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我看了史记高祖在5月就国8月就出兵关中了,历史记载数万各诸侯将士跟从高祖入关,但萧何追韩信这个故事又指出大量将士逃亡,这是好像不符合常理或者是不是为突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编造的。
先生分析了韩信几个月内一步登天的原理,但我看同样事的历史上再也没有发生过,是后世君主魄力不够呢还是这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呢?
以前先生在岳飞愚忠的帖子里指出君主猜疑手握重兵的将领时,将领有三条路1、郭子仪的路交出兵权。2、李光弼的路左右摇摆 。3、安禄山的路起兵造反。先生的意思最好的应是郭子仪的选择,最不确定的是安禄山的选择,最没出路的是李光弼的选择。但我看楚汉历史里选择左右摇摆的有韩信、彭越、张傲等,选择反叛的有英布、韩王信、卢绾等,但就是没有一个选择交出军权的,这和唐宋的历史有很大不同这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

(一)、刘邦烧毁栈道,主要目的,大约是希望让项羽相信,秦国故地的危险源泉在还是在关中,而不是在汉中。这样,项羽就会人为的进一步削弱关中,而为自己出蜀创造更多的机会。
大家追随刘邦入蜀,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刘邦东山再起非常有信心。但是,刘邦烧栈道的行为,不但迷惑了项羽,也迷惑了不明真相的追随者。在这种背景下,有人选择离开刘邦,应该也是正常的。

(二)、重用新人,分割元老重臣的权力,这是非常普通的权术应用。但是,能让坐火箭上去的新人,成为一代名臣,却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
类似成功的例子,应该不在少数,至少苻坚重用王猛,应该也符合这种特征。其它例子,我一时想不出来。

(三)、在战国、秦、汉时代,从客观条件而言,分封制是难以去除的。在这种背景下,功臣对于割据一方容易存在较大的预期。而在唐、宋时代分封制渐渐缺乏存在的客观基础了。在这种背景下,功臣对于割据一方就不敢再报以太多的预期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农民公2012、比尔熊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段。

现在,章邯只能对一个非常优秀的下属说:“如果你是刘邦,我会选择从哪条路出兵呢?”
这个下属,也许会指着一条道,对章邯说,“我会选择这条道。但是,我会这样选择。刘邦会不会这样选择,我实在无法确定。”
“而且,我在进军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一系列的佯攻,让你无法判断我的真正进兵路线;更主要的是,当我确定,我计划的进军路线,已被你重重设防,我也会临时改变行军路线的。”
是的,任何一条道,都不能不防。因为,你觉得敌人最不可能出兵的地方,也许就是敌人要出兵的地方。问题是,你认为敌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那敌人自然更有可能从这里出兵了。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都是不断变化中,在战争开始后,敌人也会根据我们的变化,而临时改变自己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分析,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


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相关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这一段摘自color_wolf网友的)

你是章邯,会如何阻止汉国出蜀呢?
一共有五条道,都可以入关。你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刘邦会选择从哪条路进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换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少配备一些兵力,比较难防守的地方,多配备一些兵力。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绝不会让汉军打个措手不及。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章邯的军队,分散成五路。到时,章邯虽然在总兵力上优于刘邦,但是,在具体战场上,都有可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最冒险的方法,自然就是重点防御,只要我们能确定刘邦的进攻路线,就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地点,先行设防,一举歼灭汉军主力。
现在的问题,章邯如何确定刘邦的进军路线?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这样冒险争胜负吗?

不要说在此时了。就是当陈仓的部队,用狼烟一类的信号,向章邯发出求救信号时,章邯可以断定汉军的主攻路线吗?估计也不能!因为,这有可能是汉军的奇兵在行动,而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调虎离山,配合自己军事主力行动。如果章邯的军事主力,就这样被汉军调动了,那章邯也太单纯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章邯没有想到汉军会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而是因为,章邯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与此相关展开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复杂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就可以了。

盟军这场成功的登陆战。如果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去说,那就是“明攻加莱,暗渡诺曼底”。
事实上,德军统帅部一直都在分析盟军会从哪里登陆。但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判断出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甚至,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后,德军还在判断,盟军是不是真的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因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盟军的大规模佯攻,而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把加莱一线的德军向诺曼底调动。

所以刘邦出蜀时,整个战争的精彩之处。绝不在于汉军想到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因为,这种战略、战术本身,只是小儿科的东西。因为,他无非是声东击西的一个具体版本。
事实上,随便拿一个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坐在韩信的位置上,也会想到这一招的。因为,小朋友在玩各种对抗性的游戏时,不用人教,也会懂得迷惑对方,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
古代的小朋友玩什么游戏,我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球类游戏时,进攻一方都懂得佯攻。比如,踢足球时,谁也懂得迷惑对方,让对方无法判断自己传球的方向;再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谁也懂得迷惑对方,让对方无法判断自己的发球方向。这一切,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如果一个人,在玩相关游戏时,需要有人去专门告诉他这个道理,这个人的智商肯定很低。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所以,刘邦可以成功出蜀,并不是因为张良或韩信,想到了应该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因为,一个人不是傻子(甚至是傻子),都会想到这一点的。
所以,这场战争最精彩的地方,是韩信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迷惑章邯,而章邯对此又如何判断?但是,因为当时连纸张也没有发明,所以相关的记录,自然会非常稀少;而且就算有零星的、资料性的记录,也会被后来的民间故事所淹没。
民间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们都带有脸谱性质。总而言之,聪明人聪明到了极点,而愚蠢者愚蠢到了极点。所以,人们在谈到明修栈道、明渡陈仓时,都会把章邯想得愚蠢不堪,总而言之,章邯就被韩信一个简单的小把戏,就给骗过了。问题是,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民间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聪明人的聪明,是建立在愚蠢者非常愚蠢的基础上。所以,你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聪明人也没有什么聪明的。因为,聪明人用的招数,只有面对愚蠢之极的人,才会有效果。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那这么说吧,章邯在这里还是有点不聪明,五线入关中,这是一个摆在双方互有利敝的事实,不会只针对章邯,自然也不光有利于刘邦,而在刘邦入汉中,在实力上他肯定是不占有优势的,不然他也不必烧栈道以明志了!到了刘邦兵出汉中前,还经历了一个逃亡潮,无论资源还是兵力,章邯都应该较为有利,在开战之前,你愿意抓章邯的牌呢还是刘邦的?这时候章邯应该是拉上另外两王,主动进攻汉中消除身后之患才对的!

我也不知地理,不知这五条线路,到了汉中是五路归一点集中呢还是散开分布,如果是五线集一,那章邯派一军队塞死那点就可以了,在那里修个堡,进可攻退可防;如果是散开的,章邯有兵力上的优势,还有两个联盟,哪条路都不重防,只死守大本营,然后出另一军从这五条路的任意一条抄刘邦的大本营,看谁能先掏窝,或者请盟军把五路塞死,断了刘邦的补给,然后让进退不得的刘邦耗死在关中,这样又何至于全败呢!

=============================
进攻一方,总是拥有主动权。换而言之,时间、地点由它去选。
如果这样思考,那进攻的一方总是有利的;如果这样思考,就绝不会有一方选择被动防守了。如果这样思考,战争一开始,双方都会选择主动进攻。但是,从历史事实去看,显然不是这样的。

从这层意义上,攻防之间,应该各有利弊。在这里,你显然是过分夸大了进攻的有利条件。

刘邦有一心杀入关中的动力;章邯没有一心杀入蜀中的动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章邯也隐蔽自己进攻方向,并且成功的实现了,于是,章邯率军杀入了蜀中。同时刘邦也隐蔽自己的进攻方向,并且成功的实现了,于是刘邦从另一条路杀入了关中。
这种结果,岂不是意味着章邯兵不血刃的杀入了蜀中;也意味着刘邦兵不血刃的杀入了关中。如果出现这种结果,你说章邯这是图什么呢?

刘邦可以迅速兼并关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在关中拥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否则,刘邦杀入关中,也会如同项羽杀入齐国,到时敌方的军事主力是被你击溃了,但是各地无休无止的游击战一直无法平定。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章邯敢选择只守大本营,那会让刘邦把他在关中的统治基础掏空的。到时,他就等于在那困守孤城。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星星碎语、苦守的苦手、hank568、mememevvv、hank568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从常理上分析,以关中的力量,加上天然的地理优势,汉军是无法迅速杀入关中的。
在巨鹿之战后,作为防守一方,章邯曾以20万大军,与项羽为代表的40万诸侯联军对抗了整整半年。现在,章邯为代表的三秦军队,总兵力应该超过刘邦(关于这一点,我前面分析过),而且还占据着地理的优势,所以章邯就算会失败,也应该可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的。
但是,很不幸。刘邦3月份离开关中;8月份刘邦率军出蜀,几十天后,就占据了关中的普遍地区。

刘邦可以取得这种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韩信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仅有此是不够的。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单纯的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刘邦可以取得这种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刘邦在关中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否则,韩信的军事才能再高一个层次,也无法迅速取得这种胜利。

如果章邯在关中地区,有着很高的人气,那章邯以关中的资源,加上天然的地理优势。刘邦想杀出蜀中,本身就难的无法想象。更主要的是,就算刘邦杀出了蜀中,他也无法在关中占住脚。

如果刘邦在关中人民心中,是一个侵略者,刘邦就算打败了章邯的军事主力,也无法传檄而定关中普遍地区。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的后勤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他就无法趁胜追击章邯的溃军。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如果分散军队,就有可能被章邯(或是章邯的后继者、同盟者)逐个击破;刘邦如果一直集中兵力,他所能控制的地区,就会局限于非常狭窄的范围内。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的手腕太硬了,只会让当地的反抗更加激烈;刘邦的手腕太软了,又无法压制当时无休无止的反抗。

这就是项羽虽然打败齐国的军事主力,并让齐王田荣死于非命,却无法在齐国迅速打开局面的主要原因。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进入关中,关中人民都没有强烈的排斥感;相反还愿意拥护他。所以,韩信只要杀出蜀中,随后的军事行动,就会很容易的展开。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军政长官、富户、豪强,都也不敢随便高举抵抗刘邦的大旗,那刘邦的后勤保障就非常容易实现。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关中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看到,与刘邦的反抗,是一种难以看出到前途的选择。这也就是,刘邦杀入关中,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很快就投降刘邦的主要原因。

章邯选择与刘邦对抗到底,并不是因为他看好关中战场。事实上,单从关中的战场分析,章邯败局已定了。刘邦在关中地区,有着谁也无法比拟的人气,更拥有一只虎狼之师,章邯作为败军之将,自然是一点出路也看不到的。
但是,当时的天下,是一盘大棋,关中战场只是天下争霸战中的一个局部战场。章邯知道,刘邦的主要对手,并不是自己,而是项羽。只要自己能支撑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把刘邦耗垮了。但是很不幸,章邯的计划落空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对项羽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秦国一直四分;退而求其次,就是关中、汉中并立;再退而求其次,就是章邯可以把刘邦拖在关中战场。
只要秦国故地的军事主力,暂时无法参与六国故地的角逐,项羽就有机会把六国故地征服了。
只要项羽把六国故地征服了,集六国之力攻打一个秦国故地,从形势上,没有理由会失败的。

章邯是立足于这种大战略背景下分析,自然不会轻易向刘邦投降。因为,他并不需要打败刘邦,他只要把刘邦拖在关中几个月,天下的战略格局,就会渐渐朝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但是,很不幸,章邯没有把刘邦的军事主力拖在关中战场;也无力在刘邦军事主力东出函谷关后,强有力的反击刘邦留在关中的军队。
在这种背景下,等刘邦把项羽的全盘军事计划打乱后,章邯就一点出路也看不到了。

刘邦公元前205年4月攻入项羽的老巢(彭城),同年5月,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同年6月,刘邦回师关中,引来河水淹灌章邯困守的废丘,章邯的军队投降,章邯自杀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如果刘邦执着于先平关定关中,再出兵攻打项羽。估计就会丧失战略的主动权。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项羽就有可能征服齐国,更征服赵国了。如果是这样,刘邦就算平定了关中,也会被动挨打的。因为,项羽征服了齐国、赵国,整个六国故地,恐怕就难以逃出项羽的手掌心了。如果六国故地被项羽征服了,项羽集六国之力进攻关中,刘邦估计扛不住。
刘邦在关中未定的背景下,就大举东征,虽然有些冒险,但是,这一步险棋,显然把项羽的所有计划都打乱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无法安心征服齐国了;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无心攻打赵国。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征服六国故地的计划,自然更无从实现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虽然把刘邦打得大败而逃。但是,整个天下的战略格局,却显然对项羽越来越不利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项羽最初敢放弃关中,大约就是因为,项羽相信自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平定六国故地。到时,关中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无法与自己相争。但是,因为刘邦这么快就杀出了函谷关,所以,项羽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关中作为四塞之国的优势,彭城作为四战之地的劣势,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项羽在北边,需要面对齐国、赵国的威胁;在西边需要面对汉国的威胁;不久后南边的英布,也加入攻击项羽的行列,项羽就开始三面受敌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的军事主力被拖在荥阳、成皋一线,那是进退不得。因为,项羽想进,却无法突破这道防线;想退,又担心刘邦会趁势追击。

刘邦呢?他背靠关中,守住荥阳、成皋一线,只要专心面对来自东边的进攻就可以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可以派军开辟第二战场,而项羽就只能被动的应付了。

现在的项羽,似乎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突破荥阳、成皋防线,把刘邦逼回函谷关。此时,项羽估计已丧失了长驱函谷关的信心。
只要夺取荥阳、成皋防线,项羽才可以在西部构建一条稳定的防线,因为荥阳、成皋以东,那是一马平川,根本无法构建起任何可靠的防线。如果西部地区,不能构建起可靠的防线,那项羽就无法摆脱刘邦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开辟第二战场,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渐渐陷入四面包围之中。
彭城之战,是项羽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但是,这次胜利显然无法扭转项羽在战略上的劣势。
彭城之战,刘邦败得溃不成军。但是,刘邦却成功的打破了项羽战略计划。后来的战争,就在韩信布的局里面进行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农民公2012、旺热心、 苦守的苦手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四节 项羽的选择

公元前206年5月,天下就已混乱不堪了。

项羽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率兵出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呢?是在公元前205年1月。换而言之,田荣反叛8个月后,项羽才开始采取行动的。

从表面上看,项羽如果在第一时间,就对田荣的行为,报以强有力的打击,局势就不会变得无法收拾。

但是,我们在说这个问题时,显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项羽一个人占据了九个郡地方。这些地方,自古就是项羽的地盘吗?显然不是的!项羽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依据呢?无非是项羽自己主持分封天下的结果。
问题是,项羽分封天下的结果,人们把它当回事吗?显然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秦、赵、燕、齐几国故地乱成一锅粥的事实看出来。
既然如此,项羽对这九个郡统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显然就是项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失去这种东西,项羽敢去占据这九个郡的地盘,估计也会有大哥出来火并项羽的。
所以,项羽也需要时间,整合这九个郡的力量。


项羽在整合这九个郡的时候,似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田荣、陈余、彭越、刘邦都已公开叛乱后,项羽把义帝给谋杀了。
项羽为什么要谋杀义帝,表面上看,这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项羽在两难中作出的选择。因为项羽不杀义帝,各大反对派就有可能通过提高义帝地位的方法,合法的削弱项羽势力。

最简单而言,既然刘邦、田荣、陈余、彭越都起来攻击项羽的分封体系了,他们自然会大肆制造舆论,否定项羽分封体系的合法性。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体系是一个非法的体系,因为义帝没有说话,项羽有什么资格分封天下?换而言之,大家可以联合起来,要求义帝出来,重新主持分封天下。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田荣、陈余、彭越的行为,就有可能合法化了,这些人行为合法化后,项羽讨伐他们时,就丧失了合法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仅仅出现这种局面,就会让项羽处于不利之中。因为,这意味着秦、赵、燕、齐都合法的复活了。更主要的是,事情不会如此结束。因为,大家都支持楚怀王重新分封天下,自然会要求楚怀王分割项羽控制的地盘。
比如大家可以说,项羽作为楚系大佬,没有理由占据魏国、赵国的地盘,所以项羽应该把相关地区让出来。这样一通折腾下来,项羽应该怎样办呢?
公然否定楚怀王的最高指示,与谋杀楚怀王相比,能差到什么地方?
接受楚怀王的最高指示,项羽与选择自杀,能差多少?

更主要的是,义帝对项羽并不驯服。换而言之,如果让义帝出来主持大局,项羽自然又要面临项梁死后的局面。因为,拥兵大佬们都推崇楚怀王,楚怀王又想压制项羽,项羽的权力、地位、实力自然会迅速下降。
义帝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得到诸侯们的普遍支持,就可以构建一个联盟性质的中央政府。义帝不愿意对项羽让步,大约就是希望抓住这种机会,扩张自己的权力、地位。
而在这种背景下,项羽遂对义帝动了杀机。

项羽杀义帝,自然会让自己陷入不利之中。因为,从名义上,义帝是项羽的大哥,也是所有拥兵大佬的大哥。
问题是,项羽不杀义帝呢?显然更会让自己陷入不利之中,因为,义帝并不配合项羽的工作,在拥兵大佬都起来反对项羽的背景下。项羽把义帝放到自己地盘内,义帝随时发布最高指示,项羽听是不听?从理论上,项羽必须得听义帝的指示。问题是,如果义帝的最高指示,全是对项羽利的内容,项羽怎么听从?
项羽如果把义帝打发到别的地方,让别人(比如刘邦)把义帝接走,那岂不让别人,轻易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简单的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谁处于项羽的位置,也有可能会除掉义帝的。因为,在诸侯纷纷起来造反的背景下,项羽已丧失了控制义帝的机会。一方面,诸侯们肯定会通过推崇义帝的方式给项羽设置障碍;另一方面,义帝也肯定会把握这种机会压制项羽。
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就给义帝举行丧礼,自己光着上身痛哭流涕,并让三军给义帝穿丧服。并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号令诸侯们一块进攻项羽。
如果项羽没有杀义帝呢?刘邦自然可以通过推崇义帝的方式,削弱项羽的霸权,换而言之,义帝还活着,你项羽有什么资格对诸侯们指手划脚。

在这种背景下,义帝自然会趁势构建一个联盟性质的中央政府,让各大诸侯都派代表,到自己地盘内担任高级军政长官。到时,各大诸侯都利用这种机会,鼓动义帝发布种种不利于项羽的最高指示。项羽岂不是更被动,因为项羽听从这些指示,那就叫自废武功,不听从这些指示,那就叫公然造反。
既然如此,你说项羽留着义帝干嘛吗?
从某种意义上,义帝之死是自找的。如果他愿意乖乖给项羽当傀儡(至少得如汉献帝那样乖),项羽自然会留下他。问题是,义帝就是与项羽顶着牛干,项羽哪敢留下这种祸害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家当时干的事,并没有本质区别。换而言之,都是在进行地区性的兼并战。项羽火并义帝、韩王成,与刘邦火并了三个秦王,与田荣火并三个齐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用暴力手段,收拾异己力量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相关地区的霸主,都没有发动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倾向与能力。
而这段整合的时间过后,大家就开始摩拳擦掌,国际性的争霸战开始了。

等项羽把自己地盘的资源,整合的差不多时。他需要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了。那就是,他应该把谁作为首选的攻击对象!
据史书上说,因为张良的说词(刘邦只是为了兑现怀王之约,并没有继续扩张的意思;田荣、彭越才是最危险的敌人),所以,项羽把田荣当成了首选的敌人。
其实,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刘邦当时已把手伸出了函谷关。比如,在项羽征伐齐国前,刘邦已派韩王信,把韩国故地兼并了;并且迫使河南王申最投降,把河南王的地盘,设置成了河南郡。这些事实都证明,刘邦的目标绝不局限于关中地区。面对这种事实,项羽怎么可能就因为张良几句话,就相信刘邦没有继续东进的计划?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们总觉得,当时的项羽,不应该忙着攻打田荣,而应该先攻打刘邦。这大约是从结果看过程罢了。事实上,处于项羽的位置,当时去攻打刘邦,根本就是无法想像的事。

凭项羽随后表现出的进攻能力,当时就进攻刘邦,最好的结果,恐怕也就是钝兵于函谷关外,一直无法向西前进。
我们总觉得,项羽如果先攻打刘邦,肯定就可以长驱函谷关。问题是,4个月后,项羽在取得彭城大捷后,一路追赶刘邦,跑到荥阳、成皋一线时,也无法再向前走一步。而且,项羽直到死,也没有接近过函谷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项羽当时就进攻刘邦,能钝兵于函谷关,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
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项羽连函谷都没有接近,就忽然听说田荣、陈余、彭越联手,把他的老巢端掉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项羽该如何办呢?

彭城到函谷关的直线距离是1100多里。实际距离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距离。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里,一枝庞大的军队,从彭城到达函谷关,需要多长时间呢?
怎么也得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田荣、陈余、彭越可以端掉项羽的老巢,应该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项羽该怎么办呢?

如果项羽继续攻打函谷关,一时半会,肯定攻不下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项羽,最后打了三四年仗,从未接近过函谷关可以看出来。
如果在这段时间里,田荣、陈余、彭越(齐、赵、魏)联手,把项羽的大后方彻底弄乱。项羽该怎么办呢?

如果,选择赶紧回师救援彭城。项羽哪得如,一开始就征伐齐国呢?要知道,这样一折腾,就让军队来回白跑了两三千里路不说,还把彭城先丢了,更主要的是,在没有打败刘邦的背景下,就率军撤退,刘邦在后面趁势追击,项羽又该怎么办?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从理论上,项羽绝没有先攻打刘邦的道理。
甚至而言,韩信给刘邦制订的主要战略,就是要打破项羽先平定六国故地,后攻取关中的作战计划。

项羽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汉军反应稍微迟钝一点;或是反应保守一些,换而言之,刘邦会集中精力平定关中,在关中没有真正平定之前,就不敢率领军事主力大举东征。
只要刘邦给项羽留下三五个月的时间,项羽就可以征服齐国了。到时,项羽再大举征服赵国,无论用政治攻势,还是军事打击,都相对容易征服。一旦,把齐、赵征服了,关东六国地区,就算落在项羽的手中了。

但是,现在项羽的对手是韩信,所以韩信绝不会给项羽留下这种机会。换而言之,项羽怕什么,它就会来什么。所以,项羽觉得,汉军东征的时机并不成熟,但是,韩信依然让汉军大举东征。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率军深入齐境后,仅仅三个月时间,刘邦的大军就把他的老巢端了。项羽是公元前205年1月率军征伐齐国的,刘邦同年4月,就率军杀进了彭城。

面对刘邦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项羽只能集中兵力全力攻打刘邦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书生子卿网友:

不明白为什么处于项羽的位置就必须要杀义帝 处于曹操的位置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他们有本质区别么?泪痕所说的其他诸侯会打义帝的名义反对项羽或者义帝本身也反对项羽的处境难道曹操不曾面对?古人固然不是傻子 但聪明人也不见得不会犯错误 如果说项羽的局面无法可解我看未必 正如泪痕所说 我们寻常人也许解不了这个局 但若让刘邦或者其他诸侯站在项羽的位置未必解不开

=============================
汉末天下的地盘分割,是以实力火并出来的。并不是曹操主持分配的。这是项羽无法成为曹操的主要原因。
如果项羽留下义帝,义帝在大家的支持下,重新分配天下,认可田荣齐王的地位,以及所占地盘的合法性;对刘邦、陈余也是这样。那项羽去讨伐他们的合法性,又在什么哪里呢?关键是,如果义帝否定了项羽占据九郡的合法性,项羽面对自己地盘内出现的叛乱势力,项羽讨伐他们的合法性,又在哪里呢?

曹操没有这种担心,因为汉末没有人敢公然宣称,割据称王是合法的。当然了,也就没有人敢要求汉献帝分封天下。
曹操没有这种担心,是因为汉末的地盘划分,并不是曹操主持下分配的。就算大家要求汉献帝主持划分地盘,也无法把矛头指向曹操。


最关键的是,曹操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他的实力、能力。与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无直接关系。比如,在曹操与袁绍打仗,曹操能胜利,并不是因为他控制着汉献帝;袁绍失败,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控制皇帝。至少,这个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历史夸大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性,无非是神话皇权的需要。事实上,备没有挟天子,孙权也没有挟天子,并不妨碍他们与曹操对抗。而且,袁绍手中没有皇帝,也不妨碍他成为北方最大的实力派。

当然了,项羽的失败,与他杀不杀义帝,并无直接关系。他杀了义帝,反对者自然会用这大作文章;他如果留下义帝,大家依然还会用这大作文章。
曹操控制了皇帝,刘备、孙权在反对他时,可以说他绑架了皇帝,可以说他名为汉相,实在国贼。而且最后,大家争夺胜利,主要是靠实力、正确的战略、战术应用,并不是靠手中有没有皇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弓背老农、无尽的恋、帝飞扬、苦守的苦手、星星碎语、新恐怖鸟、书生子卿、水刀剑圣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段。

史书上过份夸大了项羽的残暴,似乎项羽无法征服齐国,就是因为项羽不懂得收拢齐国的民心。其实,真实的情况绝不会如此简单。因为,所谓的怀柔政策,谁也懂得。但是,征服一个地区,显然不会如此简单。

项羽不能迅速征服齐国,主要原因是国际大背景对项羽非常不利。所以,齐国的的抵抗力量,可以清晰的预测到,他们并不是需要打败项羽,他们只要和项羽耗上一定的时间,就可以把项羽耗垮的。
一切是显然的,现在秦国故地、韩国故地、赵国故地、魏国故地的大佬,都在酝酿着反抗项羽的风潮;楚国故地的大佬,也没有积极协助项羽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根本没有机会,把军事主力长久的用在齐国故地;齐国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等项羽把军事主力调到其它战场,齐国就算胜利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国际背景,齐国的抵抗力量,在田荣被杀,军事主力被击溃的背景下,就很难拥有抵抗到底的信心。如果齐国的普遍利益群体,都认为抵抗下去,是没有结果的,田荣的弟弟田横再牛逼,也很难再让齐国的大旗继续飘扬。
因为,整个国际环境,对项羽非常不利。所以,齐国的抵抗力量,在田荣被杀、军事主力被击溃的背景下,依然充满着信心。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反对项羽的战争,绝不是孤立的。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田横愿意投降项羽,自然会有其它人高举反对项羽的大旗。

事实上,项羽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齐王田荣亲率的军事主力击溃,而且随后齐王田荣就死于非命了。但是,项羽却无法顺利席卷整个齐国故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作为一个大军统帅,在攻打敌国时,最怕出现的就是这种结果。
敌人的军事主力,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你只要实力足够,策略应用得当,自然可以歼灭它。但是,敌国本身,常常是一个几十万平方公里、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你想让他真正屈服,那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因为,二十万大军绝不是小数目,但是你把它平铺在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一平方公里也不过一个士兵罢了。
如果当地利益群体都不配合你,你用二十万军队,征服一个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把军队集中起来,你的军队能控制一万平方公里,也了不得了;你把军队分散开了,各地的军事力量就会变得非常薄弱,以这种兵力,自然无法应付此起彼伏的游击力量。

作为一个大军统帅,在攻打敌国时,最希望出现的结果,就是击溃敌人的军事主力,马上出现传檄而定的局面。这样一来,当地的战争自然会迅速结束,更可以利用征服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征服其它地区。
但是,这种结果,是可遇不可求的。表面上,你进入敌境,采取种种怀柔政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显然没有这样简单。许多内容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当地人民,并不把你看作侵略者,你自然只需要打败他的军事主力,就可以传檄而定相关地区了。但是,当地人民,会不会把你当成侵略者?这是受制于众多原因的,并不是简单你愿意采取怀柔政策就可以解决。
如果当地利益集团,对继续抵抗的结果,不报太大的希望,他们自然不会面对残酷镇压,依然此起彼伏的进行反抗。但是,当地利益集团对继续抵抗的结果,会不会报太大的希望?也是受制于众多原因的,并不是你镇压的力量足够,就可以实现。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