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毁你的三观!嘿嘿,理性讲述真实的中国的近现代历史

毁你的三观!嘿嘿,理性讲述真实的中国的近现代历史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18623 2013-05-21 22:42:58
回复第77楼(作者:@曹立仁 于 2013-05-16 22:26)   正文:   孔子之外,春秋时代另一个比孔子更牛,牛到看透了一切,骑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的超级大…… ==========
老兄这段文章让我看
-----------------------------
把俺夸的有些犯晕,得蹲墙角歇会,嘿嘿。谢谢。其实米国的传统,就是类似老子的主张。所以当年米国海龟送淮南王书给山寨海龟孙中山看,就是希望孙中山能够开窍。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06:29
@曹立仁 437楼 2013-05-22 18:55:44
正文:
对征服的边境地区,清帝国采取的基本是以夷治夷的政策,不直接管理。按今天的说法,就叫尊重边境人民的习俗和传统啦,你懂的,嘿嘿。这套办法显然更人性化
-----------------------------
明朝有没有统一的官话,还真没有考证。
但是,清国却是的确有统一的官话的,也就是后来的国语。起源就是北京土话加满人话,北京土话的起源是南京官话加元朝时候的北京土话。由正音馆统一规范,
你要质疑南京官话,明朝是否真的有统一的官话?我是没考据。但是猜测应该有的。否则如何交流?梁启超被皇帝召见,就是语言交流不行。后来奋发学习国语。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6:12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开创的种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取明国亡国的教训,作出些修改,正面负面的改动都有。
我们先来看看
-----------------------------
这个问题欢迎拍砖,嘿嘿。
我是这么看的。知县下面的通判主簿这些,我认为是吏,而不是官。理由是,一,他们不是通过科举选士而来。二,他们没有上升提拔途径。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44:17
另外楼主你的文章都翻了五页了,还没讲到近代史,跑题太远了,赶紧拉回来吧,尽早进入正题,旁枝闲叶的别扯太多。
-----------------------------
要扯啊。现代化进程啊。先要说现代化之前的中国啥样嘛。语言啦,服饰啦,法制啦,军事啦,百姓生活状况啦,社会构成啦。。。这些都说清楚。才能说清楚现代化的过程。
从那里来,怎么往那里去。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44:17
另外楼主你的文章都翻了五页了,还没讲到近代史,跑题太远了,赶紧拉回来吧,尽早进入正题,旁枝闲叶的别扯太多。
-----------------------------
不讲清楚这些,一张口就自古以来,那不是跳大神么?嘿嘿。国际法的主权归属争端,是有一条原则,延续的有效统治。而中国的主权要求依据,就是清国的领土版图。有多古?再往上,那就没法古啦,嘿嘿。再古上去,蒙古都该对中国有主权要求啦,嘿嘿。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57:03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6:12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开创的种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取明国亡国的
-----------------------------
理由说啦,别犯晕哦,嘿嘿。官吏官吏,其实是有区别的啦。捕头能算现代的警察局长么?不能。因为他不是通过官员选拔体制出来的。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01:57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6:12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开创的种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取明国亡国的
-----------------------------
商人也可以出钱买功名。这正是关键。
要有功名。在清国作官,那是要有功名的。例外的是满人的世袭亲贵。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38:41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06:29
@曹立仁 437楼 2013-05-22 18:55:44
正文:
对征服的边境地区,清帝国采取的基本是以夷治夷的政策,不直接管理。按今天的说法,就叫尊重
-----------------------------
因为正音馆规范的北京官话,主要来源就是北京土话。而当时的北京土著,应该有一半来自迁都前的南京。所以雍正年立官话时代的北京土话,那就是来源于元时代的北京土话和明时代的南京土话。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08:07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57:03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6:12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
-----------------------------
唐绍仪是海龟吧?亲。那些等俺们说中国现代化之路吧。严复也没有功名,也作官。说的是现代化开始之前的清国。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17:08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01:57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6:12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
-----------------------------
武人是另外一条道路。明朝是世袭军户。统兵的则是文官。清国八旗是世袭军户。绿营虽然不是固定的军户,但是是子承父业,补进去一个当兵吃皇粮。另外的娃可以有自己选择的出路。
有钱人捐官是捐功名,得到的只是社会地位和特权,而不是实质的官职。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22:45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08:07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57:03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曹立仁 440楼 2013-05-22 21:4
-----------------------------
说的就是功名啊,你说有钱人出钱可以捐官。我就告诉你,那是获得功名,获得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和特权。而不是真的有官职。
清国的官员,就是靠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知县以下的,不是通过这个渠道,所以不算得官,而是吏。
后面唐绍仪严复他们的时代,那是旧秩序崩溃的时代,当然没功名的海龟,也可以作官,因为体制变啦,现代化啦。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个变化的历史。
所以要先说1800年之前的中国。
欢迎拍砖,这样可以澄清问题,嘿嘿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37:38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22:45
@鹊山落花 2013-05-23 10:08:07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57:03
@鹊山落花 2013-05-23 09:25:35
-----------------------------
资料不见得准确哦。
所以才有学问嘛,嘿嘿。
官和吏的区别是科举制度。
我标准明确。
你要作的,就是找出一个清国的制度。
在鸦片战争以前,基层的公务员,吏,可以升迁的制度。
科举考出来的县官是可以根据考核向上晋升的。
而吏则就是吏。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qb522 2013-05-23 10:44:10
1800年是喜庆5年,按楼主所说,捐官啥都发生在以后?
-----------------------------
捐官是捐功名,上面解释过啦。获得社会地位和特权,不被体罚,免除徭役那些的。并不是真正的成为官员。
要真的当官,只能考科举。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正文:

要了解清国的士绅阶层,咱们先得说说科举制度。
抛开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说,科举制度本身,事实上中国真正值得夸口的文明制度。科举制度,在人类普遍还处于世袭阶层的时候,第一次为社会的下层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通过公平的考试,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进入上层的机会。
事实上,在今天的平民社会里,中国文明传统,对全人类最大的,最直接的贡献,应该就是科举制度啦。
清国的科举制度,也就是继承的明朝的那一套,统编教材,官方办学。考试分为三级,必需要考上举人,或者更进一步,考上进士,才具备作官的资格。但是一但考取了秀才,那也就算有了功名啦,一样享有各种社会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啦,又比如可以直接见县令啦,见县太爷也不需要下跪,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清国废除了明朝开创的对士人的体罚羞辱,在清国,只要考取了功名,免于刑罚哦。不要说官员不会再像在明朝那样被当众暴打羞辱,就算是秀才,也不能被体罚啦。要打秀才,得先报请上级机关,夺去功名,然后才能打,嘿嘿。
清国的士绅阶层,就主要有这些有功名的人组成。清国时候的官员,不是终身待遇,退休了,国家就不管啦,就回原籍乡下,作乡绅。另一方面呢,清国的官府编制很小,大批考取举人的,那就只能候补着,要等有了空缺,才能够真的上任作官,在这个候补期,那也就只能在家乡作乡绅啦。
清国的基层管理,就这些士绅阶层来运作。
大家要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就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而在1800年时代的清国,教育,那还真是个高消费。如果硬要拿现代的学位去套的化,秀才,大致相当于现代大学毕业的学士吧。而举人,那就算硕士吧,进士,则是博士啦。
今天所谓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当时的清国,都是由私塾来完成的。在私塾里教学的,就是秀才们。有的秀才,是自己开业,自己教学生,而有的秀才们,则是受雇于有钱人,或者是大家族,作为职业教师,教授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化劝诫乡亲们的纠纷啦,帮乡亲们写信写公文诉状啦,当时的百姓,普遍信服这些“知书达理”的文化人。
上面说过,从明朝开始,书院被压制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学。官学又是怎么回事呢?遍布中国各地的文庙,那就是最基层的官学啦。中国传统,历来尊孔,各地都有文庙,小百姓所谓的“孔子庙”。文庙不仅是祭祀供奉孔子的地方,那更是学校,这就是所谓的“庙学”。同时也类似地方历史博物馆。俺们这里出过些啥大人物啦,有过那些贤人事迹啦,有过那些感人的孝子烈女啦,都记录在文庙里。
士绅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运作维护文庙。社会基层的“正三观”工作,就在这里。那个乡出了个节妇,丧夫之后被逼着改嫁,抵死不从,宁愿自己吃苦,守寡到底。士绅老爷们不胜唏嘘,节妇啊,节妇啊,女人们的好榜样啊。上报上报,上级批准之后,就进文庙里的节孝祠啦。并且要立个贞洁牌坊,这才好女人的榜样啊。而且要写进地方志里哦。
所谓的吃人的礼教,虽然起源于宋时候的理学,但是真正被固化,被推广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其实就是明朝的事情,在清国得到了继承。在礼教形成之前,妇女改嫁那些的,并没有啥社会压力的。有人作过统计,从周到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不过92位,而宋朝,则有152人。到了明朝,那不得了啦,27141人,整个清国历史记录,则是9482位。其实清国已经放宽了啊,为所谓“守节”而自杀的妇女们,已经不怎么表彰啦。
树榜样,立三观,这个工作很重要哦。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广播,也没有直达基层的国家学校体系,真正教育灌输小百姓们“三观”的,就是这个士绅阶层啦。
除了教化百姓之外,士绅们还担当基层的行政管理工作。地方上兴修水利工程啦,铺设道路桥梁啦,照看孤儿寡妇啦,包括乡亲们之间的日常纠纷争斗那些的,都是士绅们在管理运行。
从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士绅们还多了个任务,组织地方上的乡勇民团,保境安民。日后鼎鼎有名的湘军,淮军,就是起源于这个传统。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1800年前的清国统治阶层。
满人高高在上,中间阶层官员,则主要由汉臣组成。到县以下,则完全是依靠士绅阶层,进行基层自治。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正文:

传统的中国历史教育,是唯物历史观教育。马克思根据他所观察,理解的欧洲历史,总结出一套历史观。整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走向近现代的过程,他认为是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力量,战胜了所谓的封建地主阶级。这种历史观,连欧洲历史,都无法解释的通顺,更不要说用来解释中国历史啦。用阶级这种似是而非的社会概念,去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是说不通滴。
我们可以看到士绅阶层里,固然有有钱的地主,但是同样有靠教书谋生的秀才。当然,家里有钱的秀才,也不需要出来靠教书谋生啦,嘿嘿。另一方面,单是有钱的地主,也无法成为乡亲们信服的士绅。
中国社会所谓“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最早的记载,是出自先秦的法家管仲。而真正形成,是在明清两朝,贯穿法家思想的“重本抑末”时代。
社会民众对有功名的读书人,心存敬畏顺服,认为他们是“知书达理”的贤达。会读书的人,就是有本事的人,才是有本事的人,书读的越好,才干越大,这个传统,其实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甚至一个物理学博士跑出来说人类历史,说人类社会,说农业生产,小百姓都觉得,嗯嗯,大博士都说这么说了,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啦。
当年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虽然没有完成过任何正规的博士学位学习,对外则到处宣称“孙逸仙博士”。甚至被人指出来之后,孙中山还要说,沦家是医生啦,医生的英文,和博士一样的啦。厕所里贴广告的那些医生,大家一般不承认是医生吧?在香港作医生,那是要考行医执照的啊,没有行医执照,那能算是医生么?孙中山医生,可从来没有获得任何的行医执照哦。嘿嘿。但是孙逸仙博士,依然必需要有“博士”头衔,因为这个“博士”,在当年的中国社会,那是相当的有含金量的哦。
清国时的士人们,除了背诵四书五经,预备科举考试之外,都钻研些什么学问呢?
传统的中国儒学学术,可以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研究方向。所谓大学,就是在明明德,那些春秋大义,道德义理的阐述和思考,宋明理学和心学,就是典型的大学之道。
而在清国的学者们,则偏重于小学,所谓小学,就是音韵训诂考证这一类的学问。清朝的学术传统,一反宋明的空谈义理,转而走向“经世致用”,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重实用,重实证。清国的小学传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一直到民国时代的,陈独秀啦,王国维啦,包括胡适啦,都是继承的这个学术传统。红楼梦的版本真伪比较啦,孔乙己研究的回字的几个写法啦,论语的真正版本是啥样的啦,尚书到底是不是伪书啦,这些都属于小学的范畴。
中国人常常就说,马尔萨斯啦,人口理论啦,如何如何的,事实上,乾隆年间的一个翰林,洪亮吉,早在1793年,就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增长不同步,早晚会出问题的。洪亮吉写出治平篇的年份,比马尔萨斯,还早了5年。
民国的时候,有学者把清国的这个学术传统称作“朴学”,意思是“返朴归真”的学术路线。
朴学形成于晚明,顾炎武那一代的学者就已经意识到宋明理学,心学,空谈形而上的问题,进而提出,以“实学”替代“理学”。顾炎武进而提出来,作学问的人,首先是要作一个正直的人,“礼义廉耻,谓之四维”。从此一生致力于历史典籍的考据。顾炎武先生也因此被认为是清国学术传统的鼻祖。
清国朴学,或者说实学大兴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清初大兴文字狱。大家常说文字狱,文字狱是什么呢?文字狱其实就是因为人的思想言论,而定罪。古今中外,都有文字狱的历史。当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家认为他的思想言论道德败坏,教坏年青人啊,就把他给杀了。当年的普鲁士,法国,比利时,都觉得马克思这个人,思想言论实在是太过道德败坏啊,也都要迫害他,驱逐他。幸亏有个国家叫英国,保障言论思想自由,马克思才有了容身之地。
清国立国之初,那就忌讳有人散布反清思想言论,对思想学术工作,看的很紧哦,嘿嘿。出了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等几个案子。
乾隆皇帝当皇帝之后,宣称“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说是这么说,但是整个清朝,文字狱最盛的,就是乾隆年间。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埋头故纸堆里作考据,应该安全的多啦,嘿嘿。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正文:

清国的文字狱,表面上的确是统一了思想,保障了皇权的稳固。但是当西方人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问题就大了。
体制内没人搞这些“思想”争鸣啊,就算是个别上层的官僚和皇帝们,看到了必需要变,必需要学洋人的,那也只能羞羞答答,伦家没有违背祖制啦,伦家,伦家是“中体西用”了啦。
对于祖制传统是如何来的,能不能变,应该怎么变,这些体系性的讨论和争鸣,体制内的精英们,从来没有进行过。没人敢啊,嘿嘿。
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导致的结果是,只能够走一步算一步,邯郸学步。
这就是和日本明显的不通之处。从尊王攘夷,到大政奉还,到华夷变态,到脱亚入欧,日本国内,在迫于西方列强压力,结束闭关锁国之后,都曾经有过激烈而广泛的争鸣。明确了方向,大步伐接轨。
清国败于日本,那当时,真是超乎地球人类最狂野的想象力啦,包括围观的西方列强。
就算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清国的体制内,帝国的发展方向,思想体系,祖宗之制,到底应该如何变,真正的路线改怎么走,一直没有过真正的争鸣讨论。
清国之亡,根本而言,是亡国在西方人带来的各种现代思想理念。因为清国体制内,根本没有发展出可以与之抗衡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文字狱造成的恶果啦。
介绍完当时的官员和士绅阶层,我们得说说官员腐败问题,嘿嘿。
清国官员的腐败,当然可以找出客观理由啦。首先,工资待遇太低,作官了,得维持相应的生活排场啊,开支自然要大。而且上面说过啦,清国的官员们,那都要自己花钱雇佣幕僚随从的,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一条,中国传统是宗亲传统,一个人有了地位钱财,那是要照顾接济本家的穷亲戚的啦。
而且上面已经介绍过,考取举人进士,只是具备作官的资格。清国的官府体制小,大批的举人,只能那么候补着等有官位空缺。自然要想办法“运作”啦,你懂的。而且作个穷京官,拿工资,还是外派作地方官,收入天差地别。同样外派基层作官,去江南那些富庶的地方作官,和去那些贫瘠的地方做官,又是天差地别的收入。那只能是花钱运作打点啊。清国的官员,拜门生,孝敬馈送,那都是国家许可的哦,潜规则啦,你懂的,嘿嘿。
大家只要看看以上几条,就该明白,无官不贪,那是必然的啦。首先要把本钱赚回来吧?至少的。规费啦,羡余啦,这些都是公开的潜规则,官场上也都接受的啦。
清国的皇帝们,当然也意识到官员贪污的问题,也曾经下令禁止,甚至还提供了养廉银制度。但是地球人都知道,高薪是无法养廉的啦,谁会嫌钱多呢?只要有权力,官员们自然要运用。这些是人性。
朱元璋之所以会设计出那么自以为精密的体制,甚至以酷刑虐杀的方法警示官员,根本的问题是在于,朱元璋缺乏皇朝体系的行政运行经验。他是从一个体制外的流民,开始的皇权争夺。而清国的立国皇帝,则不一样,在清国征服明国之前,他们已经是有行政体系的管理经验啦。知道一个体系运作的艰难和复杂,所以不会天真到以为靠酷刑和复杂的体制,能够约束官员的贪污行为。
皇朝时代,从上往下的体制,决定了,贪污是无法从制度上得到有效的约束的。真正要抓贪污的,只有皇帝一个人,嘿嘿,但是他忙的过来么?
贪污盛行的恶果之一,我们到时候会看到的,英国商人,那真就有的认为,林则徐是要“潜规则”啊,嘿嘿。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逝者哀伤 485楼 2013-05-23 19:52:09
楼主我想转一下 可以么?转到百度贴吧的……
-----------------------------
可以啊,谢谢啦,嘿嘿。不过友情提醒一下,希望注明是转自天涯的,咱们毕竟是用的天涯的地盘嘛,嘿嘿。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枫车下的樱叶 486楼 2013-05-23 20:10:43
顶啊。这是我漂流潜水第一次回帖,不顶不行!我是个高三学生,三观待毁!现在的三观我肯定不正确。
-----------------------------
亲,这里科普的,可不能作历史考试的答案啊,那可真就误人子弟啦,哈哈。考试还得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哦。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通通大关 489楼 2013-05-23 20:38:09
楼主太罗嗦了
-----------------------------
怎么都嫌俺啰嗦?就都等着听故事爆料啊?哈哈,这要说现代化之路,当然得把现代化之前的中国,给交代清楚嘛。别着急嘛。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9-09-04 19:09:11
@砖头党 405楼 2013-05-21 09:46:54
看到这里,最后一顶。
-----------------------------
啥意思?这是要弃楼啦?伤感ing。。。

楼主:曹立仁

字数:387931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14 19:21: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9:09:11

评论数:1127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