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穿拖鞋游学 G_nevil两位网友的支持与鼓励,再更新一节。

二、 司马昭会让司马攸继承自己权力吗?


虽然司马昭一再表示,自己死后会将权力还给司马攸。但司马昭这些话,其实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鬼话罢了。
司马昭肯定不会想把天下交给司马攸。司马攸从血缘上是他的儿子这不假,问题是司马攸在政治上是司马师的儿子。最简单而言,如果司马炎当了皇帝,那帝国第一家庭是司马昭家;而司马攸当了皇帝,那帝国第一家庭就是司马师家了。
对于司马昭这种念头;恐怕当时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虽然司马昭一再表示自己想让司马攸继承自己的权力,却绝没有一个人敢附和司马昭。
在当时如果有人真把司马昭的话当真,那他恐怕真是想不明不白的全家惨死了。做为一个下属,如果连这点眼力劲也没有,那还怎么在政治舞台上继续混呢?

于是有人说了:司马炎头发长得可以垂在地上,两臂长得可以超过膝盖。这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于是又有人说了:废长之幼,是取祸之道。
于是所有的文武大臣都说了:司马炎最有资格当司马昭的政治继承人。
泪痕以为,这全是典型的政治宣传说词;总而言之漏洞百出、睁着眼睛说瞎话,而且陈腔滥调绝无新意。一切只是为了表明人的政治立场罢了。
一个人长得两手过膝?记得小时侯听袁阔成先生说《三国》嘲笑刘备这幅异相时说了:两手过膝,动物园的大猩猩两手过膝了;至于人好象还真没有见过。从前刘备长的是这副异相,今天司马炎又长成这副异相了。
废长之幼,取祸之道。这也许有点道理,问题是:在政治上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废长之幼的关系?
所谓的废长立幼之说能成立,那前提得是天下是司马昭(文王)的天下。如果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那司马攸是司马师惟一的儿子,司马炎只是司马昭的儿子,这废长之幼之说又是从哪说起呢?



而在这程中,司马攸的岳父、司马攸的堂舅表现得最积极了,事实上他们更是上窜下跳的劝司马昭应该立司马炎当晋王世子。
贾充的女儿贾荃嫁给了司马攸,羊绣则是司马师老婆的堂弟。从他们利益来看,他们肯定都希望司马攸当晋王世子。问题是,他们都也清楚司马昭是不可能让司马攸当晋王世子的。所以他们做为司马攸最亲近的人,自然更得抢着做出表态,否则政治前途肯定会不妙的。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自然是顺水推舟让司马炎成了王世子。
司马昭之所以玩这样一个把戏。一方面表明自己尊重封建礼法;另一方面又让司马家族掌门之位留在了自己家里面。
司马家族的权力继承,如果按司马师死时的继承原则(实力、年龄),当时的司马攸自然没有机会当司马家族的掌门人,现在的司马炎恐怕也是危机伺服的。
但司马昭却希望自己家族的主要权力,一直让自己的子孙去控制。所以司马昭现在要一再表示他只是替司马师儿子暂时掌管天下。司马昭通过这种说法,不过是在强调父死子继才是封建礼法的正理罢了。因为只有这种权力继承原则保证了,帝国的权力才会一直留在司马昭这一系手中。
对于司马昭这种意思,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人们都是一边倒的劝司马昭应该把权力交给司马炎。我们看当时的历史,好象没有哪个不长眼的官员敢在这个问题上附和司马昭;就好象在乱臣贼子一再拒绝当皇帝之时,绝不会有一个官员敢附和乱臣贼子一样。因为他们这都是虚伪的政治表演,你如果敢把这当真,你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种政治争斗,本身是无伤大雅的。这种争斗实际上温柔极了、文明极了。历史上后来出现类似的争斗,哪有这样温文尔雅的呢?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深究司马昭的虚伪。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第三节 司马氏称帝 来自家族内部的阻力

一、从安献平王司马孚谈起

司马家族一直无法称帝,很大原因也是源于自己家族内部的阻力。因为基于司马家族许多重要成员的利益,他们都也不会希望司马家族篡位的。
因为皇帝只有一个人能当。司马家族篡位之后,这个皇帝由谁当呢?在当时去看,显然得由司马懿的子孙来当。问题是,司马懿的几个弟弟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吗?显然是不愿意的。
如果司马家族做为曹魏帝国的执政家族,那司马懿几个弟弟所代表的势力,就不会与司马懿子孙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因为大家都是曹魏帝国的臣子。
如果司马家族篡了位,那司马懿的儿子、或孙子当皇帝,那司马家族共同拥有的权力,自然就会渐渐朝司马懿的子孙集中,最后司马懿几个弟弟的势力就会越来越无法与司马懿子孙相提并论了。

司马炎称帝之初,共分封诸王27人。
在这27个王爷中,司马懿的子孙共占了9个位置;而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一系却占了10个位置。 从晋帝国最初的权力分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在司马炎称帝之时,司马孚一系所代表的地位、实力,也是足以与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的。
事实上,司马孚一直就是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政治人物;他这一系所代表的势力,一直也可以与自己二哥哥那一系相提并论的。


所以从利益上来说,司马孚不会同意司马家族取代曹魏的。这绝不是源于他的忠心,而是源于他的利益。
如果司马氏不称帝,那曹魏皇帝就会依然高高在上。司马孚做为曹魏最重要的官员之一,自然可以与司马懿及其子孙分庭抗礼。
但在司马氏称帝之后。司马孚一系的力量,虽然依然显赫,却再也不具备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的资格了;因为他只是一个王爷,而自己二哥的孙子却是皇帝,虽然因为辈份高、地位显赫,司马孚一直在大晋帝国享有尊荣的地位;但他已显然不能与自己二哥的孙子相提并论了。至于他那一系的力量,就更不可能与自己二哥那一系的势力相提并论了。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出在司马懿那一系里面,司马懿那一系的力量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司马孚那一系的力量虽然在晋帝国建立之初还十分显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得越来越普通了。

帝国分封诸王27人,司马孚家就有10被封为王爷。
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在帝国后来的影响渐渐越来越弱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河间王(后来八王之一)出自这个家庭,那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家族也许后来就被人们淡忘了。

从司马孚家庭,在司马家族称帝前的显赫,在司马家族称帝后的日趋没落。我们就可以知道,司马孚对司马家族称帝态度暧昧的原因所在了。
基于司马懿一系的利益,他们自然想早日爬上帝位。
但基于司马孚的利益,他显然不会支持这种想法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二、司马孚与司马懿、曹魏皇帝的微妙关系

司马孚与自己二哥司马懿的关系是微妙的;换而言之他不是自己二哥的附属,他只是自己二哥的盟友。司马孚本身就拥有着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实力。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根本就不屑做司马昭的附属。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他对司马懿一系篡夺帝位,一直报以明显的排斥态度。


但泪痕以为,司马孚实在说不上是曹魏的忠臣。因为当曹魏皇帝与司马家族根本利益发生冲突之时,司马孚总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司马家族一边,而绝不会站在曹魏皇帝一边的。
司马孚一再表现出忠于曹魏皇帝,仅仅是借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司马懿一系力量的膨胀罢了。但他的努力终于没有改变帝国权力向司马懿一系集中的趋势,最后司马孚也只有接受自己侄孙称帝的事实。
虽然以司马孚的实力、地位、辈份,晋武帝并不敢把他当臣子去看待,但司马孚一系渐渐再也不能与司马懿一系的势力相提并论了。


司马孚一直以魏国臣子自命。
这种态度里面,表面上是基于忠君的思想,但实际上却显然是基于功利的算计。
司马孚最初绝不是魏国的臣子。因为在汉帝国灭亡之时,司马孚早已走上了政治舞台,汉帝国灭亡之时司马孚已40岁了。从这层意义上,他最初是汉帝国的臣子,但为了利益他却成了曹魏篡权的帮凶;这种人真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忠君思想吗?显然是不会有的!
他后来一直标榜自己是曹魏的臣子,一直大打忠君的牌;绝不是因为他忠于皇帝,一切仅仅是因为篡夺皇权,很大程度上只代表着自己二哥司马懿家的利益;并不代表着他的利益。恰恰相反,只有让曹魏皇帝一直存在着,以的地位、实力才能与一直与自己二哥家分庭抗礼成为帝国最有影响力的家庭。


但皇权政治的历史,喜欢抛开人们的利害关系说臣子的忠心。
泪痕不否认有超越利害的忠君行为,也有超越利害的忠君之人,但这种人通常绝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因为如果一个人能欺负皇帝,那这个人实在没有理由不去这样干!从人的私心本能来说,他很难拒绝这一切;从公众的利益来说,忠于一个没有本事的皇帝,这是对国家、百姓不负责任行为。
但历史喜欢编造这种故事,于是面对一个弱智的皇帝,臣子有机会取代他就是不取代他;于是面对一个卖国的皇帝,臣子有机会取代他就是不取代他。诸葛亮与后主主刘禅就是这种关系,岳飞与宋高宗就是这种关系。
但真实的历史呢?显然从来不是如此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司马孚的子孙都是守礼忠臣
===============================

泪痕只想知道,大汉皇帝到哪里去了?
泪痕还想知道,曹魏皇帝又到哪里去了?
司马孚一生伺服奉大汉皇帝,又伺奉曹魏皇帝,再后来又伺奉晋帝国皇帝。这就是您眼中的守礼忠臣?
泪痕也从未想用此去否定司马孚。泪痕的观点非常明确,现在是民权时代;泪痕从来没有拿什么忠与不忠评判历史人物。希望您不要强加给我观点。

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绝不是以他忠不忠于皇帝为标准的。希望您不要拿这种被皇权思想洗了脑的观点来评论我写的帖子。


(二)、河间王史书也是评价颇高的
至少基本人品没有问题
====================================

赵王乱政之时,河间王是作什么打算的?
河间王最初打算支持赵王,后来看反赵王势力巨大,于是马上又转过头反对赵王了。
后来打败赵王了,天下刚刚安定一点;为了争权夺势河间王又设计挑拨齐王与长沙王火拼;使刚刚安定下来的天下再次混乱。
这就是您所谓的守礼忠臣?

不要为了争论而争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呵呵,泪痕你就一个胡搅蛮缠之辈
汉朝到了汉献帝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曹魏到了这份上也是大势已去
司马孚尽到不失礼数就够可以的了
===============================

泪痕在胡搅蛮缠?
当忠于汉献帝不能代表自己利益之时,他就选择忠于曹氏皇帝;当忠于曹氏皇帝不能代表自己利益之后,他就忠于司马氏皇帝。这不足以证明司马孚做事并不以忠君为准则,而只以自己利害为准则吗?
泪痕什么时候说司马孚对汉皇帝、魏皇帝缺乏礼数了?当你说别人胡搅蛮缠之时,先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那现在道德标准去评价古人就更不应该
何况你有道德标准吗
你的行文看出你就一不折不扣无耻小人
================================================

泪痕一再的观点就是:人们忠于皇帝,仅仅受制于客观利害关系。就是您所推崇的司马孚,当发现忠于某个皇帝不符合自己利益之时,也会选择为新的皇帝效力。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大势所趋、天命所归,又能证明什么呢?能证明司马孚做事之时以忠君为准则,而不以自己利益为准则吗?
当然你可以司马孚对失势的皇帝有礼数,但这能证明他做事以忠君为准则,而不以自己利害为准则吗?

至于所谓的河间王,就更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了。当然你可以说他有这客观、那客观原因,当然你可以说比他差劲的人多的是,但这又能证明什么,能证明他做事不以自己利益为标准,而以忠君为标准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古人的道德不是忠于皇帝(或者说最高统治者)
而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这个原则放到今天也适用
象赵盾弑君,可是维护了大局
==================================

(一)、皇帝干得不好了,臣子就可以把这个皇帝赶下台去。皇帝不代表你的利益,你就可以选择不忠于他。
问题是,皇权政治下宣扬的忠,真是这样子的吗?最简单而言,在皇权政治下谁敢宣扬这种观点?
司马孚按这种态度行事,真的符合皇权政治下的忠吗?

皇帝干得不好了,臣子就会把这个皇帝赶下台去。皇帝不代表你利益了,你就可以选择不忠于他。泪痕只是说臣子用这种态度对待皇帝绝说不上忠于皇帝,但泪痕什么时候又否定过这种态度了?

(二)、泪痕从开篇就一直在否定皇权政治的神圣性,泪痕的观点一直都是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臣民们忠于皇帝只是受制于现实的利害关系。司马孚也是如此的,所以当忠于汉帝国皇帝不代表自己利益之时,司马孚就会选择为曹魏皇帝效力,当忠于曹魏皇帝不代表自己利益之时,司马孚就会选择忠于晋帝国皇帝。

你说司马孚对失势的皇帝有礼数,能证明什么?能证明司马孚做事之时,不以自己的利害不准则,而以忠于皇帝为准则?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一)、至于你的论据司马孚的实力足以与司马昭分庭抗礼
你脑子被驴踢了
还是被门夹了??
====================================
晋帝国初期分封诸王二十七个,司马孚一系就占了十个;司马懿一系才占了九个,司马懿其它几个兄弟加起来一共占了八个。这不足以证明司马孚一系足以与司马昭分庭抗礼吗?
而在司马炎当皇帝二十年后,司马家族四五十亲王;司马懿一系占了多少?司马孚一系又能占几个?你说司马孚的子孙没有大举介入帝国内乱,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子孙道德有多高,仅仅是因为这系势力衰弱的结果。

在八王之乱时,司马孚一系拥有强大政治、军事资源的人有谁,也无非是河间王罢了;所以河间王卷入了内乱,并且时而选择与赵王合作,再而选择与成都王合作,一会挑拨长沙王杀齐王,一会又想弄死长沙王;一会又想挟持晋惠帝。这就是你所谓的守礼忠臣?

至于你后面的话。泪痕只希望你说话之时有点教养好不好,你妈就是这样教你和别人说话的?
说这种话,如果我也象你那样,我可以回应你一大堆类似的话。如果我不用那种无聊的话回应你,看这个帖子的网友也不会因此认为你的观点比我的更正确。希望你自爱一点。


(二)、还有,司马炎称帝。按你的逻辑压制了司马孚这一支的发展。可是怎么没压制住伏夫人的子孙(司马昭四弟五弟)和司马馗这一支呢
司马馗影响远不及司马孚
他的子孙也不如司马孚众多
才能声望更比不上

==========================
泪痕说司马炎称帝,意味着帝国的权力向司马懿一系集中。你在跟我说伏夫人如何如之何时,先弄明白伏夫人是谁的老婆?再弄明白伏夫人的子孙,是谁的子孙?如果你连这个也弄不清楚,你还和我谈什么晋史呢?
伏夫人的子孙没有受到压制;伏夫人的子孙当然不会受到压制了。因为司马炎称帝,就意味着帝国的权力就是开始向司马懿这一系集中了。


至于司马馗一支。如果不是司马懿的子孙骨肉相残的一蹋糊涂,哪能轮得司马馗的子孙出来主持局面?
司马炎称帝,本身就意味着帝国的权力已开始向司马懿一系集中;而且事实也是如此的。后来是司马懿一系内哄无休无止,使司马懿一系实力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失去这种背景下,司马馗一系哪有机会出来主持帝国残局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至于河间王因为得到司马炎赏识代替梁王出镇西北这种非同一般的位子
==================================


司马炎哪一年死的,河间王哪一年出镇西北的?你先把这种最基本的人物关系弄清楚吧。你连这都弄不清楚,怎么和我讨论晋史的内容呢?

西北那种地方,司马炎明文规定,只有司马懿的子孙才有资格坐镇。河间王坐镇西北,本身就是违背司马炎明文规定的结果。让你这么一说,却成了司马炎赏识河间王,所以河间王得以坐镇西北了。

司马炎称帝,本身就意味着当时天下已是司马懿一系的天下;象西北那种重要的地方,根本轮不着司马懿子孙之外的人染指。只可惜后来皇权逐渐衰弱,太子都无法保全性命,河间王那种远亲能坐镇西北有什么奇怪的?让你这么一说,河间王坐镇西北却成司马炎的意思;司马炎变成鬼好多年后,还能参与帝国的人事安排,你把司马炎的本事也说得太大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三、 忠君思想 是如何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会是超越利害关系而存在的。


许多人常说马克思主义是道德说教,泪痕以为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人都是自私的;追求现实利益是人最神圣的权力。这句话表面是上市俗的;但它却是民权思想最核心的部分。所有的专制者对这种观点都是深恶痛绝的,于是他们就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驳斥这个表面市俗的观点。

皇权思想永远不敢宣称人是自私的,更不敢宣扬追求现实利益是人最神圣的权力。
因为顺着这种观点,那就会很容易推论出来,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代表普遍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那老百姓想推翻它自然就是天经地意的。
因为顺着这种观点,那最高统治者的终身制、世袭制、专制权力无非是代表着某个人、某个家族的利益,天下百姓根本没有任何义务尊重它。


皇权时代占时代主流地位的思想就是忠君爱国;忠君爱国这种思想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单方面要求弱势者尽义务,却不说他们应该享受的各种权利,就显然不对了。问题是单方面强调强势者应享受巨大的权利,却模糊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那显然也不对了。
在皇权势力巨大之时,忠君爱国的思想就会极力模糊统治者应尽的义务,而只是一昧的强调统治者应该享受的权力。总而言之,无论统治者有多少不是,臣民也应该忠于他;无论帝国有多少不是,臣民也应该忠于他。


皇权神圣的思想,在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之时,却显然一再受到了冲击。但冲击皇权神圣的力量不是源于底层最普遍的民众,而是源于社会上众多豪门贵族、政治强人。所以他们一方面做着乱臣贼子的勾当,一方面却仍然高举皇权神圣的思想。因为他们做为专制力量的代表,也绝不会用现实的利益关系去解释王朝的兴衰灭亡;因为用现实的利益关系去解释王朝的兴衰灭亡,很容易推导出民权性质的思想。




所有专制者,都不敢宣扬人是自私的,更不敢宣扬追求现实利益是人最神圣的权力。他们总会编造种种思想、主义,更会鼓吹这些思想、主义是最神圣的,他远远高于人们的现实利益,为了这种思想、主义,人们应该抛弃自己的现实利益。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则说了: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无非是两个字,那就是利益!但后来马克思主义成了御用思想,于是御用学者在宣扬马克思主义之时,就习惯性的给马克思主义披上了道德说教的外衣。问题是,如果马克思主义真是是一种道德说教,那马克思当时何以让普遍国家视为洪水猛兽呢?



泪痕写两晋南北朝历史时的原则是,在解释历史变迁之时尽力从利害关系中寻找原因,尽力挖掘历史中模糊不清的利害关系。
泪痕的主旨非常清楚,所谓的忠君思想、所谓的皇权神圣思想都是建立在利害之上的。在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因为豪门贵族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一个阶层、阶级,所以皇权在驾驭社会之时变得力不从心了;因为任何一个崛起的豪门家族都会成为皇权的威胁者、挑战者,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想维持自己的权力,就需要玩种种危险的、而且从结果看来好象错误的政治平衡了。

泪痕之所以在这里列出一节写司马孚,就好象在前晋时代(司马懿时代)列出一节写诸葛亮一样。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两个人无疑是那个时代忠君的典范,泪痕之所以要证明这两个忠君典范不能超越利害关系去忠君,无非是想说所谓的忠君典范都无法超越利害关系去忠君,那其它的臣子就更不需要说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司马孚(或者他的子孙)在曹家的人继续做皇帝得到的预期利益大??
还是他二哥这一系得到的预期利益大???不要以为失势的曹家的人不把高平陵之变的耻辱忘记了?
杨坚自以为控制了周静帝,可是元胄还死命把他从赵王府上拉出来干嘛?

====================================================

(一)、 如果皇帝仍然由曹氏皇族成员出任,那皇帝就绝对是一个弱势皇帝。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绝不会有力量侵犯军司马孚等政大佬的既得权力。这是司马孚等人希望皇帝仍然由曹氏皇族成员担任的主要原因。
如果皇帝由司马懿一系的成员来出任,那皇帝就绝对是一个强势皇帝。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自然而然的会削弱司马孚等军政大佬的既得权力。这是司马孚等人不希望皇帝由司马懿一系成员担任的主要原因。

(二)、如果司马懿一系的掌门人只是帝国的首席执政官员。那司马孚等军政大大佬与司马懿一系搏奕之时,多少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因为他们都只是曹魏帝国的高级官员。 如果司马懿一系的掌门人成了皇帝,那司马孚等军政大佬与司马懿一系进行权力搏奕之时,就会完全陷入被动之中,因为他们之间现在已变成君臣关系了。这是司马孚等军政大佬不支持司马懿一系取代曹魏皇帝的主要原因。


(三)、司马昭执政时期人,曹氏皇帝存在的意义,只是使司马懿一系无法取得皇帝应有的地位、权力,只是使司马懿一系在扩张自己权力之时有着众多限制。这也就是普遍军政大佬都不希望这种格局改变的原因;因为这种格局一旦改变司马懿权力就会肆意膨胀,从而危及许多人的既得权力。

这和杨坚与北周五王(赵王、陈王、燕王、越王、代王)相争之际没有丝毫类比性。杨坚与五王相争之际,且不说宇文诸王还拥有着巨大的政治实力,就是地方军政大佬也有很多不买杨坚的帐。尉迟迥在相州、王谦在益州、司马消难在郧州都是公然起兵挑战杨坚的地位。司马昭执政之际,哪还有这种力量威胁司马家族的地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还有谁主张谁举证,

“司马孚本身就拥有着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实力。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根本就不屑做司马昭的附属”

你的证据呢???信口胡诌就拿来做前提??
==================================================================


(一)、 在帝国初建之时,帝国一共分封二十七个王爷。司马孚一系就占了十个席位;而司马懿一系仅占了九个席位。这不足以证明在曹魏帝国之时,司马孚一系足以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吗?许多人都说泪痕写文章之时喜欢重复,问题是我这句话重复了多少遍了,你从不做任何针对性的反驳,我不一再重复能行吗?

但皇帝由司马懿一系成员担任后,那这种局面就不会长久的保留了,因为司马懿一系会利用皇帝的权力把帝国最主要的军事、政治资源都拿到自己家里。在司马炎当皇帝二十年后,帝国主要的权力就已完全集中于司马懿一系了;司马懿一系的主要权力者层出不穷,司马懿一系媳妇(杨氏、贾氏)、司马懿的儿子(汝南王、赵王、梁王),司马懿的孙子(齐王攸),司马懿的曾孙子(楚王、淮南王、长少王、成都王、齐王);而司马孚一系,又有几个能拿出手的呢?


(二)、话说到这里了,我就再诉诉自己的苦吧。我前面的那段回复,对于看进去的网友而言,恐怕也不知道重复多少回了,问题是对于这样一篇枯燥的历史评论,我实在不敢指望有几个人能通篇看它,所以我只有让第一章,甚至每一节都能独立成篇,用这种方式布局,当然重复内容无可避免了。但是就是这样布局,主帖中重复许多遍的内容,许多人在提出疑问、反驳之时仍然仿佛视而不见。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一)、这话你去给武三思武承嗣说说,他们不把你阉了才怪
何况那时候武则天还是皇帝,要不是该死的狄仁杰
他们都有机会做太子了

=====================
李氏皇族成员继武则天之后当皇帝,可能是弱势皇帝吗?李氏皇族成员继承武则天的权力之后,马上就意味着李氏家族的全面复兴。曹氏皇帝成员出任皇帝,可能有这种意义吗?希望你类比之时,想好了再类比!



(二)、这话你先对宋太宗说,你要阻止你哥做皇帝,他做了皇帝,比起柴家的幼儿是很强势的起码灭了南方十国,以后你会完全被动


司马昭执政之际,司马懿一系的力量已完全形成规模了。司马昭兄弟、子侄有影响力的人有多少?司马昭当了皇帝,自然会尽力把帝国的主要权力留给自己的兄弟、子侄,怎么还可能想着更多的留给司马孚一系呢?
赵匡胤当皇帝那一年不过34岁,赵光义当时不过22岁、赵德芳当时才10岁。仅从几个人年年龄去看,赵匡胤当皇帝后在亲人中主要能依靠谁?自然是赵光义!换而言,赵匡胤当皇帝后赵光义得利最大,他有什么理由反对自己哥哥当皇帝呢?这是其一,其二以赵光义当时的地位、影响,他有什么资格与自己哥哥争权夺势呢?
希望您类比之时,想好了再说。

(三)、司马昭执政之际,哪还有这种力量威胁司马家族的地位?
钟会,文家父子,司马昭五弟的岳父诸葛诞内牛满面

曹氏皇族已完全成了一个空壳子,曹氏成员即使当了皇帝,也不可能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实现复兴的。这与宇文诸王与地方强大力量联合是不同的。希望你类比之时想好了再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帝国一共分封二十七个王爷。司马孚一系就占了十个席位;而司马懿一系仅占了九个席位。
————————————————————
恩恩,刘邦的子孙,齐王一系有多少王爷
明朝建文帝一系又有多少王爷,何况拥有重兵的晋王和能征善战的辽王是站在谁一边??
元朝时又有多少个王爷站在泰定帝的儿子一边,有几个站在燕帖木儿元文宗一边??
十六国南北朝的例子我更懒得举
你这种人,明明错了,死不承认
还自以为是


希望你争论之时有些逻辑。
你问我有什么证据表明,司马孚一系能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泪痕说,晋帝国建立之初帝国一共分封二十七个王爷,司马孚一系占了十个,司马懿一系才占了九个;这足以证明司马孚一系最初能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如果你对此有异议,大可举出你的证据。

你上面反驳了这一大堆,能说明什么呢?最多只能证明谁家封的王多,并不意味着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您说这都是废话,泪痕什么时侯表达与此相反的观点?
从逻辑上,如果你想反驳我的观点;你应该拿出例子证明,一个实力很弱的人也能让自己众多子孙都封王;所以司马孚与九个子孙一块封王,并不能证明他非常有实力,更不能证明他有着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的实力。象你这样讲一大堆,能证明什么,泪痕以为只不过证明你与人争论之时缺乏最起码的逻辑推理能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突突扁桃体面的;

(一)、唐中宗无能是公认的,韦后还和武承嗣有一腿
唐睿宗为自保,几十年置身事外,很懦弱
不要和我说武家兄弟那个时候就担心李隆基
================================================

泪痕说基于利益关系,司马孚希望曹氏家族成员当皇帝。你说武三思、武承嗣为什么不希望李氏成员出来当皇帝呢?
泪痕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如果李氏皇族成员继承了武则天的权力,那就意味着李氏皇族全面复兴了。曹氏家族成员在司马昭时代当皇帝,可能有这种意义吗?

你反驳我说李旦、李显兄弟能力非常有限,但泪痕想知道这能证明什么呢?
想驳我上面的观点,你应该拿出例子证明;曹氏皇族成员在当时背景下当了皇帝,也随时有可能让曹氏家族全面复兴,并威胁司马家族利益的。你想反驳我这段话,应该拿出例子证明,李氏皇族成员在当时背景下当了皇帝,也不意味着李氏皇族将全面复兴,一切只是偶然原因造成的。象你说李显、李旦兄弟能力非常差,能证明什么?只能证明你与人争论之时缺乏最起码的逻辑性。



李旦、李显兄弟能力都非常有限,但他们成为皇帝之后,李氏皇族势力也会开始全面复兴的。李氏家族的全面复兴,你以为是因为出来一个李隆基的结果吗?在李隆基当皇帝之前,天下已是李治一系的天下了;李旦、李显兄弟很无能,但在他们当皇帝之后不到十年,还有哪一系势力能与李治一系相提并论呢?

曹氏家族成员在司马昭时代出任皇帝,具有这种意义吗?曹氏家族成员在司马昭时代当了皇帝,不要说皇帝才能有限了,就是皇帝才能超过司马昭,他也无法让曹氏家族威胁司马家族了。这能与李氏、武氏争夺皇位继承类比吗?




,(二)、宋太祖死的时候他儿子成年没有
古人成熟很快的,十来岁开创基业的少年天子不胜枚举
你以为像你三十多岁还在这里给人数落??

===========================================
希望您反驳人时有点逻辑。
泪痕说司马孚基于自己家庭的利益,所以并不会支持自己哥哥一系当皇帝。你说,那宋太宗为什么不反对自己哥哥当皇帝了?
泪痕的回复是,赵匡胤当皇帝之时,赵光义才二十二岁,赵德芳才十岁,在当时背景下赵光义从实力并没有与自己哥哥分庭抗礼的资格,他哥哥不当皇帝,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的。(这与司马孚与司马昭是不同的);赵匡胤儿子岁数非常小,赵匡胤在亲人中最能依靠的对象自然是赵光义,基于这种利益关系赵光义有什么理由反对自己哥哥当皇帝呢?(这与司马昭、司马炎当皇帝后,就会重用自己兄弟、子侄,而疏远自己叔父、叔祖一系是不同的)

你和我说宋太祖死的时候,他儿子成年了。又说什么古代人早熟云云;这能证明什么?能证明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自然会削弱自己弟弟的权力,而一昧培养自己儿子的权力;如果真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赵光义又靠什么从自己侄子手中夺走皇帝宝座呢?

(三)、 曹氏皇族是空壳子,汉献帝就不是空壳子??
能耐如曹操受的阻力就比司马家大??
那些人不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凭什么你司马家吃香喝辣??
==================================
汉献帝自然是空壳子了。泪痕什么时候否定过这一点?泪痕一再的观点是皇帝已成为傀儡了,但仍然能高高在上;仅仅是因为从前的军政大佬需要用皇帝来限制权臣的权力,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权臣就只是一个执政官员,他想扩张自己的权力时就会受到太多的限制。

臣子们希望一个失势的皇帝高高在上,绝不是因为他们忠于皇帝;仅仅是因为皇帝失去了应有的权力,那从前属于皇帝的权力就会让众多军政大佬共同拥有了。如果一枝独大的权臣当了皇帝,那众多军政大佬共同拥有的这部分权力就会归新皇帝为代表的力量了。
谁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帝国的执政官员);问题是这需要实力。从前的军政大佬们,自然都也不希望司马家族在帝国说了算,问题他们没有实力阻止司马家族成为执政官员。所以他们能做的事,就是用尊崇皇权的方法阻止司马家族的权力再上一个台阶(爬上皇帝的宝座)。
你说的上面那一大堆东西,哪一点能否定了我的观点?
泪痕希望你反驳别人之时有点逻辑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穿拖鞋游学网友的支持与鼓励,再更新一节。

第五章 修成正果的司马家族


第一节 自古皇帝轮着做,明年轮到我家来


一、
司马家族欺凌皇帝,一步步篡夺皇权。基于皇权的立场去看,自然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哪个家族拥有皇权,不是依靠抢夺、篡夺呢?
当然了,他们可以美其名曰替天行道、吊民伐罪、统一天下、反抗暴君、昏君、天数使然;但总的来说,自古皇帝轮着坐,明天轮到我家来。
他们后来修成正果了,所以就一再强迫人们接受天下就是他们家的事实,然后把任何试图抢夺他们天下的人都说成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在他们干这种事时,他们怎么不发表这种言论呢?

泪痕在看魏晋史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象曹操、司马懿、司马昭那种政治强人,其道德才能都有可称道的地方,但历史对他们做为帝国帝国男一号的地位,显然报以了排斥的态度;总而言之敢与他们争权夺势的人物都是好样的。而象司马炎、司马衷、曹芳、曹髦那种人物,历史对他们做为帝国男一号的地位,显然报以了认可的态度;总而言之谁敢与他们争权夺势都是大逆不道的。
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无非是因为皇权政治宣传的结果。如果说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是“贼”,那曹芳、曹髦、司马炎、司马衷都不过是在享受自己前辈得来的“贼赃”罢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有什么合法的。别人与他们争夺这一切,又有什么大逆不道可言?

但皇权政治下,写历史的人必须得先为天下找一个合法的主人来供他们尊崇。否则历史就会写成“天下本无主,谁有实力谁得之。”而这种观点显然是与皇权思想背道而驰的。所以皇权写政治下写出来的历史,总会先把天下先假定为某个皇帝、某个皇族的;别人与这个皇帝、这个皇族争权夺势就是大逆不道的。
最初写历史的人,把天下假定为是刘氏皇族的,所以任何外姓之个敢与刘氏皇族成员争天下就是大逆不道的。

后来刘氏皇族彻底衰亡了,但写历史的人仍然得为天下再找一个新主人,于是曹氏家族这个从前盗取天下的“贼”,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了天下合理、合法的主人了。于是再现在谁再与曹氏皇族争权夺势就是大逆不道了。

后来曹氏皇族彻底衰亡了,但写历史的人仍然得为天下再找一个主人。于是司马家族这个从前盗取天下的“贼”,现在也摇身一变成了天下合理、合法的新主人了;现在谁再与司马皇族争夺天下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其实呢?天下从来也不属于刘氏,也不属于曹氏、更不属于司马氏;天下本无主,谁有实力谁夺之。如果说得冠冕堂皇些,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谁代表天下人的利益谁配执掌天下。
皇权本身并不没有什么神圣的。如果那个控制天下的家族实力足够,皇权自然是神圣的;问题是如果这个家族实力衰弱之后呢?那所谓的乱臣自然会纷涌而出。真实的历史是,皇帝自古轮流做,明年轮到我家来。
从曹魏帝国开始,皇权就已没有什么神圣、神秘可言了。因为此后四五百年,所谓的帝国那是走马灯一样的出来;所谓的皇帝,那是接二连三的死于非命;至于所谓的乱臣贼子,那更是成群结队的出来进去。

曹氏家族崛起历史舞台,大约是公元196年,那一年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那一年,曹操还是汉帝国的臣子。但他却实没有把皇帝真正当过回事。那一年司马懿17岁!
曹氏以臣子的身份凌驾于皇帝头上足足有24年,在公元220年时,曹丕遂把汉献帝踢下政治舞台。那一年司马懿41岁。
换而言之,直到司马懿41岁时;曹氏家族才刚刚脱去贼皮变成皇帝的。再换而言之,曹氏皇权在司马懿一辈人眼中,哪有什么神秘、神圣可言?再换而言之,曹氏皇族给大家讲什么臣子忠于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之时,大家有几个会发自心底的把他当回事呢?

曹氏家族这种至尊地位,也就维持了29年。在公元249年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使曹氏皇帝开始变成傀儡。那一年司马懿70岁。

皇权有什么神圣的?
谁家的实力大,谁就拥有他。
司马家族后来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从前曹氏家族行为的翻版罢了。

司马家族以臣子身份凌驾于皇帝头上一共16年。
在公元265年时,正式把曹魏皇帝踢下皇帝宝座。于是司马家族现在也脱去了贼皮,开始装模作样的当皇帝了。
但司马家族这种至尊地位;实际上也不过维持了36年,因为在公元300年开始,皇帝就已正式变成了傀儡。现在帝国内部那是谁的实力大谁说了算。
晋帝国灭亡的形式,与曹魏帝国不同。那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他大肆分封诸王。在这种背景下,另一个豪门大族想取代司马家族地位的机会等于没有。
但晋帝国终于在诸王火并中四分五裂走向灭亡。

在八九十年的时间里,两大帝国先后灭亡。
一个长寿的人,那是一生实际上经历了三次帝国灭亡。公元220年汉帝国灭亡,公元265年曹魏帝国灭亡,公元308匈奴汉等帝国开始先后建立。如果他是吴国、或蜀国人,那实际上等于经历过四次、甚至是五次的帝国灭亡。
在这种皇权交替,帝国走马灯一样来回乱转的年代里。皇权有多神圣?皇权有多神秘?

而后来的帝国成长、兴盛、灭亡就更快了。
东晋、南北朝。这些帝国死于非命的皇帝层出不穷,这些帝国成为傀儡的皇帝数不胜数。
隋帝国的短命,实际上只是两晋南北朝政治的延续罢了。李唐帝国手足相残、父子相逼、相残,皇后、太后专权,大规模的叛乱,实权派与皇权公然分庭抗礼,都也不过是两晋、南北朝政治的延续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石破天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节。


二、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始皇帝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始皇帝的这种狂言,只是一种梦想。但历史有哪个开国皇帝曾放弃过这种梦想呢?显然一个也没有。
晋武帝司马炎在取代曹魏帝国之后,当然也是心怀着这个梦想,开始思考着如何让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威胁皇权的力量主要来自豪门家族。在那个年代里,一人成为高官,其兄弟、子侄都会身居高位的;甚至帝国一再变迁也改变不这种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终身制、世袭制已不是皇帝的专利了,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拥有与此类似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一个高级官员通常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僚,他更是一个兄弟、子侄都身居高位的家族首脑。
这种强大的豪门家族势力,永远是皇帝心中的梦魇。司马炎能取代曹魏政权,绝不是因为司马炎本事有多大。主要原因无非是经过司马懿、司马昭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已让司马家族成为帝国最强大的家族了;司马炎成为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后,取代曹氏家族当皇帝,已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司马炎想让自己的子孙长久的主宰帝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击日益兴起的豪门家族势力,总而言之一人成为高官,其兄弟、子侄都会身居高位的局面,绝对不能再继续了。
但在司马炎时代,这一切几乎是无可改变的。因为后来三百多年时间里,比司马炎本事大的人多的是,但谁也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他们都也得必须承认一人当高官,其兄弟、子侄都会身居高位的历史事实。他们所能做的事,就是如何避免让某个豪门家族一枝独大;换句话说,就是让众多豪门之间相互牵制。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不要说想让自己的子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统治天下了,就是想让自己、或自己的儿子高高在上,恐怕也只能危险的平衡了。所以在那个年代里,皇帝变成傀儡、被废、被杀,帝国兴亡交替,已成为一种稀疏平常的事了。


这一切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才渐渐变成历史的。
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一个人无论曾做过多大的官,如果他的后代没有杰出的人物出现,那到了他孙子一辈恐怕就已默默无闻了。 换而言之,在科举制度成熟之后,官员只是官员,他不再是豪门家族的首脑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官员想挑战皇帝的权力,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
我们常常会把科举制度的出现,归于某个政治人物的偶然灵感或聪明才智。泪痕以为这纯粹是一种唯心的观点。在隋帝国之前,未必没有人会想到所谓的科举制度;问题是把这种方法变成现实的条件却是不具备的。
豪门家族自然会极力反对科举制度的出现。因为这种方法一旦变成现实,那豪门家族垄断帝国人事权力的优势就会丧失。而在交通、媒介相对落后社会中,最高统治者也无法把自己的统治触角伸到帝国各个角落。在这种背景下,当时所有的帝国都只有承认豪门家族把持帝国人事权力的事实。


我们可以找出一百种理由非议古代的科举制度;但两点永远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科举制度下造就的历史名臣数不胜数;那就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毕竟使人才选拔有了一定的规矩,这使豪门大族操纵人才进退的年代渐渐成为历史了。

科举制度的出现、成熟,使豪门大族控制帝国中央、地方权力的局面越来越罕见了。因为各级官员,都是源于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是因为考试的成功而走入仕途的。靠血缘、关系挤入仕途的机会自然存在,但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多了。从这层意义上,一个奋斗来的一切,越来越缺乏让兄弟、子侄分享的机会了,更越来越缺乏让子孙继承的机会了。



但在司马炎称帝之时,帝国还需要面对一人成为高官,其兄弟、子侄都会身居高位的历史事实。而且不论那些官员说自己是如何的忠君爱国,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他们普遍的家族都也是三姓家奴,总而言之他们家族恐怕大都先后在汉、魏、晋三朝拥有过重要的职位、地位。
司马炎为帝国制订的政策,都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所以那些制度表面看起来都是错误的、愚蠢的;但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所有政策都是深谋远虑的;以至后来三百年的历史中,普遍开国皇帝除了照抄他的创意之外,实在没有过多的选择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jsh7777网友的支持与鼓励。更新一节。

第二节 分封诸王

一、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人们常常在分封诸王的问题上非议司马炎,泪痕以为在进行这种非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正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当时三四百年间,所有的帝国都是分封诸王的。
我们在非议司马炎分封诸王之时,最起码应该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说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为什么那三四百年间出现的枭雄、英雄、政治强人都在重复这种错误?
如果我们没有正视这种历史事实,如果我们没有心存这种最起码的疑问,那对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永远只有象盲人摸象一样的去看它;而永远难以真正看清它的全貌。



即使孤立的去看司马炎分封诸王;司马炎分封诸王存在着众多不得已的因素。
首先司马家族成员众多、势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实。这绝不是司马炎造成的,也不是司马炎所能改变的。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所代表的势力都是巨大的,这种势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司马家族可以凌驾于众多豪门代表之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他也会成为司马炎当皇帝的阻力。
在曹魏帝国里,因为司马家族是帝国的执政家族,所以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的家庭都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就是出了一个皇帝,也很难让他们再拥有更多的利益了。换而言之,司马炎除了给他封王之外,已实在不能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了。
从这层意义上,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因为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祖父、父亲的各枝成员才会能获得在曹魏帝国中无法获得的利益。否则,司马炎的叔祖、叔叔们,实在没有支持司马炎当皇帝的理由。


而且从曹魏帝国灭亡的去看,皇族力量的衰弱是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都遍布政府权力机构的年代里,皇帝压制自己家族成员的势力的结果,通常就是会让某个豪门家族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这种局面一旦出现,那皇帝再想让那个豪门家族首脑臣服自己就变得越来越难了。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自然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分封诸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历史也一再证实这种弊端是难以克服的。但司马炎却选择了分封诸王,我们自然有理由嘲笑司马炎的愚蠢。问题是,如果司马炎因此值得我们嘲笑,那司马炎之后的帝国皇帝呢?因为他们看着晋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覆灭,但他们建立了帝国之后,却显然都在大封同姓诸王;当然了这些帝国普遍的命运也都是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如果我们处于其间,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显然是很难的。马克思曾说过,环境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非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二、分藩、削藩一块完成




司马炎在分封诸王之时,显然已全面分析了汉帝国分藩、削藩的历史教训。从秦、汉、魏三朝去看,汉帝国分封同姓诸王的政策虽然弊端重重,但它显然是成功的。在借鉴历史经验之时,晋帝国能不能既分封诸王,却又能去除由此而来的弊端呢?这从一切从理论是可以做到的。


汉帝国的诸王之所以敢做乱,主要是诸王的实力太大了。后来文、景、武帝消除分封制的弊端之时,都无非削弱诸王的实力。而最成功的方法,大约就是贾谊、主父偃异曲同工的政策;总而言之诸王的子孙都有权继承王国的权力、财产。在这种背景下,一个老国王死后,王国马上就分成好几个小国家了;这样用不了几代人,所谓的诸侯恐怕也就与一个县官、乡官的权势差不多了。这样皇族势力虽然遍及帝国各个角落,却一点也具备危及皇权的可能性了。


司马炎在分封诸王的过程中,就已完全借鉴了汉帝国的削藩政;并通过另一种方式把他付之了实践。因为后来汉帝国削藩最成功的步骤实际上就是把强大的王国,不断的分割、切碎,让他们的实力越来越有限,最终无法威胁帝国中央政府了。
汉帝国最初诸王威胁帝国。就是因为帝国所分封的诸王太少了,当时全国只有54个郡,而9个诸侯王国就占据了39个郡。所以随便拿出一个王爷来,其所代表的实力都隐然能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后来贾谊的削藩之策,也无非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把诸侯分得多一些,使每一个诸侯王都势力变得越来越单薄。文帝遂让齐国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而这是后来景帝能打败诸侯作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诸侯王,他们之间实现协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每一个王国所代表的力量越来越弱了。
至于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更是把这一切进行到了极致。总而言之,所有谓的诸侯王国变得越来越多,随便拿出一个所谓的诸侯,恐怕也就与个县官、乡官实力差不多了。凭这种实力,自然不可能危及到皇权了。


从这层意义上,晋武帝司马炎在分封诸王之时,就已完成了削藩任务。这些藩王的力量拱卫皇权有余,却实在难以构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因为晋武帝生前一共分了57个王,而且后来皇族成员依然有着很多封王的机会。这样众多的王爷,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自然远远无法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了。这样众多的诸王,他们之间想实现协作的机会实际上也等于没有。

晋帝国的执政官员,想保证自己家族利益的方法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尊崇皇权。谁敢对此报以怀疑,实际上都等于把自己全家往死路上领。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已没有人能看见了。
晋帝国试图控制皇帝的人,下场都是全家人走上了刑场,但大家依然前仆后继的跟着上。司马炎有理由相信自己构建权力格局非常稳固,问题是他实在低估了权力、利益对人们智力的腐蚀。
我们在非议司马炎分封诸王之时,也许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没有强大诸王势力,那以杨骏、贾南风曾拥有的地位;晋帝国还会一直姓司马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三 、 帝国崩溃的原因

泪痕打一个大不敬的比方,晋帝国的皇族诸王实际上就象我朝的“党代表”;他们分散于中央、地方各个权力机构,在各个权力机构之中都处于优势的地位。但他们的存在,实际上只是用来保证了帝国政治色彩无法改变;因为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分散了,凭这种力量巩卫皇权有余,而想威胁皇权却实在是太难了。

那些曾最具实力的亲王;比如汝南王、楚王、赵王、淮南王、齐王、成都王、河间王;他们不要说想威胁皇权了,凭他们的实力就是去当帝国执政官,恐怕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想成为帝国执政官的惟一可行方式,就是与其它实权派在尊崇皇权的基础上联合执政,但他们哪有份胸襟呢?于是他们都有着独自控制皇帝的野心,最后的结果自然都是毫无例外的全家死于非命。

这些皇族亲王缺乏威胁皇权的实力,但他们在巩卫皇权之时却是力量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杨骏、贾南风一旦心生轻视皇权之心,马上就被打得万劫不复了。如果司马炎没有分封诸王,那杨氏、贾氏恐怕都会成为司马家族第二的;换句话说他们都有可能凌驾于司马家族之上的。从这层意义上,晋武帝分封诸王是必须的;也是成功的。


晋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在豪门贵族政治下;一个人只要投胎投的好,随时都可以身居高位的。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的高级官员,对控制权力的困难与风险都缺乏清醒的估计。所以他们一旦成为皇帝的高级助理后,马上就会以为整个天下就是他们的了。这种念头是可笑的,是危险的;但一个人处于杨骏、贾南风、赵王、齐王类似的地位,都很容易产生与此类似的想法。
他们做为帝国的执政官员,却很少想着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竟然都是在破坏着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这方面,杨骏所做的事最为经典了,这位老兄把汝南王赶出中央政府;他以为从此中央政府就属于他自己的了,问题是在皇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一个缺乏重要皇族亲王参与的中央政府,它实际的权威到底有多大;恐怕除了自欺欺人的骗自己外,谁也不敢做乐观的估计。
如果仅是一个杨骏做事如此不着调,那它实在不足以导致帝国的灭亡。问题是后来的执政官员(贾氏、赵王)都以这种态度行事,那帝国中央政府代表的权威自然只有一点点的缩小,最后全面崩溃了。


中央政府崩溃了,就是没有皇族诸王;在豪门贵族势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中,外姓的权力者也会成为诸侯割据一方的。就好象董卓入洛阳,当时大汉皇族诸王势力非常有限,但大汉帝国马上也就陷入十几路诸侯割据一方的状态之中。


在晋帝国皇族诸王林立,豪门贵族遍布的社会中,无论谁做为帝国的执政官,他应该做的事就是尊崇皇权;否则随时都会把全家带入死路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因为任何一个执政官员可能控制的权力资源,都不足以让帝国围绕他旋转的;任何一个执政官员想让帝国围绕自己旋转的方法,就是尽力让自己成为皇帝的帖心管家,就是代表皇帝去管理帝国。
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杨氏、贾氏、赵王都利令智晕的以为自己就能让帝国围绕自己旋转;杨氏敢把皇族最重要的成员(汝南王)排挤出局;贾氏竟然敢把皇族最重要的成员(太子)杀掉,;至于赵王也是敢皇族中几个重要的成员(皇帝的几个弟弟、堂弟)一便排挤出局,他们都也太高估自己的实力。

司马炎分封诸王,是因为他害怕曹魏帝国灭亡的悲剧再次落入晋帝国头上。从这层意义上,他的努力是成功的。
司马炎广封诸王(让皇族权力分散开),是因为害怕帝国诸王有挑战皇权的力量。从这层意义上,他的努力也是成功的。
但帝国还是迅速灭亡了;因为在一个遍布豪门贵族的社会中,皇帝想把最高权力长久的留在自己家里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翻开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去看,哪个家族都是在危险的平衡中握着最高权力,随时一个不小心就会丧失这种权力。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49209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5-16 22:35:00

更新时间:2019-12-17 19:54:46

评论数:6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