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哲学和文学全部都是人类思想垃圾

哲学和文学全部都是人类思想垃圾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
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
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
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
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没有限制,没有止境。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
柔 弱 胜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
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
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
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就是所说的微妙而又显明,
柔弱战胜刚强。
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向别人显示,显示了就等于脱离渊了!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无 名 之 朴 , 夫 亦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定 。
译文:
“道”永远是通过“无为“方式,来达到“无所不为”。
侯王如果能坚守“道”的原则,那么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得以创生和发展。
创生和发展是因为“欲”的作用,我就会用“道”的无名的原理来镇守它。
无名是“道”的最质朴的原理,那么,在有名和无名之间,欲就不能称之为欲了。
凡是不能称之为欲的,它就会自然的平静。天下便自然而然的安定。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
远古的时候不知道“德”的概念,所以,要靠人来命名(有)德。
现在的德为了不失去德这个概念,所以应该无(玄,质疑)德。
远古的德处于无为的状态,所以,需要无(玄)为,才能找到(德)为的方向和规律。
远古的仁是为了德,所以,需要无(玄)仁,来找到(仁)为的方向和规律。
远古的义是为了仁的法度,所以,通过法度就可以命名仁了。
远古的礼在(德,仁,义)的规律指导下,礼没有不合(应)的,就象被拖着手臂走一样。
考察在没有道的规律指导下:
失去道,先失去是德;失去德,先失去是仁;失去仁,先失去的是义;失去义,先失去的是礼。
而到达礼的这个层面,失礼就意味着忠诚,守信已经很淡薄了。而不忠,不信是混乱的源头。
前面这些概念和规律,恰恰是道的复杂性的外表体现。而正是由于概念和规律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们愚钝的开始。
正因为这样,作为行为的个人,应该坚守忠诚和守信,而不去淡薄它;坚守概念的本质,而不是概念的复杂性的表象。
所以,应该去掉使用概念的表象,才能得到概念的本质。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鬼谷子·权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
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
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
繁种文辞者,博也;
策选进谋者,权也。
纵舍不疑者,决也;
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
“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怨者,肠绝而无主也;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拙者言,依于辩;
与辩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
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贫者言,依于利;
与贱者言,依于谦;
与勇者言,依于敢;
与过者言,依于锐,
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
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
一位道学大师,但比起老子《道德经》那种圣级极限思维差一大截。
不过,作为《道德经》的参考书也还算不错,属于神级。作个开胃菜。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贞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一的:
天得到一而清;
地得到一而宁;
神得到一而灵;
河谷得到一而盈;
万物得到一而生;
侯王得到一,才能为天下正。
推而言之,
天无,就不会清,恐怕要崩裂;
地无,就不会宁,恐怕要震溃;
神无,就不会灵,恐怕要中止。
谷无,就不会盈,恐怕要干涸;
万物无,就不会生,恐怕要灭绝;
侯王无,就不会正,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寡”、“不谷”,
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的原因吗?不是吗?
誉的极限就是无所谓誉不誉。
所以,不必要求宝石都是一样的琭琭晶莹,也不必要求山石都是一样的珞珞坚硬。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译文:
了解反复就了解,道的运动,了解强弱就了解,道的用途。
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进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质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译文:
上等士听了道的原理,勤奋去实行;
中等士听了道的原理,将信将疑;
下等士听了道的原理,会哈哈大笑。
道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所以,如果可以建议的话,那就是: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
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峡谷;
广泛的德好像不足;
建立自己的德,好似瞒着别人;
通过质疑求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清楚明亮的东西,反而像含有污垢;
最大而有边角的东西,反而像没有棱角;
铸造越大的器皿,反而越晚成型。
最大的声响,反而好像听不清;
最大的形象,反而好像没有形。
而“道”呢?隐而无名。
只有“道”,善于结予帮助,也就慢慢的成就了自己。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译文:
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可以得到,三生万物的逻辑。
同时,万物都是有阴和阳的辩证关系;通过,阴阳辩证关系的统一,万物就可以得到各自的确立。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而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如果增益它,而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会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行认为自己是栋梁之材的人,不知道自己会怎样死的。
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教导别人的宗旨。
……………………………………………………
也可以这样解: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 万物。这是形式逻辑。
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是辩证逻辑。
但是,为阴为阳需要“一”,来确定这个“一”的性质和能力,同时又有相互形式逻辑和相互辩证统一的逻辑的关系。
冲气以为和。
冲气就是“道冲”,“象帝之先 ”,就是创生,创物;这个创生,创物又必须符合前面的所有规则,同时又确定后面的规则。
…………………………………………………………
“气”现在可以理解为自然力,目前已知的万物有四种自然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
万物产生自然力,同时服从自然力,从而确定万物自己。

如果做不到,那么不能物,万物将摧毁吸收,不容于万物,不会存在,不会被命名。心须和,必须统一“同意”。
所以,必须和,才能和,才能阳,才能阴,才能三,才能二,才能一。
这是第一个逻辑锁。为了延续万物。

如果做到了,这就是“道冲”,创生,创物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这个新物质又必须符合前面的所有规则,同时又确定后面的规则。
又一次心须和,必须统一“同意”。
所以,必须和,才能和,才能阳,才能阴,才能三,才能二,才能一。
这是第二个逻辑锁。为了创生,创物。
这两个逻辑锁事实上是一个,但在不同的领域起作用。

这两把锁,一把为生,一把为活。
如果不能活,生也就是死。
如果做不到,万物灭绝。

那么,什么叫万物?什么叫自然?什么叫意识?
…………………………………………………
第三把逻辑锁。
创生,创物又必须符合前面的所有规则,同时又确定后面的规则。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既然生而活,必然有能力。
那么,“损益为之用,用之为损益。”
损益为什么?为了万物生生不息, 互不伤害。万物为万物,万物用万物。
怎么做到?
…………………………………………………………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
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道,是老子定义的,道是老子看到了一面镜子,发现原来老子和镜子的老子是同时的,同生的,同是的,同死的!
原来,无中生有是真的,有中生无也是真的!
于是他就写下了《道德经》。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不然,人类会毁灭自己。
但是,无中生有,万物又开始生生不息,会有人吗?不知道啊!
……………………………………………………
有一个人,被一把抓,一步跨,每一天,美宜家,患了眼翳,开了天眼,听了天音,发现了 一山高, 发现了名衣度,他明白了,原来自己只是一个垃圾,他跪下,磕了一个头。他把万事万物都看成了垃圾。于是,又开始每一天,美宜家,突然间有一天,他又一步跨,找到了大地母亲。看了三遍《道德经》,又发现万事万物原来都是垃圾啊,早就有人说过了。什么叫过去,什么叫现在,什么叫未来,什么叫自然。他听着天音,在这里开开心心写他的垃圾《道德经》。把他的垃圾《道德经》传递下去。
……………………………………………………
这篇经在中间。
如果能看懂,那么可继续看下去,
看不懂话,没有必要再看后面的经书。
因为,前面的四十一章是原理,后面的基本上是绝对思维的绝对应用的结果,没有用的,只是对前面的作辅助理解。
这一把逻辑锁,必须要打开,不然,前面的没用,后面的也没用。
……………………………………………………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用通过语言的教导,这就是无为的益处,
因为,早已通过无不为的方式做完了,还需要言什么教?毕竟,语言的表达是有限制的,无不为本身就包括语言这种方式,普天之下很少有能够做得到的。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译文
名声和身体相比哪一样更为亲近?
身体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
获取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
过分的爱名利,和过分的爱身体 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过多的积敛和收藏,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和代价。
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感到辱,不辱;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感到懈怠;
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保持长而久。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
但它的作用却象永远不会衰竭;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有冲突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笔直的东西,好似弯曲的一样;
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的一样;
最善于辩论的,好似木讷的一样。
清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才能取得天下正态。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译文
天下有“道”,骑马行走会踩到各种粪便上。
天下无“道”,马驹的出生就会在荒郊野外。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满足;
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
所以,知道到什么样的满足,叫做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译文:
不出家门,知天下;
不看窗户,知天道。
人出门越远,人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外行就能知“道”,不用亲见就能明“道”,不用行为就能成为圣人。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译文
为学的人,学问每天都要有增益;
为道的人,“道”的意识每天都要减少。
减少又再减少,以至于“无为”。
通过无为,而做到“无不为”。
治理天下,要保持不发生什么大事,如果等到发生大事,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
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会善待他;
通过这样,德的善良我就得到了。
对于守信的人,我会信任他;
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会信任他;
通过这样,德的守信我就得到了。
圣人对天下来说,就象天下的呼吸一样,为了天下混沌自己的心。
百姓都关注他们自己的耳目享受;而圣人,会认为这些都是小孩子关注的。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以 其 无 死 地 。
译文
战争中的人出生入死。
走向生存的路有十分之三;
走向死亡的路有十分之三;
人生存下来了,可是他出发的地方,却是死亡之地的,也占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对待自己生命是厚爱的。
据说,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不会用角来伤害其身,
老虎不会用爪子伤害其身,
使用武器的人不会用武器伤害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译文
道生成万物,万物的德养育万物。
万物得以成形,万物的能力也就得以形成。
所以,万物莫不遵守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被遵守,德之所以被珍贵,
那是因为,万物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得到命和名,万物的命和名是顺其自然得到的。
所以,道又生成万物,万物的德又养育万物;
万物长之,万物育之;万物熟之;万物养之,万物覆之。
万物生存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成长万物而不主宰。
这就是“玄德”。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为 袭 常 。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起源。
如果知道起源,就能认识万物,
如果认识了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起源,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其孔,闭其门,终身不管。
开其孔,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到万物的小,叫做“明”;
持守万物的柔,叫做“强”。
万物会运用万物的光,万物自然复归于万物的明,这样才不会给万物带来灾祸;
这样,万物才能常万物,万物常。
楼主:大地母亲2015  时间:2019-07-17 13:14:53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于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径 。
朝 甚 除 ,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服 文 采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财 货 有 余 ﹔ 是 为 盗 夸 。
非 道 也 哉 。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行走在大道之上,唯一的害怕是大道不知通向哪里?
大道虽然非常平坦,但那是人们喜欢走的小道。
早上起来过分的清除,农田会过分荒芜,仓库会过分空虚;
身穿着锦绣的衣服,
佩带着锋利的宝剑,
精美的饮食吃厌了,
占有的财货非常富余;
这就是强盗在自夸。
这不是道啊!

楼主:大地母亲2015

字数:46739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9-07-10 23:47:00

更新时间:2019-07-17 13:14:53

评论数:2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