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率军进驻黎阳,命陈琳作讨曹檄文(见《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发往各州、郡,历数曹操罪恶,并遣颜良围攻白马,以保障主力渡河。曹操采用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西向延津(白马以西),佯装渡河袭击袁绍后方。袁绍听说曹军要渡河,急忙分兵向西阻截。曹操率军急速折向白马,进至颜良营地十余里时,颜良才发现曹军,仓促应战。曹操以裨将军张辽、偏将军关羽为先锋击颜良。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袁军莫能当其者,遂解白马之围。曹操为此表荐关羽为汉寿亭侯。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徙全城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欲渡河追击,沮授认为应将大军留屯于延津,分一部向官渡进军,如若告捷,大军再南下也不晚。如果全军渡河,万一失利,就没有了退路。袁绍不听,沮授于是借口有病辞职。袁绍对沮授既反对进军,又要辞官,心里非常痛恨,因而解除了沮授的兵权,将他所率兵马全部拨归郭图指挥。
袁绍渡河进至延津后,派遣文丑、刘备将五六千骑继续追击,并以步军随其后南下。曹操是时只有骑兵六百驻军白马山南阪下,他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从白马撤下的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纵兵而出,大破袁军,斩袁将文丑。颜良、文丑为河北名将,两次交战先后阵亡,袁军震动,士气大衰。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曹操斩颜良、文丑后,军还官渡,袁绍则屯军延津,双方处于对峙之中。秋七月,汝南黄巾刘辟、龚都部叛曹归附袁绍。袁绍派遣刘备自延津绕道汝南,协同刘辟、龚都击斩曹将蔡阳于叶县,进至㶏(yin)强(今河南临颍东),袭扰曹军根据地许都;另派越骑校尉韩荀为别部,率千余骑绕道敖仓以西,进入嵩山以东,以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但均被曹仁击退。
袁绍在遣刘备、韩荀分两路南向抄许都之后的同时,自率大军由延津进驻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企图寻求曹军主力决战。沮授又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己方虽然人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己方,利在速决。最好采取持久战的办法,拖延时日,作长期打算。屯骑校尉张郃也不同意与曹军决战,认为应当密遣精骑抄略曹操的后方,这样曹军便会不攻自破。袁绍听不进沮授、张郃的意见。
八月,袁军主力逼近官渡。两军在原武(今河南原阳)至官渡以北一线布兵对峙。九月庚午朔(初一日),曹操趁日食之日出兵与袁绍相战,不利,遂退回营垒,坚壁自守。双方就此展开了工程大战。史载,“(袁)绍为高橹(楼),起土山,射(曹)营中,(曹)营中皆(用盾牌)蒙(遮挡)而行。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当时,曹军兵少粮缺,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豫州各郡县受袁绍招降,有不少官民叛归袁绍;甚至许都的官员和军中的将领也有暗中与袁绍通消息者;曹军的粮道几次被袁军抄袭,情势不容乐观。曹操对此大感忧虑,他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在信中透露了放弃官渡,退守许都的打算。荀彧立即回信说:

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

荀彧在信中首先说明:袁绍集中全部主力到官渡,打算一决胜负。您以至弱当至强,如果不能制敌,就将为敌所制,这是决胜负的重要关键。接着分析当前形势指出:如今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的困境。那时刘邦、项羽谁也不肯先后撤,就是因为先后撤会处于被动。我军只有袁军的十分之一,就地坚守扼住袁军咽喉,使其无法前进,已长达半年,袁军锐气已尽的情况已经出现,情况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良机,一定不能放弃。
曹操接荀彧回信又与军师荀攸、参军贾诩等商议。贾诩说:“公明(达)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袁绍)者,但顾万全故也(过于追求万全之策)。(只要能捕捉到战机)必决其机(当机立断),须臾可定也(顷刻之间,可操胜算)。”(《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曹操遂决心坚持危局,以寻求战机。
曹操的这一决策,非常关键。因为战争已到胜败转折关头,谁能坚持下去,谁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如果放弃官渡,退守许都,很有可能造成“先退则势屈”的不利局面,一退即溃,给袁绍以捕捉而歼灭自己的机会。
袁绍在官渡相持阶段,战役指导上单纯地实施正面突破,未采取战役、战术上的迂回、包围、奇袭,调动曹军脱离既设阵地,以求决战。把十万大军摆在官渡,形成对阵顶牛。当序战失利、屯兵延津时,虽曾派遣刘备袭扰曹操的后方,另派越骑校尉韩荀去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这在大军战略运用上原属要着。只是他派出的兵力单薄,又无应援部队,而且旨在尝试,没有预定出击目的及要达到的目标。及至牵制不成功,粮道未切断,刘备败走,韩荀战死,袁绍也就放弃了这种企图,不再分兵远出。
袁绍的谋士许攸也曾向袁绍提出袭击许都的建议:

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

许攸指出: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在官渡防守,许都防备必定空虚,如果分遣一部轻装疾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使官渡曹军丧失根据地,陷于腹背受敌的险境。
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但袁绍未采纳,并固执地坚持“吾要当先取操”(《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的决心,使良机坐失,其后陷于被动。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7-11 00:14:59
继续支持楼主
-----------------------------
谢谢!这几天打算多更有点。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孙子·军争篇》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曹操注这三句话时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可见曹操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是非常重视的。是时,有堠骑探知,袁军有运粮车千乘至官渡,曹操用荀攸之言,以偏将军徐晃和史涣邀击护送押运的袁将韩猛,“破走之,烧其辎重”(《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这里要注意的是,“辎重”不等于粮食。按照杜牧注《孙子》的解释,“辎重”仅指“器械及军士衣装”。《孙子·军争篇》原文将辎重、粮食、委积分列并称。张预注《孙子》曰:“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也是将“辎重”与“粮食”分开。因此“破走之,烧其辎重”并不一定是把粮食都烧了,曹军当时缺粮,很有可能是取一部分粮食而“烧其辎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处用“烧其辎重”,而不像后来夜袭乌巢那样用“尽燔其粮谷”(《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的原因所在吧。
冬十月,袁绍再次派车运粮,并命淳于琼率万人护送,囤积于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担心有失,建议派步兵校尉蒋奇率军驻扎在粮库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不听。就在此时,许攸在邺城的家人犯法,被审配扣押起来。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营。
曹操听说许攸来到,不及穿鞋子,光着脚跑出来迎接。看到许攸,曹操抚掌笑曰:“子远(许攸字),卿来,吾事济矣!”
许攸问曹操:“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还有多少粮食啊)?”
曹操答道:“尚可支一岁(一年)。”
许攸说:“无是(没那么多),更言之(再说一次)!”
曹操又答:“可支半岁。”
许攸说:“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为什么不说实话)!”
曹操只好说实话:“向言戏之耳(刚才是开玩笑)。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许攸就向他献计:“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辆),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守军戒备不严密);今以轻兵袭之,(出其)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以上对话录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许攸提供的这个情报,正符合曹操寻求战机,出奇制胜的意图。他当即决定夜袭乌巢,于是留曹洪、荀攸坚守大营,亲自率精锐步骑五千,假扮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从小道出营直趋乌巢。半夜到达乌巢后,围住袁军辎重,四面放火,袁军营中顿时大乱。淳于琼见曹军人少,率军出战,被曹操击败,只好退回大营固守。
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的消息后,决定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郃进攻曹操大营,他对其子袁谭说:即便曹操攻破淳于琼,但我攻破他的大营,他便无处可归。张郃认为,曹操亲率精兵袭击乌巢,必能攻破淳于琼。淳于琼一败,辎重被毁,则大势去矣,因此主张先救乌巢。郭图附和袁绍,也认为应当先攻曹操大营。张郃一再苦谏,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袁绍不听,坚持以主力攻曹操大营,只派一部轻骑救援乌巢。果然,曹营坚固,袁军猛攻不下。
此时曹操正在急攻乌巢,袁绍增援的一部轻骑已逼近乌巢,左右请求分兵阻击,曹操怒道:“贼在背后(敌人到我背后了),乃白(再来报告)!”曹军前后受敌,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袁军,斩淳于琼,“尽燔其粮谷”(《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
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官渡,袁军无不震恐。郭图因为自己附和进攻曹军大营的意见,这时害怕袁绍追究他的责任,便诬告张郃,说:张郃听说我军败,十分的幸灾乐祸。张郃听说后,惊惧之下,与高览焚烧了攻城器械,一同投降了曹操。
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崩溃已不可止。曹军乘势大出,大破袁军。袁绍同他的儿子袁谭仓皇率八百骑渡河,退走河北,入其部将蒋义渠营中。曹军“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袁绍余部尽皆投降,曹操“凡斩首七万余级”,获“辎重财物巨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从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来看,粮食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取决胜败的关键。许攸献计袭击乌巢,曹操果断地加以利用,并且亲自率军,这显示出曹操善于捕捉战机和抓住关键。正如《六韬·龙韬·军势》中所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当乌巢还未攻下,袁绍援军逼近时,曹操拒绝分兵阻援,倾全力猛攻乌巢,也显示了其指挥坚定、英勇果决。因为那时成败决于顷刻之间,只有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抓紧袁军还未会合的间隙,迅速攻下乌巢,才能主宰战场,才有胜利的希望。如果分兵阻援,兵力分散,乌巢势必难以顺利攻下,时机一过,拖到天明,曹军的处境就不堪设想了。
曹操夜袭乌巢,袁绍不以主力救援乌巢,坚持攻打曹军大营,这一决策错误是严重的。因为袁军进攻曹军大营已有数月,没有攻下,这证明了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攻下的,使用主力续攻,势难立即奏效;用一部分轻骑去救乌巢,也没有击败曹军的把握,这样使用兵力,两头都不解决问题。而乌巢的粮草被烧,曹军大营又攻不下来,袁军的处境就危险了。
郭图认为攻打曹军大营,必迫使曹操引兵回救,可以说是不知兵要。袁绍如果以主力速救乌巢,即使不能在乌巢大败曹军,至少有望保存粮食,在官渡继续坚持下去。这样一来,曹军反会因为缺粮,处境更加危险。纵使曹操烧掉乌巢的粮草,袁军以主力邀击曹操的五千步骑于归途之中,有可能将曹操击败,这也比进攻曹操大营有利的多,甚至曹操的结局亦很难估计。袁绍对这一关系全局胜败的情况不深思熟虑,不采纳张郃的建议,而贸然决策以主力攻曹军大营是非常错误的。这就是所谓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评价袁绍“矜慎自高,短于从善”。这八个字评得非常恰当。
袁军的素质也很成问题,远不及曹军的顽强。打一个公孙瓒,花了几年的时间;十万大军被曹军二万人扼阻于官渡阵地数月,一筹莫展;淳于琼率一万人坚守乌巢,一夜之内被曹军的五千人突破。袁军的统帅指挥无方,部队素质又如此低劣,焉得不败。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官渡大胜后,曹操统一北方的大局已经奠定,袁氏在河北只剩下残余势力。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五月,袁绍病死。袁绍自官渡军败发病,至此呕血而亡,死前未能及时确定继承人,河北陷于内乱之中。袁绍的重要谋臣将领审配、逄纪与辛评、郭图由于互相争权夺势而勾心斗角。审配、逄纪拥护袁尚,辛评、郭图则拥护袁绍长子袁谭,其他人也多以袁谭为长子,应由他来继承嗣位。审配等人担心袁谭继位后,会遭到辛评、郭图一伙打击,便假传袁绍遗命奉袁尚嗣位。等袁谭匆匆赶回邺城,袁尚早已继位在先。袁谭没能继位,便自号为车骑将军,出镇黎阳。从此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不和。
九月,曹操率军渡河击袁谭,袁谭告急于袁尚,袁尚遂出兵救援袁谭。自九月至次年三月,曹操大战袁谭、袁尚于黎阳,袁氏兄弟战败,退守邺城。此时曹军诸将欲乘胜追击。郭嘉更知袁氏内部情况,他劝曹操停军待变:

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一直没有确定谁为继承人)。有郭图、逄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互相离间)。急之则相持(我们进攻,他们就会互相援助),缓之而后争心生(停止进攻,而后他们就会产生争斗的心思)。不如南向荆州,若(装作)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曹操最善于示假,而且屡屡得手,他采用了郭嘉的建议,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五月还军许都,然后打大张旗鼓的“南征”刘表。事情果如郭嘉所料,不久袁氏兄弟反目,互相攻杀。袁谭不懂“唇亡齿寒”、“兄弟阋于墙”的严重后果,居然还派谋士辛评跑到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向曹操求援。曹操遂趁机率军北上,先后进行了攻邺城、南皮、幽州、壶关等几次战役,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完全占领了青、幽、冀、并四州。
建安十二年,曹操又率大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在白狼山(即布祜图山,今辽宁凌远县东)击破乌丸。这样,北方地区除辽东与关陇以外,就全部为曹操所统治。从此,北方安定下来,未再出现大的变乱。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曹操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如何在战后采取一些军政措施来巩固已得的胜利,是必须妥为处理的战略性的大问题。曹操在这方面所推行的安定社会秩序的政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新兴统治者的雄才伟略,值得加以分析。以下举荦荦大者加以论述:
一、占领冀州后,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颁布了 《蠲(juān)河北田租令》,首先宣布免除河北地区百姓当年的赋税,然后又发布《收田租令》【《收田租令》规定,征收田赋,一亩四升,一户出户调绢二匹、锦三斤,除此之外,不得巧立名目,额外征收】。这一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也有利于新占领地区秩序的稳定。
二、选拔和起用青、幽、冀、并四州的名士如牵招、崔琰、陈琳、仲长统、常林、杨俊、王象、尚纬和王凌等人出任官吏。又任用袁氏的一些旧部如焦触、张南等,体现了曹操兼收并蓄的用人政策,这就使得北方士人迅速归心。
三、为迅速安定新占领地区的社会秩序,曹操注意选派一批“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汉献帝建安十年》)的干员如杜畿、梁习,去担任郡守。两人在河东、并州平定叛乱、安定社会、治理地方,成绩卓著,政绩斐然。
四、对仍怀敌意的北方袁氏残余势力,采用惩抚兼施的政策,翦除了一些拥兵拒守的袁氏门生、宾客,征发他们的部曲去服兵役,剥夺了他们的武装力量,再把他们逐步异地安居。同时下令,过去跟随袁氏做过坏事的人,准许他们改恶从善。这就有利于在政治上孤立和打击那些抗命不从的豪强地主。
五、重视整兴文教,整齐风俗。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颁发《修学令》,命各郡国都要整兴文教,一县满五百户的设置校官,选拔乡中的英才而加以教育。建安十年,他又颁布《整齐风俗令》,指出结党营私是古代圣贤都所痛恨的。
六、加强军队建设,重视以法治军,贯彻赏罚分明的原则。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颁布《论吏士行能令》和《败军抵罪令》。同时还颁布了一些将、卒必须共同遵守的条令,如军队不得砍伐民间桑树、行军时不得践踏田间禾苗等,违令斩首,加强了军队纪律,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也有利于争取百姓的支持。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7-13 11:20:11
支持支持
-----------------------------
非常感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曹操统一北方,结束了混战的局面,符合了当时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要求结束长期混战的迫切愿望。对乌丸用兵的胜利,使北方边境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北方人民的和平安定生活有了保障。宋代最保守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曹操“有大功于天下”(《资治通鉴·汉纪六十·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纵观曹操在整个统一北方战争中的料敌决策和作战指导,突出地表现在力争主动,指挥灵活;面临危局,指挥坚定;善于捕捉战机;善于抓关键;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群策群力;对正确可行的建议,马上采纳,立即执行,全力以赴。郭嘉评论曹操:“策得辄行(制定了策略就立即施行),应变无穷。”(《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缴获了一批文书,其中有的是许都官员和军中部下暗中与袁绍相通的书信。他不加追究,下令将书信全部焚毁,以释众人的疑惧。这类似于汉光武帝反侧的举措,从中可见曹操是一个颇有气度和远见的政治家。
晋代王沈在《魏书》中评论说,曹操“行军用师,大较(大体)依据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裴松之也说:“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这些评论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曹操在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位虚怀善断、富有统帅才略的军事家,称得上如鲁迅所说,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他在《三国志》中评论曹操: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采用)申(不害)、商(鞅)之法术,该(运用)韩(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按才能授官),各因其器(因才使用),矫情任算(克制感情),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掌握国家大权),克成洪业者(完成宏伟事业),惟其明略最优也(是因为他明察善断,谋略出众)。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本蜀人,曾仕蜀为观阁令史,但是个人生活长期失意,屡被遣黜。其父本为马谡参军,马谡因街亭之败而死,陈寿父连坐被处髡(kūn)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看不起陈寿,因此陈寿对蜀没有好感。唐代房玄龄等人撰《晋书》时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低了,“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带兵与谋略)非长,无(临阵)应敌之才,言(诸葛)瞻惟工书(擅长书法),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因此轻视他)”(《晋书·列传第五十二·陈寿》)。相对来说,陈寿之于曹操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评价也更客观些。当然,毋庸讳言,陈寿对曹操的评语中也有明显的曲笔回护之言,如“不念旧恶”云云,实属以偏概全。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江东猛虎(1)开基立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他的祖先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称:“盖孙武之后也。”孙武是春秋齐人,以兵法十三篇求见吴王阖闾,阖闾用以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然其家系传承,已不可究。只知自孙坚上溯数代,都在吴地为官,因而“家于富春”(《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韦曜《吴书》),祖坟也在富春城东。
孙坚曾被袁术表荐为“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因而史称孙破虏。孙氏鼎足江东以后,孙坚的出生如同诸多帝王一样被附会了不少传奇异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韦曜《吴书》中就有两则,一说:祖坟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二说:母亲怀着孙坚的时候,“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征也’”。果然,孙坚生来“容貌不凡”,少长“性阔达,好奇节”,颇得乡人瞩目。
孙坚少年时期已经锋芒毕露,表现出了非凡的智勇。史载,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十七岁的孙坚同父亲一起乘船至钱唐(唐代改称钱塘,治今浙江杭州),正好碰上海盗劫掠商人,在岸上分赃,“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孙坚对其父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他父亲说:“非尔所图也(这种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当即提刀上岸,用手指指戳戳,比比划划的,就好像在分派军队去包围强盗的样子。那些海盗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官兵来抓他们,赶紧四散而逃。孙坚还不肯罢休,追上去砍下了其中一个海盗的脑袋回来。这事惊动了地方和官府,孙坚因此声名大振,州府召他为代理县尉。
次年,即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据《后汉书·灵帝纪》所载:“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则称:“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今浙江慈溪),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注:《东观记》作许昭)扇动诸县,众以万数。”朝廷命扬州刺史臧旻、丹杨太守陈夤进行镇压。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募精勇千余人,参与镇压。刺史臧旻向朝廷奏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今江苏盐城)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今江苏盱眙)丞和下邳县(今江苏邳县南)丞。
孙坚历任三县,成绩卓著,并切实培养了自己的根基,所以《江表传》称:“(孙)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注:《江表传》原书已佚,现在所能见的大抵以裴松之注所引为主】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zhang晓l 2017-07-13 21:27:14
晚上顶一把
-----------------------------
谢顶!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zhang晓l 2017-07-13 21:27:14
晚上顶一把
-----------------------------
@小克TY 2017-07-14 19:30:53
谢顶!
-----------------------------
谢顶好像不太合适。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朝廷派遣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军镇压。孙坚时为下邳丞,被朱儁看中,奏请为佐军司马。朱儁同黄巾军的几次重要战斗,孙坚都参加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孙坚)。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击破汝南黄巾军后,皇甫嵩与朱儁分兵。皇甫嵩讨东郡(郡治今山东朝城西),朱儁讨南阳(今河南南阳)。宛城一战,孙坚功拔头筹,“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士卒随后蜂拥而上,大破黄巾军。朝廷因此任为别部司马。《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属官有“长史、司马皆一人,(秩)千石”,司马主管军事,其中别领营属称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不固定。可见,中郎将的别部司马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武职。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孙坚参与平定西北边乱。史载: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讨伐无功。朝廷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事,西讨边章等。张温表请孙坚与参军事,屯长安。这次征讨,不战而胜,边章、韩遂听闻朝廷大军压境,“党众离散,皆乞降”。回军后,朝中大臣“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不断功赏”是不考虑封赏的意思。但孙坚却因劝张温诛杀中郎将董卓而名噪京城,并例外加拜议郎一职。
张温驻扎长安时,以天子所赐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了很久才来晋见。张温责备董卓,董卓回话很不客气。孙坚当时也在座,对董卓贻误军机而又傲慢无礼的态度非常反感,因而向张温耳语道:董卓不怕自己有罪反而出言狂妄,应当以不按时应召前来之罪杀掉他。张温有些为难,说:董卓一向在陇、蜀一带享有威名,“今日杀之,西进无依”(《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坚进一步例举董卓的罪状,说:

明公(指张温)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董)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并不想听您的),轻上无礼,一罪也。(边)章、(韩)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应当及时进讨),而卓云未可(而董卓反说不可),沮军疑众(沮丧军心,疑惑将士),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不按时应召前来),而轩昂自高(反而狂妄自傲),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无不果断地处斩违犯军纪者,来显示威严)。是以(有)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之事)。今明公垂意于卓(现在对董卓留情),不即加诛(不立即诛杀),亏损威刑【《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张温没有听从孙坚的意见。但这件事传到了京城,朝廷大臣“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同年,长沙人区星反叛,“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镇压。孙坚到郡,检选循吏,并且明白交代他们:你们只管善待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他说到做到,“亲率将士,施设方略”(《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旬月之间就镇压了区星,郡中震服。
当时,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一带起义,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遂越郡征讨,三郡皆平,秩序井然。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朝廷录其前后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是年,孙坚三十二岁。孙坚与曹操同岁。曹操的出身比孙坚高贵的多,镇压农民军的功劳也更显著,但此时并未得到殊荣。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死。其后董卓之乱起。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几乎同时起兵,众各数万,共推袁绍为盟主,组成讨董卓联盟。孙坚没有预盟,但他遥应北方,也同时自长沙起兵。
当时,袁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竭力拉拢孙坚,特意表荐孙坚为“假(代理)中郎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英雄记》)。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位次将军,名列内朝官,而且所到之处地方有责任提供便利,供应军粮。孙坚起兵不久,便开始剪除异己,扩充势力。他做了两件大事:兵至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叡;过南阳,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
荆州刺史王叡曾和孙坚一起平定零陵、桂阳,因为孙坚是武官,所以言谈中对他常流露出轻蔑之意,孙坚对此早就心存不满。据张勃《吴录》所载,王叡本也准备起兵讨董,并积聚了不少兵力、粮秣。王叡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合,因此起兵前宣称要先杀曹寅。曹寅害怕被杀,便假冒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书,下达给孙坚,檄文中历数王叡的罪状,命孙坚将他处死。孙坚趁机率兵前往荆州,诈开城门,宣称: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首级。王叡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说:我也不知道!王叡走投无路,“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逼杀王叡,收拢其众,据说“比至南阳,众数万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到南阳后,孙坚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张咨认为,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无权调发粮饷。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历》及《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注引《英雄记》都称,“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于是假装得了重病,遣人通知张咨,说想把兵马托付给张咨。张咨贪图孙坚的人马,便跑去孙坚军营。进入营帐,说了没几句话,孙坚“卒然而起,按剑骂咨,遂执斩之”。
《三国志》孙坚本传则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孙坚以牛、酒为礼物去拜访张咨,张咨第二天只好来孙坚军营答谢。孙坚设宴款待。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说,日前有文书传给张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军用钱粮也未备足,应将他逮捕问个明白。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但“兵陈四周不得出”。不一会,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有意阻止义军前进),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遂将张咨推出军门斩首。
孙坚杀张咨后,“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此时,恰好袁术出逃至南阳,孙坚便前往鲁阳(今河南鲁山),与袁术相见,主动将南阳让给袁术。同时,刘表也上表以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遂据有南阳。袁术为将孙坚控制在自己手里,则表荐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三十五岁的孙坚遂以封疆大吏的身份“治兵于鲁阳城”(《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自南进军讨董。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率军向梁(今河南临汝西)东进发,进攻洛阳,被董卓大军所攻。孙坚部全面溃败,孙坚只带了数十骑溃围而出。据说孙坚常戴红色的头巾,董卓军便以戴红头巾者为追赶的目标。情急之下,孙坚让亲信部下祖茂戴上红头巾吸引追兵,这才有机会从小道逃出重围。祖茂则被追得狼狈不堪,差点脱不了身。
初战失利,孙坚并未气馁,他很快收容散卒,将部队召集起来,驻扎阳人(今河南临汝境)。董卓也遣陈郡太守胡轸、骑督吕布将步骑五千迎击。胡轸其人爱说大话,不得人心,同吕布也有矛盾。吕布有意让胡轸兵败出丑,他明知城中有备“不可掩袭”,却故意散布阳人城中敌兵已经逃跑的谣言,鼓动胡轸立即追击,不然将失掉战机。胡轸信以为真,傻乎乎的连夜进兵,士马劳累,攻城又不下,刚要解甲休息,吕布等又诡称敌人从城中杀出来了。黑夜中,军众不明真假,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英雄记》),十分狼狈。孙坚乘势出城追击,阵斩骁将华雄,胡轸全军溃败。
孙坚阳人一役获胜,名声大起,威望更著。有人乘机挑拨袁术,说:孙坚倘若占据洛阳,发展势力,将难以制约。如果任其发展,岂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于是袁术怀疑起孙坚来,断了孙坚的军粮供应。孙坚军中无粮,焦虑万分。阳人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孙坚连夜驰奔鲁阳,拜见袁术,说:我所以如此献身不顾,上是为国家讨伐逆贼,下是为将军报家门私仇。我与董卓“非有骨肉之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而将军却听信小人拨弄之言,居然对我起怀疑!袁术被孙坚说的很尴尬,无奈之下只好调发军粮。
应当注意的是,此时北方正是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畏缩不前的时候。正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当时,曹操人马不过三千,就军事力量而言,远不及孙坚。至于刘备,更是困难户。他被农民军赶出高唐,无处安身,只好投奔了公孙瓒,刚被公孙瓒用为别部司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说:“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谓“从讨”,表明他还没有一支像样的独立的武装,而是作为公孙瓒的部属参加了战争。从正式的文献记载来看,公孙瓒和刘备在讨董战争中,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只是做了一些策应性的行动。
正因为如此,董卓不怕关东群雄。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晋人华峤《山阳公载记》记载,董卓曾对部下长史说:“关东军数败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gàng 意为愣头愣脑),颇能用人,当语(应该告诫)诸将,使之忌之。”又说:“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可见当时董卓并没有把曹操、刘备放在眼中。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特派将军李傕等为使“来求和亲”,并且让孙坚开列能任刺史、郡守的子弟名单,答应上表任用他们。孙坚予以回绝,愤然道:“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拒绝董卓求和亲后,进军大谷(今河南洛阳南),距洛阳九十里。董卓亲自率军与孙坚战于诸帝陵间,董军大败。董卓留吕布守洛阳以为掩护,自己退保黾池(今河南渑池)和陕城(今河南陕县)。这说明,董卓在洛阳已很难立足了。不久,孙坚攻破洛阳,吕布败走。
当时洛阳已被董卓破坏得满目疮痍,“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孙坚见此情景,不由的惆怅流涕,于是下令修复诸帝陵,清扫宗庙。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书》所载,孙坚在清扫宗庙、平塞诸陵的时候,得到了传国玉玺:“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对于孙坚入洛阳是否得到汉朝传国玉玺,一直以来有不同意见。晋人虞溥《江表传》和南朝宋人裴松之认为没有这回事。晋人虞喜《志林》和晋人华峤《山阳公载记》则认为确有其事,并且记载后来被袁术夺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孙坚入洛阳后,声名大振。这时董卓尚未消灭,各路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便已开始。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分裂之势已成,合力消灭董卓的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孙坚为此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进入了谋划地盘、周旋于军阀之间、扩大基业的新阶段。由于大势所在,孙坚尚无“独树一帜”的力量和威望,他不能不依附于一方。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月,孙坚引军还鲁阳,试图首先在豫州发展。
当时,关东群雄都力求相互兼并以自大。袁绍、袁术虽为兄弟,但矛盾很深,互相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袁术既与割据冀州的袁绍有矛盾,又与邻近的荆州刺史刘表不和,因而北连幽州的公孙瓒;而与幽州咫尺之隔的袁绍对公孙瓒又视若仇敌,转而和荆州的刘表结为盟友。曹操在力量尚感不强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在袁绍一边。
孙坚面对这种形势感到很痛心,他叹息道:“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意思是,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这样争斗起来,我能同谁戮力同心,以救社稷呢!孙坚对于军阀混战不以为然,但此时既然已经依附袁术,自然不难抉择,便站到了袁术一边。袁绍也将孙坚视为敌人,命周喁为豫州刺史,取代孙坚豫州刺史的位置,袭夺鲁阳,被孙坚击败【注:《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汉献帝初平二年》对此记载不同:“术遣孙坚击董卓未返,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卢弼《三国志集注》认为《通鉴》记载有误。此从《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会稽典录》】。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遣孙坚攻刘表,公孙瓒也派刘备与袁术共谋击袁绍。刘表派黄祖率军在樊、邓(均在今湖北襄樊境)一带迎击孙坚。孙坚击破黄祖后,追过汉水,包围了襄阳(今湖北襄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单马行岘山(今湖北襄樊南),为(黄)祖军士所射杀”。鱼豢《典略》记载得更详细些:“(孙)坚悉其众攻(刘)表,表闭门(自守),夜遣将黄祖潜(秘密)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不过,荀绰《英雄记》记载的则是另一种情节:“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吕)公。(吕)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中采用了荀绰的说法,并加写了黄盖“生擒黄祖”、程普“刺吕公于马下”和孙策“以黄祖换父尸”等诸多虚构情节。
孙坚死时年三十七(《英雄记》载孙坚死于初平四年。《通鉴》则记载为初平二年),英年早逝。孙坚死后,其侄孙贲立即撤军,扶送灵柩,归附袁术,从而保全了孙坚苦心经营数年所建立起来的军队。由于当时袁术、袁绍兄弟矛盾激烈,于是袁术表孙贲为豫州刺史。刺史是相对独立的封疆大吏,袁术当时也不过是扬州刺史。孙贲继孙坚复为豫州刺史,这对袁术来说,自然不便统制。所以不久,袁术又去掉了孙贲的豫州刺史头衔,“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这样,孙坚部众基本被袁术控制。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江东猛虎(2)初建政权


孙坚有五个儿子:策、权、翊(一名俨)、匡、朗(一名仁)。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按照制度,孙坚死后,其乌程侯的爵位应由孙策继承,孙策为了谋展自己的宏图,遂主动将爵位让与四弟孙匡。陈寿说,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盛说,孙氏“创基立事,(孙)策之由也”,“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将相在列,皆其旧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孙盛语)。
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镇压黄巾时,留下家人住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东北)。孙策十几岁时在寿春结交名士,就已经小有名气。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后来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无,年幼相知,世称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孙坚死后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时孙策年仅十七,丧事办完后与家人迁居江都(今江苏江都)。此时扬州名士、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张纮也正因为母亲去世在家守孝居于江都。孙策数次登门求教,咨以当时世务。他问张纮:

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我虽年轻识浅),窃有微志(但有心要干一番事业),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指孙坚旧部),就(依靠)舅氏(指吴景)于丹杨(郡治今安徽宣城),收合流散(兵士),东据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会(即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报仇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历》】?

张纮起初委婉推脱。孙策涕泣横流,诚恳求教。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流露忠义豪迈之气,深受感动,于是推心置腹的回答说:

昔周道陵迟(衰微),齐、晋并兴……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历》】。

大意是说:当年周朝王道衰微,齐桓、晋文才能乘时而起。您继承父辈遗业,有骁武之名,如真能栖身丹杨,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平定,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时您据长江,奋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所建功业绝不会亚于齐桓、晋文,又岂止是作一个外藩呢?方今世乱多难,如想建功立业,就应当集合志同道合之士,南渡江东,图谋发展。
孙策听从了张纮的意见,就此定下了图取江东【注:长江自今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以这一江段为标准,称其以西、以北为江西;以南、以东为江东】的大计。
目标既定,孙策把老母幼弟托付给张纮后,马上赶赴寿春去见袁术,试图实现讨回其父旧部的计划。袁术听其言,观其举止,知道孙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孙策让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于是说道:我已任命你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你堂兄孙贲为都尉。丹杨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招募兵勇。
第一次求兵未得,孙策只好接其母与孙河、吕范等回到曲阿,归依舅父、丹杨太守吴景,同时开始了招募活动。刚一起步就遇到挫折,遭到泾县(今安徽泾县)山贼祖郎的袭击,好不容易才率部冲出包围。后来会合众人一起讨伐祖郎,才把祖郎打跑。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带着招募的数百人第二次去见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交还给孙策统领【注:袁术将多少人马还给孙策,孙策本传中没有具体数字。《江表传》说:“术以坚余兵千余人还策。”孙坚本有众数万人,孙贲为都尉,行征虏将军,一部分军队应该由其掌握;另外的大部分无疑已经编入袁术的部队中。所谓“余兵”应该是指除此之外尚未整编的部分】。
袁术为人反复无常,常常言而无信。起初,他曾许诺任孙策为九江太守,但不久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杨人陈纪担任。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陆逊叔祖父)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派孙策攻陆康,并且又许愿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一定封给你。孙策奉命出征,顺利攻下庐江。此时袁术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遂加快了脱离袁术的步伐。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执金吾07 2017-07-18 00:57:51
楼主真勤劳,永远支持!
-----------------------------
执金吾也辛苦,夜半回帖。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当曹操在兖州、袁绍在冀州消灭割据势力、扩充地盘时,江东扬州地区的割据形势是:
——扬州刺史刘繇据曲阿,以部将樊能、于麋、张英等扼守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当利口(今安徽和县东南大江中的浦渡口),以抗拒袁术派遣的督军中郎将吴景;
——彭城相薛礼据守秣陵(今江苏江宁东南),下邳相笮融据守秣陵东南,两人都依附于刘繇;
——吴郡太守许贡据吴郡(郡治今江苏苏州);
——会稽太守王朗据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及其附近地区;
——庐江太守刘勋据皖城(今安徽潜山);
——豫章太守诸葛玄(后为朱皓、华歆)据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坚的旧部朱治见袁术政德不立,亦劝孙策图取江东,开创基业。时值吴景进攻樊能、张英一年有余,未能攻克,孙策遂利用这一机会对袁术说:

(我)家有旧恩在(江)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我可在当地召募兵马),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指袁术)匡济汉室【《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

袁术知道孙策对没有得到九江、庐江太守之事不满,外放不是好事,但又认为“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都有相当势力,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所以就答应了,表荐他为折冲校尉,率兵渡江。
孙策得到授命,一面统率其父旧部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吕范等及士卒千余人、骑数十匹东进,在寿春的宾客愿随从渡江的还有蒋钦、周泰、陈武等数百人;一面将东进的消息驰书告知少年挚友周瑜。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于是率兵前来迎接孙策,并助以军粮。孙策沿途不断招募并收拢孙坚旧部,及至吴景驻地历阳(今安徽和县)时,部众已有五六千人。
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孙策率军从历阳南渡长江,展开他平定江东的雄图壮业。前后仅四年时间,他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势力,开拓丹杨、吴郡、会稽、豫章、庐江、庐陵六郡(今江苏、安徽、江西大部及浙江北部地区),独霸江东,创建基业。其开国时间的迅速,远胜于曹操、刘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探索孙策能够开拓江东关键性的一着棋,是他渡江以前的战略决策,显示了他“乱世务边”的远见卓识,勇决果断。
东汉末年的扬州拥有丹杨、吴郡、豫章、庐江、庐陵、鄱阳、临川、新都、临海、建安十一郡,辖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而当时的兵要、富庶之区,则为前五郡。滨海带江,阻山依湖,形势便利,资源富饶,是江东的鱼米之乡。黄巾起义后,中原地区展开州牧割据势力的长期互相兼并混战,弄得田园荒芜,人民离散。而江东的扬州地区破坏较小,经济发展虽比中原地区落后,但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又因江南鱼米之乡,自然条件较好。中原混乱期间,大量的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渡江南迁,带来北方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
同时,当时据守江东扬州的一些郡守,都同徐州陶谦、荆州刘表一样,是一些只图保境苟安、无四方之志的庸碌之才。如豫章郡守华歆,“久在江表,时思北归”(《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曲阿刘繇、会稽王朗也如《后出师表》上所评论的那样:“各据州郡,论安言治,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寿春的袁术虽处近水楼台之地,更无图霸江东的大志,只在淮南醉醺醺地做“称帝”的黄粱美梦。
这都说明当时江东河山大好,而人事不臧,正是具有雄图大志之风流人物的驰骋用武之地。张纮劝孙策纠合同好渡江开创基业、图谋发展,而孙策决心以江东为根据地,创建齐桓、晋文的事业。这些建议和决策都是明智而英明的。他渡江以后,仅仅只用四年时间就荡平江东的割据势力,在于他的政策措施深得人心,战役指导正确。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6-11 15:30:16
政策措施方面:
(一)收揽人心:孙策渡江进击曲阿的刘繇时,江东百姓闻听孙郎至,皆失魂魄。孙策军所过之处,各地官吏及百姓纷纷出逃,躲避于深山茂草之中。孙策进入曲阿后,号令军中不得掳掠,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一无所犯。于是民心大悦,争执牛酒劳军。军队纪律严明,毫不扰民,争取了民心的归附。
(二)整饬军纪:由于部众骤增,士卒良莠不齐,部队的纪律不严,吕范因而向孙策建议:“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处),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辅)佐将军部分(整顿)之。”(《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注引《江表传》)孙策起初认为士大夫应该立功于战场,岂应去处理军中细务。吕范向他解释后,他才同意,传令委任吕范整顿军纪。于是军中肃然,威禁大行,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广纳人才:史称,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他信任其父旧部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吕范等人,倚为创业骨干。他与周瑜推诚相待,亲如手足。他委任广陵张纮为正议校尉、彭城张昭为长史,常令一人留守后方,一人随从征讨。广陵秦松、陈端等亦罗致帐下,参与谋划。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把他比作管仲,文武之事都委任他去处理。张昭的才干何足比侔管仲,而孙策推诚信任他,可见孙策的胸怀阔达,善于取人之长。
(四)结好曹操:孙策渡江开拓江东的次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拓地日广,势力壮大,羽翼逐渐丰满,于是想脱离袁术而独立。正好此时他听说袁术在寿春准备阴谋称帝,遂给袁术送去了一封千言长信【该信为张纮起草,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讲了九条不可僭号的理由,明确表明自己反对僭号的态度,并借机宣示了自己的军事独立性。
一谓有失人心。指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当与天下合谋,以诛丑类。舍而不图,有自取之志,非海内所望”。
二谓有违臣子之体。指出:“幼主(献帝)非有恶于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胁于强臣,若无过而夺之,惧未合于汤、武之事”。
三谓自取败亡。指出:董卓虽然“狂狡”,尚且未敢“废主自与”。现四方兵起,“皆玩敌而便战斗”,如若僭号,就要面对各路强兵的反对,“适足趣祸(正好自取其祸)”。
四谓天命不容。指出:“天下神器,不可虚干,必须天赞与人力也”。殷汤、周武、汉高、世祖(刘秀)“皆因民困悴于桀、纣之政,毒苦于秦、莽之役,故能芟去无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于幼主,未见受命之应验,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号”,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是不可能的。
五谓背义逆势而动者必败。指出:“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义不可,势不得耳”,如陈胜、项羽、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这说明帝王之位是不能强求的。
六谓汉统不能动摇。指出:“幼主岐嶷(年幼聪慧),若除其偪(逼),去其鲠,必成中兴之业”,即使另立君主,“犹望推宗室之谱属,论近亲之贤良,以绍刘统,以固汉宗”,根本轮不到你。
七谓面临做汉室忠臣和自取败亡两种选择。指出:“(袁氏)五世为相,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当此乱世,一是做忠贞者,“夙夜思惟,所以扶国家之踬(zhì)顿(形容处境困难),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报汉室之恩”;二是做强取者,“将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孰不从我?四方之敌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盍乘累世之势,起而取之哉”?两条道路,结果必将完全不同,不能不认真思考。
八谓明智者应该懂得审时度势而行。指出:“所贵于圣哲者,以其审于机宜,慎于举措。若难图之事,难保之势,以激群敌之气,以生众人之心,公义故不可,私计又不利”,明智之人是不干这种事情的。
九谓谶纬迷信不可信。针对袁术深迷谶纬之说,指出“世人多惑于图纬而牵非类(牵强附会),比合文字(望文生义)以悦所事,苟以阿上惑众,终有后悔者,自往迄今,未尝无之,不可不深择而熟思”。
起先,袁术以为自己拥众淮南,孙策一定会拥护自己。及至接到孙策书信,因忧虑沮丧而生起病来。他既没有听从孙策的劝告,孙策遂趁机与其断绝了往来。
孙策书责袁术之时,也正是曹操准备讨伐袁术的时候。为此,曹操一面封赏吕布,激化吕、袁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打算笼络孙策,让其联兵讨袁。孙策同袁术绝交,正好让曹操找到一个由头,于是在建安二年夏,遣议郎王誧送达诏书,追赞孙坚,又拜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命其与吕布及代理吴郡太守的陈瑀共同讨伐袁术。
尽管不久前孙策在给袁术的信中还称“曹操放毒东徐”(《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列传》注引《吴录》),但现在他立变态度,表示愿意受命。不过孙策觉得“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王誧灵机一动,遂“承制”(以皇帝名义)给孙策以明汉将军的名号(《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
得到朝廷的承认和封赏,孙策很是高兴,当即上表谢封、受命,表明了立场。孙策封侯拜将,正式为会稽太守,自此结束了由袁术假借朝廷名义所授将军号和“自领”会稽太守的历史,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也彻底结束了自孙坚以来孙氏深受袁术掣肘的历史。
(五)善纳降将:孙策势力的迅速发展壮大,得益于他善于安抚降将降卒。击破刘繇后,他即在各县张贴文告,晓谕刘繇、笮融等故乡的部曲前来投诚,一概不加追究;愿从军的接纳,并免除他们的门户赋税。因此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破会稽后,录用王朗故吏虞翻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开拓豫章时,俘获刘繇的猛将太史慈,孙策不念旧恶,任为门下都督。这都可见孙策有容人雅度与豁达而富有韬略的襟怀,争取敌对势力的归附。

楼主:小克TY

字数:2185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5-09 04:08:00

更新时间:2019-06-11 15:30:16

评论数: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