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乱乱来了网友的支持与建议。再更新一节。

四、杨骏死后的权力分配


杨骏死后,谁来出面主持帝国大局呢?经过类似民主的选举方式;人们一致决定让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当帝国执政官。
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当帝国的执政官,实际上就好象清初六岁的顺治能当皇帝一样,清初因为几大实权派谁也无力压服谁,所以只有让一个缺乏行为能力的人去当皇帝了。杨骏死后,晋帝国众多实权派谁也无力夺服谁,所以就选了两个冬瓜老朽出来当执政官。[注1]

司马亮与卫瓘两个人,除了资历之外实际上一无所有。这两个人都只是官场老油条,他们能身居高位,仅仅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说到他们的能力、魄力、威望,那实在让人一点也不敢恭维;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人与当今皇帝的关系实在也太疏远了。
皇帝的妻子、弟弟都己成为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皇帝的一个叔祖、一个八杆子才能探着的亲戚,而且是两个缺乏能力、魄力、威望的官场老油条有什么资格代表皇帝管理帝国呢?

这两个人能成为帝国的执政官,恐怕只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普遍豪门贵族们的共同利益。因为两个缺乏魄力与能力的人执政,那帝国必然是进入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局面。这一切实际上都代表了普遍豪门的共同利益。


汝南王在杨骏执政之时,所作所为纯粹是一个官场老油条,而卫瓘更是许多年来一直被排斥在政治舞台边缘了,但现在却一下却成了帝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人物。
这样两个人能成为帝国的执政官员,这本身就证明杨骏死后各大实权派争夺十分激烈,最后大家都不想让对方出任执政官,所以就只有推出两个资历足够,但能力、魄力、威望都一般的人出任执政官。只有这种人出任执政官,才能保证各大实权派的力量均衡不被打破。这就好象皇太极死后,各大豪门贵族相争的结果,就是让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出来当皇帝意思一样。


卫瓘、汝南王执政的背景下,却是皇帝老婆、弟弟、司马家族各支系代表人物、各大豪门代表共同执政。
皇帝的老婆一系的势力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司马模任骑将军、郭彰任右卫将军,贾谧与楚王那种人都可以相提并论)。
皇帝两个年长的弟弟成为帝国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军方首脑(秦王任大将军、楚王任卫将军兼北军侯)
而司马皇族重要支系也都有代表人物出来担任要职。司马孚一系下邺王司马晃担任尚书令,东平王出任抚军将军。
司马馗一系有太原王司马泰“及杨骏诛,泰领骏营,加侍中,给步兵二千五百人,骑五百匹。泰固辞,乃给千兵百骑。”
司马伷一系由司马繇担任了尚书右仆射。我们这里列举的只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权力分配,地方权力更是尽在司马诸王手中。



卫瓘、司马亮只是实权派力量暂时均衡的产物。从这层意义上,他们执政的地位并不稳固。谁最有可能担当新的执政官呢?
从权力的搏奕去看,贾后应该是最有可能的。泪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晋惠帝的弟弟是不可能去当执政官的。皇帝的智力有问题,皇帝的弟弟替哥哥处理帝国政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顺着这推下去,皇帝的智力有问题,皇帝的弟弟应不应该取代皇帝呢?
晋武帝的大儿子死了,二儿子智力有问题;从理论上本身就应该让下面的儿子继承皇位。但帝国权力搏奕的结果,竟然是死守立嫡立长的原则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当了新皇帝。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说新皇帝的弟弟应该当帝国执政官,那他下面的话又是想说什么呢?从这层意义上,晋惠帝弟弟的一系已没有了当帝国执政官的可能性。

因为晋惠帝几个曾叔祖、几个叔祖各系代表人物,也同样缺乏当帝国执政官的可以性;因为他们与当今皇帝的血缘关系太过疏远;而且这些力量又太过分散了。在皇帝妻子、弟弟、儿子都拥有巨大权力资源的背景下,就算有人提议他们当帝国执政官,他们恐怕也不敢出来当;因为面对如虎如狼的皇后、皇弟,面对资历相当、甚至更高的皇族代表,他们就是当了执政官,又靠什么管得了大家,到时恐怕一个不小心得罪了哪位大爷,那凭白无故就会惹来一大堆事。
至于皇族、外戚之外的豪门代表,就更是如此了。

从这上面的推论去看,最有希望当帝国执政官的人应该就是贾后了。因为他是与皇帝关系最近的人,也是帝国最有势力的豪门代表之一。
但贾后想当执政官,却需要克服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各大实权派都也不会希望贾后执政,因为这个皇后野心勃勃、又是最大的豪门代表之一、且天天和皇帝在一起,这种人当了帝国执政官,那整个帝国岂不是由他说了算?从这层意义上,汝南王、卫瓘两个人能当执政官,就是大家阻止贾后执政而折衷的产物。

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贾后想出来的执政的机会并不大。因为皇帝的弟弟们、皇族元老们、帝国的豪门代表,没有几个是善茬;贾后想打破他们的阻力出来当执政官,实在是太难了。
但阻止贾后出来执政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他们却有一个先天无法克服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力量太分散了;他们只是基于共的利益自然会联合在一起,但基于各自的利益他们也会起内哄;而他们起内哄就是贾后出来执政的机会。

[注1]:这个观点与泪痕在序篇中的观点是不同的。只是序篇己帖出,而且现在没有全篇重写的必要,所以序篇中的观点就只有继续保持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五,阻止贾后执政力量的分化

楚王是皇帝的亲弟弟,也是晋武帝生前布置起来拱卫皇权三大强势亲王之一;更主要是这个人刚毅果决、敢想敢干;所以诛杀杨骏之时他是冲锋在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
但帝国重新分配权力之时,许多人都排在了楚王前面。楚王对此自然不服了,因为诛杀杨骏之时,他才是真正的主角。


基于与皇帝的亲疏远近、资历、能力、威望等综合因素,帝国能排在楚王之前的人有很多。如果楚王懂得退一步,那以他与皇帝的关系,以他所拥有的权力,以他在诛杀杨骏中形成的威望,假以时日等待他再向上前进的机会多的是。
但楚王实在是等不及了。
于是楚王事事想作主、见谁也不服,对于楚王这种不安份的做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讨厌,于是大家最后决定把楚排挤出中央政府。面对大家这种集体的排斥,楚王自然是无力抗拒。
虽然拿着委任状接管楚王职务的人,因为楚王一怒吓得根本不敢到任。但楚王显然已难以在中央政府立足了。在这种背景下,阻止贾后执政的力量之中终于出现了一个缺口,因为楚王为了继续在中央政府任职,竟然去与贾后联合去了。
在贾后的出面干预下,楚王终于得以继续在中央政府任职。楚王倒向贾后一边,意味着阻止贾后执政的力量开始出现了分化;而且不过这种力量分化的刚刚开始罢了。


因为汝南王、卫瓘都也缺乏足够的实力当执政官,所以许多人都也有意无意的在挑战他们的权威。楚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事实上东平王(抚军将军)与东安王(尚书右仆射)也一块想专擅朝政;最后与汝南王的矛盾也变得无可调和,于是汝南王也要把他们都调出中央政府。这两个人虽然没有象楚王为了留在中央政府而倒向贾后一边,但这两个重要的皇族成员被排出中央政府;也使阻止贾后执政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消弱。


如果一切仅是按这种方式发展,那贾后想爬上执政官的地位,恐怕还得等很长时间。
但没过多久,为了争权夺势楚王竟然忍不住把当时的执政官卫瓘,汝南王全杀掉了;而杀掉这样两个重要的人物,楚王自然也只有给人家去偿命了;而且楚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长沙王也因此受到了排挤。


这次冲突带给帝国的影响是:他使皇帝弟弟一系的力量暂时受到了削弱。皇帝最年长的弟弟(秦王)是杨皇后的儿子,在杨氏满门抄斩后,秦王虽然做为皇帝同母弟弟依然是帝国最重要的亲王之一,但他却显然处处有所回避。更主要的是,不久后他就病死了。皇帝第二年长的弟弟(楚王)死于非命了。皇帝剩下的弟弟都还年幼,虽然他们都拥有着巨大的权力资源,但一时还难以发挥真正的影响力。从这层意义上,皇帝弟弟一系已无力阻止贾后出来执政了。
更主要的是在这次流血冲突也让人看出来,在实力派林立的帝国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却非要当这个执政官,也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你就是当了执政官,恐怕也无力调动那些豪门代表;如果你非要调动他们,恐怕一个不小心就会为全家惹来飞来横祸。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再敢出来与贾后争执政官的位置了。



在杀掉卫瓘、司马亮全家后,有人建议楚王趁势把贾后也干掉。这真是个好建议,但提建议的恐怕比楚王走得更远,他显然太高估楚王的实力了。
当人们听说楚王杀汝南王,只是他个人行为之时,楚王身边的人都逃命一样的离开了他。凭楚王当时这种实力,他如果指挥军队去攻打皇宫,有多少人会跟他去呢?
楚王不敢诛杀贾后,是因为他对这样的命令一点自信也没有。楚王之所以敢杀司马亮、卫瓘两人,恐怕也是幻想着贾后会出面帮自己摆平这件事。问题是楚王也实在太高估贾后的力量了;如果贾后敢说自己同意杀司马亮、卫瓘两人,那贾后恐怕也得去给这两个偿命去。
杀人很容易。除了在武侠小说中,会把杀一个人渲染的难之又难;在现实社会中,身份相近的人谁想杀谁也很容易。真正困难的事在于,你杀人之后如何去摆平它?如果你杀人之后能摆平这种事,那大家肯定都得听你的话,因为敢不听你话的后果肯定很严重。


楚王在杀司马亮与卫瓘两人之时,也许还能幻想背后有贾后的支持。如果连贾后也杀掉,他还敢望谁支持自己呢?
晋帝国诸王林立、豪门遍布。不要说再远的了,就是帝国的都城内;随时一声令下能调出几百、几千私人武装的豪门也多的是!即使这些武装力量不是正规军队,其战斗力也绝不容人忽视。楚王能调动帝国正规军,仅仅是因为将士们相信楚王这种行为,是与帝国主要实权人物达成默契的结果;纯粹忠于楚王的军队实际上非常有限,甚至等于没有。凭楚王那点实力,哪有人敢追随他杀皇后,更试图控制帝国都城呢?

再退一步就是楚王控制住了帝国的都城,以他们这种显然造反作乱的方式控制了帝国的都城,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帝国各大州县,一声令下随时招募、训练几千、几万军队的地方多的是。以楚王的实力,以他做事这种顾前不顾后的风格,即使控制了帝国的都城,又哪可以控制得住帝国呢?跟着这种人去干事,肯定全家死了都不知是怎样死的。

于是当人们听到楚王诛杀卫瓘、司马亮的真相后,马上全部离开了楚王的身边。楚王马上变成了孤家寡人,他一时连怎样做都不知道了;此时的楚王除了接受法律的制裁之外,实在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楚王率军诛杀了两大执政官;虽然楚王一再说自己杀这两个人是奉皇帝的秘诏行事。
问题是,所谓奉秘诏行事本身就是造反作乱的代名词。除非这秘诏的内容真的符合皇帝的真实意图,除非这秘诏内容真符合普遍实权派的共同意愿,否则所谓的奉秘诏行事,本身就是公然造反作乱。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第二节 八王之乱,一种离奇的历史概念


一、 为什么会出现八王之乱的历史概念



在司马衷当皇帝的十六年时间里,晋帝国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杨骏执政;在此阶段杨骏不安分守己遂使帝国陷入混乱之中。这一阶段以楚王死为结束;大约历时一年。这个过程中,帝国上层社会斗争激烈,一年时间就有杨氏、卫氏两大豪门被满门抄斩;汝南王、楚王被杀;而且他们的死亡都是源于内部的火并。

第二阶段是贾氏专权。这个阶段帝国整体上一直处于稳定之中,至少上层权力之间相对缓和了。至少公开的火并还没有出现过;大家在解决权力分配之时都是按法律程序进行的。这阶段大约历时八九年。

第三个阶段是贾氏家族的灭亡,诸王纷争开始。这个阶段大约历时六年,到东海王取得胜利为结束。在这六年时间里,以太子死于非命开始,先后有六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实权人物死于非命;贾后、赵王、齐王、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

所谓的八王之乱,本身就是一种离奇的提法。
汝南王一直安分守己,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楚王、汝南王死后,帝国又有了长达八九年的稳定,与后来的诸王之乱有什么联系呢
八王之乱的历史概念出现,使人们对贾后执政时八九年的稳定一笔抹煞了,让人很容易感觉晋武帝死后帝国就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而这种写历史的态度,实际上是人们对外戚专权存在着太多的偏见造成的。
八王之乱的提法,使历史成为一笔糊涂帐,好象晋帝国后来的大乱真是贾后造成的。这就把杨骏、楚王等人的过错淡化了;更有意无意的模糊了贾后执政后的八九年的稳定期。

晋武帝死后,帝国先后出现众多的执政,贾后应该算成功的一个。但因为人们对贾氏家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就用了一个八王之乱的历史概念,把晋武帝死后的天下大乱全归于了贾后身上。总而言之,杨骏之乱、楚王之乱造成的影响,都是贾后算计的结果;总而言之,晋帝国在武帝死后,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但真实的历史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




二、汝南王之死

我们说起晋帝国的灭亡之时,常会说到八王之乱。而汝南王竟然也名列其中,但泪痕以为汝南王实在太无辜了;因为他他显然没有什么过错;如果他有什么过错,最多就是他不具备乱世雄才的魄力、能力。问题是,这又能算什么错呢?

如果汝南王司马亮还有什么过错,那就是他不幸遇到的对手都是要权不要命的二杆子,面对这种二杆子的对手,司马亮那是一昧的退让,最终仍然没有躲过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命运。

汝南王是一个有理智的人,汝南王也一心希望帝国保持稳定,更害怕帝国陷入混乱之中。
所以他面对政敌的打击之时,总是表现出一副熊样。

面对杨骏的进逼之时,虽然所有的人都认为汝南王应该与他针锋相对的争权去。
但汝南王还是二话不说,甘愿接受杨骏的算计。本身汝南王也可以成为辅政大臣之一的,但杨骏却玩阴谋把他排挤了出去。汝南王对此虽然不服气,但还是不敢与杨骏相争。

面对楚王的进逼这时,虽然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虽然人们都劝汝南王应该调动军队与楚王打仗,但汝南王还是选择了退缩。以汝南王所拥有的军队,如果真要与楚王大打一仗,那最后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呢?但汝南王就是不敢相争。


我们常常认为汝南王太熊了。
泪痕以为,这是汝南王有理智的表现。
因为以汝南王的实力,也许能杀掉杨骏,也能杀掉楚王;问题是这两个人真是随便能杀的人吗?
西晋帝国后来之所以会乱成一锅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实权派在争权之时,常常忘了一件事;争权很容易,杀人也很容易,问题是,由此引发后果又该如何应对呢?
所以杨骏敢排斥汝南王;楚王敢杀汝南王、卫瓘;贾后敢杀太子;赵王敢废皇帝,都是因为他们忘了争权很容易、杀人也很容易,问题是由此引发后果是什么呢?他们显然都懒得考虑了。汝南王的退让,只能证明他还没有利令智晕,他还懂得考虑这些问题。但在乱哄哄的背景下,他这种理智也救不他的命。

汝南王自知自己没有控制局势的雄才,所以他们一直安分守己,绝不敢干违法的事。
假如帝国普遍的权力者,都有汝南王这种觉悟,那帝国再乱也有个样。问题是帝国其余的实权人物,为了权力那是什么离奇的事也敢做。

从这层意义上,泪痕以为汝南王名列闹乱国家的八王之一,实在有些冤枉之极了。从这层意义上,所谓的八王之乱的提法本身就是一种离奇的历史概念。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第九章 贾南风执政


一、 务实的贾氏家族元老



贾南风执政之后,一直能认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天下是豪门贵族共同的天下。凭区区一个贾氏家族,绝没有力量把天下据为己有的!
所以贾南风在执政后,一直是以皇权监护人身份存在的;因为真正负责帝国实际政务的人并不是贾南风,而是张华、贾模、斐頠为代表的资深官僚。从历史的评论去看,张华等人都是胜任自己职责的;而贾南风显然也是一直尊重、支持这些人处理国家大事的。

贾南风执政之后,也一直能认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那就是天下是司马皇族的天下。凭区区一个贾氏家族,绝没有力量把天下窃为己有的。
所以贾南风在执政后,一直是以司马家族掌门夫人的身份存在着;因为贾南风一直都是尊重与维护皇族的利益。最简单而言,在贾南风执政八九年之后,帝国争夺权力的主角依然都是皇族亲王,贾南风执政了八九年,帝国之内也没有形成一股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的权力集团。


但泪痕以为,贾南风在权力、利益面前能如此冷静与清醒;绝不是她的智力与理智能胜任的,更不会是贾谧那种人可能胜任的。这应该是贾氏家族元老们所坚持、所推动的。而随着这些元老们先后退出政治舞台,贾氏家族遂开始昏招百出了。尤其是郭槐刚死,贾南风就开始无视自己母亲临终遗言,走出了家族灭亡的头一步。

在贾南风执政的八九年时间里,贾氏家族的真正代表人物绝不是贾南风,贾氏家族的真正代表人物显然是贾南风的母亲郭槐;郭槐这个凶悍而精明的女人才是贾氏家族的真正代表人物。


郭槐是贾充的后妻,是贾后母亲。这个女人那绝对是一个标准的母老虎。历史书中关于他的内容虽然大都充满了戏剧性、真实性非常低[注1]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女人在贾氏家族中拥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地位、影响;想当年贾充活着的时候就被这个女人收拾的服服帖帖,处处得向这个女人让步。而贾南风之所以能成为太子妃,这个女人所起作用也不可低估,至于贾充的政治遗产能完整保留,更是这个女人上窜下跳、不屈不挠争取来的。[注2]

这个女人绝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他有着足够的政治远虑。就在贾氏家族最鼎盛之时,她已洞悉了贾氏家族的危机所在,更一直想使自己家族避免这种危机;但他的努力却因遇到贾后姐妹,与贾谧那种败家子遂全部打了折扣。而随着郭槐一死,贾氏姐妹与贾谧顿时失去了约束,于是马上就开始走杨骏的复辙了。


贾氏家族在晋惠帝时期,表面上权力非常大;但实际上非常有限。因为司马皇族所代表的力量实在太大了。从这层意义上,贾氏家族根本没有当乱臣贼子的机会;而且从前的太孙(现在的太子)所代表的力量正无可避免的在崛起,皇帝年幼的弟弟都先后在成长起来,从这层意义上贾氏家族由盛转衰的趋是无可避免的。

在这种背景下;郭槐为贾氏家族所设计的前程大约是如此的。
郭槐希望自己家族的利益与太子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以太子当时的处境,也自然非常希望自己的利益与贾氏家族捆绑在一起。但在贾南风、贾谧等少壮派看来,郭槐的这种做法纯粹是把自己家的权力分给太子;所以他们坚持拒绝郭槐的这种意见。
郭槐希望把贾谧的妹妹嫁给太子,但贾氏家族的少壮派们却是报以一致反对。
郭槐希望贾南风能认清自己的处境,一再劝她必须得与太子搞好关系;但贾南风就是一心想压制太子。
郭槐一再斥责贾谧无法无天的行为(与太子傲慢无理),但贾谧就是不能认识这种行为的危险性。

郭槐临死前都无法忘怀这一切,她拉着贾南风的手,临死前一再对贾南风诉说自己的意思;但贾南风终于把她当了耳边风。 因为郭槐的建议,实际上等于让贾氏家族渐渐退出权力中心位置。

事实上处于贾氏家族当时的风光状态,让他们以谦恭的态度与太子相处,这也实在太超越了人们的常识理解。因为在普遍人看来,恰恰是太子应该以谦恭的态度与他们相处。既然如此,贾氏家族的灭亡,还有什么疑问呢?

郭槐一死,凭贾模、斐頠等贾氏家族元老的力量,已实在不足以贾南风、贾谧肆意胡来了。于是贾南风、贾谧开始了贾氏家族的政治的冒险;虽然人们都看到贾南风这是在领着全家去自杀;但贾南风与贾谧看不到了;现在的贾南风就象从前的杨骏一样,她已被巨大的利益迷住了双眼。

从前周勃打败吕氏家族,一手迎立了汉文帝;但最终面对汉文帝的步步进逼,也只有步步退缩。就是如此,周勃也差点让汉文帝整死在监狱之中。但当然也是因为如此,汉文帝才会把他从监狱中放出来;因为周勃实在没有因为自己迎立皇帝就敢对皇帝盛气凌人,否则周勃全家在当时就被满门抄斩了。
贾氏家族面对皇族成员遍布中央、地方主要军政地位的背景下,就敢心生不臣之心,他也实在是忘了死字是怎样写的了。

[注1]:历史书说大约都在讲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意思是说郭槐善妒,她绝不让自己贾充与别的女人有染。乳母抱着贾充的儿子,贾充只是过去摸了摸自己儿子头,郭槐就怀疑贾充与这个乳母有染,于是把这个乳母亲活活打死了;而他们的儿子也因为思念乳母死了;当然了后来贾充又有了一个儿子,我们前面看到的戏剧性的故事又重演了一遍。
泪痕以为这种故事最多只能从侧面证明郭槐的善妒,却绝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孩子思念乳母而死,这本身就是非常离奇的;这本身就是缺乏可信度;至于贾充两个儿子都因为这种离奇的原因死亡,就更不具备可信度了。
而且选乳母并不是选美,乳母只需要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就可以了;郭槐再怎么不容自己老公染指其他女人,但贾充毕竟身居豪门,手下漂亮的丫环、仆妇肯定也多的是,郭槐怀疑自己老公与别的女人有染真至于怀疑到两个乳母身上吗?
更主要提;贾充还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的乳母怎么没有遇到类似的命运,这两女儿又是怎样躲开了因此死亡的命运呢?从这层意义上,上述的历史故事只可以证明两件事,第一贾充曾有过两个儿子,都先后死了;第二郭槐是一个母老虎。而故事本身却实在缺乏可信度。

[注2]:贾充无子,正常去看贾充死后贾氏家族的主要政治遗产恐怕只有充公了。但郭槐却执意让政府承认自己外孙是贾氏家族的合法继承人,于是贾充的政治遗产遂得以留在贾氏家族里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二、贾氏家族的衰亡


贾南风之所以能成为帝国的执政官,主要是原因无非有三个。
第一是因为皇帝母亲一系被清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是因为皇帝弟弟一系遭受了暂时难以恢复的打击;第三则是因为皇帝儿子的年龄太小了。在这种背景下,做为皇帝妻子一系的代表人物贾南风地位才会突显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贾南风执政地位是难以长久保持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惠帝年幼的儿子、年幼的弟弟们都会渐渐成年的;这个日益强大的利益集团崛起,自然会让贾南风无法继续稳坐执政之位的。
在贾南风执政八九年后,皇帝的儿子已二十多岁了;皇帝几个年幼的弟弟(长沙王、淮南王、成都王)也已二十多岁了。面对这几个少壮的小叔子、儿子,贾南风的执政地位自然是充满了危机。



基于正常的权力捕奕去看,贾南风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应该接受这个事实。总而言之,面对日益成长起来的皇弟、皇子,贾南风应该渐渐退出权力中心的位置。但贾南风实在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贾氏家族早已爬上了人臣的尊荣顶点,此时他也许只有两条路去选择。一条就是做乱臣试着篡夺皇权,一条就是接受由盛转衰的命运。
贾氏家族篡夺皇权的可能性,早让司马炎给堵死了。因为司马皇族在晋武帝时代就已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事实上随便拉出皇族一个枝系(晋惠帝的曾叔祖、叔祖、叔叔、弟弟),都足以与贾氏家族分庭抗礼;他们之所以得听命于贾南风,仅仅是因为贾南风是皇帝的老婆,仅仅是因为贾氏家族一直比较尊重皇族的利益。

在贾南风杀太子之时;我们不必罗列普遍皇族成员的职务了;我们只看看当时比较著名的几个亲王职务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在帝国中央政府内,梁王任大将军,赵王任右将军,东海王任左将军,齐王任右卫将军。在地方主要军事重镇,河间王坐镇长安控制西北军权;成都王坐镇邺城控制河北的军权,淮南王坐镇寿春控制着东南的军权。别的力量且不用说了,单这几股力量一旦行动起来,区区一个贾氏家族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在这种背景下,贾氏家族最聪明的作法;实际上就如郭槐给设计的方法;那就是贾南风把太子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再让贾氏与太子结为婚姻。面对太子成长的事实,贾氏应该一步步支持太子成为帝国执政官,这样做自然会牺牲贾氏许多到手的权力,却可以延续自己家族由盛转衰的时间。
但把到手的巨大利益、权力主动放弃,那显然是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历史上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呢?郭槐虽然一再苦口婆心劝贾南风必须如此做,贾氏家族几大元老(贾模、斐頠)也一再劝贾南风应该如此做;但贾南风却显然无法做出如此巨大的选择。于是贾南风选择了与司马皇族正面冲突,结果贾氏家族瞬间就被撞得灰飞烟灭了。

打击太子,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因为这是对晋惠帝最近支系利益的否定。
皇帝的弟弟、儿子们之所以能拥有高官、厚爵,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而诛杀太子,则等于对这条成文、或半成文的规则的否定。
皇帝的儿子都无法保证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皇帝的弟弟还能有安全感吗?皇帝这些日益长大的弟弟自然不会对此善罢干休。这股力量做为帝系最近的群体,所拥有的权力资源是惊人的;这种权力资源一直难以发挥作用,仅仅是因为他们普遍年龄都幼小罢了,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这种力量自然是越来越惊人。此后的成都王、淮南王、长沙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就是这种力量成长的体现。

贾南风如果仅仅是与皇帝的弟弟与儿子发生无可调和的矛盾,那还是有救的。因为这这股力量之外,还有许多力量,假如贾南风还能以执政官的身份控制其它各派力量,那这股力量还不是敢和贾后轻举妄动的。
问题是,帝国各大豪门显然不愿意充当贾南风与众皇弟相争的牺牲品,所以他们都迅速的与贾南风划清了界限。张华等人激烈的反对废太子,许多人冒死为太子送行;都无非是表明这种立场罢了。总而言之,贾南风所作所为是她个人的事与我们无关。这种力量的集体离开贾氏家族,使贾氏家族实际上已丧失了执政官的地位。

现在贾南风只有最后的一张救命王牌。
我们知道在皇帝弟弟、儿子都隐伏于政治舞台之上时;帝国的主要权力就控制在皇帝远枝系成员的手中。从利益而言,他们自然希望皇帝的弟弟、儿子一直受到压制,因为皇帝近支系成员崛起于政治舞台,自然会威胁他们的既得利益。
如果这一系力量能支持贾南风,贾南风还是有机会控制局势的。问题是贾氏家族已丧失了执政地位,皇帝的曾叔祖、叔祖、叔叔各系成员实在没有理由继续听命贾南风了。因为他们中真正有实力的人,现在已开始想着要取代贾南风的地位了。

在这种背景下,贾氏家族终于众叛亲离了。现在贾氏家族实际上在试图用一个家族的力量控制帝国了,说实话他的力量差得那可不是一点半点。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上上下下各种力量都在跃跃欲试。贾氏家族的覆灭已是迫在眉睫了。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各大豪门代表,各级官员都开始有意无意的与贾氏家族划清界限,更有甚者已开始公然表示要与贾氏家族誓不两立了。

面对皇弟、皇子为代表的力量崛起;贾氏家族实际上有两种方案去选择。
一种方案是保守的,那就是郭槐、贾模等人支持的方案;总而言之贾氏家族应该对皇子、皇弟报以妥协,这固然会损伤贾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却可以延缓贾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
另一种方案却是激进的,那就是贾午、贾谧所支持的方案;总而言之以贾氏家族的力量应该迎头痛击日益崛起的皇子、皇弟。这固然有机会让贾氏家族的利益继续扩大,问题是贾氏少壮势力显然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第二节、 败家的贾谧



一、贾谧与石崇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父,这位老兄绝不是省油的灯,否则就不会与石崇斗富斗得千古流传了。
王恺与石崇斗富,皇帝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舅父能获胜,为此皇帝还给王恺资助了一棵自以为旷世奇宝的珊瑚,但这枝珊瑚的命运就是让石崇一铁如意给打碎了。
面对皇帝的舅父,面对皇帝出面支持;石崇依然毫不退缩,直到最后把王恺比得心服口服才算了事。历史上的石崇就是如此胆大妄为、不可一世。

但石崇面对贾谧,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了。石崇不要说见到贾谧本人了,石崇就是见到贾谧的车子,那也是要望尘而拜的。


晋武帝拿出一个枚自认为旷世奇珍的珊瑚给自己舅父;石崇上去就是一铁如意;把珊瑚打碎后更狂妄的说:这算什么宝贝?你如果想要到我家随便去拿!石崇通过这一次狂妄的表演,遂成为千古富豪的代名词。
如果贾公子拿出一株这种珊瑚;泪痕以为就借石崇一个脑袋,他也不敢拿出铁如意去打碎。因为贾谧绝不是一般人,贾谧是个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不知道的败家子,谁与这种人去一般见识,那真是脑子进水了。
所以石崇在贾谧面前,那从来都得装孙子;总而言之见到贾谧自然需要下跪了,就是见到贾谧的车子远远路过也得赶紧下跪,于是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成语“望尘而拜”。



能把不可一世的石崇修理的如此服服贴帖,贾谧肯定认为自己比谁都有本事。
问题是如果晋武帝也就贾谧这种智商;那石崇肯定也不敢用铁如意去打他赐给自己舅父的珊瑚。
贾谧能把石崇修理的服服帖帖,只能证明他的智商非常有限,别的什么也证明不了。
因为这种胜利是廉价的,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惊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当争强好胜的、不可一世的石崇向贾谧做这种丑态之时,内心会想什么?


一个权力者面对众多竞争者之时,礼贤下士、折节下交都唯恐在关键之时没有人站在自己一边。更不要说象贾谧这样不可一世了。
贾谧之所以能如此,仅仅是因为他的祖父母为他打拼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而贾谧现在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在糟蹋这份庞大的家业。因为贾谧的所作所为,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贾氏家族的对立面。


石崇是什么人?他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如果贾谧看不起石崇,他大可把石崇踢出二十四友之列,总而言之我贾谧是什么身份发、什么档次,你石崇也配和称朋论友?这虽然狂妄,但也无可非议,因为石崇在斗富中所表现出来行为实在有辱斯文。问题是,你既然和他称朋友论友,却让他象奴仆一样的对待自己,这叫什么事呢?





二 、贾谧与贾谊

人们吹捧贾谧之时,常把贾谧与贾谊相提并论。
这种吹捧是让人吃惊的,因为吹捧贾谧象贾谊;实在好象吹捧贾后象西施。这与其说是夸对方,还不如说是辱骂对方。贾谧能接受这种吹捧,只能证明他的智商非常有限。

贾谊是什么人?几千年就出了一个太史公,而太史公对贾谊的文章、政治远见都是推崇倍致。从文学地位上,贾宜是与屈原共列一传的;从政见深远而言,贾宜的政论长远的影响了汉帝国的决策。区区一个贾谧靠什么能与贾谊相提并论呢?


贾公子喜好文学,所以天下著名学者都跑过来与贾公子以文会友。
贾公子本来是可以通过这种文学联谊活动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但贾公显然把这弄成了一个闹剧,更挖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
二十四友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当时海内最闻名的学者,都与贾公子是朋友!如果贾公子真能把这些人变成是自己的朋友,那贾氏家族败亡也许就不会那样迅速,但贾公子纯粹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一个败家子。所以他这二十四友,完全是一种名不符实的称谓。
这二十四友中的潘越、石崇,对贾公子都是望尘而拜。其它学者见到贾公子之时该是什么样子,虽然他们多少会保持一点学者应有的尊严,但恐怕也强不到哪里去,至少贾公子有贾谊之才的说法能流行,证明这些学者见到贾公子肯定也得胡说八道、阿谀奉承,否则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贾谧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败家子的行为。他不会为家族的地位影响增加半点分,只会利用父祖辈们苦心经营起来的东西不可一世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2202041978071230网友的支持,感谢酱式儿网友的支持与指点。

三 、政治宣传下的贾谧



史书上说,张华之所以能主持帝国实际政务,主要是源于贾谧支持。
史书上还说,众多学者各执一词的晋代断限问题,因为贾谧的天才论说遂有了统一的答案。


单从这两件事去看,贾谧也是相当有才的。但泪痕以为这两件事的真实性都非常低,这不过是贾氏家族想让贾谧早些出来参政的宣传罢了。
因为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贾南风当执政官的第一年。
那一年贾谧几岁了?显然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事呢?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贾谧的年龄当时还很小,根本不够参政的年龄。所以贾氏家族只有开动宣传机器吹嘘贾谧的才华,而对贾谧的年龄却是一再讳莫如深。



那一年太子不过十三四岁,贾谧的年龄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的年龄应该是与太子相仿的。
那一年贾谧的母亲(贾午)不过三十一二岁;就算贾午十四岁结婚,十五岁生贾谧;在贾南风执政之时,贾谧也不过十六七岁罢了。而事实上贾谧的年龄只会比这小,绝不会比这大。
以贾谧当时的年龄与阅历,及后来表现出来的浅薄无知;晋代史断限、张华出来主持政务这两件事恐怕都也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一切仅仅是贾氏家族的政治宣传与包装罢了。

基于贾氏家族的利益,他们自然不希望太子过早参政。他们阻止太子参政的最好理由就是太子年幼,延缓太子参政的最好理由就是用太子不务正业、喜欢嬉戏。
问题是如果说太子年幼,那贾谧自然也是年幼的;如果说太子不务正业、喜欢嬉戏,那贾谧实在比太子做得更过分。贾氏家族想让贾谧及早参政,当然只有不断神话这个花花公子。



但贾谧的所作所为,实际上缺乏最起码的政治修养与政治常识。
“谧权过人主,至乃锁系黄门侍郎,其为威福如此。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
这一切表现已足够让人大跌眼镜了;因为这绝不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年青人所为。
而贾谧一再意欲凌驾于太子之上,就更是近于不可理喻了。贾谧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有意无意的把贾氏家族逼到了狭窄的绝路上。因为贾氏家族与太子之间的利益就更缺乏调和的机会了。



四 、贾谧与太子


太子是皇帝最近支系的代表人物,假如太子的权力、利益都得不到保证,皇帝那些弟弟们能有安全感吗?
贾谧既然敢对待太子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那对待皇族亲王自然更不会客气了。
所以贾谧与太子不可一世,皇帝的小叔叔马上就出训斥贾谧;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你贾谧是什么东西,敢和太子这样没上没下的?

太子与那些叔叔的军事、政治资源加起来是一个什么概念,贾公子显然不知道。不要说太子与叔叔们的力量加起来了,就是他们随便拿出一个人来,恐怕都足以与贾氏家族分庭抗礼。
赵王杀掉贾后权倾朝野,但淮南王与赵王相争之际,淮南王以一人之力就打得赵王狼狈万分;如果没有意外,赵王恐怕当时就被正法了。事实上,仅太子这个叔叔的力量就已足够让贾氏家族不敢轻举妄动了。
后来成都王与赵王相争之际,那是大军一出动马上整个天下都为之变色。事实上,太子这个叔叔的力量也足够让贾氏家族不敢轻举妄动了。
而人们劝太子与贾氏相争之际,所劝说的词语也是东宫俊杰如林,四率精兵上万。甚至而言,仅以太子的实力就足以让贾氏家族不能轻举妄动。
面对这样巨大的力量集合,贾公子竟然都一心想凌驾其上,这位老兄真知道一加一等于几吗?

贾公子在帝国之内呼风唤雨;所有的人都在看他的脸色行事;他这不过是虎假虎威罢了;如果他姑姑不是皇帝的老婆,他又算什么东西呢?
贾公子也许认为帝国本来就是属于他姑姑贾后的;当然了归根到底是属于他贾公子的。这种离奇的观点,本身就是连一加一等于二也不知道的观点;在皇族势力空前巨大的背景下,一个人持这种观点恐怕更是连死字怎么写也不知道的蠢行。但无论怎么说,贾公子就是敢一再与太子争高下,更敢怂恿自己姑姑打击皇帝的弟弟。

如果司马师兄弟在继承父业之后,也就贾公子这种不可一世的样子,那司马懿给他们兄弟留下的家业再大,恐怕也经不起这样折腾的。
成天被一堆离奇的阿瘐之词包围着(什么他有贾宜之才);让自己的宾友都对自己做出奴颜婢膝的丑态(二十四友中最闻名的两个人竟然对他望尘而拜)。历史上哪有一个成功的权力者,是他副样德性?


太子竟然遇到这样一个对手,真是太子的不幸。
因为实在象《水浒》中的杨志遇到泼皮牛二一样,那真是躲也躲不起,理也不理不起,最后弄得杨志狼狈万分并摊上了人命官司。
太子遇到贾谧,实际上与此差不多。

太子面对贾谧这种人,从来都是惹不起,咱还躲不起。问题是,太子是躲都躲不起,因为贾公子想和太子坐下来聊聊天,太子竟然敢不给面子,太子真是太看不起贾公子了。
当时许多人都劝太子应该接受贾谧的来访。后世许多人也认为太子假如能迁就一下贾谧,那就不会与贾氏家族矛盾弄得太僵了。问题是,泪痕以为我们只要看看贾谧与石崇潘岳的关系,就应该知道太子如果接受贾谧的来访,那恐怕事情只有更糟。
我们看到潘岳、石崇对贾公子望尘而拜;通常只是会看不起这两人个。问题是泪痕前面也分析过,石崇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狂妄不可一世的人,但他与贾谧相处之时都只有吓得望尘而拜;我们就应该知道贾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人,从理论上都是贾谧的宾友(他们不是贾公子的下属,更不是贾公子的奴仆,他们都是贾公子的朋友、客人);一个人就这样对待客人、朋友,这种人还有一点点教养可言吗?
与这种人相处你该怎样做呢?你想不亢不卑,那恐怕只是一种梦想;你对他曲意奉迎吧,这种曲意奉迎到什么地步才是个尽头呢?所以与这种人相处越多,恐怕矛盾就越多;除非你愿意象奴仆一样的对待他。
太子与贾谧这种人相处,实际上就是象杨志遇到了泼皮牛二;聪明的话,你应该马上走开;否则越纠缠事越多。对于贾谧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他奶奶郭槐那是没少训斥,但这个骄纵惯的孩子实在已是无可救药了。而贾后竟然还认为这个公子哥挺聪明,于是后来的许多事竟然都按着他的指引出牌;既然如此贾氏家族的灭亡还有什么疑问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63710820网友的支持。
第三节 充满迷雾的太孙司马遹

一、 太孙生世

太孙一出世就充满了迷雾。
历史书上说晋武帝害怕自己的傻儿子不懂男女之事,于是就在太子成亲前,让一个自己宠幸过的女人(谢玖)去教太子男女之事,而谢玖因此就生下了太孙。
这种荒诞不经的内容是出自正史的,但出自正史并不能证明他有多真实。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人情事理,男女之事真的很复杂吗?随便拉出一个头小猪小狗都会干这种事,甚至比猪狗更低等的小动物也都会干这种事,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需要人教?虽然许多人相信这种离奇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却显然是缺乏任何可信度的。


而且太子是哪一年成亲的呢?太子十三岁时就成亲了。
太孙是哪一个出来的呢?是太子十九岁那一年出生的。
换而言之,如果上面那个故事真的属实,那谢玖就是以这种特殊身份与太子生活了六年时间。

如果晋武帝交给谢玖的任务只是让太子懂得男女之事,实在没有理由让谢玖在太子身边呆六年之久。就算一个男人真的不懂男女之事,但他学会这种事事,真需要一个女人教他六年吗?
如果说谢玖是晋武帝的女人;谢玖以这种身份教太子男女之事时没有怀孕,晋武帝就该大念阿弥托佛了。因为以谢玖这种身份生下一个皇孙,那司马家族的脸恐怕都会因此丢光的。从这层意义上,如果谢玖真是晋武帝的女人,那晋武帝实在没有理由让这个女人在太子身边呆六年之久。

而且以贾南凤的性格,又怎么会容忍这样一个女人没完没了的和太子睡觉,以至足足过了六年之久,非得等他们生下儿子之后才对她心生嫉妒之心呢?
这一切本身就是难以解释的。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种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种地地道道的桃色新闻,虽然他可信度非常低,但人们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做出种种极尽夸张的想象来。

基于正常的思考应该是,东宫内绝没有一个地位、家庭背景能与贾南风相提并论的女人。甚至而言整个东宫内除了贾南风,所有的女人都不过是卑微的宫女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与太子有机会睡觉的女人,除贾南风之外,通常都是身份卑微的宫女。这种女人怀孕后,通常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因为皇宫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女人,总会想办法害她们的;虽然说母以子贵,但她们卑微的出生,却并不会因为生下龙种而彻底改变;除非有一天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但她们常常都难以等到那一天。谢玖不过就是一个这种可怜的女人罢了。[注1]
但总的来说,谢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皇帝的保护成功的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许多这种卑微的女人恐怕连这一天也等不到,就被人害得流产或丢掉了性命。不要说太子或皇帝是一个软弱的人了,就是皇帝是一个强势的人,在黑暗的皇宫之内这种事也屡见不鲜。因为皇帝或太子,与这种卑微的宫女发生关系通常只是一时性起,事后恐怕记也记不清楚了。

在贵族社会中,一个人出身卑微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过错。后来太子有不良的习惯,非常明显一切只是形式所摈。但人们却都喜欢说这是因为他妈出身卑贱造成的。总而言之,太子母亲出生于卖肉之家,所以太子天生就喜欢干这种事,天生就是干这种事的料。既然社会把出生看得这样重,那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就是怀了皇家的骨肉,也绝不会改变他卑微的身份。

在贵族社会中,在太子妃专擅东宫的背景下,一个出身卑微的宫女怀孕后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向皇帝寻找庇护。否则,她很可能会不明有白的死去的。太子母亲大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皇帝寻找了庇护;而这种庇护却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与附会。


[注1]:明孝宗在六岁之前,一直都是生活在宫庭阴暗的角落;他的存在一直是宫中最大的秘密,连皇帝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因为她的母亲从怀上他那一天起,就一直生活在危机伺服之中;一个身份卑微的宫女敢怀上龙种,等待她的只是宫中强势女人的无限嫉妒。
明孝宗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知道自己有了这么一个儿子。也就在一个月后,明孝宗的母亲就突然暴毙了;那个曾经协助他母亲抚养明孝宗的太监也自杀了。
明孝宗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明孝宗的父亲也绝不是一个弱势的皇帝。但明孝宗的童年却是如此的悲惨,一切无非是他母亲出生卑微罢了。

谢玖怀上太孙之后,大约也就是这种可怜的处境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G_nevil网友过年好。感谢您长久的支持与鼓励。
我说到明孝宗,只是想说明宫庭中弱势女人一旦怀孕;通常总是伴随着强势女人的无限嫉妒,而这种嫉妒通常是非常危险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意思。
虽然用贾后曾杀死过一个怀孕的宫女,也能说明这种历史事实。但我写这段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的想把明孝宗这段内容写进去。也许我总认为,一个人后来成为皇帝,但他的母亲命运却是如此悲惨更容易突出这种历史事实。

感谢2202041978071230、 winma_ra两位网友的支持。
再更新一节。


二、 太孙的政治地位

晋武帝敢让司马衷当太子;也许是这样想的。儿子智力有问题,但自己可以长久的做他的监护人。
问题是自己死了之后呢?晋武帝也许是这样想的。晋武帝只要能活到六十岁,那司马衷就已近四十岁。而到那时,太孙也长大成人了;只要晋武帝在生前给太孙配置好足够的政治源,那一个人想窥视司马衷的地位,恐怕连太孙这一关也过不了。

所以太孙五六岁之时,晋武帝就为太孙广树名声,说什么太孙有司马懿之风。因为广陵有天子之气,所以封太孙为广陵王,食邑五万户。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死后,自己那个傻儿子仍然有一个坚强的保护者。
晋武帝让太孙去保护司马衷的权力,等于为自家皇权上了双保险,因为即使太孙夺了司马衷的权力,帝国的皇权还是留在晋武帝指定的接班人手中,一切仅仅是提前接了一下班罢了。

从当时的权力搏奕去看,人们都不会希望贾后的儿子取代太孙的地位。因为以贾后的强悍,加上贾氏家族的骄横,再让贾后的儿子取代了太孙的地位,那皇族、其它贵族的利益还有安全感可言吗?
从这层意义上,不要说贾后没有儿子,就是贾后有了儿子,恐怕也无法让自己儿子取代司马遹的太子的地位。如果贾后非要这样干,恐怕也是没事想领着全家人上刑场的。

只要们看看明万历年间太子与福王的夺储之争,就应该知道贾后即使有儿子也是难以夺储成功的。
在万历年间那场夺储之争中,福王是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的母亲一直是皇帝最宠爱的女人。而太子则一直不受皇帝喜欢,太子的母亲更是一个皇帝厌恶之极的、而且出生卑微的女人。皇帝一心想让福王取代太子之位,而皇帝也绝对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福王却一直无法取代太子的地位。
贾后如果有了儿子。贾后想夺储之时,恐怕只是把明末这段夺储之争先演练一遍罢了。
储君之位,那是天下利益汇集、纠结之地;不要说区区一个贾后了,就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恐怕也无力随便决定。

贾后如果有儿子,那她废司马遹太子之位时,自然风险会降低一些,但也仅仅是风险会降低一些罢了;实际上这也足以让贾氏家族走上灭门之路。
因为在豪门贵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一个弱势的皇子常常会占尽优势。这也就是汉文帝、汉宣帝能当皇帝的主要原因。让一个娘家人势力巨大的皇子当了皇帝,那无论皇族、或是其它豪门贵族都也会缺乏安全感的;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支持一个弱势的皇子继承皇位。贾后即使有儿子,她想自己儿子取代马遹的太子之位时,那就是以一家之力与整个皇族与普遍豪门贵族在搏奕,她哪有一丝获胜的机会呢?


司马遹当帝国第三代接班人,那是晋武帝生前就已确定的事;仅此一点就让他的太子地位难以动摇。而且基于普遍军政大佬的共同利益,他们也绝不会希望皇后的儿子取代司马遹太子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贾后即使有了儿子,也绝不具备废掉太子的力量。
从这层意义上,在司马炎的构想中太孙是注定要成为未来皇帝的。
这个构想最终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因为晋武帝实在死得有些太早;晋武帝55岁时就死掉了。这个虽说不上早逝,但也实在有些死得太早了。晋武帝死的那一年太孙仅仅十二三岁;这个年龄使太孙无法在晋武帝死前就顺利参政。而晋武帝一死,太孙参政的机会就被贾后无限期的推延了。
如果晋武帝活到六十多岁,那以晋武帝对他的宠爱、栽培,他肯定在晋武帝死前就开始参政了。而太孙一旦取得这种地位,那他至少可以成为与杨氏、贾氏、皇族元老(司马亮)、皇族少壮势力(楚王、淮南王、秦王)并列的实权人物之一。
但晋武帝实在死得有些早了,而这一切后来就给了贾氏家族太多太多的幻想;而正是这个幻想让贾氏家族迅速的走向了毁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三、太子与贾后的搏奕


太孙早在五六岁时,他的皇祖父就成天给予他激励、赞扬,总而言之这个皇位终究是属于你的,而且我相信你当皇帝肯定比我更优秀。以太孙那样聪明的人,再长久的受晋武帝这种暗示与激励;相信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早已在内心深处打上烙印了。

但太孙成为太子后,却只能表现出无所是事,游手好闲。因为贾后显然希望他永远无所是事、游手好闲。
史书也明确记载,贾后一再让人唆使太子变得邪恶、堕落。[注1]如果太子非要表现得积极上进,更一再提高自己的名声、地位,那肯定会与贾后的之间的矛盾无可调和。而在太子年幼之时,在太子叔叔一系势力没有恢复之前,太子显然不具备与贾后直接冲突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太子只有对贾后逆来顺受。

所以有人劝太子应该积极向上,太子马上通过恶作剧的方式让他闭嘴(中舍人杜锡,恐太子不得安其位,每尽忠谏,劝太子修德业,保令名,言辞恳切。太子患之,置针着锡常所坐毡中,刺之流血。)。皇帝智力有问题,皇后想专权,太子却一个劲的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太子这是想干什么呢?
太子让杜锡坐在针毡上,也许只是想告诉杜锡;你这种话也会让我如坐针毡的。做为我的属员,你为什么从不考虑一下我的处境,就成天说这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呢?听你的话,我随时都会与皇后的矛盾无可调和;不听你的话图然使我背负恶名;我希望你以后少说这种废话。


太子与贾后的搏奕,一直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之中。太子并不着急,太子只要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那他做为皇位继承人的事实就不会改变。
所以面对贾后的步步进逼,太子就选择了一些荒唐的行为去自污。太子成天玩着过家家的游戏;花起钱来从来都是大手大脚。

太子的行为很荒唐,但我们仔细去看时就会发现;太子虽然荒唐却不会让人讨厌与憎恶。太子的荒唐行为都不过是一些孩童式的游戏与恶作剧罢了。
太子的行为很荒唐,但我们仔细看时就会发现;也许都充满着深意;因为这种自污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最低。太子最荒唐的事,无非是太子长大了还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太子最大的恶行,也仅仅是一些类似孩童的恶作剧。太子最值得人非议的地方无非是他花钱大手大脚。
一个人需要自污之时,实际上很难找出比这更廉价的方法了。

喜欢玩过家家、或是偶尔做一些恶作剧;并不会让人发自心底的讨厌与憎恶;而且处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人们也许更能理解太子的用心良苦。
至于花钱大手大脚的背后,也许就充满了收买人心的意思。关于这一点贾谧就曾说过。贾谧曾对贾后说:“太子多畜私财以结小人者,为贾氏故也。”这种说法虽然有谗言的味道,但恐怕也离事实不远。


太子表面堕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堕落。相比而言,贾谧表面上积极上进,但所作所为却全是惹人讨厌与憎恨的行为。贾谧表面上积极上进,最后却一步步挖空了自己了政治基础;而太子堕落无聊却一直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政治基础。
从这层意义上,贾谧与太子的政治智商相比;那恐怕差得真够十万八千里。


太子长大后的游手好闲,是出于政治上的韬光养晦,还是出于人格上的堕落。这一切已变得迷雾重重,无法确切还原真相了;因为在太子还未真正走上政治舞台时,就已被贾后害死了。
看晋史中太子相关内容之时,泪痕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因为我总有一种感觉太子后来的堕落只是出于韬光养晦,只是这一切随着太子的早死变得无法确切证明了。一个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孙(在他皇祖父活着的时候),年纪幼小之时就丧失了祖父、父亲的保护,在邪恶的继母压制下委曲求全的生活着;也许他内心一直充满了希望,但这希望终于没有变成现实。



泪痕前面分析过,贾后即使有了儿子,也无法取代太子之位的。因为一个强势的皇后,背后有一个骄横的家庭,如果再有一个做为太子的儿子。这显然会威胁了普遍皇族与贵族的利益。

贾后没有儿子,就更不具备阻止太子继位的实力。
因为皇帝的儿子、弟弟们之所以会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而且都会拥有绝对美好的政治前途;绝不是因为这些人能力有多强,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罢了。
贾后如果打击太子,实际上就是公然在否定这种权力分配原则。因为太子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他的权力地位都无法保证;那皇帝的弟弟们对自己的权力地位、前途能有一点安全感吗?
从这层意义上,太子绝不是孤立的;他的利益是与他那些叔叔们联系在一起的。而太子的那些叔叔们,早在晋武帝活着的时候就都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源;他们本是皇族中实力最大的一个支系。楚王、淮南王、长沙王、成都王,这些皇弟们一旦成年,哪一个不是振臂一呼就足以让帝国风云变色人物?凭贾氏家族的实力想与这样一个利益集团争斗,贾后也实在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

贾后实在不具备阻止太子继位的实力。
因为太子为中心的力量,实际上远比贾后为中心的力量要大。随着太子与皇弟们的年龄增长,这种力量将变得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新崛起的势力集团,贾氏家族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逐步承认这个事实,并尽力把自己的利益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事实上贾后的母亲就是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他的这种努力却全被贾南风、贾午、贾谧破坏了。


从刘卞劝说张华支持太子杀贾后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来东宫当时拥有的政治、军事资源是惊人。如果太子不计后果的去做事,不要说与自己那些叔叔们联手了,就是自己奋力一击,贾后也根本无力抵抗。只因太子是有理性的人,所以他才不敢去干这种蠢事,因为杀人容易,杀人之后呢?太子担负着杀母、逼父的罪名,在皇族、豪门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他太子的地位还靠什么巩固呢?

以太子的实力杀贾后很容易,但想在杀掉贾后之后控制帝国就难了。
后来大唐帝国太子李重俊,因为无法忍受武氏家族的压制;于是率军一股作气把武氏家族灭了门;问题是,灭掉武氏家族之后呢?这种胜利的果实会落到太子手里吗?显然是不会的。太子的这种努力,只是为别人做了一件嫁衣裳罢了。


当然贾后杀太子也很容易,问题是杀掉太子之后控制帝国也会这样容易吗?
就好象两个人为了巨大的利益在吵架、拉扯,一个人突然拿出刀来来要捅对方。一切是显然的,拿刀捅人很容易,捅人之后呢?
但为了利益已急红眼的贾后,却显然连理智也丧失了。于是她杀掉了太子,但杀掉太子之后呢?却是拿自己全家人的性命来偿还;如果上天再给贾后一个机会,贾后还会选择干这种蠢事吗?

[注1]:贾后素忌太子有令誉,因此密敕黄门阉宦媚谀于太子曰:“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恒自拘束?”每见喜怒之际,辄叹曰:“殿下不知用威刑,天下岂得畏服!”《晋书.愍怀太子传》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依然精卫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节。
四、太子与贾后的冲突




太子一直避免与贾后的矛盾激化,但贾后却是步步进逼;最终他们之间的冲突已无可避免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会选择支持谁呢?

如果与贾后利益相关的人多、力量大;那人们自然都会选择支持贾后。如果与太子利益相关的人多、力量大,那人们自然都会选择支持太子。在这种选择面前,没有一个人、一个家族敢掉以轻心的,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可能就是家破人亡。


贾后决定废杀太子开始,就意味着贾后与太子冲突已正式开始了。从利益相关者的人数、力量而言,贾后与太子谁占优势呢?显然是太子!
因为普遍皇族、贵族都害怕外戚家族(贾氏)势力无限膨胀。在这种背景下,贾后的图谋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与普遍皇族贵族在搏奕。



贾后与太子冲突公开化之后;实际上是皇帝的近亲(皇帝的儿子与弟弟)与皇帝的远亲(皇帝的叔祖、曾叔祖家)之间在争斗。太子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皇帝的几个弟弟;而贾后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皇帝的几个叔祖。


皇帝的弟弟们(淮南王、成都王、常山王、吴王),从利益而言自然会支持太子的。因为众皇弟的权力、地位巩固、发展所凭借的政治规则是,与皇帝亲缘最近的人在权力分配时拥有优先权。而贾后废杀太子,是对这个政治原则的无情否定。
皇帝的两个叔祖(赵王、梁王),从利益而言自然会支持贾后的。因为随着皇弟、皇子的日渐成长,基于与皇帝亲缘最近的人在权力分配上拥有优先权力的规则;赵王等人所拥有的重要军政权力,自然只有逐步让给皇弟、皇子一系。从这层意义上,他们所处的利害关系与贾后非常相近。



也许有人认为,太子的叔叔们会希望太子被杀掉;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有机会当皇太弟了。泪痕以为这种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皇后连一个成长中的太子,一个还没有参政的太子都无法容忍,靠什么会容忍一个早己拥有强大政治、军事班底的皇太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皇弟们自然不敢心生取代太子地位的想法。



贾后在废太子之前,首先把成都王调出了中央政府。
贾后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除掉太子罢了。因为假如成都王那种人留在中央政府,贾后敢废太子,成都王自然会积极表示反对;有这种人带头反对,反对者随时都会形成绝不妥协的力量。

当然贾后把成都王调出中央政府,也绝不是贬成都王的职,因为成都王是皇帝的弟弟,这种人天生就是应该当高官的,如果贾后现在敢公然否定这个规则,那她全家被杀就用着等到太子被杀了。
贾南风把成都王调离中央政府的条件,就是让成都王成为坐镇邺城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个职务是非常重要的,成都王后来能左右帝国大局,主要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职务。
成都王虽然并不太乐意离开中央政府,但面对这个条件也无法拒绝。因为这种职务调动本身,就证明贾氏家族还不敢与皇族近支系公然决裂的。成都王没有必要先拉开与贾氏家族决裂的序幕。
在贾后阴谋除掉太子之时,太子的叔叔们之所以无力反对。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都在地方;在中央政府保持完整之时,在皇后用合法手段打击太子之时;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去反对贾后。



从支持太子与贾后的最基本的力量去看,冲突双方的力量相差并不悬殊。因为与贾后利害关系接近的赵王、梁王也拥有着巨大的政治资源。
所以贾后对太子已是磨刀霍霍,但太子与皇弟们却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贾后的所有胜利也就停留在这里无法扩大了,因为当贾后要除掉太子之时,马上引来了扑天盖地的反对。

支持太子一方的力量之所以会越来越强大;那是因为支持太子意味着尊重帝国既有的秩序;而支持贾后则意味着要颠覆帝国的既有秩序。很显然前者更容易保持帝国的稳定;而后者随时会把帝国带入动荡与不安之中的。
在这种背景下,普遍皇族与贵族自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太子;而这种呼声终于越来越响亮,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在这种呼声中,贾后变得惶恐不安了;在这种呼声中一直站在贾后身边的赵王、梁王也忍不住要重新思考何去何从了。最后赵王终于决定杀掉贾后了!


皇帝的老婆、与皇帝的弟弟、儿子相争;最后却是让皇帝的一个远房亲戚攫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贾后在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荒唐与可笑。


齐王进去杀贾后时说:“我奉诏讨贼。“贾后说:“诏书都从我这里出,你的诏书是从哪里来的?”
齐王并不屑和她解释,因为这种问题本身就幼稚极了。如果齐王屑于和她解释,肯定会说:“诏书从哪里来的?这还用问吗,诏书自然是从皇帝手中来的!”
“诏书全从你那里出,你好大的口气。你以为你是皇帝啊?就凭这一句话杀你全家也不冤枉!”


贾后问齐王是谁领头干这件事。齐王说是赵王、梁王。贾后说了:系狗当系脖子,我系在尾巴上哪能不败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话隐讳极了,所以后世对它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不过泪痕以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做为皇帝的妻子,成天想着害自己丈夫的儿子、弟弟,竟然重用一些与丈夫血缘疏远的人,我这不是自己败自己家吗?

死到临头贾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皇帝的一个管家,她试图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实际上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地位。但一切已为时太晚了,她在临死前向皇帝高声呼救;但皇帝此时的心情肯定是矛盾的;因为皇后杀掉了他唯一的儿子,皇后真是一个值得自己继续信任的人吗?皇帝痛苦的在思考着一切,但以他的智力实在不知道该信任谁了;所以皇帝只有保持沉默了。
后来嵇绍死的时候,皇帝高声呼喊;他是忠臣你们不可以杀他。后来齐王被之时,皇帝一再表示有相救之意。但对自己这个妻子,皇帝此时却是一脸的淡漠。

皇帝亲口说出话、亲笔写的字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绝不是源于人们对皇帝的忠心;仅仅是因为帝国的权力是以皇帝为中心分配的;任何一个人敢无视皇帝亲口说出的话,亲笔写下字,那马上会让在政治上陷入绝对被动之中。
贾后做为皇帝的妻子,做为皇帝信任的人,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最容易取得皇帝的支持。但当她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之后,实际上就等于让皇帝陷入了傀儡的境地;皇帝如果成了傀儡,贾后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不要说当时皇帝没有相救她的意思了,就是皇帝有相救她的意思;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

皇帝的诏书,只是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所谓的玉玺也不过是一块石头上刻了几个字;这种东西谁都能拿出一大把。赵王自然随手就拿出一份诏书,有一个不知死活的官员想要验证这诏书是真是假,赵王马上拉出他就地正法了。“我拿出的诏书你敢怀疑是假的,贾后假传圣旨之时你怎么不认真核对一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五、赵王谋杀太子


贾后想谋杀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势将会使贾后的权力受到削弱。
郭槐(贾后的母亲)一再劝贾后要把太子当亲生儿子看待,因为这样固然会使贾后的权力受到削弱,却可以使贾氏家族的既得利益最大的限度得到保存。但贾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对太子动了杀机。虽然这种做法是危险的,也远远超出来贾后的能力,但贾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去做了。
赵王想谋杀太子的原因,大约也是如此的。

对于贾后、赵王的这种选择,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太苛责他们的智慧。因为除了诸葛亮等寥寥可数的人之外,一个人拥有了左右帝国的权力之后,通常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因为从表面去看,一个人拥有了左右帝国的权力,那他去做乱臣贼子实在太容易了。以至诸葛亮等人不做乱臣贼子,后来读历史的人都认为他太愚忠了。
问题是诸葛亮如果去做乱臣贼子,他的下场恐怕比贾后与赵王强不到哪里去;诸葛亮之所以是诸葛亮,是因为他的智慧足以认清这种形势;他的勇气足以克服这种诱惑。


一个人处于诸葛亮的位置,忠于后主刘禅实际上并不需要做太激烈的思想斗争。
从风险而言,这种选择风险最低;从获利而言,这种选择可以让诸葛亮很容易得到一个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不忠于后主刘禅,仔细去看那风险自然是大的无法估计;而从获利的角度去看,即使诸葛亮取得了全胜(这实际上近于不可能),也无非是让自己的权力再上一层楼罢了。

一个人处于赵王的位置,让他去忠于太子则有些难之又难了。
因为赵王忠于太子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因为赵王一直是站在贾后一边的,贾后陷入危机之时他却去支持太子去杀贾后。仅此一个原因,太子得势后会如何看待赵王呢?
太子显然会认为赵王忠于自己只是迫于形势,所以他最多也只是功过抵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得势后就算不追究赵王从前的罪过;赵王恐怕也只有逐步消失在政治舞台之上。如果太子打算追究赵王从前的罪过,那赵王的政治前途恐怕就更一片黯淡了。

孙秀为赵王政治前途的分析预测,应该说是客观的、也是正确的。现在真正的问题是赵王愿意接受这种毫无希望的政治前途,还是要趁势冒险主宰帝国?
说实话第一种选择,虽然前途的确有些黯淡,但并不是死路一条。第二种选择,虽然可能有光明的前途,但途中却是一片刀光血海,以赵王的能力、实力恐怕只会死在半道上的。
一个人处于赵王的位置,如果让他去做第一种选择;那实在是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因为一个人拥有着左右帝国的权力,却让他主动选择一种让自己渐渐丧失权力的选择,这实在是太难了。

于是赵王决定做出第二种选择。
一个人处于赵王的位置,他是很容易做出第二种选择的。因为大权在握之际,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呼百诺、四处遍布阿谀之声。在这种背景下,人常常会忘记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从前的杨骏也不是傻子,但面对人们的各种规劝,偏偏要无视皇帝的存在而以为自己就是皇帝。
贾后、贾谧按理说都也是聪明人;但他们却都认为郭槐、贾模、 张华、斐頠所说的话是迂腐之词;而非要去干大逆不道的事。
赵王那是司马懿的儿子,更在政治场上混了几十年;孙秀那是从底层爬到政治舞台顶峰的人物;这两个人即使说不上聪明,但也绝对比普通人要精明的多。但他们不由自主的都也想当乱臣贼子。
泪痕写这些内容,只是想说嘲笑赵王、孙秀的人们,如果让他们处于赵王、孙秀的位置恐怕也一般无二。

孙秀为赵王所设计的策略,错只是错在了战略之上。从战术上,孙秀的每一步都有可圈点之处。
在赵王承认效忠太子将会让前途一片黯淡之后,孙秀遂为赵王献计除掉太子。但当时想除掉太子,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当时整个帝国都是一片支持太子的声音。

但就在支持太子声音响彻天空的背景下,赵王却顺利的把太子除掉了。这本身就不件容易的事。
现在敢杀太子的人只有贾后了。因为此时的贾后已完全绝望了。所以赵王就给绝望中的贾后一点点希望,虽然贾后也知道这种希望只是一种幻觉。就象快溺死的人看见一根稻草,虽然他知道抓住也无济于事,但人总是忍不住要去抓的。
此时的贾后已没有回头路了,所以她只能一条道跑到黑。现在的贾后恐怕也知道杀掉太子已无济于事,但贾后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于是在支持太子的声音响彻天空的背景下,太子竟然突然被人杀掉了。
太子在最绝望的环境中,也感到这绝望只是暂时的。因为现在整个帝国都是支持他的声音,而且这声音更越来越大。但就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突然被人杀掉了。
太子死后,赵王终于开始出手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2202041978071230网友的支持。
再更新一节。


第十章 诸王之争


泪痕写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虽然说是以漫评的形式去写的。但主线也一直是以时间连络的。
从杨骏执政到太子被杀,这几章内容都是发生在公元290年到公元300年十年之间的事。
而接下来从赵王执政开始,到惠帝被杀;这几章内容都是发生在公元300年到公元306年六年之间的事。这十六年,正好是晋惠帝当皇帝的十六年。



第一节 赵王执政


一、贾南风死后的权力分配



在贾南风被杀后;晋帝国的权力已不再以司马衷为中心进行分配了。

司马衷母亲那一系势力曾权倾朝野,但这一系力量早在八九年前就被连根拔掉了。
司马衷老婆那一系力量曾权倾朝野,但这一系力量也被全部屠杀了。
司马衷的儿子,晋武帝曾记刻意培养与发展;但最终在贾后的压制、打击下彻底消失了。


晋武帝一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了司马衷身上,而司马衷为中心的力量却残破了,这使皇族几个强势枝系现在可以晋武帝子孙分庭抗礼了。
贾后被杀后;帝国实际上已进入诸王纷争的阶段了。从那时起,司马家族几个强势枝系都有了争夺帝国执政官、或地方霸主的野心。

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一系在帝国初建之时,完全可以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晋帝国初建之初,司马懿一系封王的有九人,而司马孚一系却有十个人封王。)司马孚一系势力虽然强大,但因为帝位在司马懿一系手中,所以司马孚这一系渐渐再也不能与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了。
现在随着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司马孚一系的力量,终于又可以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了。这一系以河间王为代表;这位老兄坐镇西北长安城内,有利就敲打中央政府,没利就退守西北。总而言之,西北是他的地盘,中央政府也得看他的脸色得事;谁敢不承认这个事实,通常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司马昭的几个弟弟(赵王、梁王);因为与司马衷亲缘关系已疏远了,而且活下来几个人能力、声望都也很低;所以这一系力量自然无法与司马昭一系相提并论了。但贾后为了压制皇帝的弟弟、儿子,自然只有重用这些皇族元老;在这种背景下赵王、梁王的势力在贾后执政期间越来越大。
随着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司马昭的几个弟弟,也终于能与司马昭一系分庭抗礼了。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系力量在诛杀贾南风后迅速的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

司马炎那个已过继给自己伯父的弟弟(齐王);曾一再与皇位擦肩而过。司马昭就曾一再说过,天下是景王的天下;所以我只是暂时替桃符(也就是小齐王的父亲)坐在这个位置上,终有一天会把这个位置还给桃符的。但司马昭终于食言了!
齐王一系的力量,在司马炎一系力量的压制下已远离了皇位。但随着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这一系力量也渐渐出来要与司马炎一系分庭抗礼了。这一系力量在沉寂多年后,以齐王为代表在诛杀贾南风之际再次闪亮登场。



贾南风的死,意味着以司马衷为中心的权力格局残破。这种权力格局残破之后,意味着帝国进入了诸王争雄的格局之中。
此时赵王是最大赢家,因为赵王在孙秀的指导下除掉了太子,太子几个叔叔的主要力量又都远在地方;这使司马衷一系的力量暂时无法与他争夺帝国执政官的地位。而河间王一系远在地方,齐王一系并没有完全得以恢复。所以除掉贾南风后,赵王顺理成章的当了帝国的新一代执政官。

赵王接下来应该如何做呢?
从实力去看,司马衷一系虽然力量残破了;但依然是帝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因为司马衷是皇帝;几个弟弟(淮南王、成都王、常山王)都也拥有着巨大的权力资源。
现在赵王风险最小的方案就是尊崇司马衷,但这意味着帝国权力分配仍然优先于司马衷一系的成员。现在风险最小的方案就是继续让张华负责帝国实际政务;但这意味着赵王一系无法全力抢占帝国政府的主要职权。
所以赵王终于没有去选择这种方案。因为这种选择虽然风险最小,但前途却是一点也不光明。

这种选择意味着中央、地方同时存在着众多能与赵王分庭抗礼的实权派。以赵王的能力、威望、实力随时都可能被他们挤下执政官位置的。而赵王在谋杀太子后,实际上也走上了不归路,因为仅这一条罪名,赵王如果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恐怕就得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所以赵王在谋杀太子、杀掉贾南风之时,同时就开始了新的冒险旅程。因为赵王实在没有勇气建立一个众多实权派并存的政治格局。于是赵王只有继续拿刀为自己的前途闯出一条血路。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2202041978071230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节。

二、赵王与张华

皇族与外戚相争之时,有一个庞大利益集团在默默注视着。这个利益集团就是官僚贵族集团,虽然它一直充当着配角,但绝没有一个皇族诸王、外戚敢轻视它的存在。


杨骏刚当执政官,就对这个利益集团极尽笼络之能。
“普进封爵以求媚于众”。
“诏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
“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及诸将平吴之功。”


汝南王成为帝国执政之后,也是对这个利益集团仍然是极尽笼络之能;“亮欲取悦众心,论诛杨骏之功,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
“今封赏熏赫,震动天地,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贾南风当了执政官后,也是对这个利益集团极尽笼络之能。只是贾南风没有用官、用钱去收买这个利益集团,而是给了这个利益集团最大的独立自由。贾南风虽然是帝国的执政官,但真正负责帝国实际政务的人却是张华。
张华做为皇族、外戚集团之外的第三股力量,他一直是官僚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张华等人,既不支持外戚力量无限膨胀,也绝不支持某个皇族力量无限膨胀;他只是尽力的让帝国既有秩序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在贾后与太子相争之际,张华公然表示了中立。张华一直是受到贾后重用的,但在贾后废太子之际,张华却是带头积极反对。
在皇族与贾后相争之际,张华同样公然表示了中立。在贾后败局已定之时,张华拒绝了赵王的邀请,并没有去参与诛杀贾后的行动。

面对上层权力之争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张华的儿子、朋友们都劝张华激流勇退,不要在留恋这种危机伺服的权力中心了。
但张华实在舍不得离开这里,也许张华内心中也充满了种种幻想。因为他毕竟是帝国官僚集团的代表人物,任何一个掌权的人离开他都是难以有效控制官僚集团的。再换而言之,赵王即使想杀张华,他也得考虑好杀张华的后果呀!

张华在贾后失败的过程中,已清楚了表明了自己中立的身份。他不支持人们废掉贾后,也不支持贾后害太子,更不参与赵王诛杀贾后。这一切只是他想表明他无意参皇亲国戚们的权力之争,他只是官僚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存在只是想保证帝国既有秩序可以继续运作。


杀张华很容易,因为张华所代表的官僚贵集团并不象某些强势亲王、外戚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所以赵王在杀张华之时,张华只有乖乖的认命。
杀张华容易,但控张华所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就没有这样容易了。因为这个利益集团人员众多、利益盘根错节;做为一个执政官如果站在这个利益集团的对立面,那恐怕随时都会死于非命的。

赵王在杀掉张华之后,自然还得对官僚贵族集团极尽拉拢之能。
赵王在这方面那是比从前的杨骏更舍得花血本。赵王为了拉拢官僚贵族集团,那是花钱花得国库都为之空虚,官员封得太滥,以至官员帽子上的貂尾不够用狗尾续;官员拿的大印不够用白竹版将就。但赵王的因此取得的成效却非常有限。
因为赵王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张华,就等于证明赵王有彻底改造官僚贵族集团的野心。这种做法显然让普遍官僚贵族成员都感到了威胁。

从这层意义去看,张华比劝说他的人估计的更远。
张华的小儿子劝张华说:妖星出现在南天之际,中台星位置移动。这种星相对您说非常不利的,所以您应该退出权力中心了。
张华说了:天意隐微深远,并不象你所说的那样简单!


泪痕序篇中一再说过,晋武帝布的局是非常巧妙的;但它的前提是人们都是有理性的。问题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几个人能保持理性呢?
张华认为自己不必去退出权力中心,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基于赵王的利益,他实在没有理由把自己赶出权力中心。问题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赵王哪有这份理性呢?于是张华被赵王杀掉了!

赵王如果与张华联手合作;那他就足以保持中央政府的稳定。但赵王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张华可能随时与别的强势亲王合作把他挤出执政的位置。虽然张华一再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绝不会干这种事;但赵王却依然无法真正相信张华。
赵王能力、威望一直都非常有限,当然与此而来的自信也非常有限;孙秀是寒人出身,在注重出身的贵族社会中,如果赵王与诸王、官僚贵族集团合作,孙秀也实在没有信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既然如此,赵王自然只有倒行逆施了。于是他们决定利用手中权力,把一切对赵王构成威胁的人全部剪除了。太子、张华不过是赵王这种战略中的牺牲品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三、赵王与诸王搏奕

在赵王执政之时,帝国的主要实权派都是皇族成员。他们分别是赵王、淮南王、成都王、齐王、河间王。


赵王杀掉贾后、太子、张华之后,只是使他成为了帝国的执政官。但并不意味着他有力量凌驾于这几大强势诸王之上。赵王现在想控制帝国,风险最小的方案莫过于同上述几大强势诸王合作、分享权力。
问题是与这几大强势诸王合作,显然存在一种巨大的风险。那就是赵王的执政官地位可能被某个强势诸王取代。所以赵王自然想趁自己拥有执政官权力之时,把其它几个强势诸王逐个解决掉。从表面上看,赵王只要好好利用执政官的权力,是完全可以把这些皇族诸王逐个解决掉的。

一个人拥有了执政官的权力后,通常总会产生一种幻觉,那就是整个帝国都是属于他的,因为他可以代表皇帝向整个帝国帝国发号施令。从前的贾南风就是被这种幻觉害死的;现在赵王又在这种幻觉中走向了不归路。

一个人拥有执政官的权力,通常总可以合法的去削弱政敌。最常见的方法有;一、他可以让政敌的职务升一级,却使他离开实权的位置。二、他可以给政敌一个比较实惠的职务,却把对手调离权力中枢。三、他也可以直接调动、奖罚政敌的下属,使政敌渐渐失去对下属的控制权。四、他还可以设置种种政治平衡,使他的政敌无形中多出许多竞争对手。这几种手段轮番用过之后,帝国上下自然都只有看他的脸色去行事了。
如果单从这里去看,执政官似乎就是帝国的主人;如果单从这里去看,如果皇帝年纪幼小、或能力不行,那执政官随时都可以成为皇帝的。问题是,这只是一种表象;更深的问题是还在于,执政官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执政官能号令天下,那是因为人们认为既有秩序最代表自己的利益,所以们都不敢去挑战既有秩序。执政官之所以号令天下,那是因为他是既有秩序的管理者。
人们都不敢挑战既有秩序,执政官做为既有秩序的管理者,自然对于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问题是,如果他想打破既有秩序去建立新的秩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这会引起所有在既有秩序中获利的人反对。
这也就是诸葛亮不敢去做乱臣贼子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杨骏、贾后先后向失败的主要原因。
赵王又开始沿着这条路走向失败了。

单从表面上去看,赵王拥有执政官的权力;他完全可以逐步把几个竞争对手都解决掉。
赵王可以用执政官的权力,对强势诸王明升暗降(赵王对淮南王就是如此做的)。赵王可以用执政官的权力,把强势诸王调离中央政府(赵王对齐王就是如此做的)。赵王也可以直接任命强势诸王的下属,逐步把他们架空(赵王对河间王、成都王、调到地方的齐王都是如此做的)。
单从表面去看,赵王这样做下去,是完全有机会把几个竞争对手都解决掉的。问题是,赵王不是以一个既有秩序的维护者的身份去做这些事;所以人们自然会意识到赵王虽然是执政官,但你反对他总会引起普遍人支持的。既然如此,赵王在执政削弱诸王的政策之时,受到的阻力自然是越来越大。




把齐王调离中央政府并不是什么事。因为以齐王当时的处境,让他坐镇军事重镇许昌,他自然是不会拒绝,也难以拒绝的。问题是,齐王是司马家族最重要的支系之一;让这种重要支系(且是赵王的潜在竞争对手)坐镇军事事镇许昌,实际上等于为自己在地方设立了一个危险的敌人。
赵王把齐王调到许昌,与贾后把成都王调到邺城;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行为。这种行为只是为自己能迅速控制中央政府罢了,但实际上留下的后遗症却是严重的,因为这都等于把帝国最重要的军事重镇留给了自己敌对力量。而齐王、成都王也都是因此成为帝国最举足轻重的实权派之一。


解决齐王之后,再去解决一个主要力量都在东南地区的淮南王,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孙秀就先对淮南王明升暗降,但没有料到淮南王竟然公开表示反对。淮南王率领一些亡命的勇士差点把赵王给整死;但淮南王终于还是被赵王杀掉了。

赵王杀掉淮南王后,意味着他彻底控制了中央政府。因为皇后死了、太子死了,现在有资格与赵王分庭抗礼的张华、淮南王也被杀掉,齐王被调离中央政府。现在整个中央政府就是赵王一个人说了算。


但在地方呢?西北的河间王、河北的成都王、河南的齐王;这三个强势诸王拥有的政治资源,也都足以与赵王分庭抗礼。
面对这三个强势的王爷,赵王似乎也拥有着足够的竞争优势。因为赵王做为新一代的执政官,他可以合法的向这些地方派谴自己的亲信,当这些地方遍布自己的亲信之后,这三个强势的王爷自然就成了光杆的司令。单从这层意义去看,赵王获胜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问题是,控制一个四外遍布不满情绪的中央政府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实在值得人去怀疑。于是最终的结果是赵王以洛阳一隅之地与西北、河北、河南三个强势诸王在搏奕。
赵王在这种搏奕之中,本来就不占据优势;而他后来更做了一件让他彻底陷入被动之中的事。赵王竟然忍不住把晋惠帝给废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四 、晋惠帝被废

司马衷绝不是傀儡皇帝。在赵王执政前,司马衷一直是货真价实的皇帝。
司马衷绝不是傀儡皇帝,在他母亲、妻子两系力量彻底毁灭之后,他只是丧失了皇帝的权力。但他绝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他从来也不会让别人随便操纵自己。


赵王把司马衷当成傀儡之后,肯定没有过几天就气得快疯了,因为这个皇帝实在一点也不识实务。总而言之,这个家伙现在明明已变成傀儡了,却从来不随着背后扯动的线去动作。

把司马衷当傀儡有多难,我们可以通过赵王的禅让大典去看看。
禅让场面通常是如此;皇帝一再表示要把皇位让给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对此一再表示谦让。乱臣贼子篡位的事情;通常总是在这种你推我让的场面中度过。因为所有的傀儡皇帝,都知道自己的处境,都会随着权臣背后扯动的线去表演;但这种场面遇到司马衷,马上就成了另一幅样子。

赵王一方面想篡位,另一方面还想向世人装装自己是忠君爱国的,但司马衷却是一点机会也不给他留。因为司马衷抱着玉玺,死活也不肯放手;因为司马衷一点也没有让位给乱臣贼子的意思。
面对这种不识实务的傀儡皇帝,乱臣贼子也顾不得装什么忠君爱国,只有派人上去抢玉玺,而皇帝抱着玉玺死活不放,狗腿子上去差点把皇帝手指都给撇断了,才把这个玉玺抢到手。


从这个历史明确记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谁控制了这种傀儡皇帝,恐怕也恨得想废了他、杀了他。
司马衷绝不是在禅让这件事上不配合赵王表演,就是在平常也绝不会配合赵王的表演的。所以赵王虽然控制了皇帝,但他所发下的诏书通常都无法得到皇帝的亲笔签字。孙秀在调动淮南王职务之时,因为无法取得皇帝的亲笔签字,所以淮南王马上就有了最合理的起兵借口,因为孙秀这是明着在假传圣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衷虽然丧失了皇帝的权力,但赵王想让司马衷配合自己,那也是无法做到的。


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不配合权臣表演,权臣是那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总不成敢赤裸裸的去打骂、威逼皇帝吧!即使他真敢干这种耸人听闻的事,但皇帝智力有问题,他遇到这种事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因此乱哭乱叫、乱喊乱说的,就是皇帝反应没有这样强烈,他也会表现的一脸委屈、可怜、不高兴;权臣既然想对世人装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却把皇帝弄成这个样子,那继续装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所以遇到这种皇帝,权臣恐怕都会恨得想把这个皇帝干掉算了。



控制一个智力正常的傀儡皇帝,通常是没有这种麻烦的;因为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如果处于傀儡的地位,在公开场合都会自觉的去配合权臣表演的。司马衷做为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他是无法做到这一切的,所以司马衷才会被赵王废掉,后来更会被东海王毒死。

一个人能控制司马衷,通常都得有着得天独厚的客观原因,或是有着绝不可少的主观努力。
杨骏能控制司马衷,那是因为杨骏是司马衷的外公,更是晋武帝亲自托付的人。
贾南风能控制司马衷,那是因为贾南风是司马衷的老婆,更因为贾南风工于心计能让司马衷信任自己。
齐王能控制司马衷,那是因为齐王曾把司马衷从金庸城中解救出来,而且齐王一直对司马衷非常尊重与友好。当齐王被杀时,司马衷一再表示不忍与相救之意,从司马衷在杨骏、贾南风之死时表现的冷漠可以看出来,司马衷对齐王的感情一直是信任与友好的。
长沙王能控制司马衷,那是因为长沙王是司马衷的弟弟;更主要的是长沙对司马衷也一直非常尊重与友好;这种尊重与友好受到普遍史家的赞扬与认可。
从这层意义上,赵王、东海王的客观条件都不足以控制司马衷,而且从主观上,他们都也是心存把司马衷变成傀儡的意思,既然如此他们自然都无法与司马衷去合作了。

最初泪痕感觉赵王废晋惠帝是绝对愚蠢的行为;最初泪痕也感觉东海王毒死晋惠帝是不可以想象的事。等泪痕想明白上面的问题后,终于发现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都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赵王既然生了废晋惠帝的念头,那就只有去篡位了;因为他废掉晋惠帝不去篡位,那就等于是给成都王等人做一盘菜,因为晋惠帝被废掉,从合法的继承原则去看,新皇帝只能是成都王了。

赵王从害太子之时起,就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因为以他的能力、影响力而言;他必须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否则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给别人做嫁衣裳罢了。太子活着,赵王的政治前途一点也不妙,张华活着,赵王的政治前途同样一点也不妙;淮南王、成都王、齐王那种帝系近枝的强势人物活着,赵王的政治前途同样一点也不妙,从这层意义上赵王只有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但赵王终于没有杀到路口就死在半路上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五、帝国分裂的开始

赵王废了晋惠帝;遂把洛阳城变成了一个非法权力中心。至少长安、邺城、许昌、荆州、扬州等军事重镇都可以借尊崇皇帝的旗号不再听令于洛阳城了。


因为楚王、淮南王(司马衷的两个弟弟)已死,长江上游(荆州)、下游(扬州)暂时没有一个实权人物能代表这两地。所以在赵王篡位后,这两个地方只是渐渐脱离了洛阳城的控制,却无法形成与洛阳城分庭抗礼的政治中心。
这两地大都属于从前的东吴帝国;在洛阳城对这两地控制力越来越弱后;这两地遂成为江南豪族、乱世豪杰们纵横开合的地方。在诸王之乱时,这两地的实权人物通常只是忙于争夺江南的霸权;所以这两地是超然于帝国最高权力之争的。


因为河间王(司马孚一系的代表人物)坐镇长安;成都王(晋惠帝的弟弟)坐镇邺城,以这两个人的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是足以控制这两地(西北、河北)的。所以赵王篡位后,长安、邺城遂一直成为与洛阳城分庭抗礼的政治中心。

而帝国的诸王之乱,实际上也就是上述两地与洛阳城之间的纵横开合。
这三大政治中心(洛阳、长安、邺城)的权力搏奕通常总是如此的。不论他们之间谁是谁非,控制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强势诸王,总是面对着来自河北(以邺城为中心)、西北(以长安为中心)两大强势诸王的夹击。赵王、齐王、长沙王都是这种背景下被杀掉的。
洛阳城在这种搏奕中一再受到削弱,最后终于丧失了号令天下的资格。


在此之前,洛阳城那是帝国无可争议的权力中心。但在赵王执政后,洛阳城的这种地位却渐渐发生了变化。
如果赵王在杀掉贾南风后,愿意正视晋惠帝才是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那洛阳城的政治地位自然还是有救的;但我们前面分析过基于赵王的利害关系,他实在难以做出这种选择。于是洛阳城的政治地位遂开始一滑再滑;最终竟然成了邺城、长安的附属(在成都王、河间王执政之时)。

赵王虽然被打败了;但帝国最强势的两个王爷,邺城的成都王,长安的河间王都一心经营自己的地盘,所以使长安、邺城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后来先后坐镇洛阳城的几个王爷(齐王、长沙王、东海王)都也无力让洛阳城的政治地位超越长安、邺城。于是帝国遂并存着三个权力相若的权力中心;在这种背景下三个权力中心相互搏奕自然是再所难免。



在三个权力中心搏奕的过程中,晋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威越来越弱,这使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拥有了或多或少的独立性。
最初在成都王、河间王的打击下,洛阳城的政治地位一降一再降。
最后随着成都王、河间王的失败,遂使他们统治的邺城、长安政治地位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诸王之乱结束时,整个晋帝国实际上已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力中心了。整个帝国已彻底四分五裂了。




后来东海王在打败成都王、河间王后,只是表面上控制了这三大权力中心。因为东海王坐镇洛阳城,东海王的两个弟弟分别坐镇长安、邺城,成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从前帝国的三大权力中心,现在都已落入了东海王一系的手里。
问题是,当时的帝国已四分五裂了,东海王兄弟只是各自地盘内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帝国的权力实际上已下滑到地方豪强、贵族、将帅、流民首脑手中;不要说东海王那两个弟弟了,就是东海王在洛阳城附近也有许多人根本不买他的帐。
帝国在表面的统一背后(诸王之乱结束),却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在诸王之乱时,帝国还有洛阳、邺城、长安几大权力中心存在。在诸王之乱后,洛阳、长安、邺城再也称不上什么权力中心了;因为一个人控制洛阳、长安、邺城,不要说想靠它号令天下了,就是靠它号令附近的地区也开始力不从心了了。一个人控制长安、洛阳、邺城,最多只是表明他是当时比较强的实权派罢了;绝不意味着他是西北、中原、或河北的霸主。

此时的帝国已彻底的四分五裂了;总而言拉起几千、几万部队就能独霸一方;占据一座两座城池,同样也能独霸一方。
此时天下已无主了,兵强马壮者才是大爷;此时天下已无主了,人人都有帝王相,就看你本事有多大了。逐鹿中原,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呢?没有一个人知道,也没有一个人能猜测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六、西南的混乱

在赵王执政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件事对帝国的影响,虽然没有洛阳、长安、邺城三大政治中心搏奕重大;但他却是成汉帝国(十六国之一)建立的开始,也是帝国西南溃烂的开始。


司马炎死时,晋帝国的主要权力就集中在司马衷一系手中,因为帝国当时最主要的权力者就是司马衷的外公、母亲、妻子、兄弟、儿子;但这一系力量却在内哄中死伤狼籍了。于是司马衷为中心的权力格局彻底破碎了;这种破碎使晋帝国再也找不出一个人足以维系帝国的统一了。


在这种背景下,天高皇帝远的四川地区自然有独立的意思。但有独立的意思,并不证明他能力把这变成现实。因为地方政府之内通常总有许多权力相近、相互牵制的官员存在。即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想造反,别人也未必同意他;即使同意他造反,也未必会听从他的领导。

四川最高军政长官赵廞之所以要冒险表示独立,自然还有着其它主观、客观原因。
从主观而言,当时四川的最高军政长官赵廞是贾后的亲戚;面对贾氏家族的垮台,他自然本能的想拒绝中央政府调动。因为他一旦放弃四川地区的军政权力,那随时都会面临灭门危险的。

从客观上讲,当时四川有一股政府体系之外的强大力量。因为西北发生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所以西北各族百姓都大量流向四川,为了确保自己的共同利益,这些人数众多的流民遂形成以李氏家族为中心的权力核心。赵廞为了增强自己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竞争的资本,遂主动与李氏家族加强合作,并事事都替流民争取利益。

赵廞既然有了反叛中央政府的理由;而且又与流民集团联合形成足以压服地方官员的实力。那他振臂一呼要造反之时,中央政府自然那是鞭长莫及,而且地方官员也自然只有俯首听命。
于是耿滕拿着中央政府委任状想接替赵廞职务,一进成都就被赵廞公然杀掉了;而四川境内的各级官员与赵廞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种背景下,四川遂形建立了以赵廞、李氏家族联盟的新地方政府。

但赵廞、李特所建立的这种联盟是非常虚弱的。因为赵廞是四川政府的最高军政长官,而李特是流民集团的最高首领,这两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在合作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争权夺势的行为。也就是短短几个月后,赵廞就与李氏家族发生了大火并;最终的结果是以赵廞被杀而结束。

失去赵廞为代表的地方政府支持,李氏家族自然无力控制整个四川地区。于是杀掉赵廞后,李氏家族马上向洛阳政府去表示忠心;总而言之我们杀赵廞只是因为他大逆不道,绝不是因为我们无视中央政府的权威。
面对新来的四川最高军政长官罗尚,李氏家族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服从他的领导,他们只是求政府给他们一条生路。新进入四川的罗尚,虽然拥有着强大军事、政治力量,但面对人数众多,且形成组织的流民集团,罗尚也实在也不敢心生剿灭的念头。于是罗尚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与李特为代表的流民集团暂时达成了和平。当然了这种和平的背后,一直充满了蠢蠢欲动的杀机。
最后政府军队虽然一再想制服流民集团,但结果通常总是遭到流民集团的迎头痛击。现在不管帝国政府愿意与不愿意,他们必须得承认流民集团在四川境内的强大影响力与地位。
这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在接下来几年搏奕中,晋帝国政府军彻底退出四川境内,这里遂成为李氏家族的天下。更因为政府向邻近地区征调军队、物资,把邻近地区也弄得陷入了混乱。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七、孙秀与石崇


在一个强调出生、血统的社会中,一个出生卑贱的小人物站在上面对贵族们哟五喝六,自然最容易让主流社会所讨厌了。
孙秀出生于底层社会,最终却凌驾于普遍贵族之上。在一个事事强调出生、血统的社会中,孙秀受到当时社会的丑化是自然而的事。而这位老兄,后来所干的事更是大逆不道的事。所以这位老兄更容易让历史去丑化了。


泪痕前面分析过,孙秀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主公(赵王)谋求最大政治利益而努力的。虽然他的谋划中都充满了贪婪冒险;但在孙秀前后登场的政治人物,有几个人有资格嘲笑孙秀的浅薄与贪婪呢?在利益面前,想让一个人保持理性与道德那实在是太难了。
从这层意义上孙秀只是一个失败的谋士。但在历史上,孙秀却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丑陋小人。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孙秀喜欢石崇的侍妾绿珠。所以一得志就想霸占绿珠。泪痕敢说这个故事肯定是编造出来;因为整个故事漏洞百出,也绝不符合社会常识。

就算孙秀真想霸占绿珠,他也不会这样去做的。就好象现在随便拉出一个贪官来,也绝不会这样向人公开索取东西的。因为官员总得有官员的体面;一个官员堕落到公开向人索取东西这成何体统?这实在是把官员的脸面都给丢尽了!
孙秀再笨也是从底层一步步混上去的政治人物,他连这么个简单的社会常识都不懂?


官员想向人索取东西时,通常更会把自己打扮的道貌岸然、义正词严。因为只有这样,官员才更容易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打击当事人。在这种背景下,当事人而想摆脱官员冠冕堂皇的打击,通用的方法就是行贿了。
因为官员打击你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从力量上你不足以反抗他,从法律上你又完全处于下风,你想摆脱他的打击,不去行贿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除非你愿意接受他那些看似合法的、冠冕堂皇的打击。


石崇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斗富时的残忍与嚣张,他巴结贾谧时的恶心与夸张。孙秀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打击他、恐吓他,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如果孙秀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没完没了的打击、恐吓石崇,孙秀即使一句话也不多说,石崇也会知道孙秀想要什么,而且也会尽力去满足孙秀的。
而且就算石崇把绿珠送到孙秀府上,孙秀也会骂大骂石崇的。“因为我孙秀绝不是那种人更不会干那种事,你给我孙秀送美女,那真是瞎了你的双眼。”
现在就需要绿珠出来表演了,总而言之绿珠从小就仰慕孙秀的才华为人,她到孙秀府上只是为了表达自己那滔滔不绝的仰幕之情。于是一场受贿丑闻仿佛成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
随便拉出一个贪官来,都懂得玩这种游戏。孙秀做为一个从最底层爬上去的政治人物,会不懂得玩这种游戏?
即使再退一步,石崇一点也不实相。孙秀自然可以趁势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杀掉,杀掉石崇后,以孙秀当时的权势,绿珠还能跑到别人家里去吗?

在这个故事中,孙秀是被当成丑角写的。所以故事中孙秀完全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常识;做为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官员,竟然舔着脸、毫无避讳的向人索取东西了。
为了更好的烘托气氛,故事中更把石崇与绿珠的故事写得凄美异常;总而言之石崇为了绿珠不惜拿自己的前途、全家人的性命开玩笑;而绿珠更为了石崇这份爱自杀了。

泪痕以为这种故事,实在缺乏可信度。它所以能广泛流传只因符合当时社会想要丑化孙秀的倾向。
而且在普遍历史书中,通常都会有另一个故事与这个故事相矛盾。
在另一个故事中,石崇被押上刑场时没有一句提到孙秀,也没有一句话提到绿珠。石崇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被杀掉,仅仅是因为当权者贪图他的财产罢了。以至当时押解他的人都嘲笑他,你认为财产会为你带来灾难,你为什么不把家财散尽呢?石崇无言对答。
从这个故事中去看,石崇之死与孙秀、绿珠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故事之所以会与孙秀、绿珠的故事并存,是因为这个故事有政治寓意。(这两个显然矛盾的故事都被记录在《资治通鉴》中)

但泪痕以为,石崇、潘越被杀;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潘越、石崇巴结贾氏家族那实在是太夸张了。在贾氏家族倒台后,石崇、潘越这种人被杀掉,有什么奇怪的?

使历史越来越远离真相的原因有两种。第一种自然是政治宣传了。因为在政治宣传中丑化、美化人与事成为半公开的事;而且政治宣传中大家都引用第一手资料,不但罗列事实、原始文字、还有当事人回忆,总而言之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但谁说的真实的呢?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使历史越来越远离真相第二种东西,自然是文学故事了。因为文学故事可以根本自己的倾向性随意加工历史资料;关于这一点写故事的人也承认。而我们最容易记住的历史,常常就是这种远离历史真实的内容。


真实的孙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显然难以考证了。因为关于他的内容已被政治宣传和文学内容淹没了。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在一个强调出身、血统的社会中,一个人能从底层社会爬到最上层社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孙秀的成功自然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努力、血泪、磨难;孙秀的成功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处世、办事能力。否则在一个处处强调出生、血统的社会中,哪有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Bienemaja网友: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更感谢您的理解。

这个帖子,如果详细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背景,那字数一定会是现在的好几倍。只是我感觉那些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人们都已说滥了,我实在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了。从这层意义上,我一直都在尽力使个帖子变得更简练一些,为此我宁愿冒着不熟悉这段历史的网友会缺乏耐心去看它的风险。

这个帖子的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过拖沓、重复;我以为主要原因无非因此造成的。
由于我文字功底不够、或是对自己的观点没有吃透,所以在表达自己观点之时,我实在无法让它在同一个平面内全部展现出来,所以通常只好再换一个角度、或是换几个角度才能让它全部展现出来。如果粗略的看,每个角度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种观点、甚至根本就是同一句话,但我自己觉得它们实际上并不同的。


比如这个帖子开篇头一段话。我一再提到石勒老婆孩子被人杀死的事实。我自己认为,我每次在提到这个事实的背景都是不同的。
我第一次提到这个事实时,我只是为了说明这才是石勒看不起曹操、司马懿的真正原因。
我第二次提到这个事实时,只是为了说明这才是外戚专权饱受人非议,但普遍皇帝无法割弃它的主要原因。
我第三次提到这个事实时,只是为了说明这才是诸子争雄会危及帝国,但普遍皇帝无法割弃它的主要原因。
第四次提到这个事实时,只是为证明想让天下留在自己家里是件非常难的事,皇帝就是让自己老婆、儿子们都手握重权,他们也依然难以改变被人欺负的命运。

在这个帖子刚帖出后,就有网友对此提出异议。我一直没有回复他,是因为我觉得做这种解释,实在有自卖自夸的嫌疑;如果出于礼貌的去感谢他的指正,又实在不是真心所想的。
这个帖子写得实在让人缺乏信心,幸好一直有一些网友在支持鼓励,所以我更觉得自己不应该让它太监了。最后再一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49209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5-16 22:35:00

更新时间:2019-12-17 19:54:46

评论数:6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