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在读东周(春秋)

正在读东周(春秋)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战神先轸
先轸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一定有道德礼仪强迫症。
一方面,他用这个指导思想治理军队,所以整个军队令行禁止,行动号令统一,战斗力极强。比如前面那个牛人狼瞫因为一个偶然奇功被晋襄公突然提拔,但是不懂礼仪,没有去主帅那边办理有关手续,先轸便敢违背上意,不用你做先锋。狼瞫斩杀褒蛮子这事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号令,而是你自己临阵行为,只是这次擅自做主成功了而已,又得到了王上的确定,所以也不好追究什么。军人首先要能接受并服从命令,严格执行,狼瞫这样的行为如果纵容下去就容易仗着王的厚爱不听自己的命令。而先轸那套战争理论属于做局的套餐,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很很重要,把大家(位置)揉成一个整体,最终才能够起到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获。但这种“串型谋略”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如果有某一个环节出错了,就可能满盘皆输。在城濮之战中已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只是幸运,有惊无险罢了。
对待工作(军事)的严谨是他的品德。既然他要求自己的士兵绝对服从自己,观念的习惯里也一样认为自己应该绝对臣服于晋王。
但是在先轸的内心中,某个深处的潜意识里,他敬佩、畏惧文公,却就不那么信服襄公,所以平时不注意思想改造就在某一刻表现出来。他因为襄公放了三名秦将的事情,向襄公吐了一口痰。不管是口水还是痰;不管是朝脸上,还是朝地上,这些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性质很严重。不要说在封建周礼社会,就是放在今天素质社会,也是大不敬行为。
为此,礼仪严谨的先轸十分怀恨自己。感觉自己的人生不再完美。
作为一名书生,我希望自己顺顺利利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是在高三那年居然补习了,于是就算你后面考得再好,也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或者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只是到了第二志愿的调剂院校,于是你的大学也不完美了。内心中就会常驻这个遗憾。
有人为了避免自己的理想不完美,就选择了不选择。如那些单身的人其实内心都有一个女(男)神,但是现实中总是不如意,所以为了不使自己的理想残缺,就决定一直单着。因为现实很骨感,会让更多的人是遇到了不完美。
先轸或许已经设计好自己的墓志铭,我不但能力超群,而且忠君爱国,但是因为那一口口水毁了这个完美。
理想不再完美,那只好修补了。像先轸这样的过失只能用惩罚来擦去污点。你偷了东西,打了三十大板,打后你的心里就不算是犯罪了,因为用三十大板对消了。但这毕竟是后补的措施,就象新衣服刚穿就溅了脏水,虽然衣服上的污渍可以洗去,但是你心里的污渍却洗不掉。在极端的思维体系里,也有一种方法可以。这个方法没有明文,但是在古代,还是能被道义界认可。
那就是死,以死明志。和现在高素质教育出来的道歉之类,没心没肺地说“对不起”,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先轸在自杀式冲锋前,给晋襄公留下一道奏疏(信),说我是个有罪的人,大王不罚我还重用我(我十分感激)。现在托你的福,战争顺利地赢了,既然赢了就要赏赐将士。如果君王你赏赐我,就等于有罪(无礼)的人也可以论功,那以后大家都不会去遵守礼仪了。如果你不赏赐我,那又变成有功不赏,以后大家打仗还会不会拼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决定借翟人之手以代替君王对我的罪行进行惩罚。另外,我的儿子先且居颇有将才,可以替我。
舍生取义者,生得伟大,死得更伟大。他的生是官居显赫的生,不是落魄的没什么意思的生,不是万念俱灰需要用死来逃避。所以,他要取得义(舍生)才是有意义的义,更能说明义在他心中的分量。
白捡到春秋最优秀将领的白翟人,他们的心中其实也是十分恐惧。据说,先轸杀入敌阵,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被包围了但是翟人却杀他不得,那些弓箭手看他这种大义凛然的气质,手都软了。
这可把先轸急坏了,都这样帮你们了,你们也实在是次啊!
不得已,先轸把盔甲都脱掉了,站在哪里。就差说,我不动了,你们射吧!
都给你们划重点了,你们还不会,现在就直接给答案了。
最终,先轸如愿了。
白虎的弟弟白暾原来是白翟的二把手,现在变成了战场的一把手。他想用这个捡到的先轸去换自己的哥哥(尸体)。因为内心的畏惧和信服,所以翟人把先轸尸体打理得整整齐齐,还用香水浴净,锦袍包裹。谁知道换来的哥哥却只有一个血淋淋的头颅。白暾又伤心又气愤,就冲杀过去,但是这一切早已被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好了预案。父子果然一脉相承,套路的套餐都是一个味道。白暾不但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还被追杀得半死,要不是在紧要关头使出杀手锏,估计他也要去追自己的哥哥了。
这个杀手锏就是求情。因为追他的人正好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当年随重耳一起流浪客居翟国,也算是老相识。感情牌一打,果然凑效,狐射姑便做了顺水人情。
关羽:做得对。
最终,狄之战于晋国大胜告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白暾才是真正的受益之人。这一战纯粹是为他而打的,他在战场上遇到了先轸,跑路中撞到了狐射姑,回国后就捡到了一个王位。
有福气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四十六、秦晋楚相争
赤狄败了,白暾回家了,但对于晋襄公来说,不是雨过天晴,而是台风才要登陆。
新生的力量总是容易被人怀疑,有时候这种怀疑是致命。不是你有多大的本事,而是你能禁得住多大的怀疑。你的能力值100,别人是80,如果别人怀疑你是60,那就敢去攻打你。从数字上看,你顶得住,但是有这个人能怀疑你,说明还有许多别人也会怀疑你,等到几个别人合着一起来怀疑你,一起来攻你,人家加起来可能就超过了100,你就禁不住了。但是如果别人相信你,就会认为你是200。80和200的差距那么远,人家根本就不敢去与你作对,相反,还会想着赶紧去依附你,这样的“人家”多了,你的能力值,或者说你带领的集团,你所能调动的能力值就真得变成了200。
这就是为什么人言可畏。这个世界,许多谎言说多了变成真,不是没有原因。“三人成虎”谎言比路还认人数(路是人走多了)。你把一个坏人说成好人,他有很大的可能会转成好人。这也是国外教育为什么喜欢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因。道理差不多。
做官的人有句话:人不能查(被怀疑),一查肯定有问题。
同样,为诸侯的王也要有句话:王不能被怀疑,怀疑多了肯定要出事。
这就是权威的重要性。
晋国原来的重耳继位文公,不管他真实能力多少,没有诸侯敢去怀疑他,都没有人敢去试探他,(城濮之战也是晋国自己逼出来的)所以,晋国就会愈来愈强。
晋襄公继位后,人们对新生的权力本来就会习惯性产生怀疑,而且,按照情感的平衡概念,原来对于文公的畏惧其实算是提前透支了诸侯们对晋国的感情,所以在晋襄公起来后,对比下,感情的逆反也助长了这种怀疑。
所以说,老爸太强大,做儿子要立业,许多工作就不好做。阴影不说,还有隐形的逆向感情债务。“官二代”是有爽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辛苦之处,老爸建的起点太高了!
晋襄公就是一个辛苦的牛二代。所以许多学者也把晋襄公也列入春秋五霸。
前面,秦国怀疑了,接着赤狄也怀疑,好在晋襄公是真材实料,一一顶住了。但怀疑的步伐还没有结束,相反,还有点加快。
连许国蔡国这样的诸侯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后路了。
许国蔡国:怀疑也是不等人的。

楚之战
楚之战是我临时起的名字,纯粹用来吸引眼球,吓唬人,本来应该是汦(念止)水之战。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场战争,比起当年齐桓公带着十二国盟军与楚国争论茅草上贡的事情还操蛋。所以,只好靠名字来唬人了。
自晋文公去世后,许国和蔡国两个摇摆国想到楚国还有长久强人楚成王在,这个靠山应该比晋襄公靠谱,毕竟此前有过感情基础。而且楚国这靠山如果不及时去靠,很可能被揍。到时候,你晋国还能不能救就难说了,所以安全第一,还是找亲家去。
按这个变节(背叛)的速度算,许国和蔡国应该是跑着去的。
晋襄公要马上止血,要继续做好这张霸王入职考卷。今年考试考三门,前面两门都很顺利啊,现在要继续,不能停。晋国就派阳处父为大将,帅兵去讨伐许蔡。
阳处父是谁?怎么突然冒出来?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现在晋襄公继位了,阳处父自然也就跟着红了,红得发紫。因为学生很听话,但也没紫多久,因为被杀了,这些后面会说。
同样,楚成王也派斗勃(子上)同成大心去救许蔡。
大国之间的恩怨故事有要从小国开始,这几乎是春秋定律。
晋楚双方来到了汦水,晋国在汦水北,楚国在汦水南。看这个阵势,似乎要有一场大战。但这次大战不划重点,“似乎”才是重点。
实际上,双方士兵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对方。他们的目的很明确:瞪你,瞪死你,瞪到你内心发毛。很遗憾,这样互相瞪了两个月,双方都没有死!估计连个生病,打喷嚏的都没有。如果有围观群众的话,也等不了了,不看了,回家吃饭!
确实,此时的阳处父也想回家,不瞪了!不只是眼睛累,关键是没有粮草了!但他又担心在自己撤退的时候,楚国趁机追杀过来。
聪明的老司机阳处父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派人与斗勃约定说,咱们这样对瞪了两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要不干脆决斗吧。我后退三十里,让你渡河过来,然后来个真刀真枪地真干一场。如果你不敢渡河,那你就退三十里,让我们来渡河?
成大心觉得,自己要是渡河渡到了一半,晋国凭借近些年在战场上确立的一贯不讲信用的形象,肯定会冲杀过来,到时候我们进退不能,很被动,不如让他们渡河过来。
斗勃觉得有道理,现在的晋国确实喜欢不按套路出牌。于是就喊话说我们楚国选择后退三十里,让你们渡河。
然后呢?既然你知道晋国喜欢不按套路,又怎能猜透他的套路?这次阳处父不讲信用的重点不是放在哪里攻击楚军的问题,而是他根本就不攻击。他们看到楚军按照约定退了,就在军中大肆宣传说,楚国怕我们了,跑了!
然后,自己也跑了!不,是自己撤退了,而且一边撤退,一路宣传说楚兵怕我晋国,不敢对峙,所以跑回楚国了。
明明是自己要跑会晋国先,但是舆论这样宣传有看到的事实,大家都找不到毛病。换句话,什么有图有真相,真相要是那么容易被你看到,那这个世界还要什么江湖?
而在南岸,退避三十里的楚军,正在摩拳擦掌的等着晋兵。结果是等等等等,终于等到一只鸽子。
我靠!什么意思啊?不辞而别啊!中原人也太不礼貌了。
说好的捉迷藏,我藏好了,你狗日的居然回家了!
好吧,楚国也只好回家了!
假装的战争结束了!
既然战争是假装的,那结束也应该可能是假装的,因为战争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楚成王死了
从伤亡的角度来说,战争能不打当然最好,但是从将领来说,仗不打,你来来回回白去一趟就得有个说法。你又不是去开会。但是,这个说法(理由)对斗勃来说真不好找。因为晋国的阳处父率先把宣传做出去,说是楚国畏惧他们才跑的。
这是有事实依据的造谣,所以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和今天的网络谣言是一样一样的。什么事件啊,什么视频啊,谁先断章取义谁就占先机,谁先发谁先赢。
何况阳处父还有推手。这个推手就是楚公子商臣。
也怪斗勃自己大意,他似乎不是很担心这个误会,因为这事毕竟还有成大心在,可以证明,等回去见到楚王就能解释清楚。
谁知道,他没能见到楚王了。楚王已经生气了。因为楚王的儿子(世子)商臣在阳处父造谣的基础上再叠加了一个谣,谣言2.0类似于病毒变异,威力超强。
商臣说,斗勃之所以退兵是因为收了晋国的贿赂。
此时的楚成王的年纪很大了,脑子的理智也不会很清楚,容易听风就是雨,他只考虑到是自己儿子来说(父子关系),却没有考虑到儿子商臣和斗勃原来的矛盾。楚王听了很生气,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竟做出这种伤天害理,毁我楚国基业的事,这样的人,我一刻都不想见到他了。就下令了,斗勃不要来见我了,还直接赏赐了一把剑给他。为了防止斗勃理解成收藏品,楚王还特地交代使者剑是用来杀人。
多么痛的领悟,斗勃没有办法,不给解释的机会就只好自刎。很遗憾,作为战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一个个谣言杀死,真可谓英雄气短。
【网络舆论】年轻人们,你们现在知道网络上的舆论战争也有几多残酷的一面吗?不要只是一味地骂当局管控网络,动辄义愤填膺,不爽这个,不爽那个。相信你们肯定是爱国,但是我们大家都搞出不楚谁是阳处父,谁是公子商臣,谁将会是斗勃。
人民是好的,群众是好的,但范伟说,群众中有坏人啊。
同样,网友都是好的,但是有不少王八蛋也会混进网友队伍。【70】
那世子商臣为什么要造谣?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为当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的时候,征求了斗勃的意见。斗勃说,楚国立世子从来都喜欢立年少的公子,商臣年纪现在已经大了,而且这个人有异相,蜂目豺声,生性残忍。万一你以后改变主意,想改立别人,那就要废了他,到时候商臣不配合,一定会生动乱。
斗勃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楚王没有不听,也没有反驳。
【不成问题的问题】通常任何一种问题的表现都是要求对方给予答案,但是有一类问题的答案就在题干里,这就是传说中的送分题,或者叫不成问题的问题。那为什么要问?因为问题的主人信心不足,希望你给予支持,而不是希望给予意见,或者不同的意见。比如,你的朋友找到了对象,带过来给你看,问你如何,一般来说不是问你说好不好,而是来宣布,要请你帮忙确认一下。朋友妻不可欺,我这就等于打了标签了。
问问题的人一般会在疑问的语气中暗示出他希望你给出的答案。只要你不是傻到冒烟,或是问题的本身实在有点癌症晚期的严重性,你都应该顺着杆子说好。
不成问题的问题,他的问号后面应该紧跟着感叹号【71】
可能楚王的心里已经决定了,只是缺乏自信(商臣确实有那些缺点)。因为没有提及另外一个人选来对比,就不是犹豫不决。他问斗勃,只是因为心里上有点空,就想来听你斗勃讲赞同的话,说说选商臣的理由。顺便还有一层意思,我都事先征求你意见了,你同意了,那你现在支持我的决定,以后就应该支持商成了。
哪里想,斗勃不同意。
不知道是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是与商臣关系实在不好,总之斗勃不但不说商臣好,还指出他的问题。
因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所以楚成王还就任命了商臣为世子。
这也没什么,你是王。关键是楚成王也没有做好保密工作,居然让商臣知道斗勃说他的坏话。这就太操蛋了!
本来还是恋人未满,但你一表白,完了,朋友都做不成。这便结下来恩怨。
斗勃:大王你不能这样玩我啊!
你明明有答案,难道是要我说你想要的答案?多么痛的领悟啊!
商臣认为自己虽然仍旧成功地成为世子,但是因为你斗勃的反对就等于给楚成王的心里种了一根针。给我扎针的人,这种人必须死,所以有汦水之战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就要用起来。
斗勃死后,成大心死命也要见到楚成王,太冤了。楚成王真不靠谱,前面城濮之战,父亲成得臣自杀,这次所谓汦水之战,领导斗勃自杀。不带这么玩,以后谁还会愿意为楚将?为你楚成王拼命。
这一次楚王没有让他失望,接见了成大心。这见,又出大事了。因为大心告诉他所有事情的真相——是谣言杀死我楚国大臣啊!
楚王很生气,谁造谣都可以,就是不能是你商臣啊!哪有儿子骗老子的?
这一打击,一波折后,成王就静下心来想想还是小儿子公子职好,这次干脆不征求意见了,免的哪个傻缺大将又丧命,就寻思着自己来,哪天逮住机会,找个理由把商臣给废了,再立子职做太子。
这一次用事实证明,楚国的保密工作主要是楚王自己做的不到位,因为没多久商臣就知道了父王的心意。
商臣感到很害怕,废太子基本就是死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潘崇也很害怕,前太子太傅基本也是个半死的太子太傅。于是,两人一商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提前继位。
解决提前继位的问题必须先解决楚成王。
于是,儿子杀父亲的故事上演了!在商臣的一手部署下,太傅潘崇拔剑对着楚成王说,大王你已经在位47年了,你腻吗?
不腻啊!
但是楚国子民已经腻了,他们希望见到新君。
子民:你们说你们的!别扯到我身上。
成王说,我可以退位,但不知道能不能活命?
潘崇说,自古一君死才有一君立,一国哪里有二君?看来你真的老糊涂了。
成王又说,我刚刚吩咐厨房烹煮熊掌,能不能等熟了,我想吃最后一顿。
王的气节果然不凡,最后一顿都要熊掌。
然而潘崇不傻,他已经看穿了一切。熊掌要炖很久,你是不是要在等救兵啊?
成王没有办法了,现在连熊掌也帮不了他,就只好在潘崇的帮助下被自尽了。
商臣继位,即,楚穆王。候选太子子职,杀。传说中要做子职老师的令尹斗般,无可厚非,也要杀。这是政治斗争的常备良药,牺牲帝王一家的成员,是换来政治太平的保障。
但是很奇怪,楚穆王在杀掉斗般之后,居然让成大心来接任令尹之位。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成大心的父亲被成王冤杀,所以内心不会感恩成王,也就不会为他报仇造反什么的。二是,成大心能征惯战,打战威猛,很适合楚穆王扩张称霸的口味。
晋襄公本来还有点埋怨阳处父,听到这个意外收获后,突然觉得阳处父就是个福将。但赵盾说,楚王(成王)虽然凶横,但还是可以讲道理,现在这个商臣连父亲都敢杀,还会有什么顾忌?估计此后中原的诸侯要开始倒霉了。
赵盾预料很准,果然几年后,楚穆王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灭国活动。这段画面太美,暴力美学,留待楚国专场的时候再说吧。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秦国复仇
晋襄公在继位初年,就通过殽之战、白狄之战,楚之战三大战役确立自己在诸侯国之中的威名(地位)。所以第二年,稳定局势的晋襄公有点耀武扬威的冲动,准备朝不规矩的卫国开刀,就算开不了刀也要磨磨刀!
卫国咋不规矩?因为他没有按时来晋国汇报工作,虽然没有像蔡国那样跑去找楚国,但你这种消极行为至少已表现出对霸主的怠慢。
这还了得?晋襄公决定亲征,决定亲自小题大做。
然而这一切被秦国看在眼里。在孟明视的眼里,这是复仇的好机会,此时的晋国国内士兵空虚,跑去打一枪就跑,保准没错。
秦穆公也想再试试自己到底还能不能介入中原?
谁知道,卫国的武力不成气候,智力也不成气候。本来卫成公想通过陈共公去找楚国帮忙,结果被陈共公一顿忽悠,说与其等着被攻打,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反过来主动攻打晋兵,这样做也可以向楚大哥表面态度,以便更好地获得楚大哥的支持。
卫成公一听有道理,脑子就短路了,估计也是想到了前面被晋国(晋文公)整得死去活来的画面,心中怒火烧起后,居然去进攻晋兵。
这下好了,全天下的诸侯都捂住了耳朵。大家实在不忍心听鸡蛋砸石头的声音。卫国的带兵大夫孔达很快就被俘虏了!
这是秦国万万没想到的事,本来是一场设计好好的偷袭战现在因为卫国的不靠谱又要变成了遭遇战。
卫国,你好歹也是一个国啊,顶一阵都顶不了,你这不堪一击的态度未免也太果断了吧。
于是,回家的晋兵遇见了要去我家的秦兵。
悲剧似乎又将展现出去年的画面。去年是突袭变被突袭,今年好一点,是突袭变遭遇。
孟明视也不是一般的将领,人家在西边战场上也是战功赫赫,所以,就算没能按照计划偷袭,现在变成打正面战场也不会惊慌失措。他很快就按照教科书着手准备,开始排兵布阵。
但是这一次又意外了。
晋国那个习惯不按套路出牌的先轸已经去世,但是先轸的马夫狼瞫(念神)出现了。也许是因为驾驭车辆比较容易接近领导,所以学习到了领导的不少战斗精髓。不同的是,先轸的不按套路出的是智谋,狼瞫的不按套路出的是身体。
在对待白狄的战役中,先轸因为报着自杀的念头出征,所以当时狼瞫请求作为先锋的要求被无情地拒绝了。狼瞫感觉受到了侮辱,他的朋友劝他去把先轸杀了解恨,但是狼瞫认为如果我杀了他,那我的罪行不是正好证实他对我的评价吗?所以他决定忍辱负重等到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
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这一次晋军的主帅是先且居。且居完全同意狼瞫担任先锋的请求,而抱着舍生取义的狼瞫在去年看到了先轸自杀式冲锋的威力,就更加坚定了这一套必死的战法。
狼瞫带头冲进秦军阵营,这种自杀式袭击让秦国人根本不适应,阵脚一下子被打乱了,这时候,看到战机的先且居就趁势冲杀过去,秦军大败。
秦军:晋国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都出什么人啊!邪教?
因为一个狼瞫,瞬间造成了孟明视的不幸,先且居的幸运。
孟明视觉得自己这回回秦国去必死,但是秦穆公不但没有杀他,还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因为,秦穆公的劲头起来了,他觉得自己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而且最好是原班人马原地爬起才叫爬起。
这就是帝王的霸气。

秦国再复仇
两年后,秦穆公亲征。不吃馒头争蒸口气,一定要为殽之战死难的兄弟报仇,也为在报仇殽之战失去的兄弟的报仇,简称总报仇。
秦穆公为这一战准备了两年,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在过了河后又把船烧了,抢注了“破釜沉舟”的版权(后来被项羽学习了),一副不赢不回家,死磕到底的气势。
我就问你们,怕了吧!
怕了!真怕了!晋国的赵衰看出秦国这个不好惹、不能惹的夸张表情,就劝晋襄公。你再厉害也让那些不要命的啊。所以,晋国决定采用“三不”原则,不理会,不出战,不对话,采取坚壁清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秦国的消气。
秦国在晋国边境围打了两座城池,在晋国国境边畅游了个把月,也不见晋国部队应战。就回到肴山,找到三年前那些稀里糊涂死去的兄弟尸体,进行了盛大的祭拜的仪式。然后回家。
虽然秦军这次并没有对晋国给予什么实质性的打击,但是因为动作太大了,中原诸侯几乎都关注着晋国边境的故事。所以从回去的路上开始,大家就迫不及待纷纷对秦国的实力和英勇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把如此不可一世的晋国吓得不敢出来,牛。
喜欢用凑热闹方式抢戏的周襄王,也想借机对路过的秦国抛了一个媚眼,准备一样授予一个“霸王”(伯)的荣誉称号给秦穆公。但是尹武公劝他,霸主这个名号具有唯一性,是稀缺资源,不要随便封人,你如果再封给秦国,虽然可以划清说让秦只做西边霸主,但一样会让晋国感到愤怒,这对我们不是好兆头。
周襄王觉得有道理,做人不能三心二意啊!那就作罢。
秦穆公虽然在周王朝这边没有得到霸主职务,但自伐晋回去,凭借着冲天的名声,秦国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西边霸王。周边的几十个部落,和的和,灭的灭,并的并,使得秦国的版图一下子扩大了。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霸回归
在秦国人开展的总复仇之后,晋国人开始痛定思痛,这样老是打打杀杀容易进入恶性循环,生生把自己搞得像楚国那样,我们称霸所提的“尊王攘夷”总策略明明是在实力的底座上唱出道德的号角,为什么这几年就这样走偏了!
不怪你,这是你必须经过的历程。只有经过这个历程你才能确立自己的权威。晋文公为什么那么容易确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晋文公在重耳时代就用自己的坚韧和贤德敲打着诸侯各国的潜意识,传播着晋国有这么一个人(公子),打不死,还天生带光环,流亡的队伍居然比一些诸侯国还更具智囊团配置。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都觉得他会是,应该是,必须是晋侯,而且会很快是霸主。既然大家有能这样预料,那就也会都这样默认(做),至少要证明自己看得准啊!
但是晋襄公没有这样的优势,在春秋的诸侯国中,老爸英雄儿子混蛋的例子到处都是,所以晋襄公虽然接到比重耳更好的启动资源,但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消除大家的疑问。
努力学习,努力种地,都不如努力打仗来得快。
还好,晋襄公元年就打了几个硬仗,基本就完成了前期的消虑建威阶段。但是这些事情太顺也使得晋襄公的思路侧重点有点偏了。
晋襄公误以为迄今为止,武力居然能解决一切,也带给他一切,所以他开始迷信武力,这才有了主动亲征去打卫国的故事。直到被欺负到牙缝的秦国决定死磕的时候,晋国人自己也挨揍了。晋襄公终于换位思考了,开始转变思路。
此时的晋襄公也才继位四五年,按说打方向盘也不迟,但是历史只给他七年的时间,时间是够,只是这样的比例让他的人生显得好像就只有打仗。
此后,晋国开始主动与鲁国、卫国、曹国建立和平的外交,这些国家的君王看到强大的晋国居然愿意放下身段与自己和平共处,从怀疑惊恐到信任欣慰,再到臣服,晋国的霸业终于再次迎来波峰。
有实力的合作才是合作,没实力的合作只是乞怜求援。恭喜晋国,恭喜春秋,晋襄公能严格按照这套流程发扬光大了晋国的霸业。稳定(复习)了春秋的秩序。
休战后的第二年(晋襄公6年)也不知道为什么,晋国的重器,几位重要将领,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居然先后去世。
是不是老天发现你们不用了,就收回去了?还是天上也在搞春秋,要在搞厮杀?当然不是,干部年龄没有梯队,或者更新换代也很正常啊。但正常中也会有隐藏不正常,比如新人要谁上就是问题。
晋襄公很为难,一方面要平衡新旧贵族,另一方面也要平衡自己的权力分布。开始晋襄公想着这些年新贵族因为跟着重耳流亡获得不少重要的位置,想借此机会平衡掉,让旧贵族起来多一些位置,加于制衡。但是一来这些年老贵族参战比较少,将领成长不顺利,二来,这些新贵族里许多都是跟自己父亲流亡,与自己的关系比较亲。所以,最后晋襄公搞出了一个平衡的方案。晋国闻名遐迩的六卿在此时又完成了一次蜕壳。
新贵族狐射姑、赵盾、先克;老贵族箕郑父、先蔑、荀林父组成了晋国三军组合。开始襄公是安排狐射姑为中军主帅,赵盾为副。但是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从卫国回来后说,狐偃的儿子狐射姑这个人刚狠且好大喜功,不得民心,不如赵衰的儿子赵盾贤能。
晋襄公很听老师的话,就去训练场把这正在上班中的两个人,位置对调了,非常突然,非常暴力,搞得狐射姑相当郁闷,尴尬。按说,你作为一个晋侯,人事调了就调了,尴尬终究也会过去。可你却又在狐射姑询问为什么调他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老师给出卖了。晋襄公你也是太不把这事当回事了!
但狐射姑却是非常当回事,埋下了隐患。
自此,狐射姑恨死这个老师了。不好好教书,跑出来瞎指挥什么。
之后,晋襄公去世,赵盾和狐射姑因为立君的意见不和,狐射姑越想越气,就直接去把阳处父给杀了。因为他认为这事追溯到这里,是源头,就是你起的头。

襄公去世
晋襄公在位7年,在完成了人事安排后,第二年便去世了。同年,另一个重磅人物秦穆公也去世了。
晋襄公基继承了晋文公的王位,也继承了文公留下强大实力的晋国。作为一个官二代,他一点都不败家,反而很好地将自己的财富用到了刀刃上。是真的刀刃,即战争。晋襄公表现出来的能力几乎全在战争上,虽然战争的领导人班子都是他父亲留下的六卿财富,但他作为一把手也难能可贵,比如稳扎稳打。
无奈天不暇年,否则晋国的实力还会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自己的仓促离世,使得世子还没能成年,这样也造成了此后继承人的争斗。虽然晋国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削弱太多,但是因为继位的灵公年幼,使得卿大夫们迅速壮大。其中的赵盾居然能代替晋侯召集各国诸侯聚会,如此招摇的抛头露面等于埋下了一颗国家不安定的雷。
襄公去世后,中原秩序的主导权虽然还在晋国,但是变得磕磕碰碰。不过十年后,因为楚国庄王继位并迅速崛起,极大地遏制了晋国的势力影响力。晋国也不用磕碰了,直接躺在地上,睡会儿!
实际上,对比南边霸王楚庄王,上面提到刚刚去世的西边霸王秦穆公其实更加有戏剧色彩。
对!是时候给这位陪着晋国四代君王的配角一个主角的剧本了。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第五篇(届)秦霸穆公:苦难逆袭

此前,春秋故事爱好者约定由晋文公在晋国召开第四届诸侯国秩序委员大会。那是一届大会是团结、胜利的大会。期间(会后),在周襄王的一再提议下,与会的诸侯国决定一起赴秦国。参加由秦穆公召开的第五届诸侯国秩序委员大会。
这是特殊的一届大会。此前召开大会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同一个空间下,按照时间先后排队来进行。但是本届大会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按照周礼观念和逻辑顺序,召开出的另一届会议。
与晋文公同一时期的秦国秦穆公对中原,对周王朝,乃至对中国历史一样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不可以被抹杀。西边的秦国,一直以来按照周王朝的旨意,安心地守护着西域,成功地抵御了西戎对中原的攻击,给中原留下了一个没有外族入侵干预的平台,使得诸侯国们能在周礼的框架下开展各种对社会新秩序的探索。
中原提出的“尊王攘夷”。对于秦国来说,他一直都在做。
此次套开的第五届诸侯国秩序委员大会,同样是团结、胜利的大会。大会顺利产生了诸侯国秩序委员会常任国、成员国,并众望所归地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秘书长、理事以及一批干部代表。
同一梦想,不同舞台。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尊王御戎,恪守周礼”。大会报道的主要内容为秦国的历史和近段工作总结,并一起展望了春秋诸国的未来。
秦国在大会上回顾先祖创业的艰难历程和顽强意志。从秦非获得分封秦地,重启嬴氏开始,经历了秦仲获得大夫职务,襄公获得诸侯伯爵等艰辛过程,秦人一步一个脚印,按照周礼的框架要求,不断努力、励精图治、勇于拼搏。在几代人后,秦穆公终于可以与中原诸侯直接平等对话。
大会肯定了秦穆公开启秦晋之好后,为晋国三定主公,协助晋文公平定了周王朝的劫难,此后又能按照要求继续坚守西方,追击戎狄。大会认定穆公的功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品德。协助晋国走出动乱,培养出优秀的中原盟主晋文公;二是有规矩。按照周礼的要求,建立了抵御西戎的完善机制,很好地保护了中原腹地;三是有实力。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其丝毫不落下风,体现出一个诸侯霸主该有的军事力量。
大会按照周襄公的提议,选举确定秦穆公为西方霸王。
最后,大会在宏伟盛大的周礼乐声中闭幕。
(注:因为会议的会务要求,参加会议的名单中不含没有出戏的部分,即纯围观的代表可以参照第四届名单,就不一一重复列出。)
本届时间跨度:公元前637年-公元前621年
主盟国:秦国
常任国:晋国、徐国、郑国、卫国、滑国
名誉主席:周襄王
秘书长:秦穆公
理事: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虞公、郑文公、郑穆公(排名不分先后)
代表:【秦】颛顼、大费、大廉、若木、飞廉、恶来、季胜、造父、大骆、秦非、秦仲、庄公嬴其、襄公嬴开、世父、秦缪嬴、秦文公、宪公嬴立、弗忌、威垒、三父、秦出子赢曼、武公嬴说、德公嬴嘉、嬴白、宣公嬴恬、成公嬴载、公孙枝、丕豹、百里奚、蹇叔、伯乐(孙阳)、九方皋、繇余、杞子、逢孙、杨孙、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褒蛮子、奄息、仲行、鍼虎(三良);【徐】费昌、徐偃王、【虞】宫之奇【晋】舟之侨、先轸(念诊)、丕郑父、栾枝、里克、屠岸夷、庆郑、韩简、虢射、郤步扬、狼瞫、先且居;【郑】弦高。

主要工作要点:嬴人传说、颛顼之后、大费治水、若木封徐、费昌助商、恶来助纣、嬴氏灭姓、造父平徐、造父封赵、大洛分丘、秦非善马、秦领嬴氏、秦仲御戎、秦仲封官、庄公攻戎、西垂大夫、襄公和亲、世父建功、襄公迁都、襄公救周、襄公封侯、文公继位、秦占岐山、文公筑城、建庙修祠、精神文明、宪公灭荡、三庶乱君、武公纠政、武公打戎、德公继位、诸侯交秦、兄终弟及、宣公继位、不介周乱、秦晋冲突、成公继位、修生养息、穆公继位、结婚穆姬、牛马情缘、虞国百里、百里求职、百里就虞、百里为俘、百里逃楚、五羖大夫、糟糠之妻、郑商弦高、弦高犒秦、伯乐相马、荐九方皋、野人吃马、韩原大战、两勇相博、惠公陷泥、庆郑使坏、、韩简胜势、野人救驾、惠公被俘、晋国求和、殽山之战、蹇叔哭师、袭郑未成、回军带滑、先轸猛人、晋释三将、彭衙之战、晋击卫国、秦出攻晋、变态狼曋、秦国复仇、穆公亲征、扬威晋国、转打西戎、繇余画策、秦霸西戎、穆公去世。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但凡知道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听说过秦国以及后来秦朝。这足于证明秦国的影响力。秦朝不但在疆域上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建立的国家,具备了真正意义的政治——中央集权,并制定了诸如制度、文化、法律等一系列如人体脏器一样的国家元素。
在此后的2千多年里,帝王群雄并起,朝代不断更替,但是他们都以这套模式为基础来建立国家。最多也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修修补补,有时候换换汤,有时换换药(老方子的新药),有时候换换锅而已。然后还说自己是创新,还去历史教课书里去拿补贴,拿地位。
对此,老秦人只是一笑而过。
秦国像一个里程碑一样矗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在此前的夏、商、周虽然时间跨度长,存在意义大,但到这里就被归结为先秦。这些“王朝”被秦一对比,没有特点了,你们都一样。
秦:老周,你个乐色!哦,对不起,我说不是你,我说的是此前的各位,都是乐色。
汉:哈哈!
秦:笑个屁,你个盗版货。
但是,为中华大地刻制出长治久安国家模板的秦国(朝),在其的初期成长之路却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就像一个农村的小伙子立志要走出农村,到城市去立足一样。他的每一步都要比别人要付出更多,智力、体力、勇气、坚韧、运气一样都不能少。
谁能知道这些逆袭的“穷苦二代们”,他们微笑的背后擦拭过多少苦累。只有老天这个总编剧才知道。
农村的小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一笑,似乎是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相互一笑。相逢一笑泯恩仇。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四十七、老秦人的奋斗
传说的烟雾弹
秦人的祖先是传说中的颛顼。这么有传奇色彩应该是秦人自己对外宣称的版本。相信华夏部落在出现文明后,有一段时期是大家都要给自己的部落认定祖先,解释一下自己的来龙去脉。至于颛顼是谁,我想你懂的,肯定是大牛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总之,秦人的祖先是颛顼,就成了当时约定俗成的知识点。不过,人家“嬴姓”确实代表自己固有的历史沉淀,有故事,有地位。“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这些姓的偏旁都有一个女字,说明那是母系社会的产物。秦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
只是到了周朝,官方又说颛顼姓姬。跑偏了。
颛顼:感谢大家这么喜欢我。
从颛顼开始,秦人的祖先们生来生去,生出一堆名字很奇怪的列祖列宗,然后就到了大费。大费和儿子大廉、若木一起跟大禹治水有功劳,都得到了封赏。
若木被封到徐,建立了徐国。若木很能生,子孙也主要是留住了徐国。到了夏朝末年,他有个子孙叫费昌,据说因为看不惯(受不了)夏桀的残暴,离开了夏朝,投奔商汤,专门给商汤驾车,并帮助商灭夏,立下了战功。他的后世便成为殷商贵族。至于这一支贵族后来干什么了,我也不知道了,连续剧也喜欢这样结尾,估计就是按文学方式纯粹幸福地生活下去。(王子和公子从此幸福的生活下去了)
大费另外一个儿子大廉估计是治水治上瘾了,就扎根在边陲。日月穿梭,很快过了夏朝,来到了商王朝。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时间上跳来跳去?那是,要不然怎么叫传说!传说的各种美丽主要缘于他的不严密,这样才能给你足够的想象空间。自助型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切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情节才能深入你的骨髓。
大廉的子孙中有个叫恶来,与赫赫有名的商纣王关系很好。很明显,他能有一个这么有个性的名字,估计也是后世根据他和纣王的关系推论并固化下来。武王伐纣,恶来也一起被揍了。但是他的父亲蜚廉(飞廉)飞了。
儿子被抓了,但不安分的蜚廉根本不消停,没多久又深度参与了周王朝初期有名的“三监之乱”。周公很不客气,直接就把他的部落灭了,一同被灭(驱赶)的还有楚国的先祖,熊姓朋友。
面对如此愚忠,痴迷商王朝的顽固分子傻瓜蛋,周王很愤怒,决定把上古的八大姓调整一下,暂时先按七个姓登记。
这样,嬴部落就只有人没有姓了,流浪的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时间久了人也会被别的部落笑话吞并掉,那世间就再也没有嬴人了。但是上天很调皮,他关上一扇门后,可能还给你留了一扇后门。嬴氏恶来还有一个弟弟,叫做季胜。看这名字取的,一看就是好人,而且还可能是帅哥。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当然造父这个名字也是后来人取的,没有哪个傻逼父亲会自己的儿子取名叫什么父,只会取名为造。后世子孙为了纪念造,就习惯叫他造父。(同理,造父的父亲叫横父,应该是叫横)。造父有过硬的驾驭术,因此他被周穆王看上了,专职为周穆王驾马车,并协助周穆王平定了徐国徐偃王的造反。
想在造父面前造反,你回家多读点书再来。
这个徐国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就是前面若木的子孙,还是你嬴姓的子孙。什么意思?就是这一出戏中的好人坏人全是你家。
但是这只是一出好戏。平乱之后,徐偃王因为名声好(人家叛乱估计是听说朝廷那边乱了,才出兵去救,有点误会的成分)就免于处罚,继续干他的徐国。而造父却因此建立了功勋,周穆王就给他封在赵地,也就是后来的赵国地界。
所以,秦赵属于同一个祖宗。

秦非子拼身份
造父得势后,其侄儿大骆也受到了恩惠,可能也有什么军功,获封犬丘(地名)。这侄儿应该就是恶来这脉了,否则说恶来有什么意思呢?然后,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喜欢搞畜牧业,而且天分极高,要搁在现在很可能就是某农大的院士。周朝听说非善于养马,周孝王就把王朝养马的任务交给他。果然,他养的马强壮彪悍,而且在繁殖方面精力旺盛,有数量还有质量。
啊!我的马子这么多啊!
周孝王很高兴,非非这样的人才应该要发扬光大。他希望非能够继承大骆的宗脉(相当于普通家庭的太子,继承骆的主要财产、地位)。但是大骆娶了申候的女儿做妻子(正妻),她生的儿子成才是骆的宗脉。这是周王朝自己制定周礼中很重要的一项规矩。
周孝王想用王权干预一回家政。
申候很快闻到了周孝王冲动的味道,就找孝王说,从前申国的祖先在骊山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戎(胥轩)做妻子,他们的儿子潏(念欲)与我周王朝很亲附。他保卫西部边垂,使得西戎与我们周朝和睦相处。现在我女儿嫁给大骆,生子成。骆、申再次联姻,又能让西戎归附,这样周王你才能安稳坐在这里啊!
简单说,我外孙阿成比较亲,不要换。
周孝王觉得有道理,那就不换了。但是,非的功劳不能被埋没。听说他的祖先伯益(就是大费的笔名)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就受到了封地赏赐(养马有功可以赏封地的依据)。这样,我也给他一块地吧。非非,你去秦这个地方,还有那个被周成王取消的嬴姓我帮你再激活启用,就算是给你的宗脉。
阿非很感动,非常感动。这下有家了。不但土地有了,房子有了,关键还解决了户口问题。
非甚至可能有点感谢申候。
所以说,嬴氏一直都有,只是中间被截断了。而秦才刚刚开始,并且这一次,嬴的重新启用是因为秦,从此秦便成了嬴姓最主要宗脉,“内动力”、“主动脉”。
千万不要小看宗脉这事。
古人很讲究来龙去脉,搞清楚“你是谁家的孩子?”是大家能不能一起愉快玩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你我要先把家族拿出来摆摆,我乃什么什么之后,如果这些“什么”都是天上飞来飞去的上古圣人,那大家就旗鼓相当,可以一起喝茶吃酒了。所以祭祀祖宗的背后其实也是身份、朋友圈的区分和竞争。嬴被取消后,原来嬴部落的孩子们就沦为二等公民。其他的部落多少会看扁你。
信仰和观念就是这样,大家一旦认定某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合不合理,哪怕是荒唐,也是要遵守。如果你违背了,那其他坚守的人就在观念和信仰的指引下自动联合起来鄙视你。虽然此时的你还是原来的你,但风景却是不一样的风景了。
镜子的你还是你,别人看你也还是你,但心里想的就不是你。
对于非的努力,周孝王没有给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个标识的赏赐,一个今天看似空空如也的虚拟符号,但在非这里,这就是最大的赏赐。阿非取回了嬴姓,并被确认是嬴的宗脉,意味秦非就是嬴姓的主持人,领导。天下流浪漂泊的嬴姓部落族人,现在终于可以找到自己做回正常人(尊严)的平台。我们又可以和那七姓的人喝茶聊天,说三道四。(当然,目前还只是资格,至于人家心里愿不愿意接受,还要看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成效)。
但这已经是一个质的改变。
那天,原来嬴姓部落的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又哭又喊,纷纷开启了“夕阳下奔跑”的庆祝方式。
这是一面凝聚力的旗帜,也是起步如此晚的秦国(诸侯)能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以后,嬴姓部落的人会越来越多到秦国去,因为那里才是你的家啊。秦国确实是刚刚成立,但是嬴姓却已经有几千年了,天下的嬴子嬴孙得有多少人啊?现在一下子都可以是你秦国的人了。
这种感受只有犹太人才能理解,当他们听说可以去以色列建国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当年嬴姓人的所想所盼,所见所做。
所以,秦非在秦国的地位非常高,认定为秦的开国之君。但是因为当时的秦才只是拿到一个身份证而已,地盘估计也就我们现在一个乡镇大小,官方明确的级别还很低,所以叫秦非子,甚至子都不是,只是一个尊称。
人家诸侯的开祖都是侯啊公啊什么,一出生就是官二代。秦国却愿意从子开始。从身份地位来说,可能受到鄙视,但是从凝聚力来说,无敌!这种文化基础也造就了秦国人务实的本色,不要虚名,开始可能是他们想要但却得不到,后来发现没有也挺好。最后认定虚名这玩意如果没有实力在背后做铺垫,简直就是个笑话。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秦仲赚地位
从秦非子开始,他传下去了两代诸侯王,都是找不到名字的秦侯。既然名字都找不到,那故事肯定也没有了。还一个在位很短的孙子,也没有名字,后面祭祀的子孙只好将他认定为秦伯公。
我们严重怀疑养马家的孩子不上学。当然也可能是刚刚成家,百业待兴,自是要先完成物质建设,然后才能有时间精力注重文明建设。
到了曾孙这辈,秦人应该是开始想到要学习了,但是战争来了,于是,取名字这事又耽搁了。
周:你取个名字要费很多时间吗?
秦:取了也没什么用!
周:谁说,我要你来做官啊!没有名字以后怎么叫你?
秦:真的?那就叫秦仲吧!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能说秦前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资料十分匮乏,从这一点上看,秦人先祖们的创业得有多么艰辛,哪里能隔壁富二代邻居晋国相比,一诞生就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有哥哥的庇护,国家的基本要素很快就能一应俱全。秦人是白手起家,什么都要自己去探索,去专研。估计连只笔都没有,好不容易有只笔吧,又找不到能用笔的人。
但秦仲是真的去做了周的大夫。在他作为秦的首领21年后,继位四年的周宣王发现,因为老爸周厉王的过失造成了国家混乱,矛盾和问题很多,尤其是“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边境很不稳定。西戎太厉害了,需要找个人去克制一下。
于是,秦仲就变成周大夫秦仲。
后来人叫他仲,那他应该是次子,上面有个哥哥。
对一个偏远山区农村来的小伙子来说,“大夫”的职务和称号肯定不是随便就可以获得的。隔壁官二代邻居出一份努力(甚至不用努力),你要用十倍,而且还要带着血,冒着杀头的风险。
机会来自西周的暴君,周厉王姬胡。他很厉害,也很严厉,他的凶狠使得南边的楚国自动取消了“称王”。他喜欢对外发动战争,使得国家经济衰退,物质匮乏。当时又没有什么经济学家为他出谋划策,他自己想到垄断山林川泽的开发经营权。点子是很先进,可惜他太逞能了,居然自己干,没有搞个XX工作小组做缓冲区。结果贵族们愤怒了,怒火就直接烧到他屁股。贵族煽动国人造反,把他赶跑了。
后来的秦国估计看到这个案例,所以变革的时候,让商鞅在前面干,等到大家不满意了,只要把商鞅杀了就可以,秦王还是秦王。可惜,那个时候的周王朝政治还没有到达这种权谋的水平,结果是没有任何挡箭牌的周厉王自己就直接被赶到(逃到)彘地。而被打击的西戎群体也乘机就开始反击,报复性地把周王朝打的落花流水,其中在边陲的秦国首当其冲,受到重创。
所以,继位的周宣王姬静要肃清西戎的祸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国,一来是秦国地处边陲,一直都跟西戎打交道,比较熟悉他们的战法。二来是这次秦国的大骆部落受到了重创,等于秦嬴自己也种下了对西戎的仇恨。周宣王就任命秦仲为大夫,这个大夫的主要工作就是打西戎,不是在机关开会上班的大夫,而是外出挂项目,搞征地、搞拆迁(鼓励强拆),任务明确的职业大夫。
这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对于秦人来说,反正我都要打,现在还多一个大夫的职务。对于周王朝来说,给与一个便宜的职位(反正我这里多的是),顺水人情,名正言顺,让秦人对我感恩戴德,更加忠诚卖力地守护边境。
“大夫”的官职不高,但至少是进了京城。对于别的诸侯国来说,做大夫根本没有什么意思,京城里的那些东西见多了,而且许多玩样,自己的国家也有。但是对于这个农村小伙子秦仲来说,京城让他大开眼界。
秦仲取得“大夫”的职务,并在周的帮助下很快就健全了诸如车马、礼乐和服侍臣子、管理机构等诸侯王该有的基础元素。自此,身为周附属国的秦国终于找到了诸侯国的感觉。
秦仲为此十分激动。很快就把这份激动表现在战场上。有时候化悲痛为力量,有时候化激动为力量,怀里揣着印有周大夫名片的秦仲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对西戎进行了不间断地反击,直到自己被西戎被打死。过程很励志,但结局很倒鸡汤,不过没事,愚公都可以移山,因为有子子孙孙吗,秦仲死了,儿子嬴其来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拆迁事业前赴后继。

庄公子承父业
此前,往返秦与周的秦仲,很快就学会了按照中原诸侯国的模式回家装修置办家具。因为大夫这个职位,给予了秦可以开展外交的身份平台,使他可以摆脱秦四代以来,只是单纯面对西戎形成的狭隘视觉。接触了文明,提升对国家建设的认识。
至少,他已经学会给儿子取名字,并叫人记载下来,可以流传到后世去。他的儿子,叫其,即秦庄公。
秦仲战死后,儿子秦庄公继位。
插播一句,15年后郑国成立。郑国一成立就马上进入强国行列,看到为了几个馒头而拼尽四五代人性命的秦国,郑国呵呵路过。因为郑国是典型的官二代,开国之君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姬友。
衔玉出生的郑国自然是周朝的好基友(姬友)。
这就是贫二代和富二代之间活生生的对比。
不对比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因为秦庄公有自己的生活意义,那就打西戎,继续打西戎。
西戎:你妹!没完了!
好不容易把那个不要命的秦仲打死了,本以为可以消停一段时间,结果却换来一个不但不要命,还横,还牛,还有名字的秦庄公嬴其。
【西戎】戎狄只是一个统称,就像现在说“坏人”一样,西戎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国家或者部落,而是一堆甚至没有任何关系的部落的统称。他们被共用一个名字,西戎(中原给他们取的)。那些部落可能有几十个,几百个,他们各有各的语言、风俗、首领、信仰等,但是因为没有文字流传,也很少与中原联系。双方基本不来往交流,也不登记注册,所以在我们中原人看来,就统统归结为野蛮人,戎人。在秦国对西戎几百的作战历史看,好像戎狄跟病毒似得,不断蔓延打不完,实际上打了一个又一个部落。
当然,后来也有中原文化(文人)对这些民族做了稍微的区分,但取的名字仍旧有归类概念的痕迹,如犬戎,戎狄,白狄,赤狄等等,实际意义也不大。不能因此说人家就是养狗,或者长得白,长得红【72】
鉴于秦仲拼死在打击戎狄战场上,这事有点因公殉职的性质,周宣王感到振奋和同情,就召见了秦仲的五个儿子。宣王很满意秦的努力和付出,继续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同时鼓鼓劲,肯定你爸的成绩并希望你们能继往开来,再接再砺立新功。王的召见是一种荣耀,荣耀的背后一般还会包含着物质刺激之类的赏赐。这次也一样,周宣王不但给予精神的鼓励,更重要还给了实实在在的干货,七千精兵。
估计是秦国的士兵在秦仲被杀的那场仗义伤亡太大,需要补充兵源。既然秦能损失大,那戎肯定也损失很大。现在周王朝又给他7000士兵补血,完全可以对西戎再来一次致命的扫荡。
的确,此时早已饱受秦国之苦的西戎看到的秦庄公就像开了挂的天神。嬴其一战就解决了西戎,而且得到了大片土地。
周宣王很高兴,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就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大骆之族前面被西戎重创并占领,现在算是重新夺回来。
自此,秦国开始被中原诸侯关注。
那时候的关注不扫二维码,一般是就在聚会中面对面讨论。在诸侯们聊天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喜欢说道,西边出现了一个不要命的新诸侯,然后再把自己知道的一碗煮成一锅,添油加醋,口口是道,表现力十足。就跟我们年轻时候聊古惑仔陈浩南一样。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襄公和亲
秦庄公在为44年后去世,秦襄公嬴开继位。嬴开也是次子,上面有个哥哥叫世父。(同理,应该叫世,后人祭拜他才称为世父)据说世父因为自己的爷爷秦仲被西戎杀了,发誓要报仇,所以他只想带兵去打西戎,不想做秦君。这样,秦公的位置就轮到了弟弟嬴开。
但是,世父去打西戎,一下子就被西戎俘虏了。而另一面,襄公的妹妹却嫁给了西戎。
秦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两家创新性地开展了和亲外交后,立即改善了秦国和西戎的敌对关系,世父也被放了回来。(但又有说是在其嫁妹妹后,守城被俘虏,然后做了一年西戎客人后才回到秦国。)
这个故事现在想起来有点扯。扯淡从世父开始。现在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人,高考前信誓旦旦说非清华北大不上,可是等他出了考场,出来的成绩告诉他离二本还有一段距离。某人说自己被某个女人抛去了,悲痛欲绝,发誓终身不娶,但是第二年你就收到了他的结婚喜帖,还说去年自己是年少无知。
故事说世父连王位都不要,雄纠纠、气昂昂地要去打西戎,然后剧情居然这么残忍的无弧度就转弯了?事情或许真有这样的事实,但像这样的事为什么会被记下来?记下来是用来羞辱他,还是羞辱秦国?一个发誓要为爷爷报仇的血性哥哥居然会对比出现一个这么冷静的弟弟,想到用和亲这种妥协的政策。关键是这个“和亲”是嫁我妹,而不是娶你妹。要知道弟弟的王位都是哥哥让的,弟弟用这样的方式换哥哥回去,那哥哥回去后如何面对大家?
你想气死哥哥还是想羞死哥哥?
所以,一种可能是弟弟嬴开夺了王位,哥哥世父被逼出奔,但是秦国没有和中原国家正常往来,不知道流亡公子原来是可以到处借宿。所以不知退路的哥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对面的西戎。而被夺取权力的世父肯定没有多少兵马,所以,被父亲秦庄公打到元气大伤的西戎还能轻易打败世父(活抓比打死更难)。但被活抓的世父似乎也并不是过得很惨的囚牢俘虏。
如果说世父打西戎真是因为要报自己的祖父秦仲被杀的仇恨,也说不通,因为很少有孙子去报爷爷的仇?更重要是,关于你爷爷的仇,你爸第二年不是就在周宣王7000士兵的帮助下早就报了吗?而且此后还继续打了几十年,这个仇应该都报烂了吧?所以,这个理由实在牵强。
估计是嬴开听说哥哥去西戎那边还有点同化戎狄的意思,担心世父会在那边壮大起来,对自己产生危害,于是就想要和西戎谈判。说大家和好吧,你把我哥哥放回来。这样一来是少了隐患,二来还可以会借此获得好名声,并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
另一种可能是庄公打了几十年西戎,似乎打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国的人口太少了,打下来的土地守不住,没过多久又会被另一些戎的部落占领,所以打西戎变成打不完西戎。于是他就想着要不和平一段时间,先把因为战争打到穷得叮当响的秦国复苏起来再说。然后盘算一下自己那几个儿子,次子嬴开比长子世更加合适做这个事情。在战争中长大的世就是个战争狂,根本不会理解不打西戎的苦心和意义。所以,秦庄公就选择了嬴开。而不肯领会领导意图的世父凭借着嬴秦的血性说你给我多少人我都可以打他们,然后就夹杂着被剥夺继承权的赌气擅自干到西戎去,自然就被俘虏了。继位的嬴开与戎人丰王实行和亲,实际也是贯彻父亲遗志的做法,所以在秦国上下没什么反对。否则你和老爸的国策变化这么大,还变得这么快,万一惹得老秦人不爽了,估计自己的政权都不保。同样,另一边饱受战争之苦的的戎人也愿意和谈,就把世父放了回来。
从名字上看,世父,没有被后世称为嬴世,说明很可能被剥夺了嬴姓该有的一些权力,但是后来又被肯定(恢复)了地位(原来人家的出身搁那摆着,长子),所以后人祭拜的灵位才有世父的父字。此中变化说明有一种关键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秦襄公对这个哥哥的复杂感情。他拿了哥哥什么,又感觉欠哥哥什么。而哥哥肯定也还立过什么功劳,不然被俘虏这一件事情怎能被列入祭拜的父行列。
诸侯里没有继位的哥哥多了去,凭什么你赢世,还有父的牌位?
通过和亲解决了西戎的问题后,和平的外部环境让秦襄公开始有空着手整治内政了。这是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谁也不知道,也许什么时候又可能突然结束了,又要打,所以襄公必须抓紧时间。

襄公救东周
第二年,秦襄公就马上搞了一个大动作,迁都。
当然,迁都这只是好听的说法。有家当的人家叫搬家,你一个租户,也就是换个地方放行李箱而已。所以,穷光蛋的秦国其实经常搬家,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家当少,好搬。要搁在现在,你迁个都试试?所以对那时候的秦人来说,与其叫搬家,不如说搬办公室。但是经常搬家也可反推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一直在发展。他们不留恋安逸的故土,而是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寻找最适合的位置。这一次,他们从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迁到汧邑(念千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通过看地图来判断,这次他应该是想更靠近周王朝,想进一步交流学习中原文化。
中原的天才是郎朗的天。
这一伟大的决策五年后就获得了回报。摇摇欲坠的周王朝,在幽王夫妇的努力下,终于体力不支。申国,又是这个申国,借兵迎来了犬戎把镐京围了,西周至此灭亡。
因为迁都,使得秦国接近了周王朝,秦襄王很快就获得了这个消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就带兵去镐京救驾。一同赶来的还有卫国、郑国、晋国。大家一起把犬戎赶出了京师,并迎立了幽王的儿子周平王。
注意:卫国、郑国、晋国三国都是皇亲国戚,爵位高,财产丰。不是说“多难兴邦”吗?那大难之前,救国就不分贵贱了,所以参加救援,和这些传统贵族在一起,平起平坐,商议国事,无形中提高了秦国的地位。
周平王很意外,也很开心,决定赏赐给秦国点什么,但是此时的周王朝被犬戎洗劫一空,比秦还穷。
关键是人家秦国还继续主动承担了周平王迁都的搬家工作,毕竟这项工作自己刚刚做,比较熟悉。而且,此时周王朝的资产估计一个行李箱都装不满。所以与其说搬家,倒不如说是搬人。等到了新都洛阳,秦襄公又慷慨的地留下几头牛,并还送来不少生活必须品。
刚刚继位的周平王彻底被感到了,“就这样被你征服”。
看看人家,还是我们的异姓,竟能如此尽心尽力地雪中送炭,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他点什么?谁也不许拦我。但钱是没有了,那就给政策吧。
周平王说,我现在搬到了洛阳,原来岐山、丰山以西的地方被犬戎抢占了不少,只要你能夺回来多少,都给你。
要知道,打败了周幽王的犬戎此时的实力也十分强劲。那些在西边的戎狄也因为秦国的和亲政策,一样得到了恢复,所以此刻你把这些空头支票拿去送人,估计很多围观群众都看不下去了。
周平王也是觉得过意不去,就又准备了另一份厚礼。这是真厚礼,对秦国很值钱,但周王却不用花钱,那就是诸侯,封侯。
自此,立国一百多年,经过六代人奋斗的秦国,在拿到身份证后,这个农村山区小伙子又办理了VIP卡,终于可以和郑国这些天生城里人一起坐下来,喝咖啡,谈艺术。
咖啡很苦,但是秦襄公非常感动。他当即表态一定要把这个该死的混账王八蛋犬戎打死,为老周报仇。一定要艺术人生。
于是,由他一手造就的秦戎和平局面,又由他破坏了。岐山那些地方都是好地方,以前你就算想要也不能要,你打仗的目的似乎就是打人,但是现在,有了周王朝的刺激政策后,秦襄公认为我们对战争的理解也要开始转变,我们打仗是为了打地盘。
那一夜,回到秦国的秦襄公激动得睡不觉,立即召开会议,宣布我们已经过了为生存而战的第一阶段,现在是到了为发展而战的第二阶段。
有什么区别?有啊,以前要杀人,现在如果杀不了,只要把他们赶跑就可以了。而且,赶跑比杀人的成功率高多了。
抱着这份美丽的梦想,秦襄公祭拜了自己的父亲,告诉他我的战略又要再变一下了,我们不按传统打那边的西戎部落,现在要开始打岐山这边的西戎部落。
岁月是不等人的,多等一年,西戎就会多生一年的根,以后会越来越难打。那可是我们的地盘啊!
在天有灵的秦庄公估计是答应了。我猜此时要是还没死的哥哥世肯定又投入了战争,并立了功,这样才会有后来的世父。
只是,岁月真的不等人。6年之间,秦襄公确实有打下过岐山,但是又被戎夺回去。正当他要继续死磕的时候,自己却在出征的路上病死了。
秦襄公:等等,我说的死磕是先磕后死,是一磕就死。
没事,你死了也可以一样磕,因为你还有儿子。
这样算来,秦非子是开了赢秦,秦襄公才是开了秦国。
如果周王朝有召开天下年会,就像现在的两会一样。那这些年来,秦人是从会议的听说人员(群众),到会议的工作人员(秦非子),再到会议列席人员(秦仲大夫),直到现在变成了会议参会人员(诸侯)。步步都是坎,步步都是泪啊!好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变诸侯。
但是,天下纷争的年代,诸侯也非一劳永逸,诸侯家搞不好也会没有余粮啊!
没事,我秦襄公死了,儿子继续上,种粮,收粮,抢粮去。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四十八、几辈人的励精图治
秦襄公的最大缺点就是短命,只在位12年。而且还可能是个有强迫症的人。12年里,其中6年是西周,6年是东周,一碗水端平的样子。如果只是喝茶聊天,12年也算不少了,但是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秦国来说,老天给嬴开这样杰出政治家的时间就太少了。哪怕13年也好,多一年是一年。
好在秦国的血脉热涨,继位的秦文公也是一位政治才能高于军事才能的君王。春秋诸侯时期,军事是基础,能保障你不被灭亡,但是只有政治才能使你发育壮大,变成一个真正的国家。
这也是秦国的可怕之处,他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总能用武力弄来一个虚的帽子,然后再用文治变成实的成绩。上一次是大夫的称号,这一次是诸侯的分封。

秦文公置办家业
和自己的老爸比起来,秦文公有个突出的优点,长寿。他在位50年,不但活过了老子,还活过了儿子(太子等不到他去世,自己先嗝屁了,结果继他位的是孙子)。但这人好像经不起表扬,因为马上又要说到他不如自己父亲的一项,就是他又找不到名字了。一定不是他没名字,是我们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后世给这个找不到的秦公谥号为文公,说明在确认他功绩的时候,突出了其文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他就不武了。有些学霸去参加国际数学竞赛回来,大家都说他是数学大咖,但是人家的语文也一样是全班第一,只是在全国第一的数学面前,语文就不用提了,没意思。语文,只好悄悄路过了。
秦文公应该也属于这样的例子。在他继位的第16年头,终于带领秦国拿下了岐山,成功套出了22年前周王朝的空头支票。而且由于实力太强,惯性太大,一冲起来根本停不下来,所以打了岐山以西,又打了岐山以东,但是文公讲道理,他说要把西戎赶跑就一定要赶跑,他老爸说岐山以西是秦国,那打下以东的就直接送(还)给了周王朝。能打出这样的成绩,保持这样的风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秦国的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原来秦襄公时代,穷得叮当响的秦国每打赢一场胜仗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不小心就是惨胜。你说你吃不饱去打仗,当然幸苦了。
秦文公先用15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了战场之外的其他事情。战场其实只是战争的最后一个环节,还有许多其他的要素,如果你把其他的要素,如兵源、后勤、训练等都搞上去了,战场就变得很简单。记得当年我们准备修长江三峡大坝的时候,据说要花上千亿的钱,对当时的政府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数字,是一个天大的工程,所以此前的论证又论证,还在全国人大上讨论,最后终于通过。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完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你说一个几百亿的项目,一个省自己就定了,几千亿的项目国家部委也就定了,一年下来所有的固定投资都好几万亿了,你还好意思再说什么?
这是实力的变化。秦文公用自己的智慧加努力把一个虚拟的诸侯国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诸侯国,强国。在一个强诸侯国面前,那些没有什么机构设置,还属于原始部落类型的西戎自然不堪一击。这之后,秦国打西戎的战争开始变成胜多而败少,而且胜利不再是惨胜,是灭你国,灭你种。
这是秦文公的功劳,我们看不见但是秦的后来人却一直在用、在享受他的成果。在我们传统的文艺文学作品里,出彩的表现一般都留给最后发力者,整出一个风光场面,不是说此前那些在背后默默无闻付出的角色不重要,实在是这些工作太单调、重复没有看点,缺乏张力,所以常常被忽略。但事实常常是,这些没有看点的付出和积累就基本决定了事态最后的走向,真正战场上,留给英雄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机会其实不多。(主要是靠文学意淫)
你看NBA球赛,最后一球定胜负的关键球是很好看,但是对于真正强队来说,人家三节就奠定了胜局,根本不需要什么关键球。球迷津津乐道的几秒得几分,然后就说人家牛,球星厉害,这其实有点片面。你说邓肯这种人,他需要关键球来证明吗?
所以真正的历史总是要被加工后,才能成为吸引眼球的影视,还要配上演员表现到位的表情和语言,以及十分煽情的背景音乐。
实际上,最是默默无闻奉献的群体是人民,但他们在影视剧里没有戏份,对应就是群众演员。
所以说,是人民创作了历史。意思是人民确定了历史的基本走向。基本的,不是每一步。
文公老爸襄公在获得诸侯国名分后,最重要的功勋就是建国。就像盖框架结构的房子一样,搭完主体之后,剩下就是堵墙和装修,这些活才耗功,但是外行的人却不一定看出来。
春秋初期,那是时候大多数国家都不大,而且不论大小,其实都可以搞出个五脏俱全,建立一套机构完善的诸侯国。所以,秦襄公来不及做的事,秦文公都要用心铺开。补课,赶紧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这就是秦文公继位后,不急于打西戎,抢岐山的重要原因。
内政、内政、内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一年过去了!感谢本版块为数不多的读者您的支持!祝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重大项目
城市人一有钱就买楼,农村人一有钱就盖房,没毛病。
所以,秦文公第一步是要筑城。城市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城市建好了,对外可以防御,对内可以搞好管理,可以完善政府机构。原先的秦国当然也有城市,但是忙于打仗,没有多少钱,也没多少心思花在城市建设上,而且由于缺乏与中原的交流,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搞城市。城墙要多高?马路要多宽?一堆问题呢。
关键是修建城市,还耗钱。
对于习惯征战的秦国来说,盖楼做包工头是一项新业务。所以,文公要想着如何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让大家赞同你花钱,不会有怨言,不会不团结。要知道,修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贵族们笼络进来,如果因为这事反而搞得大家不团结,不愉快,那就本末倒置了。
如何让大家都同意这个决定?文公也是费了不少周折。记载说,文公三年,他带着七百名士兵去东边打猎。打猎这算什么屁事?就跟我们现在去打篮球,去健身房一样,你把国家大事当做个人日记吗?所以很可能是去考察别人家的城市建设。假装去邻居家喝茶,其实就是去看人家这么盖楼的。因为东边有老诸侯国,如晋国,他们有先进的经验。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去偷偷考察地方。果然,挂名猎队不久就在汧水、渭水的会合处找到了一个好地方。
接下来才是想办法让大家同意在这里盖楼筑城。文公想了一个办法,占卜!这样吧,大家也不要跟我争了,我们问鬼神吧,看天意!占卜的结果是大吉,卜词说如果在这里建城,秦的子孙就能受到神灵的庇佑。
那就搞啊!神都这么明确了!我们还能拒绝神的好意?
这个位置应该是在他老爸迁都汧邑的附近,估计是老爸匆忙迁过去后,但是没有修好,没装修吧,所以文公继位前些年,其实还是住在西垂。
这大概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吧。秦文公采用类似的“鬼办法”,找人找钱找支持,在秦国的大地上建立了不少城池,可大可小。这样,打下来的土地终于被固化了。秦国彻底摆脱了与西戎一样走走停停,抢来抢去的低级生存模式。
为了筑城,办法这么多,戏份这么足,文公的名字应该叫建国。嬴建国吧!
城池建好了,办公场所有了,后面就是管理水平的问题了。文公按照东边诸侯国的模式,也设立百官(不是一百个,没那么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设立了史官,开始专门记录秦国自己的事情。这么多年光顾着打打杀杀了,现在要开始设立各种管理机构,要教化老百姓除杀人外,还要会盖房子,还要兴修水利,会种地,搞生产,搞创作,百官不一定要,但是百业是必须的。
经过一番努力,秦终于像个国了!和隔壁邻居(晋)比起来,无非你的好一点,多一点而已。当然,如果这俩个“一点”拿出来一比,还是很可怕。改革提升后的秦虽然对西戎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对比东方,尤其是晋国,他还只是个学生。此后几百年,秦都被晋压制着,直到人家三家分晋后,一个赵或者一个魏还是能搞得你喘不过气来。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在成熟的机制体制下,人才辈出。
就像现在西部和东部的发展差异,实际上广东有的,重庆四川也都有,但是人才、资金等先发优势的诱导因素下,广东的经济实力就抛开了你四川重庆几条街了。
所以,体制机制很重要,都有了还要拼好坏,优劣,先后。
不过,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秦文公已经为秦国交出了一份彪炳史册的成绩单。
现在,公司的办公地点有了,管理机构有了,还缺什么?企业文化。这个好难啊!但是只要找到灵感了,就会变得好容易。
文公为什么叫文不叫武?我不是浪得虚名的!

精神文明建设
文公先做一个梦。因为梦的可塑性极强,还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一直以来都是帝王居家旅行,装神弄鬼的必备良药。
有一天,文公说他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一直垂下来,头在地上,嘴巴一直伸到鄜城(念夫,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一带的田野中。就问史敦(估计是一个占卜师之类,属于公认知识比较全面的人)。史敦说这是一个好兆头,连接天地的黄蛇,意味着我们秦国已经得到了上天的恩惠,我们要赶紧祭拜。秦文公于是下令建立鄜畤(念夫治,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因建于鄜城,故称鄜畤),用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世人,我们传说的那个五帝之一的祖宗(颛顼)显灵了,秦国一定很有前途,大家放心跟我干吧。
你们看,我们公司受到了北京方面的关注,前途无量,上市不在话下,你们可以好好干。
然后,文公再修一座庙。
有一次,秦文公在陈仓游猎,途经北阪城时,得到一块名为“陈宝”(名字可以随便取,但是最好大气一点)的石头,十分特别,颜色像肝脏一样。秦文公立即感觉到里面有文章,至少可以做文章,于是就命人在北阪城修建陈宝祠,还特意上了一头牲畜祭祀。我们秦国出现宝物了,很有可能是九年前那条(梦中)黄蛇吐在这里的。不久,在陈宝祠的东南方向,居然晴天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野鸡都跟随着鸣叫,因此称作“鸡鸣神”。大晴天打雷其实也不奇怪,至于公鸡白天打鸣也是常有的事。但这些事组合在一起后,就看你的功力,功力在定义和宣传上。
“鸡鸣神”事件就顺理成章被界定为上次那个梦的有力补充,毕竟梦只有我一个人有感知,现在终于可以给你一个更直观的事物来再次证明。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既然我都信了,你们还不信?
当然信。
于是,“当然信”的热心网友又帮忙传出一个故事(要不这么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秦国原来有一座祠堂,叫怒特祠,光听名字都知道是不好惹的主。祠堂边上长着一棵梓树。不知道为什么,秦文公要派人去砍伐这棵梓树,可能是这颗树老是出一些“幺蛾子”。但是,在砍伐的时候,大晴天突然就狂风暴雨,而且奇怪的是,树上的创口随即合拢,砍了一整天也没有把它砍断。估计就算求救“光头强”来也没什么好办法。当然那个时候还是青铜时代,砍树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文公就增派士兵,人多力量大,拿着斧头的人多达四十个,但还是砍不断。士兵们疲倦了,便要回去休息,其中有一个人因为发力过猛,伤到脚,不能走路,只好躺在树下休息。迷糊中,他听见有鬼对树神说:“你与秦人对攻战得很辛劳吧?”树神说:“哪里算得上辛劳?我这不是轻而易举吗?”鬼说:“文公一定不肯罢休,怎么办?”树神回答;“他能把我怎么样呢?”鬼说:“文公如果派三百个人披散着头发(这是跳鬼神舞常用的发型),用大红丝线绕住树干,穿着赤褐色的衣服,撒着灰来砍你,你能什么对抗?”树神便哑口无言。第二天,伤到脚的这个士兵便把梦中听到的话告诉秦文公。
虽然故事这么扯淡,但也是因为扯淡得够可以,所以秦文公就愿意这样做(理智说谎也不敢说这么离谱的故事)。他就派士兵们都穿上赤褐色衣服,去砍,看到创口一砍出,紧跟着就用灰撒上。结果树真被砍断了。还不止,树中居然有一头青牛跳出来,奔跑着进入丰水中。
不久,青牛又从丰水中跑出来,秦文公就派骑兵击杀它,青牛很猛,大家都没有办法击杀。但是有个骑兵摔到地上后重新爬上马,他的发髻散开了,便披着头发去追它(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杀伤力的发型),青牛就害怕他,于是又逃进丰水中,再也不敢出来。
这个故事很传神,有力地说明了秦文公是有神灵帮助的人,秦国是受到神鬼的庇佑。另一个方面,青牛代表的邪恶势力也被文公杀死了(征服了),那秦国人民还不得幸福生活下去了?现在我们秦国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神灵关注。
同时,也要说明我们文公不是普通人,至少是帝王级别(起步价)。那秦国不是大有希望?所以大家就安心留下来跟着秦公干吧!穷点怕什么?暂时的!
公司现在是没什么钱,但是面对几乎注定的似锦前程,大家还有什么理由想跳槽呢?
原来嬴姓对秦来说,只是图腾,经过这些年的战争,人口迁移,其中还有许多非嬴姓部落加入,所以光靠一个关于祖先血脉的故事是不够,不能完全凝聚国人。于是,秦文公通过修城,置官,画鬼等一套组合的治国理政措施后,秦国终于通过“国家”这个组织机构的凝聚力把嬴人转变(升级)为秦人。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伟大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以至于秦文公都没有时间去世(死),结果自己的太子“熬”不过,先死了。等到两年后,文公去世,太子的太子,才9岁的嬴立继位。
文公的努力让秦国跨越式进步,文公的寿命让嬴立跨越式继位。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秦宪公能打也能生
宪公嬴立继位的时候才9岁,估计还没有发育好。但是已经继承了秦人的血性,一上台就来戏,马上开始了对外作战。没发育也没事,我们可以边打边发育吗。反正,这个时期只要是秦国的事,不管什么,都可以记在你的头上,谁叫你是王。领导负责制。
何况这些还都是可以炫耀的事。
按照传统,我们秦人仍旧是打西戎。但是现在不同以往,因为现在我们有史官了,就可以记录这是什么事了,打谁,以后你们查阅资料就不用靠回忆了。
论行车记录仪的好处。
记载这次被尅的西戎部落叫亳戎。从字面上看,与安徽的亳州,不知道会不会有关系?我不是说字一样就一定要有关系,而是一个这么生僻的字,除了考试,在其他地方偶遇,总要习惯性浮想联翩。
戎狄部落取这个名字虽然难写难念,但是很好打。宪公继位第二年派兵去打亳戎,那个地方叫荡社,一打就胜利。然后就再接再砺,趁热打铁,第二年(宪公继位第三年)再打一次,这个亳主跑了。秦国就占领了荡社。
后来有个秦王叫嬴荡,应该有这个渊源吧。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应该是沾了文公苦心孤诣五十年内务建设的光。但是小孩子可能误会了,以为自己真的有如神助。关于那些神鬼,文公本是用来糊弄老百姓,想不到自己孙子比老百姓还信。
不久,秦国听说芮国出事了,国君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因为厌恶芮伯万的宠姬太多,将芮伯万赶出芮国,芮伯万便到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居住。那这个国家不是无主了?于是,宪公就派兵去打芮国,谁知道这个没有国君的芮国布兵打仗居然井井有条,把秦兵打败了。
大意了!你以为人家现在没有君主,没孤儿只有寡母,好欺负?其实人家还有一个能把儿子赶出去的母亲,这女人得有多凶悍啊?这个儿子可是国君。嗯,妈妈不发威,你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母系社会!
还好,在秦国打败战,没面子的时候,周王朝及时出手,派兵帮助秦国到魏国把芮伯万给拘留。
芮伯万:我招谁惹谁?谁都不爱我!?
这倒霉催的芮伯万,多娶几个老婆很正常吗!搞得妈妈不爱,周朝“爸爸”不爱的。怎么世道啊?
插播一句:芮国后来还是被秦穆公灭了,估计那时候那个强悍的母亲芮姜已经去世了。
在喊打喊杀中,秦宪公也长大了,只是寿命也到为了,21岁那年,秦军再次攻打荡部落,又夺取了其中一块地,但是这年,秦宪公生了一场病,居然没有好起来,直接去世了。
这是短暂的一生,比起他的父亲,可能算长,但是比起他爷爷那就差远了。所以他能立的功劳就变得十分有限。而且,在灭西戎的传统活动中,亳荡这种部落级别的国,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其实他的最大亮点是给秦国生了三个君王。
虽然他去世的时候才21岁,但是在加班加点日夜操劳的努力下,他三个有记载的儿子中,最小的都已经6岁了。就是继承他王位的秦曼。因为死于非命,所以也没有谥号,只说是秦出子。

弟弟先来
原来宪公在世的时候已经定好太子嬴说,但是因为自己突然(过早)去世,这个太子就被权臣抛弃了。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嬴说,拥立秦出子为国君。三个大庶长应该是相当于后来丞相级别的人物,那个叫三父,估计是嬴曼的三叔之类。当然,在权力面前,什么三叔四叔,都一样,三个权臣的意见都一样。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们想立一个年纪小的君王,那样好控制。但是此时嬴曼的两个哥哥,最大的太子估计也就只有8岁左右,哪里会不好控制?
那个新设立的史官这一次是不是失职了?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下这样的一个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这个结果其实也已经够能说明问题了。
秦文公按照东边诸侯的模式建设(改造)秦国,让秦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诸侯国。秦人享受着“国家”这个政治组织带来的高效与强大之余,也要面对国家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争夺。
【权力形成】如果只是一个部落,或者举例说土匪吧,不管你的人数有很多,实力有多强,你们的事务毕竟是单调,每天除了打猎吃肉,杀人逃命之类的,剩下的也没什么了。首领自己一个人就有可以处理全部事务的能力,再加上地位带来的已经固化的威信,这个部落的权力基本就都集中在土匪头这里了。如果部落又出现新的牛人,也只能安心做好你的部下,如果矛盾激化了,也可能直接杀了你,夺取部落首领。“谁强谁就上”,首领的位置简单、暴力,安全性不高,但是稳定性高。你要么是,要么不是,很少说,有土匪傀儡之类的隐患。
但等你的部落升级为国家后,人数变很多,量变到质变,国家的事务也会增加很多。作为君王不可能什么事都做主,要有人帮助你。你为了巩固地位,提升效率,会设计出许多的制度,产生许多机构。典型的人就是丞相。
在部落时代,普通人可能一个月才有需要“上面”处理的事;在国家时代,普通人每天都需要找“上面”处理。这样管理、处理这些事务的人就容易上升他的个人威望。新的权力内容出现后,就相应地出现新的权臣。部落时代,只有相当于皇权的首领;国家时代,就会出现皇权和相权。不是谁夺走了谁的权力,而是权力这块蛋糕做大了。
不管怎么说,皇权都比部落的首领权大的多。但是现在他失去了唯一性。在部落里,大家只有听你的;但是在国家里,因为事务接触,一部分人在心里也会对丞相产生了权力崇拜。换句话说,国家里,普通人听你国王的,但也会听丞相。尤其是国王死后,新王未立,皇权消失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就更可能听从丞相。这个时候丞相对于“立谁不立谁”就有很大的权力空间。【73】
秦宪公年幼继位,许多国事,包括最重要的带兵打战,肯定只能依托各位大臣,这样秦国就加快形成第一批有权力的官僚集团。所以,得到权力的三庶长再经过12年的磨砺,终于羽翼丰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威信。
现在秦国也开始像中原国家那样,发生了权臣立君的政变,说明秦国的官僚成熟了。现在,秦国的国君要开始学会面对新现状,即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后,除了学会打仗后,还要学会权谋。
时代不一样了,体育兵也要认真学习文化课了。
但是秦曼小朋友根本来不及学习, 6岁就稀里糊涂地登位秦公,在12岁那年,不知道哪里得罪谁了,又稀里糊涂地被那三个大庶长杀了。这肯定是大人们在背后的斗争结果,但因为没有记载,我们也不能像讨论其他国家的政变那样说三道四,判断是非了。从这点看,秦国的史官地位或许还不是很高,居然没有记载,或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内幕,或者记载了被销毁。也可能是后来失传,也可能是司马迁不想杜撰了(我严重怀疑他在写春秋历史的时候,许多事情只是道听途说,并非真正看到各国的史书,要知道秦始皇焚书可不是白焚的)
弟弟来不及学习,好在哥哥来的及。杀掉秦曼后,这三个能左能右的大庶长又想到立秦前太子嬴说了。
这种为所欲为的感觉很爽。但是,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这个爽其实是酸爽。
因为嬴说有话要说。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武公哥哥很生猛
秦武公继位的时候已经十几岁了,按照当时人们的寿命,应该算是成年了。要知道他老爸在这个年龄,早就干了成年的事情(也就是那事,生孩子的事)。如果记载的时间没有错的话,父亲出生(秦宪公于前724年出生)到而自己继位(秦武公继位为前697年),这其中满打满算也就28年,父子两人一人分十几年。
史书有记载说,秦武公继位第一年就带兵出征,打一个叫彭戏的部落。难道他知道自己以后的谥号叫武?角色代入感这么强,一刻都停不下来,一上任就干“武”该干的事。
儿子能带兵打仗至少要发育过,父亲能生小孩也需要发育过,就这28年该怎么分?
秦宪公:你们研究这有意思吗?
秦武公:你们研究我爸这事有意思吗?
当然有,要不我这颗八卦的心该如何跳动?
好人郝建:都这个时候了,我也不想跟你较那一岁两岁的真,确实没意思。
总之,此时上台的秦说,绝对不是弟弟秦曼可以比,且不说一是自己年龄已经这么大了,懂的事也多;二是自己看见弟弟是如何上台下台,稀里糊涂一生,要引以为戒;三是自己亲身经历了被废又被激活,废太子能活下来就不易了,还有机会重新登位。秦说可不会傻到只是坐等无所事事,再测试一下自己的运气。
经过浴火重生的秦说完全超乎了三位大庶长的预料。三年后,通过亲自带兵打仗的秦武公,似乎已经有了自己的队伍,能够完全控制秦国局势了。政治上成熟了,就开始算情帐。
嬴说问,我那个傻弟弟当年到底是什么死的?
大家纷纷把手指指向了三位大庶长(此时,也可以称老庶长了)于是,秦武公以弗忌、威垒等人暗杀秦出子为由,将他们诛杀,并夷灭他们的三族。(那位三父可能在此前已经死去了)
原来秦国天天打仗,人口是很珍贵的资源,所以很少乱杀自己人。但是秦文公时期,为了建立完善的国家惩罚机制,就快速引进了中原“诛灭三族”的政策。所以,不要认为取名为“文”就想象成文质彬彬,带着眼镜弱不禁风的样子。这种人狠起来连他自己都怕。
这下我们似乎也理解了,为什么嬴说那么着急,一上来就要出去打仗,原来是要亲自带兵,获得兵权。
彭戏:那为什么选择我?
不只是会选择你,秦人已经选择了许多部落。大家慢慢来,想被灭国吗,大家都有机会。
搞定国内权力的秦武公,很快又把满腔热血撒到西部去。不久,秦国就先后征服或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还有小虢国,并设立县制以管理那些所得之地。此时,秦国的势力已经达到关中渭水流域,快接近中原了。
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叫武了吧?
还不止这些,对应秦文公引进了“株连三族”,不甘落后的秦武公居然开创了活人殉葬。
而且,为了这项惨绝人寰的制度,秦武公还先拔头筹,甘愿把自己作为“实验品”。他要求用66个活人为自己陪葬。只是他没有机会回来告诉我们那些人死去后,是不是真的能陪他在另一个世界。
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就认定这是你的一个污点。这一刻,西边的学生似乎走到了东边老师的前面。但是走偏了,走邪了。
但是好奇怪,不可一世的秦武公死后居然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自己的弟弟嬴嘉,即秦德公。

秦德公迁都生子
秦德公的继位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自己的哥哥秦武公嬴说主动让给你的,因为哥哥目睹了秦出子嬴曼小朋友上位的危险,所以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嬴白继位,而是让自己的弟弟来。这个结论可以用默认记载的反推论,因为记载并没有说到抢夺之类。没说就认为是没有了,也有可能记载丢失,而且人家的谥号叫德,应该不至于做出不道德的事。(当然,给他定谥号的工作是由他儿子秦宣公嬴恬主持,多少会有点照顾。)
另一个可能就是嬴白太子继位了,但是没几天就被嬴嘉叔叔轰下去了。
据说白公子居然分封在平阳。要知道平阳是当时秦国的首都,哪里有人把首都给封出去了?这是相当于送礼送老婆的程度。而且,第二年,秦德公才将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从这个记载看,有可能是秦嘉抢了侄儿的王位,但是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比如带着家当去别的地方,雍城,另立中央。结果他成功了,于是,原来嬴白所在的平阳就变成了伪政府了。
那么,秦德公又迁都了?
是的,因为有占卜说,如果建都在雍城,那子孙就可以到黄河去饮马了。意味着就可以继续扩张,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那就迁啊!
如果你掌握了话语权,你叫鬼神说什么,鬼神就会说什么,人民就会听到什么。很明显,秦德公掌握了话语权。
但真相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好在这里的真相也不是很重要,我们就接受人家是正规继位的说法。
文史有个好处就是,只要大家相信了那就是真的。
德公在位仅仅2年,所以这个“德”在他身上还来不及体现,至少没有机会完美体现。这个“德”更多的是体现了此时秦国的德。
秦德公时期,当时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这个梁伯就是梁国的国君,芮伯就是芮国的国君。(应该不是那个被宪公抓起来的“重婚犯”)这是两个国家来朝贺,意味着秦国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了,从原来的需要周王朝庇护变成现在有人找你庇护了。秦一直地处西部,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地偏人穷,就算有亲戚,也不会经常走动。如同农村孩子到城市,秦国人似乎还有一种自卑心理,而许多诸侯确实也瞧不起你。现在变了,居然有两个称伯爵的诸侯,其中一个还是姬姓(芮)来我家做客,并主动要求和我交朋友,希望我能照顾他。
秦国人民的自信心大涨。虽然我们还没实现从奴隶到将军,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摆脱了奴隶的心里束缚。
这一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追溯起来,其实应该是秦文公的对内文治和秦武公的对外打击,为秦国所积攒下来的威望,在这一刻破土发芽了。德公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这笔功劳就记在他头上了。
所以,就混到一个“德”的谥号。
(但史记又说是12年后的秦成公时期,这两个国家才来。这个也不重要了,有没有来比什么时候来重要的多)
当然,他个人也有亮点。古人很迷信,他就站出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祭三伏,用狗血来祭(后来,我们的词语中会说狗血剧情,不会说鸡血,难道和这个也有一定关系?),为广大老百姓求福祛病。
迷信活动可以算亮点,但得分肯定不高。他最大的得分点其实是如同他父亲那样,生了三个秦公。
是不是那段时期,秦国的天空飘着四个字“兄终弟及”?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四十九、穆公霸西
秦人经过9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一步步荆棘漫道,终于在秦穆公的时代,可以有能力、有机会与中原诸侯一起指点江山。
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考上大学,努力学习,找到工作,加班加点,落了户口,付了首付,现在终于可以和别人一起谈相亲的事了。

另一种霸
因为地处西边,秦的霸业与中原齐、晋的“尊王攘夷”霸业有明显区别。
针对尊王。秦表现的态度比谁都积极、都真心,因为很久以来,他的成立、庇护和发展都与周王朝分不开。所以,每次周王朝有难,秦人都会不遗余力出手相救。不同的是,因为中原诸侯的偏见,秦人想要借着周王的名义来“引导”其他诸侯的可能性很小,齐、晋是实力之下只缺这个理由。而秦的实力(军事、经济、身份)等都还不够,那旗帜给你就没那么有意义。
所以,秦不会为了旗号的尊王而尊王,他的尊王更多的目的就在周王本身。因为历史证明,秦的每一次尊王(勤王)都得到了周王切切实实的赏赐,虽然周已不如往常一样强大,但是对弱小的秦还是可以“哺育”几口。到了秦穆公,周的实力已经比不过秦了,这只小猫长大了,变成了老虎。但是因为地域的限制和身份的限制,这只老虎仍旧不会借周的名义去吓唬中原诸侯。秦对周的尊重和救助更多是因为感恩。这是他对尊王的理解。
【尊敬】所谓尊敬领导,有人是尊敬领导这个人,有人是尊敬领导这个位置。撇开对象不说,还有两种动机区别,一种是觉得领导就应该尊敬,大了说是制度,小了说是素质,所以他就对领导尊敬了,是抱着尊敬而尊敬;另一种人,根本没有人告诉他尊敬是什么回事,他是很本分地做事,按照礼仪规矩做事,等到事情结束了,大家回头讨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这样做就是尊敬领导。【74】
至于攘夷。对于齐和晋来说,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在中原混,很少去打夷,所以打一战就是要记录一下,好像是多大的功劳;而对于秦来说,秦一直都在打夷,打西戎啊!从建立秦开始,就一直这样,真是没什么好炫耀的,工作吗!吃饭,睡觉,打豆豆,很正常,职业道德而已!就好像那些知识女性干一回家务就要晒一下朋友圈,好像这是天大的事,但是对那些真正贤惠的姑娘来说,这个要晒起来,估计微信团队要加硬盘了。
既然不是按照“尊王攘夷”的标准来套,那秦穆公又为什么能被列入五霸?大概有几个理由,一是有影响,他辅助了晋国惠、怀、文三代君王,最后的晋文公重耳还称霸了,如同你的小弟,你的学生都评上院士了,你要是想参评个教授,自然比较容易。二是有实力,他对晋国的战争,在前期都是以胜利结束,体现了军事实力,后期在晋襄公时期连败两场,到了第三场后破釜沉舟获胜,是胜了霸王,又再一次体现了军事实力。三是有胸怀,他注重外交,对待战争也比较仁慈,没有赶尽杀绝,在殽之战之前,秦穆公对待晋应该是仁至义尽;四是有功绩,穆公早前和后期都对西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因为他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屏障,保护了周王朝,保护了中原诸侯免受到西戎的蔓延和侵扰。
这便是秦穆公的霸,实力霸西边,吞并征服了二十个戎国;印象霸东边,改变了秦在诸侯眼里的印象。

大哥宣公
前面一直都在说,专制制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权力更替(过渡)问题。老爸死了,儿子接,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这个方案能很好地消除叔叔们对王位的觊觎,但是容易招来儿子们的斗争。这还只是家庭内部矛盾,国家内部矛盾,这样的斗争条件算是简单了。
如果有权臣在,如果天下不是那么太平,更者如果有强大的外敌在,而儿子们常常会来不及成长,来不及成才,老爸就去世了。此时父子的政权过渡就很危险,容易被渗透进包括内部权臣之间的权力竞争,还有外敌入侵来分一杯。
所以有时候,帝国的王想来想去不得不采用“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方式。采用兄终弟及,肯定是自己的儿子还没不成熟,而弟弟已经成人,还比较成才,完全能压得住朝局,能抵御得住外敌。
弟弟可能会有很多弟弟,但绝对不是无数,所以“兄终弟及”传到没有弟弟了怎么办?只好又来“父死子继”。但此时的子一般来说,总是最后这个弟弟的儿子,前面不管有多少个哥哥的儿子也很难抢回来,毕竟老爸有现实优势。这样,对于第一个哥哥来说,是不是有点吃亏啊?是有亏,但是比起如果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是王位不保,就是国家不保来说,老哥哥老国王也只有两害择其轻而已。
但不管咋说,能够把王位交给弟弟,只要不是被迫,能主动传位,都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王者。
真正的政治家。
宣公作为德公的长子,宣公嬴恬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只做了两年王位的老爸德公。但因为有前面两位二伯大伯(秦出子和秦武公)合起来26年的在位时间,这样合计算起来,宣公继承王位的年纪应该也不小了。
年纪比较大(成年)继位,并且有老爸留下的政治基础,宣公很快就掌握了朝局政权,所以他的主张能够比较坚定被执行。
这个主张就是休战养息。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不凑周的热闹
那一年,隔壁邻居周王朝发生了内部动乱,喜欢养牛的王子颓发动了叛乱。当时,周惠王的叔叔王子颓联合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五个大臣政变叛乱失败后,逃到卫国,却在卫国的帮助下,成功逆袭,把惠王赶出周王朝都城,自己称王。
这是不和礼制的篡位。因为秦国比较近的缘故,周王朝这种政治八卦很快就传到了秦国。
秦国上下义愤填膺,一股“想做事、要做事”的热情瞬间点燃整个朝野。大家觉得,一来周王朝一直对秦国有恩惠,二来历史证明,只要去救周王朝,每次都能名利双收。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甚至都吩咐手下开始磨刀了。
但是,秦宣公说,不打。
五大臣为什么要帮助王子颓?因为周惠王很霸道地收回了他们的部分封地,用来做动物园。建设野生动物园,好像要提倡旅游业的样子,实际是被周惠王用做平时打猎用的休闲娱乐场所。
周惠王,你真会玩。
周朝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尤其是这次腐败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所以,比起喜欢搞野生动物散养的周惠王来说,五大臣的政治主张更倾向于那个喜欢搞人工圈养(养牛)的王子颓。至少人家不抢夺你的土地。
难道这是一场野化和驯化的冲突对话?如同开荒和退耕还林的哲学关系。
那卫国又为什么要帮助王子颓?卫惠公朔自己也是动乱来、动乱去才上来的卫侯,他的政敌公子黔牟在大臣拥簇下一度抢占了他的王位。虽然不久后他又抢回来,但公子黔牟就变成卫国的黑名单。关键是这个公子黔牟跑到外公周王朝去。而表弟周惠王收留了他。这严重伤害了周卫之间的感情,卫惠公的感情,居然收留我的敌人。
卫惠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相信(认定)造反有理,所以他就帮助王子颓打那个居然敢收留公子黔牟的人。虽然后人给他们都定了个“惠”字。看来一点也不惠。
所以,秦宣公觉得周惠王确实有做不对的地方。而且,他内心可能还觉得王子颓做王,对我们秦国也没有什么损害啊。
只要菜做的好吃,我不挑厨师。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秦国目前的实力也就在西戎这边能勉强吃得开,要掺和进中原那边的是非纠纷,就等于要公开与卫国、燕国等闹不愉快。
能不能让周王朝愉快还不知道,搞不好自己先和中原这些国家闹出不愉快。要知道,以前我们能为周王朝出兵打战,主要是帮他们打外敌,不是处理内部矛盾。打戎敌本来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的专业,没有这个命令,我们也要打,如果又有命令,还可以一举三得,打了戎,扩了地,还得赏赐(名,利益)。
如同现在一些政府机关,大家明明都是干本质工作,你上班,他也上班,但是一年下来他又是奖励又是先进,而你屁都没有。因为人家的工作对应上级部门喜欢搞评比啊,然后不管谁,在哪里立了功,只要在你辖区内,属于你的业务范围,那你就有份。
这些都是一举两得,但这次周朝的动乱却不一样,这次是家事,我们不专业啊。别说一举几得,搞不好什么得都没有,还举不起来。
谁知道他们叔侄俩水面和水底是不是一致?简单说,此次矛盾冲突与以前不同,有风险!很大的风险。
友情提醒:“中原有风险,踏进须谨慎”
如同你现在的机关单位突然增加了一项新的业务职能,那大家就要掂量一下,这个工作量大不大?会不会多给钱,多给人?好不好出成绩等等,会不会像以前那些定好的本职工作,那么舒服?还是搞不好就吃力不讨好呢。
秦宣公也拿起计算器一算,赔率不高,付出不小,所以决定不冒这个风险了。
关键,老大宣公一宣布,大家也不敢说什么。
那就作罢,但你不管,总要有人管。不久(第三年),同样经历政乱的郑厉公出手了,起兵联合某个虢国一起把周惠王再弄回了周王朝。王子颓也彻底颓废了(和五大夫一起被杀)。果然,郑国得到了周惠王的不少赏赐。
秦国朝野舆论:要是我们也去救了就好了。
秦宣公:郑卫至此蜜月结束,成为对敌!
秦国:还是要闷声发大财为妙!
晋国:别闷了,我知道你了!

秦晋冲突
秦国的地理位置,除了周这个邻居外,还有一个大邻居,晋国。此时的晋国已经结束了60多年的分治内乱,曲沃武公已经取代翼城的主宗脉,成为正统,他的儿子晋献公也在此前几代人铸就晋人血性的基础上进行着疯狂的扩张。
正在扩张的晋献公突然发现还有一个人也在扩张。我发现地上有钱,我在捡钱,但紧接着我发现你也发现了,你也在捡。
普通人的思维是,那就赶紧捡啊!看谁快?
但是政治强人的思维是,等一下,那谁,你过来一下!
晋国就打了秦国几拳。秦国本想忍忍就过去了,咬咬牙继续捡钱。但很快发现,过不去,这不是擦枪走火,而是竞争性冲突。
关于与中原的冲突看来是躲不过了。
那就打吧!
秦宣公原来心里没底,因为从实力上讲,晋国可是百年老店,自己目前状况顶多也只能算个一时的网红。
但是,事实却是网红打败了百年老店。
我们不知道这没有记载过程的战役具体是如何打?但是可以推测,秦宣公对于打赢这场战并没有多少开心,因为秦国暴露了,晋国开始重视起秦国了,以后还怎么闷声发大财?一直以来,晋国只是把秦国当做一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偶尔一两次狗屎运,越轨成为了网红,谁知道这网红居然打赢了自己。
被传统强队重视是不是好事?如果“重视”是请客吃饭喝酒的话还好,但现在不是。现在是政治、是军事、是竞争、是扩张。哪一件都是要人命的梁子。
好比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百团大战,打是打赢了,但是却暴露了自己的实力,让敌人们重视起自己,而当时我们还不具备与狗日的做正面长久对抗的实力。
果然,被晋国重视的秦国很快就开始被动了。此后,晋国开始提防西边的秦国,两家互有冲突,但是晋国赢得多。
秦国的东进受阻了,计划搁浅。
自此,秦国由原来只需专心对付西戎,变成了东西两面要兼顾。这不是谁造成的,问不了谁的责,不能怪秦宣公,这是发展与强大(崛起)的必经之路。就跟打游戏一样,你具备一定等级了就要到下一关去,与相应等级的人过招,否则你就顿足不前,别玩了(反正妈妈也喊你回家吃饭)。
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王),能群众拥护,又能同事认可,还能领导满意,这样的人才都在教科书里面,偶尔走出一两个给我们看,那也只是理想,是目标,不是标准。
同样,这是有你没我的竞争社会,没有一个国家会在诸侯国的一片拥护爱戴,口服心服中取得天下。如果有,那一定是胜利后倒过来吹牛,修改,杜撰,戏剧化,骗人的口舌。
倒过来吹当然好听,但正面面对的时候,可不好玩,很困难了。
所以,在位12年的秦宣公,虽然生了九个儿子,但是发现都不如自己的弟弟嬴任好贤明,考虑当前的特殊时期,伟大政治家的视野和心胸就想到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为了攻克时艰,为了秦国明天,宣公决定先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二弟,成公嬴载。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二哥成公
秦成公嬴载只做了4年的君王,几乎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秦人:哪里有“几乎”?
紫霞仙子:那个人样子好怪啊。
至尊宝:我也看到了,他好像送快递的啊。
秦宣公:恩,那个谁,嬴载,你帮我把这个印章转给任好。
嬴载:好的!
快递员的使命就是把客户的物品安全送达,如果丢了要赔,如果自己私自拆了,不但要赔,还要打屁股,再开除。
这一点,秦成公嬴载懂得透,也做得好。
当然,作为一个诸侯王,如果死活要找出一个亮点,也是有的。
那一年,风头很劲的齐桓公已经登上舞台,在遥远的东方开始了他的表演。在管仲的指导下,“尊王攘夷”的节奏时而纸短情长,时而意气风发。不久,齐国介入了燕国和孤竹国之间的恩怨。
齐桓公按照诸侯的“身份理论”作出了英明的判决,燕国作为正式诸侯(有编制)有道理,山戎(农村来的,没户口)没道理,收留山戎的孤竹负连带责任,一样没有道理。于是他打了山戎又打孤竹,把孤竹生生打成孤独。
秦国的某条边界与孤竹也很近。有些大臣感觉到了危机,这齐小白不会打了孤竹就停不下来?惯性打到我们秦国来?要不我们赶紧出兵救一下孤竹吧!
争取主动,免得后来人说我们不懂唇亡齿寒。
但是秦成公以一个政治家的明锐和一个快递员的敬业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别去惹他。
你不惹他,他就不会惹你。如果惹他,他就有理由惹你!
我就安心送好我的快递,别想欺骗我拆包。
齐国敢对孤竹开战,因为孤竹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再说,齐国有把握打赢孤竹,也应该把握打不赢我们秦国。再者,听说小白一直只是想要做中原霸主,与我们西垂何干?现在一个晋国都搞得我们头疼,我们哪会去与他们争什么霸主。
没有竞争,就没有伤害。
我们只需静静地围观,配合他把戏演好,做好吃瓜群众,秦国自会安然无恙。
没错,这个称职的二哥,称职的快递员,称职的秦成公,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成人之美。成了齐国之美,更成了他弟弟嬴任好的美。
守成,还短命。这种哥哥哪里找?
而且道德高尚,七个儿子谁都不要继承,统统安排去演戏,演葫芦娃了!

穆公继位
如果事实真是秦宣公审时度势作出了“兄终弟及”的传递方式,那是秦宣公和秦成公的政治胸怀。而坦然接受秦国历史使命,勇于面对国内国外的复杂局面,当仁不让,不去贪图虚伪的“让贤”名声,却能完全体现出秦穆公敢于担当的政治素质。
此时的秦国比以前更加强大,更加富有,但是烦恼也更加多。就像你上学的时候,没钱,还要考试什么,感觉念书很累。后来毕业了参加工作了,你的心智、能力等都比念书的时候更加全面,更加强大了,但是你现在面临要买房子的压力,结婚成家的压力,所以你的压力变得更大了。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当然责任越大,才有机会让你表现能力有多大。
秦国在西线对付诸戎,虽然有时也会磕磕绊绊,但整体还是赢多输少,局面完全在自己掌控之内。但是现在要面对的东边新问题,是更加复杂的问题,秦国上下都没有底。对付西边战事,说白了就是大家比狠,比拼命,如果这场输了,说明我们还不够狠,下次再来,狠一点就可以赢回来了。简单说,就是对付戎狄的游戏比较简单,而且秦国用几代王的战死沙场,已经换来了得心应手的交手战和的经验。但是面对东边的百年老店,他们(晋)是百货商店,士农工商要什么有什么,许多东西我们老秦人见都没见过,与他打交道,我们像个小学生,不要说什么经验,可能连心理都过不了关。
与东方打交道,不是只有打战这么简单,而且打战也不是就靠拼命耍狠这么简单。穆公感觉到了,必须与晋国搞好关系,至少目前必须这样,一是我们打不过晋国;二是我们不能停止打西戎(那是传统业务,要地盘,要资源),所以晋国这边就不能出事,避免两线作战;三是晋国是中原大国,我们秦国虽然被册封成诸侯,但是在骨子里人家并没有瞧得起咱,所以身份可以用周王朝颁发的身份证证明,但是观念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要多交往,多学习。
停战后,建立和平外交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坐下来慢慢谈。改变观念交朋友的方法也很多,大家一样可以多找机会一起开会学习、吃饭喝酒、散步聊天。但是,穆公觉得停战合同太弱,喝酒聊天太慢。他决定来个一针见血的,和亲。
两家人变成一家人,虽然在政治利益面前,和亲还不是免打金牌,但绝对比任何协议都有力,而且一家人,自然也能减少偏见。
专心扩张的晋献公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接过秦国政权的穆公任好决定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
一直以来,中原诸侯国之间通婚都很普遍,很正常,只是秦国比较少参与。因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诸侯的子女一般也只与诸侯的子女谈婚论嫁。这下好了,秦国在政治上确立为诸侯后,穆公感觉是时候需要在文化上也要有诸侯的样子。
都在外企上班了,说话时好歹也要带几个单词。
另外,听说献公的这个女儿也很漂亮。
说到女人,秦国自己也很多,问题是秦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打来打去,没空搞什么诗书礼仪,所以老秦贵族的女儿们都熟悉打仗的事。就算没有吃过猪肉也是看过猪跑,耳濡目染之下,女儿们的作风估计都很彪悍。但是百年老店的老贵族们,在几百年来,许多家族不打战的话,天天就看看书,写写字,学学礼仪,所以晋献公的女儿与秦国的女人有很大不一样。
城里的女人果然白。
晋献公女儿嫁给穆公后,就跟着老公叫穆姬。穆公很疼爱穆姬。不但漂亮,关键懂事,时不时还能为外交内政什么杂事出点主意。
这种政治“贤内助”,后世叫参政,或者叫干政。因为“贤内助”想内助,所以就不能让你内助,免得政出多头,还感情用事。
秦穆公:我愿意!
因为当时的秦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穆姬的参政有利无害。她外嫁而来,没有政治帮手,形成不了政治势力,但是穆姬拥有晋国老贵族的血统、眼界和观念却能为秦国在对外交流,上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提供不少帮助。
这段婚姻也被历史成为美谈,称秦晋之好。
一个好汉三个帮,贤内助的配置到位,贤臣也就不能少。老天爷够意思,买一送一,不但人不少你,还赠送不少戏份。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穆公的牛马缘分
在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里,白云说,她出生在火堆边,这辈子注定与火有缘。她说的对。
秦人祖先从养马开始,所以秦穆公这辈子注定与牛马有缘。他为秦国做牛做马,需要一些辅佐大臣来帮忙,而大臣里居然也有好多与牛马有关的人和事。

重臣百里奚
百里奚和蹇叔都是秦穆公身边十分重要的辅臣。百里奚不是秦国土著,而是虞(念雨)国人,这个国家和虢(念国)国一起在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两个成语故事中被秦穆公的老丈人晋献公灭了(具体在前面介绍过了)。不过,那时候户籍管理不严,人才的地域歧视还没有流行,找工作也没有本地户口限制,所以百里奚可以到处求职。尤其是秦国这种后起之秀的诸侯,严重缺乏人才,哪里还会限制条件?
百里奚这个人有名字,说明祖上应该有点身分,不过到他这一代家庭败落了(如同刘玄德)。他又光顾念书,也没去学点正经手艺,所以到了三十岁才勉强娶一个姓杜的女子做老婆,后面生了儿子,家就更穷了。贫穷就应该出去赚钱啊,但可能是光棍久了,比较恋家,百里奚想要出去打工但又舍不得老婆。好在杜氏深明大义,说你一个大老爷们天天在家守着娘们有什么出息?去吧,出去混吧,家里的事不要操心!然后,她又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给百里奚钱行。
没错,炖出一锅的鸡汤,在配上杜氏纯净的心灵,绝!
好,那就喝完后出去找工作吧。
开始听说齐国不错,百里就去了齐国。齐国是大国,没有熟人引荐,就没人知道你是谁。百里奚搁哪儿“东漂”了十年无人问津,又屁事不会,真是“怀揣影帝的心,天天抢着龙套的活”。最后彻底了,本色出演乞丐,一路讨到了一个叫铚(念至)的地方,遇见了蹇(念减)叔。蹇叔自己也是个穷光蛋,但他英雄慧眼,一下子看出百里奚乞讨得这么斯文,肯定不是一般的乞丐,就请他回家吃饭聊天。果然,国事天下事,百里奚都对答如流,于是两人心心相惜就结拜兄弟。这样,百里奚就留下来帮着蹇叔在铚村一起养牛。
养牛是个技术活,许多养牛的牛郎最后也把自己也养成牛人。(好像朱元璋也养过牛)
但平静的养牛日子没过多久,齐国就动乱了。齐国的公孙无知杀了堂哥齐襄公自立,就开始招兵买马。百里奚很激动,准备去应聘。
蹇叔说,“你不要去!找工作就是找主子,大丈夫不能随便就选了个主子。如果以后发现这人不行,你换了是不忠,不换吧就要和他一起受难。这个无知公子立国属于非分窃立,人家襄公有儿子(弟弟)在外国,早晚会杀回来。”
果然,几个月后,无知被杀。
后来,百里奚又去周王朝碰运气,遇见了王子颓。王子颓很赏识他的养牛本领,就说兄弟你来我这里干吧,畜牧局局长!
百里奚又心动了。但蹇叔又说,“我看这个王子颓志大才疏,也不是什么好鸟,早晚要造反的。”
果然,不久,王子颓与五位大夫发动叛乱,驱逐周惠王,自立为周天子。不过,他只当了两年老大,就被别人(郑厉公)杀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宝宝心里苦!
百里奚只好和蹇叔一起回趟虞国,因为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蹇叔的老朋友(搞不清楚,齐国那边的穷光蛋还有一个在虞国富裕的朋友?他们平时到底什么联系?)。百里奚回家后发现,妻子和儿子已经不在家了,流浪不知去向。真是悲催啊!如果百里奚寿命就到此的话,那他一生就是悲剧,以后只能成为百里家族失败的典型。
好在他长命。
三人见面之后,宫之奇也认识并了解了百里奚,考虑到老乡在本地就业比较踏实,所以就向虞公推荐。虞公说好,录用吧。
但是蹇叔又说了,“虞公这人看中小利益,没有前途。”
这次百里奚终于反驳了,说,“我贫困了几十年了,就像鱼儿在陆地上,随便找点水湿润一下嘴唇,总可以吧。”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蹇叔只能给个表情包,可以!
于是,流浪的养牛人百里奚就过上了“签到上班,打卡下班”的虞国大夫模式。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老天既然选择了你,就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你注定是春秋的影帝,就不可能在虞国过着一生的龙套。
这个时候,一个叫“假途灭虢”的成语出现了。
山西人(晋国)送来一批美女和宝马给虞公,说是借个道,我们要去打虢国,这是买路钱。虞公是小国家没见过大世面,看到美女宝马就心动了。虞国忠臣宫之奇早就机智地看穿了山西人的一切,就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虞公不要答应借道。但见过美女的虞公立即用同宗论反驳了。宫之奇准备再引经据典的时候,发现百里奚不但不跟着劝,还拉他衣袖,意思是说你不要再逼逼了。
私下里,百里奚对宫之奇说,“老宫啊,你把事情的好坏说给一个愚笨的人听,就象珠宝丢在道路上。你现在很危险了!”宫之奇感叹道,“这样我们虞国早晚灭亡,你和我一起跑吧!”百里奚可能是找工作找怕了!说,“你跑你自己的路,要再拉我一起跑,一拖一,罪加一等。你跑吧,我再等等看。”
果然,晋国灭了虢国,在回来的路上又对虞公说,上次你借路给我,这次你就借国给我吧。
狗日的,借我的钱去买玫瑰泡我女朋友。
流氓,你这流氓,当初我怎么就信了你?
虞公听了很悲催,几乎哭断肠,责骂百里奚,“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劝我?”百里奚说,“你不听宫之奇的话就会听我的话?我那个时候不说(没撕破脸),现在才能留在你身边。”
当然,留在身边也没有球用,虞国一样被灭了。
不过,百里奚还是有骨气的。作为俘虏,却不接受朋友的推荐、晋国晋献公的邀请,他说“君子都不住在仇国,难道还会去仇国做官”。
对,就算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但这不是在讽刺舟之侨吗?原来虢国的大夫,现在晋国的大夫舟之侨脸上火辣辣的。我推荐你,你不来就算了,还鄙视我?
我都这样了,你居然这样,你到底是要怎样?
好吧,既然不愿意做官,我就成全你做俘虏。于是,舟之侨就借着晋国嫁公主去秦国(穆姬)的机会,向晋献公推荐说让百里奚做陪嫁的媵(音应)人,男丫头。那个时候估计还没有太监,所以这个男丫头的身份地位基本与后来的太监有的一拼。这样也算是羞辱你一回。
百里奚被当做男丫头送去秦国,心里十分气愤。我这人才被你晋国毁了,没办法节气了,就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牛郎吧!但你们把我当嫁妆是什么意思?好吧,你们欺负我是吧,合起来欺负我,好,我闪!
虽然我年纪大了点,但是以我的智商假装拉屎拉尿然后逃跑的本事还是有的。
史书说逃跑的百里奚本来要去宋国,但是没找到路,就去了楚国宛城。他一个跑路的还能挑三拣四?估计就是慌不择路,误打误撞到了宛城,人家问你哪里来的?他就说是准备去宋国,迷路了。这样顺个理由就留在宛城养牛。
养牛比做官容易,很专业,没多久,百里奚又养出名了,被楚王知道。楚王说会养牛别只在宛城养,去大牧场吧。
于是,老百里就去了南海。
这边秦穆公也是个认真的人。在收晋国嫁妆的时候,发现嫁妆的账单与实物不和,少了一个男丫头,百里奚。就问身边人,百里奚是谁。大臣公孙枝久在晋国,是个实在人,说这百里奚是个牛人,就讲了百里奚的故事。秦穆公一听,不错啊,都不用委托猎头公司了,自己就派人去找(人才)。
一打听,原来这老小子现在在楚国啊!
秦穆公说,那我去和楚国谈谈,多送点钱,算是给这个牛郎赎身。公孙枝说,这样不行啊,楚国让他养牛说明楚王还不知道百里奚本身就是牛人,我们现在用重金去求楚王,不等于告诉楚王,百里奚是个牛人吗?那楚王不会自己用吗?你还不如就和楚王说,这个百里奚是我秦国嫁妆里的男丫头,居然跑了,太伤我秦国感情了?我们秦国要抓他回来打屁股,亲自处理更解恨。这样名正言顺。
于是,秦穆公就命使者带着五张羊皮去楚国,男丫头就值这市场价。扣上囚车带走。南海的兄弟们都哭了,但老百里奚心里乐了:秦穆公是个明主,这么可能会因为一个男丫头专门来使者呢?
果然,囚车一到秦国国境,就发现秦穆公亲居然亲自在迎接。
这样,百里奚身上多了一个荣誉称号:五羖(念骨)大夫。
百里奚到秦国的时候已经70岁了,长寿!秦穆公开始还以为他老了不能用,百里奚呵呵,你知道姜子牙吗?
今天,人社部说要延迟退休,你们都不高兴。
人社部:呵呵,你们知道百里奚吗?
果然,呵呵完的百里奚真不是吹,一上班就马上进入角色,提出诸多建议,让在西方的秦国走上强大的轨道。秦穆公很高兴,就准备给百里奚安排上卿的位置。
百里奚说我不行,我推荐蹇叔。推荐理由是我那几次要出来做官,他都阻止,我听了他的意见果然都成功地避开了风险,就最后一回去虞国没有听,结果被俘虏了还成了男丫头。(但没有男丫头你也到不了秦国啊?)
秦穆公巴不得啊,多多益善,集团公司要上市,要扩张,一直缺人呢。就派人去请蹇叔。
蹇叔也装了一回,说我本不想出来做官,都是百里奚要建功立业,我只好出来帮助他。回头又吩咐家人说,你们好好种地,过一阵子我就回来。
一副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样子。其实,心里乐呆了。
回来个毛!
和百里奚一起做了秦的左右庶长,乐呵呵的。
再说那个杜氏,就是百里奚的老婆,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听说老公终于牛逼了,就来秦国找他。但不直接找,因为“丞相不是你想见,想见就能见”,所以先是应聘去百里奚府第里洗衣服,然后逮了个机会,就唱歌,唱出很多只有他们才听得懂的“密码歌曲”,百里奚听了之后颇有感觉,就才认真端详起来,真是我老婆啊!
于是,夫妻重逢。
百里奚这人品确实没得说,当上宰相也没有换老婆。
他都70多了,换什么换?
那不一定哦!某爱国院士就不怎么认为,爱情你们懂吗?
接着,他们的儿子百里孟明视也马上变成官二代了,从不务正业的猎户直接变成将军、大夫。还有蹇叔的儿子白乙丙一样,大家都套上了秦国的好政策,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
这是养牛的故事,一个讲述秦国正能量的故事,说明牛真是好牛。但故事还在继续,要起波折,有时候牛也会顶人,因为秦国遇到了一个叫弦高的郑国人,弦高是个卖牛的。
你养我卖,从生态链来说应该可以扫码加好朋友的,但遗憾的是他们不同派别。所以,要从互相制约来说,那就是克星。
你不是很牛吗?我卖了你。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61018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3-26 04:57:09

更新时间:2019-06-11 09:42:09

评论数:4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