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梨花室闲话(梨花楼主人杨栋小文琐录)

梨花室闲话(梨花楼主人杨栋小文琐录)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两个来自解放区的乡土作家



-------谈孙犁与赵树理

在解放区的文坛上,孙犁与赵树理是两座高峰,他们一 个战斗在冀中平原,一个奔波于太行山上,但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根据地的战斗画卷,成为那个时代的歌手。 1985 年,我去访问孙犁先生 ,在多伦道他的寓所,他问我,“最近我写了一篇 ‘谈打’,你看到了么?”我说:“没看到。”他说:“是写赵树理的,赵树理是你们山西人呵。”我说: “赵树理就是我们晋东南人,是沁水县的,他那里的沁河发源地就在我们县,所以我们县叫作沁源。”他感慨地说:“他在文革中遭了不少罪。” 我听有人介绍50年代中国作家中写农村生活有 “四大名旦”之说,他们是赵树理、周立波、孙犁和柳青。其中赵树理和孙犁是以写解放区生活而驰名,而且他们都带起了一批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山西写农村生活涌现出了马烽、孙谦、李束为、胡正、西戎、韩文州等人形成了山药蛋派 天津河北则在孙犁的影响下,成长起一批青年作家,如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人,被人誉为“荷花淀派”,他们都为塑造和讴歌中国农民作出了劳绩。孙犁对赵树理是很关注的,他说在冀中时就读到赵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他 曾在文中称赞:“在炮火烽烟中,绽放了一枝奇异的花,就是赵树理的创作。”

赵树理对孙犁也是关注的,他到天津时还亲自登门访问了孙犁,孙犁在“谈赵树理”文中写过这次会见: “是 1950 年冬季吧,有一天清晨,赵树理来到了我在天津的狭小住所,我们是初次见面。”在这次见面中,赵树理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说赵的形象是“峋峋如农村老夫 子”,“我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作家。”他们创作风格虽然不一样,但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他们的交往中并无门户之见,流派之争,而是互相理解,追求着艺术成就。孙犁对赵树理的评价极高,他说起赵树理,曾称赞说:“他是我们这一代的优秀人物。” 孙犁和赵树理都出身农村,赵上的是师范,而孙犁也当过教师。是抗战这神圣的事业成就了他们文学的伟业,即使 他们都热爱文学,但如果没有遇到那场轰轰烈烈的民族战争,他们也就写不出那样的传世名作。孙犁在文章中也评价 赵树理说:“如果没有遇到抗日战争,没有能参与这一伟大历史,那么他的前途,他的创作,还是很难预料的。历史环境相结合,结局也要打些折扣,他可以沉没乡塾,也可以老死户牖。”退一步说,也是一个“乡村学究”或“孩子王”了,这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感受。1995 年,我去天津学湖里新居访问他时,他和我又谈起赵树理,他说:“台湾的《中央日报》最近登了两篇评论文章,一篇是写赵树理的,一篇是写我的。”我说:“他们应该登,你们的作品都是写全民族抗战的大事。”我告诉他,山西对赵树理研究很重视,成立了赵树理研究会,省里有一个,长治市有 一个,还成立了“赵树理文学院”。他说,天津也成立了他的作品研究会,但他不主张出外拉赞助,要钱搞活动。我对他说:“搞活动还是要花钱的,我们长治市赵树理研究会,是市里财政拨款,还办有赵树理研究刊物。”他说:“山西的赵树理研究,确实搞得不错,他们也给我寄了不少资料,不少书。”对有关赵树理的文章他都是喜欢看的,我后来查到他说的那篇“谈打”,才知道是他写赵树理在“文革”中挨批斗和挨打的事,他在文中说:“我眼前的文章,写得是赵树理的最后五年,说他只是回答了一句问话,就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五大三粗的汉子,当胸击了 一拳,赵应声倒地,断了三根肋骨,终于造成了他的死亡。”他的沉痛溢于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这位战友,这位同道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从天津回到山西,我将手边的《赵树理研究》刊物给他寄了几本,他收到很高兴。自古英雄惜英雄,他对赵树理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是毫不含糊的。他在文中对赵树理作了这样的描述,“其实像赵树理这样的作家,虽承担有钱的虚名,在他有生之日,是没有什么金钱欲,也没有享受过什么物质的。他追求的是艺术成就。”
赵树理对他也肯定是钦佩的,不然,他到了天津也不会一个人跑去专门看望孙犁了。两个写农村生活的“语言大师”、“铁笔圣手”的交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话,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春节赠友






杨栋



“踏雪送残岁,

书红迎暧春.

农历逢吉羊,

玉宇起祥龙.

翰墨作生涯,

典籍伴晨昏.

梨花小楼上,

佳节念知音.”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晚清民歌劝读书





杨栋



《晓风残月》一书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民歌集,抄本收藏在台湾的中央图书馆,书中有一首描写读书的民歌,反映了中国自古"读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歌日:

"读书子弟最堪夸,四时美景真无假,花朝月夕吟诗句,熟读经文贯五车,此读万般皆上品,读书第一美荣华。金銮殿上君王宠,轿马行来宝盖遮,吃得是上白珍珠俸禄米,穿得是朝廷钦赐御罗衣,车马盈门朱紫贵,堂前美女送茶汤,三妻四妾同欢笑,饮酒闲观四季花,真个实堪夸。"

中国人读书自孔夫子起就是为了作官,"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时下农村家庭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成才,因为只有读书可以改变农家子弟的命运。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夸大了书的作用, 这和60年代崇拜"红宝书"一样,有些荒诞。外国人读书是为了济世,所以崇尚科学,中国人读书为了升官,所以死守国学,甚至推崇什么"领导科学""厚黑学",从这首民歌看出,"读书做官"的追求,在中国已经是深入民心,扎根民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根深蒂固的读书观,能不造成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么?

什么时候读书人读书不再说是为了作官,读书就是一种有意义的读书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一个读书人终于作了“四珠富翁”

-----收藏黄裳先生<珠还记幸>修订精装本小记

黄裳先生是我景仰的一位老人,说景仰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他的文字是真正的掌上珠玑,书斋妙品,前段上孔网,他的一本民国版《锦帆集》拍到1725元的高价,难得有人惊呼“这真是纸黄金”了。
他有一大批“黄迷”,许多爱书的学子,文坛的书人,都喜欢他的书,网友“文泉清”,专门写了“黄裳著作入藏记”,上了“天涯网”和“孔夫子”,点击率很高,版主专为这个贴子飘了“红”。
我也喜收黄裳先生的书,许多年前是见一种买一种,买来后是有一本读一本,并写了“读黄小札”在《藏书报》连载,也从网上高价拍到几本他早期的书。前些年有几位中学生来访,我对他们夸耀几种黄著,他们想用余秋雨的书交换,我说“拿一栋楼也不交换”,不久,却被人家窃去了,我虽很遗憾,但好书之心人皆有之,为得珍贵的黄著而出此招,我也就宽大为怀,听之任之了。鲁迅说:“窃书不算偷”,我只好又托四方书友帮忙求购补齐。因托的人多,有几本书,都有了复本。现在,我的藏书楼上,有一柜书名之为“黄裳专柜”。
前不久,在网上知道,先生的《珠还记幸》出了修订本,此书虽已收藏,但再版本是彩色插图,又是大32开本,便决心买一部,隔几日,网上有帖子说还有精装本,更是欢喜不置,便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北京书友孙桂升,让他找三联朋友帮忙购一精装本,他多处联系,才知精装本是黄裳先生本人特制赠友人之礼品书,出版社也没有存书的。
又上网搜寻,见先生已圈定赠京华书人名单,有姜德明、范用、杨之水、董桥、黄苗子、黄永玉等人,帖子介绍“是书制作精良,乃精装书目前最高水准”还说:“黄老对此书极看重,不然不会下大力让华联作精装本。”精装《珠还记幸》这样珍贵,京华受赠者皆为大名士,我就有些失望了,“予何人乎?”敢跻身这些前辈爱书人中去求得此书?读网友上海青田山房主人“黄裳及其它”网文,他描述他访先生时:“黄裳先生话更少,近在咫尺,坐在沙发上,他,只是等着我说话,像是接受采访一般,我说一句,他回答一句”。这使得我想起一个女朋友说的话:“能说的人干的少,能干的人说的少”。黄裳先生著作等身,他是用他的作品在说话。
上网时,又收到苏州朋友王稼句的网信,他说黄老作品研讨会将在13号举行,也邀请了他,我便又请他帮我会海觅“珠”,我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今年如能得到《珠还记幸》精装本、就该是今年买书最得意的书事了。”稼句兄复信说:“研讨会也邀请了《珠》的责编参加,他会尽力帮忙找”。我怕难找,便先从网上邮购了一册平装本先睹为快,收书之日,抚摩把玩,真如明珠在侧,光生几案,古色斑斓,照人眼目。
有一天,我却意外收到黄老一封来信,去年我托一报社寄过他书,半年多他才展转收得,他来信给予说明。黄老书札,言简意远,翩翩如古人情致,我赶忙复信并提出想购精装本的事,还附了书资。过后一想又很后悔,精书仅百本,北京已赠送近30本,他的朋友多,恐是僧多粥少,难以分配了。黄老已届90高龄,这不是又给他添了包书寄书之劳了么?
初夏的一天,绿衣人却送来一件快包,取出一看,竟是黄老寄来的精装本,布面精致,高雅庄严,书名下“黄裳”二个手写体签名温厚而美丽,一如先生之人格,熠熠闪射光彩。他在扉叶上写了“赠杨栋先生,黄裳,戌年初夏”内文也均用铜版纸印出,厚重雅洁,古色生香。先生在信中说:“《珠还记幸》印本一百册,为非卖品……因此汇款求购者纷至,不胜接应之若。今以一册奉呈,尊款亦付还,我非卖书人,此意请谅鉴。匆此即问,近安。黄裳06.6.11日。”看快件之信函是黄老亲笔,黄老是亲自到邮局付邮此书的。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老作家对一个年轻学子的深情厚意。
(黄裳先生签名本)
我终于得到了一部好书,这是一颗明珠,一颗无价的珍宝,收书之后特配一礼品包装盒装之,并吟成小诗以表对黄老感激之情:
“深山初夏千峰秀,满目芳草翠欲流,绿衣报喜到书屋,沪上寄来一明珠。”“来燕榭中书香浓,笔下生花锦绣丛,古人美婢换珍籍,从来好书胜佳人.”“一部奇书万人求,咳唾生珠播九州,梨花楼里结书缘,得此一编胜封侯。”“无数“黄迷”仰山斗,等身著作传世文,我在太岳遥相祝,天佑黄老作寿星。”(2006.6.14日)
(附记)寒斋 有4 本<珠还记幸》了,初版本是高价从网上购得,品相很好,书品自然旧,买到这本《珠还记幸》时,我曾高兴地在书的扉叶上题了一首小诗:
“不作老板不作官,卜居书楼天地宽。诗文书画随心写,经史子集任意观。送去肉禽老父笑,买回花衣小女欢。人到中年知天命,闭门寒斋如坐禅”。2004年10月10日晨口占抒怀并记。”这本书是北方交通大学藏书 ,想不通堂堂高等学校也不重视书,使如此珍籍流落市肆。另一为香港版《珠还集》,乃以《中国青年》创刊号与河北董先生换得。再就是与旌旗网新购修订本和这本珍贵的修订精装签名本了,四珠入室,书香四溢,余可称为“四珠富翁”矣!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喜欢上董桥先生的书






迷上董桥是十几年前的事,在《读书》上读到一篇“你一定要读董桥”,猜度董桥何人乎?竟有人如此推崇,后来买到三联版《这一代的事》,读了只有拍案叫好。他的文字是才子加绅士式的,敏锐而典雅,仿佛老户人家珍埋在后园的“女儿红”,醇香诱人,又有一种只可意会的猗旎情怀。
董桥的语言有一丝欧化,有一丝古典,有一丝口语的俗艳,也有一丝雕琢的意味,他喜欢玩古玩小件,他的文章也如那些名士的斗方,学者的信笺,古董的竹刻,出土的绿玉,温润而多情味,使得人爱不释手,大有杜老“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意。他写的小品短小精致,是雕刻出来的极致,是思想的散墨,文化的眉批,故国的情怀。用他自己的话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读他的书,他是这样追求的,每读一篇,零金碎玉俯拾皆是。仿佛天女散花,有目不暇接的缤纷,又如珠玉在手,有沁人心脾的宝光斑斓。
此后我就留心着买他的书了,但国内出版极少,花城曾出了《跟中国的梦赛跑》,但邮购落空,托友无望,至今未了此心愿。1996年书友龚明德编了《董桥文录》,他帮我购到一部毛边本,得书之日,坐在小院豆棚瓜架之下赏读,觉得真是享到了人间清福。恰好北京书友卫建民寄赠我几张美国藏书票,即以其一粘于此书扉叶,并写下“杨栋珍赏”数字,配了一礼盒收藏,此书在我可算珍同拱壁,爱如掌珠了。
此后我又买到浙江版的《董桥散文》,里面有他几幅照片,他不像一个学者,倒像一个学子,他坐在钢琴前潇潇洒洒,琴盖上有一尊西洋美人塑像,他的样子,仿佛是乐坛圣手贝多芬或萧邦。读他的文章,想象他该是老夫子一样的古朴,该是戴着深度眼镜或穿着兰布长衫的名流,怎么也不敢相信,他是这么一个翩翩佳公子,斯文美“中年”。此书在国内印了4次,行销十几万册,可见迷董已蔚为大观。后来天津百花社张爱乡大姐送我一本《董桥小品》,又购得三联版《从前》《旧情》,虽有的篇目重复编选,但因他那文质彬彬的文字,风度翩翩的情调,半文半西的调侃,亦庄亦谐的品味,所以一概收罗如库,以壮观瞻。再后来他的书在大陆越出越多,有辽宁的《书城黄昏即事》文化艺术版的《没有童谣的年代》,江苏文艺版的《旧时月色》,古吴轩的《董桥序跋》,后者还收了董先生不少照片,惊鸿照影,心仪已久。神交名士,谬托知己。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书事。他的文章总是那样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淡墨白描,顺手装点,”有六朝人“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意态,有张岱,袁宏道悠闲意远,超凡脱俗的情致,也有英伦随笔幽默而深刻的特质,叫人愈读愈向往,大有如入梦魅不能自拔之感。
上网之后,见网上竟可买到董桥的台版和港版书,但这些书都很贵族,装桢厚重,印制精美,国内版与之相比,仿佛婢女站在贵夫人膝下,显的寒酸而小家子气,虽每本书价都在百元以上,但爱董心切,还是一口气买了十多钟,《白描》《小风景》《甲申年纪事》,《保住那一发青山》《回家的感觉真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故事》《记忆的脚注》为迷董而一掷千金,亦买书之豪举也。
一次在孔网,见有售《董桥文字集》者,要价700元,此文集共18本,但卖家只有17本,虽缺了一本,咬咬牙还是拿了回来,置于架上,如同“断臂维纳斯”,残缺是残缺了一点,却大美无言,为陋室增添了雅气。用董桥的话说“江山富了,欺世的欺世,盗名的盗名”,吾辈既为文人,还是安坐冷板凳来读读书吧,尤其读一读董桥的书,心气里也会添几缕旧时月色的芬芳。戌年那一个长长的腊月无事可作,我便在枕边夜夜相约董桥,听他谈陆小曼画的温山软水,张充和写的《昆曲日记》,以及“王精卫的三个女人”“周炼霞的秋葵双蝶”这些陈年韵事,一如古代仕女的惜花心事,嗅着满地落红也有一丝浅浅的会心,那种凄清美艳,真可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董桥如有新书,我还会买的,江山如画,像他这样的读书人时下实在找不出几个,他是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多年,任过香港《平果日报》社长,《明报》总编辑,他的文章多为报刊专栏而作,欧风美雨,飘来笔下,新闻古玩,杂缀花笺,写出的文章就如儿时玩过的那个“万花筒”,摇一摇变一个花样,看得人眼都花了,心也醉了。留下的是碎锦一样的记忆。读了他的许多美文,不禁想哼几句诗表达对董桥的痴迷,词曰:读董桥(调寄浣溪沙)
“湘竹廉外月如钩,
寒窗悦读梨花楼,
醉人文字解千愁。

一卷《故事》恍如梦,
名士佳人艳欲流,
睡前更堪几回眸。”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梨花楼珍赏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读书小记



太学生进谏

《双槐复抄》记:明代景泰初年,京城内外“建寺赐额者二百多区。”真是“京城三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了。当大兴隆寺兴建时,太学生姚显上疏皇帝说:"王振竭生民膏血、修大兴隆寺,极为壮丽,车驾不时临幸,夫佛本夷狄之人,信佛而得夷狄之祸,请自今凡内臣修盖寺院,悉行拆毁,用备仓厫 勿复兴,此万世之法也!”这位大学生批评执政者挥霍人民血汗,大兴土木,并说佛是外国人,信佛就会得外邦来的祸患,当兴隆寺修成后,皇上还要去参加典礼,另一个太学生杨浩又上言说:“ 陛下即位之初,首幸太学,海内之士,闻风快睹,今又弃儒术而重佛教,岂有圣明之主事夷狄之鬼,而可垂范万世者邪?"于是,皇上当天便取消了这次行程。
这位大学生大意是说,你刚上任时,先调研的是大学,人们觉得你重视教育,所以大快人心,现在却不再重视教育而倡导宗教迷信,你崇洋媚外去拜佛,必将受千秋万代人们的唾骂了"。这位皇帝很贤明,非但没有拘捕和镇压这两位大学生,反而把杨浩升了官,他当过右副都御史,在封建时代,作为大学生给皇上提意见,简直等于犯上作乱,所以,在当时也是"二疏既上,名震京师!"但碰上了有作为、有担当、有胸怀的皇上,他认为大学生们议政也好、放言国事也好,是没有私心 的,都是"身为士子,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表现。当时朝中官吏都媚上,挑好听的对上面说,皇上周围皆谄媚之人,谁也不愿批龙麟,逆上意,只有几位莘莘学子,还敢初生犊子不畏虎,以天下为己任, 出来写信上言给元首提正确的意见,所以史书也记,当年“谏官不言,故二生取重于世焉!”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开卷深忆“湘绮楼”





湘绮楼是湖南一代文豪王闿运的藏书楼,王曾有《湘绮楼文集》26卷,《湘绮楼记》中记:"所居五楹通楼,前临平田,绿苗无际。后游灵城湖楼,恍惚似之,但白波连山,无稻田也。"可见老王是喜欢书楼与田畴相映,古人耕读传家的意境的。之后,他修了两次藏书楼,均以旧楼名“湘绮"名之,年七十岁时,他的弟子和学生们集资在山塘筑了新的"湘绮楼':以示庆祝。"春有桃花牡丹,夏有荷池,秋有红叶远桂,冬有松雪。若使科举不废,练军不兴,则学使案试,朝使督抚阅兵,皆过门停骖,吁其盛也。"但由于战乱,当地组保湘军,加之烽烟遍地,不久,这座"回廊别室"、飞阁流丹,弟子们"费四百金"修成的楼也消失了。《亦佳楼小品》记:"湘绮故居,十年前湘乱迭乘,闻其迭遭兵燹,书籍散失殆尽。"后人赋诗日:

"荒村零落少人行,但见歌吟樵与牧,

攀跻幽径过山塘,十年重到湘绮屋,

升阶笑问应门童,但云我是周人仆,

园林寂寞惊萧然,三五昏鸦噪寒木 ......。"

如果不是战争灾难,湘绮楼也和"天一阁"一样成为湖南的一处文化胜景了,但遇到战争,玉石俱焚,连圆明园、阿房宫都变为劫灰,一处文化人小小的藏书楼,就是“更能经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了吧。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大明官员“吃空饷”





《寓圃杂记》记:明代正统十四年,周文襄当东南的巡抚,他上报皇上说东南缺少官员,私下把自己门下的人都提拔使用了。造成了当地官多为患,吃空饷的甚多。他有位叫邵昕的部下,已经是长州的县官,请假回家丁忧一阵后,又被上级任命为昆山的县官,一人兼了两县的官,多吃着一份工资。当时有的县还有"双尹、三丞、四簿之滥。"不少官在其位不谋其政,全吃着国家的空饷。有一次周巡抚到昆山县调研,当地人对县官吃两份工资很有意见,但上访无门,有个叫王超国的县民就写了一首诗,贴在了周巡抚来时必住的一个高级宾馆的墙上,

“昆山百姓今何辜,一邑那胜两大夫,巡抚相公闲暇处,思量心里忸怩无?”

“文襄见之,略无怒色, 邵也不久而罢。”

这位巡抚结党营私,卖官发财,他怎会管你一人多职,多吃空饷呢,别说他会"心里忸怩,"自己惭愧,这种贪腐的大老虎,早磨成了厚脸皮了。但他也担心犯了众怒,有人举报,怕中央巡视组来调查他,于是,悄悄地把这位不走运的县官给免职了。但其它地方的官员依然吃着空饷,作着清闲官儿,大概上幼儿园就当了公务员领工资,一个单位配十几个副职的事在当时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吧。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杨栋:官场流行“打招呼”(梨花楼小抄)





官场流行“打招呼”



《亦佳庐小品》记:

"徐为会典馆总裁,门人某太史欲得馆差,徐峻拒之。某求之不已,徐为所亲日:"某用人必当其才,最恶请托,某告以勿再请,否则白简莫怪!"所亲以告某太史,翌日,徐遇孙于朝,济宁日:"翰林某可与馆差。"徐方欲言,济空作色日:"此何大事?朝廷美官多,不必此也!"徐唯唯。翌日,会典馆知会送在某太史家,已奉徐总裁谕派协修矣。"

在光绪年甲申后,朝中由孙济宁当国,也就是当总理,而有位姓徐的是会典馆总裁,相当于省部级官员吧,有人和徐走后门想去当个部里的国家公务员,徐总裁铁面无私说"我这人最讨厌人打招呼,走后门,告诉此人不要让他再活动,不然不要怨我对他不客气!"可第二天上了朝,孙济宁总理亲自和他打了招呼,他还想婉言拒绝,但总理板着脸教训他:"这算什么屁大的事,国家的官多如牛毛,不必这样小气吧!"

徐总裁不敢再吭气,第二天就把录用通知书远送到史家了。中国自古人情大于王法,官高一级压死人,徐部虽想搞弊绝风清,无奈上面有高压,他也只能同流合污,拿原则作交易了。在一个“打招呼”“写条子”“打电话”“讲人情”的时代,也是人治大于法治的,有了这样的"总理","部长",这个晚清政权的垮台也就只能是会更垮得快些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我是汪曾祺先生 的“粉丝”


几十年前我喜欢上了汪曾祺先生的书,他的那篇“受戒”,我读了好几次,有常读常新之感,为了细品真味,我专门买了一本选有此文的《阅读与欣赏》,好多年成为我的“枕边书”。
贾平凹曾赋诗日:“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确实是经过修炼的真人,他的作品到晚年真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许多文学爱好者,都成了他的“粉丝”。后来知道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就开始注意搜购他的作品,先是买到了他一本《晚饭花集》他在序中说他喜欢《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他的小说也是当代的“笔记小说”。受其影响,我也专门买了《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几十本,想从中体味汪先生的文章神韵,作品轨迹。他是江苏高邮人,那里是水乡,他的作品也有了水的灵气,那篇“大淖记事”,使人想到沈从文笔下的“湘沅”情调,他称沈从文是“水边的抒情诗人”,“他的字是一个字一个字雕出来的”。在汪先生笔下,文字也极简洁朴素,他继承了沈先生的衣钵,他自己也是一个“水边的抒情诗人”。

(汪曾祺先生 的画)
其后,我又购到他的《草花集》《旅食集》《塔上随笔》《晚翠文谈》《汪曾祺小品》,他的散文写草木、写吃喝、写戏剧,均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这与他的阅历他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在剧团工作,很懂戏,他常写唱词,就又很懂诗,他还画画,山东画报出版了他的《文与画》,他的《汪曾祺画集》,据说一册已卖到600余元了。
1987年漓江出版社出了他的《汪曾祺自选集》,我当即邮购一部,多少年一直是书斋良伴,案头清供。是文学珍品,优秀读物。他也是一个文学伯乐,我们山西的曹乃谦就是他推介给文坛的,他不仅为曹为发表作品,作了评论、序言,他乐于为文学新人喝彩,捧场。
前几年上网,见有人售他北京版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索价70元,踌躇再三,还是买上了,在这本书作者简介中他自谦到:“学无专长,兴趣又杂,岁月蹉陀,成就甚小”。但从此之后,他仿佛到了喷发期,写了许多小说,也写了不少精短随笔。从此,我见汪书就买,又买到了百花的《汪曾祺散文选》和《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汪曾祺传》。江苏出了他的文集后一直没买到,他逝世后,北京出了他的全集,几经周折,总算买到了一部。
后来上孔夫子网,还有人出售他的自选集,虽然寒斋已有一部,但看到出售的是此书精装本,仅仅印了450册,于是也以百元高价一举购归,以作人生之纪念。
我还邮购过他一本《菰蒲深处》,正好那年认识了一个念师范的女孩,我便将此书转赠她了。在我这书是最珍爱的厚礼了。汪先生的书大约出了近30种,早期的《邂逅集》《羊舍的夜晚》已难寻觅,成为文物。他死后出的书则大多炒作,或分类选编,多处出版,或改头换面,重复选目,叫人生逆反之心,兴滥出之叹。如近期印行了《汪曾祺说戏》《汪曾祺主页》《汪曾祺谈吃》,虽印制精美,但多属冷饭,叫人不想再买了。
前些年还在长江文艺出版社邮购到《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卷》,列入此丛书的还有冯骥才、贾平凹、忆明珠,这四位皆诗、文、书、画俱佳,是真正的当代才子了。细细检点,我入藏的汪氏著作已近20种,先生虽驾鹤西游,但他的作品却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也哼得一首小诗,以表达对汪先生的怀念之情:“读汪曾祺先生作品感赋:
“汪是一才子,文名天下知。大笔真老辣,小说好妩媚。善写食色性,绣口咳唾珠。也作诗书画,京城一布衣。曾写精板戏,娇女唱新词。曾赴琼花宴,金盘脍鲤鱼。故人陈小手,情僧小沙弥。彩笔描凡俗,语言见清奇。老来成文豪,业余作画师。兴起喝白酒,情多惹梦思。吾爱汪夫子,书痴复情痴。吾爱汪夫子,儒雅天下知。吾爱汪夫子,仿佛滴仙人。吾爱汪夫子,书中词瑰奇。吾爱汪夫子,文狐成正果。吾爱汪夫子,当代一真儒。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姜德明先生的书话



(作者与姜德明先生合影)
北京孙桂升先生来信说,他收藏的黄裳的书有43种49本,收藏姜德明的书有27种29本,作为一个读书人,其收藏亦云富矣。
我也粗粗统计了一下我的收藏,我收藏黄裳著作50种60本,收藏姜德明著作37种40本,黄裳先生珍本有港版《珠还集》《河里子集》,毛边本《翠墨集》,自印精装签名本《珠还记幸》,签名本《河里子集》。姜先生珍本有毛边签名本,《书叶书话》,签名本《清泉集》,《活的鲁迅》《梦书怀人录》《与巴金闲谈》《王府井小集》、毛边本《文苑漫拾》等。其中有许多书,都是以百元以上高价,从孔夫子旧书网与私人购得,如《王府井小集》《清泉集》《雨声集》《活的鲁迅》,可见姜德明先生的书之声价。姜德明先生好像没有写过小说,也没写过诗歌,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书话写作上了,在孔夫子网读贴时,有一个读者感叹:“先别说人家文章好坏,能用一生去那么的爱书,爱到那个份上就不容易呵!”读姜先生的书话,我们也像跟随着他在“守望冷滩”在“书滩寻梦”了。
我买的他最早的书是花城出的《书叶集》,通读一次,了解了许多鲁迅先生的故事,这本书我珍藏了十多年,一次有一文友来闲座,想看这本书,我便大方的说:“我已读过了,就送给你吧”,但后来我又和他要借回来查看一点资料,他竟几次借故不给,不是说“书柜钥匙丢了”,就是说“书放的找不到了”。其实他怕我后悔,要回来就不给他了,无奈之下我只好从网上50元邮购一本,这次买的是二印本,翻阅之后,藏于高阁,汲取教训,不再送人,就是花钱也不卖了,后来又陆续买了他许多新书,1996年,姜德明先生还签名赠送我一本,《梦书怀人录》,得书后我欣然赋诗,以记书缘,:“秋光庭院读书天,绿衣传邮到荫园,一卷书话香彻骨,签名本上说书缘”,“吾家无田食破砚,买书钱是卖文钱,天下更有痴于我,姜公书郎小洞天。”“一朵红叶一书签,典尽春衣买芸编,梦书怀人金台路,面壁书窟定成仙。”收到此书后我披衣夜读,如入书林,秋月亲人,满窗清辉。读后又写了两首菩萨蛮词抒怀,其中一首写到:“一册新著来何处?蝈蝈声里天欲暮,倚枕读华章,满窗明月光。今夕中秋夜,灯下无睡意,文字可下酒,祥光满书楼。”此后我多方搜求他的著作,不仅买他写的书,他编的书也列入了搜购的范围。如《书衣百影》《插图拾萃》《作家百简》《北京乎》《如梦令》《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个作家读的书多了,他的选家眼光也会提高,他所选的必会是书林珍果,文海遗珠,所以买他编选的书,是会叫人信任的。是会叫读者可放心的。
因为想买他的书,每次上旧书网,都要在图书检索中输入“姜德明”三字,输得多了,电脑竟有了主动记忆,每打一姜字,他的名字便连带跳出来,看来电脑也知道我是姜先生的忠实读者了。有一次检索到一书店在售他的《追寻插图艺术》,定价五角,以为他又出了新书,又惊讶定价这么低,是卖家太不精明了。订购来一看,却是从报上剪下的一篇姜先生文章,这回轮到我自嘲了:“真是会买的哄不了会卖的”。
(姜德明先生赠杨栋签名本)
2005年10月14日,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民办读书报刊研讨会,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姜德明先生,因会议通知上参会人员中有他,我便带了二本书请他签名,并和他合了影,他生性温和,神态儒雅,看到他的风度,就会叫人想到那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时下中国,找像他这样爱书如命的人,真是屈指可数了。
前不久,又从网上购到他的《雨声集》,这是他文革后的早期文集,里边写他冒雨寻徐志摩墓地, 郁达夫故居,谈鲁迅,谈茅盾 ,谈孙犁,显示他是多么热爱和敬仰这些文坛前辈,文学老人。细检寒斋藏书,姜先生的书,我只缺《燕城杂记》了,我还会用力搜求的,他的书,我想收集完备,这也是表达我对一个爱书人敬仰之情的方式。我想起一副对联: “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姜先生的书我已基本积累全了,闲时翻阅,真如走在光天化日之下,山野春风之中,醉人的书香墨香给人无限的愉悦,我把与他的合影放在他著作的专柜之上,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情。
我想我虽没有姜先生在琉璃厂、潘家园淘宝检漏的条件,但有了互联网,我可在网上淘书,我会步他之后尘,也去作一个真爱书的人。还是用我赠他的另一首小词作此文结束语吧:“鸿燕飞函金台路,乱世谁买相如赋?芸编满绿窗,秋梦有书香。青春经忧患,老去诗相伴,梦书又怀人,展卷沐春风。” 姜先生的书,正是吹进我“梨花村”的缕缕春风呵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姜德明先生赠书记
杨栋



春节刚过,小城街巷还弥漫着爆竹响过的火硝味儿,大红灯笼挂满了院落,绿衣使者就给我报春来了。女邮递员送给我一个大纸包,大老远的就喊:"杨老师,有你的邮件!"这是一个用十六开贺年信封包着的邮件,左角开一朵红艳富丽的牡丹花,那华贵的色彩让清寒的春天有了喜气,看一下,是北京来的,底下有一个洒脱而文雅的签名"姜德明"。我心顿时惊喜,是大爱书家姜德明先生寄书给我了么,小心翼翼打开,像是新郎官款款的给新娘子掀开红盖头。一本红艳欲流的精装书一时耀人眼目,仿佛在小城开了一丛山丹。
这是姜先生新出版的《梨园书事》,大红布面精装,古黄色的书名题签,书名用了清秀高华的宋体字,封面上用墨漆勾勒了一个旦角儿的线描,水袖一场,该是场妃醉了春酒?还是小尼忽然思凡? 是梅郎梨园亮相?还是黛玉演绎红楼?这是一本喜气的书,是一本绝唱的书,京戏已成了一种国粹,在电视剧狂轰滥炸的时代,京剧已成了不绝如缕的一声古筝,缥缈花间的一曲笛韵,这也是一本怀旧的书,华贵的书了。
这本书制作精良,彩图琳琅,梅兰芳的旧剧照散着香艳的脂粉气,梨园的老书刊带着古朴的艺术味,翻开书页,听姜先生娓娓而谈“梅兰芳黛玉葬花曲本”、“梅兰芳的藏书”、“北京女旦百咏"、“天津名旦小传”、谈程砚积、齐如山、杨翠喜、尚小云、言慧珠,齐白石、俞平伯、一个个顾盼生色的名演员跃然纸上,一个个津津有味的梨园掌故叫人入迷。加上姜先生收藏的老戏本、老照片,老戏报,老剧照、老画刊,让人像走进了一个京剧的博物苑,梨园的小舞台,民国的名士佳人,在姜先生笔下摇曳生姿,古都的梨园书事,记录了京剧艺术的百年沧桑。姜先生说-:“天津是个闹市,当我还没有步入校门时,早已经受到京戏、曲艺、小人书的文化熏陶了,后,来,我接触了新文学,常跑旧书摊,也买过小唱本,熟悉了梅兰芳和程砚秋”。“因即凑成戏话几十篇,或可为往日的梨园风景留下片段难忘的梦痕”。这本书确是一个斑斓依稀的梨园旧梦了,像我这样从不喜看京剧的俗人,也被书中的图文惊艳了。易顺鼎诗云:
“演之者谁天仙人,天仙化作梅郎身,更排黛玉葬花剧,,以返绛珠仙草魂。”
“仙人游戏见天真,月影分明一证因,何必罗浮更寻梦?亭亭元是此人身"。
书中印了许多梅兰芳的彩色剧照,缤纷的戏衣上依有旧日的华彩,温柔的举止中尽是名流的雅致,一举手,一投足,都曾勾动世界的目光,容光焕发的梅郎犹在纸上蹁跹。于右任赞梅郎演洛神曰:“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春晓试新妆”,在吉羊之年的春日,我能读到这本好书,真是"抬头见喜"了。姜先生在扉叶上写了"杨栋先生正、姜德明、二0一五年二月"一行小字,使我联想到,前年我去他府上时,他签名送我《孙犁书札》的情景,他说:“出版社只送了20本样书。”二十本就给我留了一本,可见先生心中有我,对我是多大的情分。这次的《梨园书事》,出版社恐怕也不会多送他的,但他又为我的"梨花楼"寄来了一本,这份情谊在我真是其重如山了。我上布衣书局网站,见他的签名本《梨园书事》拍卖到了八百多元,可见这是一本让爱书人心仪的好书了。编者说:“姜先生此作,或可补益近现代戏剧史料之不足,有姜先生美文,配以美图及说明,加以秀雅装桢,精美印刷,做一本有特色的产品,为历史做记载,为读者奉好书。”
这本书可称是编著皆精,图文大美的一本书了。
金台雁飞古沁州,梨园香韵入书楼,山居倍感先生谊,惠我新书艳欲流。
一册新书散芬芳,如椽大笔好文章,宝刀不老南山寿,老树逢春更著花 。
姜德明先生雅人深致,坐拥书城,一生著作等身,名满京华,我在山野,只有遥祝他新的一年里笔体双建,心遂愿想,合家如意,羊年吉祥 !

.20l 5.2、28日晨7 时作于梨花楼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为会么大总统会怕文人?




《亦佳庐小品》记:章太炎高文硕学,为近代鸿儒。民初时,袁世凯非常惧怕他,将他诱至北京软禁起来,“先生愤甚,于几案遍书袁世凯三字,日必击之数四"。袁世凯为什么软禁章,书中说:“袁世凯以其持论侃侃,好为诋河,固深忌之"。但袁也不敢污辱斯文,"每月给章五百元,为一种高等囚粮之性质”。为争取自由,章太炎曾三次以绝食抗议,就是在软禁中,太炎也以自己的方式与袁作抗争,他集中寓中全体仆役规定:对本主人称“大人”,对来宾亦须称“大人”“老爷”,均不许以“先生”相称。他说"我之为此,惟以大人老爷均前清之称谓,若先生者,吾辈革命党创造民国,乃于南京政府规定以代'大人、老爷'。今北京仍为帝制余孽所盘踞,不配以“先生”之称谓的。此所以示北京犹是“大人''“老爷”之世界也。在章太炎眼中,袁世凯不过"沐猴而冠"之辈,他有诗讽刺为"云移鹭尾开军帽,日绕猴头识圣颜”,猴头指袁世凯,袁与猿谐音,骂总统为"猿猴”,故让袁总统害怕了。当时有一篇小说《纪念碑》描述说:有人和袁总统的张秘书说"袁总统挟有精兵十万,何畏惧一书生,不使恢复其自由呢?"张嗔目答道"太炎的文笔,可横扫千军,亦是可怕的东西。"章太备被软禁了4年,到民国五年袁世凯死了,才恢复了自由。"总统怕文人"虽有些夸张,但也是实情,自古专制者皆怕文人,所以才禁书、禁言论,禁思想,实行愚民政策,以至焚书坑儒。害怕舆论监督,害怕诗文流传。大兴文字狱,但"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捣毁专制和统治者的,还是广大民众,至于文人,并不可怕,古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但文人软弱,专制者才敢把你关起来,甚至把你肉体消灭了才能放心也。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才女作家话收藏-------------郭良蕙的收藏散记


----郭良蕙的收藏散记


院里的红果树上,又有了麻雀的啁啾,晨阳的光白晃晃地射在晴窗上,小屋暖和起来了,倚在枕上,就想读书,取一本郭良蕙的《青花青》,听她娓娓地谈“金碗缘”“唐代之女”,“色彩缤纷蒜头瓶”,“沙漠晚霞赏均窑”,老瓷器的奢华之色谩漶纸上,元青花闪着幽光,如同封面上青花盘印的那条普兰色的鱼,在水草中瞪着神奇的眼,向文物的世界张望。
这是近日里读到的最惬意的书,郭良蕙是台湾女作家,宝岛才女子,她写过不少言情小说,畅销故事,出版过50多部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却喜欢上文物,不仅访宝,且写起了谈收藏的散文,在《艺术家》上开了专栏。有人称赞她的文章可与董桥比美。她在台湾出版的《郭良蕙看文物》一书,美图美文,美仑美奂,在孔夫子网卖到350元。一本书这样贵,是文字攒成珠玉花钿了吧。可我还是抠门,设敢买她的高价书,上卓越网,见紫禁城出版社新出了她一套四种文物散文集,价也不贵,遂一起下单,在暧春的一个上午送货上门,如收到盼望已久的宝贝,放在枕边,不时抚看,睡前读几篇,可得一枕好梦,晨起看一段,如品数盏香茗,看作者在香港参拍,在藏家赏宝,在英伦逛古董店,徜徉于石玩之城,陶醉于古物之美,目迷五色,神与物游,心追上古,趣味天成。缺憾的是,国内版有文无图,减少了对照的美感,实物的华彩,使得缤纷文字少了几丝情致,多了一点惆怅。
作者说:“如同恋爱进展到婚姻一样,受各种现实的磨损而逐渐失去新鲜感,喜好一旦成为工作以后,所产生的压力也会减削原有的兴趣……而收集古艺品则不同,可以孤独也可以群集,可以静止也可以流动,过程中充满希望和喜悦,尤其寻到你自已心爱之物,兴奋和安慰无以名状,难怪沿来已久的“古玩”和“玩家”等名称都看重一“玩”字,俗是俗了点,却十分切题,盖真正在玩,真正为玩,而且真正有玩的乐趣也。”郭氏的文笔是女性的絮语,而董桥的作品是夫子的讲述,有人不喜欢董桥先生的“娘娘腔”,但董桥的迷人处也许正是有 点“娘娘腔”,如同京剧中小生的那声拖腔“娘——子”,一种深情,一种关爱,一种风流皆从娘娘腔中袅袅飘来,直叫观者肺腑有了回声,眼中有了情韵,不喜欢看也不行了。郭氏的文字是新派人的写法,写古董而不单写古董,“王顾左右而言他,”写的是访古的心情,玩古的意趣,有时“秀才写驴,下笔千 言不见个驴字。”却叫人一直想看下去,这套书是一个女作家写古董的书,比起男作家,自有一种姿媚处。董桥先生写古物有些华,马未都先生写古物有些实,赵衍先生写古物有些老 派,古物只有配上郭氏的灵动文笔,女性情怀,才仿佛有了情味,有了生命。这套书共四册,有《青花青》,《宝归何处》上下册,《世间多绝色》,只是这绝色并非那绝色,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绝色”,“色不迷人人自迷”,和作者看“玉 的王国”看“美色珊瑚”,看竹雕石雕 ,看绿翡翠,看红宝石,新年看旧灯,暖暖的春日有幽幽的书香陪伴,心情是十二分的宁静,“十亩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拓晚烟平”,读古文物的书,总要读有点文采的,如坊间的精装图鉴,铜纸厚砖,真是一堆又一堆的“印刷垃圾”了。读了董桥、郭良蕙、赵衍,马未都、王世襄、汉宝德等大家谈古的文字,其它的书,就真有些不足一观了。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乱花迷眼梦红楼----------- 我收藏 的《红楼梦》版本

从小就听到人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想这书一定是世上的奇书了,后来上高中,见语文老师拿着一本砖头样的厚书,书名《石头记》,是精装本,才知此书就是《红楼梦》,此书别名甚多,又名《金玉缘》《风月宝鉴》等,鲁迅称之为‘清代人情小说'.。再后来爱好上文学,许多作家说,一年总要读几遍《红楼梦》,这部书又成了中国作家的“圣经”了。文化革命中,此书又有了新的光环,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镜子,但我始终没读到此书,一次,有位朋友领着一位教授来到我住的小城,他向我介绍时神秘兮兮的说:‘红学家。’那时没有职称一说,仿佛一成红学家,就是学术权威了。参加工作后自己有了工资,我狠心买了一部人文的4卷本,终于也拥有了一部《红楼梦》,我当了十年公社放映员,放的最多的是越剧《红楼梦》,对红的理解,是靠银幕来促成的。徐玉兰和王文娟,就是我印象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了。
后来,一位老人卖他的藏书,我和一个朋友买了他两麻袋,其中就还有人文的《红楼梦》,但这两部书都被两位女学生一借不还,我就还是没有这部藏书。一次在一单位得到一本书,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但只有苐一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出的内部发行的影印本,此书字迹清丽端庄、朱色套印批语,古色古香,美丽无比,我视为至宝,虽是残本,也慰情聊胜无了。后来又在书市买了一批红楼梦续书,有《续红楼梦》《红楼园梦>红《楼真梦》《补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梦新补》《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增补红楼梦》《绮楼重梦. 》《红楼复梦》《红楼梦幻. 》《后红楼梦》《红楼解梦》《红楼梦影》等书,整整放了一书格子。后来又买了《论凤姐》《石头记鉴真》《曹雪芹小传》《曹雪芹在西山》等红学书。上网之后,红学书更是铺天盖地,我在孔网和'柏叶酒”买到了《红楼夺目红》《红楼梦的历程》,和南昌一网友买到《论石头记佚稿》,和‘千红一窟’买到了《瓜饭楼重校重评红楼梦》《周汝昌精校红楼梦》《石头记会真》等书,在当当网买了列藏本《石头记》郑庆山校本《石头记》,在旆旗网买了《红楼十二层》《红楼小讲》《红楼梦小考》等书。不管那个网,

只要在书名检索中健入《红楼梦》或《石头记》,就会有好书结阵而来,我想,要是成立一个红楼梦博物馆,红学书也是会汗牛充栋、四壁琳琅的。以个人之财力,红学书是永远也买不完的。在信上和北京的书友桂升先生谈及,他说人文出的线装影印一函八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该是最好的版本,定价1000元,他本人购藏了一部。他认为中华影印的列藏本最差,字大丑陋。他藏 有红学书200多册,他觉得“论文写得最好的是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无人能比。”比起孙先生和许多'红楼迷',我真是小巫见大巫,但看到张爱玲晚年还那样迷恋红楼,写出了》《红楼梦魅》,就觉得我生也晚,还是应该好好补补课的,说不完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不朽的。感谢网上书友帮我也园了红楼之梦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高官子弟且莫狂



《寓圃杂记》卷八记:明代时杨复在京作大理寺卿,因家里穷,便养了两头猪,每天让孩子到后湖采萍藻喂猪,但后湖住着一位法司高官,有一天高官家人不准杨复的孩子在湖边采猪菜,就把孩子打了。孩子回来哭诉,杨复写了一首诗日:



"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



古人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位法司家的人也太霸道了。连湖边的野菜也不准人采。但这位高官读到这首诗后,非但没发火,反而上门去给杨复道歉,并感谢杨复能给他及时敲了警钟。官二代发飙,小衙内横行,自古有之,现在也有不少高官之子开豪车,玩少女,闹酒店,乱法纪,以"我爸是李刚"而仗势欺人,而作为家长者也都不严管自己孩子,犯法后犹以权代法,利用关系和权

力对受害者百般欺侮,对自己孩子百计回护,这种溺爱,恰恰更是毁了自己的孩子。

老百姓说"息子胜过杀子。"可不慎哉?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退位官员更要珍惜“黄花晚节”



---------都宪焚券



明代笔记《寓圃杂记》记:无锡有个姓盛的官员,从"都堂"位子上离休回乡,在家中偶然到一室,见好几个人被铐在那里,问之,皆是他的邻居,又问为何铐在这里?告日"为负息钱。"盛都堂叫出他们,摆了一桌酒席,又把自己家子弟们叫来,让他们把放利息帐簿和券契取来,他的子弟们都拖延着不想取。都堂说:"吾将自阅,以施于官"。意思是“我要亲自问这些案子,并让官府帮助审讯和要帐。”

取来之后,都堂却一齐把帐本放进火中烧了。都堂对乡亲们说:"多谢诸君,幸无怪,烦传语乡里,但今更无索也。"诸人感激而散。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得知他的家人子弟仗势欺人,作威作福后,首先是严格要求家人,把他们勒索乡民的帐簿一火烧了。又对乡亲父老赔情,这样,小民才有活路、百姓才能安居。

时下贪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掌权,九族沾光,单位成了家天下,企业成了家族企业,“这个帮"、"那个会",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他们的行为,是比这位封建社会盛都堂的品质都差远了啊!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杨栋:晚清搞“改开”,引进扑克牌





有人嘲讽中国时下世态是"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而玩扑克牌也是赌之一种、花样颇多,有斗地主、拱猪、双升等。扑克牌是洋玩艺,是从晚清才流行开来的,而且最早玩扑克的还是一位名作家,是那个写过《老残游记》的刘鹗。

《亦佳庐小品》记:"民国初年,北京之赌风最甚,议员政客官僚,多非此不欢。赌具则麻雀牌之外,舶来品之扑克牌,尤为博徒所尚,乐其时髦也。"

“其最得风气之先者,盖为著《老残游记》之刘鹗,癸卯间,刘寓崇文门外木厂胡同,豪于资,喜交游。有"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之慨,知名之士,延居其家,供饮馔,见刘与友人为扑克之戏,刘与西人多往来,故于扑克得风气之先。"刘鹗在当时是名士,又与"西人多往来,"所以他带头玩起了扑克,也是一种文化娱乐领域的改革开放。

玩扑克是欧美人的喜好,伊战时,甚至发出了"扑克通缉令"以搜捕伊军政要员。而在中国, 扑克就只能成为一种赌具了。更有甚者,在上面画了《金瓶梅》春宫画,成为色情之传媒、社交之中介。就更走入下流了。但能开风气之先引进玩扑克,也是一种功绩,这种玩具毕竟给了国人以娱乐的"先进文化",比之掷色子、玩麻将,要文明多了。中国是一个嗜赌的国家,不少人以发明了麻将牌为荣,但也有人说,中国什么时候能禁了麻将牌,什么时候就进步了。古代官府为禁赌,有过许多法令,但都是纸上谈兵,我市从地下挖出过一块古代的“禁赌碑”,市委书记吕日周让立在街头教育民众,但书记调离,此“禁赌碑”也就风光不再,人亡政息了,在中国,向来是人情大于王法的。走在街头,真是满街尽是麻将声了。

早在1933年初,无聊文人曾今可就提出“词的解放”,并写了《画堂春》:



“一年开始日初长,客来慰我凄凉;偶尔消遣本无妨,打打麻将。



都喝干杯中酒,国家事管他娘;樽前犹幸有红妆,但不能狂。”



当年,进步文人茅盾、瞿秋白、鲁迅等都发表文章阐述观点,给予过抨击。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去“打打麻将 , 国家事管他娘 …”那这个民族可就真是没有指望了吧?
楼主:梨花书屋  时间:2019-05-28 09:34:22



二月里来买新书
新购买几种小书,贴上共赏:
竺可桢全集(第21卷) 20、19、18、日记集。
他的日记本是一个人的中国史,可以一读。已购买了前面的,补全了后4集。
潘金莲的发型
精典文库:盂兰变
想念梦幻的桂旗
画堂香事
花露天香
喜欢看作者的书,又购买了她的新著,收到一看,有三本是重版的。出版者说:《潘金莲的发型》是孟晖的第一本随笔集,出版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此次再版,我们尝试把这本随笔集一拆为三,涉及服饰的部分、涉及饮食与起居的部分、涉及文学作品欣赏的部分各自独立,做成三本小书,让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部分,也更方便随身携带和存放。“一鱼三吃”,真是奇葩也。读者却娶了高价女子,我家里已收藏了4 个”潘金莲“了,蓬门小户,真是养不起这样的高消费娘子了呵。
中国国家地理:探险途上的情书
《中国国家地理:探险途上的情书》为荒野探险家徐仁修最新的冒险经历。作者一改平日的写作风格,以书信体裁,一封封写给读者,介绍亚马孙河风光之余,常常流露真性情,与读者对话起来,读来引人共鸣。全书共有二十封,也可以视为二十篇短篇故事,它们有丛林冒险的刺激惊悚,也洋溢着探勘未知的趣味欣喜。一开始从河港出发、溯河历险鬼域、夜间深入丛林……徐先生的作品意味深长~一个用生命行走雨林的自然人 。他在大陆出的书我都要购买了。可以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很好的书了。

楼主:梨花书屋

字数:3526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5-02-01 23:36:00

更新时间:2019-05-28 09:34:22

评论数:5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