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谨以此文纪念三国第一人王祥诞辰1830周年
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文坛领袖欧阳修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重修《三国史》。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明确表明了自己尊曹抑刘的史学观念。:“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眉山三苏”与欧阳修的看法不谋而合。苏洵(1009-1066)以为“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权书•强弱篇》)“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未登第时撰有《后正统论•辨论二》,支持父亲和欧阳修的看法。苏轼《诸葛亮论》则批评说:“取之于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并历数“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俯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并断言“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东坡全集》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本)
在《魏武帝论》中则径称“帝(曹操)”为“智者”,唯“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惜其赤壁之败而未能统一天下。(《全集》卷四十二)
苏辙(1039-1112)在《三国论》中顺带还批评到刘备,以为:“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宋文鍳》卷九十九)
王安石还曾劝“尊曹派”苏轼重修《三国史》。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二十一:“ 东坡自黄冈移汝州,舟过金陵,见王荆公于钟山,留连燕语。荆公曰:‘子瞻当重作《三国》书。’东坡辞曰:‘某老矣,愿举刘道原自代云。’”
徐度《却扫篇》云:“刘羲仲字壮舆,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学自名,羲仲世其家学,甞摘欧阳公《五代史》之讹误为纠谬,以示东坡。东坡曰:‘往岁欧阳公着此书,初成,王荆公谓余曰:‘欧阳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国志》,非也。子盍为之乎?’余固辞‘不敢当。’”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对《三国志》的态度颇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陈寿以魏为正统,故魏国的皇帝称纪,而蜀、吴都称传。
可仔细斟酌目录及内容,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并不是绝对以魏国为正统,其实是以吴国为正统的。
如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大臣陆逊单独立佳传,可偏偏战胜国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又比如陈寿只为蜀汉、孙吴的“皇帝”及大臣描述过人的相貌,对于曹魏的皇帝及大臣的长相却绝口不提。
又比如《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及“逆”其实是曹魏最后一任太尉(军委 )王祥的亲伯父荆州刺史王睿;西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炎的亲曾外祖父曹魏第一任司空(国务院副总理)后官至司徒(国务院总理)的王朗;曹魏第一任相国(国务院总理)华歆等等。
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在厚颜无耻的封建大官僚反动派的谎言中,《三国志》中一直存在着一部绝密密码。
密码的核心内容即:谁是三国第一英雄?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密码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物、一个家族的长期之痛,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切肤之痛。千百年来,它一直在颠覆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千百年来,这一密码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挂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又像一座大山,沉重、牢牢地压在中华民族的身上;它令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辗转反侧、动弹不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中华民族总算长舒一口长气,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千百年来,这部密码的男主角如旷古幽兰,静静地自开自落。
根据《三国志》、王隐(《晋书》)、孙盛(《杂语》)、习凿齿(《汉晋春秋》)、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房玄龄、褚遂良(《晋书》)、李昉(《太平御览》)、米芾等人保存下来的史料,一名集智、勇、仁、义、信、忠、孝于一身的至德之人早已跃然纸上。
作为名将,此人强于韩信、吴汉。乐毅之俦远在此人之下。
作为贤相,此人堪比伊尹、周公。管仲之流远在此人之下。
国家能够统一,此人居功至伟。
此人堪称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第一英雄。
然而一千七百年以来,此人却由于被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死死隐瞒住真相而至今默默无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被压迫许久的人民对待反动派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他们世世代代掌握的读书权、做官权、用人权、修史权终于落入人民的手中,他们欺上瞒下、令人发指、厚颜无耻的罪行也日益彰显。
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掘井人。作为十几亿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在感谢共产党拯民于水火于水火的同时,举起知识的武器,抛砖引玉,号召人民继续声讨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的罪恶,清算封建大官僚反对派们的旧账。把他们令人发指的罪行公之于众,把反动派永久订在耻辱柱上,让长眠于黄泉的三国第一英雄、名将安息于蒙山沂水之间。
三国第一英雄究竟是谁呢?
此人就是被封建反动派极力吹嘘的孝顺的典型——西晋第一名臣、“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
若问起王祥的事迹,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只会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大谈特谈“卧冰求鲤”、“黄雀入幕”、“风雨守李”的孝道神话传说,而对于王祥的功绩则含糊其辞,支支吾吾。
以至于某些现代的学者均讽刺王祥除孝顺外,一无是处,只是一无用的废物(赵一清、余嘉锡等著名学者)。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无用的废物竟然会是魏国最后一任主管军事与刑狱的最高长官——太尉呢?
我们不禁想问,三国时期,英豪俊杰如群星灿烂,数不胜数。
而一位年近六十岁的白发老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买鱼的钱都没有)。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任何裙带关系、任何过人功绩、任何卓越才能、任何惊天奇遇的情况下,仅凭三个捏造的孝顺的神话传说(都为王祥薨后一百年后流传),就能从百石官别驾(石级最低级,只相当于副科级干部)起家,短短时间内便升任魏国的太尉一职(军委 )吗?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早就知道天涯是卧虎藏龙之地。
可惜一直没信心和勇气发帖。
之所以没信心和勇气,是怕自己准备不足,既被高人耻笑,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发此贴,希望能抛砖引玉,仔细地审视三国这段历史。让英雄安息。让后人吸取历史的教训。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引子:谁是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明代状元杨慎的一曲《临江仙》引出一个千古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英雄。
何谓英雄?
魏国散骑常侍、光禄勋(赠光禄勋。九卿之一。类似于赠政治局常委)刘劭的著作《人物志•英雄篇》载: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是故,聪明秀出 ,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在刘劭看来,英者可以为相,雄者可以为将;所谓英雄,乃指兼“英”与“雄”于一身成就大业而名垂千古之人。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刘劭是何许人物,他对“英雄”的定义是否只是一家之言,而并不代表主流呢?
刘劭,广平邯郸人,《三国志》中与王粲等人合为一传,事迹显于魏。寻绎史迹,他是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堪称三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大学问家、思想家之一。
建安二十一年(217),刘劭担任曹丕的东宫故旧——太子舍人(正七品),此时同僚有太原晋阳王昶(官至司空)、谯国桓范(官大至司农,为司马懿所杀)等。建安末年时担任秘书右丞。
秘书丞虽为六百石(正六品)官,但权力极大。他与刘放(秘书令,后升中书监)、孙资(秘书左丞,后升中书令)二人共同掌管国家机密,称得上不折不扣的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目前《三国志》中秘书机构的设置已与《唐六典》所引的《三国志》不同,详见本文附录《建安末年秘书机构考》)。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延康元年(220),刘劭担任曹丕门下近臣散骑侍郎(一千石,正五品),受诏与王象、缪袭、桓范、韦诞等诸名士编纂《皇览》。众名士广泛采辑内府及公私所藏经书、史传、诗文各类图书千余种,编纂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之祖《皇览》。全书凡四十余部,部数十篇,共千余篇,通合八百余万字。
太和元年(226),刘劭出为陈留太守。后升迁曹睿的近臣散骑常侍(二千石官,正三品),并受诏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237—239),刘劭受诏作都官考课。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著乐论十四篇制礼作乐,以移风俗。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
曹操的连襟、儿女亲家——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幼子夏侯惠(时任散骑侍郎)对刘劭推崇备至,极力推荐道: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於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
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
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间之欢,得自尽於前,则德音上通,煇燿日新矣。
但刘劭不久终于散骑常侍任上,死后被追封为九卿之一光禄勋。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刘劭对于“英雄”的定义是否准确呢?
我们还是看看曹操对于“英雄”评价的态度。
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许劭自幼“好人伦”,即喜好人物识鉴与人物品评。此时,太原介休人郭太(字林宗)也以品士而名扬天下,二人并称“许郭”。
据《后汉书》:曹操携带礼物请许劭为其品目。许劭鄙视曹操而不肯品评,曹操恼羞成怒之下而威胁许劭。许劭迫不得已,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从曹操的态度可见,“英雄”的评价必定极高,否则不至于大悦而去。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陈寿在修史时是否受到刘劭《人物志》的影响呢?
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虽以“英雄” (傅异曾目“卧龙”庞统为半个英雄)自许,但陈寿似乎并不买账,只评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客观来讲,超世之杰的评价不低。刘邦曾言:“子房、 萧何、 韩信,三者皆人杰也。”
但超世之杰与英雄相比还有差距。
刘劭的观点则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
刘劭心目中的“英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人物志•九征》
从淮南王刘安到张衡,都在讲述一种宇宙发生论。在还没有天地以前,就有原始的气。这就是刘劭所说的“元一”。这种原始的气,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轻的,上浮为天。一部分是重浊的,下沉为地。清轻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从阴阳二气中,又生出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刘劭根据这种宇宙发生论把“人物”分为三类:有英;有雄;有英雄兼备者。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刘劭认为:“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暎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九征》
就是说,生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物。一种人物得到阳气多一点,阳气是动的,所以这种人物懂得动的道理,遇见事情,能够迅速地行动,但是不能作详细深入思考。这就是“明白之士”。还有一种人物得到的阴气多一点,阴气是静的,所以这种人物懂得静的道理,对事情能够详细深入地思考,但是不能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这就是“玄虑之人”,这两种人的区别,就是阴阳之别。
怎样能成为“英”、“雄”及“英雄”?刘劭在《九征》篇中已经作了他自己的回答。
所谓“英”,就是他所说的得阴气多的“玄虑之人”;所谓“雄”,就是他所说的得阳气多的“明白之士”。这两种人各有优点和缺点,只有“圣人”才能兼有这两种人的优点而无其缺点。他一个人必须兼英和雄,英和雄的人才能为他使用。英和雄的人都归于他,所以他才能够创大事业。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既然陈寿不把“英雄”的位置留给曹操,谁是陈寿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呢?
在某些人眼中:魏国的太傅司马懿可谓真“英雄”。
司马懿为将时,南平叛将孟达,西拒诸葛亮,东灭公孙渊。为相时,两受遗诏。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用计诛灭魏大将军曹爽、大司农桓范等三族,为晋国的建立打下基础。
然而,司马懿在西线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损兵折将,以至于留下“畏蜀如虎”的笑柄;
对此,李世民质疑道:“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在东线辽东战场,司马懿却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短时间内灭掉盘踞在辽东五十年、号称雄兵百万的公孙渊。
李世民质疑道:“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司马懿伐辽东之战是否藏有何种玄机呢?
在某些人的眼中,吴国的丞相陆逊可谓真“英雄”。
陆逊为将时,计取荆州,令关羽人头落地;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40余寨,蜀军的尸骸顺水漂流,塞江而下。石亭一战,大败魏国大司马曹休,斩获万余,缴获牛马骡驴车万乘及大量军资器械,致使后者背生恶疽而死。陆逊为相时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堪称吴国的社稷之臣。
然而,《孙子兵法》认为:兵法的最高境界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止戈为武”。
《荀子.议兵》说“禁暴除害,非为争夺”。
甚至《商君书.画策》主张“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司马法.仁本》主张“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魏晋时盛行玄学。而玄学的代表作《淮南子》认为:《淮南子.兵略训》更曰“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
“白刃合,流失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
当《三国志•陆逊传》中炫耀陆逊派部下“斩首获生(荆州的无辜百姓),凡千馀人”时,裴松之悲愤地注道:“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个别史学家曾认为裴松之过于狠毒,居然拿陆逊后代仅传到孙子便被夷灭三族来讽刺、挖苦、打击陆逊。)
《孙子兵法》云: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陆逊大败不晓兵法的刘备和曹休,算不算上英雄呢?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顺便提一句,张飞掳掠夏侯霸的从妹——十三四岁打柴的小姑娘,蹂躏后小姑娘产下一女,是为刘禅的皇后。
我们不禁想问:张飞此举算何英雄好汉?
有人为张飞开脱,认为乱世强奸、杀人在所难免。
难道乱世就该趁乱杀人越货、胡作非为、强抢民女吗?
乱世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纪律严明,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作奸犯科分子必杀不赦,因而得人心,顺民意。
然而,无论是吴的孙权还是蜀的诸葛亮、姜维,其基调都是以掳掠人口为主。
谁人无父母?谁人无儿女?
将心比心,如果你家在陕西或湖北、甘肃、河南、安徽,你的儿子、女儿、妻子、兄弟姐妹、父母被一群人掠走,且可能终生都不会见面。
你会如何?
你会由衷地赞美掳掠走你亲人的“伪英雄”吗?
裴松之注《三国志》及墓碑(曹真残碑)都称“蜀贼”,“吴虏”(伪书《三国志》个别章节除外),难道他们的行为不足以称为“贼”、“虏”吗?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呵呵,看来揭露千古真相和以中原为正统不得人心啊。居然发帖屡次失败。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看来天涯同样缺乏海纳百川的气度。如果正义、公平、公正受到压制,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谓的文化复兴只是没有任何根基的空中楼阁,空谈而已。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哈哈,你是第一位留言的朋友。谢谢留言。我的意思想说王祥才是真正的英雄,可惜发不了帖子,郁闷。我再试一下。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在某些人眼中,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可谓真“英雄”。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联孙抗曹;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心收复汉室,只可惜一颗将星陨落于五丈原。
然而,正如《三国志》所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太和二年(228)末,关中最高军事将领张郃率主力军东击孙权,关中已虚;诸葛亮率众数万围攻只有千余士兵的陈仓,猛攻二十多日不下,魏国救兵已至只好撤军。
区区一座千余士兵的小城,“千古智慧与贤相的化身”的诸葛亮居然束手无策。
而作为统帅的“雄”才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诸葛亮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才韩信相比何止有霄壤之别?
再者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淡为美。
穷兵黩武不仅为道家所忌,也为儒家所唾弃。
“智圣”诸葛亮掳掠北方手无寸铁的一千多户百姓;“奸雄”曹操因战马踏坏庄稼便“削发代首”;其境界又何止于霄壤之别?
至于“七擒孟获,南夷不再复反”更是谎话连篇。《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前脚离开,后脚南夷即反。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哈哈,终于能发了。

三国时究竟谁有资格被称为英雄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白若辱,大成若缺。
《三国志》的目录里其实隐藏着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后为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魏志》为曹操、曹丕、曹睿撰写本纪,而《蜀志》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吴志》记孙权称《吴主传》。
然而,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陆逊传》8100余字、《诸葛亮传》6100余字 ),极尽吹捧之能事,给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陆逊单独立佳传。
单独立佳传,对本人及其后代来说,享受和皇帝(主子)一样的待遇,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为何偏偏战胜国——魏国的大臣(西晋承魏)却不能享受到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陈寿本是亡国奴,在描述魏国大臣的功绩时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他不吹捧战胜国魏国的大臣,却吹捧战败国蜀汉、吴国的大臣,魏国大臣的后代们还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呢?
是否魏国曾有一位单独立传之人后来被人动了手脚而删掉了呢?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如果大家怀疑单独立传之人存在的话,请看一下调整后的目录顺序。
蜀(汉)书(原目录):
刘二牧传第一
先主传第二主
后主传第三
二主妃子传第四
诸葛亮传第五
吴书(调后目录):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六(原第四)
肯定会有人说这是在篡改国史《三国志》目录的顺序,居然把排在第五的《妃嫔传》和排在第四的《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掉包了。
陈寿在修《魏志》时把《妃嫔传》排在皇帝纪之面,蜀志也不例外。难道是吴国的妃嫔们不如曹魏和蜀汉的妃嫔们漂亮?抑或是江南的美女们不如北方和成都的妩媚?所以才把三位排在《妃嫔传》之前?
我们调整一下目录的顺序,把《妃嫔传》排在《大臣传》之前,估计没有几人会反对(刘繇、太史慈、士燮的后代们相信也不例外)。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吴志》的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五(原第四)
宗室传第六(原第六)
陆逊传第七(原第十三)
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原第七)
我们把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传之前,估计会有很多人指责我篡改《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
《陆逊传第十三》: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瑁传中并未介绍郡望,只是“丞相逊弟也”一笔带过。
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是否应该排在第十二陆瑁传的前面?
答案是肯定的。(清代学者钱大昕据《陆瑁传》怀疑吴志诸传的顺序被后人颠倒了。甚是!)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谢谢楼上的留言。这是我当年毕业论文。直播不可能,因为还需要润色润色,单纯的论文有些枯燥,但会尽快传。中学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最崇拜诸葛亮。后来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正史和小说是完全两回事。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尤其专门研究三国的历史,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后,才发现正史《三国志》其实并不可信。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5232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更新时间:2019-06-28 19:49:36

评论数:44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