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陆逊传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全方位对比陆逊和列传排名第七的诸葛瑾与步骘:
黄初四年(223)年九月,吴改元黄武元年。
陆逊拜辅国将军(前任为张昭),荆州牧;
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
步骘为右将军,虚衔。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称帝。
陆逊四月拜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督公安;
步骘拜骠骑将军、冀州牧(遥封,虚衔),督西陵。
赤乌五年(242)
陆逊仍任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六月卒;
步骘仍任骠骑将军。
赤乌七年(244)
陆逊正月拜丞相;
步骘原任。
赤乌八年(245)
二月,陆逊卒;
步骘原任。
赤乌九年(246)
八月,步骘代陆逊为丞相,督西陵。
从家族势力分析,陆氏为吴郡四姓之一,通过与其他三姓顾、朱、张等高门联姻及门生故吏关系,家族已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诸葛瑾、步骘在孙吴的势力应略逊一筹。
从功业上分析,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一战奠定了其在孙吴的军事上的统帅地位;而诸葛瑾、步骘功业无闻。
从职位上分析,孙权称帝后,陆逊任上大将军,而诸葛瑾任大将军,步骘任骠骑将军,均居于陆逊之后;陆逊去世后,步骘才接任丞相。
从后代上分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孙峻所杀,灭三族;步骘之子步阐及其亲信将领几十人全被陆逊之子陆抗灭三族。而陆逊族子陆凯官至丞相,陆之子陆抗官至大司马。
《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之前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陆逊传》是否还可以提前呢?
我们可以参考《蜀志》。
关羽、张飞跟随刘备的时间远在诸葛亮之前,可他们二人和马超赵云合传排在了诸葛亮的后面。关羽、张飞都早早丧命,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蜀汉的军事、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诸葛亮展开,加之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因此诸葛亮是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蜀汉的大哥级人物(皇帝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刘繇(死于建安二年197)、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206)士燮(死于226年)三人去世时孙权尚未称帝,而吴国自夷陵之战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222~245),军事、政治活动都围绕着陆逊展开,加之陆氏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丞相陆逊、陆逊族子丞相陆凯、陆逊之子大司马陆抗、陆逊之孙陆景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陆逊完全配得上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孙吴二号人物。(皇帝除外)
因此我们完全可进一步调整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陆逊传第五(原第十三)
参考蜀志和吴志(调整后)的目录,魏志的原始目录的顺序应该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武帝纪第一
文帝纪第二
明帝纪第三
三少帝纪第四
后妃传第五
某某传第六
这个单独立传的某某绝对是魏国娇艳欲滴的红花、同样也是《三国志》中的红花,三国时的一号主角。
这朵被掐掉的红花会是谁呢?
此人似乎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附子司马师、司马昭,附孙司马炎)在魏国老大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祖父司马懿及伯父司马师及父亲司马昭在西晋建国伊始分别被追封宣帝、景帝、文帝。这几位在《晋书》中自然会单独立纪, 绝对不会屈居于魏国皇帝之下合为一传的。
此人是否存在呢?
如果存在,此人会是谁呢?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排名前后是想说明单独立传之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单独立传的蜀汉诸葛亮、孙吴陆逊都还起着次线的作用。
为什么偏偏曹魏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呢?
要知道西晋承曹魏,为战胜国。
就好比国民党有位文人叫程寿,共产党胜利后,程寿投诚。程寿私自修史《国共志》。他不惜笔墨为国民党的将领白崇禧、李宗仁、胡宗南、阎锡山立佳传,且为国民党的某高级将领独立佳传,而共产党却无单独立佳传之人。
共产党建国后是否会立《国共志》为国史呢?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今晚睡了,明天继续发。谢谢留言的几位朋友。呵呵,曹魏的将士及人民的在天之灵会感谢你们的。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三国志》最大的硬伤
陈寿撰写《三国志》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之后。在此之前,专记三国历史的史书如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典略》已经问世。此外,如赵岐的《三辅决录》、谢承的《后汉书》、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等也早已完成。
为何其他诸书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三国志》能流传至今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此观点,其他书都非实录,而《三国志》既为实录,又简洁优美,所以随着《三国志》的问世,其他书逐渐销声匿迹。
果真是其他书都非实录吗?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国志》取代其他史书成为解读三国的唯一正史其实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史学上的反映。
“劣币驱逐良币”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以司马师废黜魏齐王为例:《三国志》只字不提。仅以太后令一笔带过。而裴松之注引《魏略》洋洋洒洒数百言,详细介绍了司马师想废黜齐王而立彭城王据,因太后反对而改立高贵乡公的来龙去脉。
史书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上士杀人、摧毁敌人意志与斗志的最好工具。史书字、句、观点的争夺,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
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形象而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以上的道理。
有一次,孔老夫子让子路去取水。子路遇见一只老虎,搏击之,割其尾而归。
子路回来问孔子:上士杀死老虎后会割什么东西回来?
夫子回答说:割虎头而回。
中士呢?
对曰:耳朵。
那么下士呢?
对曰:尾巴。
子路羞愧不已。回去后越想越气:老夫子明知那里有老虎,让我取水,是欲杀我也。”
乃欲杀夫子。!
于是怀揣一石盘,又跑到孔子那里问道:上士如何杀人?
孔子曰:上士杀人用笔。
那中士呢?
对曰:语言。
那么下士杀人又如何呢?
“石盘。”
子路心悦诚服,掩面而去。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魏晋断代之争的失败者
元康七年(297),晋都洛阳。肃穆、静谧的朝堂上,众大臣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大臣们进行的是晋朝起元即魏晋断代的辩论。
辩论由秘书监、掌国史贾谧主持。
正方一辩:骑都尉济北侯荀畯
二辩:侍中(皇帝四近臣之一、《通典》列魏晋三品官之首)荀藩
三辩:黄门侍郎华混。
正方观点:晋朝以正始元年(240)为起始年。
正方观点最早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晋济北郡侯、中书监、行尚书令(相当于代理常务副总理)荀勖((?-289年,赠司徒即总理)提出。由于朝议未获通过,只好搁置至元康末年。
荀畯是荀勖的袭爵嫡孙、侍中荀藩是荀勖的次子。作为荀勖的后人,二人势必据理力争,支持先人的观点。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谢谢楼上朋友的留言。“卧冰求鲤”的地点被后人认为是临沂兰山区的白沙埠镇孝河村。我冬天去过两次。此地位于山东南部,极冷,称得上滴水结冰。“卧冰求鲤”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孙盛的《杂语》:祥字休徵。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有)少,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供养三十馀年,母终乃仕,以淳诚贞粹见重於时。
可见,王祥并非卧冰求鲤,而是脱下衣服剖冰捉鱼。后世越传越玄乎,最后成了“卧冰求鲤”。
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剖冰还是卧冰,而是此孝子王祥非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二人不过恰巧重名罢了。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众所周知,咸熙二年(265)12月,晋王司马炎践祚,改元泰始,立国号为晋,显而易见,晋朝应以泰始元年(265)为开元。
可荀勖他们为何以正始元年(240)为魏晋断代之年呢?
从荀勖的履历我们似乎能看出些许端倪:
荀勖正始年间任大将军曹爽掾(秘书)、中书通事郎。正始十年(249),高平陵政变后,荀勖任参大将军司马昭军事,后改任大将军从事中郎,领记室。咸熙元年(264),司马昭封晋王,荀勖官拜侍中。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受魏禅让称帝。荀勖改封济北郡侯,官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定律令。
从表面上看:若正始元年(240)为晋朝开元,荀勖就可将自己不忠于曹爽及魏国的劣迹开脱得一干二净。
华混为魏国太尉华歆之孙,晋光禄大夫华表之子。华表在魏时历任散骑侍郎、尚书。晋武帝司马炎践祚后,华表历任太子少傅、太常。
华混似乎也有为其父开脱的嫌疑。
然而,事情真是替其先辈荀勖、华表开脱之如此简单吗?
谁会是正始元年观点的最强有力支持者呢?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楼上的朋友骂得有道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其实,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89岁的三国第一英雄一生戎马倥偬,所立下的功勋均为旷世之功,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三个神话传说罢了,素有中古第一豪门之称的琅琊王氏依靠经学和孝悌起家也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
《桃花扇》:只有门前的狮子是干净的。
至理名言!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皇帝司马炎为首的司马家族。
如果以正始元年(240)为晋开元之年,那么黄初七年(226),司马懿受诏辅佐魏明帝曹睿,而后者薨于景初三年(239)。司马懿有元功于魏国,为不折不扣的魏国忠臣。
如此一来,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魏大将军曹爽兄弟、尚书何晏、邓飏、丁谧,荆州刺史李胜、司隶校尉毕轨、大司农桓范等人三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诛魏太尉王凌(自尽)、兖州刺史令狐愚(已早卒)及其亲信三族都为晋朝自家事,属晋朝“内部矛盾”,与魏无任何关系。
同上类似,魏嘉平六年(254)三月,司马师族诛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杀害镇北将军高阳许允、废皇后张氏、废黜魏皇帝曹芳、司马昭弑君等诸种劣迹都可漂白得一干二净。
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晋武帝司马炎。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荀勖素来谄媚,西晋有“和峤专车”的典故。说的是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可中书令峤鄙视荀勖谄媚,遂另乘一车。
荀勖只是司马炎的一个开路小卒,背后自然有着司马皇族为其撑腰。
荀勖的提案朝议未获得通过,当时的反对派是谁呢?当然是朝堂上反方的诸位辩手。
与正方三人(司马家族为潜在的支持者)相比,反方的阵容颇为豪华、强大。
从其各位辩手的官衔可见一斑。
反方一辩:司徒(丞相)王戎。
二辩:司空(副丞相)张华
三辩:中领军(禁军首领,《资治通鉴》考证元康七年王衍为尚书令,如此王衍的职务为常务副总理)王衍
四辩:侍中乐广
五辩:黄门侍郎嵇绍
六辩:博士谢衡
反方的观点:晋朝应以咸熙二年即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践祚为魏晋分界线。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一辩王戎的姻亲关系(略写):
四大家族之河东闻喜裴氏的领军人物、分管吏部(组织部)的尚书仆射(国务委员)裴頠为王戎的大女婿。
太常卿乐安任琨之子任育长为王戎女婿。
河东闻喜裴盾为王戎的儿子王绥的岳父(王绥早卒)。
裴盾的姐夫为东海王司马越
社会关系:王戎为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二辩张华的姻亲关系:
魏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的女婿
社会关系:幽州燕代集团的代表人物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三辩王衍的关系(较详):
王衍生母不详;后母泰山羊氏,晋武帝的故交中护军羊琇为王衍的舅舅,征南大将军羊祜为王衍的从舅,晋景帝司马师为王衍从姨夫。
另一后母为乐安任氏。乐安任氏素以出神童而著称,当时有着“蒋氏翁,任氏童”的说法。不出意外,与贾充势不两立的任恺应为王衍后母的近属。
王衍的妻子郭氏为太原郭淮(赠魏大将军)的亲侄女。晋太尉、录尚书事贾充、司空裴秀都为王衍妻子的亲姑父。
辩论主持人贾谧是王衍的女婿。(贾谧为四大家族之平阳贾氏的领军人物、太尉贾充的亲外孙、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
潘安、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郭彰等“二十四友”并以文才降节事谧。贾谧因此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前途光明的政治新星)。
王衍一女婿为未来指定接班人——太子。
另一女婿裴遐为河东闻喜裴氏的后起之秀。
另一女婿不详。
王衍元康年间一直担任中领军,掌管禁军。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四辩乐广的姻亲关系:晋武帝之子、成都王司马颖为乐广女婿。
社会关系:乐广与王衍为“风流”的代名词。
五辩:嵇绍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
六辩:谢衡
谢衡是陈郡阳夏谢氏崛起的领军人物,其后代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有重名于东晋、南朝。
除正反观点外,还有折中的第三方观点。
第三方辩手:博士荀熙、刁协。
第三方观点:晋朝以嘉平元年为晋朝开元年。
如此以来,司马家族嘉平元年以后的种种劣迹将会被抹平。
由于姻亲关系,反方与司马家族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去何从,决定权在于实力的较量。
结果证明,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是一场“团结”的辩论,“胜利”的辩论。除上述正方、第三方五人反对、少数人弃权外,最终反方获胜:
:魏晋的分界线定为泰始元年十二月。魏晋泰始元年断代也一直为我们所沿用。
其后或其后不久,陈寿去世,《三国志》由河南尹安排专人抄写,列为国史。我们目前所读到的《三国志》,《魏志》的历史只截止咸熙二年(265),明显有着泰始元年断代的痕迹。
泰始元年为魏晋的分界线,意味着司马氏在史书这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败涂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劣迹将永载史册,为千夫所指。
正如后赵皇帝石勒雄爽豪迈的话语:“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白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父子,欺负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然而我们不禁想问,西晋承魏,在朝的大臣难免都会有不忠于魏之嫌。为何反方非要置皇权于不顾,让后人看司马父子的劣迹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方王戎等人划定魏晋的分界线的目的何在呢?
王戎、王衍是一个爷爷的亲叔兄弟,乐广是王戎的门生,嵇绍是王戎的故交嵇康之子,张华为幽州人氏,魏晋断代的界定是否与王戎王衍二人的爷爷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三国志》中不仅没有他们的爷爷王雄的传记(合传),王戎的父亲魏凉州刺史、护羌校尉王浑、王衍的父亲——曾任司马昭的相国司马、吏部尚书、平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护乌丸校尉王乂也是只字未提(上述官职都于魏时便已担任)。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三国志》中机关重重,计中有计,借崔林、田豫之口讽刺、挖苦、嘲笑王雄。
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说,王戎、王衍“二王”兄弟堪称当朝除皇族外的第一权贵,甚至在舆论上已凌驾于皇权之上,魏晋断代之争取得胜利便是明证。
我们姑且不去考证陈寿索米立佳传之事是否属实,但陈寿不但不给当朝第一权贵王戎、王衍兄弟的爷爷及父辈立传,反而讽刺、讽刺、挖苦他们的爷爷,他的两位担任政治局常委,分别担任总理、副总理的孙子、位居高位的重孙女婿们(如前所述:秘书监掌国史贾谧、晋惠帝的太子、分管组织部的国务委员三人都为二王兄弟的女婿)反而会把陈寿的《三国志》立为国史。这可能吗?
将心比心,请大家扪心自问:如果你是王戎、王衍,掌管着生杀大权.《三国志》谩骂你的爷爷,你是否会把《三国志》立为国史从而让自己的子孙顶着屎盆子屈辱地活着吗?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王雄如果无功可述,良史之材陈寿自然没有给权贵的先祖立传的义务。
然而根据裴松之注引奏折和曹丕的诏书,王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被曹丕誉为当代的“韩信”和“吴汉”,且从涿郡太守入为曹丕的心腹之臣散骑常侍(二千石,正三品),能自由出入皇宫而与曹丕朝夕相处,又出为爪牙之臣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
东汉以幽州突骑定天下。幽州突骑冀州弩,天下莫与争锋。(蔡邕(133-192)幽州刺史议云:“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辨于二州也。
而三国最为豪华的幽州突骑的最高首领王雄的功绩只能用“旷世”来形容。在中国古代,王雄的功绩堪与周公媲美。韩信、卫青、霍去病、吴汉等名将,尚在其下。
王雄第一功:令鲜卑臣服。
鲜卑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卻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馀里,南北七千馀里,罔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鲜卑的势力范围与最盛时的匈奴相当,军事实力逊于最盛时的匈奴。
其中势力最强的部落首领之一轲比能拥有十几万铁骑,得人死力,曾经联合其他部落首领拒绝向魏国“互市”马匹;且一度率三万精骑把护乌丸校尉田豫围在“白城”七日,靠魏国太守阎志解围才忿忿离去,史称“白城之围”。
然而,王雄以幽州刺史兼乌丸校尉时,抚以恩信。轲比能甘心臣服,主动向王雄抛出橄榄枝,向幽州贡献名马示好。
在魏国被三面夹击的情况下,最大的隐患而是绝非来自于南部的蜀汉与孙吴,而是来自于北部的游牧民族鲜卑。
王雄确保北大门不失,且令鲜卑乖乖臣服,功莫大焉!
王雄第二功:彻底解除鲜卑的威胁
按照《六韬》: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意味着在冷兵器时代,古代一名骑兵能抵挡八名步兵;一千骑兵便可阻挡一万步兵;而轲比能十几万铁骑足以与百万步兵相当。
而蜀汉与孙吴的军队都以步兵为主,相加不过三十多万。
孙吴水军实力强大,但在陆地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北方抗衡。张辽八百破十万便是明证。
青龙元年,轲比能联合另一部落首领步度根叛并州,后者虽兵力不详,二者之和已接近二十万骑兵,至少相当于百五十万步兵。蜀汉与孙吴的军队之和,不过是鲜卑骑兵的零头罢了。
清朝统一全国,所动用的骑兵不过五六万罢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与孙吴、蜀汉,孰强孰若?相信一看便知。
青龙三年(235)当轲比能叛乱时,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轲比能。从此鲜卑各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
有些人会不屑一顾,认为此为剑客韩龙的功劳,与王雄相干?
不是难在刺杀轲比能,而是难在令“得人死力”的轲比能的部下“敢怒不敢言”。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重创美国舰队,但难以吓得美国人不敢反抗。结果愤怒的美国人纷纷要求国会立即通过加入英国一方而对日本、德国宣战。美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及强大的军事实力,用时三年迫使法西斯体系投降。
《六韬》云:“杀一人而利万人!”轲比能被刺杀后,十余万骑兵居然不敢反抗,可见王雄与之相比更“得人死力”而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王雄具有极高的战略战术智慧及令鲜卑人景仰钦佩的品德。
王雄第三功:肃慎纳贡
“肃慎”一词,知之者甚少,但对灭掉辽、北宋的金与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的主宰——满族应不会陌生。
肃慎就是黑水靺鞨、金、满的祖先。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
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三国志》:青龙四年,五月丁巳,肃慎氏献楛矢。
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边远地区向天朝中原纳贡已司空见惯,王雄何功之有?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孔子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继西周周公之后,中间经历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韩信、卫青、霍去病,吴汉,都不能令肃慎屈服。
汉武帝曾诏告天下:“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
当然,这只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心中绮丽却不能圆的梦。
而青龙三年,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彻底解除游牧民族与孙吴、蜀汉联合夹击魏国的威胁。
青龙四年五月乙卯丁巳,肃慎氏献楛矢,向魏国称臣纳贡。
自西周始,肃慎第一次向中原称臣纳贡。
可否给肃慎接壤的治边大将——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记上点滴功劳呢?
有王雄如此之人,如此之功,陈寿是否该给当朝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的爷爷王雄立个小小的合传呢?
如果陈寿根本不给自己建有旷世奇勋的爷爷立传,王戎、王衍兄弟二人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吗?
其实,王雄的上述功绩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万恶的大官僚的垮台而失去保护伞之后,冰冻千余年之久的冰山正逐步显露出来。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这是在我当年的毕业论文的初稿的基础上改写的。答辩时顺利通过。记得当时答辩时按规定必须回答两个问题,而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千七百年来,史学界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比起三国演义,枯燥是肯定的。若说是哗众取宠,根本没有必要。
只是想揭露三国的真相。也欢迎高手批评和雅正。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在洁白的雪地上奔跑的小鹿。无论我们如何小心,都难以逃脱猎人们精心设计的陷阱。有些小鹿由于不幸一开始就掉进陷阱,而有些小鹿则幸运地孤独地走了很远很远。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2019-06-28 19:49:36
看来,知己可遇而不可求啊!相信随着三国最大黑幕的拉开,必定会遇到几个知己的。今晚重新梳理了一下线索,明日继续发。晚安!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5232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更新时间:2019-06-28 19:49:36

评论数:44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