一气之下退出了义军。
张耳随项羽入关走了一趟后,就被封王,而且取代了赵王歇的地盘。
陈馀却只封了几个小小的县,非常不满:我与张耳功劳差不多,区别怎么这么大?
然后就去游说田荣,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如今乱局,都是拜项羽所赐。希望能借兵去攻打张耳。
就这样,田荣借兵给了陈馀去攻打张耳,又赐给彭越印信,让他去打楚军。
彻底地乱了。
再说说这个陈馀,和张耳那点事就不说了。反秦的功劳确实有一点,但你半途而废本身就有问题,没有入关不说,后期的行动你也都没有参与,分的地盘虽然少了点,但是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只是你心里总有个张耳。
如今的局面都说是项羽造成的,也并不为过,至少他也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项大王,首先见者有份的分赃方式并没有错,因为“见者”都有功劳。
但他不知道,利益分配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见者”都有份,也不是所有的“不见者”都没份。
可在项羽看来,那些没功劳的王就应该像熊心那样被挂起来,没被废掉就已经不错了。
但他忘了,项羽只有一个。
现在到处都打起来了,还是需要他这个霸主去解决。
打完了这里又要打那里,项羽的余生就是在这种东征西战中结束的。
东边如此热闹,那汉中的刘邦在忙些什么呢?刘先生从来都不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分赃完毕,项羽也准备衣锦还乡去享受生活了,可项羽这种军事天才注定是享受不了生活的,他应该享受战争。
项霸王回到彭城甚至可能还在回彭城的路上,各地就已经闹起来了。首先闹起来的是燕国,项羽新封的燕王去燕国就封,故燕王不走,不走就走不掉了,结果直接被新燕王干掉了,齐国和赵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闹的地方很多,但闹得比较凶的是齐国,因为这边有两个猛人:齐国国相田荣和地方豪强彭越。
这两个人比较猛,在这次分赃中没捞到什么好处,所以很不开心。
但这两个家伙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先说说这个田荣,这位先生有能力有野心,但没什么格局。作为齐国的贵族,当初和堂兄田儋一起反秦,最后兵败,田儋被杀,田荣被秦军围困东阿。后来项梁解围东阿,田荣就回齐国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国相,这都没什么问题。
可等到项梁打章邯需要齐国出兵的时候,田荣竟然为了他们田家那些勾心斗角的破事儿拒绝出兵,这……太不够意思了。
梁子算是结下了!
等到项羽入关的时候,齐国就派了一位叫田都的将领前往,结果这次分封,田都被封为齐王,之前的齐王田市被改封了。
田荣很生气,随后阻击田都而将其赶走了,同时也不允许田市去封国,但田市害怕项羽,竟然偷偷的跑去封国了。
田荣更生气,直接把田市也杀了。最后再接再厉,把项羽封在齐国的另一个王也杀了,这样三齐之地就都归田荣所有。
现在我最大,只有称王了。
田荣自任齐王。
搞了个半天,原来你自己想称王,这就没意思了!
再来说说这个彭越,这位仁兄可不得了。
彭越,昌邑人(今山东巨野),最早是江洋大盗级的人物。后来在秦末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被人拥立为带头大哥,随后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刘邦西征的时候还跟他合作过。
但他一直都在昌邑这一带活动,谁也不靠,哪里也不去。在这里闷声发起了战争财,等到项羽分赃的时候,彭头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万余人。
可不能小瞧这万余人,在别人手里可能就是一万人当几千人用,可在彭越手里能当几万人用,没办法,能耐大。
这么一个猛人带着一支没有归属的庞大队伍,竟然没被人当回事,当然也不满。
此时任何一个有实力的诸侯只要来伸一下橄榄枝,彭越就会被拉过去。
田荣很合适宜的来拉了兄弟一把:跟我干吧!
就这样,田荣和彭越暂时凑到了一起。而且一个成了最早反楚的力量之一,一个成了最后灭楚的力量之一。
其实就这两位仁兄的状况来说,在项羽的分封中确实捞不到什么好处,因为没起太大的作用,又没入关。
既然分不到好处,那我们就自己捞。
如果这两个人属于不开心的那种人,那还有一个人就属于很郁闷的人,这个人就是陈馀。
陈馀,大梁人(今河南开封),跟张耳是刎颈之交,还在一起辅佐过赵王歇,后来在巨鹿之战中闹了点矛盾。陈馀一气之下退出了义军。
张耳随项羽入关走了一趟后,就被封王,而且取代了赵王歇的地盘。
陈馀却只封了几个小小的县,非常不满:我与张耳功劳差不多,区别怎么这么大?
然后就去游说田荣,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如今乱局,都是拜项羽所赐。希望能借兵去攻打张耳。
就这样,田荣借兵给了陈馀去攻打张耳,又赐给彭越印信,让他去打楚军。
彻底地乱了。
再说说这个陈馀,和张耳那点事就不说了。反秦的功劳确实有一点,但你半途而废本身就有问题,没有入关不说,后期的行动你也都没有参与,分的地盘虽然少了点,但是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只是你心里总有个张耳。
如今的局面都说是项羽造成的,也并不为过,至少他也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项大王,首先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并没有错,因为“见者”都有功劳。
但他不知道,利益分配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见者”都有份,也不是所有的“不见者”都没份。
可在项羽看来,那些没功劳的王就应该像熊心那样被挂起来,没被废掉就已经不错了。
但他忘了,项羽只有一个。
现在到处都打起来了,还是需要他这个霸主去解决。
打完了这里又要打那里,项羽的余生就是在这种东征西战中度过的。
东边如此热闹,那汉中的刘邦在忙些什么呢?刘先生从来都不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第十二章: 胜败已经注定

【天才的加入】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他的队伍经子午道去了汉中,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进入汉中后,就烧掉了所经过的栈道,目的是防止其他诸侯来犯,更重要的目的是:项王放心,我刘邦以后就待在汉中了。
这些招数也只能忽悠项羽,项羽也很吃这一套:那就好,最好别再出来了。
既是不情愿的进去,就一定会如愿的出来,而且能进去就一定出得来。
但现在的刘邦很郁闷。说是韬光养晦,这晦要养到什么时候,张良又去了韩王那里,我可不想一直待在这山坳里。刘邦很迷茫。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此人就是被后人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一个天才,军事天才。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在从军之前几乎被史书描写成了一个废人,应该说从军之后也废了很久,可以说他的人生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前是白活的。
小韩同志家里很穷,他又不种地,也不经商,人品也不咋地,还不怎么说话,整天背着把破剑到处混吃混喝(我很好奇他是怎么长大的),后来有位好心的大娘可能看他可怜,就偶尔给他点吃的。
综上所述,韩信几乎就是人见人厌,人人鄙视,人人羞辱的二愣子,甚至还有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经历。没能力也就算了,还没尊严,彻底的完了。
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不堪,他的过去应该也是比较落魄和凄凉的,如果没什么特别的本事,那他真的就废了。
不过,有本事的人,往往都有一段很不堪的经历,因为这似乎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只有经历过最黑暗,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韩信之所以能从别人的胯下钻过而不动声色,那不是懦弱,是不屑,只有心理极为强大的人才会不屑于侮辱,韩信就是这种人。
他有远大的志向,因为怀有王佐之才。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对韩信来讲,乱世和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就是机会。
眼下乱世已经来了,但伯乐还没那么快。
项梁起兵后,过了淮河北上,韩老弟就背着他那把剑从军了:头可断,血可流,破剑不能丢。因为这是他最后的尊严。
其实项梁这里对韩信来说并不属于机会,而是一个平台,一个可能遇见伯乐的平台,但也有可能在遇见伯乐之前就遇见了阎王。
因为在项梁这里他只是一个兵。项梁死后,他就归了项羽,这次好一点——侍卫,至少离领导近。
韩信曾经给项羽献过不少谋略。人微言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战无不胜的项勇士,怎么会听得进你一个侍卫的计策,关键是他不需要。
那只能说明,我该跳槽了。
今天你对我不睬不理,明天我让你追悔莫及。
后来诸侯联军入了关,听说沛公刘邦心胸豁达,礼贤下士。当项羽还在给诸侯们分蛋糕时,韩信就背着行李投到了刘邦军中,还一起随军到了汉中。
从关东到关中,再到汉中,韩老弟的表现很稳定——从小兵做到了小官。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终于有一天,他等来了一个突破的机会 —— 砍头。因为犯了法要和十几个犯人一起被斩首,这个时候狗血剧的情景出现了。
等十几个人都杀完,该轮到韩信了。当韩信抬了抬眼准备看一眼最后的夕阳时,却看到了夏侯婴(刘邦的老乡兼铁粉),然后就发泄了两句豪言壮语,准备就义,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刀下留人。
就这样,韩信不但没死成,还见到了高层,这就是机会。
史书记载,韩信在与夏侯婴交谈过后就被引荐给了刘邦。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扯,引荐韩信的人也不一定是夏侯婴,但肯定是有高层的引荐,要不然也不会爬得这么快。
其实这次的引荐爬得并不算快,但他遇到了真正的伯乐,与其说是伯乐,倒不如说是他人生中的火箭,此人就是萧何。遇到萧何后,韩信就相当于坐上了火箭。
韩信刚被引荐给刘邦的时候,刘大王并不觉得此人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就给了他一个管后勤的官。韩信当然很郁闷,我是个一心想打仗的人,竟然让我搞后勤?
郁闷归郁闷,毕竟捡了条命,还升了官,先干着吧!
萧何这个人一向都是比较重视后勤的,最后一来二去就跟韩信有了接触,经过交谈,萧伯乐断言:此人就是世间罕有的千里马,一定要向汉王推荐。但因为太忙,这事就给耽搁了。
此时的汉军不单是刘邦有点郁闷和迷茫,整个军队都是如此。因为绝大部分将士都是从关中和关东过来的,在这偏僻之地耗着,有啥意思,于是很多人都跑了。
这些人里面也包括韩信,他是认为这后勤干着没意思,就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二话不说也跑了,但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韩信。
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上演了。都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看不一定,萧何追韩信可是追了好几天的,为了快点赶上,白天追到了晚上,然后在月亮下赶赶夜路也是很正常的嘛!
好了,不扯了。萧何追韩信的时候可是没来得及跟刘邦讲的,这很严重。于是所有人都认为萧何也跑了,刘邦知道后又生气又难过:他都走了,以后该怎么办?
过了几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生气又开心,骂道:连你也跑?
萧何说:如果大王身边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我萧何,我只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是什么人这么大的面子值得你去追呀?
萧何:韩信。
骗鬼吧?那么多将领跑了你都不去追,会去追一个搞后勤的韩信?
萧何解释道:那些将领一抓一大把,而韩信,天下抓不到第二个。如果大王想留在汉中享福,那就让韩信走吧!如果您想图谋天下,非韩信不可。
我当然要往东图谋中原,可我看韩信这个人也没你说的那么邪乎!
如果大王想往东发展,就必须重用韩信,而不要随便打发他,不然您发展不了,韩信也发展不了,他还是会跑。
那就卖你个面子,给他个将军做吧!
他照跑不误。
想咋地!难不成让他做大将军?
大王英明……
这?
在萧何的力荐和请求之下,刘邦不大情愿的同意了。随后设坛拜将,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就这样,从上顿没得吃就愁下顿的万人之下的闲杂人士。短短时间就一跃而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其实刘大王的心里是真没底,这韩信到底怎么样,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且封了韩信做大将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樊哙和周勃等老战友又得郁闷一阵子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管不了那么多了。韩老弟,来来来,萧大人把你说得天上有地上无,你总得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吧!
韩信谦虚了一番,先跟刘邦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然后又分析了一下与项羽的区别,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项羽残暴,必输;大王仁义,必赢。而且要夺天下,先定关中。
刘邦顿感豁然开朗,你简直就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只恨得到你太晚了!
对韩信的任用,将刘邦的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前提是你得有看人识人的能力,刘邦具备这种能力。
成功是有原因的。
如果要问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有图谋天下的想法和计划的,那就是在韩信来到之后。在此之前,他可能也想过,但更实际地可能只是想做个关中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根据韩信的谋划,在萧何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准备夺取关中。
汉中到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过秦岭有多条山道,当初进汉中的时候走的是最东部的子午道,这条道是最近也是最险的。所谓险是除了这条道本身很险,还因为这条道太显 —— 关中那边盯得紧。
而且来的时候把栈道都烧掉了,没法走,主要是汉军也没打算从这走。
既然最东边的走不通,那就走最西边的故道,这条道非一般人能想到,而关中已经没有非一般的人了,汉中有。
所谓故道,就是曾经走过,后来没走,今天准备走,是为陈仓道。
关中以章邯为首的三秦,没人会算出汉军会走这条又远又偏又绕的道,而且还这么快,更没算出汉军加入了一位军事天才。
这就是历史上的暗度陈仓,有没有明修栈道还不好说,但陈仓确实是暗度的。
从陈仓道进入关中就是章邯的地界了,对章邯来讲,这些汉军是从天而降,当然就来不及反应了。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结果正如韩信所料,三秦传檄而定。
争夺天下,将从这里开始。
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布局:以关中为根本,往东以天下为目的。这个战略似乎很熟悉!没错,以前叫秦,现在叫汉。
正是有了这个根本,刘邦在后来多次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之后也能迅速地恢复元气,而这也是他和项羽的最大区别——稳定的后方。
后方之所以能稳定,是因为有一个稳定甚至伟大的战略伙伴——萧何。
当刘邦从汉中进攻关中的时候,萧何经营着后方汉中和巴蜀,当刘邦进攻关东的时候,萧何又经营根据地关中。前线的兵员和物质能源源不断地得到供应,萧大人功不可没。
如果说韩信是军事方面的天才,那萧何就是搞后勤方面的天才。当初刘邦刚进关中的时候,他的这种才能就体现出来了。别的将领都在抢金银财宝,萧何在抢他所认为的财宝—— 所有与法律、地图和户籍等有关的文献资料,以此来了解天下的地形状况与人口分布等等。
对萧何这种高手来讲,这些就是财,也是才,宰相之才。所以在刘邦成为汉王之后,就让萧何做了丞相。
有了如此优秀的助手坐镇关中,我就可以放心的东进了。
项老弟,我们马上又要见面了,可惜我们不再是战友,而是对手,你死我活的对手。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决战彭城】


当初张良送刘邦进入汉中之后,就准备回到韩国的韩王成这里。
可能因为张良跟刘邦混的缘故,再加上韩王成在反秦中又没出多大力,项羽就没让韩王成去封国,而是带到彭城先贬后杀。
等到刘邦开始闹腾时,项羽就立了一个叫郑昌的自己人为韩王,以抵御汉军东进。这样张良就只能回到刘邦这里,从此不离左右。
刘邦率军出关以后,面对的都是几个小的诸侯国,还是老一套,先谈一谈,谈不拢再打,打到你投降为止。出关后第一个搞定的是河南王,投降。
下一个,韩王昌。
这个不打是肯定不会投降的,刘邦就命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韩信去攻打韩王昌,后者投降。刘邦就立韩信为韩王,提示一下(此韩信非彼韩信)。
为了区分我们的军事天才韩信,这个韩信以后就称韩王信。多说两句这个韩王信,后来刘邦称帝后,就把韩王信封到北边跟匈奴成为了邻居,再后来这哥们因为各种原因投降了匈奴,使得刘老大在第一次对外战争中就蒙受了羞辱。
这是之后的事了,现在大王很风光。
一连串的胜利让刘邦有些意外,意外之后还有惊喜:项羽送来了两份大礼。
第一份,是一个人。一个奇人:陈平是也。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家里穷,读不起书,但又喜欢读书。
陈胜起兵后,陈平开始跟着魏王咎混,后来投奔项羽。可项羽刚愎自用,使得项羽阵营简直成了人才的葬身之地,陈平在项羽这里,可能就比普通人强一点。
如今刘邦东征,又碰上殷王司马卯(河南王和韩王北边的一个小诸侯王)反楚,陈平受到了牵连,害怕项羽怪罪,加上在鸿门宴上跟刘邦也打过交道,所以就直接投奔了刘大王。
陈平在项羽那里是可有可无,在刘邦这里却成了利器,甚至是在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的神器。用人真的是个技术活,非常高超的技术活。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使你能力不凡,没有平台也只是个凡人;但如果你真的很不凡,平台迟早也是会有的。
刘邦收到的第二份大礼是一个消息,一个“悲惨”的消息:义帝熊心死了。
如果说第一个消息带给刘邦的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第二个消息带给刘邦千军万马的同时,还使刘邦成了正义的化身和道义的守护者。
前面说过,义帝被迁到南方不久,就被当地的诸侯干掉了。不管是不是项羽的意思,他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在当时诸侯们还没有选边站的情况下,这是项羽的巨大破绽。
刘邦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破绽,他认为这是个机会:杀义帝就是弑君,而且肯定这就是项羽干的。
当凭刘邦自己是发现不了这个破绽的,因为他身边有高人,高人还告诉他:马上扛起道义的大旗,召集诸侯,共同讨伐项羽。
行动之前先走形式:为义帝发丧。
发丧也是有流程的,刘邦裸露左臂,痛哭流涕。虽然不想哭,但眼泪还是要有的,而且眼泪越多,来的帮手就越多。再表现得义愤填膺,说一些“为义帝报仇呀,项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等等。
完了,威风八面的项霸王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了逆贼,这就是政治。
政治高手刘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惊天大逆转,这真是个莫大的惊喜。
一般来讲,惊喜过后都会是失落,而意外加惊喜过后就是极度的失落甚至悲催,但只有在悲催之后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惊喜。听着有点绕吧!待我慢慢道来。
刘邦在东征之前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所以他认为一切的顺利都是理所当然。有了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理所当然的不顺。而在经历了不顺之后,才不会让自己以后顺得昏过头,刘大王基本都是按这个路数来走的。
不过目前大王还沉浸在顺利的喜悦之中,全然不知前面有个大坑等着他,但这个坑是他自己挖的。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刘邦得到众诸侯的支持后迅速组建了一支五十多万人的联军,虽然这么多人都是临时拼凑的,但毕竟有这么多,在刘邦看来,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应该直捣黄龙——彭城。
可他似乎忘了自己要面对的对手是项霸王,对了,他还从来没有领教过项羽的厉害,现在领教也不迟,好长点记性。
项羽对刘邦其实是有防备的,但此时的楚军主力都随项羽攻打齐国去了,一时半会儿抽不出身来,这些所谓的防备在五十多万人面前实在不堪一击,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大军没有遇到太大阻碍的就开进了彭城。
彭城,我来了,项羽不过如此。
项羽绝非如此。
刘邦终于可以做一些第一次去咸阳时就想做的事了:今天我才是胜利者,终于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了!
山大王刘邦到了彭城之后,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暴露无疑,搜罗美女,瓜分财帛,竟然还置酒高会,难道他忘了项羽还活着?
当然没忘,刘邦在彭城四周设置了层层防御圈,他坚信,只要项羽敢进这个圈,就别想出去(项羽也没打算出去)。他的计划可以说是很周详的,无奈项羽的猛超出了他的计划。
而且刘先生还始终把彭城当咸阳,认为只要搞定了都城,基本上就搞定了这个国家。
当胜利让自己觉得已经天下无敌时,就需要用失败来变得清醒。按这个逻辑,刘邦应该感谢项羽,他让自己明白了人一旦随心所欲的时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项羽在齐地消灭了齐王田荣的力量以后(田荣是被齐地的百姓杀的),因为战后问题处理的不到位(烧杀掳掠),本来已经降服的齐人又反了。田荣的弟弟田横就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继续反楚,项羽被拖住了。
其实在刘邦东进的时候,项羽是有心理准备的,准备打完了齐国再来收拾刘邦,但没想到齐国打这么久,刘邦又来得这么快,既然来了,那就打吧!
项羽的反应速度似乎也在刘邦的意料之外,在收到叛军进攻彭城的消息后,项羽迅速决定,留下大部分兵力在此继续攻打齐国,自己亲率三万精兵,南下回击彭城,
没听错,对付刘邦,三万足矣!
在这里强调一下,这三万精兵可不是很多人都认为的全是骑兵,当时还没那么奢侈,但是包括部分骑兵。
此时项羽的处境已是非常艰难,舆论对他极为不利,刘邦的联军能达到五十多万,说明大部分诸侯都站到了刘邦这边,还有一部分是墙头草,谁赢跟谁混,不就是站个队嘛!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支持楚军的,项羽混得再差也是有粉丝的。关键是楚军此时没有后方,属于一支没有补给的孤军,必须速战速决。
孤军又何妨,一战解决所有问题。
楚军应该在南下不久就碰到了汉军的防御圈,在突破了外围防线后就从鲁县(今曲阜地区)径直来到了胡陵,就在沛县的北部地区,也属于彭城的北边。
刘邦应该是将北方列为了重点关照的方向。项羽认为从正北取彭城可能有风险,至少会耗时间,所以小绕了一下:往西绕到了彭城西部几十里外的萧县。
不要以为只有你会绕(绕陈仓),我也会绕。
绕也是为了更快,对军事天才来讲,打最强的从来都不是目的,打最有用的才是目标。以此为指导思想,楚军在夜间抵达萧县,拂晓开始往彭城方向进军。
项霸王正式开始了他的表演。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知道你一定会来,但不知道你会来得这么快,更不知道你会从西边冒出来。
毫无疑问,楚军从萧县开始一接触到汉军就势如破竹,到了中午便大败汉军。
面对和项羽的较量,刘邦从来都是除了跑没有其它选择,这次也不例外。
在大败汉军之后,楚军继续追至彭城近郊,再败汉军,斩杀敌军十多万。刘邦继续跑,项羽继续追,最后追到灵壁(今安徽灵壁地区)以东的雎水,复败汉军,复杀汉军十多万。
史书记载这种惨状一般都是某某河水成为红色,或某某河水为之断流,这次也一样:雎水为之断流。
反正此战的过程是一触即溃,结果是惨不忍睹。
打起仗来人多固然是好事,但遇到像刘邦这样的统帅就不一定了,赢了还好,一旦输了,跑路的时候只会徒增伤亡,什么被河水淹死呀!相互践踏而死呀之类的。要不然就算是都伸着脖子让楚军砍,这么短的时间内砍几十万也是个大工程。
归根结底,统帅不行,再说直接一点,刘老兄和项老弟在军事上还隔着几条街。
继续跑吧!跑啊跑啊跑啊跑!最后跑进了楚军的包围圈——被楚军团团包围,看来是跑不掉了!
在史书记载中,凡是帝王在生死攸关的存亡之际,都会得到老天爷的帮助,如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类的,然后……
当刘邦被楚军包围得九死一生之际,突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然后刘邦趁机突围而去。
天气原因可能有一点,但这种记载的瞎扯成份居多,刘先生突围靠的可是本事,打仗不行,跑路还是可以的,这项技能必须要熟练,因为以后会常用。这可不能说是刘邦没用,“跑”对刘邦来讲可是必备的生存法则:情况不对就跑,时机成熟再来。
死了就真的死了,活着至少还活着——刘邦的生存法则虽然不够英雄,但却适合所有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坚持的人们,古往,今来。
当初几十万人出去,如今却只有几十个人随自己突围而出,大起大落莫过如此。
逃跑也不尽是狼狈,还有惊喜,在路上遇到了同在逃难的儿子和女儿(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但刘邦并不开心,如今楚军追得紧,两个孩子就是累赘,所以在逃跑的过程中刘邦数次将两个孩子踹下马车,又数次被他的一个随从抱上了车。
刘邦这种行为实在不像话,但仔细想一想,如果刘邦跑掉了,两个孩子被抓了也不一定会死,可如果刘邦被抓了,那肯定都得死。他的那个随从却认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我在这里插一段主要是想再点一下这个随从的名,此人就是当初救韩信的那个好人夏侯婴,之所以要着重提一下他,不只是因为他好,还因为他够兄弟,以后刘邦不管在多惨多黑暗的日子里,都会有夏侯婴的陪伴。
刘邦刚拿下彭城的时候,就派人去沛县接家眷,但因为楚军来得太突然,家人都逃散了,他虽然很幸运的碰到了两个孩子,但他的老爸和老婆(后来的吕后)却很不幸运的碰到了楚军……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跑吧!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一行跑到了荥阳,他现在算是明白了,项羽这小子太能打,硬碰硬是不行了,项羽想快,那我就跟他来慢的——拖。
可彭城一战,主力基本都打完了,怎么办?
完了才可以重新开始,用我自己方式。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荥阳是个好地方】

就从这里开始——荥阳。
荥阳真的是个好地方,刘邦来了就不想走了,是不能走。
先看看荥阳的地理位置吧!古荥阳就在今天的荥阳地区,也在今郑州西部。荥阳的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北部是黄河,西部是丘陵山地,再西部就是洛阳,洛阳的西部就是函谷关,函谷关的西部是……你说这里好不好!
现在明白了吧!还能往哪逃。相比于东部的平原,这里好守;再看看西部的老窝(大本营关中),必须守;再看看项勇士,只能守。
这里,将使项羽走下神坛;这里,将使刘邦转败为胜,也将从这里定鼎天下。
可就这么点人,如何守,都说攻击是最好的防守。可在刘邦这里,攻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守。
彭城一役,汉军虽然所剩无几,但和项羽一样,混得再差也是有粉丝的,可和项羽不一样的是,他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叫关中,还有一个稳定的伙伴叫萧何。
刘邦在西逃时,萧何就将关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的送到荥阳一带,加上各地溃散的汉军也汇集于此。除此之外,刘邦还组建了一支以灌婴(后起之秀,很猛)为主将的骑兵部队,骑兵在当时可是奢侈品。
总之,经过东拼西凑,依靠有利地形可以和项羽博一博。
项羽可能是轻敌,也可能是仓促应战,在荥阳周边吃了败仗。既然暂时拿不下你,那就在这守着,迟早拿下你。
就这样楚汉两军在荥阳这里进入了僵持状态。僵持,对刘邦来讲是积累,可对项羽来讲是消耗。
刘邦准备和项羽拖,光有人是不够的,还得有吃的,这个可以解决,在荥阳不远的东北方向,有一个秦朝时的粮仓——敖仓。秦朝虽然不在了,但敖仓和里面的粮食都还在,刘邦就修了一条荥阳通往敖仓运粮的甬道,以保证粮食的供应。
人也解决了,吃的也解决了,但仅凭这些坚守荥阳是不够的,还得有最重要的一点——决心。
刘邦有这个决心,因为守不住,那他就只能西归,甚至归西。
准确地说是要有坚守荥阳和成皋的决心。荥阳的大后方是关中,小后方却是一个小山城——成皋。在楚汉的对决中,这个小城和荥阳一样有名,甚至名气更大。
这两座城相互的重要性就不细说了,这么说吧!如果成皋丢了,荥阳就成了孤城,如果荥阳丢了,成皋这道最后的防线就危险了。
项羽想再进一步甚至威胁关中,就必须攻破荥阳和成皋,而刘邦若不想项羽再进一步就必须守住这里。项羽一如既往的希望速战,而刘邦却自始至终的喜欢拖,只有拖久了,他才有时间准备,有时间思考。
刘邦问群臣,意思是谁要是能帮他打败楚国夺得天下,他就将关东的地区封给谁。以后他会为这句话付出代价,但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张良向他建议三个人,一个是韩信,此人随时可以用;还有一个就是一直在楚国的后方活动的彭越,此人打个招呼就可以了;第三个人就是九江王英布,他的地盘是在楚国的南方,也算是楚国的后方,不太稳定的后方。因为跟项羽有隔阂,现在应该是如坐针毡,此人可以争取。
这三个人在后来刘邦对楚和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在军事方面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也是最不让刘邦放心的三个人,不过最后一个也没跑掉,这是后话了。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21670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1-29 18:45:06

更新时间:2019-11-10 11:37:47

评论数:6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