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持续更新)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持续更新)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接下来是一段关于阿姜查尊者的略传。

“阿姜 查略传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 Rajathani 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
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 瞒——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 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 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阿姜 瞒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 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 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 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阿姜 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著重於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後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明明是在写自己的文章,为什么要用如此长的书中内容作为开篇,有这个必要吗?答案是非常有这个必要,因为,本文的重点全在以上的内容中。相信大家看完接下来的内容后,还会从新开始阅读开篇的内容的,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第六章:Chah Phothivan&Wat Ban Pho Moon




(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往曼谷火车站,做当天前往乌汶的第一班列车)



(泰国全国的铁路图)



(目的地UBON RATCHATHANI)



(候车中的我们)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车站内的候车区和列车道如此的“亲密”)



(沿途的小站)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由于本篇文章很长,而且图片非常多。不太方便上传,建议大家到我的空间https://user.qzone.qq.com/2332056426中阅读。

谢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禅医之路7


第七章:最后泰国时光

在泰国行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此行的收获。

1、可以说这是一次深度的自由行,因为深入到了泰国的民间生活,所以能从一个泰国本土人们的视角来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与文化。这与普通的随团行或自由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再加上我们并没有去太多的旅游区,而更多的是为了学习的目的而来,所以收获方面要远远的多于普通游客。

2、在罗勇府乐博士的健康农场之家,我们体验了全世界最前沿的自然排毒疗法,而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更加令我感动的是与乐博士的相遇!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能找到一个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模一样的人,不可谓不让人感动!而且,人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演说的层面,而是已经在身体力行的在做了。做的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己的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并让世界各地的人因此受益。同时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让全世界的人们来此学习体验。这样的人和事活生生的摆在我的面前,这不得不说是对我的一个很大的激励!因为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走的路是没有错的,而且非常值得走下去!就这样,我在乐博士那里找到了人生的风向标,坚定了要将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念!

3、在乌汶府的巴蓬寺,我找了一片“宁静的森林水池”,而在这里,我遇到了已逝的阿姜查尊者。即使尊者已不在人世,但依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巴蓬寺短短的时间里,我分别在寺院中的几处地方进行禅坐,而在这些短暂的禅坐中,我明显的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这座森林的一部分——万物一体。当看到那些虽然看不懂,但是确是尊者在森林间留下的警句,无时无刻不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尊者尚在人世!在那里,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禅修理念,尊者也在这条禅修的路上为我指明了方向......

以上就是我在泰国的点点收获!让我在之后禅医之路中走下的每一步,都感到沉着且坚实!

泰游记7

The Last Time In Thailand


(从乌汶回来的当天晚上,可行的远方亲戚要外出办事,顺便带我们来到了曼谷的Chinatown)
说实话当时是有些激动地,毕竟,《唐人街探案》的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曼谷最大的国际购物中心)





(这是精美且极富创意的加拿大纪念银币)


(无意间发现了Play Station的体验中心)

(享受着现代娱乐科技中的可行)



(“大战”钢铁侠)


(三人份的KING BURGER,而价格超乎你的想象般的物美价廉!)


(这是从乌汶回来的第二天,在我们去曼谷著名的四面佛广场途中拍的。)
在此提醒到曼谷旅游的朋友,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否则如图所示!



(这是在一家商场中无意间看到的一家书店,而进去之后,我感觉时空错位了,难道我来到了东京都的秋叶原?)
记得当时可行费了好大劲才把我从书店里拉出来!


(这是当时可行的远房亲戚请我们的一餐,是在一家泰国著名的泰式火锅店MK中)


(我果断买了这个套餐!)

http://img3

.laibafile.cn/p/l/280091609.jpg
(曼谷电影节)


(泰国的一位电视明星,可行的泰国大嫂看到后说什么都要拍一张合影)


(我也趁机在红地毯上拍了一张)

(这是在我们离开曼谷的前一晚,我们驱车来到一家当地有名的泰式按摩店,体验了一次地道的泰式按摩)


(刚做完泰式按摩后我与可行互相偷拍)


(这些是我们在泰国的部分“战利品”)


(我们于第二天傍晚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至此,这次的泰国之行,收获满满的结束了!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周年纪.禅医平台建设计划(试行稿)

自从《我的个人禅修经历》公开分享后至今已经有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被这些经历所感染和激励,同时我也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在与朋友的们的交流过程中,很多人都希望我能将这条禅医之路走下去,并且希望我能早日建立起一个平台。
让更多的人能够去体验这种生活方式:
1.让未参加过禅修也没办法参加课程的朋友提供一个平台,可以进行短期的禅修体验以及进一步了解禅修文化,能对自身实际生活中所带来益处。
2.让参加过禅修的朋友,可以提供一个共修的地点,并且也为想寻求适合密集禅修的地方的朋友提供一个有人护持的场所。
所以,我决定从今年开始筹划建设这样一个平台,但是凭我一己之力无法办到,希望借此机会,向大家来寻求帮助。
以下是关于建设平台的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交流。

【平台的初期建设】

1、选址地点:
主要选址范围是以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以及惠阳区两个区域范围内,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选址地点也会经过实地考察后而决定(但不能超过广东省范围)。

2、平台的初衷和愿景:
希望能通过“以医入道”的方式,为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扫除一些障碍,同时也希望让那些想要了解禅修的人,能够正确且客观的认识禅修以及禅修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帮助。

3、平台设施:
(1)闭关房;
(2)共修禅堂;
(3)健康酵素厨房;
(4)中医理疗室;
(5)休息卧室;

4、平台提供:
(1)全方位的中医理疗及相关教学。
(2)来自酵素厨房的健康饮食以及相关的教学。
(3)各种南传佛教的典籍资料以及巴利文(唱诵)的教学。
(4)全天24小时的禅坐空间以及相关的基础禅修教学(只针对尚未参见任何禅修课程的人)。
注:关于第四小项基础禅修教学部分,我们由于师资有限,只提供例如“观呼吸”这样的基础教学内容,具体的系统禅修还是建议去参加相关的禅修课程。

5、平台建设初期所需:
具体项目如下:
(1)需要租三间约90平左右的精装房(男女众卧室占用两间房;理疗室、禅堂、酵素厨房占用一间房)。
(2)禅修用具(如坐垫、佛堂、佛像等)、日常生活用具(夏日及冬季用品等)、办公用具(如电脑、打印机等)、中医理疗工具(如按摩床等)、厨房建设用具(如制作酵素相关材料用具等)。
(3)采买过程中没有在计划之内但又需要的必须品、采买过程中产生的额外费用等(机动费用)。

6、关于平台初期建设一次性出资人招募及大众募捐:
(1)出资人招募详见《招募说明》。
(2)大众募捐采用自愿募捐和认领募捐两种方式,具体的募捐方法可以联系益己和可行。

注: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支持平台建设,我们只接受那些看过《我的禅修经历》且了解认可“禅医之路”的朋友和那些想要真正深入修行的朋友们的捐赠。
尤其关于出资人方面,我们会以一种真诚且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愿意发心的出资人。

7、平台项目相关费用:
(1)禅修方面费用:免费、随喜(如果想要带走自己一些需要的禅修资料还是要收一下工本费的)
(2)食宿方面费用:免费、随喜(如果在食宿期间有一些个人意外损坏的公共用品还是要照原价赔偿的)
(3)中医理疗方面的费用(自愿选择项目):平台运营(试运营)后会具体公布。
(4)酵素厨房的教学费用(自愿选择项目):平台运营(试运营)后会具体公布。

8、申请说明:
(1)只想体验禅修的人:
首次申请的体验天数只有三天,如果不能住满三天,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离开的人,将不再接受其之后的申请。
注:因为想要了了解禅修这件事,三天是一个最基本的时间,如果都不能给自己三天时间来了解禅修以及禅文化的话,那也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了。

(2)想要体验禅医的人:
首次申请的体验天数不得低于七天,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离开的人,将不退还剩余金额, 不再接受其之后的申请。
注:因为任何治疗周期都不能少于七天,少于七天将大大影响治疗效果。

(3)想要密集禅修的人:
首次申请的体验天数不得低于十天,如果由于个人原因,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离开的人, 将不再接受其之后的申请。
注:此项只针对那些想要深入禅修的人,而且这些人本身都有一定的禅修功底和经历。
如至少参加过葛印卡的四念住内观课程、在云南法住、法乐参加过禅修营或者短期出家的人、在帕奥禅林或和泰国森林派道场常住过的人、参加过空海师父禅修营三次以上的人等,才有资格申请密集禅修。
如果在密集禅修期间,能证得稳定的禅定和观智,平台将无偿提供所有的项目服务。

(4)具体的申请表会在平台运作之前整理好。

9、管理:
平台的运作管理暂时由发起方益己与可行负责。
在平台运作过程中,任何来平台体验的人,都有向管理方提出对平台有利的建设性建议的权利,在建议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管理方必须执行。
等平台成熟稳定的运作起来之后,原管理方会将一些管理权限移交给当时培养起来的工作人员。

注:如果平台能够顺利的运作起来,在将来会培养一批相关的工作人员来维持平台日常运行,不过相关的具体培养措施,要等到平台初期平稳度过后才能具体实施。
而且上述的规定都是暂时的,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一定做到相对的人性化。

10、平台特色:
(1)为那些想要了解禅修、深入禅修的朋友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禅修环境。
(2)食宿免费、随喜。
(3)提供中医调理以及健康酵素厨房的饮食供应。
(4)平台地点位于环境优美的海湾小镇。

声明:以上内容仅作为参考,不作为最终执行方案,平台运营(试运营)后再公布最终执行方案。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最近得到了一些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是没有公开过的,在做了简单的整理之后,我将这些资料分享到了我的空间中,喜欢的朋友可以到我的空间中阅读,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在禅修方面能帮到大家!
https://user.qzone.qq.com/2332056426/infocenter
最近分享的资料有(包括即将要分享的资料):
《禪修吧!內在安詳由智慧而来:葛印卡老师2002年北美之行纪念文集》(Meditation Now Inner Peace Through Inner Wisdom)

《内观静坐日常练习指导》

《禅修指导》

《法的真實本質》(Dharma—Its True Nature)

《感受與正知的重要性:内观研究所论文集》(The Importance of Vedanā and Sampajañña)

《佛法修行的要素 - 乌巴庆》

《內觀學生與韋布尊者》

《阿罗汉的足迹 - 雷迪大师》

《证入无我的利益 - 雷迪大师》等。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在分享这些这些禅修资料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将每个我所接触到的传承和尊者们的详细资料分享给大家,好让大家更进一步来了解这些传承和尊者们。就这样,一个全新的系列《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和尊者们》诞生了。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1

这个系列的文章算是主线故事的一个分支,虽说是分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主线还要重要。

首先我先来对这些这一路走下来做个简单的总结:

1、自从2010年接触到葛印卡内观禅修以来至2015年,我一共参加了5次十日课程、一次四念住课程、八次法工(其中两次未完成全程)、一次二十日课程申请(因缘未具足没有参加)。
2、在2011年到2015年间,我一共参加了三次空海法师的课程,分别是《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2011)、《道德经》课程(2014)、《自然农法》课程(2015)。
3、在2013年,我参加了云南法乐禅林的短期出家活动及法住禅林的初期建设,从而了解了缅甸帕奥禅修体系(包括帕奥尊者本人,在其坐下受戒)、马欣德尊者、吉祥尊者等南传尊者。
4、在2016年初,在云南昆明借由见明尊者介绍,我结识了性中法师,并了解到了针禅禅法。
5、在2017年初,我有幸游历至泰国的阿姜查道场及乐素坤博士的健康农场,体验到了原始的森林派僧团的生活及健康酵素厨房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6、从2012至今,通过阅读很多南传尊者们的著作深深地影响着我整个的禅修历程,这其中有孙仑禅师、阿姜曼尊者、阿姜查尊者、马哈希尊者、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等,他们的教学风格不一,但无一不深深激励着我在这条路上前行。

从本系列开始,我将具体介绍这一路来影响着我的禅修心路历程的传承及尊者们,也让大家能从一个更深入、客观的角度来了解我的个人修行的心路历程。


关于葛印卡内观

接下来让我对这个传承做一下具体说明,很多人会说,关于这个传承的说明网站上面不是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吗?是的,但是那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明罢了。来看看我对这个传承的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个传承并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

葛印卡先生:一位世界的導師(1924-2013)
薩亞.那惹揚.葛印卡先生( Mr. Salya NarayanGoenka),內觀禪修的最高在家指導老師,是近代緬甸烏巴慶老師( Sayagyi U Ba Khin)的學生。葛印卡先生指導的方法可上溯自佛陀的傳承。佛陀從未教導宗教,佛陀教導法(Dhamma):解脫之道,這是普世共通的。同樣地,葛印卡先生的教法也完全無宗派性。因此,他的教法對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背景、宗教或無宗教信仰,都有著深刻的訴求。從商人到精神導師葛印卡先生在1924年出生於緬甸曼德勒( Mandalay,瓦城)。1940年,他加入家族事業,並很快成為一位前驅的工業家,成立了數家製造業公司。不久後,他成為緬甸具影響力的印度裔社群領導人,且多年來出任緬甸馬爾瓦爾商會( Burma Marwari Chamber of Commerce)與仰光工商會( Rangoon Chamber of Commerce & Industry)等組織的領袖。他時常以顧問身分,陪同緬甸聯邦的貿易代表團出國訪問。
1956年葛印卡先生在烏巴慶老師的指導下,於仰光( Rangoon)國際禪修中心(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Center)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十日內觀課程。1964-1966年葛印卡先生的生意與事業都在全國企業國家化的浪潮下,被新成立的緬甸軍政府接管。這給了他更多時間與烏巴慶老師一起禪修與深度訓練的機會,同時成為全職的在家修行者與六個孩子的慈父。跟隨老師禪修14年後,他被指派為內觀教師並將餘生投入傳授內觀禪修嘉惠全人類。在那不久,1969年他回到印度,指導他的第一次十日內觀課程。當時的印度仍是受種姓制度與宗教信仰嚴格劃分的國家,由於無宗派色彩的特質,內觀禪修能廣泛容易地讓人們所接受。
內觀國際學院( 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法崗Dhamma Giri)創立於1974年,位於印度,臨近孟買( Bombay)的依迦埔里( Igatpuri)。十日課程持續在法崗舉辦。1979年葛印卡先生開始旅行到其他國家介紹內觀。他親自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澳洲指導了數萬人,超過400場的十日課程。
為因應不斷增加的需求,他開始訓練助理老師,代表他指導當地的十日課程。目前為止,他已訓練了超過700位的助理老師,在數以千計的法工協助下,有超過90多個國家舉辦內觀課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伊朗,阿曼首都馬斯喀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南非,辛巴威,蒙古,俄羅斯,塞爾維亞,臺灣,柬埔寨,墨西哥及南美洲所有國家。在21個國家成立了超過80個專門指導內觀的禪修中心。現今全球每年舉辦超過1000場以上的課程。這些內觀課程的特色之一,是所提供的食宿及課程學 完全免費,其開支完全來自學員自由捐獻。葛印卡先生及其助理老師們,也完全未從這些課程支領任何報酬。身為多產的作家與詩人,葛印卡先生以英語,印度語及拉賈斯坦語( Rajasthani)創作,其作品已被譯成多種語言。他曾受邀到各機構去演講,像在臺灣法鼓山( the Dharma Drum Mountain Monastery)的聖嚴法師( Ven.Sheng Yen),瑞士達沃斯( Davos)的世界經濟論壇(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及聯合國( the UnitedNations)千禧年世界和平高峰會( the Millennium WorldPeace Summit)。他在各派精神領袖面前強調,內在祥和影響真實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教導社會各階層:從受刑人到政府官員
內觀禪修已在印度許多地方以及美國、英國、紐西蘭、臺灣和尼泊爾的監獄給受刑人與獄吏。在印度有兩座監獄設立了永久性的內觀中心。一萬多名監獄與拘留所中的受刑人參加過十日內觀課程。1994年4月,在德里的蒂哈爾監獄( Tihar Jail)有一千名受刑人首次參加了葛印卡先生指導的十日課程。戲劇性地從蒂哈爾開始的課程,如今已遍布全印度。鑒於課程帶來鼓舞人心的正面效果,印度政府已建議全國所有監獄都應該為受刑人舉辦十日內觀課程。結果,每個月有數以百計的受刑人,持續參加內觀禪修課程。此外,也有數千名警察人員參加過位於德里警察學校的禪修中心及印度其他禪修中心的內觀課程。因各種生命苦惱而來的男男女女成功地學 了內觀。他們包括高級知識份子與文盲,富人與窮人,貴族與貧民窟居民,各宗教的虔誠信徒與無宗教信仰者,權貴與弱勢族群,老人與年輕人。還有為殘障人士開設的課程,包括盲人與痲瘋病患。另有針對學童,毒癮患者,流浪兒童,大學生及企業主管開設的課程。印度的高等機構,像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安德拉邦政府及中央邦府;大公司像石油與天然氣公司;重要研究機構像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國家訓練機構像是印度稅務學會等,都鼓勵他們的員工參加內觀課程,作為在職訓練的一部份。

矢言和平
葛印卡先生相信並且教育人們,外在和平(國與國間,不同社群間)必定要有內在祥和。個人必須學 「生活的藝術」才能過祥和的生活。這是他對不同背景人們的教導核心。他在印度志業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巧妙而顯著的影響了各宗教間的和諧共處。數以千計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佛教比丘,耆那教苦行者,印度教僧侶及其他宗教的領袖,持續不斷地來參加內觀課程。內觀的普世性,佛陀教法的核心,搭起不同意識型態間的橋樑,從而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體驗到深刻利益,而不用擔心轉變信仰。葛印卡先生最近在印度歷史性的創舉是,和一位重要的印度教領袖﹣坎治( Kanchi)的商羯羅大師( HHShankaracharya)會面,並共同呼籲印度教徒與佛教徒的平等,忘卻過去的歧異,進而和諧共生。這次初會後,葛印卡先生又會晤了斯里吉利( Sringeri)的商羯羅大師及許多其他印度教高階領袖,以致力於營造印度教與佛教社群間的和諧關係。儘管有這種正面的發展,僅靠勸籲並不能帶來人們所期待的和解與合作精神。只有當每個人都發自內心,致力於消除阻礙和平與和諧的壁壘,和平的花朵才有可能開始綻放,從而影響社會。因此,葛印卡先生始終強調實際運用禪修,才能真正使人類達到內在與外在的祥和。
注:以上内容出自《Meditation Now Inner Peace Through Inner Wisdom》一书。

相信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后会觉得,天啊!葛印卡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啊!是的,其实这也算是一篇简介类的文章,他本人真正的影响力远不止与此。正是葛印卡本人的传奇人生,深深地激励着当时我这样一位“禅修新手”(这也是因为在2011-2012期间我经常做法工,能看到当时并未公开的内观文集,所以才能对葛印卡本人有较深入的了解),然而,他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一个人——乌巴庆长者。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2

关于乌巴庆长者,他给于我的激励不亚于葛印卡老师。

烏巴慶 老師 (Sayagyi U Ba Khin) (1899-1971)

烏巴慶於一八九九年三月六日出生在仰光,緬甸的首都。他有一個哥哥,家境小康,住在工人區。當時緬甸被英國統治,直到二次大戰結束才獨立。因此學 英語非常重要;事實上,流利的英語對於事業很有幫助。
烏巴慶很幸運,附近工廠的一位老人家幫助他,在八歲時進入美以美教會學校就讀。他是個資質優異的學生。有非常好的記憶力,能將英語文法書倒背如流。他每科都是第一名,因此獲得學校的獎學金。有位緬甸老師幫助他進入聖保羅高中就讀,每年在班上同樣是名列前茅。

一九一七年三月,他通過了高中畢業考試,贏得了一面金牌和大學獎學金。但是家庭壓力迫使他中斷了正式教育,開始工作賺錢。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緬甸太陽報工作。不久之後他到緬甸審計長的辦公室當審計員。當時緬甸很少人能進公家機關,因為公務員大多是英國人或印度人。一九二六年,他通過了印度地方政府的會計業務考試。一九三七年,緬甸脫離印度獨立,他成為第一位特別辦公室主任。

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烏巴慶開始練 靜坐。有位鐵吉老師(Saya Thetgyi)的學生(鐵吉老師是一位富裕的農夫和靜坐老師)去探望烏巴慶,向他說明觀息法。當烏巴慶練 時,他體驗到了很好的專注力,讓他印象非常深刻,於是他決定去上課。
他請了十天假,到鐵吉老師的靜坐中心。

烏巴慶臨時請假去學 內觀,由此可見他的決心。他對靜坐的渴望是如此強烈,嘗試了觀息法一個禮拜後,他就前往鐵吉老師在頗偉吉村(Pyawbwegyi)的靜坐中心。

頗偉吉村位於仰光的南方,隔著仰光河和綿延數哩的稻田。雖然距離城市只有八哩遠,收成之前的泥濘田野使路途似乎更遙遠;前往的人必須跋涉一片淺海般的稻田。當烏巴慶越過仰光河時正逢低潮,他雇用的舢板只能載他到法蘇村(Phyarsu),大約只到一半路程,這個小村旁是一條通往頗偉吉的支流。烏巴慶爬上河岸,雙腳陷入及膝的泥中。他徒步穿過田野,雙腳沾滿了泥巴抵達小村。當天晚上,烏巴慶與另一位緬甸學生,雷迪大師(Ledi Sayadaw)的弟子,一起跟鐵吉老師學 觀息法(Anapana)。兩位學生進度迅速,第二天就開始學 內觀(Vipassana)。烏巴慶的第一次十日課程很順利,他繼續工作而且每次去仰光都會到老師的禪修中心與鐵吉老師會面。

烏巴慶回到工作的辦公室時,發現桌上有一個信封。他擔心這是開除他的通知,但讓他驚訝的是,這是一封升遷的通知。他被升為緬甸審計長的特別辦公室主任。

一九四一年,一件看似偶發的事件對烏巴慶的生命有很大的影響。他因公出差前往緬甸北部,偶然遇見了韋布尊者(Webu Sayadaw),韋布尊者是一位在禪修上成就非常高的比丘。韋布尊者對烏巴慶的禪修印象深刻,鼓勵他去授課。他是第一位鼓勵烏巴慶傳授靜坐的人。關於這次歷史性的會晤,以及這兩位重要人物的後續交往,在"韋布尊者與烏巴慶"一文中有所敘述:
烏巴慶與韋布尊者第一次會晤後,過了十年,烏巴慶才正式開始教導靜坐。鐵吉老師也鼓勵他教導內觀。在日本佔領緬甸時期,鐵吉老師來到仰光,住在他的一位學生,也是一位政府官員的家中。當這主人與其他學生表示希望能更常見到鐵吉老師時,鐵吉老師回答:「我就像個出診的醫生,只能在某些特定時間來看你們。但是烏巴慶就像個護士,隨時都能看你們。」
烏巴慶的公務工作又繼續做了二十六年。他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緬甸獨立之日成為主計長。接下來二十年,他在政府擔任了各種職務,很多時間兼任兩種以上相當於部長級的職位。他曾經長達三年兼任了三個部長的職位。還有一次兼任了四個部長,為期一年。當他於一九五六年被任命當農業市場委員會 時,緬甸政府授予他"Thray Sithu"(大善者,Thray Sithu means the person full of honorable goodwill,wholesome deed.)的封號,這是非常榮譽的頭銜。烏巴慶老師只有在過世前四年,才專門教導靜坐。其他時間他都是兼顧靜坐,政府公職,以及他的家庭責任。烏巴慶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

他於一九五零年成立了主計室內觀協會,讓該部門的在家人士可以學 內觀。一九五二年,國際禪修中心(I.M.C)於仰光成立,距離著名的雪達根大佛塔(Shwedagon pagoda)兩哩。這裡有許多緬甸人與外國學生很幸運能向烏巴慶學 正法。
烏巴慶也積極參與第六次佛經結集(Sixth Council)的策畫,也就是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於仰光舉行的第六次口誦佛經結集(Chatta Sangayana)。一九五零年烏巴慶也參與創辦了兩個組織,後來合併成為緬甸佛陀教法協會 (Union of Burma BuddhaSasana Council U.B.S.C.),也就是佛經大結集的主要策畫單位。烏巴慶擔任UBSC的理事,也是實修(patipatti)委員會的 。

他也是大結集的榮譽監事,因此負責管理所有捐款收據與支出的帳目。當時的建築計畫涵蓋一百七十畝,提供居住與餐飲,有廚房,醫院,圖書館,博物館,四家旅館與行政單位。整個計畫的主要焦點是"大石窟"(Maha Pasanaguha),這個龐大的大廳可以容納大約五千位來自緬甸,斯里蘭卡,泰國,印度,柬埔寨,寮國的僧侶,一起聚集引述,修正編輯與出版三藏經典〈Tipitaka〉。僧侶分組工作,修訂巴利文準備出版,將緬甸文,斯里蘭卡文,泰文與柬埔寨文的版本,和倫敦巴利經文協會(Pali Text Society)的羅馬(Roman-script)版本相比較。經過修正與核准的經文在大石窟中誦讀。一萬到一萬五千位在家人士前來聆聽僧侶的誦讀。為了有效管理這次活動募得的數百萬元經費,烏巴慶創造了一種收據系統,用不同顏色的紙張來記載不同額度的捐獻,從很少的捐獻到鉅額的捐獻。只有經過挑選的人可以經手高額捐款,每一分捐款都要仔細點算,避免任何盜用。

烏巴慶參與UBSC的各項職務直到一九六七年。他結合了自己身為在家居士與政府官員的責任感與才幹,還有強烈的尋法決心,來傳揚佛陀的教誨。除了重要的公職之外,他繼續在他的中心定期教導內觀。有些來參與第六次佛經結集的西方人士,經人介紹向烏巴慶學 靜坐,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內觀老師能講流利的英語。

由於公務繁重,烏巴慶只能教導少部份學生。他的許多緬甸學生都是他的工作屬下。許多印度學生是葛印卡老師介紹來的。烏巴慶老師的外國學生雖然少,但很多元化,包括重要的西方佛教徒,學術人士,與駐仰光的外交人士。

烏巴慶老師有時受邀對在緬甸的外國聽眾演說正法。例如有一次,他受邀到仰光美以美教會的教堂發表一系列演說。這些演說後來出版成書,書名是《佛教是什麼?》(What Buddhism Is),這本書被送到緬甸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館與佛教組織。
這本小書吸引了許多西方人來參加烏巴慶老師的課程。還有一次,他對一群來自以色列的記者演說,他們到緬甸是為了以色列總理David Ben Gurion 的來訪。這次演說後來也出版,名為《佛教靜坐的真正價值》(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

烏巴慶老師在一九六七年終於從他顯赫的政府公職退休。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一九七一年過世,他都在國際禪修中心教導內觀。過世之前不久,他回顧了所有曾經幫助過他的人─那位幫助他上學的老人,那位幫助他進入聖保羅高中的緬甸老師,還有許多人,其中一位是四十多年未曾見面的老友,卻在地方報紙上看到這位老友的消息。他口述了信件給這位老友,還有一些外國學生與徒弟,包括了葛印卡博士(Dr.S.N. Goenka)。在一月十八日,烏巴慶老師突然病倒了。他久未連絡的老友在二十日收到他的信,同時也很震驚地聽到了烏巴慶老師的死訊。

當老師的死訊傳來時,葛印卡老師正在印度帶領課程。他發了電報到國際禪修中心,內容包含以下著名的巴利韻文:
Anicca vata san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va nirujjhanti, tesam vupasamo sukho.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一年後,為了紀念烏巴慶老師,葛印卡老師寫道:「即使老師已經過世一年,看到課程越來越成功,我也越來越相信,是他的慈悲帶給我們啟發與力量來服務眾生-法的力量是無可限量的。」
烏巴慶老師的期望達成了。佛陀的教誨,小心保存了這麼多世紀;現在還能供人學 ,而且在當下就能得到益處。
正法消除痛苦,帶來快樂。是誰帶來快樂?
不是佛陀,而是正法,在自身之內了悟無常的真理,才能帶來快樂。因此我們必須靜坐,且時時澈知無常。
─烏巴慶老師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局动荡战乱不休的年代里,一位国家级的公务员,能有如此之举,不得不让人敬佩。其实那次乌巴庆长者与维布尊者的会面,正是后来内观中心建立的重要契机,具体会面的内容可以参考《乌巴庆文集》中的相关段落。

其实有一件事情让当时的我非常震撼,那就是文中提到的乌巴庆长者曾经同时担任过很多部门的领导,但是在担任多部门领导工作的同时他只要一份薪水,他当时的理由是一份薪水足够他的家居用度了。这在国人看来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但是对于乌巴庆长者来说不过是一件令自己和家人能过节俭生活的事情罢了。因为那是佛陀建议在家人做的事情,乌巴庆长者做到了(关于这件事情在《内观文集》中有具体提到过)。

这件事对满脑子充斥着“国人思维”的我来说,不可不说是一件“晴天霹雳”的事情。其实从那以后,我也开始渐渐的过上了相对节俭的生活,无论是工作的时候还是到处跑道场的时候,乌巴庆长者的那种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让我们言归正传,在文中有提到过三个人——雷迪尊者、铁吉长者和维布尊者。实际上这三个人是内观传承在现如今能传遍世界的关键所在。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3

从时间线上来说,雷迪尊者和铁吉长者离我们太过久远,关键在国内没有关于他们太多的资料,所以在这里只引用对他们的相关简介作为说明,我个人不做过多的说明。


雷迪大師 (Venerable Ledi Sayadaw)-- (1846-1923)

雷迪大師於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緬甸北部稅布省(Shwebo,目前的孟瓦Monywa省)Dipeyin鎮,Saing-pyin村。小時候的名字是上峰〈Maung Tet Khaung,Maung是緬甸少年男孩的稱謂,Tet的意思是往上爬,Khaung的意思是顛峰)。後來證明此名很恰當,因為年輕的上峰的確事事都爬到顛峰。他就讀村中的傳統僧侶學校,由僧侶教導孩童讀寫緬甸文與巴利文。由於這些僧侶學校非常普及,緬甸的識字率很高。他八歲時有了第一位老師,南達他亞法師(U Nanda-dhaja Sayadaw註 1), 他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於十五歲成為沙彌。他得到了那那他亞(Nana-dhaja)的稱號(知識的旗幟)。他的教育包括了巴利文法與各種巴利經文,特別專精於Abhidhammattha-sangaha,這是經典中關於『論藏』(Abhidhamma註 2)部份的指引。他曾就 Abhidhammattha-sangaha 寫了一篇頗有爭議的評論,稱為《究竟真理手冊》(Paramatttha-dipani--Manual of Ultimate Truth)。後來他更正了一些稍早發現的錯誤,並接受批評。終於使比丘們接受了他的更正,並讓他的文稿成了標準參考。

十九世紀中葉還沒有電燈,在當沙彌的日子,他白天會固定研究經文,天黑後與比丘及其他沙彌,靠記憶背誦經文。他以這種方式,精通『論藏』的經文。十八歲時,由於對自己的教育不滿意,覺得過於局限在三藏經文(Tipitaka註 3),乃暫時脫下僧袍,回復在家人的生活。過了六個月,他的第一任老師與另一位有影響力的明聽法師(Myinhtin Sayadaw)派人去找他,想要說服他回到僧院;但是他拒絕了。

明聽法師建議他至少繼續接受教育。年輕的上峰非常聰明好學,立即同意了這個建議。「你願意學 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聖文獻嗎?」明聽法師問。「是的,可敬的老師。」上峰回答。「那麼你一定要成為沙彌」老師回答:「否則優村的甘達瑪法師(Sayadaw U Gandhama)不會收你為學生。」「我會成為沙彌」他同意了。
這樣他又回來過沙彌的生活,從此再也沒有脫下僧袍。後來,他告訴一位學生:
「我剛開始是想學會吠陀來為人算命賺錢。但是我很幸運能再度成為沙彌。我的老師非常有智慧;他們無限的愛與慈悲拯救了我。」聰明的沙彌那那他亞在甘達瑪法師的教導下,八個月內精通了吠陀,然後繼續學 三藏經文。在二十歲時,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日,他更進一步,由南達他亞法師為他授戒成了比丘。

一八六七年,就在雨安居之前,那那他亞比丘離開他的老師與從小長大的孟瓦區,到曼德拉(Mandalay)繼續研究。當時是在曼同王(King Min Don Min)的統治期間〈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七八年),曼德拉是緬甸的皇家首都,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他跟隨當時幾位重要的老師及博學的在家學者學 。主要是住在大光蓮寺(Maha-Jotikarama),跟著三空法師(San-Kyaung Sayadaw)學 。他是緬甸著名的老師,把《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Path of Purification)翻譯成緬甸文。

此時,三空法師舉行考試,提出二十個問題來考兩千名學生。那那他亞比丘是唯一能完整解答所有問題的人。一八八零年出版這些答案,名為《波羅蜜手冊》(Paramidipani--Manual of Perfections),這是雷迪大師同時以巴利文與緬甸文所寫的眾多書籍的第一本。

他在曼德拉研 時,適逢曼同王贊助舉辦第五次佛經結集,從遠近各地召比丘來背誦澄清三藏經文。大結集於一八七一年在曼德拉舉行,再將確定的文字刻在七百二十九塊大理石石板上,直到今天都還在,每一塊石板置於一個小佛塔中,環繞著曼德拉山腳下的金色Kuthodaw佛塔。在這次結集會議中,那那他亞比丘幫忙編譯了『論藏』的經文。
當了八年的比丘後,通過了所有的考試,他成為合格的初級巴利文老師,在他研 的大光蓮寺任教。他在那裡又繼續待了八年,教書及做學術研究,直到一八八二年,搬到孟瓦,時年三十六歲。當時的孟瓦是位於更的宛(Chindwin)河東岸的一個小郡中心,以教導完整的,而不只是零散部份的『三藏經』而出名。

為了教導孟瓦的比丘與沙彌巴利文,他白天進城,晚上過河到西岸,在Lak-pantaung山邊的小寺廟靜坐。雖然我們沒有確切的資料,但他似乎是在這時候開始以緬甸的傳統方式練 內觀(Vipassana):專注於觀息(Anapana)與感受(vedana)上。英國人於一八八五年佔領了上緬甸,並放逐最後一位君王錫袍(Thibaw)(在位的時間是一八七八年到一八八五年)。翌年一八八六年,那那他亞比丘進入位於孟瓦北邊的雷迪森林避靜。不久,許多比丘也加入,請求他教導。他於是建立寺廟容納他們,名為雷迪托亞(Ledi-tawya)寺廟。他後來就根據這座寺廟名,取了眾所週知的新名字:雷迪。

據說孟瓦因此發展成為一座大城,因為就像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被雷迪大師的寺廟所吸引。他在這座廟教導了許多努力求法的學生,平常還是會回到河對岸的小木屋修 靜坐。他在雷迪森林寺廟待了十年之後,開始出版主要的學術文獻。第一本是
前面提過的《究竟真理手冊》(Paramattha-dipani),於一八九七年出版。第二本書是Nirutta-dipani,是一本巴利文法書。由於這些書,他被認為是緬甸最博學的比丘之一。

雖然雷迪大師的根據地是在雷迪托亞寺廟,他有時候會周遊緬甸,教導靜坐與經文。他確實是位很難得的比丘,法理(pariyatti)與實修(patipatti)同樣精通。他在旅程中完成許多著作,例如他在從曼德拉搭船前往勃郎(Prome)的兩天旅程中,寫了Paticca-samuppada-dipani 一書。他並沒有帶參考書籍隨行,但是由於通曉『三藏經典』,並不需要任何參考書。《佛教手冊》(Manuals of Buddhism)中有七十六篇他寫的簡介、評論、短文,而這些並非他全部的著作。

後來他也以緬甸文寫了許多關於法(Dhamma)的書。他說他要寫得讓單純的農夫都看得懂。在他之前,很少有關於法的文章是為在家人寫的。比丘們即使口頭教導,也時常引述很長的巴利文段落,然後再逐句翻譯這些平常人難以理解的文句。
一定是雷迪大師的實際瞭解與慈悲心才使他努力對社會大眾傳法。他寫的Paramattha-sankhepa 是一本有兩千首緬甸韻文的書,翻譯出 Abhidhammattha-sangaha經,這是為年輕人寫的,直到今日還非常受歡迎。他的追隨者成立了許多學會,使用這本書來推廣『論藏』的學 。

雷迪大師在緬甸旅行時,也鼓勵大眾不要吃牛肉。他寫了一本書Go-mamsa-matika,呼籲大眾不要宰殺牛隻當食物,並鼓勵素食。大約在這時期(二十世紀初),鐵吉老師首度參見了雷迪大師,向他學 內觀。後來鐵吉老師成為緬甸最知名的在家靜坐老師,他也是葛印卡老師的老師-烏巴慶老師的老師。

到了一九一一年,雷迪大師的學者名氣與靜坐老師的名氣越來越大,連當時統治緬甸與印度的英國政府都授予他-Aggamaha-pandita(最偉大的學者)的頭銜,他也獲得仰光大學文學博士的學位。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他與倫敦巴利經文學會(Pali Text Society)的Rhys-Davids女士通信,他對於『論藏』的一些討論,經過翻譯後出版在巴利經文學會的期刊上。

因為多年來在不良照明情況下研讀書籍與寫作,雷迪大師晚年視力衰退。七十三歲時,他雙目失明,於是將餘生都專注在靜坐與教導靜坐。一九二三年,他在曼德拉與仰光之間平蠻鎮(Pyinmana)的一家寺廟過世,享年七十七歲。這寺廟如同他多年來在緬甸旅行教導時成立的許多寺廟一樣,也是以他為名。

雷迪大師可算是當時最傑出的佛教人物。近年來凡是接觸到正法的人,都要深深感激這位崇高博學的比丘。對於傳統內觀修行的復興,使出家人與在家人都較容易接觸到內觀,他的功不可沒。除了他的教誨之外,準確清晰深入的學術研究,也對正法的實證有很重要的影響。
注:
1.Sayadaw 的意思是可敬的老師,本來是稱呼指導君王正法的年長比丘。後來就成為
尊敬比丘的通稱。
2.Abhidhamma 論藏,是巴利經典的第三部份,佛陀對於心與物的實相,做了詳細深
入與技術性的描述。
3.Tipitaka 三藏經典,是經典的巴利名稱。意思是三個籃子,也就是律藏(Vinaya 僧
侶的規矩)之籃;經藏(Suttas 開示)之籃;與論藏(Abhidhamma)之籃。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鐵吉 老師 (Saya Thetgyi)--(1873-1945)

以下關於烏巴慶的老師-鐵吉老師(Saya Thetgyi)的敘述,有部份摘譯自「鐵吉老師」一書,作者是緬甸的法師,Dhammacariya U Htay Hlaing。

一八七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鐵吉老師(Saya Thetgyi)出生在仰光南邊八哩遠仰光河對岸的頗偉吉(Pyawbwegyi)農村。出生後取名為波鐵(Maung PoThet)。他十歲時喪父,母親一人扶養四個小孩,他與兩個兄弟及一個妹妹。她在村莊賣蔬菜炸餅維生。小男孩必須四處兜售剩下的炸餅,但總是空手而返,因為他太害羞,不敢大聲叫賣。所以他母親叫兩個小孩一起去。波鐵用頭頂著一盤炸餅,他的妹妹來叫賣。由於必須幫助家計,他沒有接受太多正規教育,大概只有六年。他的父母沒有任何田地,所以常去蒐集其他人收割後的稻穗。一天回家途中,波鐵在快乾涸的池塘發現一些小魚。他把小魚帶回家,想要放入村裡的大池塘。他母親看到小魚,正想要責備兒子,但是當他解釋了用意,她叫道:"Sadhu, sadhu! (善哉,善哉)"她是一位慈心的女人,從來不會口出惡言或嘮叨,但她不容許任何不道德的行為。

波鐵十四歲時,開始駕牛車載運稻米,把每天的薪資都交給母親。他的身材瘦小,必須帶一個箱子,才能上下牛車。波鐵的另一個工作是擺渡舢板。頗偉吉村位於已開發耕作的平原上,有許多支流通往仰光河。當稻田淹水時,交通就成為問題,搭乘狹長的平底船是一個解決的方法。

當地磨米坊的主人看到這小男孩工作勤勞,決定以每個月六盧比雇用他當賬房。波鐵獨自住在磨坊裡,以簡單的碎豆餅和米為食。他先是向印度管理員與其他勞工買米吃。他們告訴他,可以自己拿磨坊用來餵豬與雞的剩碎米。波鐵拒絕了,說他不希望沒得到主人允許就這麼做。主人知道後就允許了他。但是波鐵沒有吃很久的剩碎米。舢板與牛車的主人開始送米給他,因為他是盡職勤勞的好幫手。不過波鐵還是繼續收集碎米,送給買不起米的窮苦村民。

一年後,他的薪資增加到了十盧比,兩年後增加到十五盧比。磨坊主人給他錢去買高級米,還讓他每個月免費磨一百袋的稻米。他的薪資增加為二十五盧比,可以好好養活他自己與母親。

波鐵遵照 俗在十六歲時與馬敏(Ma Hmyin)結婚。他妻子是富裕米商地主三個女兒中的小女兒。他們生下兩個小孩,一男一女。遵照緬甸傳統,他們與馬敏的父母與姊姊們住在一起。二姐馬英(Ma Yin)保持單身,經營成功的小生意。她後來協助波鐵修 及傳授靜坐。

馬敏的大姐馬金(Ma Khin)嫁給柯凱(Ko Kaye),生下一個兒子努特(MaungNyunt)。柯凱管理家族的稻田與生意。現在波鐵已經成了烏鐵(U Thet,U 是先生的敬稱),也是成功的米商。烏鐵小時候沒有機會出家當沙彌,這在緬甸很重要而且普遍。後來是他的外甥努特在十二歲去當沙彌時,烏鐵自己也去出家。後來,他受戒成為比丘,當了一段時間的出家人。二十三歲時,他向一位在家老師努特(Saya Nyunt)學 了觀息法,並且持續練 了七年。烏鐵與他妻子有許多親友住在附近村落。有許多叔伯姨嬸姪甥等親戚和朋友,他們的生活非常溫馨和諧。

但是在一九零三年,霍亂侵襲,破壞了這村落的平靜。幾天之內就有許多村民病死。包括了烏鐵的兒子與年輕的女兒,據說女兒就死在他懷中。死者還包括了他的小舅子柯凱夫婦以及外甥,他也是女兒的玩伴。這件事對烏鐵打擊深重,他無法找到任何慰藉。為了能掙脫悲傷,他請妻子與二姐馬英同意讓他離開村莊,追求超越死亡之道。

他的好朋友烏紐(U Nyo)陪著他一起尋找。他們遊遍緬甸,前往高山叢林之間的寺廟,向各種老師學 ,比丘或在家人士都有。最後他聽從了第一位老師努特老師的建議,前往北方的孟瓦省(Monywa)向雷迪大師學 。在這段追求靈性的歲月,烏鐵的妻子與小姨子都留在頗偉吉村照顧稻田。在頭幾年他偶爾回去看看一切是否平安。看到了家人都很順利,他就更有規律地練 靜坐。

他總共追隨雷迪大師七年之久。他的妻子與小姨子每年都會在稻子收成後寄錢供養他。他與烏紐最後回到了村莊,但是不再過以前的在家生活。雷迪大師在他回去時建議他要努力精進,發展他的定(samadhi)與慧(panna),將來才可以教導靜坐。
所以當烏鐵與烏紐回到頗偉吉後,他們直接前往家族農場邊緣的客屋(sala)居住。把客房當禪堂使用,開始持續不斷地靜坐。他們請了附近一位婦女每天幫他們煮兩頓飯,讓他們能繼續閉關禪修。烏鐵如此過了一年,在禪修上進步神速。一年過去後,他覺得需要向老師請益,雖然他無法請教雷迪大師本人,他知道老師的書收在家中的櫃子裡,於是他就回家去查看資料。
此時他的妻子與小姨子都很氣憤他離家這麼久都沒有回來。他妻子甚至決定要跟他離婚。當這對姊妹看到烏鐵走過來時,她們決定都不要招呼歡迎他。但是當烏鐵走進家門,她們卻發現自己熱忱地迎接他。他們談了一會兒,烏鐵請求她們的原諒,而她們立刻就原諒他了。她們請他喝茶吃飯,他拿了想看的書。他向妻子解釋,現在他持八戒,不會回來過居家生活了,從此他們將以兄妹之情相待。他的妻子與小姨子請他每天回來吃早飯,且很高興地同意繼續供養他。他非常感激她們的慷慨,告訴她們,他唯一的報答就是教導她們正法。其他的親戚,包括他妻子的表兄烏巴蘇(U Ba Soe)也前來拜訪他。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過了約兩個星期,烏鐵說他為了食物花太多時間往返, 所以馬敏與馬英送餐到客屋去。村民剛開始時誤解了烏鐵的熱心。他們以為由於他喪失親人,且長期離鄉在外,所以有點神經失常。但他們逐漸從烏鐵的演說與行動中覺察到,他真的改頭換面了,現在他的生活合乎正法。

不久,烏鐵的親友就開始請求他教導靜坐。烏巴蘇願意幫忙管理田地與家務,烏鐵的妹妹與一位甥女負責準備餐食。烏鐵老師在一九一四年開始教導約十五人觀息法,當時他四十一歲。學生都住在客屋內,有些人會偶爾回家一趟。他對靜坐的學生開示,也對感興趣但沒有學 靜坐的人開示。聽眾覺得他的演說非常博學,不敢相信烏鐵老師沒學過什麼正法的理論。
由於他妻子與小姨子在經濟上的慷慨支持,以及其他親戚的幫助,提供了食物與其他必須品給前來烏鐵禪堂學 靜坐的人。有一次,甚至還補償工人們因為學 內觀而失去的工資。

到了一九一五年,烏鐵教了約一年,他帶著妻子與她妹妹還有幾位親戚去孟瓦,拜訪當時年約七十歲的雷迪大師。烏鐵將他的靜坐經驗與課程情況告訴老師,雷迪大師非常高興。

雷迪大師在這次會面時將他的手杖送給烏鐵,說:「我的大弟子,拿著我的手杖往前走。好好保存它。我給你手杖不是要你長命,而是當成一項祝福,這樣你的生命就不會有災難。你一直很成功。從今天開始,你必須教導心與物質(名色 nama andrupa)的正法給六千個人。你所知道的正法是無窮盡的,要發揚佛陀教法(sasana),替我向佛陀教法致敬。」第二天,雷迪大師集合所有僧侶。請烏鐵留在那裡十天到十五天來教導他們。然後雷迪告訴聚集的比丘:「你們都請注意聽,這位在家居士是我的大弟子烏鐵,來自緬甸南部。他能夠像我一樣傳授靜坐。想要學 靜坐的人請跟隨他,向他學 技巧,好好修 。從我的僧院開始,請Dayaka Thet(一位供養僧侶的在家居士,提供食物,僧袍與醫藥等服務)替我升起正法的勝利旗幟。」烏鐵教導二十五位熟悉佛學的僧侶內觀靜坐。這時候他開始被稱為鐵吉老師(SayaThetgyi, "saya"是老師,"gyi"是字尾尊稱)。雷迪大師鼓勵鐵吉老師替他傳授正法。鐵吉老師對雷迪大師寫的許多書都了然於心,能夠將正法與佛經融會貫通,即使是最博學的比丘老師都找不出錯誤。雷迪大師請他代為傳授內觀的勸誡是一個重責大任,但鐵吉老師擔心自己缺乏理論基礎。他對老師恭敬地鞠躬,然後說:「在您的弟子當中,我對經典的知識最淺薄。要受命傳授內觀,弘揚佛陀教法,是非常奧妙而沉重的責任,老師。因此我要請求,如果任何時候我需要指點,您將會幫助我,引導我。請做我的依靠,覺得需要就隨時指正我。」雷迪大師回答說:「就算我離開人世,我也不會離你而去。」鐵吉老師與他的親戚回到緬甸南部的村莊,他們與其他親戚討論如何執行雷迪大師所交代的任務。鐵吉老師考慮要周遊緬甸,認為這樣可以接觸更多人。但他的小姨子說:「你在這裡有禪堂,我們可以提供食物給學生支援你的工作。為什麼不留下來傳授?許多人會來這裡學 內觀。」他同意了,開始在頗偉吉的禪堂舉行定期課程。正如他的小姨子所預測,許多人前來學 靜坐,老師鐵吉的名聲開始傳播。他教導單純的農夫與工人,也教導熟悉巴利經文的人。這個小村距離仰光不遠,英國統治時期的緬甸首都,所以政府員工與城市居民如烏巴慶也前來學 。越來越多人來學內觀靜坐,鐵吉老師指派一些較年長,較有經驗的禪修者擔任助理老師,譬如烏紐、烏巴蘇與烏努特。
這所中心一年一年擴大,包括僧侶,已有兩百名學生。禪堂的空間不夠了,較有經驗的學員就在家中修 靜坐,只有在開示時才來禪堂。

自從鐵吉老師離開雷迪大師的中心之後,他都是獨自生活,一天只吃一餐,保持獨身與寂靜。就像比丘(bhikkhus)一樣,他絕不談自己靜坐的境界。如果有人詢問,他也絕不說自己或其他學生的靜坐狀況,雖然緬甸許多人相信他是個阿那含(anagami)(解脫之前的最後階段),也被人稱為阿那含鐵吉老師。由於當時很少在家居士是內觀老師,鐵吉老師會碰到比丘老師所不會面對的困難。

例如有些人反對他,因為他並不通曉佛經。鐵吉老師不在乎這些批評,只讓修 的成果說明一切他有教無類傳授內觀三十年,以自己的經驗與雷迪大師的書為參考。到了一九四五年,七十二歲時,完成了教導數千人的目標。他的妻子已經過世,小姨子也已經癱瘓,他自己的身體也開始衰弱。所以他把財產都傳給甥姪兒與甥姪女,留下五十畝的稻田做為維持禪堂之用。
他有二十頭耕田多年的水牛。他把水牛送給他知道會善待動物的人,並且在別離時祝福水牛:「你們都是我的恩人。謝謝你們。稻米已經長成。現在你們不用再工作了。願你們能脫離這種生活,有更好的來生。」為了醫療與見見他教導的學生,鐵吉老師搬到了仰光。他告訴一些學生,他將在仰光離開人間,而且他將在從未舉行過火化的地方被火化。他也說不要把他的骨灰供奉在廟堂,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解脫,也就是說,他還不是阿羅漢(完全解脫者)。

他的一位學生在雷達根大佛塔北邊山坡的Arzanigone 建立了一個內觀中心。附近有個二次大戰的防空洞。鐵吉老師把這個防空洞當成他的靜坐洞窟。晚上他會住在一位助理老師的家中。他在仰光的學生,包括了當時的主計長烏巴慶與國稅局長USan Thein,都會盡量抽時間去看他。

他教導所有去探望他的學生要勤奮修 ,尊敬前來修 的僧侶,嚴守身體、言語與心意的紀律,並且要以一切行為向佛陀致敬。鐵吉老師每天傍晚都去雷達根大佛塔,但是大約一個禮拜後,他在防空洞中靜坐時受寒而發燒。雖然經過醫師治療,他的健康開始惡化。他的甥姪兒與甥姪女從頗偉吉前來仰光探視他。每天晚上,有大約五十名學生一起靜坐。在集體靜坐時,鐵吉老師沒有說任何話,只是安靜地靜坐。

一天晚上十點左右,鐵吉老師與一些學生在一起(當時烏巴慶有事而不能來)。他仰臥在床上,呼吸變得大聲而緩慢。兩位學生專心照顧他,其他人則安靜地靜坐。

到十一點正,他的呼吸變得更深沈。彷彿每一口吸氣與呼氣都長達五分鐘。他這樣呼吸了三次以後,就停止了呼吸。鐵吉老師離開了人世。他的身體在雷達根大佛塔的北邊山坡火化,烏巴慶與其他學生後來在火化地點建立了一個小佛塔。對這位獨特的老師而言,雷迪大師所託付的弘揚正法的任務至今仍在社會各階層持續著,這才是最恰當與恆久的紀念。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4

至此,让我们做一下简单总结:

1、1886年,雷迪尊者开始广传禅修方法给在家人。

2、1903年,铁吉长者开始在雷迪尊者坐下修行。

3、1914年,铁吉长者开始指导在家人修行。

4、1924年,由于铁吉长者的教导影响力越来越大,以铁吉长者家为中心的禅修中心,也一点点开始建设起来。

5、1937年,乌巴庆长者不惜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来到铁吉长者处开始修习。

6、1941年,乌巴庆长者与维布尊者第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从此开始非正式的教授在家人禅修。

7、1952年,仰光国际禅修中心成立,乌巴庆长者开始正式教授人们禅修。

8、1956年,葛印卡老师开始在乌巴庆长者处修行。

9、1969年,葛印卡老师在乌巴庆长者授意下,回到印度开始指导人们禅修。

10、1974年,在印度孟买内观国际学院成立。

11、1979年,葛印卡老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指导人们禅修,全球各地的内观中心相继建立起来。

12、2013年,葛印卡老师安然离世,享年89岁。

从上面的时间线不难看出,从雷迪尊者广传禅修给在家人开始,到葛印卡老师离世,历经了127年之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内观禅修才能像现如今一样广为流传至世界各地。为处于“黑暗”中的在家人提供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在此,我仅代表个人向尊者、长者、老师们表以最诚挚的敬意!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接下来,我用《内观学生与维布尊者》这篇文章作为结尾。

1976 年 1 月,烏巴慶老師逝世五週年紀念會上,葛印卡老師的一些西方內觀學生旅行至緬甸仰光的烏巴慶禪修中心。停留期間,他們遇見了韋布尊者,彼此間的發言經由翻譯員傳達。

翻譯:這些是烏巴慶老師的學生;15 名外國學生, 有男有女。今天 [1976年 1 月 19 日]是烏巴慶老師逝世五週年紀念日。今早清晨有 50 位僧侶受供早餐,約有 150 名學生應邀來參加供食典禮。在這一個月的期間,這些外國學生陸續前來中心參加內觀課程。這些人在緬甸可停留的期限只有七天;所以他們參加完七天的禪修就離開,前往曼谷或加爾各答,然後再回來這裡。他們有些是第二次來訪。更有人會第三次來訪。整個月都安排了禪修課程,以緬懷烏巴慶老師。

有些人來自美國,有些人來自英國,法國和紐西蘭;很遙遠的地方,代表了許多國家。有些人來自澳洲,還有一位學生來自馬來西亞。

韋布尊者:這很像我們佛陀的當時。那時,他們也同時抵達佛陀的所在。

他們不是來自同一個國家,不是來自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地點;而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鎮;都是具有高尚之心的人,同時抵達相同的地方來向佛陀致敬。無論是天上或人間,從來沒有任何生命厭倦給佛陀致敬。他們由衷喜悅,以很大的崇敬心禮拜佛陀。

佛陀以無限的愛,憐憫和同情指引所有眾生這條路。他們以溫順和最大的謙卑,來追隨和實踐佛陀的教導,成為訓練有素的好學生。曾經淒涼漂泊於整個生死輪迴,尋找出路,現在他們已經走到旅程的盡頭了,他們已經找到了生死輪迴中所一直在尋找的。

有數不清的人遵循佛陀的教導達到涅槃(解脫痛苦)。

你們就像昔日的那些尋法者。而且,如果你們決心得到他們所得到的,你們也像他們一樣具有崇高的熱情和承諾,現在已經到達延續佛陀教誨的神聖之地;做一切必須做的;以溫順和謙卑追隨教導,沒有浪費時間的;用這種方式努力練 。能以這種方式努力練 ,你們將達到追求聖潔生命的最高目標。你們都應該感到高興。

他們了解我剛剛說的話嗎?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

翻譯:尊者,有一兩個人可能了解。他們在美國學過一些緬甸話。

尊者:他們真的學過嗎?好,很好!我很高興。那些了解的人就可以把佛陀的教導傳給其他的人,利益很多人。不是嗎?

誰能流利地說緬甸話?那麼,先生(dakagyi),你懂緬甸語,你了解我嗎?只有一點點?好的,一點點也會有用的!即使了解一點點佛陀的教導也會是很大的幫助。少許佛陀的話並非真的少;卻含意深遠。

這是你們期盼很久,歷經輪迴所追求的。當你們了解佛陀的教誨和遵循他的忠告,你們將如你們所願。現在,你們歷經輪迴所願望的現在和未來是什麼?我所謂的「現在」是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立即的現在;即當下。

你們都要快樂,當下離苦;大家是不是這樣呢?而且你們都想要確保在生死輪迴中也要快樂。那麼,走進輪迴意味著你總得要面對年老,疾病和死亡。 這意味著巨大的痛苦。 大家都害怕年老, 疾病和死亡, 不是嗎?是的,你們都是,我敢肯定。是害怕的,你們不想面對其中之一,對吧?你們所追求的是這些痛苦都不存在的地方,一個快樂之地,因為這些痛苦都不存在;沒有年老,疾病和死亡的地方。所有這些痛苦都停止的地方;也就是涅槃。這是你們所追求的。如果你們以溫順和所有的謙卑遵
循佛陀的教導,你們會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是嗎?你們將完成所有的工作,獲得成功,獲得你們一直在追尋的。

那麼,你們所了解的也許極少,只是一小段簡短的教導。不過,你們若勤勉遵循,成就將會不小。它是你們追尋了好久的東西。它能被視為只是一個小獎嗎?絕不!它其實是個大獎。

一旦你們了解教導,無論是如何的簡明扼要,只要小心不停的照著做,快樂將是你們的。快樂會是所有的宇宙,全人類,天神和梵天(天國眾生)所擁有的。教導雖然很少,成就卻很大。所有想要的都實現了,不就是這樣嗎?事實上,正是如此。

先生,你可以遵循與練 很少的教導嗎?你能嗎?非常好!

在佛陀時代,就如同你們大家現在這樣,有人四處追尋,尋找永久的和平和快樂。在覺者出現之前,他們就在尋找。他們是誰?哦,你可以說,全世界!但我要為你們選出舍利弗和目犍連這對幸運的例子,他們倆後來成為佛陀的兩位上首學生。或許你們已熟悉他們的故事。

舍利弗和目犍連就像企求不死的遊方沙門,過著聖人的生活。舍利弗碰到了首先跟著佛陀學法的五弟子之一。遊方沙門舍利弗看到他正在乞食。他看到此人諸根寧靜,皮膚皎潔,舍利弗馬上知道此人擁有他一直在追尋的知識。

舍利弗跟隨這位聖潔的人,一直到他乞食完畢,帶著食物離開。當這位聖潔的人吃食物時,舍利弗則在一個相當的距離之外等候,之後再趨前致敬,並詢問他的老師及其所教之法。 (這一切都在藏經[佛教的經典]裡,但我要給你們只是一個簡短的摘要,只是一點點)。

這位聖潔的比丘回答說,他早已出家受教於佛陀門下,他所信仰的就是佛陀的法。舍利弗再追問法的意思時,聖潔的比丘說: 「我最近才出家,才剛剛接觸到這個法和訓練。我無法詳細教你這個法。我可以簡略告訴你它的意義。」
這位聖潔的比丘其實已經到達最高的目標了,因此他一定確實知道整個法;但他以最大的謙卑承認他只知道一點點。當時舍利弗;後來成為佛陀的上首護法,說他不要多,他要聽的只是一點點佛陀的教導。這位聖潔的比丘答應他的要求。他給他只是一個法的概要。它有多少呢?它少到不滿一首詩。當舍利弗聽到這簡短的法語時,他說這對他已經足夠;在只聽了一點點之後,整個正法的純淨精確版本已在他心中升起。

因此,教導雖然非常少,但舍利佛所了解的一點也不少!他了解整個法。所以,先生,你也是了解甚少,不是嗎?是的,若你遵循佛陀的忠告,你的成就會非常大。當然,我不會說你的語言。所以你,先生,如果你了解一點點,就把它傳給你的朋友,如此,你們大家就會知道一點點法。你能這樣做嗎?我相信你能。你們每一個人,都已經積累了很大的波羅蜜(美德,完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會在這裡,來自不同國家,遙遠的土地,離這裡很遠很遠。但是,因為你已獲得足夠的波羅蜜,大家同時抵達這裡,同時來自不同的國家。

然後,來這裡,你想要知道法,所以你聽到了法;你學到了佛陀的忠告。你並不滿意於只聽到法和只記得法。你要實踐法。所以你精力充沛地努力並開始走這條路。你建立必要的精進(viriya),且遲早你必然享受你精進的果實。即使是現在,你當然知道,不是嗎?你會獲得與你練 和勤奮相稱的結果。現在你們大家都在這裡,因為你們已獲得了足夠的波羅蜜。覺悟者說,若你與正法同在,並遵照這個法,那麼你們便離他不遠;雖然在身體上,你們可能是離他如遙遠的宇宙另一端。反過來說,如果你和他居住的更近,這麼的近,近到你可以用手握住他長袍的垂邊;但若你未遵照他的忠告和依照他所教導的法來練 的話,他和你就有整個宇宙的距離那麼遠。所以,現在,你們住在某某國家,很遠很遠;但與覺悟者,你們是如此地接近。而且聽從他的忠告,勤勉而謙恭,你們將實現願望。你們將贏得你們整個輪迴所奮鬥的目標。

踩著這條路而到達涅槃的聖者有無數多。 因此, 你們也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鎮,所有神聖的人,同時抵達這神聖的地點。如果你們盡了足夠的努力,以所有的謙卑努力練 的話,你們也會到達你們的目標。這真是一個幸福和喜悅的場合!除了振作精神和鼓勵與讚美你們,看你們精彩的奉獻精神和熱情之外,我們什麼也幫不了忙。我希望你們都成功。善哉,善哉!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尊者:無論你是躺著,坐著,行走還是站立,所有這四個姿勢中,你們是否都很努力,而無中斷呢?你們是否都以那樣的方式持續努力而無中斷呢?

學生:(笑聲)

尊者:你們時時都持續著嗎?還是沒有?

學生:不是時時都持續。

尊者:努力精進並不困難也不辛苦,也不會產生任何痛苦。(笑聲)如果你們以全部的精進努力,難道它不會產生快樂嗎?

學生:會。

尊者:如果你不努力,你會覺得快樂嗎?

學生:不會。

尊者:你喜歡快樂或痛苦?(笑聲)
我們的定(samadhi,專注)如風中的蠟燭…我們的問題在精進,覺知和專注。我們的定是非常薄弱的。
如果你們向前邁進,你們就進步。唯一的事是:不要停止!精進努力勤奮地。你們知道什麼是精進嗎?

學生:精進。

尊者:昔日的聖人們精進努力,沒有任何的中斷,而變得快樂。如果你們專心且不中斷的按照著佛陀的教誨,你們將親身經驗到,你們崇高願望的結果。只是記得一件事:努力不中斷,快樂馬上來。

尊者:你們到達緬甸幾小時了?

學生:二十四小時。

尊者:自從你們來到在這裡,你們有盡全力努力嗎?

學生:沒有每小時。

尊者:在你們嘗試的時間裡,你們不曾有快樂嗎?

學生:當我禪修時,有時我會入睡,然後我就不快樂。

尊者:大快樂來自努力者的內在自我裡。努力困難嗎?如果它不困難,也不會造成痛苦,那麼不要放鬆,要變得快樂!

學生:如果它是困難且痛苦呢?

尊者:如果你勤奮努力,你是否經驗過任何引起痛苦的東西?

學生:努力本身可能是痛苦的,但努力的結果則未必是痛苦的。

尊者:整個精進努力的目的和目標,不就是為了獲得快樂嗎?快樂一定能得到。因此,努力會產生痛苦嗎?

學生:痛苦是當我們睡著時。

尊者:當你的精進是小或大時,你才會睡著呢?你應該用上你全部的精進。

學生: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相當的精進(viriya),但並非時時刻刻如
此。

尊者:每個人都有精進(viriya)。你是否存一部分作為未來之用呢?(笑聲。)
你是否努力至最滿,最大的精進呢?

學生:我並非每一刻都那樣努力。有時候,我睡著了。

尊者:睡著是怠惰和懶散(thina–middha)。這發生在精進小或大的時候呢?

學生:當精進小的時候。

尊者:如果你努力遵循佛陀崇高的教誨,讓你的心停在你要它停的地方,你需要小精進或大精進?

學生:大精進。

尊者:是的。 兒童要攀登喜馬拉雅山需要很長的時間。 他必須用上全部的努力,但他仍隨時會掉下來。我們就像是兒童試圖攀登喜馬拉雅山,因此,我們也會不時掉下來。如果你知道你正在掉下來,你就必須用念(sati,覺知)來努力。

學生:我們的念就像風室中的蠟燭火焰。它從未靜止過。

尊者:如果你停留在一個密不透風的地方,火焰會閃爍嗎?所以,你必須留在一個連微風都吹不進來的地方。

學生: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這樣的地方?

尊者:精進!現在,如果你從別處來,你不須努力就能來這裡嗎?問問你自己,你是希望快點到或慢點來這裡?

學生:快點。

尊者:如果你想快點到,你會慢慢走嗎?

學生:不會。

尊者:你能要求想要快點到達的人慢慢走嗎?現在你明白了嗎?你們都已獲得好的精進。你已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裡,所以你已獲得大量的精進。用你所有的精進。如果你保留部分的精進,難保敵人(即怠惰和懶散)不會入侵?如果你用上你全部的精進,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學生:我們將實現我們的願望。

尊者:如果毫無保留的用上全部的精進,崇高的願望將會獲得實現的,正如昔日聖人實現他們的願望那樣。

至此,葛印卡内观传承的部分就全部介绍完了,相信无论你是否参加过内观课程,相信都会对葛印卡内观传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编者语:在最后我不得不说明一下为什么葛印卡老师会把这个禅修方法起名叫作“内观禅修”,上座部佛教圈的贤友对此争议很大。毕竟从传统修行角度来说,到了内观修行的这个阶段已经是非常深的禅修了,并不是十日课程中的观察感受那么简单。没错,从十日课程的内容来看,第四天之后所教导的内容不能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内观禅法,但观呼吸和慈悲观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名称上的误区。但是我建议大家不要纠结这个名称方面的称呼,毕竟这种称呼只是表面上的,而实际上,十日课程的内容对于在家人而言是非常实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足够了!

注: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内观禅修我会在之后文章中具体介绍。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5

在禅修初期还有一个法师对我的影响特别深远——空海法师。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位法师。

空海法师,本名郭永进,1955年9月出生于台湾嘉义县的农村。从小勤奋好学,国小时期即对生命的神秘与因果产生好奇。青少年时期看到世间种种苦难,萌生悲愍之心,发愿将来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广为济世救人。高中时期开始热衷于人生哲学、生命学的探讨。

大专时期,广泛地接触各种宗教,同时深入探讨各种心理学、东西方哲学,而且也深入研究那些名留千古的世界级的伟大人物(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他们是如何成就其伟大的人格特质?为何一般众生一期的生命如昙花一现、如流星般很快的消失?为何那些世界级的伟人却能够超越时空,数百年、数千年后,仍让千千万万的人景仰、感恩、学习?他们的思想、心态、人生观与一般众生有何不同之处?

服完兵役后,专心研习、攻读中医,1985年通过政府特考,成为正式合格的中医师。行医两年后,为了进一步了悟生命哲学、宇宙的真理实相,毅然放下医生工作,进入佛学院研究所深造。1989年独自一人前往泰国数个国际禅修道场参访、禅修、研习。随后又前往韩国、日本佛教界参访。同年,辞去禅学院研究所的教学工作,重回医生本业。但仍边行医,边学佛、修行。希望能够不断地提升生命层次,以便具有更高的智慧与能力来为更多人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够深入各种问题的核心,协助众生从根本来解决问题。

1999年9月,九二一大地震后,空海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与突破。公元两千年,因缘自然形成,放下了原先的医生工作,专心专职的走上弘法利生之途。从治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医生,转成为治疗众生心灵疾病的医生。同年出版《阿含解脱道次第》一书。

下面的一段时对上面的一些内容补充。

空海法师心路历程:

一、民国四四年(一九五五年)九月,出生于嘉义县大林镇的乡下。本名郭永进。

二、国中时期,看世间苦难而生悲愍之心,发愿将来要济世救人。

三、一进入嘉义高中,因缘际会下,当起了班长。从此开始探讨人生哲学。

四、为了扩展视野,高二转往台北就读。因缘际会下,仍又被选为班长与模范生。继续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渐渐涉及一些伟人的内心世界。

五、大专时期,为了探讨生死之谜与生命的意义,动、静双管齐下;理论与实务并重。静态方面:接触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一贯道。也深入探讨各种心理学、东西方哲学及老子道德经。后来渐渐转向佛教,尤其禅宗。

六、大专时期,动态方面则积极服务人群。除了当班代表外,先后担任过校友会会长、学生会 、毕联会 。从服务人群中,去体悟人生哲学、找寻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实际去体悟「名、利」的腐蚀性,也实际去参悟为什么世间人看不开名与利?从领导与服务中,去观察「我慢、我是、我能」。

七、民国七十年(一九八一年)起,为了专攻中医,曾在佛寺住三年。当深一层了解佛教现况后,却引起很多的迷惑︱佛教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出在哪里呢?决心将来一定要找到佛陀的本怀、佛法的真髓。

八、民国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初,通过中医师特考。曾拜师马光亚。与师学习之际,有所体悟当我成为名医,也不能让众生不死、也没办法让众生内心不苦,而且自己的生死大事,谁能医治?应该更上一层,像佛陀一样治疗生死的病根、病源。

九、民国七十四、七十五年(一九八五年、八六年),常出入北投农禅寺,学禅、学净土。不断探讨生死之谜及安心之道,也研习易经。

十、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初,放下一切工作,前往南投净律学佛院,深入经藏与专修。

十一、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八月,转往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专心觅道、求道、修道。从中国、西域、印度佛教史发现阿含经的珍贵后,在研究所的两年,都以专攻四部阿含为主。除了打开国际视野外,大乘佛教的一些问题,也找到了答案。(此阶段深受四位长者的启蒙,由衷的感恩明复老法师、会清法师、印顺长老及杨郁文教授的指导。)

十二、民国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只身前往泰国丛林道场禅修参访。拜访过佛使比丘及阿姜查的道场。随后也参访韩国及日本的佛教。

十三、一九九零年,因觉机缘不成熟,辞去在研究所的教学,退回社会行医。想编「阿含解脱道次第」的动机也暂时搁下。但仍继续找寻能指导真修实证的善知识。

十四、一九九一年,接触动中禅一年(此处是根据个人推测,因为原文中具体什么禅法没有写清楚)。

十五、一九九二至九五年,行医、打网球、觅道、求道、修道。研习现代天文物理,扩展视野。

十六、一九九六年起,参加葛印卡的内观禅修数次。

十七、一九九七年二月起,参加某一共修团体两年半。从九六年起,就更积极加强实修实证。

十八、一九九九年三月,辞掉医生工作,前往台南慈莲寺专修两个多月。

十九、一九九九年九月,放下一切,再次前往台南慈莲寺专修。一场九二一大地震……改变了一切。

二十、二零零零年,在慈莲寺专修。编写「阿含解脱道次第」。

二十一、公元二零零一年起,愿和决心实践解脱道的众生互动结缘。

二十二、「空海」已现出家相。

2001年起,应邀到各地授课--讲解“解脱道~~如何离苦得乐”系列课程。因为有人自动发心到现场录音、录像,又制作成各种光盘和各界人士结缘。“解脱道”系列的光盘出版后,广受欢迎,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的迅速流传开来。数年间,已流传至中国各省,及世界二十余个国家。2003年起,每年应邀到中国各省和各界人士分享“净化心灵”的方法,和“心灵净化”的喜悦与益处。协助各界人士从自己内心的净化、祥和做起,进一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并协助误入歧途的人,回到正法正道来。近年也应邀前往美国及加拿大弘法,除了举办大型演讲外,也举办“心灵成长营”,协助海外各界人士心灵净化与成长,让生命充满喜悦、安祥、慈悲与感恩。

关于上面的简介我在这里在补充一些。补充的这些内容大多是出自2015年千岛湖课程中,空海师父特别的一次演讲,那次演讲中将他个人的经历非常详细的讲述了出来,而且还公布了大量未曾公布的珍贵照片。还有就是在参加内观课程期间,从和师父比较熟悉的助理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关于内容。

其实在文中,空海师父在出家之前,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其中之一——台湾印顺长老,在长老的推荐下,师父才开始涉猎与南传佛教领域的,这才有了后来的东南亚道场之行。其实那段期间不仅仅是东南亚、韩国、日本,其实师父在国内也是游历了很多地方。而台湾的葛印卡内观课程,也是由印顺长老的推荐下引进台湾的。这才有了后来师父参加葛印卡内观的经历,但是这段经历也绝对不是文中“参加数次”那么简单。事实上,如果师父在葛印卡内观体系里面深入下去的话,会成为台湾早期的助理老师。至于在台湾那次大地震之中,师父本人经历了什么?说实话,即使在千岛湖那次具体的演讲中也没能说出,我本人对那段经历是非常好奇的。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具体来说说师父对我的影响有哪些。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6

在2011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空海师父的禅修营。关于那次禅修营之后,我了解了佛教的发展史,最关键我了解到了南传佛教这样一个概念。这对我后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渐渐涉猎南传的书籍。而且我对空海师父的经历也非常感兴趣,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算是“师兄弟”嘛,那时的我如此的想着。如此,便对师父有了几分亲近感。

最让我佩服师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接着汉传僧人的身份,在尽量的还原着原始佛教的教法。毕竟,想让传统的汉传佛教徒直接了解南传佛教是一件几乎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南传佛教早在早些时候被披上了小乘佛教的标签,而大多汉传佛教徒对南传佛教及南传佛教地区不甚了解,所以很难接受南传理念,而师父很巧妙的将其转换了过来。让我们看一篇文章就会更明白一些。

对于南传佛教的误解(释空海)

南传佛教指目前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的佛教,当代著名的法师和居士有斯里兰卡的罗睺罗长老、泰国的阿姜查尊者、缅甸的马哈希尊者、葛印卡老师等等。在当代中国,我们对于南传佛教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原因是我们对于南传佛教缺乏了解。

1、从历史来看

早期佛教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代。在佛陀时代,并没有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也没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分起源于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的提出,当时反对的对手主要是说一切有部。而南传佛教则主要传承自分别说部,进一步根源自原始佛教。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南传佛教的传承与北传佛教并没有直接的分立。

2、关于“我空法不空”

部派佛教时代,说一切有部认为我空法不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认为存在某种“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本体,所以大乘中观宗就提出我空法也空的看法,认为不存在“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本体。后来,唯识宗又在“因缘聚合而成”的意义上提出现象的存在性,当然这些现象并不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南传佛教怎么看呢?
在南传经典《法句经》里写道:“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在其他南传经典里,也有多处提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注意到,在“无常”,“苦”之前的主语是“诸行”,在“无我”之前的主语却是“诸法”。因此,南传佛教的意思很清楚,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不假因缘而自行存在的。

3、关于“菩萨”精神

南传也有菩萨道,可以参考林欣《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或者进一步参考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的《南传菩萨道》。行者可以选择菩萨道,发愿成为菩萨,直到遇到在世的佛陀,在具备某些条件下可以得到授记,走向成佛之道。另外,除了发愿成为佛陀,还可以发愿成为上首大弟子和大弟子等等。所以,并不是南传就没有成佛之道,并不是南传行者就没有走成佛之道的。
当然,南传的菩萨道与北传的菩萨道也不尽相同。南传佛教并不强调所有弟子都走向菩萨道,因为走菩萨道的要求是很高的,得到佛陀的授记才可以成为菩萨。南传佛教并不鼓励所有弟子都以此为目标。他们认为,佛陀的解脱与阿罗汉的解脱并没有两样。佛陀就像一位医生,可以发现并提供治病的方法,病人听从医生的方法可以治好自己的病,也可以在住世的时间里帮助提供治病的方法,但是病人并不一定都要成为医生去自己发现治病的方法。

如果“菩萨”精神指帮助他人的话,那么南传经典里也有十波罗蜜的教导,这十个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这十个波罗蜜也可以归结为六波罗蜜,与北传的六波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相当。在佛陀时代,圣弟子们证道后纷纷走向传道。在佛陀般涅盘后,圣弟子们为了正法久住开始第一次结集。在当代,南传佛教的阿姜查、马哈希尊者和葛印卡老师等等,他们开设的中心已经走向了全球。一切布施法布施为最。或许,他们如果不走阿罗汉之道的话,也有可能是在为成佛之道积累波罗蜜。

4、一乘道

南传经典《念住经》说: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念住,可以分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就着身体来观察身体,就着感受来观察感受,就着心来观察心,就着法来观察法,观察它们的生起和消灭,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知无常,如实知见,不产生执取。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在佛陀言下就证入了圣道。

北传经典里关于实修的方法,虽然宗派各不相同,术语也可能各不相同,但其目标也是指向贪嗔痴和执着的消除,也可以归结到念住。

比如禅宗的方法,《坛经》曰:“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於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对于净土宗,六祖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我人,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六祖大师的开示,对于净土宗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当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的遗偈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还有一首遗偈是:“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此处的三学是戒定慧,四念是四念住。

当代净土宗广钦老和尚说:“修道是为了得到解脱,不受轮回,看能否修到五蕴皆空。修道是要去贪嗔痴,达到身口意清净。”“行、住、坐、卧去悟,去体会这些佛道,才不会空过光阴。”“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话说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蕴。”“西方在哪里?在自己的心,心中无事无烦恼就是西方。”

愿我如实知见,愿一切众生如实知见!

其实,到了2015年,我再次机缘巧合下参加了空海师父的禅修营,在禅修营期间,我读到了影响师父人生之一——印顺长老所著的《印度佛教思想发展史》更是震惊无比,让我了解了整个佛教的演变史,这其中包括南传、藏传、汉传佛教的具体演变情况,尤其对其中一些内容更是吃惊到难以相信的地步!看完了这本书,我也彻底明白为什么到了印顺长老晚年极力将葛印卡的传承接引到台湾了。在这里我也推荐大家看印顺长老的两本书——《印度之佛教》和《印度佛教思展史》两本书。

最后,我推荐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去体验一下空海师父的农禅以及山水禅等课程体验。说实在的,这两个课程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当然,空海师父的其它课程也同样非常精彩,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体验一下。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7

在2012年夏天的时候,我在沈阳做了一期法工后,在离开的时候遇到一位刚从云南西双版纳法乐禅林回来的师兄,他是那一期的学员,机缘巧合下我们正好坐在了一起(归程的大巴),我们聊着聊着就说到了云南的情况,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位中国尊者走进了我的视线——马欣德尊者。

马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後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达上成为比库後,在帕奥西亚多(Most Venerable Pa-Auk Tawya Sayadaw)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

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

1986年 皈依佛教。

1990年 开始研究原始佛教及《阿含经》。

1999年 得遇应邀来华的当代闻名的缅甸禅修大师——帕奥西亚多(Pa-Auk Tawya Sayadaw),开始修习入出息念业处。

2002年 于缅甸帕奥禅林达上成为比库後,在戒师帕奥西亚多的指导下修习止观。

2004年5月起 在帕奥西亚多身边帮华人禅修者做翻译及禅修辅导工作。

2006年3月起 任帕奥禅林业处老师。

2011年5月起 兼任中国上座部佛教法乐禅修园业处导师。

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之道》(Visuddhimagga)。

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之道》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2002年 于缅甸帕奥禅林达上成为比库後,在戒师帕奥西亚多的指导下修习止观。

2004年5月起 在帕奥西亚多身边帮华人禅修者做翻译及禅修辅导工作。

2006年3月起 任帕奥禅林业处老师。

2011年5月起 任 中国上座部佛教 法乐禅修园 业处导师。

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之道》。

玛欣德尊者通晓 汉语普通话、粤语(广东话)、英语、缅语等,并且精通巴利语和梵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经典及其义注和复注。目前尊者正在积极的重新汉译一些巴利经典,愿在未来能够出现更紧贴巴利原意的汉译巴利经藏,让更多华文系的佛教界四众弟子更能了解果德玛佛陀(Gotama Buddha)的原始教义。由于拥有充分的翻译能力,尊者能担任许多场合的翻译者,蒙受尊者的恩惠,禅林的华文界弟子们也能够听闻到帕奥西亚多的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佛法甘露。

在缅甸帕奥禅林时,平时尊者除了早上会在斋堂为男女众指导禅修以外,还会定期到下院为华裔女众禅修者指导禅修和即席开示,目前尊者有在下院讲解《阿毗达摩概要》,让禅林华语系的四众受惠无穷。有了Mahinda尊者的帕奥禅林更增添无比的光晖色彩,犹如冉冉东升的旭日,向这世界绽放着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自2011年11月份起,玛欣德尊者主要驻锡 中国大陆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法乐禅修园 指导四众弟子止观禅修。

主要作品有:《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沙门果经>讲义》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上、中、下)、《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因为那是我读的基本都是外国尊者的书籍,完全不知道国内还有一位本土的南传尊者在传法,尤其听到在那边尊者有给个人个别指导禅修时,更是让我激动不已!与南传佛教的缘分也是在那个时候结下的,这才有了后来的云南出家之行。
楼主:益己先生  时间:2019-06-23 11:10:32
我的个人禅修经历——我所接触的传承及尊者们8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有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南传佛教,在这里借用马欣德尊者所著的《上座部佛教与止观》一书中“上座部佛教概况部分”做一下具体的说明。

一、什麽是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又稱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

1、此系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聖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稱「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裏蘭卡( SriLanka錫蘭)、緬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其地理位置處於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傳於東南亞、南亞一帶地區,故也稱為「南方佛教」。

3、南傳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屬於巴利語,所以也稱爲「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巴利語( pà?i)是由佛陀在世時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 變 化 而 來 , 它 屬 於 與 古 印 度 正 統 的 雅 語 —— 梵 語( sanskrit) ——相對的民衆方言——普拉克利特語(prakrit)的一種。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爲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語,故又稱爲 「摩揭陀語」 (Màgadhika、Màgadh?)。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 pà?i)一詞乃是專指聖典、佛語、三藏,以區別作爲解釋聖典的文獻——註釋(a??hakathà)和疏鈔 (??kà)。也因如此,記錄聖典、佛語的專用語「摩揭陀語」到後來也就逐漸成了「佛經語」、「聖典語」的代名詞。

南傳上座部屬於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連用來記錄佛經的語言都不敢隨意改動。當使用巴利語傳誦的三藏聖典傳入斯裏蘭卡後,當時的比丘們以極尊重的態度把它們記誦下來,便形成了上座部傳誦的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後,斯裏蘭卡長老們又用僧訶羅( Sinhalese)字母來拼寫巴利語,並刻寫在貝葉( patr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當巴利語聖典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時,這種傳統保持不變,也相應地出現了以緬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三藏聖典。所以,現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讀誦佛經時,都採用巴利語。一位上座部佛教比丘除了要懂得本國語言以外,還必須學 巴利語。假如現在尚存一種巴利文字母的話,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經典都可以還原爲巴利文原典。然而,從印度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漢地和西藏等地的經典就不一樣,它們都被譯成了當地的語言文字。

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上座部佛教也傳播到歐美等地,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二、上座部佛教的來源
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衆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當時的僧團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諍的,猶如水乳交融,並沒有出現多少分歧。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曾教導說,若諸比丘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興盛而不會衰敗。此七法中的第三條是:
“Yavakivabca bhikkhave,bhikkhu apabbattam na pabbapessanti,
pabbattam na samucchindissanti,yathapabbattesu sikkhapadesu
samada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unam
patikavkha, no parihani.”
「諸比丘,比丘衆對所有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繼續受持所制定的學處。諸比丘,如此即可期待比丘衆增長而不衰退。」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安居,摩訶迦葉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大阿羅漢參加的第一次結集。在此次結集中,與會者們就什麽是「雜碎戒」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於是,摩訶迦葉尊者在僧團中作羯摩( kamma僧團表決會議),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
“Apa¤¤attaü na pa¤¤apeyya, pa¤¤attaü na samucchindeyya,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eyya.”
「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應繼續受持所制定的學處。」
此項決議獲得了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於當時的與會者都是德高望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的阿羅漢長老比丘,因此,這項決議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丘爲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滅一百年左右,東方吠舍離城的跋耆族 ( Vajjiputtaka)比丘開始乖違律制,擅自向在家人乞錢,西方長老耶舍迦乾陀迦子(Yasa kàka?óakaputta)認爲此舉非法,由此引起戒律上的諍論,於是召集七百位上座比丘進行裁決。經過討論,宣佈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爲非法,並會誦律法。

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結集」,又稱「七百結集」、「吠舍離結集」。遭否決的大多數比丘不滿上座長老們的裁定,
另外糾集一萬朋黨,會誦經律,自成一派。從此,教團在戒律上産生了分歧。

此後,又有惡比丘大天,集諸朋黨,唱「五惡見事」,挑起教義上的爭端,佛教遂分裂爲保守傳統的「上座部」和主張革新的「大衆部」兩大部派。此後,部派之間繼續分裂,先後成立的部派相傳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佛陀般涅槃後二百餘年,孔雀王朝( Maurya)第三代阿育王1( Asoka)統一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成爲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國。
阿育王篤信佛法,廣施僧衆,於是有六萬外道爲了生計,混入佛門,作比丘形,擾亂正法,在首都華氏城( Pataliputta)的雞園寺( Asokàràma)中竟然七年沒有舉行過誦戒。爲了淘汰外道、整頓僧團,阿育王從阿呼傑山( Ahoga?gà)迎請了目犍連子帝須大長老( Moggaliputtatissa Mahàthera)爲上座,在華氏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丘,舉行第三次結集,歷時九個月,會誦律經論三藏,並編纂了一部《論事》( Kathà-vatthu),廣引經典,駁斥了上座部分別說系( Vibhajjavàdin)以外的二百五十二個非正統見解。這次大會還作出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國內外 各 地 去 傳 播 佛 法 。 其 中 的 第 八 使 團 到 了 金 地 2( Suva??abh?mi),第九使團到了師子國3( Si?halad?pa)。

早 在 西 元 前 三 世 紀 , 由 阿 育 王 的 兒 子 馬 興 德( Mahinda,又譯摩哂陀、摩亨德、摩醯陀)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就把佛教傳入了師子國。馬興德早年出家,師事目犍連子帝須大長老學 三藏聖典,博學多聞、戒行精嚴。在他32歲、戒齡12年時,率領由伊提耶( I??iya)、鬱提耶( Uttiya)、桑波羅( Sambala)、跋陀薩羅( Bhaddasàla)四位比丘,以及沙彌須摩那( Suma?a)、優婆塞般荼迦( Pa?uka)一行七人組成的使團,於西元前247年渡海來到蘭卡島。當時蘭卡國王提婆南毗耶·帝須( Devànampiyatissa,西元前247~前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接著又剃度了國王的侄兒阿利塔( Ari??ha)等五十多位蘭卡青年,弘法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國王佈施了禦花園「大雲林園」(Mahàmeghavanaya),修築「大寺」( Mahàvihàra,音譯作摩訶毗訶羅)供養僧團。這座大寺日後成爲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馬興德長老又邀請他的妹妹僧伽密多( Sa?ghamittà)長老尼從印度帶領十位比丘尼來到蘭卡,爲阿奴拉(Anulà)等五百位女子傳授戒法,建立比丘尼僧團。佛教迅速普及全島各地,成爲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國教。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緬甸等地,與傳入中國漢地、西藏等地的遭遇不同。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華民族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相對完整的文化思想與哲學體系,例如儒家的孔孟學說、道家的老莊思想等。當佛教作爲一種外來文化要根植於中華大地時,其自身必定要作出一番大的改造和調整,以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凡是學過中國佛教史的人,都應該對佛教初傳華夏時遭受儒家抵制、道教攻擊的那段歷史歷歷在目。佛教初傳到西藏時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也遭到了苯教的排斥。可以說,佛教在中國漢地與藏地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對其自身進行修改與適應的過程。中國漢地的佛教,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楼主:益己先生

字数:434750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6-10-07 01:31:00

更新时间:2019-06-23 11:10:32

评论数:3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