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悠哈PK悠哈 2017-07-18 20:54:42
顶顶更健康
-----------------------------
谢谢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战役指导方面:
史称,孙策用兵“猛锐神速,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他领兵渡江时,虽然年仅二十一岁,但确具有大将之才,在江东作战中,显示了他卓越的战役指挥能力。
他率部由历阳渡江,迅速击破樊能、张英诸部,又乘胜攻拔秣陵,大破笮融、薛礼部,然后转而攻取了丹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等地,进击刘繇于曲阿。刘繇先败走丹徒(今江苏镇江),继而又西走豫章。
攻吴郡许贡时,他不由曲阿直取吴郡,而是先夺钱唐(今浙江杭州附近),使许贡不能与会稽王朗构成联合,以相抗拒。然后转移兵力北上,一举消灭许贡,攻占吴郡。
攻会稽王朗时,他率军渡钱塘江,与王朗相持于固陵(今浙江萧山西二十里)。王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汉献帝建安元年》)。孙静建议从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渣渎(今浙江萧山东南)绕道,袭取王朗后方。他采纳了这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建议,夜间在固陵正面多燃火种,以为疑兵,而分兵急趋查渎道,袭取王朗后方的高迁屯(今浙江萧山西),大破王朗,穷追猛打,直至东冶(今浙江临海东南),俘虏王朗。
西击刘勋、黄祖时,他探知刘勋将远离皖城去袭取上缭(今江西德安东),遂设计先袭击刘勋。他派遣使者卑辞厚礼,致书刘勋,说:

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我)欲击之,(但)路(远)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我)请(愿)出兵以为外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四年》】
刘勋接信后很高兴,遂不听谋士刘晔的劝谏,亲自率军潜入彭泽(今江西湖口东),远袭上缭。孙策侦知刘勋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已离皖城,便扬言西击黄祖,率部溯江而上。到达石城(今安徽贵池西)后,他采用“攻城阻援”之法,派遣从兄孙贲、孙辅率八千人进据彭泽,以阻止刘勋回师,亲自与周瑜率二万人袭取皖城,俘获刘勋妻子及部曲三万余人。刘勋闻讯回救,行至彭泽遭到孙军邀击,败走流圻(今湖北鄂城)。黄祖派遣其子黄射率水师五千增援刘勋,被孙策击破,乘胜追击黄祖至夏口(今湖北汉阳),迫使黄祖退守沙羡(今湖北嘉鱼北)。
取豫章时,他先派遣太史慈去侦查豫章情况,侦知豫章太守华歆只求自保,毫无战备,不堪一击,遂亲率大军进逼椒丘(今江西建兴北),再派虞翻前去劝说华歆,晓以利害,华歆果然开城投降,以“先声后实”的战役指导,不费一兵一卒之劳,而取豫章郡。
以上种种,都显示出孙策在用兵上的卓越才能,英年有胆略。他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消灭割据势力,独霸江东,绝非因缘时会,来自“天幸”。后来,其弟孙权继承他的基业,发展壮大,进而能与统一北方的曹操分庭抗礼,扬武耀威于赤壁。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7-21 00:49:01
为什么我顶了好多次贴都不显示
-----------------------------
能看到啊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陈登,字元龙,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二十五岁被举孝廉,任为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长,继而被徐州刺史陶谦表为典农校尉,是陶谦的得力部属,曾积极促成陶谦“让徐州”于刘备之事。前文曾讲过,吕布打垮刘备后,派陈登到许都求徐州牧之职。陈登见到曹操后,大讲吕布的坏话,并劝曹操“宜早图之”(《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曹操因此用陈登为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太守,令其秘密纠合部众以图吕布。吕布伏诛后,曹操以功加拜陈登伏波将军。
据说,陈登“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注引《先贤行状》)。《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载,陈登为陈瑀之“从兄子也”,这说明陈瑀同陈登是叔侄关系。之前,陈瑀与吴郡豪族严虎(别号白虎)勾结,对抗孙氏,“欲攻取诸郡”。孙策亲自率兵征讨严白虎,另遣吕范、徐逸攻陈瑀。陈瑀大败,投奔袁绍。基于这些原因,陈登便趁孙策西击黄祖之机,遣使秘密勾结严白虎残余势力,并授予印绶,阴谋图之。
广陵位置重要,为了巩固江东局势,孙策不得不面对现实,因此在击破黄祖后,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回师讨伐陈登,“遣军攻(陈)登于匡琦城(今江苏淮安境。一说为今安徽当涂)”(《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注引《先贤行状》)。然而出师不利,两次败于陈登。孙策遂亲率大军征讨,进至丹徒,等待粮运。在驻扎丹徒期间,孙策单骑出猎,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
起先,许贡被孙策击败后,孙策并没有赶尽杀绝。但许贡仍然在积极找机会夺回吴郡。他秘密向朝廷上表,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许贡认为,孙策骁勇冠世,与项羽相似,若放任孙策势力坐大,对曹操来说将终成大患,提出以皇命召孙策进京,以羁縻之的主张。这封信被孙策部下截获,孙策便找许贡来质问。许贡抵赖不承认,孙策便绞杀了许贡。
孙策好猎是出了名的,甚至行军间歇也率左右出猎。其“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常常一个人突在前面,这样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记载,孙策“好驰骋游猎”让虞翻很担心,因此劝谏孙策应多注意安全,不要随意的便装出行。孙策认为虞翻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始终不改。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孙策最后一次出猎和被刺的经过,说:许贡被杀后,“(许)贡奴客潜(藏)民间,欲为贡报雠(同“仇”)”。出猎的当天,孙策追逐猎物,把随从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有三个许贡的门客出现。孙策觉得可疑,便问:“尔等何人?”三人回答说是韩当的部卒,在这里狩猎。孙策诈称:韩当的部下我都认识,怎么从没见过你们?三个门客开始慌张,露出破绽,孙策一箭射倒了其中一人。其余二人也急忙张箭射孙策,正中孙策面颊。这时孙策随扈从骑赶到,杀死了两个刺客,将孙策救回军营。
孙策自知伤重,不久于人世,深恐创下的基业付诸东流,临死前召张昭等托付后事。他对张昭说:“中国(中原)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辅佐)吾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同时,也像后来刘备托孤那样,说了几句言不由衷的话:“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指张昭)便自取之。”(《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注引《吴历》)张昭自然不傻,同诸葛亮一样只有表示忠心辅主。又把孙权叫来,当着张昭等人的面,亲自将朝廷授予的讨逆将军和吴侯印绶交给孙权,并嘱咐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很显然,这些话不仅是讲给孙权听的,更重要的是讲给张昭等人听的。希望他们团结一心,辅佐孙权,共保江东。
当夜,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四月初四,孙策死于营中,时年二十六岁。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孙权,字仲谋,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为孙坚次子,史称其“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策死后,十九岁的孙权继承父、兄的遗业,割据江东,占有扬州的吴郡(郡治今江苏苏州)、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丹杨(郡治今安徽宣城)、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舒城)、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庐陵(郡治今江西吉安)六郡。当时,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中原地区落后,但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不如中原地区严重,社会比较安定。又因自然条件较好,中原混战时期,大量的北方人民南迁,带来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国力也就逐步有所增强。
孙权比较注意“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他一方面注意团结跟随他的父、兄征战多年的宿将如程普、黄盖等,并特别推心置腹地信任周瑜,视为兄长;一方面注意取得以张昭、鲁肃为代表的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和以顾雍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拥护。这样,江东政权的统治基础基本巩固。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一代枭雄(1)孤微发迹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创基人,他之所以国号“汉”,是因为他是大汉皇族后裔,打下的江山自然是要鼓吹继承老祖宗的基业,以显示其正统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打出刘备乃“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的招牌,也说明人家刘备没有瞎攀祖宗。但是,今天我们要追溯刘备的这些祖宗们却很是费劲,就连当事人刘备自己也没搞清楚【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鱼豢《典略》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记载:“北海靖王(刘)兴,建武二年封为鲁王,嗣光武兄仲……三十年,封兴子复为临邑侯。”】。
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为贾夫人所生。刘胜其人喜好酒色,妻妾成群,生活奢侈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位王爷几十年如一日,不分昼夜地在女人堆里忙活,光是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还没算上女儿。要知道有这么多的儿子,哪天王爷偶尔在大街上撞见某一个,很可能只是看着眼熟,名字估计是喊不出来的。
刘胜的儿子被封侯者有二十人,其中刘贞是最早封侯的五个人之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胜子贞,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于是在涿县安家)。”《汉书·王子侯表》则称:“陆城侯贞,中山靖王子,(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甲午封,十五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这里,《三国志》的记载明显有两个错误:一是爵级不符,把县侯降为了亭侯。事实上在西汉时期,还没有乡侯、亭侯的封号。二是封侯的时间不对,晚了十年。《汉书》记载的很清楚,刘贞元朔二年封侯,为侯十五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国除。
所谓“坐酎金免”,其实就是元鼎年间汉武帝大规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的组成部分。按照汉制,每年八月新酒酿成后,天子要在宗庙用新酒来祭祖,称为“饮酎大典”。“酎”,意即醇酒。“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也必须参加,而且还不能空着手来,要按封国人口数缴纳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由于列侯无人响应朝廷号召从军赴南越,汉武帝遂利用这一机会狠狠打击、削弱诸侯的势力。《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九月,武帝以诸侯缴纳的酎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除了一百零六个人的爵位。刘贞便是其中之一。
从此以后,刘贞这一支脉逐渐衰落。从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刘贞失侯,到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间经三百余年,刘备的直系祖先再无封侯者。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的祖父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令”,父亲刘弘也秉承老爸的教诲,在政府部门做了个小公务员。目前,能够了解到刘雄父子的记载只有这么多。而且,这还是沾了刘备的光,否则连名字都不会留下。根据修史惯例,对于帝王的先祖一般会刻意往他们脸上贴金,做一些必要的夸张和修饰,如果从刘贞到刘雄期间有个像模像样的后代,史书一定会有所涉及,不会一丁点文字都没有记载。因此,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说,“《蜀书》云备中山靖王胜子陆城亭侯贞子之后,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裴松之注《三国志》也指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刘贞这一支脉的延续留下了三百年的谱系空白,导致刘备成了一个搞不清自己祖宗的皇帝,甚至登基做了皇帝,也没有办法重新将族谱续上,干脆一推六二五,直接称自己是“胜王爷”之后。
虽然具体的世袭传承已经很难搞清楚了,但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推算,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的六世孙,汉献帝是光武帝的八世孙。这样算来,在十三世之前,刘备才和献帝同一祖先。所以,他是东汉皇室的远系旁支,是八八六十四竿子才打着的超远房亲戚。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就是说,刘备幼年丧父。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小刘备为了生存之计,不得不自食其力,跟随母亲摆地摊,学习编织技术,以“贩履织席”为业。不要小看“贩履织席”,因为不仅要“贩履”,还要“织席”,是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记载,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有人以牦牛尾送刘备,刘备闲来无事便“手自结之”。可见他幼时的手艺水平是很高的,此时还没忘了老本行。
现在我们经常说,逆境是最容易考验一个人的。在逆境中,可以扼杀人的活力、摧垮人的意志、蒙蔽人的智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同时可以激发人的活力、磨练人的意志、启迪人的智慧。前者跟后者的区别仅仅是取决于个人的整体素质,刘备显然属于后者。他不相信自己会做一辈子的地摊小贩,只是目前需要坚持。就这样,小刘备一边摆地摊,一边“茁壮成长”。
刘备十五岁那年,母亲让他出外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从侧面反映了刘家地摊生意还不错,至少是把“手工艺品”都卖出去了。卢植,字子干,也是涿郡涿县人,后汉大儒,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大儒郑玄、名士管宁等同门师兄。曹操称其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栋梁)也”(《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拜在这样的大儒门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学识根基,也需缴纳不菲的学费。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给予资助,负担了刘备大部分或全部的费用,资助数量之多与亲儿子刘德然同等。据说,刘元起的妻子很不高兴,但刘元起认为刘备这孩子非等闲之人。很有点政治投资的意味。
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刘备跟随卢植求学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刘备十五岁时,是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 )。这一年卢植拜为九江太守,刘备、刘德然、公孙瓒都不可能跟随卢植到九江从学。不久,卢植以病去官。熹平末年(公元177年)复拜为庐江太守。可见,刘备从卢植求学只可能是在卢植病假回家后至拜为庐江太守之前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刘备虽然受到大儒的熏陶,可是不怎么爱读书,《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称其爱听音乐,喜欢狗马、漂亮衣服。
刘备的长相有些与众不同。史称他“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按东汉官尺算,七尺五寸大约1.78米。长了两条长胳膊可能是真的,但说垂手过膝是不太可能的。耳朵较大也可能是真的,吕布骂他“大耳儿”,曹操说他是“大耳翁”,但也不可能“顾自见其耳”。如果刘备真长成“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这么个模样,很可能是返祖现象。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善下人”是谦虚待人之意。至于他结交了多少豪杰,把多少有志青年团结在自己周围,不得而知。但关羽、张飞应该是其中名气最大的。
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说他“亡命奔涿郡”,正好刘备在家乡招兵买马,“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关羽为何逃亡,史无明文,或许为逃避战乱。《三国演义》说是因为杀了本地豪强,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推测。《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也说,刘备召集人马,“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御侮”。这里的“御侮”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抵御外来侵略,而是一种职务,语出《诗经·大雅·绵》,谓“予曰有御侮”。孔颖达《疏》云:“御侮者,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是能扞(捍)御侵侮,故曰御侮也。”用白话说就是保镖、贴身警卫。
张飞,字益德,或作翼德,涿郡人。有关他的家世、出身,正史无记载,从而为爱舞文弄墨的人留下了信马由缰的空间。《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说他“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把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相当精彩地呈现了出来,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那个时刻: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三结义之所以被广为传颂,倒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有多么的华丽,语言有多么的优美,构思有多么的精巧,而是立意的高度和深度。义结金兰,也就是磕头拜把子,是绝对的国货,没听说西方有哪个老外拜了把子的。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尤其在汉民族中作为重要的一种人际交往形式,普遍存在于民间。不同的社会地位,来自不同的地方,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可以歃血为盟,敬告神灵,结成异性兄弟。于是一群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这样而发生了关系。
正是怀着同样的志向,同样的抱负,刘、关、张三人才会走到一起,构筑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小世界,但这绝不是像港产片中那样,不分是非黑白的讲哥们义气,更不是要打家劫舍。面对那个乱哄哄的年代,兄弟三人团结一心,救困扶危,为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所以,不仅桃园结义的故事本身能够广为传颂,这种结义的模式也一直延续了千余年,直到今天依旧被有些脑筋不太好使的人崇拜向往。
不过遗憾的是,这段“美好往事”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载,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意指人多的地方,即公共场合),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也说:“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共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众中侍立终日。”这些记载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不但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而且还经常在一个炕上睡觉。不要瞎猜他们是不是会搞如今某些“时尚”的行为,这只是用来形容三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同时,这些话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zhang晓l 2017-07-25 22:03:21
晚上来看看楼主
-----------------------------
摆摆龙门阵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东汉末年是个坑爹的年代,天灾频繁,但天灾远没有人祸来得凶猛。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轮流坐庄,长期把持朝政,皇帝沦为傀儡。政治极端腐败,朝纲颓废,经济萧条,整个东汉王朝乱得一团糟。这一切的最大受害者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于是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全面爆发。
起初,中山(治今河北定县)巨商张世平、苏双贩马往返于涿郡一带,见到刘备,认为是非凡之人,于是馈赠他大笔钱财。刘备便用这些钱财招募起了一支队伍,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邹靖其人,生平不详,既为校尉,从当时的军事态势看,可能是北中郎将卢植或幽州牧刘虞的麾下,亦或是直属朝廷。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校尉是高级武职,秩比二千石,或为大将军属,或为特置,如司隶校尉、城门校尉等。而郡守的属官中,武职最高的是都尉,所以邹靖不可能是太守的部下。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典略》载,在此期间,刘备还参与了平定中山相渔阳张纯反叛的战斗。至于刘备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战功,史无具体记载,稀里糊涂一笔账,反正是“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予)安喜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是刘备自个体户之后,人生的第二个职业。安喜县位于今河北定县境。尉是县长、令的佐官,主要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征发卒役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兼人武部长。
刘局长椅子还没坐热乎,麻烦就来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督邮以公事到县”,也就是上级单位派人来县里视察工作。“热烈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我县指导工作”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让刘备感到不安的是,在接到领导来视察通知的同时,还接到了朝廷下发的一份文件。文件上说,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典略》)。这分明就是针对刘备这类因镇压农民军而当上官的人。战场上几番出生入死,捡得一条命,为朝廷出了这么多力,好不容易给了个小官,还没等过足瘾,就要被一纸公文撸掉乌纱帽。上级领导表面上来视察工作,实际是来落实这个文件的。刘备也是心有不甘。
督邮,是朝廷命官。名为督邮,和邮政没有丁点关系,组织关系在郡一级,是郡守的重要属官,主要负责督察、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在职官吏是否称职。督邮一行并没有直接到县衙,而是先住进了县里的宾馆,这让县里主要领导包括刘备在内一头雾水。刘备毕竟在外面闯荡了这么多年,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地摊贩子了,官场上明里暗里的道道也懂了不少,觉得与其到时被免官,还不如主动去见督邮疏通关系,于是前往督邮下榻的宾馆拜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àng 拴马桩),弃官亡命”。《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的更详细一些,说:

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郡太守的尊称)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就是说,刘备不但没见到督邮,甚至连宾馆大门都没得进。为什么?督邮装病不见,可见根本没把这个屌丝“皇室后裔”放在眼里。刘备气鼓鼓的回去了。刘局长生气,后果很严重,回去找齐了人手,冲进宾馆,三下五除二就把正在酣睡的督邮捆起来,扔了出来,绑在拴马的柱子上,一顿毒打。
刘备怒鞭督邮,以下犯上,罪不容诛,于是只好带上关羽、张飞踏上逃亡之路。不久,他们辗转到了京师洛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先主传》说:“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guàn)丘毅诣丹杨(郡治今安徽宣城)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南)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今山东昌邑东南)丞。复去官。后为高唐(今山东高唐)尉,迁为令。”这都是一些零散的记录。刘备回沛国是建安初年他被吕布打败以后的事。还有,他与都尉毌丘毅一起到丹杨募兵,被授予什么军职,立有什么样的战功,为什么做了县丞后又不做了,又是因为什么得为高唐县尉、令,均不清楚。不久,农民军攻破高唐县,刘备无处安身,率部投奔了中郎将公孙瓒。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公孙瓒,子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境)人,是刘备的同窗好友。二人曾经同学于卢植,也是助刘备发迹的一位关键人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公孙瓒以孝廉为郎,后任辽东属国长史,因抵御鲜卑和讨伐张纯有功,升涿县令,再迁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因镇压农民军有功,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继而献帝又自长安遣使拜为前将军,封易侯。
公孙瓒同袁绍的关系,先是互相利用,后来势不两立。他曾应袁绍之约,出兵攻冀州牧韩馥,迫使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从上下级关系来说,公孙瓒应该接受幽州牧刘虞的领导,但二人由于应对乌丸、鲜卑策略的不同,因此不和。袁绍打算立刘虞为帝,袁术不同意,兄弟俩各怀异志。公孙瓒自然也是反对立刘虞为帝的,因而站在袁术一边,并派遣从弟公孙越率兵助袁术。袁术遣公孙越攻袁绍部将周昂,中流矢而死,公孙瓒由是更与袁绍势不两立,引兵向南发展,自置冀州、青州、兖州刺史和郡县守令。后来又杀死了幽州牧刘虞,控制了幽州。所以,公孙瓒虽非州牧,却是雄踞一方相当有势力的军阀。
刘备往奔公孙瓒后,公孙瓒表其为别部司马。刘备先是跟随公孙瓒镇压农民军,后来又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载:“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谓“从讨”,表明此时刘备还没有一支像样的独立的军事力量,而是作为公孙瓒的部属参加了战争。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公孙瓒和刘备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只是做了一些策应性的行动。《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情节都不见于正史。
大约是初平三年到四年间(公元192年—193年),公孙瓒派刘备到青州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同抵御袁绍。刘备数有战功,因而让他“试守平原令(试用期间的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侯国的国相,与郡守同级。至此,当年的地摊贩子成为享有秩二千石的地方大员。
刘备在任平原相的时候,结识了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注引《云别传》说他“身长八尺(约1.90米),姿颜雄伟”。公孙瓒派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拒袁绍时,让赵云随从同行,为刘备统率骑兵部队,二人由此结识。刘备知道赵云骁勇可用,于是深加结纳,不过这段时间不会太长。赵云也认识到公孙瓒不是一个能有所作为的人,因此想找机会离开,于是以兄长去世为理由,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一去便不会再回来,握着他的手不舍分别。赵云明白刘备的意思,因而非常明确地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注引《云别传》)数年之后,赵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刘备的部下。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一代枭雄(2)颠沛流离


袁绍与公孙瓒互相混战初期,刘备一直是以别部司马带兵同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齐地,抗拒袁谭。没用几年,他的能力和德行就为时人,包括一些州牧的重视。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治今安徽宣城),时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前文《巩固根本》一节中曾介绍过他。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携妾及少子曹德避难琅琊,在泰山、费间(今山东费县境)被陶谦的部下杀死。曹操为了报仇及扩大自己的地盘,是年秋天率军出击徐州。曹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至陶谦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陶谦兵败东奔,走保郯(今山东郯城北)。曹操攻郯县不能克,遂回军攻拔虑(今江苏睢宁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夏丘(今安徽泗县),所过皆屠城,“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五县地界之内),无复行迹(再没有人的踪影)”【注:《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所记不同,称“死者万余”。此从《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在三辅地区遭受李傕之乱,流亡到陶谦这里的百姓基本全被杀光。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曹操二征陶谦,陶谦告急于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田楷、刘备率兵往救。《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当时有兵千余人及少数幽州乌丸胡骑,还纠合了饥民数千,到了徐州后,陶谦又给了他四千人。这说明,刘备有了近万人的部队,于是脱离了公孙瓒和田楷,归附了陶谦,驻扎在郯县附近。可想而知,这支刚刚乌合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不久就吃了败仗。曹军扫荡至东海,连破五城,回军过郯时,陶谦部将曹豹与刘备屯军于郯东邀击曹操,被曹操击败。曹军随后攻拔襄贲(今山东兰陵南),所过依然屠戮。陶谦惊慌失措,准备逃回老家丹杨。这时曹操后院起火,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反叛,迎吕布入兖州,曹操被迫撤离徐州,返回鄄城(今山东鄄城)。这是刘备第一次同曹操交手,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东汉末年,由于天下大乱,皇帝如同纸糊的一样,牧守私相署置或自领,无需经朝廷同意,最多上表打个招呼,通知一声。刘备归附陶谦后,陶谦自料不能长久以部下视之,于是做顺水人情,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屯驻小沛(今江苏沛县东)。在当时,十三州刺史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而刘备也就进入了封疆大吏之列。不过他这个刺史只有头衔而没有实际地盘。
不久,陶谦忧愤成疾,弥留之际,考虑到儿子平庸、州郡残破的现状,以及刘备拥兵近处、曹操觊觎再进、袁术威胁于南的局面,因而对别驾麋竺交代:“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后,麋竺遵照陶谦的遗愿,率人到小沛奉迎刘备接任徐州牧。据说刘备有顾虑,不敢答应。广陵太守陈登和北海相孔融极力促成。陈登上蹿下跳出力最多,他跑到小沛劝刘备:“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您就委屈一下,管理管理徐州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备深知近处的袁术自领扬州刺史,又觊觎徐州,便建议请袁术来掌管州事。陈登认为袁术骄横自负,非治乱之主。孔融也认为袁术非忧国忘家之人,冢中枯骨,不值一提。表示“今日之事,百姓与能(拥戴贤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其实,这正是刘备求之不得的。于是在众人的劝勉、拥戴下,“遂领徐州”(《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备有了州牧资格,从而也有了荐置州郡大吏的权力。为了报答孔融,他置老上级公孙瓒和青州刺史田楷不顾,上表以孔融领青州刺史。当时公孙瓒、袁术同袁绍严重对立,任何对公孙瓒、袁术势力的削弱或不利影响,都是对袁绍的支持。所以,刘备此举深得地盘最大、势力最强的冀州牧袁绍的欣赏和支持。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张邈、陈宫趁曹操出征在外,迎吕布为兖州牧以代曹操。曹操匆匆赶回兖州,同吕布大打出手。次年,曹操大破吕布于钜野(今山东巨野南)、定陶(今山东菏泽南),吕布东奔投靠了刘备,屯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之西。吕布入据刘备腹地,对于刘备来说,等于引狼入室。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袁术出兵进攻刘备。这年八月,曹操控制了汉献帝,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九月,又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为了笼络刘备对抗袁术,曹操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载,刘备以张飞守下邳,“自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今江苏淮安境),更有胜负”。
“更有胜负”的意思是互有胜负。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陶谦旧将曹豹与张飞不和,张飞欲杀曹豹,激起下邳城中大乱,曹豹遂使人招吕布。同时,袁术为了拉拢吕布攻刘备,劝其袭取下邳,答应资助吕布军粮二十万斛。吕布其人有奶便是娘,《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注引《英雄记》载,吕布遂“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官号)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迎接)将军矣’”。吕布连夜进军,袭破下邳,张飞败走。吕布尽获刘备军资,并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及部曲将吏家眷。
刘备得知吕布袭破下邳,立即自盱眙、淮阴北还,及至下邳,张飞兵已大溃。刘备收拾余兵东取广陵(泛指广陵郡地区),与袁术再战,结果又败,不得已转屯于海西(今江苏东海南)。
刘备抵御袁术失败,以致被吕布端了老窝,表面上看是力量对比悬殊,其实反映出:一、刘备虽为徐州牧,得到如麋竺、陈登、孙乾等文官的拥护,但并没有获得拥兵武将的广泛认同,甚至没有得到陶谦亲信部下曹豹、许耽等人的支持。二、刘备陶醉于周围拥戴的氛围,没有重视并及时做好对陶谦旧部的团结工作。三、刘备既知吕布反复无常,却没有未雨绸缪,没有预防其与袁术军事上的联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军事乏谋,已现端倪。自此后,这位“常败将军”东奔西走,名为州牧,却没有立身之地,寄人篱下。
刘备在海西给养困难,陷入饥困,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派人向吕布请降。此时,吕布正因袁术反悔先前答应的二十万斛军粮而恼怒,于是派出车马迎接刘备来归,屯驻小沛,并送回了刘备妻子部曲家眷。
刘备驻屯小沛后不久,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袁术遣大将纪灵率军第二次攻刘备。刘备自然是无力抵抗,于是又向吕布求援。吕布的部将们对吕布说:“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但吕布没有这样做,他明白暂时与刘备联合,有利于扼制袁术势力的发展,稳定自己在徐州地区的地位,因此他率兵救援刘备,于是就有了大家熟悉的“辕门射戟”的故事(《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可见,吕布虽是有勇无谋之辈,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
袁术撤兵后,刘备在小沛招募人马,急谋恢复力量。吕布虽然不愿袁术将刘备消灭,但也不愿刘备强大起来,所以当听说刘备招募了万人感到非常不安,再次进攻刘备。刘备败走投奔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归附曹操后,“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这是刘备从曹操控制的“朝廷”那里取得的正式的封疆大吏头衔。此后,直至取益定蜀之前,官场上便以“刘豫州”来尊称刘备。
刘备走归曹操之日,也是曹操谋兵东南,准备讨袁伐吕之时,所以曹操调拨了兵马给刘备,让他返回小沛收集散兵,再图吕布。刘备回到小沛后,很不争气,又打了败仗。曹操遣夏侯惇援救刘备,结果为吕布部将高顺等所败。高顺等攻破小沛,又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再次逃归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亲征吕布。冬十月,曹军屠彭城,继而引沂水、泗水灌下邳。吕布虽然骁勇,但无谋而多疑,诸将各怀异心,形不成战斗力,所以每战多败。曹操水困下邳三月,吕布部属上下更加离心。十二月,吕布出城投降。投降的吕布最后被刘备送上了断头台。论者常以这件事来说明刘备为人的谲诈程度不在曹操之下,但是站在刘备的角度看,他吃吕布的亏实在是太多了,乘机除掉后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7-30 17:15:33
虽然系统总不显示我的留言,但还是要义无反顾的顶!
-----------------------------
谢谢!只要能显示的,我一定义无反顾的回复。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平灭吕布后,曹操并没有让刘备留在下邳,更没有恢复他徐州牧的地位,而是以车胄为徐州刺史,将刘备带回了许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曹操待刘备甚厚,“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又拜关羽、张飞皆为中郎将。其实,双方心里都有一本账。曹操知道刘备非常人等,不能轻易授以方镇。刘备则尽力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争取脱离曹操的控制。
早在刘备逃奔曹操之初,就有曹操的部下劝曹操趁机除掉刘备。东中郎将程昱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但曹操表示:“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但随后还是有人提出这件事,说刘备有英雄之志,若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司空祭酒郭嘉。郭嘉认为刘备的确会成后患,但不同意把他杀掉。郭嘉说:“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而将他杀害),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靠谁来平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注引《魏书》)曹操听后,认为说的很对。同传注引《傅子》记载郭嘉的态度与《魏书》不同,说“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郭嘉对曹操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尽管对于郭嘉的态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但曹操的态度都是完全一致的。
刘备入许以后,很快就被反对曹操的人盯上,受到重视。于是,刘备自觉地而且非常隐蔽地参与了反曹操的活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宣称)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舅”字有多种不同意思,此处指妻子的父亲,即岳丈。例如《礼记·坊记》载:“婿亲迎,见于舅姑。”裴松之注称“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的解释显然有误。卢弼《三国志集解》注引各家说法认为,董承不是后族。但《后汉书·皇后纪下》明确记载:“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可见董承是汉献帝的老丈人】
刘备参与董承的密谋,心中自然是有些打鼓。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有一次请刘备吃饭,席间漫不经心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汉代常尊称刺史为“使君”,郡守为“府君”)与操耳。(袁)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不值一提)。”刘备听了吓得两手发抖,连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他一是怕曹操将自己视为英雄,会对自己不利;二是以为曹操知道了些什么。《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华阳国志》载,当时正值雨天打雷,刘备便假装胆小掩饰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由于二人各怀鬼胎,事后曹操怕刘备起疑心,便派人到刘备的住所观察动静,刘备则大秀演技。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记载:“先主还解(廨),公(曹操)使觇之,见其方披葱,使厮人为之,不端正,举杖击之。公曰:‘大耳翁未之觉也。’”刘备回去后就闭门种地,下人种不好,抄家伙就打。曹操由此得出结论,刘备丝毫未把他的话往心里去。事实上,刘备如坐针毡,巴望着找机会逃出许都。
事有凑巧,此时袁术已是穷途末路,想从下邳北走投袁谭,因此曹操派刘备率将军朱灵、路招等截击袁术。等到他听了程昱、郭嘉、董昭等人的劝谏醒悟过来时,刘备已经走远,追之不及。
袁术被刘备截击,不得过下邳,只好退往寿春(今安徽寿县东北),不久在距寿春八十里的江亭死去。刘备遂遣朱灵、路招等回许都,自己占据下邳。随后又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还小沛。从此,刘备不再听从曹操的号令。《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称:“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反。”一个“反”字,表明刘备与曹操彻底决裂,成为终生敌人。
也有记载说,不是曹操放归刘备,而是刘备主动逃离许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胡冲《吴历》载:“曹公数遣亲近密觇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曹公使人窥门。既去,备谓张飞、关羽曰:‘吾岂种菜者乎?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复留。’其夜开后栅,与飞等轻骑俱去,所得赐遗衣服,悉封留之,乃往小沛收合兵众。”这种说法虽然有趣而生动,并为小说家所采用和渲染,但不尽合理,所以裴松之引而置疑,说:“魏武帝遣先主统诸将要击袁术,郭嘉等并谏,魏武不从,其事显然,非因种菜遁逃而去。如胡冲所云,何乖僻之甚乎!”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刘备回到小沛以后,东海昌豨(昌霸)及郡县大多叛曹归刘。刘备兵马很快发展为数万人,于是派遣从事孙乾前往与袁绍结盟,连兵共同对付曹操。曹操派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击刘备,不克。刘备傲气十足地向刘岱等人夸口,像你们这样的来一百个也奈何不了我,就算“曹公自来,(胜负)未可知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献帝春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董承密谋之事暴露,曹操杀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夷三族。此时,曹操已率军驻扎官渡,遂趁袁绍迟疑未发之际,亲征刘备。前后只用了十余天,即击破刘备,解除了两面作战的威胁。刘备兵败,急走青州,见袁绍长子袁谭,通过袁谭投靠了袁绍。曹操不仅俘获了刘备的妻子,还迫降了关羽,拜为偏将军,以示重用。
关羽在官渡之战中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为小说家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关羽斩颜良确有其事,但说诛文丑,却不见于史料记载,纯属张冠李戴。讲到颜良、文丑被杀的事,不能不谈一下关羽反复于曹操、刘备之间的问题。
曹操一贯重视人才的笼络和使用。他不疑归从,大胆用降,量功必赏。对于归降他的文官武将,以其才授以重任,不以外人视之,致力于尽快将其变为自己的心腹。如原吕布部下张辽、袁绍部下张郃、刘表部下文聘、马超部下庞德等。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曹操非常看重关羽,先拜为偏将军,后又封汉寿亭侯,希望关羽为其所用,应该说态度是坦诚的。但关羽对于曹操却心存芥蒂。《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注引《蜀记》记载: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注:秦宜禄本名秦谊,因为曾担任宜禄,而被称作秦宜禄。“宜禄”泛指宰相的仆人,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秦宜禄曾为其部下】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这段话的意思是,曹操和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找到曹操,说秦宜禄被吕布派去求援兵了,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娶秦宜禄老婆为妻。曹操同意了。等到破城后,关羽又屡次向曹操提出迎娶的事情。曹操因此怀疑秦宜禄老婆长得貌美,便提前去“探花”,一看果然是个美女,于是就很不厚道的自己“笑纳”了。关羽为此心里感到不安【《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秦宜禄被吕布派到袁术处求援,袁术很赏识他,“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吕布被围,关羽屡次向曹操要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也说:“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中还提到:“先主与(曹)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由此可见,关羽离曹归刘,心怀忠义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心怀疑惧也是他不敢久居曹营的另一内在因素。
关羽离开曹营肯定是在建安五年四月斩颜良之后,七月刘备南略汝、颖之前。有两条记载可以证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颜良、文丑被杀后,“绍军大震,(曹)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说,曹操察言观色,发现关羽并无久留曹营之意,于是让张辽利用与关羽的交情去试探。关羽对张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曹操,曹操感慨关羽的忠义,反而更加想留住他。等到关羽斩颜良后,曹操知道关羽一定会离去,对他厚加赏赐。关羽将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好,留下书信而去,径直赶往袁绍军营投奔刘备。曹操手下人想将他追回来,曹操说:算了,大家各为其主,不必追了。
可见,此时袁绍在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刘备随袁绍行动尚未南下略汝、颖。曹操驻军官渡,关羽当在官渡至白马一线。两军相距不远,所以关羽“奔先主于袁军”(《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实际是由曹军驻地到袁军驻地,绝不会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先离许都,再西向洛阳,然后东折至滑州,继而听说刘备在汝南,又复行向南,到了汝南得知刘备北还,再回头至河北,东西南北兜个大圈子。因此也就没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斩颜良、文丑后,曹军还屯官渡,袁绍则屯阳武,两军处于相持状态。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与袁绍相呼应,攻略许下,对曹操后方构成威胁。袁绍遂派刘备率兵帮助刘辟,据说郡县多响应,“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曹操深以为忧。
厉锋校尉曹仁向曹操分析形势,指出两点:一是南方郡县投靠刘备是形势所迫。他认为,由于曹军集结于官渡与袁绍相持,其势不能相救,所以暂时背叛是权宜之计。二是击败刘备并不困难。他认为,刘备刚刚统率袁绍的部队,未必得心应手,“击之可破也”。于是曹操派曹仁率骑兵击刘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袁绍在派出刘备的同时,还派越骑校尉韩荀绕道敖仓以西,进入嵩山以东,以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曹仁击败刘备后,又趋兵北上,破韩荀于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南之径山)。这样,袁绍派出的两股兵力先后失败,此后不再分兵远出。
刘备在袁绍麾下前后年余,对袁绍有了进一步认识,意识到他刚愎自用,不善大谋,终难共成大事,于是谋划脱离袁绍,独立发展。最后终于想出了“劝袁绍南联刘表”的计策。南联刘表有利于牵制曹操的兵力,也是袁绍原有的谋划,于是袁绍便同意了。在刘备依附袁绍期间,赵云来到邺城求见刘备。前文已经讲过,刘备依附公孙瓒时,结好赵云。赵云来到后,刘备派他秘密招募了士卒数百人,对外宣称则是收拢的散兵。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秋,袁绍派刘备率本部人马再至汝南。刘备一到汝南,即与黄巾龚都等部联络,招集了数千人。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遣叶县守将蔡阳击刘备。当时,曹操的主力大多在河北前线,刘备知道蔡阳兵力有限,又非名将,因而再次夸口:“吾势虽不便(我虽然力单势孤),汝等百万来(但凭你就算率百万来),未如吾何(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曹孟德单车(意谓一个人)来,吾自去。”(《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寥寥数语,反映出刘备战胜蔡阳的自信,也说明了他对曹操的心理恐惧。
刘备轻视蔡阳,蔡阳也看不起刘备,于是率军轻进,结果失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遣蔡阳击(龚)都,不利,为都所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对此记载不同,说蔡阳“为先主所杀”。《资治通鉴》取后者,称“为备所杀”。但不管哪种记载,反正都没有提到是关羽杀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8-02 15:40:30
楼主,张绣,张任和赵云真的是师兄弟吗?
-----------------------------
呃。。。。。。这个。。。。。他们的师傅是个虚构人物,所以他们也就不是师兄弟。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一代枭雄(3)寄寓荆州


刘备击破蔡阳后,便在汝南发展势力。不久,官渡之战结束,曹操遂南征刘备。刘备最怕曹操亲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他自知不敌,便派麋竺、孙乾与刘表联系,情愿依附刘表。事实上,曹操这次南征刘备,也是向刘表耀兵。《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汉献帝建安六年》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曹操以袁绍新破,打算利用这个间歇进攻刘表。他的重要谋士,尚书令荀彧觉得条件不成熟,指出:袁绍刚在官渡吃了败仗,军心涣散,应该趁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一举扫平。如果远征江、汉之间,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大事将去。正因为如此,所以九月间曹操南征刘备,刘备逃附刘表时,曹操没有继续追击。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鱼台)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党锢期间,刘表曾是一个有点名气的党人,被称为“八顾”之一。“顾”者意为能以德行引导人。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长沙太守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后,诏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江南贼寇盛行,袁术又屯驻鲁阳(今河南鲁山),隔绝了道路,刘表无法直接上任,只得单人独骑入宜城(今湖北宜城南),“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共同谋划。在蒯越、蔡瑁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南,遂有“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及“带甲十余万”(《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之众。
当时,北方连年战争,而刘表统治的荆州是相对稳定的。他自己也颇知清廉之要,在荆州二十几年,家中没什么积蓄。但刘表是一个儒士,胸无大志,谋无远虑,不习军事,试图“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所以袁、曹官渡相持期间,他既不助袁,也不援曹,欲坐观天下之变。
刘表对刘备来归很重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亲自郊迎这位徒有虚名的豫州刺史,以上宾之礼相待并拨给兵力,让刘备驻扎新野,这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的事。刘备从刘表那里得了多少兵力,史无记载,但是刘表准其作为一个军事实体独立存在,却是刘备求之不得的。
刘备驻新野期间,声名日播,荆州地区豪杰图谋前程者纷纷投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刘表的注意,开始暗加防备。办法有两个:一是表示“信任”和“重用”,让他拒守边境,离开新野。既让刘备离开了临时根据地,又让他为自己拒敌于边境。二是表示“亲热”,将刘备羁縻于襄阳,使离军事。这里也可以看出,刘表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乃是表面现象,而心怀疑虑则是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刘备对于刘表的心思自然是明白。因此他能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刘表所提供的条件,既能暂安于荆州,又能适度发展自己,相机而动。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表派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今河南南阳东北)。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既然是“久之”,可见是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离开了新野。刘备取得小胜,打败了曹军伏波将军、河南尹夏侯惇和虎威将军于禁。《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了这次战斗的简单情况: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刘备用诱敌深入之计打败夏侯惇,取得小胜,这是他一生中不多的胜仗之一。这次战斗规模虽不大,但因对手是曹军名将,所以大大增强了刘备在荆州地界的威望,也大大增加了刘表对刘备的疑虑,使刘表觉得让刘备远离自己并不是制约的好办法。于是使出第二套办法,让其离开军事前线,率部驻屯樊城。荆州治襄阳,而樊城与襄阳(二城均属今湖北襄樊市)隔水相望。从地域上看,就在刘表眼皮子底下,这不是刘备所希望的。他希望的是能在荆州地域内,不受控制和限制地、更方便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据《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注引《吴书》记载:“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今山东诸城)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诸葛亮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当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可见,诸葛亮出身并非寒苦之家,因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学问教育。但不幸的是,在他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带着)亮及亮弟(诸葛)均之官(上任)。”诸葛玄到任后不久,汉中央朝廷改派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丢官后,由于同荆州牧刘表交情甚厚,因此前往荆州投奔刘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与此不同:“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开始独立生活,安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乐府楚调名)。身长八尺(约近1.90米),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常人都不以为然)。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具有)。”可见,诸葛亮虽然耕田种地,但并不是一个安心农业生产的好农民,而是一面种地,一面研究学问、吟咏歌赋,并广交朋友、结交名士、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还综观天下之变,测度群雄优劣、讨论时政、谋划安邦定国的策略。其心怀大志、待机而出的心情是毋庸怀疑的,他的一些亲近好友都很清楚诸葛亮试图出山有所作为,因而誉称其为“伏龙”、“卧龙”。至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云云,是一种自谦之词,并非出山前的真实心情。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注引《襄阳耆旧记》等书记载,徐庶和司马徽都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徐庶,本名福,字元直,颖川人,“本单家子”【“单家子”意为出身寒门,门第低微,并不是姓单】。初习武,后事文。“少好任侠击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曾经为了替人报仇,以白粉涂面,披头散发而逃,被官府抓住,问其姓名,闭口不言,险些被杀。后来徐庶的同伙一起将他救走。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改而折节学问。可见他是一个文武都有一些本事的人。
初平年间,中原乱起,徐庶与同郡人石韬南下荆州避乱,与诸葛亮结识,交情笃厚。徐庶投到刘备幕下,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知道诸葛亮有安邦定国的才能,因而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想不想见见他)?”刘备虽然是个屌丝皇族,人不多势不众,但架子还是有的,说:“君与俱来。”意思是你陪他来见我吧。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这人只可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前来,应该放下身份亲自去看望他。
司马徽,字德操,颖川人,“清雅有知人鉴(人品高雅,有知人之明)”(《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据说庞统的叔叔、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庞德公也颇有识人之明,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引《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统)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之题也。”将司马徽与诸葛亮、庞统并称。《襄阳耆旧记》还说,刘备拜访司马徽,问以世事。司马徽自谦,不敢自比诸葛亮和庞统,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卧龙、凤雏。”刘备问此二人是谁,司马徽答:“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刘备通过与徐庶、司马徽的接触,知道了诸葛亮、庞统以及客居荆州的颍川石(韬)广元、博陵崔(钧)州平、汝南孟(建)公威等人,皆欲收拢之。这些都是一些待机而出的人物,并不是隐士。但他们中的多数,既知刘表无能,不愿在荆州为官,也不看重刘备,而是倾向于到曹操那里去。如石广元仕魏,历任郡守、典农校尉等职;孟公威为凉州刺史,后官至征东将军。

楼主:小克TY

字数:2185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5-09 04:08:00

更新时间:2019-06-11 15:30:16

评论数: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