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三顾茅庐”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一段被小说笼罩的历史。《三国演义》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面,但是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只有简短的十二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从中看的很清楚,刘备主动见的诸葛亮。但是鱼豢《魏略》和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与此不同,认为是诸葛亮登门自荐。现将《魏略》相关内容照录如下【注:在《三国志》裴注与《水经注》中,《魏略》与《典略》均分别而书,绝不混同。裴松之、郦道元生活时代与鱼豢相距最近,可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二书的区分还是很明确的。据学者研究,比较《魏略》与《典略》的佚文,发现二者在体例上完全不同,因此不能视为一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一书)】: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ěr)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这段话的大意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屯兵樊城时,曹操已经平定了河北,诸葛亮判断曹操下一步就是进攻荆州,于是北上樊城去见刘备。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因而没把年轻的诸葛亮放在眼里,只当作一般的读书人接待。当时可能这样的人比较多,刘备就搞了一个茶话会,将大家集中起来坐谈。茶话会开完就散了,但诸葛亮没走。刘备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顺手拿起个牦牛尾巴编起手工艺品来。诸葛亮问:“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牦牛尾巴吗?”刘备说:“这不过是打法时间罢了。”诸葛亮又问:“将军估计一下,刘表和曹操相比如何?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再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既然不如,难道就在荆州坐以待毙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该怎么办?诸葛亮于是出主意,说荆州现在的问题不是人少,而是从北方逃难流亡过来的人都没有上户口,不是在编户民。让刘备向刘表建议,应该将这些人口普查清楚,该出力出力,该交税交税,该服役服役,这样才能加强荆州的力量。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果然增强了军力,因而知道了诸葛亮的才能,以上宾之礼相待。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将《魏略》的说法引用在注文里,并表示不可理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意思是,历史学家们由于信息渠道不同,信息来源不同,产生不同的记载很正常,但三顾茅庐这件事的说法如此的自相矛盾,实在是太奇怪了。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zhang晓l 2017-08-04 00:05:23
半夜顶起
-----------------------------
夜猫子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诸葛亮登门自荐,投怀送抱的说法,虽不是主流意见,但还是有历史学家支持。比如刘啸《“三顾茅庐”质疑》一文就赞成这种说法。刘啸认为,许多人只看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一面,没看到诸葛亮其实更需要刘备。因此:第一,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是一定要出山的,而刘备作为汉室后裔,与诸葛亮心怀匡复汉室的理想是吻合的。诸葛亮既不投靠曹操,也不依附孙权,甚至不就近为刘表服务,就是为了选择一位“明君”,刘备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一定要等刘备“三顾”才肯出山,这是说不通的。如果刘备不来找他肿么办?第二,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才,而不是一个人才;诸葛亮恰恰相反,需要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明君”,而不是一批“明君”。也就是说,诸葛亮比刘备更为迫切,他的选择余地更小,甚至别无选择。第三,以诸葛亮之睿智和他当时的社会交往,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早。天下人都知道有一个“刘皇叔”,刘备却未必知道有诸葛亮。既然机会对于他只有一次,他又岂肯在隆中坐等这个没有把握的“三顾”呢?何况当时情势已经非常紧急,哪还有在隆中摆架子的时间。因此刘啸认为,三顾茅庐的逻辑结论“实在叫人难以接受”。
刘啸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这种看法有一个问题。因为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就必须否定《出师表》,而《出师表》是无法否定的,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中明确说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诸葛亮讨论了天下大事,使诸葛亮产生感激之心,这才表态愿意追随刘备。“由是”、“遂许”两个词表明了前后因果关系。古人的自述当然不可全信,但要让诸葛亮凭空捏造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无论从诸葛亮的为人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恐怕都不可能。从他出山到上表,不过二十一年时间,许多当事人都还健在,诸葛亮不会愚蠢到当面撒谎。
因此,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的时候,不取“登门自荐”说,而取“三顾茅庐”说。他明确地表示:“非亮先诣备,明矣。”另外,陈寿在他的《进〈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陈寿说:“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接纳。”这就把前因后果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当然,三顾茅庐未必是去了三次见了一次,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三”在文言文中有表示多次、多数的意思,比如:三思而行、三缄其口等等。无论是去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刘备与诸葛亮谈话的全部内容,只知道一个结论性意见,就是“隆中对”。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难道我记错了?昨晚明明更新过一次,怎么没有显示?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所谓“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在密室中的一次会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的很清楚“因屏人曰”,就是屏退闲杂人等,只有他们两人。刘备问诸葛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意思说,汉王朝已经很危险了,奸臣窃取国权,皇上落难。我自不量力量德,想为天下伸张正义,苦于自己才智、谋略短浅,能力不够,因而屡遭挫折,以致弄到今天这种地步。但我初衷不改、志向未泯,您认为我该怎么做?
诸葛亮说道: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番话,指出了刘备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抢地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形势下,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是什么,是真的要保卫当今天子,还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总之要先搞一块地盘,作为根据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四处流浪,寄人篱下,要啥没啥。
诸葛亮指出: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没有袁绍高,人马没有袁绍多,然而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不仅依靠时机有利,而且在于谋划得当。现在的曹操人多势众,力量强大,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善于用贤,只能联合他,也不能打他的主意。
那么打谁的主意呢?诸葛亮提出两个地方:荆州、益州。他说,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向南可以直收近海地区的物产以资利用,东面和吴、会稽二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战略要地,但刘表没有这个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自然条件优越,而刘璋昏庸懦弱,北面有汉中张鲁的威胁,虽然民殷国富,却不知道爱惜。
随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完成霸业,匡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如能占据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凭险据守,对外联合孙权,同西面、南面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内广罗人才,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进攻宛城、洛阳等中原地区,将军你则亲率益州之众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酒食来欢迎将军呢?果能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隆中对”是诸葛亮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兴复汉室的旗号,为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而描绘的一幅蓝图,着重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人事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向刘备纲领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战略、策略、步骤和做法。其基本精神在于,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占据荆州“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造成鼎立之势。然后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两路钳击,进图天下。这是一个稳健而进取的战略,刘备不仅用它来指导赤壁之战,也用它作为建国图王霸之业的总方针。所以,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战略构想非常感兴趣,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激知遇,遂愿效驱驰。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其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唐代诗人杜甫写了“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诗篇来赞颂诸葛亮未出茅庐预知天下三分的远见卓识。诗人李白也写下“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的诗句来颂扬诸葛亮辅佐刘备连孙破曹、占有荆州、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力图复兴汉室的宏图壮志。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诸葛亮不但以“隆中对”闻名,而且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设想殚精竭虑。甫一出山,他就面临着曹操进取荆州的强大压力,他在联吴抗曹上表现的极为出色,与周瑜、鲁肃策划了赤壁之战,为刘备取得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然而,此后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样言听计从,亲密无间。王夫之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孙权对鲁肃的信任。在刘备时期,有许多事情是诸葛亮当不了家做不了主的。从刘备进军益州,一直到蜀汉兵败猇亭,诸葛亮所承担的角色实际等同于楚汉相争时期的萧何,战略计划的实施是刘备说了算。所以,当刘备把经营重心放到益州时,直到永安托孤之前,“隆中对”的战略实施已经出现了不易察觉的变化。
以荆州为中心还是以益州为中心,是“隆中对”的关键,关系到究竟是先考虑进图天下还是先考虑自保的不同选择。当刘备在实际行动中把重心移向益州后,固然可以看作是为兴复汉室奠定根基,但同时也开始封闭了自己进图天下的出击通道。苏洵在《权书·项籍》中指出:“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何足以制中原哉。”北魏崔浩也指出,益州之地可偏安自保而不可进取天下,当刘备全力经营益州时,就已经同西汉初年割据南越的赵佗差不多了。荆州能否承受住来自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压力,成了“隆中对”战略能否实施的关键。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中指出,刘备在分荆得益后,已经忘记了复兴汉室的大义,为汉献帝发丧等举措不过是“乘时以自王”。
此外,荆州与益州孰轻孰重?很多人看到“隆中对”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断定这一战略构想的主攻方向是秦川。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以兴复汉室为旗号,以曹魏为作战对象,荆州的“上将”才是主攻方向,关中只能是侧翼呼应。及至“关羽毁败”,荆州丢失,“秭归蹉跌”(《后出师表》),蜀汉元气大伤,兵出宛、洛已无可能,此时蜀汉的战略,被迫调整为以关中为主攻方向。与“隆中对”最初设想不同的是,仅有益州,鼎足并不平衡,即便取得关中,也只是加强了三足鼎立中最弱的一足,形成可以同曹魏抗争的局面,否则欲求三分也不可得。
后世评论诸葛亮,总是受一种潜意识的支配——假如诸葛亮活得更长久,“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就可能实现。实际上,“兴复汉室”的使命,谁也无法实现,诸葛亮也不例外。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政,已经使汉室统治合法性严重衰弱。董卓之乱后的混战,分裂局面已经形成。所以,鲁肃在建安五年时就已经明确指出汉室不可复兴。建安二十四年,陈群等人向曹操进言:“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略》)请求曹操称帝,但曹操没答应。在这种环境下,所谓“兴复汉室”,只能作为口号存在,或顶多是作为与他人争斗时的正义性来源而已。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隆中对”出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其文字工整严密,叙事若合符契,显然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语言。正因为这样,难免有真假之说。尽管如此,但基本内容当非伪造,田余庆先生曾说:“脱掉诸葛亮的八卦袍,摈弃其呼风唤雨的本领,即令是古代的历史学家也是不难做到的。”此言虽失之夸张,但就当时形势而言,有头脑的政治家作这样的判断并不困难。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小克TY 2017-08-07 11:01:36
难道我记错了?昨晚明明更新过一次,怎么没有显示?
-----------------------------
@执金吾07 2017-08-08 19:25:05
就是经常不显示 很奇怪
-----------------------------
呃,我应该是记错了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孙刘联盟(1)赤壁鏖兵(上)


曹操平定河北、征乌丸,统一北方后,除据有兖州、豫州和司州一部分外,又占领了青、幽、冀、并四州,形成了独霸中原的局面,认为“华夏已平,南土知困”(《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因而滋长了立即乘胜南下的雄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还军邺城(今河北磁县南)后,不俟休整,即开始了南向荆州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在邺城开辟玄武池以训练水军;
——派遣张辽屯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于禁屯颖阴(今河南许昌市)、乐进屯阳翟(今河南禹县),陈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
——表前将军马腾为卫尉,以其子偏将军马超统领其众,同时迁马腾及其家眷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控制权力。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南、北交通的要道。曹操占据荆州,就取得了下一步兼并江东的跳板。如果荆州先为孙权、刘备所占有,对他下一步兵下江南是颇为不利的。因而早在消灭袁氏北方残余势力期间,曹操就几次想趁刘表老病、其二子不和的机会,出兵夺取荆州。而许都、洛阳距荆州不远,近水楼台,也有袭取的有利条件。只是因为北方袁氏残余势力尚未彻底肃清,不好两面用兵。
上述几件大事完成后,曹操得知孙权已破江夏,斩黄祖,感到时不我待,须抢在孙权之前夺占荆州,因此问计于荀彧。荀彧提出一个“先声后实”之策,大军“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即主力大张声势从宛城、叶县直下荆州,以一部轻装行进抄小路掩袭,打刘表一个出其不意。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采纳荀彧之策,亲率大军南征荆州。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钢筋魔鬼人我渤 2017-08-08 13:36:24
楼主辛苦了,鼓励一下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曹操大军压境,在汉末天下大乱的局势中,过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的荆州转眼间阴云密布。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刘表却一病不起。八月,刘表病故。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二人都是刘表前妻所生。起初,刘表因为刘琦的相貌很像自己,对其非常喜爱。但是刘表后妻蔡夫人却喜欢小儿子,因为刘琮娶了蔡夫人娘家的侄女为妻。这样一来,以蔡夫人的弟弟蔡瑁为首的荆州豪门士族集团就站在了刘琮一边。于是常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刘表耳朵根子软,又宠幸蔡夫人,枕边风一吹就犯糊涂,所以每次都相信这些鬼话。
时间一长,刘琦也紧张了,感到自己不安全,就想到了诸葛亮,请他出个主意帮自己避祸。诸葛亮一开始再三推辞,怎么也不肯说。因为一来这是家务事,不方便掺和;二则蔡夫人是诸葛亮丈母娘的妹妹,他帮谁都不合适。后来实在推脱不过,只好对刘琦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及申生的弟弟重耳,申生不肯外逃,最后被逼自杀。重耳避祸出逃,在外流亡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刘琦一听恍然大悟。正好这时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了,刘琦就要求去做江夏太守【据《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记载,刘琦非自求江夏太守,而是被派遣外任:“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此从《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刘表同意了。于是刘琦率部万人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孙权在今湖北武昌黄鹄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亦名夏口。这里指前者)
刘表死后,蔡瑁同刘表的外甥张允等人拥立刘琮为镇南将军、荆州牧,以刘表的成武侯之印授刘琦。刘琦没有得到荆州牧的实职,勃然大怒,立即部署兵马,准备趁奔丧的机会发难。未及发动,曹操大军已至新野。
新野距襄阳不远,曹操来势汹汹,襄阳城里乱成一锅粥。刘琮本还想抵抗一下,召集幕僚商议对策,不料荆州的重要属僚如章陵太守蒯越、从事中郎韩嵩、东曹掾傅巽以及文士王粲等人异口同声的说:投降啊。刘琮知道势难力敌曹操,也知部属离心,更知刘备难以久恃,在蒯越、韩嵩、傅巽、王粲等人众口一词的劝告下,举州投降了曹操。刘琮投降后,曹操以李立为荆州牧,安排刘琮任青州刺史。据《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注引《魏武故事》载,刘琮并没去青州赴任,想回荆州,没有得到批准,后来做了没有实权的谏议大夫。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刘琮投降,受影响最大的莫过难容于曹操的刘备,顿失所依,成了孤立之兵。刘备当时驻樊城,与襄阳仅一水之隔,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孔衍《汉魏春秋》载,刘琮请降时,并没有告诉刘备,而是派人绕过樊城,跑到新野投降。直到投降事毕,才想起来应该通知刘备一声,于是派当时荆州的大儒宋忠去见刘备。
刘备闻听消息,大惊失色,这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只好率张飞、赵云以及诸葛亮、徐庶等从樊城南逃江陵。当时襄阳地区有很多不愿归依曹操的士人及百姓跟着刘备南逃,沿途还不断有人加入,大概有十几万人,辎重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这时,有人建议“宜速行保江陵”,说现在曹操马上追过来了,带着这许多人,拉家带口,拖儿带女,一天走十几里路,如何得了,应该迅速赶到江陵防守。刘备不同意,表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只是命令关羽率水军顺汉水先去江陵接应。这可能是“以人为本”这个词的最早出处。当然,刘备的“以人为本”和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根本,而刘备讲的“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资本。
曹操到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经向江陵逃跑。江陵地处要冲,而且有大量的粮食、军械储备,曹操深怕被刘备占据,于是督虎豹骑将军、高陵亭侯曹纯及刚投降的刘表大将文聘,“将精骑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终于在当阳长坂(今湖北荆门西)追上了刘备【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记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可见这支部队是曹军精锐中的精锐。曹纯死后,曹操不再挑选虎豹骑领军将军,而是亲自统领,说明他对虎豹骑的指挥权是很在意的。虎豹骑的数量,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因为是精锐部队,选拔应该是很严格的,而且三国时期骑兵是很昂贵的兵种,组建这样的精锐骑兵,花费应该更为可观,数量不会很多】。
关于长坂追击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只有寥寥数语:“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也就是说,刘备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扭头就跑,恐怕这时也讲不了“以人为本”了。但是《三国演义》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两场重头戏:“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故事很精彩,但《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所记与《先主传》一样简略: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被迫改变退向江陵的原定路线,“斜趋汉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逃向夏口。幸好此时与先前派往江陵的关羽水军相遇,渡过沔水,并得到刘琦的接应,一起到了夏口。曹操在追击中俘获徐庶的母亲,徐庶被迫就此离开刘备而归依曹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就在刘备狼狈不堪,一筹莫展之际,江东的孙权派遣谋士鲁肃,日夜兼程赶来寻找刘备。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方面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的这么一个形象。其实鲁肃是一位志存高远,兼有文武之才的人。《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吴书》载,鲁肃“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他身处乱世而头脑冷静,凭借自己的才智,观察时局,谋划乱世中的进身之阶:一,散家财,交结士人;二,召集有志青年,讲武习兵,待机而动;三,结交周瑜,相为助益。
鲁肃与周瑜本不相识。周瑜为居巢(今安徽巢湖)县长时,闻鲁肃大名,带数百人有意去鲁肃家拜访(不知道为什么去别人家拜访,要带几百个人),并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家富于财”,是个大地主,“有两囷(圆形的谷仓)米,各三千斛”,闻言“乃指一囷与周瑜”。这就是“指囷相赠”的故事。周瑜也由此确信,鲁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遂相亲结,定(公孙)侨、(季)札之分”(《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侨札之分: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贵族,执掌郑国国政二十余年。季札,又称延陵季子,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第四子,与孔子齐名的儒学大师,被誉为“南季北孔”。季札使郑,与公孙侨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后因以"侨札"比喻朋友之交】。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鲁肃与周瑜一同东渡长江,归附孙策【按照《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韦曜《吴书》的说法,鲁肃是自己渡江见的孙策。此从《三国志》鲁肃本传】。但是没等任用,鲁肃的祖母去世,鲁肃不得不返回家乡料理丧事。鲁肃有个朋友叫刘子扬,他写信给鲁肃说,巢湖有个叫郑宝的人,拥兵万余,庐江很多人都前往依附,凭你的才干,到那里一定会有所作为,机不可失,你赶快接老母亲同去。鲁肃料理完丧事就打算接了母亲投奔郑宝。在鲁肃料理丧事期间,周瑜已经将鲁肃的母亲接到吴郡,这时已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已死。周瑜就写信给鲁肃,劝他到江东辅佐孙权。于是鲁肃二次渡江,投奔孙权。
鲁肃投奔孙权之初,即同年冬,与孙权有过一次“合榻对饮”,就是将小饭桌拼起来,面对面的喝酒聊天。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希望像齐桓、晋文那样建立功业,你有何良策可助我成功?
鲁肃当场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意思是,以我的愚见,将军当不成齐桓、晋文。想想高皇帝当年,也想当齐桓、晋文,可是没当成,因为有项羽为害。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将军当不成桓、文。接着话锋一转说,不过当不成桓、文可以当皇帝。汉王朝已不可复兴,曹操一时半会也除不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变化。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正好利用这种局面,先剿除黄祖,再进伐刘表,全据长江以南,同曹操划江而治,然后称帝建号以进图天下!
有人将鲁肃的战略构想称之为“江东对策”,认为与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孙权年仅十八,刚刚接过孙策的班,屁股还没坐热,只想先坐稳江东,进图天下对他来说,一没这个心思,二没这个能力。因此没有重视鲁肃的意见。
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情况已完全不同,孙权的统治日趋巩固,力量日渐强盛,于是有一个人又旧事重提。这个人就是甘宁。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本为黄祖部将,但不受重用。不仅如此,黄祖还企图瓦解甘宁部曲。于是,甘宁找机会便投奔了孙权。甘宁向孙权提出: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我)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又称扞关,在今湖北长阳境),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

甘宁认为,荆州地区,山势屏障有利,江河流畅通行,是江东西面的有利地形。而且刘表毫无远见,两个儿子又不成器,当尽早谋取,不可落于曹操之后。应该先从黄祖下手,一旦击破黄祖,即可大举西进,前据楚关,逐渐谋取巴、蜀之地。
孙权认为甘宁的话很有道理,从建安十二年至次年,经过前后三次用兵,终于剿灭黄祖。黄祖败亡对当时的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荆州感到了威胁,从而促进了荆州内部的分化,以韩嵩、蒯越、傅巽、刘先、李羲、王粲等为主的亲曹势力迅速增长。其二,曹操受到意外刺激,深恐落在孙权之后,因此在北征乌丸回邺后,稍事休整便迅速南下。其三,刘备、诸葛亮利用孙权西来以及刘琦、刘琮兄弟斗争的机会,抓紧扩展势力,控制了樊城和汉水襄、樊以下水路,觊觎荆州之变。
从鲁肃、甘宁的建议可以看出孙权的战略意图是“保江东,观成败,相机夺取荆州,据有长江中流,进图王霸之业”。正因如此,孙权在剿灭黄祖之后,并没有东回,而是坐镇柴桑,除命贺齐镇压黟(yī)、歙山越,以一部驻守合肥防备曹操外,其主力布置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至夏口一线和鄱阳湖以西地区,密切注视着荆州的动静。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8-11 09:38:00
楼主深夜发文辛苦了,顶!
-----------------------------
这几天晚上睡不着,就码几个。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荆州这个地区,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所分析的那样,“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之地。孙权想谋取荆州作为西防要地;刘备想把荆州作为他将来出兵宛、洛,进图王业的基地;曹操则想抢在孙、刘之前夺占荆州,作为尔后兼并江东的跳板。这样一来,荆州成为孙、刘、曹争夺的焦点,三方展开了谋取荆州的“赛跑”。刘表的病死,让荆州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曹操先下手为强,迅速进占襄阳、江陵,控制了荆州以北地区,兵控长江中流,大军即可顺流而下,加重了对江东的军事威胁。与此同时,曹操又派张辽、于禁、臧霸等讨平潜山(今安徽霍山)、六安等地反叛,控制了合肥一线。这样,孙权的北面防线与曹操的军事控制线接壤,长江水军和沿江要点均处于曹军上下夹击的态势之中。
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曹操就曾对孙权进行过书面恐吓,让孙权送儿子至许做人质。对于孙权,正如周瑜所说,“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送去人质便受制于人,不得不唯曹操之命是从,最好的终极结果不过是封侯而已,而建立帝王之业、称孤道寡的理想就很难实现了。因此孙权听从了周瑜的意见,拒绝了曹操的要求。无疑,这加深了曹操的疑虑。
曹操取得荆州,孙权、鲁肃等人都清楚大敌将至,不仅图谋荆州即将化作泡影,而江东也难免成为曹操饮马长江后必然的征讨对象。因此,早就在密切关注荆州形势的他们知道,非联刘而不足以抗曹,于是加紧了联刘的步伐。刘表病死后,鲁肃即向孙权提出: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认为,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想以吊唁的名义前往荆州查看那里的情况,劝说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可定。如不速去荆州,恐怕会让曹操抢在前面。
孙权当即表示同意,派遣鲁肃以吊丧为名,前往荆州了解情况。鲁肃行至夏口时,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晨夜兼道”。当赶到南郡(郡治今湖北江陵西北)时,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惶遽奔走”(《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渡江南逃。鲁肃没有在南郡坐等,而是北上迎接刘备,与刘备相遇于当阳长坂,向刘备详细转述了孙权的意思,并陈述了江东的情况,劝说刘备与江东联合抗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生动的记述了鲁肃与刘备的对话。
鲁肃问刘备:“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回答:“与苍梧(今广西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鲁肃便劝刘备:“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江)东,崇联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即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应该说,刘备惨败,四处流窜,在客观上成为孙权、鲁肃主动联合刘备的有利条件。刘备正苦于无处安身,欣然接受了鲁肃的意见,便随鲁肃东走夏口。路上幸好遇上了关羽水军,渡过沔水后得到了江夏太守刘琦的接应,顺利到达夏口。
联合抗曹实际也是刘备在酝酿的问题。诸葛亮在对刘备剖析天下大势时,明确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但最初实际谋划并促成联合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从上述可以明显地看出,鲁肃的作用比诸葛亮更重要。所以南朝人裴松之非常客观地指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指曹操),皆肃之本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裴松之注)。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孙刘联盟(1)赤壁鏖兵(中)


由于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收得刘表的降卒、降将和大量的军用物资,助长了曹操自平定河北、征讨乌丸以来,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轻敌思想,对于孙、刘必然联合的趋势,没有引起重视。他自以为兵强势盛,刘备屡败之将,可以轻易击败,孙权黄口孺子,大兵压境,就会俯首听命,也没有想到去离间孙、刘,以利各个击破。甚至他的部下都认为刘备投靠孙权,孙权必杀之。他们把孙权视为公孙康,以为孙权会像公孙康杀袁尚那样,乖乖地把刘备的人头送来。
当时,只有奋武将军程昱认为孙权不仅不会杀刘备,而且必然与之联合。程昱认为:“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意思是,孙权新继位,尚未被天下所忌惮。曹操无敌于天下,又刚刚夺取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有谋略,但不能独立相抗。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孙权必定借助他们与曹操对抗。刘备依靠孙权的帮助站稳了脚跟,再要杀他是不可能了。
程昱的分析是准确的,孙权不仅未采取杀刘备以求自保的策略,而且主动派鲁肃同刘备联系。但是,曹操基于不切实际的判断,企图利用一举破荆州的声势,乘胜沿汉水、长江顺流东下,直取夏口(今湖北汉口),再席卷江东。他的将领们也都认为,“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裴松之注)。因此,曹操作出战略部署:
——由他亲率水、步主力从江陵(今湖北江陵西北)出发,沿长江向夏口进军;
——以一部水、步军从襄阳出发,沿汉水向夏口(今湖北汉口)进军;
——以后军都督、征南将军曹仁,军粮督运使夏侯渊,驻屯江陵;
——以厉锋将军曹洪驻屯襄阳(今湖北襄樊);
——以汉侍中、尚书令荀彧,汉前将军夏侯惇,留守许都。
以上长江、汉水方面的曹军总兵力将不超过二十万。曹操满怀傲气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威胁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企图以一封恐吓信迫使孙权不战而降。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就当时形势来说,曹操顺江东下,最害怕的是刘备、诸葛亮,其次是驻柴桑(今江西九江)的孙权。刘备与曹操势不两立,最为曹操所不容,只有抗曹才有前途,所以抗曹的决心更大更坚决。曹操兵进夏口,情势危急,诸葛亮便向刘备自告奋勇,前往柴桑游说孙权,合力抗曹。而孙权与曹操尚未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迎曹虽失帝王之基,但最不济也可拜将封侯,江东文武属僚亦不失郡县之职,所以面临曹操大兵压境,上下难免踌躇,以至出现了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两派。
诸葛亮出使江东,劝说孙权早下决心联合抗曹,对刘备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了其出色的外交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来到柴桑,游说孙权的过程。他首先向孙权分析了天下大势: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诸葛亮的开场白非常精彩,它清楚地划出了敌我界限,“与曹操并争天下”一句,不动声色地把孙权置于和曹操敌对的位置,咱们两个是同一战线,另一个是敌人。本来孙权这时还没有下决心是否跟曹操敌对,但是被诸葛亮这么一分析,好像孙权天然就同曹操敌对似的。
开场尽管很精彩,但刘备刚打了败仗无处容身,毫无能力和曹操争天下的事实是回避不了的,因而诸葛亮对这个问题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今操芟夷大难(削平大乱),略已平矣(基本稳定了北方),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接着话锋一转: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即中原,意谓曹操)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意思是,你自己考虑考虑该怎么办。如果你能和曹操抗衡,就应该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假若不能,就此俯首称臣算了!现在你表面上服从曹操,又心有不甘,目前形势危急而犹犹豫豫不当机立断,大祸就在眼前!言下之意,就是告诉孙权,我们皇叔已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麻烦不在我们这里,在你那里。
孙权反唇相讥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说得“大义凛然”:我们刘皇叔当然不能投降了。想当年,齐国的田横不过一匹夫耳,尚且守义,不受投降之辱。刘皇叔什么人?乃“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如滔滔江水,失败了那是天意,投降是万万不能的!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番话,勃然道:“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但是他也不是傻瓜,对诸葛亮的话还心存疑虑,问道:“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针对孙权对刘备军事力量的怀疑,诸葛亮首先说明:“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表示刘备虽然失败,但仍有一定的力量基础。接着分析了曹操的三个弱点:一、指出曹军师老兵疲,“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二、指出曹军以短击长,“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指出荆州地区民心不附,根基不稳,“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根据这些分析,诸葛亮鼓励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和判断,无疑让孙权增强了抵抗的信心。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悠哈PK悠哈 2017-08-13 14:41:32
楼主官渡之战评论很到位。静观剖析赤壁之战。
-----------------------------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赤壁之战问题一大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有很多东西都无法弄清楚。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汉献帝十三年》记载:“是时,曹操遗权书”,就是说在诸葛亮与孙权谈话的前后,或者说几乎同时,上述曹操的那封恐吓信到了江东。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孙权是在此同时接到书信,那么以下所述将是发生在孙权与诸葛亮谈话之前。因为从常理来推测,孙权不可能在得到如此重要的书信又没有同群僚商议的情况下,与诸葛亮见面会谈,继而贸然说出“吾计决矣”这样的话。也有人提出,曹操是否确实写过这样一封书信,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正文,而是裴松之作注时引用晋人虞溥所著《江表传》的内容,所以不妨两存之。但是,即便没有这封恐吓信,并不妨碍下面将要讲述的决策过程。
据《通鉴》记载,孙权得到曹操的书信后,“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明确提出了投降的主张: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速度较快的战船。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载:“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斗舰(装备较好的战船。《武经总要》载:“斗舰者,船舷上设女墙可蔽半身,墙下开掣棹空,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其棚上又建女墙重列。”)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所记与《通鉴》大同小异:“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但并没有指明是张昭所说】。

意思是说,曹操乃豺虎之人,挟持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我们如果进行抵抗,就更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将军抵抗曹操依靠的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领荆州,刘表的水军以及数以千计的战船都被他接收。他若沿江直下,水陆并进,所谓的长江天险已与我们共有,双方实力众寡悬殊,不如投降曹操。
张昭的话显然是一种悲观论调。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无道理:第一、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师出有名,政治上正确。第二,江东失长江之险,曹操控扼上流,顺水而下,地理上不利。第三,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军事上不敌。因此不可否认,如果曹操策略得当,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击垮孙权不是不可能。
会议呈一边倒的形势,一片投降论调,显然投降派占了上风。孙权听后没有表态,鲁肃也一言不发,会议无法再进行下去。孙权只好借口更衣,起身离座,鲁肃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的意思,拉着鲁肃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说:听刚才众人的议论,都是想耽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像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对于将军来说却是不能。因为如果我投降曹操,大不了回家做个老百姓,还可以再报考公务员做个小官,慢慢升迁上去,到老了做个州郡长官总还是可以的吧。而将军这样的一方诸侯投降了曹操,能到哪里去呢?还有归宿吗?希望将军早定大计,别听他们的意见(《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这话说到了孙权心里,他很感慨的说:这些人的说法,很让我失望,你所说的才是长远之计,和我的想法一样。于是又听从鲁肃的建议,从鄱阳(今江西鄱阳)召回周瑜共商大计。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8-15 00:59:05
楼主辛苦
-----------------------------
夜深人静好办事。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周瑜从鄱阳匆匆赶到柴桑,孙权又召集了一次会议。周瑜坚决主战,他对孙权说: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一番话。首先从政治的角度揭穿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动辄以朝廷为名义发号施令的实质,抗曹并不是对抗朝廷,而是为朝廷除贼。继而进一步指出了曹操军事上的四个弱点:第一,曹操有后顾之忧。因为北方的局势并没有得到稳定,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成为曹操后方之患。第二,以短击长。曹操舍弃骑兵优势,改用战船与生长在江东水乡的军队来一决胜负,非其所长。第三,季节不利。正值严寒冬季,军马缺乏草料,给养不足。第四,北兵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必然会发生疾病,战斗力受损。周瑜认为这四条都是用兵大忌,而“老贼”居然一条不落的全占齐了,现在正是擒操之良机。请求率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必定大破曹军。
从上述可以看出,周瑜同诸葛亮是英雄所见略同,这让孙权心中完全有了底,表示:“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并拔刀斩断案几一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投降)操者,与此案同!”(《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当天夜里,周瑜又见孙权,把曹操的兵力做了具体的估计。他说: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大意是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步军八十万便惊恐害怕,不分析其中的虚实。根据我的实际计算,曹操北方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荆州降兵充其量七、八万人,而且心怀猜疑。这样的部队人数虽多,却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需精兵五万,足以制之,望将军不要再有顾虑。
孙权很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文表(秦松)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鲁肃)、程公(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意思是,你言已至此,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让我很失望。只有你和鲁肃与我的想法一样。说实话,五万兵一时半会难以凑齐,我已选好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若能胜固然是好,如若不利,就退回来,我亲自率军与曹操一决胜负。
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军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共拒曹操,并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谋划策。孙权亲自统率后方诸军以为策应。

楼主:小克TY

字数:2185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5-09 04:08:00

更新时间:2019-06-11 15:30:16

评论数: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