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家长歌(连载)

汉家长歌(连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目前要做的就是赶快行动:挖人,目标:英布。
谁去?一个叫随何的愿意前往。
在古代,毛遂自荐的人执行任务的成功率都挺高的,因为都有真本事,如毛遂。随何很有信心。
在乱世,干这行不但要懂业务,还要口才好、胆量大,因为可能有去无回,而随何的目的不但是有去有回,还准备带着英布一起回。
随何来到了英布这里后,首先当然就是一番唾沫横飞,然后就是把项羽说得如何的邪恶,刘邦又是如何的正义。你与其在这里提心吊胆的称王,还不如去汉王那里踏踏实实的称王。
具体的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很圆满,挖人成功。
英布在决定反楚后没多久,项羽的讨伐部队就来了,大败英布,看来只能跟随何去投奔刘邦了。
刘邦很高兴,虽然仗打败了,人没事就好,既然来了,那就陪兄弟一起守成皋吧!
像这一类的活动在刘邦这边有很多,表面上是在和项羽对峙,其实除了荥阳这里不动以外,暗地里却在四处活动,该挖人的挖人,该招人的招人,该打的照样打。
南方的问题解决了,该轮到北方了,北方用谈是解决不了的,得打。
准确的说是要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来牵制项羽,这一举措被后世认为是一项伟大的战略构想。
这种构想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不管是谁提出来的,都是刘邦最后决定的。这个战略很重要。
那战略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是个偶然。
刘邦在彭城战败以后,他的盟友魏王豹就请假回家探亲了,过了黄河就露出了真面目:回家探亲是假,叛变降楚是真。
这种行为就是落井下石。
刘老大当然不允许后院起火,得灭火。老规矩,先谈一谈,你若回头,既往不咎。为了表示重视,还派了重要谋士郦食其前往。
岂料这魏豹吃硬不吃软,让郦先生白跑了一趟,既然想吃硬的,那就成全你吧!
刘邦在荥阳暂时走不开,也走不了,派谁去呢?
是该亮出王牌的时候了,韩信,去吧!
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副手,发兵魏国。
金牌打手韩信正式开始了他的表演。
此战过程很简单,声东击西,一战解决问题,结果更简单,俘获魏王豹,在魏地设置郡县,下一步怎么走?
开辟北方的战略构想应该是在这时候定下来的,还是那句话,这个计划是刘老大最后点了头的。
下一步就是代国和赵国,然后是燕国和齐国,然后……
先一步一步来吧!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灭魏,闰九月灭代,下一个:赵国。
汉军由韩信和张耳率领,赵国方面是赵王歇和张耳的死对头陈馀。
派张耳陪韩信伐赵的这个决定是高明的。赵国并不好对付,张耳对赵国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面对死对头陈馀更能激发自己的斗志,这都为灭赵多了几分胜算。
在秦灭六国的时候,赵国就是个最难啃的骨头,因为赵地人才多,而且善战,此时的赵国虽然今非昔比,但人才还是有的。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陈馀算一个,就军事能力而言,虽然在韩信面前不太拿得出手,但好歹也是辅佐赵王歇的,算是有点能耐。
当然赵国也有让韩信忌惮的高手,广武君李左车是也,此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他的爷爷却无人不识——李牧。李左车多少还是继承了一点他爷爷的天赋的,可惜他在赵国人微言轻,颇有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感觉(可能强一点)。
在韩信这种高手眼里,李左车就是高手,而在陈馀看来,李左车并无太多过人之处,所以陈馀不是高手。
汉军要攻赵,就得过太行山,过太行山就要过井陉口。
井陉口,在今河北石家庄西部的井陉地区,是山西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也在两地交界处,地势险要,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要过井陉口,就必须要过狭长的井陉道,那行军队伍就必定很长,这对高手来讲就是机会,比如李左车,但有人认为只要守在井陉口那里就可以了,比如陈馀。
李左车的意思很简单,汉军远道而来,粮食不多,而且路也窄,队伍又长,给我一点人马,绕到后面去截断汉军的粮草,这样汉军就进退不得,几天之内,定当奉上韩信和张耳的首级。
可那陈馀却不屑于这些奇谋诡计,他希望与汉军来一场光明正大的对决。
陈先生难道是从春秋穿越过来的,都什么年代了打仗还讲这一套,或是他没读过什么兵书,看来多读点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韩信得知陈馀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后,大喜。就担心有人给你出这个主意,但我也知道你不会听。
待破了赵军之后,我一定要一个活的李左车,你不用,我用。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初,韩信带领汉军大摇大摆的走出了狭长的井陉道,来到了宽阔的井陉口。
出了井陉之后,前面就是几十里的宽阔地带,再往前就是井陉口,陈馀和赵军就守在井陉口外:你们终于到了,今天我就在这包你们的饺子。
谁曾想饺子没包成,自己连人带厨房都被人给端了。
刚才说过,出了井陉道就是一片宽阔地,前面就是井陉口,可忘了交代井陉口外还有一大块地方,这里有条河。这条河将决定双方的生死。
此战的过程就不详述了,但还是得捋一捋,毕竟“背水一战”的名气太大。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汉军是如何战胜以逸待劳的赵军的。
为了防止赵军偷袭(毕竟李左车还在),韩信选择晚上行动,出了井陉口,过了河,天亮以后,汉军背靠河水列阵于赵军营前。
看到汉军的列阵,赵军大笑,汉军却想哭,哭和笑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这是怎么个打法!?
韩信知道就好。
他可是跟项羽经历过巨鹿之战的,知道一个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便会爆发沉寂的小宇宙。当整支军队陷入绝地时,求生欲会让他们的战斗潜力发挥到极致。项羽知道,韩信当然也知道。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又更胜一筹,因为韩信还有后手:在激发自身斗志的同时还会去削弱敌方的斗志。
此时的敌方还暴露出了一个弱点——轻敌,这当然逃不过韩信的眼睛。
第一步,韩信和张耳率先头部队出击,双方大战,韩信败退,假的。
看见汉军败逃,赵军倾巢而出进行追击,倾巢,真的。
机会来了。
韩信的汉军退回来之后就与河边的汉军合兵一处,力战赵军主力,此时的另外一支汉军已经开始了第二步行动:
在赵军倾巢而出时,韩信提前安排好的两千骑兵就绕到了赵军的大本营,插满了汉军旗帜,以扰乱赵军军心。现在只要河边的汉军能撑住就大功告成了。
河边那些背水一战的兄弟们当然没问题,退又不能退,不撑住还能怎么办!其实这边只要能顶住赵军的攻击就好,顶住了。
赵军久战不胜想回营休息,也有可能是知道了大营遭袭而回军,能回军却无法回天了。
看到满是汉军旗帜的大营,赵军军心大乱。
汉军抓住机会,两边夹击,赵军的结果可想而知。陈馀被杀,赵王歇跑掉了,没掉多久,也杀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背水一战完全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及特征——谋。
韩信的作战特点是不以硬碰硬见长,也不一定要靠人多,人多了当然更好,不多也可以打。也不一定要很精良的装备,有了就更好,没有也照样打。韩信注重的是激发将士潜在求生的渴望和必胜的决心,当军队具备这种力量的时候,再去寻找对方的破绽,如果没有就给对方制造破绽,是为谋也。
当然,所谓的军事思想,除了源自于他对军事的热爱以外,还有就是他的天赋,在数年后,他与刘邦的一次对话就能窥得一二。
刘邦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十万;”又问:“你能带多少,”答:"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刘老大当时是什么表情和感受就不得而知了,这次对话对韩信最终的结局有没有影响也不说了。但可以总结一点就是,对普通或是有点能力的将领而言,三万、五万或十几万都是有区别的,但对天才韩信而言,只是数字不同而已。
“兵仙”的称号可不是白送的,背水一战后,韩大将军正式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战虽然精彩,但只是整个灭赵之战的一部分,汉军对赵的战略是南北夹击,韩信此战之后也是打了不少硬仗的,最后往南与经邯郸往北攻赵的汉军会师,而南路汉军的行动是由刘邦率周勃等人进行的。
两军会师之后,赵国基本上解决了。
问题来了,刘邦离开了荥阳、成皋一线来打赵国了?
如果真的去了,至少得有两个前提,第一是秘密进行的,没让项羽知道,这一点基本可以排除。因为项羽坚信,只要解决了刘邦,就解决了汉军,其它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在这种环境下,刘邦想要悄悄的离开是没那么容易的,而对刘邦来讲,这种冒险程度就相当于开玩笑。
第二就是项羽消失了,这可不是搞笑,从汉二年五月荥阳对峙到现在也有小一年了,项羽却被史学家给搞丢了,刘邦到处打得热火朝天,项羽却像出了家一样,杳无音讯。
这两点当然都不成立。
现在应该明白了吧!项羽当然没出家,他一直都在这里坚守岗位,因为刘邦也在这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刘邦派人去干的。
项羽太执着:你不动,我也不动。而事实是项霸王真没动,但楚军在动,小动;刘大王也没动,但汉军却在四处动,天翻地覆的动。
楚汉双方的对峙从汉二年五月到汉三年五月,项羽的忍耐也到了极限,开始行动。
目标直指汉军的咽喉——到敖仓的粮道。刘邦终于撑不住了,使出了他的绝招——谈判。
刘邦的意思就是,你看我们两家打了这么久,也没个结果,还搞得天下不得安宁,不如以荥阳为界,东边归你,西边归我。
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明明觉得不对的事情,却经不住一些人的三寸不乱之舌,或是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妥协,最后都酿成了悲剧。天下事皆是如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事业和感情为最。
项羽也是个感性的人,心动了。在所有的史料上,凡是项羽在面对该怎么处理刘邦的问题而犹豫时,一个人的声音就出现了:一定要杀了他,要不然后患无穷。
范老头又来搞事情了。
这次项羽很听话,就按亚父说的办。
好好的事情又被这姓范的给搅和了,既然如此,那就留不得你了。
范增的好日子到头了,在刘邦眼里,项羽很强,如果有人辅佐,那就是强大,所以……即使是像范增这种不是很厉害的谋士,也不能放过。
结果奇人陈平使了一个并不高级的离间计,项羽就开始怀疑范增了。
说好听一点,此计甚是低级。但很多只要涉及到人性的事情,低级的处理方法似乎更有效,所以是人都吃这一套,只是程度不同。
这个计是怎么使的就不介绍了,总之,项羽开始怀疑亚父了。
犯老头当然气不过,那就……项大王,我要回家养老去了,剩下的路你自己走吧!祝你好运。
好走,不送。
结果走到一半就一命呜呼了,史书说是发病而亡,估计是心病,一口气没缓过来就去见阎王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不管谁走还是谁来,都不会影响我的决定:迅速拿下荥阳。
荥阳实在是顶不住了,此时刘邦手下有一个叫纪信的将领,为了救刘邦就假冒刘邦带着一群人出东门向项羽投降。刘邦就趁机带着一行人,从西门跑了,最后纪信同志壮烈牺牲,真是精彩又感人。
说两句这个纪信,此人似乎是个小人物,但在领导身边的人干的都不是小事。纪信此人除了有胆色还很忠心,之前刘邦狼狈的离开鸿门宴时,纪信就是几个负责殿后的重要人物之一。
总结:他是刘邦身边的人,是小人物,干的却都是大事情,此处赞一个。
史书上把这个逃跑的桥段写得很电视剧,但不管刘先生是狼狈而逃还是力战突围,反正人是出来了,后经成皋回了关中。项羽顺势拿下了成皋。
得到这个小山城可真是不容易呀!
但丢得却很容易。
刘邦回到关中之后经过休整,准备再出函谷关,夺回失去的地盘,此时高人出现了。
有一个叫辕生的人向刘邦建议,大概意思是,这项羽向狗皮膏药一样缠着你,所以你最好从武关出关,到宛、叶地区(今南阳一带),把项羽吸引到南边来继续拖,荥阳、成皋一带汉军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然后再派人去北边袭扰项羽的后方,这样一来,楚军战线拉长,且力量分散,最后就一定可以击败(破之必矣)。
真是个好主意,此人之所以没有留下名号,正是为了表达一个信息:刘邦身边的能人太多了,多得连名字都记不住了。
果不其然,当刘邦来到宛、叶一带时,项羽就像猎人追踪猎物一样跑了过来,楚军的战线就拐了个弯儿。
楚军的大本营在彭城,本来从彭城往荥阳输送物资就已经不远,现在往南方一拉,线拉长了,点也多了——兵家大忌。
项羽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希望快,可是到了刘邦那里,快不快就是刘邦说了算。
如果只是这些,对项羽来讲问题倒不是很大,关键是在楚军漫长的补给线上,有一颗定时炸弹——彭越。
当初刘邦打彭城时,彭越就投了刘邦,等刘邦失败以后,彭越也没走太远,退到了黄河边,离他的势力范围不远。
史书上说彭越是江洋大盗,我刚开始并不这么认为,看到他起义后的表现也不太像大盗级的人物。待我研究之后才豁然发现,说他是大盗并没有冤枉他,因为他和土匪、黑社会等团伙组织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准确的说是情结——地盘情结。
无论天下多么乱,无论你们怎么打,也无论谁来拉拢我,我尽量的都待在自己的地盘上,实在不行也尽量不要离势力范围太远,对一个团伙来讲,地盘就是实力的象征。比如陈浩南,让他换个新地盘, 他就没安全感。
所以起义至今,彭头领基本上都在这一带混。
当初在刘邦的建议下,经过活动之后,彭越名义上就是刘邦的人了,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悬在楚军头上的一把剑,只要这把剑往下挪一挪,楚军的补给线就可能会断。
在后台准备了这么久,该轮到彭头领表演了。
当项羽南下宛、叶之后,彭越也南下了,但不是来追项羽的,而是来切线——切断楚军的补给线。
一出马,楚军后方必乱。
这还得了,没有补给怎么打,项羽毫不犹豫的回击彭城,刘邦也毫不犹豫的回击成皋。
结果很明确,项羽疏通了补给线,刘邦也夺回了成皋。
但项霸王的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因为彭越不是被打跑的,而是撤退的,记住,是撤退。本想追上去彻底解决,西边又传来成皋丢失的消息。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的成皋就这样丢了?!
丢了。
你们一个个都算他娘的什么英雄好汉,我来打,你们又不打,不打不说,还在后面搞偷袭。他忘了刘邦打仗从来都不英雄,彭越那个大盗就更不用说了。
项羽当然也知道,打仗除了硬仗还有阴仗,只是项羽喜欢打硬仗,但也能对付得了阴仗,可没想到对方阴得超出了他的想象。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这次我要快速拿下成皋。
项羽很生气,结果可想而知,首先拿下荥阳,杀了守城主将,接着兵发成皋,拿下。
果然很快,但不彻底,刘邦又跑了,和他的忠实粉丝夏侯婴一起跑的,很惨。如果说在刘邦的逃跑生涯中哪次最惨的话,那就是这一次。
看来司马迁先生不但是史学家还是哲学家,在哲学家的笔下,当一个人惨得不能再惨的时候,以后每走一步都是进步,都会越来越好。
刘邦这次最惨,那就会越来越好。
刘老大一行过了黄河来到了韩信军队的驻地修武(今河南焦作地区),史书上说刘邦晚上到达修武,第二天早上便以使者的身份来到韩信营中夺了兵权。
说得太难听了,此时刘邦虽然对韩信已经有些忌惮,但以最高统帅的名义到部下这里来调用军队,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调动。刘统帅虽然被项羽打得很难堪,但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还不至于这么不堪。
得到了韩信的一部分军队后,再加上荥阳方面退下来的散军,刘邦又活跃起来了,随即向韩信指示,向东攻打齐国,准备包围项羽。
当初灭赵之后,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劝降燕国,燕王臧荼投降,至此,北方只剩下齐国了。
交代完后,刘邦就准备南下再战项羽,在此关键时刻,出主意的高人又出现了,这个人很幸运的留下了姓名,郑忠是也。
郑忠的大概意思是,上次彭越那一仗就很漂亮,这次可以多派点人给他,让他彻底扰乱楚军的后方。
说得有道理,上次不够彻底,这次彻底一点。
在得到了汉军的协助后,彭越再攻楚军补给线,这次 很威风,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十多座城池,彻底断掉了项羽的生命线。
项霸王很没面子,竟然让本大王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彭越你给我等着。
可成皋这里得有人守,如果这里再丢第二次,那就太丢人了。所以选来选去决定让一个叫曹咎的人来守成皋,并再三嘱咐:坚守不出,坚持十五天,我就回来了。
尽管项羽作了充分的准备,尽管他不想重蹈覆辙,可还是一不小心成为了上次的翻版。
既然二了,那就二到底。
项羽大军刚到,彭越又跑了。彭越,你真是个孬种。
彭越并不孬,他的这种打法在今天有个雅称叫游击战, 也有个雅号叫游击战鼻祖,所谓游击战,就是游来游去,然后时不时给你一击。
在项羽看来,这就是无赖战,他对此不屑一顾,殊不知世上烦扰之事多源自不屑。
此时的项羽很烦,不只是因为打不着,也打不了——成皋又出状况了。
项羽当时离开成皋后,汉军兵临城下,守城的曹将军很听话:坚守不出。
于是汉军又使出了低级的绝招——军前骂阵。就是把对方主将往死里骂,骂得你出战为止,这一招确实不高级。
再次强调,很多低级的方法不但有用还很绝,这招对曹咎就很绝。
曹咎虽然是个急脾气,但也是见过世面的,知道这是小儿科,而且又是受霸王所托,一定要沉得住气。
可是骂一天两天是沉得住的,天天骂就不一定了。骂的人只需费点口水就行,而被骂的人却每天都要受着精神上的煎熬,作为主将天天被人家骂祖宗十八代,脑细胞死得快不说,尊严何在!
不能再忍了,那就无需再忍,出击。
前面说过,世上痛苦之事就是明知不对,但为了一口气,非要去冒险 ,最后连一口气都没了——城破身死。
汉军夺回了成皋,刘邦驻军广武。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楚河汉界】

广武,这个小山城,位于荥阳东北部的广武山,在黄河边上,城虽小,位置却很重要。而且取敖仓的粮食也比较方便。
这个很不起眼的小城镇,却注定将被载入史册。广武山可能不太有名,但中间有一条战国时魏国修的运河却很有名,是为广武涧,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鸿沟。
广武涧将广武山一分为二,也将广武城一分为二,刘邦就驻扎在广武涧的西边,东边就留给项羽,既然是运河,应该不会太宽,至少双方喊话是可以听见的。
项羽在赶走彭越准备彻底将其解决之时,得知成皋丢了,虽然恨不能生啖彭越其肉,但还是不能跟他纠缠,立刻回军。
可能是已经被消耗得没有实力再去攻打成皋,也可能是想快点结束这一切。于是项羽直接来到了广武涧的东面,开始和刘兄隔岸聊天了。
为了表达聊天的诚意,项羽带来了他的法宝——刘邦他爹。
“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爹。”
“哈哈!我们可是结义兄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煮了你爹,一定要给大哥一碗汤喝。”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第二招:
“刘邦,如今天下大乱,都是你我二人的原因,要不咱俩单挑,一决高下,免得百姓受苦”(这简直就是骗小孩)
“跟你一决高下?我又不傻!”
项羽呀项羽,若论打仗,你可以顶十个刘邦,若论打嘴仗,刘邦可以顶一百个你。
该轮到刘邦了。
准确地说,刘邦这不是喊话,而是相当于一篇准备了很久的声讨项羽的檄文,还条理清晰的列出了十大罪状,什么杀降、背约、杀子婴和义帝等等。看看,有备而来,开始算总账了。
这就是政治,堂堂霸王,硬是被刘邦塑造成了地道的反贼。
项羽自然是怒不可遏,史书载其用箭射伤了刘邦,这可能有点夸张,无论有没有射箭或有没有射中,项羽肯定很怒。怒,不只是因为刘邦的话,而是如今进退两难,那就只有等待机会——对峙。
此时的项羽可能还不知道,汉军经营许久的对楚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项老弟,你跑不了啦!
如今北方尽为汉地,因为齐国已经被拿下了。
之前韩信受命攻齐,就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平定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败走高密,随后向楚军求援。
即使昨天还是敌人,今天我们有了共同的敌人,那我们就是朋友,项羽很爽快,出兵。为了表示重视,还派了自己的大将龙且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
齐楚两军会师于高密,韩信虽强,但龙且也是猛人,而且人家身边还有高手。
不过龙且太猛,身边的高手再高也发挥不了作用。
这个高手的处境就是第二个李左车,他向龙且建议,大概意思是,汉军远道而来,我们只需坚守,时间久了,汉军粮草不继,到时候齐人也都知道齐王还活着,就一定会起来反汉,汉军必败。
龙且似乎也是第二个陈馀,但他并非认为这个主意不好,而是他犯病了——轻敌。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韩信当然会抓住这个破绽,汉军和齐楚联军对阵于潍水。一见到水韩信似乎就有了灵感,于是他命人连夜做了沙袋,然后装满土堵住了潍水的上游。
第二天,汉军主动渡河出击,结果一触即溃,大败而回。又是假的。
龙且应该是没来得及研究“背水一战”的,所以他认为韩信是真败,追。
结果就很悲剧了,开闸防水,反击。
韩信的胜利一如既往,龙且的失败咎由自取,最后和田广一起兵败身死。
逞强是人的本性,而示弱才是本领,这句话好像不太适合韩信和龙且,但似乎又很适合,真正的强者才懂得示弱(韩信很擅长这一招)。
三齐之地全部平定,至此,北方也全部平定了。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后,项羽很难过,也很害怕(大惧),项霸王也有害怕的时候?
真的害怕了,这次他没有再愤怒的派兵去攻打韩信,而是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游说,这可不是项羽的风格,也不是他的强项,可到了如此窘困之时,也只能试一试了。
应该说武涉这个人的沟通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只可惜他面对的是韩信,是曾经在项羽手上当兵,如今在刘邦手上为帅的韩信,结果已经注定了。
武涉来到韩信这里后,可能对过去的事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姿态放得很低:
楚汉相争到现在,如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您,您和项王是有交情的,如果不能站到项王这边,那保持中立也是可以的。
很有诚意,还是那句话,很可惜,对方是韩信。
韩信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实际:在项王那里我只是个兵,在汉王这里我是大将军,你说我该怎么做,麻烦你替我跟项王说声对不起!
武涉的游说自然是失败的,项羽很失望,从来都不屑于谈判的他,如今确实是陷入了绝境才走这一步。史书对项羽的记载是,没有援助,没有粮食(少助,食尽)。
但如此局面总还是得有个结果呀!跟韩信谈不拢,那就跟刘邦谈吧!正好此时刘邦派人来劝项羽放了他俩的爹。机会来了,谈一谈。
可能刘邦也感觉累了,那就谈谈吧!
过程不知怎样!结局很圆满,至少暂时是圆满的。
双方约定,楚汉就以鸿沟为界,东部归楚,西部归汉,做个好邻居吧!
这就是鸿沟议和,也是今天所谓的楚河汉界。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放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打了这么多年,也都累了,就这么着吧!
从汉二年刘邦退守荥阳开始到现在鸿沟议和,谈谈打打闹了两年多,这两年多有太多的疑问,很多时间、地点和人物在史书上都交待得有点不清不楚,我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用我的方式继续不清不楚。
可世上有多少事又能说得清楚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不清不楚才能体现回忆的珍贵与美好。
我们只需明白一点,真实的历史只会比我们知道的甚至想象的更复杂,更精彩。
不管怎样,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曾经近乎走投无路的刘邦,被风头正盛的项羽逼到了荥阳。到如今,却是浴火重生的刘邦把不可一世的项羽折磨得近乎山穷水尽。
双方的强弱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换,而刘邦也已经具备了问鼎天下的资本。
当世人对弱者充满同情的时候,那强弱的对决就显得异常悲壮。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韩信当然会抓住这个破绽,汉军和齐楚联军对阵于潍水。一见到水韩信似乎就有了灵感,于是他命人连夜做了沙袋,然后装满土堵住了潍水的上游。
第二天,汉军主动渡河出击,结果一触即溃,大败而回。又是假的。
龙且应该是没来得及研究“背水一战”的,所以他认为韩信是真败,追。
结果就很悲剧了,开闸放水,反击。
韩信的胜利一如既往,龙且的失败咎由自取,最后和田广一起兵败身死。
逞强是人的本性,而示弱才是本领,这句话好像不太适合韩信和龙且,但似乎又很适合,真正的强者才懂得示弱(韩信很擅长这一招)。
三齐之地全部平定,至此,北方也全部平定了。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后,项羽很难过,也很害怕(大惧),项霸王也有害怕的时候?
真的害怕了,这次他没有再愤怒的派兵去攻打韩信,而是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游说,这可不是项羽的风格,也不是他的强项,可到了如此窘困之时,也只能试一试了。
应该说武涉这个人的沟通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只可惜他面对的是韩信,是曾经在项羽手上当兵,如今在刘邦手上为帅的韩信,结果已经注定了。
武涉来到韩信这里后,可能对过去的事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姿态放得很低:
楚汉相争到现在,如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您,您和项王是有交情的,如果不能站到项王这边,那保持中立也是可以的。
很有诚意,还是那句话,很可惜,对方是韩信。
韩信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实际:在项王那里我只是个兵,在汉王这里我是大将军,你说我该怎么做,麻烦你替我跟项王说声对不起!
武涉的游说自然是失败的,项羽很失望,从来都不屑于谈判的他,如今确实是陷入了绝境才走这一步。史书对项羽的记载是,没有援助,没有粮食(少助,食尽)。
但如此局面总还是得有个结果呀!跟韩信谈不拢,那就跟刘邦谈吧!正好此时刘邦派人来劝项羽放了他俩的爹。机会来了,谈一谈。
可能刘邦也感觉累了,那就谈谈吧!
过程不知怎样!结局很圆满,至少暂时是圆满的。
双方约定,楚汉就以鸿沟为界,东部归楚,西部归汉,做个好邻居吧!
这就是鸿沟议和,也是今天所谓的楚河汉界。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放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打了这么多年,也都累了,就这么着吧!
从汉二年刘邦退守荥阳开始到现在鸿沟议和,谈谈打打闹了两年多,这两年多有太多的疑问,很多时间、地点和人物在史书上都交待得有点不清不楚,我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用我的方式继续不清不楚。
可世上有多少事又能说得清楚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不清不楚才能体现回忆的珍贵与美好。
我们只需明白一点,真实的历史只会比我们知道的甚至想象的更复杂,更精彩。
不管怎样,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曾经近乎走投无路的刘邦,被风头正盛的项羽逼到了荥阳。到如今,却是浴火重生的刘邦把不可一世的项羽折磨得近乎山穷水尽。
双方的强弱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换,而刘邦也已经具备了问鼎天下的资本。
当世人对弱者充满同情的时候,那强弱的对决就显得异常悲壮。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该下的歌声】

鸿沟议和对楚汉双方来讲都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对于弱势的楚军,非常需要这次机会,
而处于强势的汉军却不打算给项羽这个机会,准确的说是张良和陈平不给他这次机会。
议和之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打算西归。事实上,刘邦深知一山只能有一虎的道理,因为议和刚结束,碍于颜面,刘邦可能只想暂时的西归,而张良和陈平让他连这个暂时的想法都放弃了:
项羽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不趁机灭之,将后患无穷。
刘邦想想也是,管不了那么多了,随后发兵追击项羽。
在生死存亡之际,信誉值几个钱。
项羽也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跟汉军来硬的了,只能选择撤退,可是往哪撤呢!如今彭城已属于汉军的势力范围,不能去。
为了安全起见,楚军决定往东南方向撤退,目标:日思夜想的江东。
刘邦虽然在项羽后面追,其实他心里是没底的,光凭他自己的力量去跟项羽硬碰,仍然属于拿将士的生命开玩笑。
于是他就和韩信、彭越约定日期合击项羽,可他们会如约吗?如果等追上了项羽,他们没来怎么办?
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韩信不是省油的灯。
他当初在平定齐国的时候,就有想法了,一个人的功业在达到无人能及的时候,欲望也无人可及,韩信的情商显然不足以控制这种欲望。他竟然以齐国人反复无常为由,派人向刘邦上书,希望能封他个代理齐王。
革命尚未成功,你就开始要官要爵的,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如果哪天革命成功了,那你不还要个代理皇帝,实在找不到放过你的理由。
当时还与项羽对峙在广武的刘邦,看到韩信的上书后便怒火中烧,先大骂一通,还扬言要收拾他。
在张良和陈平的示意下,刘邦的高情商就体现出来了,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继续骂道:
真是没出息,当代理王有什么意思,要当就当真王。随即就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已经在为自己挖坑了。
他也很清楚,刘邦封他这个王很勉强,那就只有在刘邦的危难之际,用实际行动来坐实这个齐王。
彭越的想法也是类似的,可能感觉没有韩信功劳大,所以没那么明目张胆。
说白了都是想在关键时候捞点好处,说难听一点是趁火打劫。没办法,人家有那个实力。
所以此时刘邦率军追击项羽的时候,这二位都没来,那就麻烦了。刘邦很麻烦,万一这小子杀个回马枪怎么办!
猜对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初,当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地区)时,项羽忍无可忍,自起兵之日起,还从未被人如此追着打,真是奇耻大辱,反击。
事实证明,在刘邦这匹马面前,项羽再惨也是骆驼,汉军大败,刘邦只能坚守固陵不出。
刘大王很烦躁,那些诸侯约好的为什么都不来,难道我又要逃跑了?关键时刻张良又出主意了,应该说是提醒:
汉王,你封韩信为齐王,却没有给他实际的封地,还有那彭越也想封王,如果将他们现在所在的地盘都封给他们,那他们就一定会日夜兼程的赶来。
照办。
有了地盘,一切都好商量。就比如今天,口头承诺甚至白纸黑字到最后都不一定是我的,只有钱到账了才是我的。我们也不跟你争夺天下,只要一块地就可以了。
可他们都不太明白,钱有时候就算到了你账上也不一定会是你的。
韩信和彭越随即发兵合围楚军,本来已是穷途末路的项羽,碰到这两位大神就彻底歇菜了,只能继续跑。一直跑到了一个注定要让他落泪的地方——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
此时包括英布在内的几乎所有汉军都加入了合围,共有六十万左右。将不足十万的楚军团团围在垓下,项羽,这次就算给你一双翅膀你也飞不掉。
再次反击,这次失败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胜利。
天黑了,有着几十万楚汉大军的垓下,本应该热闹非凡,此时却是静得出奇,静得凄凉。
听,有歌声响起来了,越来越大,原来是楚歌(有楚国特色的音乐)。
没多久,楚歌响彻了垓下,响彻了楚军大营四周,听到哀婉的歌声,项羽大惊,问道:
难道楚国都被汉军占领了吗!怎么有这么多人在唱楚歌?
说罢,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洒下了英雄热泪,此时能安慰自己的只有美酒和美人虞姬了。可是,酒能让自己暂时的忘记伤感,而虞姬却只会让自己更伤感。
于是乘着酒兴,伤感至极的霸王高歌一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哽咽的歌声表达了对自己的感慨、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虞姬的担忧。
美人和宝马是英雄的标配,可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下,结局注定会更凄凉。英雄到了最后做决断的时候了:虞姬呀虞姬!我要是走了,你该怎么办呢!
大王勿忧,我自有安排,虞姬随后翩翩起舞,也唱起了楚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等到歌毕舞罢,便拔剑自刎。
曾经威震四方的霸王此时已泣不成声,场面是何等的凄凉,连左右侍从都悲从中来,无不落泪。
对于这个情节,我一直是不太较真的,作为十万军队的统帅,如今大军压境,你还在这儿女情长。但对于真性情的项羽,在这三十岁的大好年华,在这人生的危急时刻,上演一点生离死别的场景也不是没有可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英雄项羽确实是穷途末路,史书上记载虞姬的出现和离去,似乎也是为了衬托英雄的落寞。
虽然很落寞,但绝不可以在此坐以待毙,项羽决定:突围。
对不住了,楚军的兄弟们,你们保重。项羽只带领了八百壮士趁夜突围而去。
到了天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溜了,刘邦马上命灌婴率领骑兵快速追击。总之,项羽是死是活我都得见着。
跑出来了,却跑不掉了。
等项羽一行过了淮河到达阳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时,只剩一百多人,后来因为迷了路,汉军又追上来了,项羽等又突围至东城(定远东南)时,只剩二十八骑。
项羽带着他的二十八位壮士,边战边退来到了他的最后归宿——乌江畔(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支流),此时乌江的亭长将船停在岸边等候多时,希望霸王先乘船渡江,以后东山再起。项羽笑着拒绝了,还将他的宝马送给了亭长,随后与汉军再战,最后自刎而死。
结果很简单,过程很悲壮。
司马迁老先生可能太过欣赏项羽,所以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如亲临现场一般。将霸王的神勇与豪迈表述得淋漓尽致。从项羽刚突围时的八百余人,到一百多人,再至二十八名骑兵,最后步战,再杀杀杀,战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重伤力竭无法再战,然后自刎。
即使死了也要让自己的身体产生价值:在自刎前承诺用自己的身体成就汉军中一个故人的富贵(项羽的头颅值千金,还可以封侯,得不到头抢个其他的部位也是可以的)。
虽然有点夸张,但能让人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霸王的英雄气概。
这个精彩的过程我就不概述了,但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两段话还是要品味一下,不过与其说是项羽说的,还不如说是史学家对项羽的性格和起兵之后的一个总结。
第一段话是在乌江边遇见亭长前,率二十八名骑兵与汉军作战时所说,大概意思是:我起兵至今,身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今天被围于此,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首先表达的是项羽的性格缺陷:至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将最终的失败归于天意。再一个表达的就是项羽的战绩和军事能力。
你确实很能打,正因为如此,战争才使你承担了责任,可你所承担的责任大部分又是战争解决不了的,而你依然执着的认为战争可以解决,所以最终失败。“非战之罪”只是失败的借口。
第二段就是遇见亭长后,亭长劝他渡江,项羽笑着说了一段话(终于笑了,这一次,这一生),大概意思是:当初八千江东子弟随我渡江西征,如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不怪我,我又有何面目回去见他们呢!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定,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几乎成了千古之谜,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都会或诗或歌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原因,但似乎又都有点道理。
其实原因也不复杂,不过江东大概分为感性和理性两大原因。
感性就是所谓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听上去似乎有点扯,其实不然。就好比今天你从老家带着一群人出来闯事业,结果混的是一个比一个差,有的还不在了,你好意思回去吗?
就算是像刘邦那种能屈能伸的人,如果当初和他在沛县一起起兵的人都不在了,就剩他一个人还是逃回去的,他也可能会选择在泗水边上自刎,更别说是性格刚毅的项羽了。
理性就是项羽清楚的知道大势已去,几无翻盘可能,在垓下时他就已经意识到了,之所以没在垓下自刎,因为在垓下时只是困境。刚烈的人在遇到困境时,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摆脱困境,可等他到乌江边的时候面对的却是绝境。
虽然还有千里之广的江东,岂不说此时的江东还是不是他的势力范围,就算是,到了江东真的可以东山再起吗?
项羽明白,不可能了,如果有一点可能的话,那这种“可能”就是后人对项羽怀念和惋惜的理由。
与其最后山穷水尽的被杀,还不如在尚有余力时选择自刎,在获得同情的同时,还能让人记住:有一个英雄叫项羽。
在此时有一句影视剧中的台词很适合项羽: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
项羽的失败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性格和格局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原因——能力,性格和格局也属于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单论项羽的军事能力,刘邦不可比,但若要论综合能力,项羽没得比,两人的碰撞从刚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胜败。
别说是江东,就算让他们二人从头到尾的再来一次,项羽还是会输。
项羽的失败不仅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一直到今天所有关于“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强大的王朝。
汉朝之后,汉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甚至一种尊严,在以后和以后的以后,所有的故事都将源自这种我尊严。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第十三章:伟大的使命

【确定方向】

结束永远都代表着开始,更艰难的开始。
最大的对手解决了,其他的小虾米基本上是传檄而定,但还有一个更小的虾米始终未定,那就是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时的封地——鲁县。
鲁县人民好样的,他们一直都忠于项羽,却不知道他们的鲁公已经不在了。
刘邦率领大军兵临鲁县城下,本想大显身手——屠灭。后来一想,这鲁县可是信守礼义之地,他们忠于自己的君王有什么错呢!那就换一种方式。
刘邦拿出了项羽的人头,投降吧!鲁县的父老们,你们还在坚持什么呢?
打开城门,投降。
刘邦随后按照鲁公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项羽,对项氏一族也一律不杀。尽显我王者风范。
仗都打完了,下一步就进入了重要程序:分享胜利果实,最重要的就是安置几位大神的问题。
首先当然是头号大神韩信,先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然后是二号大神彭越,封其为梁王,都定陶,辖魏国故地;韩王信仍为韩王,都阳翟;改封项羽时期的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之前的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和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等封号不变。
记住这七个人,这就是汉初刘邦不得已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这绝对不是刘邦想要的结果,他要的是一统天下,真正的一统天下。
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人,这天下也打不下来,可是有了这七个神,又不能称为真正的一统,刘邦很头疼。
再头疼也得妥协,虽然是暂时的,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七个大神的问题先放一放吧!
真正的重头戏开始了,各王侯将相们都心照不宣的尊请汉王称帝,刘先生自然要推辞一番,准确的说是三番,说一些什么我何德何能称帝之类的话,大臣们就说一些大王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称帝是众望所归之类的话。
这种推来推去的做法真的很无聊,但是又不得不做。
好了,形式走完了,刘邦就“迫不得已”的接受了:承蒙各位都看得起我,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这一套在以后的历史中就成了程序化的老把戏。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定陶汜水的北面正式登基称帝,国号自然就还是沿用“汉”了。据说刘邦当时曾考虑过用“沛”作为国号,这两个字虽然偏旁相同,意义了大为不同,至于沛,还是叫沛县吧!
从此,“汉”的艰辛与辉煌的历程正式开始了。
下一步:都城定在哪里?这可是大事,因为这都城用得好是要用几百年的,马虎不得,其实刘邦的心里早就有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天下之中的洛阳。
刘邦一行来到了他所认为的宝地洛阳。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大肆庆贺一番,举行个盛大的酒晏呀什么的,然后再热闹的开个总结会。当然这一次就不用再担心项羽来打扰他,可以尽兴了。
这个总结会,意义非凡。
简单说就是刘邦跟群臣讨论,自己是怎么成功的,而项羽又是怎么失败的?
各位可以畅所欲言:
陛下仁厚,对部下又能推心置腹,还能与大家同甘共苦。项羽却嫉贤妒能,所以……
这些话并不假,但在这种场合,由这些人说出来,难免有点拍马屁的嫌疑。
刘先生却笑了:你们都说得有道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有三个比我强的助手。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比我强;要论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之类的事,萧何比我强太多;要论率军百万横行于战场,韩信能甩我几条街。这三个人都是当今天下的人中之杰,却都能为我所用,我想不成功都难!再看看项羽身边就一个范增,还不好好用,想不失败都难呀!
这段话虽然自夸的成份很大,但基本上也是事实,这不但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还证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个人能力再强也都是匹夫之勇或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要结合众人之力 ,刘邦做到了。
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在今天,个人再厉害,也只能算是一位优秀的劳动者,而在政治、经济乃至科技领域取得巨大业绩的人,必定是靠的团队协作。
如果再用这种成功去回馈社会造福大众,那才是成就,刘邦正在做。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总结会差不多了,再来总结总结这都城确定就定在洛阳吗?
当然,洛阳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气候也不错,就在这里吧!再加上众臣大部分都生在关东地区,所以也都这么认为。
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但在特殊的时候只有特殊的人才是对的。
此时有一个叫娄敬的齐国人要到陇西去戍守,经过洛阳,就通过熟人见到了刘邦,向刘邦进言,大概意思是:
陛下想学周朝定都洛阳,洛阳确实也挺好,但不适合您,最适合您的地方是秦朝故地关中,首先关中之地还有秦朝留下的基础,而且土地肥沃,还是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绝非洛阳可比。
你说得好像有点道理,但我还得问一个人——张良。
张良说:娄敬说得没错,洛阳虽然好,但中心地区狭小,四面受敌。而关中沃野千里,资源丰富,天下的资源还可以通过黄河、渭河供给京城,真的是个好地方。
说法跟娄敬的基本一样。
就这么定了,再多的人反对也没用,当天就起驾进发关中。对了,那个娄敬是个人才,陇西那艰苦之地就别去了,留在我身边做事吧!以后你就姓刘了。
刘邦一行进入关中抵达咸阳,咸阳的位置在渭河的北岸,此时的咸阳城跟废墟差不多了。但在渭河的南岸还有一些秦朝的别宫,损毁都不大,新的都城就建在那里吧!既然是新都城,那就不能再叫咸阳了,为保我大汉江山长治久安,就叫长安吧!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刘邦称帝这一年,汉王朝正式定都长安。
现在国号有了,国都也有了,这些都是小问题,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对刘邦来讲才是真正的考验。
往大了说,是打下了天下,该如何治理天下,往小了说是如何管理这个国家,确切的说是用什么方法来管理,专业的说是用什么制度来治理。
你既然称了帝,又定都关中,那说明你选择了帝制,也算是继承了秦始皇的事业。要说刘邦有多崇拜赢政那倒不至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认可赢政的思想,且已经意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
虽然选择了帝制,但赢政那些制度并不能完全照搬。
中央的好办一点,基本是搬用了三公九卿那一套,那地方呢?虽然刘邦是认可赢政的郡县制的,但要推行却并非易事,刘邦很纠结。
实际上此时要全面的推行郡县制是不太可能的,首先因为秦王朝的失败,使刘邦对郡县制并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从刘邦后来消灭异姓王后又分封了同姓王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点也很重要,如今全国大部分较远的地区都已经形成了分封的局面,这个局面至少在目前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刘邦折中了一下,选了一个有创造性的也是他认为最保险的制度,即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进行,史称郡国并行制度。
就是说在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和巴蜀等离中央较近的地区都实行郡县制,而在函谷关以东的偏远地区,不得已实行分封制。
后来大部分异姓王除掉了之后,又在原有的地方分封了更多的同姓王。分封制更稳定了。
这就说明,刘邦的不得已,虽然有一点是因为七个大神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对郡县制没有底,选择郡国并行是一种必然。
在我的有生之年,看来是无法践行秦始皇的大一统了,但我至少得解决异姓王的问题,用我自己的方式为我的后代留一盘好棋,要不然我死也瞑不了目。
终于告一段落了,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内部问题。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外部问题,不,外部威胁,这个问题很严重,搞不好皇帝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要被外人给报销了。
考验刘邦政治智慧的时候又来了。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真正的对手】

在几个异姓王里面,韩王信的封地是最小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他的封地在颖川郡,背靠洛阳,东部紧邻淮阳,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加上韩王信这个人又有两把刷子,刘邦很忌惮。
然后就找个理由把韩王信迁到北边去了,说是去防备北边的胡人,实际就是防着你韩老弟,美其名曰:加以重用。
新的封地就在当时的太原郡北部地区(今山西北部地区),都晋阳(今太原地区)。韩王信从中原的富庶之地一下来到了这北边的偏僻之地,肯定是郁闷的,但还是表现得很乐意的去了。
去就去吧!毕竟还是个王,只是挪个窝而已,为了表达忠心,韩王信还请求将自己的都城迁到离边境更近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地区)。同意。
领导很满意,虽然我不满意,但是安全嘛!
真的安全吗?很不安全,甚至很危险,因为他将面对一个真正的对手,不,是草原上的帝国——匈奴。
匈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这里我们只需知道,匈奴很强大。他们的统治者被称为单于,而此时他们的单于叫冒顿,一个草原的英雄,一个统一草原的霸主。
之前提到过匈奴,曾经在战国末期被李牧打得很多年不敢南下,等到秦帝国时又被蒙恬赶到了阴山以北,当时匈奴的单于是冒顿的父亲头冒单于,也是匈奴的第一位单于。
冒顿是头曼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如不出意外,冒顿就是下一任单于。
和中原王朝一样,在通往最高权利的路上总是有很多意外,意外的内容也都是差不多的,后来头曼有了宠爱的阏氏(相当于中原的皇后级别),就想立这位阏氏的儿子为太子。
不知是受了中原王朝的影响还是人性如此(我相信是后者),游牧民族的权力斗争也很残忍。总之,头曼要处理冒顿了。
但草原的兄弟干这种事,就不会像中原王朝还要走法律程序那样繁琐和虚伪。而是简单干脆:人死了什么都解决了。
虽然他们崇尚用弯刀解决问题,但如果要自己杀自己的儿子,还是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头曼决定,自己不好杀就让敌人去杀。
此时匈奴的东部有强大的部族东胡,西部有月氏。头曼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以表示双方的关系很友好,可是当他前脚友好的把儿子送到月氏,后脚就开始不友好的行动了:发兵攻打月氏。
杀自己的儿子就如此的迫不及待?哪有这样当爹的。
月氏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杀冒顿了。如果那么容易被杀掉,那他就不叫冒顿了,这小子偷了匹马回匈奴了。
中原讲有能力者居之,而草原讲的是勇武者居之,头曼看到冒顿竟然跑回来了,应该是欣喜多于无奈:这才像我头曼的儿子。结果不但没杀他,还给他万名骑兵让他率领。
可惜头曼并不知道,此时在冒顿的眼里,他已不再是父亲,而是敌人,是阻挡自己成就大业的障碍。
在拥有万名骑兵之后,冒顿不但燃起了复仇之火,还有了复仇的资本。
这次的经历,让冒顿深刻的明白,想要生存或活得更好,就一定要强大自己,而冒顿强大的内心让他不甘心只是生存或过得更好,他要最好,他要消除阻挡自己成为最好的一切。
第一个障碍当然是自己的老爸。
他发明了一种带有声音的箭,是为鸣镝箭,其实也相当于信号箭,然后就精心挑选和培养了一批死士,目的只有一个:我的鸣镝箭射向哪,你们的箭就射向哪。
培养死士的过程是血腥和残忍的,为了检验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冒顿先后牺牲了自己的宝马、心爱的妻子和单于的马。他对最后的检验结果很满意,是时候出击了,去复仇吧!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吧!
在一次陪同头曼出猎的时候,冒顿将鸣镝箭射向了等待已久的目标——曾经想要自己小命的老爹,他的死士们也没有一个含糊的万箭齐发,头曼老先生瞬间变成了刺猬。
最后冒顿又借鉴了中原王朝那一套,只是更残忍,将之前那个可能代替他的弟弟和所有的反对者都一网打尽。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多谢各位支持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冒顿无疑是残忍的,如果说冒顿在成为单于之前体现的是残,那在成为单于之后体现的就是忍。什么都可以忍,但有一样东西绝不能忍——国家利益。
东边的东胡听说冒顿自立,就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斤两,便派使者来说想要头曼单于的一匹千里马,冒顿就问群臣的意见,群臣当然是反对的,这好歹也是前任领导的坐骑,怎么可以随便送人。
冒顿却说,与邻邦友好相处,何必在乎区区一匹马呢!送。
看来这冒顿是个软柿子,再捏一捏。这次东胡的口气更大了,竟然派使者来说要单于的阏氏。真是欺人太甚,冒顿再问群臣,群臣们已是群情激愤。
“窝囊”的冒顿又说,邻里之间来日方长,怎么可以吝惜一个女子呢!送。
看来成为冒顿的女人除了美貌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风险太大,说不定哪天就被他送了人或是不明不白的被万箭穿心了。
东胡现在可以断定,冒顿就是个软柿子。于是直奔主题,派人来向冒顿索要两国之间的一块千里荒地。冒顿又问群臣,这次群臣似乎变“聪明”了,有人说,这是一块荒地,他们要就给他们吧!
我之所以忍,就是希望可以做个好邻居,如今你连我的地盘都想要,那我还拿什么来跟你做邻居?
冒顿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随便送人呢!随即杀了说这个话的人,马上出兵东胡。
东胡当然是没有防备的,他们还在等使者的好消息呢!最后等来的却是冒顿的大军,然后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灭之。
现在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都是冒顿的 战术,以一时忍耐来麻痹敌人,然后攻其不备。
在权力斗争面前,冒顿决不手软,可以说是残忍;在国家利益面前,又绝不让步,可以说是非常坚定。不过只对了一半,因为对雄才大略的冒顿来说,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好方法并非寸土不让,而是开疆扩土。
往哪扩?往东往西都可以扩,南边那块肥肉当然也跑不了,准确的说是去南边抢掠。
总而言之,冒顿是个强大的对手,而且迟早要面对。
当中原的刘邦和项羽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冒顿也开始了扩张之路。在灭掉了东部的东胡之后,又向西赶跑了月氏,同时还趁中原内乱夺取了当年蒙恬占领的河套地区,又不断的侵扰燕、代地区。
总之,消灭能消灭的,占领能占领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冒顿建立了一个东至辽河、西至葱岭的、南至阴山的广阔的草原帝国,光能搭弓射箭的士兵就有三十多万,记住,是骑兵。
北方的草原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与此同时,刘邦在战胜了项羽后也艰难的完成了中原的统一。这是中原地区在经历了秦的短暂统一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然还不知道是不是短暂的,但是统一了。
真是天意,这两大文明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了整合,他们相互间是注定的对手。
至此,这两个对手经过数千年磕磕碰碰的发展,终于真正的进入了对抗时代,这一对抗就是两千多年,中原无数的荣耀与黑暗几乎都来自这个北方的对手。
刘邦和冒顿,这两个同样伟大的人,注定不可能成为朋友,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但此时虚弱的汉朝是碰不过匈奴的,刘邦当然不知道,更不会这么认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会会这个听说很厉害的邻居。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初,韩王信迁到北边来了,应该刚搬到马邑还没完全习惯这边的生活。到了秋季,冒顿就不请自来了,还顺便带着他的匈奴大军,像是约好了一样。
当然是约好的,与冒顿相约的是秋季,因为秋季是农耕区丰收的季节,是抢掠的最佳时机。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鳞鳞居大厦 2019-08-18 15:22:44
拜访楼主。
——————————————
还请多多指教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8-18 15:42:56
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这个时候来抢想要效率更高的话,也是要精准的掌握时间的,就是等老百姓刚收完,还没来得及交租交税,也没来得及储存,就直接被匈奴全部没收。一年就白干了,当然你也可以拒绝,那样匈奴人就更干脆了,一刀了事。
所以秋天南下来抢掠,以后也成了一种千年规律,后来中原王朝还在边境地带设立了保护秋收的军队。
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交完这这那那的就所剩无几了,你们再来一抢,我们该怎么办?可是南下来抢也是游牧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来抢点我很难活,你来抢了我没法活。双方的矛盾和战争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只是抢粮食还好一点,关键是还抢人抢财,能抢的都抢,冒顿也是这个目的。韩王信很不幸,本来离边境近一点是为了报效祖国,没曾想却方便了冒顿。
匈奴大军将马邑重重包围了起来。
硬碰硬肯定是不行了,援军一时半会儿也来不了,韩王信就派使者到匈奴那里和谈,当然和谈的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此时汉军的部分援军也到了,来了之后看到韩王信和匈奴那边来往的如此频繁,就不会认为你是在拖延时间等援军了,而会认为你是在抓紧时间搞投降。
那肯定就得派人过来了解一下情况了,解释一下是咋回事儿吧!韩大王害怕了。
猜忌,很多时候比敌人更可怕,特别是君臣之间,一旦被怀疑,臣子的最后结果要么是死,要么是生不如死,韩王信深知这一点。
这边自己人在怀疑,那边匈奴又开出了不错的条件,那就别犹豫了,谁不想好好的活着,投降吧!
最后在韩王信的协助下,匈奴大军径直南下,直到晋阳城下。即便如此,因为此时游牧民族对中原可能还不是很了解,但是知道南方不能放牧,而且比较富。所以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你们朝廷能表个态,提供一些过冬的物资就好,当然能通过谈谈打打使你们以后能长期供应那就最好了,省得我们来回跑。
真是岂有此理,我们堂堂文明之邦,岂有向蛮夷屈服的道理。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不屈服就得屈命。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初,刘邦率领三十多万大军亲征,在刘邦看来,这是个机会,能打败匈奴的同时还能震慑诸侯王,刘邦一直认为,诸侯王才是心腹大患。
可如果打不赢匈奴呢?不可能!?
刘邦认为,当年秦军打跑了匈奴,项羽又灭了秦军主力,然后天下无敌的项羽又败给了我,按照这个推理,我汉军比匈奴要强几个档次。
这个推理错得离谱,当瞧不起敌人的时候,就需要敌人来给你上一课。
在刘邦的眼里,只有项羽才配做他的对手,他当然不知道,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才是他真正的对手,才是汉朝乃至整个中原人民永远的对手。不过他很快就知道了。
刘邦大军浩浩荡荡北上,在铜鞮(今长治北部)击败了韩王信的先头部队,然后到了晋阳,又击败了多支零散的匈奴部队,匈奴不过如此嘛!
听说冒顿率军驻扎在代谷一带(今忻州东北方向),先派人去侦察,即使再轻敌,这个基本程序还是不能少的,毕竟听说敌人有几十万呢!
不知冒顿是料到了刘邦会轻敌,还是他也懂些兵法,所以展现在汉军侦察兵面前的都是老弱的人和畜,侦察结果,可以出击。
刘邦又派刘敬去了解一下,这个刘敬就是之前的那个娄敬。可是等刘敬前脚刚走,刘邦后脚就发兵了。
这刘敬看来也是懂点兵法的,了解情况后,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两军相对,弱者就会努力的展示强的一面,而真正的强者反而会显示弱的一面,匈奴不可击。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冒顿无疑是残忍的,如果说冒顿在成为单于之前体现的是残,那在成为单于之后体现的就是忍。什么都可以忍,但有一样东西绝不能忍——国家利益。
东边的东胡听说冒顿自立,就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斤两,便派使者来说想要头曼单于的一匹千里马,冒顿就问群臣的意见,群臣当然是反对的,这好歹也是前任领导的坐骑,怎么可以随便送人。
冒顿却说,与邻邦友好相处,何必在乎区区一匹马呢!送。
看来这冒顿是个软柿子,再捏一捏。这次东胡的口气更大了,竟然派使者来说要单于的阏氏。真是欺人太甚,冒顿再问群臣,群臣们已是群情激愤。
“窝囊”的冒顿又说,邻里之间来日方长,怎么可以吝惜一个女子呢!送。
看来成为冒顿的女人除了美貌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风险太大,说不定哪天就被他送了人或是不明不白的被万箭穿心了。
东胡现在可以断定,冒顿就是个软柿子。于是直奔主题,派人来向冒顿索要两国之间的一块千里荒地。冒顿又问群臣,这次群臣似乎变“聪明”了,有人说,这是一块荒地,他们要就给他们吧!
我之所以忍,就是希望可以做个好邻居,如今你连我的地盘都想要,那我还拿什么来跟你做邻居?
冒顿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随便送人呢!随即杀了说这个话的人,马上出兵东胡。
东胡当然是没有防备的,他们还在等使者的好消息呢!最后等来的却是冒顿的大军,然后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灭之。
现在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这都是冒顿的 战术,以一时忍耐来麻痹敌人,然后攻其不备。
在权力斗争面前,冒顿决不手软,可以说是残忍;在国家利益面前,又绝不让步,可以说是非常坚定。不过只对了一半,因为对雄才大略的冒顿来说,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好方法并非寸土不让,而是开疆扩土。
往哪扩?往东往西都可以扩,南边那块肥肉当然也跑不了,准确的说是去南边抢掠。
总而言之,冒顿是个强大的对手,而且迟早要面对。
当中原的刘邦和项羽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冒顿也开始了扩张之路。在灭掉了东部的东胡之后,又向西赶跑了月氏,同时还趁中原内乱夺取了当年蒙恬占领的河套地区,又不断的侵扰燕、代地区。
总之,消灭能消灭的,占领能占领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冒顿建立了一个东至辽河、西至葱岭的、南至阴山的广阔的草原帝国,光能搭弓射箭的士兵就有三十多万,记住,是骑兵。
北方的草原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与此同时,刘邦在战胜了项羽后也艰难的完成了中原的统一。这是中原地区在经历了秦的短暂统一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然还不知道是不是短暂的,但是统一了。
真是天意,这两大文明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了整合,他们相互间是注定的对手。
至此,这两个对手经过数千年磕磕碰碰的发展,终于真正的进入了对抗时代,这一对抗就是两千多年,中原无数的荣耀与黑暗几乎都来自这个北方的对手。
刘邦和冒顿,这两个同样伟大的人,注定不可能成为朋友,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但此时虚弱的汉朝是碰不过匈奴的,刘邦当然不知道,更不会这么认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会会这个听说很厉害的邻居。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初,韩王信迁到北边来了,应该刚搬到马邑还没完全习惯这边的生活。到了秋季,冒顿就不请自来了,还顺便带着他的匈奴大军,像是约好了一样。
当然是约好的,与冒顿相约的是秋季,因为秋季是农耕区丰收的季节,是抢掠的最佳时机。
楼主:我非扶苏  时间:2019-11-10 11:37:47

如今大军已经出发,现在停止进攻就是扰乱军心,给我把刘敬抓起来,继续进军。
刘邦求胜心切,竟然自己率领先头部队一路进军到了平城的白登山(今大同东北部)。你刘邦好歹也是久经沙场的人,这是有多么瞧不起匈奴?!
白登山,这座不算雄伟的山,因刘邦而出名,而这座山注定了将是刘邦的耻辱,是汉朝的阴影。这种阴影将伴随汉帝国很长一段时间,也使得农耕文明第一次和游牧文明的大规模碰撞就开局不利。
史书上记载,当时冒顿率领着四十万不同颜色的骑兵,将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重重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单于的阏氏行贿,再经过阏氏向单于吹了吹枕边风,冒顿才命大军撤开了一个角,使汉军得以退走。这就是历史中的“平城之围”。
还有种说法是汉军后面的大部队屡屡击败匈奴的军队,使冒顿感受到了压力而撤军,甚至还有说是匈奴的粮草不济才撤军。
好像都有点道理,又好像都没什么道理。
雄才大略的冒顿率领四十万骑兵,围住了已是囊中之物的刘邦,为了权利和国家利益会全然不顾妻子性命的冒顿,会因为阏氏的几句话而放了刘邦?再一点就算汉军都来了,就凭你那三十几万已经冻伤了一部分的汉军,别说匈奴有四十万骑兵,即使只有一半,要真打起来,汉军一个也跑不了;还有粮草不济那一说,凭当时的交通和下雪的天气,汉军的粮草压力只会更大。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军在这七天的时间内,和匈奴方面进行不断的谈判,然后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和妥协,这也正是匈奴想要的结果,其中妥协的内容除了送给匈奴大量的物质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送人,就是所谓的和亲。
和亲在先秦时期就是常用的政治手段,但那时都是民族内部的事,准确的说是政治联姻。如今却要用这招来跟胡人打交道,对刚刚完成统一壮举的中原政权来说,确实很没面子,但对当时的汉朝来讲,要使匈奴不要常来找麻烦,这也是个不差的方案,汉王朝目前需要的是时间。
从此以后,匈奴的扰边虽然从未间断,但大规模冲突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曾出现。这是刘邦所希望的,也是汉朝所需要的。
在整个西汉,有多少公主被送往了匈奴是没法计算了,有真公主,也有挂着公主名号的宗室女子和庶民的女子。不管有多少真公主,在非常时期,是这些柔弱的女子,承担了一部分维持对外脆弱和平的责任。
再来说两句和亲这个事儿,对外和亲虽然是在刘邦这里开始的,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和亲都是如此的被动和屈辱,也有主动性的。就是纯粹的为了增进两边关系而进行的平等和亲,如西汉后期和唐朝时期。
当然,为了政治利益把女人送到国外,终究不是个很体面的事情,所以后来被称为最有骨气朝代的明朝,其中有一个标签就是“无汉唐之和亲”,确实够硬气,至少明朝感觉很硬气。
刘邦的一生妥协了很多次,如果以前的妥协有点丢脸的话,那这次的妥协就太丢脸,丢的不只是他自己的脸,而是整个汉朝和华夏老祖宗的脸。
但刘邦一直认为,在存亡之际,脸面不值几个钱,他虽然以能屈能伸著称,但平城之围确实是他心里的一道坎。
就这样吧!我今天失去的,我的子孙们会帮我夺回来的。
回军的刘邦虽然心情很差,但还是没有忘记一件事:放了刘敬。然后说了一些表示歉意的客气话,最后还封了刘敬为侯,大汉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新生的帝国确实需要很多人才,但有些人才,却不需要了,也不能要了,比如那几个大神。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21670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1-29 18:45:06

更新时间:2019-11-10 11:37:47

评论数:6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