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梨花室闲话(梨花楼主人杨栋小文琐录)

梨花室闲话(梨花楼主人杨栋小文琐录)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沈从文的“蜗居"问题





杨栋,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文坛的大家,汪曾祺曾称他为“星斗其人”,但在中国,自古是官本位的国度,所以,沈从文虽然是著名作家,文物专家,也是为房子困顿了半生。是真正的“蜗居”“房奴”一族了。

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到国文系任教。他在山东大学(青岛)时,住在福山路3号的小楼上。这是一座大学的教职员宿舍楼,沈从文在山大有一个临海的居室叫“窄而霉斋”, 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这个雅号:“窄而霉斋”。在这个书斋里,沈先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他成了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古代服饰研究专家。当然,这里相比在北京银闸胡同住的“窄而霉小斋”还是要好得多。北京的小斋,是一个原来贮煤的地方改造的,临时在墙上开了个小洞作窗,仅可容身,又阴暗潮湿,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窄而霉小斋”。

1974年,沈从文给他的学生王林写过一封长信,信中谈到了他的房子问题:“住处若能扩大些,工作效果必好得多,特别有利于其它方面来商量工作,临募材料,有较大便利。”从中可看出,沈先生的住房也是个蜗居,这也算是含泪的微笑,“文人的幽默”了。他在信中说他用的书桌,“所以在小小房间里,大约一尺五寸的桌面空间,还能交叉进行这些工作,真应当说是得天保佑!”读这样的文字,真叫人酸鼻,一个国宝级的专家,用的是“一尺五寸的”书桌,这在当时的时代,真可谓是“中国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了!”沈先生写信,是想让王林帮他向领导求情,换一个大点的房子的,因为王林当过天津文联副 ,而且和他的馆领导是熟人。当时是文革后期,先生已从湖北农村干校返京,仍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曾写信给王林说“我目下最亟待解决的,是有个销宽大些居处,比如说,像和平里或别的近些处所,有个三间房一单元住处,或把我原住三间房子归还,或另为找个住处。”他解释说“没有一个或两个供我工作专用房间,工具书即无可放处。因为一间房子约六尺空间可走动,转身也不方便。”因为房子小,他在四川工作的儿子回京探亲,“总照例还得摊地铺睡觉”。沈从文在百日之内两次写信给王林,他把解决蜗居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王林身上,因为先生知道,在中国是熟人好办事的。而王林和沈先生领导曾是抗战期间的老战友。王林也是个作家,他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曾在小说《幽僻的陈庄》题记中谈到:“(1932年)我在某某大学教小说写作,起始约有25个人很热心上堂听讲,到后,越来越少,一年之后,便只五个人了,五个人中还有两个是旁听的。”沈先生特意介绍:“在那里两年我并不失望,因为五个同学中有个旁听者,他所学的虽是英文,却居然大胆用我所说及的态度和方法,写了许多很好的短篇小说。”这个人就是王林,看得出,沈从文是将他引为得意门生的。沈在给王林信中说:“因此想到你过去说的和馆领导还相熟,有些事不易说透的,你或可好谈谈。所以你若过节来北京时,望能便中来谈谈天,我可以把目下和未来的工作打算,及碰壁处谈谈,你若能为转告一下,我的住处若稍宽,或恢复原来所住情形。这么一来,工作对馆中,对外面,有什么意义,能明白我的希望,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工作可能的好处,馆领导有个较正确的理解,就太好了。”一个老专家,为了住房问题再三和学生求情。可见他是为房子问题求告无门,走投无路了。有文章曾介绍:“王林去找了他的老战友”,但是,最终也没能解决问题。“直到1986年,因沈从文被中组部定级为正部级研究员,才享受正部级待遇分到了大房子,但他已是84岁的老人,他的手已不能提笔写字了。

沈从文虽然一生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但对国家总有种责任感,他在信中就说“年轻人"有的甚至还近于十分无知,应当懂得,多还不愿深入,日子即容易混,可实在对不起国家”!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身在茅庐,心忧天下”。这是中国文人士子的本色,在沈从文先生的“蜗居”史中,也是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了。

(引文均见《新文学史料》2009年三期)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书桌



文化人是离不开一张书桌的,书桌是文化人的机床,多少年来我也总想有一张书桌。每看到一些大画家画室里的大画案,美轮美奂、古色古香,就会心生愿想,什么时候,也能有一张像样的书桌。
今年乔迁新居,到家具店看家具,许多写字台都是密度板做的,虽大模大样,但如同高仿的古董,总有一种赝品的感觉。恰好有机会到平遥古城,平遥安固村生产仿古家具,我和朋友去参观,果然见到有一种核桃木画案,长两米,宽一米,桌围上雕了八条龙雕图案,很是雅观。问价,老板说:“两千八”。心理咯噔一下,这个数字是我一月的工资了,朋友在他那常订货,就帮腔说:“这是位作家朋友,你让让价吧。”老板说:“作家更有钱,写篇稿子老板就给好几万,还讨价还价。”我说:“那是大款吹鼓手,高官刀笔吏,写纯文学的作家是发不了财的,你没听自古就叫穷文人么?”老板笑着说:“穷文人,穷酸文人,不仅穷还酸,那就一千八吧。”朋友说:“一千六吧,图个六六大顺”。老板说:“成交。” 于是我的梨花楼终于有了一张古雅的书桌。
好马配好鞍,好桌配好椅,我想为桌子配两把太师椅,明代的太师椅线条简洁,古格清奇,恰好和这桌子成一种风格,但去了许多店,没有一丝踪迹,一日下乡偶然进到一农户,竟见有一对散了架的太师椅,想和农户买,农户说这是太师椅他哥的,要是他的早扔粪场子了,白送你也行,于是让与他哥打手机协商,农户问他哥:“那两把破椅子有人买,你卖不。”他哥说:“那能卖几个钱”。农户回答:“人家出五十元。”他哥说:“八十元卖了吧。”于是,八十元买回一堆旧椅架,让装潢工修理油漆一下,竟完好如初,虽然是乡下人做的仿古之椅,但形体宛如明代家具,摆在桌子两边,有一种古朴的气息,厅堂的豪华。
在宽大的书桌上,我又摆了一座灵璧石假山,那假山宛如玉麒麟,“麒麟送子”, 麒麟是瑞兽,它伏卧在桌,书房就有了吉祥。
瑞兽的边上是一块端砚,这是广东龙乡未见过面的欧阳先生送的,他曾出过《中华砚典》一书,这方砚来自万里之外的德庆府,每使用,便会心情怡悦,笔墨流畅,墨生五彩,笔下生花。写字作画,下笔有神,临帖练笔,纸生云霞。
砚台边上,是一个鸡翅木笔架,架上的笔又是江西“农耕笔庄”邹农耕兄寄赠我的,他热爱毛笔文化,建起了“中国毛笔博物馆”,还自己办有一份宣传毛笔的杂志《文笔》,我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标题就叫了“挥毫如意”。
笔架下有南京陈儒家兄送的水晶镇尺,那年我的书得了“扬州国际笔会图书奖”,儒家兄送了这条镇尺,镇尺上刻了一句话“烟花三月下扬州”。 洋溢着江南的诗意。还有一块练字用的隋代方砚,几方名家刻的青田石印,一个木鱼石制的精致笔筒,书桌上全放满了文房之宝。再旁边又是一个大画筒,宛如一位古典美人,画筒上是蝶恋花图案。购于我住的山城野摊,一景德镇瓷贩在来山城摆摊,我是其常客,有时小贩有事,我还帮他照看摊位,久想买这个画筒,但他要价400元,觉得太贵,一直没出手,今年他临走的一个下午,我又帮他下架装车,又用毛笔为他写广告“最后一天,让利甩卖” “景德奇珍,千载难逢”。我又和他提出想二百元买下这个画筒子,小贩笑着对他妻子说:“老朋友了,就这价给他吧”。 他妻子也笑着点了头。我于是二百元抱回了这个可爱的画筒,回家后放在了书桌上,仔细一看,筒后边有一首小诗: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山云,
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

这是一首咏“桃花源”的诗。在纷纷扰扰的当世,嘈嘈杂杂的闹市,我忽然感悟,我的书桌就是上天赐给我的一处“桃花源”了,在这是我可以笔耕墨舞,忘却红尘,吟诗作对,谢绝世事。在这里我可以亲近艺术女神,远离锱铢必较的俗吏。在这里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一张朴素的书桌,竟带给了我一个神奇的世界,带给了我一个高华的境界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我喜欢什么样的“书话”?





“书话”是散文随笔之一体,其名称虽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才提出来,但其源流却是古已有之,旧史中之“艺文志”,明清藏书家之题跋、藏书记,其中都有极好的“书话”。
书话的定义如唐弢所言:“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我以为书话就是书话,它不是书评,高头讲章,深奥理论,叫人望而生畏;它不是序跋,架子十足,一味嘘拂,叫人敬而远之;它不是概述,落语平实,内容干巴,叫人如读公文。它不是散文,抒情味浓,无病呻吟,叫人强作解人。它不是史料,寻章摘句,卖弄资料,叫人大倒胃口。书话,一是关于书的书人书事,二是关于书的闲谈闲话,而这话中又蕴含一种深情,对书的情,对文的情,对世故的情。才能耐人寻味,话中有话。
时下许多书标榜为“书话”,其实离书话之风格甚远。当代书话有味者不外郑振铎,阿英、黄裳、姜德明、梁永等数人,因他们对书有深情,故其写文章情趣并重,叙掌故如数家珍,其余学步者,都只得其皮毛,而为附庸风雅之作也。姜先生为北京出版社编过一套书话文丛,但私以为也是为市场运作,拉来搭车出版的。故这套书我只选购了黄裳、郑振铎、孙犁、姜德明、胡从经几本,也是为收喜欢的作者的不同版本而收之耳。
时下书话热销,许多人将其谈书之稿,评书之文,新书之序,读书札记一古脑归入书话,此实为书话之歧途。真正的书话,是爱书客发自内心的真情吐露,是藏书家寻书坎坷的沧桑之语,是读书人心领神会的真知灼见,是写作者铭心刻骨的肺腑之言。其标志虽是“四个一点”,但内蕴却是感慨万千,并不是涉及一书就下笔千言,读过一书就海阔天空,写一本书就洋洋自得,买一本书就啧啧不休。这样的书话,真是不看也罢。短而精,雅而文,有情趣,有思想,有美感,有观点,这样的读书随笔,才是我心里真正认可的“书话”。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汪曾祺评说张爱玲





杨栋



汪曾祺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坛上的优秀小说家,汪曾祺以写乡土小说见长,张爱玲以写都市小说知名。最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读到了汪曾祺先生对张爱玲作品的评说,他不溢美,不拔高。不跟风,不炒作,实事求是地,推心置腹地谈了他对张爱玲的评价,这是第一次见到他谈张爱玲,故觉珍奇,缀文记之。

1990年5月8日下午,北大博士研究生张国桢先生去访问汪曾琪先生,访谈时谈到了张爱玲,汪曾祺说:"四七年我到上海, 有喜欢看我小说的女孩们对我讲,你的小说很像张爱玲,(指心理描写),我这时还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到上海之后才知道她的文章在这里流行,而且她这个人也引人注目,她搞时装设计,据说很独特,比如设计的旗袍,据说下摆一边方的一边圆的。"

从汪先生的回忆,可看出张爱玲是有个性的,她设计旗袍都要反叛传统、独出心裁,她的作品当然也是独特的了, 也许是女孩子们拿汪先生和张爱玲作比较的话,引起了汪先生的注意,他一定读了张的作品,他对访者说 :我看现在台湾和海外他们把张爱玲捧得太高了,(指将张爱玲和鲁迅并列那样的评价――――作者张国桢注),怎么能捧得那么高?我认为该是第二流作家,相当于美国的流行小说家。"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是世情小说,而鲁迅、沈从文、丁玲、巴金等作家写的是国情小说,他们写出了国民性,比"世情"更有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所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文坛上曾排名"鲁、郭、茅,巴、老、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郭老,人们都指责他的后期"遵命文学""歌德文学"的荒唐,但他的《女神》,确实是文学史上的好作品。汪曾祺先生也说。"我认为他们(指张爱玲等流行小说家,总的来说缺少深刻的哲学思索,他们对人生的感受不外乎悲欢离合,比较浅。就是有命运感,但又不像莎士比亚、乔叟。他们大多数总的风格带有媚俗的一面。"

汪先生也曾作过遵命文学,改编过样板戏《沙家浜》。但这次谈话已是九十年代,汪已成为名家,他说话已没有了禁锢,顾忌,他说的是心里话,是对作家和作品的真知灼见,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在人们大肆炒作张爱玲的时候,他的这些评价如同空谷足音,如同黄钟大吕,叫人们感到新鲜。

但他对张爱玲的艺术是肯定的,他说:"张爱玲有沧桑感,她是豪门之后,经历了大的变故磨难,这种沧桑感,表现在她的作品中。"自古文穷而后工,张爱玲的人生有些像曹雪芹,是生于名门望族,长于没落贵族,目睹兴亡,感受到了华丽后的苍凉。所以,张爱玲的作品和《红楼梦》的小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味。

汪曾祺分析:"张爱玲做一个特点是俏皮,这种俏皮正是现在我们几乎所有女作家都普遍缺少的,看不到,是一种英国式的俏皮,表现出相当的机智,这是很难得的。"从这种评价,看得出汪先生认真读过张爱玲的作品,可称是张爱玲的文学知音。汪曾琪不同意把张爱玲归于"鸳鸯蝴蝶派,”他认为张爱玲是"文字家",他称赞说:"行文上她绝不滥写,非常简练,简练到超乎平常的地步,可以说是惜墨如金,她的描写是非常节省,恰到好处的,可以说是文字家,”文字家就是在说她的文学语言好,也就是人们称赞的文体家了。这对张爱玲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汪先生还说:"她跟鸳鸯蝴蝶派是两回事,只不过她是在上海"孤岛" 上写作,所以大后方这边文学界都不怎么了解她,柯灵是她早期发表作品的《万象》的编辑,他是了解她的,所以为她说了公道话。"

在汪先生心目中,张爱玲既不是神,也不是“鸳鸯蝴蝶"。她的文学也不是言情文学,她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一位有成就的作家

当年访谈时,中国文坛正是"张爱玲热",大有"逢人不说张爱玲,读尽诗书亦枉然"之势,所以汪先生要求访者,"回去不要公开发表”。他主要是怕自己的看法引起争议,也避免公开评价隔海同代人作家。现在汪老和张爱玲女士都已作古,访谈者才将此次谈话公之于世,我们读了深感汪先生知人论世,法眼洞察,既没有把张爱玲捧为天才女子,一流作家,也没有将她归于"粉红色作家"言情作家"而抹杀她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这是一个作家出以公心的评价,出自内心的感受,张爱玲虽然不能和鲁迅等大家比肩,但她的文学成就是珍贵的,不朽的。

神当归其位。



(引文均见2015年第一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张国桢先生文)20 15、2月5日下午作于梨花楼)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腊八

杨栋

腊八是乡村的一个节,是小孩子们喜欢的节,因为这天大都要喝腊八粥,因为这种粥是八种原料做成,很有营养,乡村人称之为“八宝粥”,腊八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小时一到这时节,父亲就会自言自语的说:“腊七腊八,冻折王八的胳膊。”我问“王八只有腿,那有胳膊?”我们那里称老龟为王八。父亲说:“咱们这里叫吹唢呐的人是王八,他们在大冷天也要给人家富贵人家吹打,所以就会受冷冻。”

小孩子们喜欢腊八,还是因为这个节离新年近了,欢乐和甜蜜的节日就要来了。孩子们唱着好听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腊八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憧憬和祈盼的。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的“腊八节”,古代称之为“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而真正的意义是,为纪念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他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自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节”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代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福寿粥"、"福德粥"。在穷困的乡村,贫苦的人们能在最冷的时候喝到一碗热所腾腾的“八宝粥”,是从心底感激佛的慈悲的,从心底,感念佛的博爱的。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 他的心里想着家国,心中存着社稷,诗里连着庙堂,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宋代的诗人陆游也写过腊八节:“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相赠送和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更感恩着佛的慈祥,佛在他成道的日子,用“八宝粥”弘扬着自己的佛理,馈送着佛国的芳香。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种粥中五味俱全,七彩斑斓,一碗粥中,包含着的是一种甜酸苦辣的人生了。在旧时代, 是连皇帝也要在这天施粥的,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就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腊鼓鸣,春草生!”过了腊八,就象征着春姑娘就要来了。童谣又唱:“腊鼓鸣,把人撵,置办吃穿买火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宋代,文人们也很在意这个节,这个节是有一种诗意的。宋 代张纲写过一首“浣溪沙” 词:

腊日银罂翠管新。潘舆迎腊庆生辰。卷帘花簇锦堂春。

百和宝薰笼瑞雾,一声珠唱驻行云。流霞深劝莫辞频。百和宝薰笼瑞雾,一声珠唱驻行云。流霞深劝莫辞频。
宋 代廖行之写过“鹧鸪天”词:
腊月今朝恰一旬。梅花开遍陇头春。篆烟起处人称寿,从昔家和福自生。

新喜事,得佳姻。贤郎顺妇正充庭。从今更祝千千岁,要与邦人作典型。

腊八是充满着喜气的节,是祈求幸福的节,是走向未来的节,是从严寒中孕育春天的节,人们怎么能不热爱这个节呢?

现在全球变暧,腊八已不那么寒冷了,但人们还是在这天要吃粥,要吟诗,要发短信,短信也是那样温馨:

“ 抓了几把开心果,洒了一些吉祥豆,放了一份幸福米,舀了一勺快乐水,扔了几颗如意枣,做成一碗腊八粥,腊八节到了,送你这碗腊八粥,愿你腊八快乐,吉星高照福连天!”

“送你一碗腊八快乐粥,主原料:幸福日子米,吉祥安康枣,好运连连豆,美好心情糖,如意燕麦片,平安小麦仁,健康薏米粒,欢乐葡萄干,配送方式:短信,运输方式:祝福”

“一勺快乐,一碗开心,一盘如意,一碟甜蜜,一袋财富,一把平安,统统煮进短信里,熬出特别的腊八粥,送给日夜思念的你,愿你吃得幸福开心!腊八节快乐!”

“腊八节到了,请佛陀念个平安咒,观音洒点幸福水,弥勒奏个快乐音,祝你幸福加身,快乐缠身,一生一世,万事如意。”

据报道: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正在考虑推动腊八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项惠及信徒百姓的活动能发扬光大。”释永信还表示,腊八节作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他希望腊八节有一天能和端午、清明一样,成为法定节日。



每年的腊八节,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对腊八节寒冷气候的形容:“腊七腊八,冻折王八的胳膊。”

他们那一代人过的是苦日子,所以总感到寒冷,现在日子好了,腊八充满了暧意。腊八,是佛的开示,佛的菩提,是佛的节日啊!

2015年1 月6日作。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在天一阁寻觅书香

从小就知道天一阁是一座有名的藏书楼,但天一阁远在江南,只能从梦中遥念,从书上观览,从图片欣赏了,天一阁是一位爱书人建成的书楼,想这位建楼人该是多么的风雅,多么的高贵,他能为书建一座楼,他就是书的知已了。
蛇年七月到了杭州,“友人说:“你想去天一阁很容易,杭州有高铁到宁波,一个多小时就可到了天一阁了。”创作之家的叶老师说:“你是应该去看看,你自己办了藏书楼“梨花楼”,去看看古人的藏书楼,对你的事业有好处。”我说:“不敢说是事业,只能说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我想天一阁的范钦先生,他建藏书楼时,也没想过后人会把它改成博物馆的,一改成博物馆,其实就成了游乐场了,他的藏书还会安然无恙么?”叶老师说:“早就听说没有书了,现在展出的一些,都是复制品,”我自己也想,时代现代化了,什么都能复制,动物不也克隆出来了么?范先生地下有知,知道了他的藏书已近消亡,不知会心疼成什么样样子。
一个半小时后,就到了宁波,我坐公交车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很寂寞地藏在一个小巷子里。据介绍:天一阁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其实,天一阁能有大名,与作家余秋雨的一篇名篇“风雨天一阁”大有关系,这篇文化散文风行一时,文坛称诵,他在文章中感叹:
“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的读书人到底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 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几箱书?宫廷当然有不少书,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构不成整体文化意义上的藏书规格,又每每毁于改朝换代之际,是不能够去指望的。鉴于这种种情况,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了。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这所房子,只是一处普通的民居,但因它和书有了联系,已成了爱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北京苑英科兄寄赠新书《崛然独立,孙犁纷争》





北京苑英科兄寄赠新书《崛然独立,孙犁纷争》,这是他的最新力作,通过对人事文事的剖折,反映了孙犁一生的坎坷,也从另面塑造了孙犁文学巨人的形象,如同一本孙犁的别传,读来令人唏嘘。此书的确下了功夫,态度严谨而驾轻就熟,辑微钩沉而眼界宏大。作者从具体地材料引入,多视角的对比分析,还原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从生命个体到时代大环境,从生理到心理,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揭开了历史的迷雾,走进了孙犁老先生的精神世界,复活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正直的文学家、刚正的名作家形象。

苑英科男,1964年5月出生,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现当代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随笔散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心理的认知与改变》、散文集《喜鹊的呜叫》等。近年专注于孙犁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散兵弦歌:孙犁论稿》。《崛然独立:孙犁纷争》是其孙犁研究的最新成果。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转帖:2月8日《长治日报》







深山有处“梨花村”

陈小燕


隐匿于丛林水深之处的桃花源,陶渊明用笔推开了世人进入的门。梨花村,杨栋的故乡,他文章中一不留神便出现的清明小村,洁白的山梨花围绕着村庄,如雪似云,山前山后,梁垣上下,缤纷飘然,暗香袅袅。像一个洁白如初的梦,人们在杨栋的文字间流连,乡土的,风情的,远方的,亲切怡人,安祥活泼。在沁河边的小城,杨栋有一座创作和藏书的小楼,起名“梨花楼”,不仅仅有书籍,还有漫画、书法、石头、古玩,风雅无限,引人向望不已,文朋诗友来到沁源都要一睹为快,欢喜之余,怀想那梨花村更是缈缈如仙境。梨花村于杨栋,像沈从文与凤凰,孙犁与荷花淀。

2014年国庆假期间,携同几个朋友一起去寻访传说中的梨花村。出县城,朝东北方向行进,百十里路。车很少,阳光薄透,天蓝地静,青松苍郁,万木初红,听得见风吹动树枝的微鸣,嗅得到草木汁液的幽香,紫红河水从深山峡谷中澎湃流泄,清清澈澈。河流两岸庄稼成熟,骡马脖颈的铃铛叮叮咚咚,饱满的氧分子让肺叶完全打开,举手投足无牵无挂轻快灵活。山水古朴,看到了大自然清晰的模样,就像翻阅老照片,目睹了老母亲风华正茂的容颜,想哭,只有干净纯静的心才配得上这方山水哟。沟很深,有官滩和景凤两个乡,零零散散二十几个村子,没有工矿企业,纯粹的农业区。梨花村属于景凤乡,古时村口有一株巨大的山梨树,树杆如柱,树冠如云,花开万朵,如白色羽翼的蝴蝶停驻,似洁白的祥云飘绕,村名由此而来。后来迁入村里的人渐渐多起来,杂姓相居却和和睦睦,更名黎和村。每逢春天,山梨花漫山遍野开放,如诗如画,人们在其间耕作生息,犬吠鸡鸣,日暮炊烟升腾,月影婆娑,俨然一幅世外景象。

杨栋说,日本人在沁源两年半,愣没有找到黎和村,沿着紫红河一路往山里走,走到前村以为到头了,拉了几头牛走了,根本不知道后头还有村子人家。

梨花村不大,六十多户人家,远山逶迤青松竞翠,近处杂树丛花土岭相拢,村子恰好在一凹处,势如元宝,向阳避风聚财,有了风水宝地的美名。其实村子并不算富裕,土地远比不上平川肥沃,种着玉米、山药蛋、莜麦,山上却有别处没有的稀罕物,木耳、松菇、药材、木料。人们种地不用化肥,自家入口的东西,施了化肥失了香醇,土地也会变硬。蓄肥培力,顺天生成的口粮,木柴烧饭,五谷之香沁心入理,脸色红润,白发转乌,自有一种梅妻鹤子的神采。山上林木森森,早些年造房子,土木结构,勤快点,娶亲荫子不缺不断。想换个口味,下一场濛濛的雨,隔夜一早起了雾,红日头一晒,上山搬蘑菇的人便多了。山蘑菇炖土鸡,那美味想想都流口水。吃不了的蘑菇可以晒干,留着冬天慢慢享用。下雪天时有野山猪野兔踩了套,便又多了一道野味。“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山村的夜温暖而舒心。

村子里静悄悄的,好像没有时间在走。房舍俨然,多为土木结构,传统的两层布局,一楼居住,二楼存放粮食杂物。家家院门敞开着,柴门褪尽了颜色,院子里没有人,一株梨树站立着,黄梨挂枝,甜味中带着酒香,一株山楂树,红果累累探出了墙头,如高悬在绿叶间的红灯笼,大丽花奔放鲜艳,把美丽的脸呈现给过路的云看,狗卧在树荫下打盹。三个老人静静地坐在街边,神情悠远,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谁家去。松涛来了,又去了。鸟鸣啾啾,鸟儿们在说什么呢?这才是必须弄懂的事情。森林保守着一切的秘密。

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是尘世的色彩,如金子在秋阳下闪亮。再没有比玉米更能表达北方农民的心思,金黄灿烂的日子以果实的形态呈现在眼前,可摸可看,来年越想越有盼头。大门口,或院当中,选一块宽敞的地,不成材的木头钉成露天大仓囤,玉米头挨头脚挨脚排列其中,满满溢溢,敦敦实实。蓝天白云下,耀眼的黄夺目喧闹,以帝王的色彩昭告四方,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村子里有石碾、磨盘,现在很少有村庄有这样的器具了。石匠一锤锤砸下去的声音犹在耳旁,它却已停止了转动。有风雨拍打的痕迹,细细的泥土渗入雕刻的纹理。最后一次碾面,是谁家呢?它坚实的存在让时间在这小村里多少有了进程,少了梦一般的缥缈,村子还是舍弃了一些古老的东西。村子在前,碾盘在后,姿态如一地目送着村庄的远去。一顶顶花轿或进或出,一个个女子的命运或喜或悲,从前和远方都是梦。我们的到来,如一片飘落在水面的树叶,并不能打扰流水的方向,水的故事不会因落叶改变。

村口的老梨树哪年哪月不见了?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羽化成仙?在一个微雨空濛的春晨,与轻烟相合,缈缈为云?人们在苦苦寻觅事情的缘由时,又一棵树无声地站立在了小村的旁边。北边的山梁,一棵高耸粗壮的树与天齐平,枝桠宠大,把天空分割成无数不规则图形。它成为了梨花村的风水树,一株无人知晓年岁的老树。每个外出闯世界的年轻人,每个嫁出去新媳妇,离村的最后一眼看到的是这棵树,树呵,它会给人选择的肯定与前方的祝福。多年离乡的人远远的在村外就看到了它,它还是老样子,故乡一直在这里等待归乡的游子。树守候在高高的山崖,根向大地伸展,枝向天空密布,与村子一同在时光中呼吸,人们相信村子的福气,家家子孙的兴旺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行走在梨花村,一棵灰色瓦楞上的小草,一株盛开在猪圈旁的野菊,一段石头垒起的矮墙,都似乎在对人说话,细听,却都是悄悄的。于是,你的心隐隐地抖动起来。

午饭是与村子近距离的亲近了,吃的是地道的莜面栲栳栳,有劲道,有精骨,一卷一卷薄薄的直立在笼上,如云纹的舒缓。西红柿油炒了,红辣椒蘸了,香汤辣水,汗渍涔涔。蒸笼上还有南瓜、红薯、裂开了花的土豆,色彩鲜艳,香甜诱人。早听说小城的人为了好好品尝一顿纯正的栲栳栳,专门开车进紫红这道沟取水,确是值得讲究一番。梨花村遗世独立,古风犹存,松木为柴,出产天然,吃喝上先胜过一筹。主妇说,春天再来吧,山梨花开了,嫩刹刹,白生生,透灵灵,掺了面蒸掴垒,肉嘟嘟,滑溜溜,还能配了土鸡蛋,黄绿相间,做馅,包饺子。说话间端上一盘捂了的棠梨,核桃大小,土棕色,酒香纯郁。这就是山梨花的果实,名棠梨,刚摘下酸得很野,在缸里捂一段,发酵后酸中带甜,开胃生津。

起身来到院子里,房檐下一个个的大箩筐,鲜红的荚豆颗颗饱满结实,大如枣粒,晶莹泛光,如玉石玛瑙,不由猜度这种美物落在白瓷碗里,会是怎样的味道呢?又一箩筐里,山药蛋海碗大小,比四五岁小孩子的头都大。中午我们吃的就是这新刨回的土豆,那个沙、甜、绵、润。真是羡慕这山乡人家,不仅吃喝无忧,而且地道纯正,不必担心转基因瘦肉精什么的。在此造一座农家小院,有炕,炕上铺着翠绿的大红花油布,院里种几株花,看山听风,无欲无求,多好!许多人最初就是从这样的村庄走出去的,却没有想到,2000多年前,从《诗经》走出去的人们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回去的当夜,赋小诗一首,以记梨花村:

梦里梨花影,经年结伴寻。
云浮山村渺,月没松林深。
鸡唱天初晓,露从今夜白。
秋山无所有,春水故人心。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转载]书话点将录:杨栋(2015-02-09 09:41:01)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书话点将录:杨栋作者:王成玉
王稼句先生说,山西太岳中有位爱书人杨栋,在梨花盛开的小院里,造了一栋小楼,用心收藏图书,并颇有勇气地称之为“梨花村藏书楼”。他说:“杨栋不但藏书,还不倦地去读,勤奋地去写。他的写大都是所谓散文,记人叙事,抒情写景,乃至于读书感悟、访书经历等等,似乎要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至于文笔,则自有一路,那就是懂得长短句的优长,注重行文韵律,注重遗词的准确,在微小处往往做得很精细,如果以词人作比,那就是周美成、吴梦窗的风调。”自牧先生说杨栋颇得耕堂主人孙犁的真传,今读《杨栋文集》(二)中的书话随笔,此言不虚也。

众所周知,大凡书话大家或高手,都有自己的“书话观”。杨栋先生在《我的“书话观”》中说:“我以为书话就是书话,它不是书评,高头讲章,学奥理论,叫人望而生畏。它不是序跋,架子十足,一味嘘拂,叫人敬而远之。它不是概述,落语平实,寻章摘句,卖弄资料,叫人大倒胃口。书话,一是关于书的书人书事,二是关于书的闲谈闲话,而且话中又蕴含着一种深情,对书的情,对文的情,对世故的情,才能耐人寻味,话中有话。……时下书话热销,许多人将其读书之稿,评书之文,新书之序,读书札记一古脑归入书话,此实为书话之岐途。真正的书话,是爱书人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是藏书家寻书坎坷的沧桑之语,是读书人心领神会的真知灼见,是写作者铭心刻骨的肺腑之言,其标志是“四个一点”,但内蕴确实感慨万千,并不是涉及一本书就下笔千言,读过一书就海阔天空,写一本书就洋洋自得,买一本书就喋喋不休,这样的书话,真是不看也罢。”真是快人快语,直抒胸臆,并世难得也。

成玉曰:我来亦迟,虽然久闻先生大名,但一直没有与先生通信联系以及细读其作品。今撰“点将录”,乃不能不将先生列于名中为拙作增光。于是就试着与他联系求其大作,没想到他一下子就寄来一大包书,我受之有愧也。其中《杨栋文集》(二)厚厚一大册,全是书话随笔类文字。杨栋最心仪晦庵书话,其书话写作乃唐氏风格,用王稼句先生的话来说是“悠远而淡雅”,有词人周美成、吴梦窗的风调。而其“书话观”,又正与我合,“吾道不孤”也。

诗云:淘书访书不曾休,万卷归藏梨花楼。历经沧桑真名士,多幅笔墨写春秋。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冬 心 画 梅记

杨 栋





杨州八怪中的金农,号冬心先生。他喜欢画墨竹梅花,后人誉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他一生没能进入官场,前半生笔耕墨耘,游食四方,六十四岁后定居杨州,卖书鬻画。“以布衣雄世。”

金农的题画 诗也极有味,古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冬心先生既以卖字画谋生,其画作当然也是“四绝”之作。他很有文采,他著有《冬心先生集》等文集十多种。他的咏梅诗曰:“砚水生冰墨未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爱花也是爱美,诗人的一生与诗书为侣,梅竹为伴,也是爱美的一生。

他画的梅花很古雅,有一梅花横幅,花枝皆反向横斜,画上繁花如雪,枝干横斜,干上苍苔数点。如坠墨玉,他有题跋曰:“吾郡孤山下荒亭之中,有梅十数,横斜多态,相传逋仙手植,每花时必吟赏其侧。今客杨州,若号寒之虫,谨户不出,追求风格,呵冻写此,尚不失其古貌也。”短短数语道出他的梅是源于生活的,是写生得来的。他的梅花也是谨户不出,精心创作的,不是胡涂乱抹,欺世盗名的,所以,他画的梅花,是艺术的梅花,是有美感的梅花。有风格的梅花。他有画跋曰:“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不在肥耳,杨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弟子,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客窗仿拟,以寄胜流。”宋朝的华光和尚有“墨梅鼻祖”之称,可见冬心师承古法,取法乎上之源谰。



“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

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



“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爱春,

画毕自看还自惜,问花到底赠何人。”



从诗中可见冬心先生“闭户著书忘岁月”的人生境界,“高山流水少知音”的高士情怀。

他的一幅“落梅图”上画着一道粉墙,墙上伸出一枝曲干,墙底落花无数,诗意盎然。大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意,又有“零落作泥碾作尘”之叹,他题诗曰:



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

偏是东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任你高士佳人,遇到恶客鼠辈,也躲不掉委于泥涂的境遇了。观此画幅真叫人生落英之思,坠红之叹。风尘之怨,感遇之想了。

冬心先生就是寻花争艳之时,依翠偎红之际,也忘不了画他的梅花,有一则小跋透露出他的艳遇,他的痴顽:“客窗偶见徘梅半树,用玉楼人口脂画之。彼姝晓妆,毋恼老奴窃其香奁,而损其一点红也,不觉失笑。”这话语像一个老顽童了。此玉楼佳人也定是先生一位诗画知己,添香红袖了。



驿路梅花影倒垂, 离情别绪系相思。

故人近日全疏我, 折一枝儿寄与谁。



老梅愈写愈精神, 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 始知明月是前身。



一枝两枝横复斜, 林下水边香正奢。

我亦骑驴孟夫子, 不辞风雪为梅花。



文人从来是寂寞的,许多文人只所以爱梅,正是清高孤傲,不合流俗的自况,踏雪寻梅的孟浩然,对梅自许的陆放翁,梅妻子鹤的林和靖,一直到墨笔写梅的冬心先生,内心其实都是孤独的,他们看不惯人世间的繁华,热闹,也看不惯尘寰间的虚伪,污浊,所以便选择了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先生的寒葩冷艳,穿过岁月的流光,至今在白净的书页上向尘世送着缕缕幽香……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难忘乡村的年味儿




杨栋

闹年,就是热热闹闹的闹着过春节,在山村里,对过年是很看重的,年就是农人的“黄金周”,家户的“长假日”,是山村里的盛大节日。

古时流传年始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年终岁尾,一年农事完了,一年辛苦过了,为了报答天地保佑的风调雨顺;神灵恩赐和五谷丰登,农民就在这时祭祀天地鬼神,以求来年依然平安吉祥。所以为了闹“年”,要闹腾整整一个腊月。有一首“闹年歌”很是形象:“腊月二十三,灶家老爷上了山;腊月二十四,灶王老爷不管事;腊月二十五,水淋拉磨豆腐;腊月二十六,赶到集上去割肉;腊月二十七,馍头蒸上一簸箕;腊月二十八,热气腾腾‘下锅则’;腊月二十九,备全年货买烟酒;腊月三十日,清扫庭院和家室……”



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的女婿,二十三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要上天见玉皇一次。所以家家户户在这天傍晚要用甜瓜瓜,汤圆等祭供,因他们喜欢吃甜食,图的是要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因为灶神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的“地方官”,他是代表玉皇监督和记录他所在的这户人家一年里的善恶行为的。所以灶神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横批就是“一家之主”。

小山村过去是没有豆腐坊的,人们要吃只好自己做,富有些的人家,都有一盘手摇小石磨,是专门为磨豆腐用的。家里都自己种有大豆,泡上一天一夜,然后用小磨磨成浆,在锅里煮到八成熟,再用卤水一点,就成了块状,放在荆条筐子中压上一夜,就成了白通通的豆腐。所以民间流传了一句谚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我小时每年腊月都要和父亲一起磨豆腐,往往要磨整整一个下午,摇的胳膊要酸麻好几天,孩子们编童谣曰:“磨儿磨儿磨豆腐,你大担水我受苦,豆腐渣则喂猪狗,豆腐脑儿吃一口……”这豆腐脑是最香美的,就是刚熟的隔豆腐,每次做豆腐,父亲要捞出一大盆又白又嫩的豆腐脑,撒上蒜泥葱花香菜椒盐香醋,让孩子们吃个够,那豆腐嫩得像水蒸鸡蛋,软得像深秋的柿子,汤匙一勺,入口即化,清香香彻脏腑,至今想起,也是一生吃过的最好的美食了。



我中学毕业回家过年,家里人不用我劳作,但写对联都成了我的专业,全村里近百家的对联几乎是我包了。村里文化人少,写毛笔字的人更少,小时记得,好多村里人为写对联,要专门跑上十几里到乡里求人写,来成叔家好几年贴的对联上没字,只用碗光光蘸上铁锅上黑煤印十几个圆圈圈,有人笑他:“来成则,你家贴得外是啥对联?”来成叔调侃地说:“圆圆满满”。逗得人们全笑了。有一年正月我回家,七、八十户人家门上的对联全是同一句话:“一夜连双岁,五更逢二年”。一问才知是村里小学老师写的,他没对联本子,也懒得编,就把这句朦胧诗送给全村人过年了。

我读书时正是文革时期,流行毛 诗词,我过年就把诗词中的对句给村里人写了对联:“四海翻腾云水照,五洲震荡风雷激。”“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村里人虽然不懂,但都在背地里夸我:“这小子有文化。”有时母亲去收割、剜菜、碾面、挑水,都有人主动帮忙,母亲感谢他们时,他们就说:“应该帮忙,你家孩子不年年帮我写对子么?”想到这,我每年腊月回家,母亲要求我就是熬夜也要把村里人的对子写完。

闹年最热闹的是“下锅则”。下锅则就是用油炸食品,而主要的是做油炸年糕。“年糕年糕,年年寿高”,这是一种祈祷长寿,祈求吉利的习俗。《南都古事》记:“唐太祖观灯皆,回元庆宫,宫人献糯米糕,太祖食而甘之,即传旨御厨连制百块,分赐各勋旧,以示同乐”。可见从唐代的宫廷就吃年糕了。我那一带乡村则是新做“吉糖子”,这也是软米面做的,但要用两种面做,白面包子米面切成小块,中间再切开小缝,用手一翻,就成了小麻花一样,油炸后白面白,米面红,象是巧妇作的花糕,又香又脆又甜,是一种地方名吃了。油炸食品时也要烧肉、烧丸则、烧鸡、烧鱼、烧豆腐,油香肉香弥漫了满村满庄,走在街里巷里,连空气都是香喷喷的。

媳妇们闹年时则是比试女红,有的绣鞋垫,有的剪窗花,有的制花灯,山村的窗户上全糊雪白的麻纸,上面粘上窗花,“雪调儿似的”漂亮,窗花上也写满了吉祥,有窗花歌曰:

“八仙过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

荷鹤二仙鹿鹤顺,喜鹊登梅喜临门。



神龟寿来寿桃敬,梅兰竹菊护花神。

四时如意牡丹衬,佛手莲花贵堂生。”



新婚的人家窗户上则贴了“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之类的剪纸,“蝉蝉吹笙笙,早日抱孙孙”,“蛤蟆抱金砖,生子当大官”,“娃娃戏葫芦,家中添儿郎”,“莲花伴石榴,夫妻到白头”,“公鸡闹白菜,公婆有担待”,“佛手蟾爬桂,丈夫当宝贝”,这些寓意深刻的窗花,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山野人的梦想。

长大之后,我看到别人家门上挂花灯,我也自己用铁丝做了两个大红纱灯,我按着天安门上红纱灯的样子用铁丝做成灯架,再用红颜料把白纱布染成红色蒙在架子上,又用泊金纸贴了图案,挂在楼上红艳照人,除夕夜村里人都跑来观看,说:“你是不是把天安门的灯偷回来了?”我还喜欢那种古色古香的宫灯,有一年我和兔明哥设计制作了三天,用木架子作了一对天宫灯。上面糊上我自己画的彩色花卉,成了美观的艺术品,大人小孩也都来参观,其实,山村里的人也都是热爱色彩,追求光明的。

闹年最让孩子们喜欢的是贴年画,除夕大扫除后,家家要在墙上贴年画,我曾在一小山庄老舅家见过几张古老的木板年画,上面画着四大美人,大红大绿,色彩俗艳,是宣纸上画的,那年画有几十年色彩不退,常挂常新,前几年我回去想收藏,家人说“那旧画儿就你老舅喜欢,他去世时放棺材里给他陪葬了。”年画的一代风流,从此也绝响了。为了寻找童年旧梦,我从网上购买了几本《年画图录》,以安慰自己的怀旧之情。

闹年的最后节目是祭祖、熬年、守岁。除夕这天,父亲写上牌位带我们到 村外设祭招魂,边供献边念念有词:“杨门大小宗亲,回家里一起过年来吧。”仿佛是请去世的父老回家团聚一样,把牌位取回后,献上肉食瓜果,点燃蜡烛香火,家里有了一种神秘的气氛,也有了一种温馨的情调。直到第二天吃饺子母亲也要先捞出几个放在供桌前,慎重地对孩子们说:“让老人家们先吃吧!”

所谓“熬年”,就是除夕这夜所有家人都不准睡觉,能熬过这漫长的一夜,就预示能平安度过新的一年了。山村里缺衣少食,生活艰难,人们认为农民生活就是一种煎熬,一种忍受,一种奋争。所以在闹年的时候,也祈盼着新的一年能平安是福,忍耐是福,吃亏是福,劳苦是福了。

除夕之夜黎明时,父亲会让我们每人吃一个“年糕”,寓意让全家高兴、高升、高寿,每人泡一碗红糠水,寓意让我们生活的甜甜蜜蜜。每人给我们一份“压岁钱”,让我们早日成人,早日成才。天色蒙蒙亮了,就让我们去村里给伯伯、叔叔们拜年,村巷里走着一伙一伙各家去拜年的晚辈,见了面互相大声问候着“新年好!”“拜年了!”“新年快乐!”“新年胜利!”“新年吉祥!”而伯父、叔父等长辈家里,早已炒好小菜,木炭火盆上温上烧酒,等候着同族的侄儿男女们去拜年,去小宴去欢聚了。而这时也是闹年最热闹的时辰。

满村子里都在这时放起爆竹、炮仗,咚咚堂堂,啪啪叭叭地响成一片,新的一年开始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毛边书上说风情
杨栋



翻检书斋,我前后收藏有几百本毛边书,毛边书是爱书人喜欢的一个品种,它虽不整齐,却有自然之美,虽不精致,却具粗犷之风,虽不入时人之眼,却能深获雅士之心。虽不登大雅之堂,却能珍存藏家之箧。
我收藏的最早的毛边本,是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印刷品,战争年代,物资紧缺,故人封锁,条件落后,人们就用自制麻纸来印书,那种纸厚而柔韧,经久耐用,因印刷于枪林弹雨之中,装订于山沟野岭之地,书是很粗糙的,也顾不上裁边,书本如同民间之帐薄,也有了文物之价值。
近年来,毛边本在读书人中流行起来,不少作家出书,也都会留点毛边本送朋友,仿佛书斋珍玩,文房秘宝,捧读把玩,心旷神怡。在爱书人来说:光边本是妻子,日夕厮伴,熟读无余,毛边本则是情人,山遥水远,只能寄相思一片。光边本是欧柳的楷体,端庄正规,人人皆识,毛边本则是书圣的行草,蜿蜒奇崛,只有行家才能欣赏。光边本是杨柳青年画,走进千家万户,平添喜气,毛边本是黄宾虹的山水,文气馥馥,乃传世之宝。光边本是青楼上的女子,谁都可以亲热,毛边本是深闺中的闺秀,没有缘份便追求不到。光边本是五谷杂粮,常吃常有味,堪为家常饭,毛边本则是山珍海错,不能当饭吃,一般人也吃不起。光边本是桌椅板凳,任人骑座,毛边本是红木古董,只能展示。所以,我买书时,如果有毛边本,必然买二本,光边本供阅读,毛边本供收藏,光边本供插架,毛边本供赏玩。我自己出的书,也特意要留几十本毛边本,供书友之间交流和赏玩。有人说过去是“读书”,接着人们开始“读图”,现在则进化到了“读屏”,毛边本有些落伍了。但我觉得“毛边本”还是有市场的,只要有书的市场,就会有“毛边党”,只要有毛边党,就会有毛边本。人们收毛边书,已经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读本”,毛边本那种特有的装桢,原始的样式,会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生风雅之联想。收藏毛边书,已经成为一种书生之雅事了。
老百姓说:“罗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我读光边书,但也还是非常喜欢毛边本。那是书的原生态,书的童年,赏读毛边本,仿佛叫人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那些早年知名的文化名流为友了。仿佛也跻身于鲁讯、知堂、郑振铎们的书斋里了,书屋里仿佛也有了一种特殊的书卷气息。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孙犁与书
杨 栋





在当代作家中, 孙犁先生爱书是无可比拟的, 他是把书当作性命一样去爱的,他说:“妻子对我爱书的嘲笑,有几个字: ‘轻拿轻放,拿拿放放。’ 又说: “中国旧医书上说有一种疾病, 叫做 ‘书痴’ , 我的行为, 庶几近之。”
我最早见到他,是 1985 年,他住在多伦道的大杂院里,我想像他的书斋必定是书橱壁立,窗明几净, 玉轴牙签,金碧辉煌。但到他住处一看,却没有书的影子, 有几个装书的专柜, 全是红木板门,上面刻着 “宋史”“ 新唐书” 等字样,这是从前的老式书柜, 我本想浏览一下他的藏书, 但他的书全藏于板柜之中, “养在深闺人未识” 了。谈到书,他说: “你读了不少书吧?我看到你一篇考证金文的文章, 你对古文字也有兴趣呀。” 他说的是我考证一副圣寿寺对联的短文,我曾寄过他登有此文的《沁源文物资料》,没想到他还认真看了这本地方文献。他曾写过一篇“我的读书生活” ,他在文中说:“ 课外读书, 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中上初小, 我读了《 封神演义》 和《红楼梦》。” 他的大量买书和读书,是进城之后, 至 “文革”时, 已有 10 多柜藏书了。

(孙犁赠杨栋诗幅)
进入晚年, 书更成了他的寄托,他读书后就在书皮上写出感受, 后来聚沙成塔,开创了 “书衣文录” 一体,他在 《潜研堂文集》 “书衣” 上就写道:“ 能安身心, 其唯书乎?” 他的爱书,其实不仅仅是爱书, 有的文章很精美,他也不忍丢弃,有的报刊有品位,他都要珍存起来,我就收到过他寄给我的《 文艺》 双月刊。他的作品发表了,他也将剪报剪得整整齐齐寄我,我收到的有《人民日报》 、 《羊城晚报》 、 《新民晚报》 、 《光明日报》, 收到后,我读过后也粘贴于一大账簿上, 封面上题篇曰: 《 孙犁文集》, 我还寄给先生两巨册作为纪念。因为他读的书多,他的文章才美如珠玉,洛阳纸贵。上海一个读者读他的 《 芸斋短简 》 也 “几近痴迷” 。 “展读《 书简 》中对小说, 散文的作法, 有的虽仅片言只语,但从容委婉,且是道中人知晓凉热之语,另具法眼, 故读来心情愉悦, 入眼入心。 ” 《 芸斋短简 》也收入我的好多封信,几乎都谈到书,他劝我, “你收入有限, 买书也要有个先后,不要贪多求全。”“你可以多读一些古代大家的文集,不要只读小品,另外看一些历史书, 请您参考。 ” 1991 年 9 月,他托人捎给我一本他的《 耕堂读书记》,许多文章就是写他读史书的感受的, 如读《三国志》 、 《魏书》 、《北 齐书》 、 《旧 唐书 》 、 《清代文献》等。有人说他晚年沉湎于古书,固守于书斋,有些 “隐士” 的味道。但读他晚年作品,可以看出他和现代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如他在读《清代文献》 后就写道: “尝思书籍三危, 还不在历史上的焚书禁书……最危险的是像林彪 “四人帮” , 以革命为旗号,利用军事政治威力, 迫使群众以无知为荣。” 继而论证, “雍, 乾两朝大兴文字之狱, 快一时之意, 其实已使国家元气大伤,统治能力。也迅速走向下坡路,几代以后, 即不能存其国家。” 这些灼见, 正是他读史而鉴今的忧患之心,真灼之论。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农家百姓 “敬惜字纸” 的传统,他说:“书籍虽非神圣, 然阅后总应放置于高洁之处, 不能因无台柜, 即随意扔在床下,使之与鞋袜为伍也。总因不知读书之难。”
他很向往的境界是 “野味读书” , “寒酸时买的书, 都记得住, 阔气时买的书,都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 坐冷板凳。 ” 正因他出身农家子弟, 当过游击战士, 才知读书是福, 也才真正珍惜这种福分来之不易。他曾作书箴曰:“淡泊晚年,无竟无争, 抱残守阙,以安以宁。 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 污者净之, 折者平之, 阅前沫手, 阅后安置, 温公惜书, 不过如斯。” 他自信自己爱书已能和那位司马光比美了。1994 年,我又去天津看他,他已搬到学湖里住单元楼了,我发现他把书柜里的书, 全都打成了小包,用带子扎好,我心里一酸,想:老人家已是不准备看这些书了, 他是要和一生珍爱的书告别了。有一个读者曾写文说: “孙犁包书成癖” ,他在文末发问:“世上还有这样爱书的老人么?” 年底,他在给我的信中说: “九月份以来, 没有写什么,每日整理旧书,给没有书套的制作一个简易的书套,然后在上面题些字以为消遣。 ”
(梨花楼收藏 的《村歌》)
可见,他对书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了。他曾为他老伴写过一首悼诗:
“一路黄泉两渺茫, 魂魄当系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 廿年嚣尘压素裳,
秀质当同兰菊茂, 慧心常映日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 摇曳秋风遣念长。 ” 2002 年,我到过他的老家孙辽城村, 旧废墟上确实榆柳成林, 亭亭如盖。他曾在文中讲过: “年轻时在家里读书,书放在妻子陪嫁的红柜里。”“我的老伴知道书是我的性命。” 他充满激情地说: “我应该感谢书籍, 它对我有很大的救助力量。” 他读书买书,都是遵循鲁迅先的书账去选购的, 他的藏书也是有着 “先进文化” 的源渊的。可以说, 除了老伴相濡以沫,书也是他一位终生不渝的情人了。他也曾撰文对书感慨: “一往情深,矢志不移, 白头偕老,可谓此矣。我对它珍惜一点, 溺爱一点,也是情理之常, 不足为怪了。”
我终于明白了他把书藏于板柜内的心情,这是一个真爱书人的作法, 心爱之物, 秘不示人,体贴人微,一尘不染。假如是一知半解之人,附庸风雅之徒,他早就将豪华的精装书摆在红木家具之内, 置于最显眼的地方,向所有的人去炫耀了。孙犁与书,是贫贱之交,也是一种生死之交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孙犁的书房
孙犁先生生前,我访问过两次他的书房,他的书房名为“耕堂”,其实是很简朴的。许多大名家的书房,都曾以“堂”作书斋名号,王国维称“观堂”,周作人称“知堂”,郭沫若称“鼎堂”,丰子恺称“缘缘堂”,冯友兰称“三松堂”,孙犁先生则自己称为“耕堂”,我想这也是一种不忘根本之意,犁是农具,耕是农活,先生出身农家,“臣本布衣”,笔耕,也是在砚田里耕作,这个书房的名字,体现了先生的志趣和追求。
1985年我第一次去拜访他,他还住在多伦道的大院里。他的家里布置得很简朴,靠墙放着一对简易沙发,中间小茶几也是木制的。沙发竟和我们山里人自己制的一样,也是四个木棒做了木腿子,坐垫和扶手上面覆盖了毛巾,实在是有些太简陋了。窗前有一个写字桌,一张小藤椅子,那就是他笔耕的地方了。房子中间放着一张四方的小木桌子,能供吃饭使用。我仔细寻找着他的书,却一本也没能看到,另一面墙下放着一个实门书柜,上面木雕着浅绿色的书名,那应是他在书中说到的《二十四史》了。房子中间又用几个低低的矮柜隔开,我想那几个低低的矮柜就是他的书柜了,里面就是他心爱的藏书了。但书柜的门上面全糊了白纸,他曾在文章中说过,别人有了好书,是摆在柜子上当装饰,他则相反,有了好书,是赶快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这真正体现了先生的爱书之情。他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堂画,两边是一副篆书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恰是先生精神的写照。
他的书柜上,还放着一个小收音机,可见他是很关心社会和新闻的。墙上还挂着几幅小孩子的照片,估计是先生的孙子或者外孙,照片上孩子们笑得很可爱。我在他的书房坐了很久,并让报社的晓明给我们合了影。坐在这样的书房里,我一点不感到拘束,我们谈了书,谈了创作,也谈了不少家常话。先生还坐在书桌前工工整整地在送给我的一本精装本《孙犁文论集》上签名留念。作家冯骥才回忆拜访孙犁时的情景也说:“我至今记得他在多伦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面起居,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书房的小柜子上面放满了他新写的书法作品,一卷又一卷插满了画筒。桌子上也放了墨迹未干的几张书法,他在晚年对书法是很喜爱的。告别先生几年后,他来信说搬了家,搬到单元楼住了。先生还给我寄来一张在新居拍摄的彩色照片,照片上他用的仍是那个小书桌,那个小藤椅,桌子上放着小笔架,小台历,一只普通的小青花瓷茶杯,上面图案是一支小小的兰花,像在散发着幽香,但窗外是楼的世界,一栋连一栋的高楼。
1994年11月,我有机会再访耕堂,他的新居在天津鞍山西道学湖里。老人正在鼓捣旧书。他的书房比以前大了一些,书柜也有了玻璃,一捆捆线装书整齐地放在书柜里。书柜上斜立着一块木匾,上面雕刻着一个“耕”字。先生告诉我说那是过生日时朋友们送的。我环视书屋,见写字台、小藤椅仍是旧的,地面也是水泥的,只是打扫得很干净,连一片纸屑也看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高艳华也曾写过学湖里的“耕堂”,和我的记忆是一致的,她说:“那时一般比较讲究的家庭都应该是红色油漆的地面,可孙老家则仍为洋灰地,家中摆了四个小书柜,书柜的玻璃面都是用绿色的布从上到下遮掩着。仅能从边角上看到排列整齐的线装书,还有一张旧写字台和一对旧箱子。孙犁的书房就是这样的整洁。我此时想,如果把这些搬到农屋,就是一部反映根据地生活的老电影了。孙犁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退休的干部,一个老房东,一个朴素得再不能朴素的老先生。”
书房不在大小,不在豪华,先生就是在这样朴素的书房里写出了那些充满了诗意的作品。他在晚年,又用过几种书房名号,有“芸斋”、“幻华室”、“善闇室”、“风烛庵”。但在读者中最响亮的还是“耕堂”,他在书房中耕作了一生。他曾感叹:“现在人们多爱凑热闹,真正能够坐下来做学问的人很少了……我宁可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他一生做人为文,走的就是淡泊、寂寞之道。书房就是他的阵地,他的田园。作家莫言评价道:“他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造成的,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位‘大隐’。”
孙犁的书房,不管再简陋,再窄小,但却是天津这个大都市里最美丽的风景,也是许多爱书人和读书人心中最向往的圣地……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我为孙犁画插图


有十几年没执画笔了,但"画的梦"常常在心里酝酿着。从小时在石板上涂鸦,之后当放映员十年,画了十年幻灯片,在报社又画了十多年漫画,虽不废丹青,但自己知道,在美术上不是"科班出身,”只能算个"票友"。在我自己,更多的是为了业余拾趣,为了抒发胸臆,从没想到要作什么"画家"的。
今年春风文艺出版社要出版《孙犁散文经典》,编辑想让我画一些插图,我虽自知画技不精,笔墨不工,但还是硬着头皮承担了下来。因为,孙犁先生是我从小崇拜的作家,孙犁作品是我研读半生的经典,自唯还是读懂了先生的心境的。再者,我十多年没拿画笔,今离职无事,就想重拾旧墨,作画消闲,这正好练练笔墨。
我学漫画,喜欢传统的路子,家里买了不少陈师曾、丰子恺、华君武、毕克官、丁聪、方成等大家的画集,闲暇时照猫画虎,临山募水,也画了有几千张,不少报刊还给我连载,也出过三、四本漫画集,有的朋友甚至调侃我:"小说不如诗词,诗词不如散文,散文不如书法,书法不如漫画。"但我有自知之明,我的创作是业余创作,十年荒于"文革",十年忙于生计,真正用在文艺上的功夫,也就是近十多年的时间。要想有大的成就,实在是缘木求鱼了。因此,我为了学漫画,还购买了不少竹久梦二的画集,因为,丰子恺先生的画是受他影响的,今年,我还专门参观了一次丰子恺纪念馆,想沾一些丰先生 的灵气,以滋润我荒疏的画笔。近些年,我的同行漫画家出了不少名家,如南京的邵科、刘二刚、山东的钱海燕、王成喜、北京的何韦,还有康笑宇、何立伟、张爱学、王峰等等。和他们相比,我只是个半路出家的人,一个初入门槛的人。但为孙犁先生画插图,我不敢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是这也是一种师生缘,一是这是一种我们忘年之交几十年的纪念,二是这也是一种知己情,是一种文坛知己和同道的信任和激励,出版社选中我来插图,就是一份相知,一份信任,一份关爱,我当全力以赴,当作一项工程来完成。
我知道孙犁一生不喜怪力乱神,只是布衣芒鞋,农人本色,我把画的风格选了"文人画""水墨画"来表现,而不用现代手法、工笔细描去制作。我又把画的意境选了以漫画手法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只要画出先生文章的文眼、作品的主题就行了。而不去作精细的描绘,线条求其笨拙,意境求其土气,书法求其稚趣,用传统中国画的"诗书画印"溶为一体,一画一世界,一图一天地,把先生想告诉读者的意思,借图画传递给读者。而人物形象,也都以粗糙的线条表现,以增加乡村韵味。我觉得,插图,也就是文章的一种注释,是作品的一种补充,但现在是读图时代,人们更喜欢从插图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画这些画的时候,正是雨天,我一个人关在“梨花楼"上又把先生的文章读了一次,我找了许多画册,以从中借鉴形象,寻找灵感,我总感到先生在天上看着我,鼓励我,他的照片就挂在梨花楼上,我画了草图后又改来改去,生怕先生说:"你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又取出我收藏的老油灯,为插图里添了几个老油灯的画面,在农村长大的人,是最喜欢那种"青灯有味"的意境了。我画的是彩色插图,但因印刷体例要统一,出版社印成了黑白的,黑白的更显凝重,朴实,本色,优雅,我相信老师如健在,是会给我打分为"及格"的。
这套丛书都是大家插图,名人作画,我只是一介布衣,一个习徒,和他们排列在一起,我感到很是诚惶诚恐。但能为自己敬爱的老师作这些图,我心里很感欣慰。我相信,我的画至少没有槽塌先生的文章,歪曲先生的立意,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画的,我很感谢出版社编辑对我的厚爱。至于读者如何看, 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学徒的厨师,是不敢指望做出的饭菜,让食客们都能来叫好,都能来夸奖的。我只期望,老师的在天之灵能满意,就心满意足,问心无愧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夜壶记
2015-02-13 21:02 星期五



夜壶



城里的儿子回家来,儿子要接老父到城里过个年,小汽车停在家门口,儿对老父说:

“该带的都带上了吧?”

“还是把被子带上吧。”老父固执地回答。

“被子城里有。”儿子说。

“你们都是新被子,盖不惯。”其实,老父心里是怕把儿子家的新被子弄脏,怕儿媳妇给脸色看。老父把被褥捆成一卷,颤颤地抱到车上,沉思了一会儿,又向厕所走去。他提出了一把笨瓷墨釉乌光闪亮的大夜壶。中式大棉袄白腰带,古铜色脸膛白眉毛,加上他手提夜壶的神态,真是一幅风趣的油画。

那是一把老式的夜壶,壶身圆滑而饱满,壶口光溜溜的,壶把上还缠满破布条儿,年长日久,布条已是油腻腻的了。老父很羞涩地悄悄问儿子:

“把夜壶也带上吧?”

“带那干啥?城里有。”儿子有些烦了,想老父八十开外,真是生身的热土难离了。这是到儿子家过年,做儿子的能不周到么。何况今年是搬进新修的商品楼,卫生间设备齐全,即便不想起床走动,家里可以准备塑料便盆的,儿子早已想到了这一点。

老父不好意思地提着夜壶,带也不是,不带也不是。司机想笑,又忍住劝说:“不用带了,城里解手很方便。”秘书也说:“路这么远,难免碰碎了,要用,在城里买个塑料的,轻便又好看,这玩意儿太老了,也太沉了,笨得像古董。”其实秘书心里,最怕那壶在车上散发出臭味······老人心里很不满人们鄙夷他的夜壶,但又怕儿作难,只好默默地将夜壶放回厕所。墙上有个壁洞,那是专门放夜壶的地方,他放下又不放心,返回来将夜壶往里面挪了挪。在他看来,壶放在那里像是壁柜上摆了一件古玩,夜壶古朴的叫人感动,夜壶的年代比这个时代的历史还长。大清朝的锦绣江山变色了,夜壶不变色。多少坚固的东西毁灭了,夜壶仍安然无恙。每个夜晚他提回屋里,小便时伸手提进被窝,小便后便把他放在炕头上。世事有时就是这样,坚固的反而脆弱,脆弱的反而长久。

老父进城住了一个来月,年也过了,春天也来了,老父急着要走了。走的前一天早上,父子坐在沙发上拉家常,儿子说:

“喝点茶水吧?”

“那就喝吧,这几天有些肠干。”

“那你怎一直不喝水呢?”

“喝多了夜里尿多,你家的尿盆盆又太小。”

儿子恍然醒悟了老父一个多月不敢喝水的原因,刚来的时候,他给老父准备了个塑料便盆,原是他的小孩小时用的,老年人不攒尿,夜里就尿多,老父实在城里憋闷了一月啊。他深深后悔没给老父拉来那把大夜壶。老父来到了儿子家,却没家的感觉,在老父心里,他是做客来了。儿子喃喃地自语:

“下次来,一定得拉上那个大夜壶。”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2月14日,早上上网,见有一则书讯:“迄今最为完备的林徽因作品全编《林徽因集》三卷四册精装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以林徽因之子梁从诫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代序的该文集注释详尽,包括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等相当数量的林徽因文稿、书信、照片系首度曝光,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书中数百幅林徽因原版影像、林徽因手迹均高清印制,随书分别附赠林徽因诗歌、书信、美术手稿复制件三种。

《林徽因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建筑、美术”三卷,其中“诗歌、散文”卷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诗歌、散文领域的全部作品,部分诗歌、散文系首度结集载入。“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卷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小说、戏剧、翻译领域的全部及迄今可以发表的林徽因书信全部,书信部分更有大批内容曝光,其中英文书信均载入英文原文与译文对照,林长民致林徽因书信及林徽因批注、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等也将第一次面世。“建筑、美术”卷分上下两册,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建筑、美术领域的全部作品,第一次将林徽因美术作品单独分类列出,卷中不少内容系首次与读者见面。为反映林徽因作品原貌,本卷载入大量林徽因美术作品原件照片;为便于读者研究、阅读,本卷依据原稿,特辅以大量出自梁林等大师之手的古建、雕塑照片及绘图。

由于多种原因,林徽因作品并未在其生前结集,去世后,作品也长久被人遗忘。从1985年的第一本林徽因作品集《林徽因诗集》到1992年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一代才女林徽因才逐步重回公众视野。当下这部《林徽因集》也是林徽因之子梁从诫生前未能完成的事业,是在梁从诫生前所编两卷本《林徽因文集》的基础上增扩、修订而成,由梁从诫夫人再次梳理,收入的作品主要系梁从诫生前编订。”林的书已购买多种,但此书是人文出的,又有新材料,当再收一部。这是一部好书。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大吉羊,喜羊羊

杨栋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是六九将尽的时节,窗外的柳丝果然已有了绿意,农历的羊年姗姗来迟,但还是来了。在民间,羊象征吉祥,象征富足,象征喜庆,象征善良。古人称吉祥为大吉羊,电视动画中塑造了一个美羊羊,一个喜羊羊,都是美丽和喜庆的形象。

大吉羊,美羊羊,迎羊年,喜羊羊!

羊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也是带有争议的年份,在民间,人们传说羊年生人的人生不是太顺利,属羊的人往往和人相克,所以,许多人都不愿和属羊的人结婚,也不在羊年生宝宝。去年有一个乡村阴阳先生故作神秘的对我说:“马年是一个人吃两个饼,羊年就只能十六个人分吃一个饼,羊年时收成总怕有问题。”但现代人已不再轻信,不再迷信。我对美好的羊年依旧充满了憧憬,充满了希望,我愿把我羊年的愿望写出来,和朋友们共享。

一愿世界安宁,天下太平,山姆“同志”不要想打谁就打谁,恐怖分子不要太猖獗太嚣张。每处海洋都风平浪静,每寸土地都幸福安祥。

二愿严惩贪腐,弊绝风清,官员守廉洁,政府重文化;城乡少差别,人民享安康。

三愿出版界能多印好书,久已盼望的《丰子恺全集》《汪曾祺全集》能早日出版,供我读藏。

四愿我计划中的台湾之行能顺利成行,有大收获,看美景,买好书,品美食,写美文,接触海洋文化,一览宝岛风光。

五愿我的生肖丛书新著《吉羊集》能及时问世,《读书漫画》能尽早出版,梨花新书,知音见赏;美图美文,散布书香。

还愿新编成的《梨花楼小说》《梨花楼小抄》《梨花楼品书录》《梨花楼感旧录》《梨花楼淘书录》《山居食记》《沁源老民歌》《沁源老味道》等书稿能让有眼光的出版家看中,列入选题,公开问世,让一介布衣,满足书愿,无名小花,尽享春光。也愿我的梨花楼能多多收典籍,静静享书香。女儿学习好,山妻身康强。儿子得贤妇,老夫写新章。闭户伴群书,不入名利场,无须饮美酒,但愿有饼汤。如此小康景,平生愿已偿,晴耕复雨读,便是大吉羊!

身为平民,就盼着有一个温饱,一个平安,一个如意,一个吉祥。千万不要让人们再过上那种“十六个人分一个饼”的苦日子,羊年便是大吉祥!这样的生活,则我愿足矣!真应感谢造物主,“其喜洋洋者矣”!



羊羊羊,大吉羊,喜羊羊! 美羊羊!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阳春正是读书天

杨栋

二月是民间过春节的时节,网上有帖子说“有一种年味叫读书”,每年的春节期间,我都要寻找好书,享受悦读。
有报道说:“迄今最为完备的林徽因作品全编《林徽因集》三卷四册精装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包括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等相当数量的林徽因文稿、书信、照片系首度曝光,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书中数百幅林徽因原版影像、林徽因手迹均高清印制,随书分别附赠林徽因诗歌、书信、美术手稿复制件三种。”最让人心动的是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了,才子佳人,诗意挚情,爱的传奇,情的旧梦,总是那样吸引着读书人的眼球。
石兵是一个画家,他画的戏剧画有漫画意味,在孔子网上找,有他的《石兵画集》,原价80元,以20元买到,有《石兵纪念集》,原价70多,以26元买到,哲人仙逝,手泽犹存,看看他的画,心情好许多。
姜德明先生新出了一本《梨园书事》,这是一部关于京昆的书话,是姜德明先生有关近代京昆文献收藏的文章之合集。姜先生是当代藏书界的收藏大家,尤其以收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版本著称。《梨园书事》(姜德明签名钤印本?北京社限量精装毛边本?赠杨忠义原版藏书票?编号)在布衣书局一本拍卖到了800多元,真是有身价的书了,姜德明先生送过我好几种签名本,我想和姜先生再讨个签名本的,但他已80多岁,不想给他添乱了,在卓越收藏了一本,等待搞活动时收进。藏书家韦力说:“给姜先生打电话,告诉他这部书出得确实是漂亮,姜先生说这书本来就是要赠送给一些朋友,但杨良志拿着毛边本让他帮着签字并帮着寄出,让他省了不少事,他说自己对这部书的出版很喜欢”。
《晚窗偷得读书灯》是流沙河先生一本特别的随笔集,论书解人谈文化,妙趣横生,购买一本,当枕边书看看,也有兴味。
《师陀全集续编》收入师陀自1931年以来创作的全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戏剧,未刊稿,书信,日记,文学论文等,以前购买过全集,收之以成全壁,师陀的小说,还是很好看的。
《海上繁华梦》是晚清艳情小说,作者孙家振。小说取材于晚清时期上海十里洋场的社会生活,以描写妓院、赌馆为中心,灯红洒绿、纸醉金迷,时下城市,仿佛近之。这也是一种时代缩影,读之可了解一些人情世态。也是强于博奕之兴吧。
《一日一花》是一本花道的书,在东日本大地震后,作者川濑敏郎从2011年6月开始的一年,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持续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广受好评后汇编成这一册精美的图鉴。366个作品野趣中充满了宁静和雅致,是让人心情宁静的书,书友纳兰风清在博客上介绍过此书,也收得一本供新春养眼,还买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四季花传书 》,有读者评说:“山中采撷三两枝,巧手饰,意清幽,独品香茗,禅意盎然。”的是知音之语。
阿加莎?克里斯蒂,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一生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 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造的小胡子侦探波洛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 侦探小说作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新星出版社已出了她的33本小说,一次购入,作为慢阅读的储备。比之看流行读物好多了。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人中的诗人,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她的诗集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囊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等所有美国重大奖项!诗作入选美国大学必修课和耶鲁大学公开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芤的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选自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完本,特别收录诗人创作手稿15篇。也放入收藏夹。
《读信札记》 精装本,是韩羽先生新书,本书收入韩羽先生与六十余位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家的七十六封通信和六十九篇札记。这些信件来自于书画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电影艺术家、诗人、编辑等,他说:这束信札,虽已陈旧,但璞玉浑金,不减其光。只言即能解惑,片语诚可去缚。前辈指迷,同侪相勉,推襟送抱,我画坛小子,何其幸哉!之所以遭穷途而不哭,处涸辙以犹欢也。文人雅集,信扎留影,看丁聪、方成、华君武、王朝闻、孙道临、张乐平、荒芜等文化大家与漫画大家韩羽先生的书信影件,亦书亦画、亦庄亦谐、妙趣天成,也是当代的一种信札收藏品了。
买到一本《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和《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民国文人书法丰富多彩,书中所写的人物个个都是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功底,称他们写的毛笔字为文人书法。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朋友寄来的书有江西易卫东的《夜读记》,是他的读书日记。有北京苑英科兄新书《崛然独立,孙犁纷争》,这是他的最新力作,通过对人事文事的剖折,反映了孙犁一生的坎坷,也从另面塑造了孙犁文学巨人的形象,如同一本孙犁的别传,读来令人唏嘘。有钟叔河先生的签名本《大托铺的笑话》,文笔老辣,味道醇厚。临汾范永生寄来一本旧书《我的书斋》,也是很精致的小书。太原陈为人老师发纸条说出了一本随笔《红星照耀文坛》,也要送我,学者丁东说:“本书讲述了8位苏维埃文学艺术家的命运,浓缩了作者对苏联时代文化艺术的全方位反思。反思他们其实就是反思自己。因为在20世纪,对中国政治走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政治,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文学。”
教授谢泳说:“本书作者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前苏联文学的,但他叙述这些作家命运的角度非常独特,故事讲得很精彩,我喜欢读这本书。”
陈先生本人说:“反思苏维埃系列文章,2012年即已完成。承蒙林贤治先生法眼看中,列入花城出版社“西窗雨”丛书。”这真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书了。
北京谭宗远兄说印了一本新书,只印了五十本,用了我的漫画作封面,他说五十本里也一定有我的一本。
想购买的书还有日本著名文学家永井荷风的《雪日》,他文字独具日本风格,美丽且温暖,情感细腻而真挚,德富芦花的《春天七日》,是陕西出的饕书客“日本之美”书系之一。是德富芦花的经典散文作品集。在暧暧的春日里,在五彩缤纷的春阳下读这样的书,应该是最惬意的事了吧。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喜欢上了一个人的书



--------我的“孙犁文库”

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作家,是一种缘分,我从上世纪80年代喜欢上孙犁,之后便开始注意收藏他的著作,日积月累,收藏了整整一大柜,我把这柜书放于我的卧室之内,名之为“孙犁文库”。
据说,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已去世的知名作家都要设立专门的文库,如“巴金文库”、“老舍文库”等等;乡土作家刘绍棠,是他老家的县档案馆为他搞了个“刘绍棠文库”。孙犁先生生前也想把他的书捐给文学馆,以他的名望也该在馆里有一个“孙犁文库”,但一直没有实施,现在他的藏书还在天津。

有个文库,一是作家毕生的创作资料和藏书有了归宿。其次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再一方面也是一种地方的人文旅游资源。
我的“孙犁文库”则主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人生的纪念,先生生前签名送过我十多本他的书,我和他是一种忘年之交,师生之交,君子之交。他的百花版文集8卷出版时,我买了一部签章本,是老人家直接与出版社联系替我买到的。之后,我又买到了他5卷的精装本、平装本。再后来,又买到人文版的《孙犁全集》。天津日报社编过他的一部文集,知道消息后,我托了所有天津的熟人,想购藏一部,这部书的审校者刘运峰兄来信说“尚未出版”。我想要这部文集,是因孙老一直在这个报社工作,文集收入的是他在《天津日报》发表的所有作品,并配印了当年的报影、题图、插图、尾花等。我把这个消息写信告知北京的“孙迷”孙桂升,他也托我寻买一部。等了好些年。每天上网,都在“百度”中搜索“《天津日报》版孙犁文集”,输入的次数多了,电脑上也形成了自动记忆,一打“天”字,就跳出来这个词,一日搜索,竟见当当网已在销售,大喜之余,一订二部,一部自存,一部寄给了北京的桂升先生。


后来在网上,买到了先生不少早期版本,有的一本要好几百元,买到了他的外文版,他的各种选编、精编。有不少书是编者赠送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汪稼明先生送了我《书衣文录》,天津刘宗武先生送了我《幸存的信件》,北京段华兄送了我早期版本《文艺学习》。收藏的东西多了,资料就有了用处,一次河南出《芸斋小说》,书名想用先生手写体,还是宗武先生让我在孙犁给我的信中选辑出这4个字,无法邮寄,就粘在“布衣书局”网上,请谭宗远先生转给了他们。我买孙犁的书,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嗜好,一种偏执,他的《陋巷集》,我一买几十本,送给亲朋好友。一次我县搞征文评奖,我买了不少他的《孙犁选集》作为奖品,作者们高兴得像得了宝贝。
我的孙犁收藏,有一些珍本、一些签名本。但比起北京段华兄,还是差远了,他收藏的孙犁版本,当是国内最多的一位。我在网上发现,先生的《无为集》出过港版,《荷花淀》出过英文版,这些书已很难寻觅,但我还在寻觅。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有一天,我会寻到这两本书的。喜欢一个作家,就想收藏到他所有的作品。
我会用一生去热爱孙犁,收藏孙犁,学习孙犁,怀念孙犁。孙犁的书,是富有营养和光华的不泯之书;“孙犁文库”,也该是我藏书楼中的一座文学宝库。

楼主:梨花书屋

字数:3526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5-02-01 23:36:00

更新时间:2019-05-28 09:34:22

评论数:5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