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聊聊我所知道的考古、文物,还有大师们的故事

聊聊我所知道的考古、文物,还有大师们的故事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这位就是梁思永先生。
梁思永先生的父亲呢,就是著名的梁启超先生,他的大哥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他嫂子呢就是林徽因女士了,这位女士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他还有个弟弟,是新中国火箭专家梁思礼,这三兄弟都是新中国的院士,挺有意思的是三兄弟一个管地上的建筑,一个管往地下挖,还有一个管炸掉。
梁启超先生自己是国学大家,自己的子女都是杰出的人才,可见家教传承真是非常重要。当年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不要从政,而是专研科学,他的家教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学习。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梁思永参加发掘工作一开始,就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华。
在他来之前,考古发掘的做法是:首先在工作地开方,之后按照国外通用的地质学的方法,每20厘米进行一次揭露,然后记录这一层出土的遗物遗迹。这也是国外考古学当时通用的方法。
梁思永之前已经在东北地区做过一些发掘工作,对这个方法有了他自己独立的思考。因此,来到城子崖以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独到意见,我们简单介绍如下:
1、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为研究对象研究地壳形成的历史,因为自然堆积在时间上是均匀分布的,所以可以按均等的原则,等距离一层层的发掘;
2、考古地层学则主要以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为研究对象,而古人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不同,同一时间造成的遗弃物厚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地质学的等距离方法。
梁思永提出,必须按照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按同一文化层来划分地层,进而按文化层揭露地表,每一文化层出土的文物、遗迹代表同一历史时期的遗物。
这是多么精彩、科学的考古方法,这个方法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考古学方法。
至此,中国考古学的两大支柱之一,考古地层学被梁思永先生创立,并一直沿用至今。
对那时才27岁梁思永先生,我们除了膜拜,实在无法表达钦佩之情。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考古地层学一经确立,就展现出它巨大的学术作用。梁思永先生使用这个工具,立刻获得了一个中国考古史上的标志性发现。
1931年,随着南京政府在中原大战中大获全胜,殷墟发掘工作得以重启。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次发掘,后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为他的这个发现,以“后岗三叠层”的名义,永远载入了中国考古学史册。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说明一下:由于后面我们要谈的考古学专业知识会越来越多,我尽量以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些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先描述一下,希望看贴的人也稍微了解一下这些知识,不然这个帖子也很难进行下去。
考古地层学的地书知识:
我们说地下的遗迹压在地下,它是有先后顺序的,越早的遗迹,越压在下面,晚一点的遗迹,自然就更靠近地面一点,对不对?大概如下图:

现代地面
---------------------------------
晚期遗迹
---------------------------------
早期遗迹
---------------------------------
生土层

所以大地就像一本书一样,你可以一层层的打开它,就像翻一本书一样,只不过你先翻的,是离现在近的,越往下翻,历史越久远,直到翻到生土层,那里再也不会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了。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梁思永先生在发掘后岗的时候,他揭露出一个地层的文化层关系:
现代生活层
--------------------------------
小屯文化层(商文化)
---------------------------------
龙山文化层(黑陶文化)
---------------------------------
仰韶文化层(彩陶文化)
---------------------------------
生土层

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
大家看懂了吗?后岗的文化层叠压关系,清楚说明了一个事实: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早于商文化。彩陶文化早于黑陶文化,这让本帖前面所述安特生的西来说立刻破产了,安特生先生在后来读到这个发现之后,也承认了这个事实。
三叠层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今后在其他地方考古无论发现什么新文化,只要比较这些文化的层位关系,立刻就可以排出文化的早晚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文化早晚关系。自1930年以来,我们今天获得的所有考古学文化排序成果,实际上就是来自这个后岗三叠层,它就相当于数学中的1+1=2。
再一次膜拜梁思永先生。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1934年,梁思永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中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这篇考古发掘报告,自此也成为中国考古人撰写考古发掘报告的范本。

随着梁思永先生的名气日隆,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这也让梁思永吃了一个亏。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Creel(顾立雅),来到安阳找到梁思永,希望和他合作写一部有关早期中国的书,拿到国际上发表。年少的梁思永立刻答应,将他在东北、安阳和
龙山的发掘成果合盘托出,并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个人思考完全交给了顾立雅。但1936年出版的《中国之诞生》(The Birth of China)一书中,他只出现在致谢名单中,作者只剩下顾立雅一人。后者也凭此书担任了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亚洲学会会员等职位,成为是西方著名的汉学家。
对此事史语所的同事们愤愤不平,以至于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在改革开放后,也坚决不同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任何国内田野考古合作。当时的著名美籍考古学家张光直为了能参加国内的考古发掘,不惜屈尊,愿意到考古所打工,也被夏所长断然拒绝。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这时的史语所在国内史学研究上可谓如日中天,殷墟、龙山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所内同志各种学术报告、各种书籍著作层出不穷,可以说一时间风光无限,人才荟萃,国内人人向往。
这下,可把一帮人急坏了,也可以说直接说嫉妒坏了。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事情还要从南京政府和北洋政府政权之争说起。
在顾颉刚的古史辨横扫国内史学界,安特生的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考古学的重大作用开始,当时国内的南京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教育界都筹备建立相关的考古史学研究机构。南京政府成立了史语所,北洋政府筹备成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
结果这个研究院生不逢时,1929年正式成立,1928年北洋政府就倒台了。于是,本来是国家级的一个研究机构,出生后立刻变成了一个地方机构,成了北洋政府的一个遗腹子。
但这个机构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活下来的关键在于北平研究院得到了主要来自法国经费资助,所以该院院长李石曾,史学研究所所长徐旭生都有法国的留学背景。研究院当时还是网罗了不少名人的,比如顾颉刚、白寿彝、容庚等。但在尴尬的地位下,考古发掘就很难做出耀眼的成就了,一晃成立3、4年过去了,徐旭生带领研究所唯一有点成绩的工作就是发掘了河北易县燕下都,离北京不远的地方。顺便说一句,这个遗址其实对春秋战国的历史研究还是比较重要的,好像现在国内各大高校的考古系上“三代考古”这门课都会讲到这个遗址。但就当时来说,比起史语所的考古发现,影响力小太多了。
徐旭生先生有点急了。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1933年春,徐旭生动身前往陕西,希望和陕西省联合,做考古发掘工作。在后人看来,这个目的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你史语所挖了殷都,那我肯定要挖一个和你差不多等级的地方,河南我暂时去不了,我就去陕西挖周朝的都城,最好是西周丰镐之前的都城。所以他后来是直奔宝鸡地区的几个县而去的。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可惜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徐旭生先生33年二月到西安,先后拜会杨虎城邵力子等首脑,与各部门商谈合作事宜,耽搁了1个多月,才达成合作意向。而等他4月出发,去做前期考古调查的时候,由于连年饥荒,人民离开故地逃荒,当地留下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而且盗匪横行,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在他不顾危险想去岐山(传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建都于岐),县长极力劝阻,说完全不能保障安全,只能作罢。这下,他的几个月陕西之行,除了和省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外,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接近于零。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1934年2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的陕西考古会在西安成立。成立之后选择发掘地点,在几番权衡后,选择了宝鸡斗鸡台。
为什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呢?这还和民国三大盗宝枭雄之一的军阀党玉琨有关。党玉琨本来是盘踞在宝鸡凤翔的小军阀,有几千人的队伍。1928年,他勾结地方乡绅杨万顺动用几千民工对斗鸡台一带的秦汉古墓群进行了大量的盗掘。盗取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以西周夔纹铜禁最为著名和珍贵)。他把这些青铜器变卖和用于贿赂,借此扩充势力,最终激起民愤,被宋哲元带部队剿灭,但他获得的这些珍贵文物,大都下落不明。
陕西考古会选择在此发掘,不能不说也有寻宝的意味,这和徐旭生的寻找西周先王王都宗旨不能不说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徐旭生自己也没有兴趣参加这个发掘,而是排了一个刚毕业加入北平研究院的青年人负责,却不料,他这个举动,催生出一位新中国考古界后来公认的领军人物,考古奇才。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这件就是党玉琨盗掘的西周夔龙纹铜禁之一,其他几件已经遗失。推测宋哲元剿灭他之后,将此据为己有,偷偷送至自己在天津的公馆。据说解放后长期被家人用作放蜂窝煤器具,直到1968年捐献给天津博物馆,现为国宝级文物,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铜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yǒu)、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
目前传世的西周铜禁仅见三件。

这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铜禁,可以清楚看出铜禁的用途。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徐旭生派出的年轻人叫苏秉琦,1934年刚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他进入考古界是一个偶然。
在毕业前夕,师大校长李蒸先生觉得他回河北老家做历史教员太浪费才能了,正巧徐炳昶(旭生)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于是就向徐旭生推荐。而更凑巧的是时任北平研究院院长的李石曾,与李蒸又一向关系密切。于是据说李蒸当时此事一说,徐旭生当场就满口答应说:“我将向院长禀报,几天后就可以来上班。”
我不了解李蒸、李石曾二位先生的生平,但仅将苏秉琦带入中国考古大门此一事,他二位就为我们国家立下了大功劳。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1934年4月至1937年6月,北平研究院对斗鸡台一共进行了三次发掘,其中苏秉琦是1934年9月加入发掘,完整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发掘工作。
这次发掘的结果,果然对历史研究收效甚微:一共发掘了82座有随葬品的墓葬,22座没有随葬品的墓葬,随葬品中,值钱的青铜器也不多,大多是陶器,估计参与各方对结果都没什么兴趣,由于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所以撰写发掘报告,变成一件很乏味的事情,这个任务,直接交给了毕业没多久,只有这次发掘经历的苏秉琦。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苏秉琦先生,新中国考古学术上的领军人物。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这对于年轻的苏秉琦,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没有基础,周边没有人可以请教讨论”的情况下,苏秉琦只好蹲下来,天天一边摸着发掘出的陶片,一边思考。

我觉得这个场景就有点像射雕英雄传自创九阴真经的黄裳,同样因为没有参考,苏秉琦先生也自创练成了考古学上的绝世武功。

下面,我们随着苏先生的研究,学习一些考古学的专业知识。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苏秉琦的想法,是把82座墓按时间归类。
这些墓年代久远,根本不知道是哪个时期埋葬的。他创造了一个考古学分期的概念,就是把这批墓按埋葬时间顺序分成早中晚三期。按什么规则分呢?
他通过仔细观察墓葬的埋葬方式和随葬品的种类,他得到一个结论,这批墓可以分成三类:
1、直肢仰身竖穴(就是人平躺着,在地上挖个坑埋了);
2、屈肢竖穴(就是在地上挖个坑,人也是躺着,但把大腿弯曲起来埋葬);
3、瓦鬲墓(就是随葬品中出现了鬲这种陶器的墓)
苏秉琦通过观察这些墓的随葬物品的形态、制作精细程度,得出结论,这三类墓是完全不同的。1最早,3最晚。他得出结论“以上三个时期之间,界限厘然,说是三个时期固可,说是三个文化亦可”。
接下来,对同一情况下的墓葬,如何分期?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苏秉琦将陪葬品中有鬲这种陶器的墓找出来,仔细观察这种器具的形态,他得出结论:
1、锥脚型袋足鬲为代表的墓葬为初期(有9座墓)
2、折足鬲为代表的墓葬为中期(有29墓)
3、矮脚鬲为代表的为晚期(有7座墓)
这样,瓦鬲墓的分期也完成了。

我在此说明一下,他就是通过观察陶鬲(当时他称为瓦鬲)这种陶器,脚部的变化,来推断出这个物品演化的先后次序,借此,来推断出这个物品所出土的那个遗存(在他这个报告里就是墓葬)的先后次序。
这就是中国考古学里二大支柱的另一条,考古类型学。而这个理论的创立者,竟然是初出茅庐的苏秉琦先生。这太不可思议了。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考古类型学,我举个手机的例子:
1、在80年代,手机才发明的时候,那时俗称大哥大,大家看80、90年代的电影电视剧还能看到。很大的一个,像大砖头;
2、然后,手机开始越做越小,摩托罗拉、爱立信等等是后来进化的代表;
3、接着,彩屏手机开始出现了,然后这个屏幕越长越大,手机也不再变小,但还有按键;
4、最终,苹果手机出现,手机上的按键没有了。我们用上了智能机。

一个没有见过手机的人,拿大哥大和现在的智能机放到一起,他很难找出其中的联系,但我们把这个变化过程的所有手机放到一起,他立刻就能看出演变规律,排出演变次序。如果这每个手机后面都有一个使用者,他也会知道这个人是哪个年代的。

反应在考古上,这就是考古类型学的作用。
我们中国考古界至此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这两大工具都创建起来,引导我们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考古成果。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时间:2020-07-02 14:22:01


这个就是一个陶鬲。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炊事器具,一般认为是用来煮植物类食物(例如煮粥)或烧水的。鬲都有三条腿,考古学上经常根据它腿的形状不同,来区分鬲的名称。


这就是锥足鬲


袋足鬲



这是西周时候的青铜鬲了,上面有兽面纹。鬲后来作为礼器使用,供奉祖先用。秦汉以后不见。鬲是中华文化的标记之一,国外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过这种用具。

楼主:飞过虫洞的鶬嶻

字数:49312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5-27 22:37:21

更新时间:2020-07-02 14:22:01

评论数:4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