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我对分封体制有一个疑问,诸侯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但是诸侯相是作为诸侯的管家在行使权力。这就可能有一个矛盾地方,如果中央政府与诸侯在政策执行等方面发生冲突,诸侯相等该如何选择呢?例如赵王彭祖记录下二千石级官员的过失。如果二千石级官员想奉法治事,他就以此相威胁;如果对方不顺从,就上书告发,并以作奸犯法图谋私利之事诬陷对方。中央政府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地方遍布皇族势力。只要这种格局存在,那权力敢窥视皇权,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中央政府控制任命诸侯相的权力,就是为了让中央政府能制约地方势力,否则,就意味着诸王割据、内哄。


皇帝通常是希望诸侯与诸侯相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换而言之,他不会全力支持诸侯相权力扩张,因为诸侯相权力扩张的结果有两个。
一、意味着他地方势力就削弱了,而地方势力削了。会渐渐让地方权力渐渐完全依附于中央政府。在这种背景下,权臣一旦控制了中央政府,就可以一举控制帝国。因为,地方想起来约束中央政府就缺乏力量了。

二、意味着地方权力渐渐向异姓转移。因为,这会让王国的权力渐渐流出诸侯之手,而进入诸侯相之手。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势力虽然能约束中央政府,但是最后却意味着江山变色了。

总的来说,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地方权力,最大限度的控制在皇族手中。所以,中央政府通常不会支持诸侯相无限制的侵蚀诸侯权力。
否则,开国皇帝直接按秦始皇那样布局就可以了,总而言之,直接取消皇族分封的制度。

皇帝对诸侯相的支持,并不知道应该支持到什么限度。
皇帝对诸侯相的支持有限,他不足以牵制诸侯;而在关键时候,诸侯想要轻举妄动,诸侯相通常只有被杀、或与诸侯同流合污。
如果皇帝对诸侯相的支持太多,诸侯相就会渐渐控制了诸侯,这意味着地方权力变色了。因为,在关键时候(比如中央政府有权臣专权,拉拢诸侯相),诸侯相想要轻举妄动,诸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了,这是说中央政府对诸侯国控制力强的时候(也就是诸侯未成年,娘家人缺乏势力时)。如果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诸侯成年有一大把亲信,娘家人强大,妻子家强大)。中央政府和诸侯相这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看了先生对美国总统及我朝大哥的小弟论我有几点疑惑
1、我看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与丘吉尔都通过是选举上台的而且明显依靠了祖荫,但他们与斯大哥的交往过程中明显的是平起平坐,斯大林也绝没有像太祖对尼克松的态度那样对待他们,这和是什么原因呢?

=====================
这是因为在全面战争期间,社会赋予总统、首相的权力增大了;所以,他们的大哥色彩也增强了。这也就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多的去了。但是,能与罗斯福与丘吉尔相提并论的,可以说屈指可数。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罗、丘依然是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谁也无法维持终身制的,甚至而言,他们都不敢丝毫流露出类似的意思。因为,只要他们敢流露出类似的企图,都会马上死无葬身之地的。换而方之,他们都会严格遵守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那就是干好自己的工作,绝不试图利用工作的机会,无限制的构建自己的私人力量。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2、元首也是靠选举起家的,他当上总理也绝对是通过和各政治势力协商博弈的结果,当上元首更是与国防军等势力反复谈判妥协的结果,这样看来他是不是也应该是小弟呢?

=========================

元首应该是天生当大哥的人。因为,元首只有几百小弟时。就可以自豪的说,我不当小弟已很久了。而且从此以后,元首就再也没有当过小弟,至少,绝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曾给元首当过大哥。

其实,这是天生当大哥者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特征,绝大多数的人,是绝不会具备的。普通人不要说在只有几百个小弟时了,就是拥有数万小弟、几十万小弟时,也不敢说他不当小弟已很久了。

天生当大哥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秩序的制订者。换而言之,他们并不是依靠某种固定的秩序存在,而获得权力;相反,他们是靠试图改变既定秩序而获得权力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小小師弟网友:


这几天偶然又想到了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想法。家族内讧这个问题大概只会出现在握有绝对权力的家族,如果是地位相等的贵族联合执政,大概由于家族外部环境竞争激烈,家族内部只能抱团,甚至牺牲家族内部某些人的利益也是可以的。如果家族在帝国握有绝对的权力,这种外部约束似乎就不存在了。这大概就是东晋前期皇权衰弱,没有绝对的权利,反而皇族内部斗争不是很激烈,后期皇族力量慢慢不可逆的加强,也开始出现激烈的斗争,司马道子父子应该就是一个说明。后来宋齐梁陈,大概也是这样。这个从侧面也说明了王谢两大家族应该只是大贵族的代表,在帝国中跟他们相提并论的贵族应该也有不少。
想到这里,再联想前几天看到的楼主《明帝国的灭亡》,有点不明白南明朝廷内部为什么不会像南朝贵族那样抱团抵御满清?难道仅仅是盲目乐观满请接收自己的投降还会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这样解释是不是有点牵强?


==================

前前段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

关于后半段,我的理解是。
明帝国的旧势力,也一直在试图实现联合,共同对抗满清。但是,联合并不是说联合,就能联合的。因为,他们先得把内部的矛盾解决好了。
他们认为投降满清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并不是简单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
弘光政权难以维持,不是因为皇帝昏晕,而是因为汉民族势力的矛盾太尖锐。或是相关的利益联系实在太有限了。

这种矛盾,自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比如,各方代表人物缺乏足够的气量;比如,各方代表人物对现实的判断不足。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受制于客观。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如果客观环境允许,相关的人物应该就会出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夜空长明灯网友:

请教泪痕,为什么司马懿和他的后人能利用执政官的地位把帝国的权力往家里搬,最终取代曹氏;而王敦这么做的时候,却遭到贵族豪门的联合打击失败?
还有,为什么王导去世后,王氏博弈出一个新的首领领导王氏走下去?你不是提出过,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集团,不会因为某个领导者的死亡而分崩的吗?为什么王导死后王氏的发展就戛然而止了?
你分析过陶侃的后人不能接替他的权力,一是因为他的儿子没那个能力;二是他并非出身贵族,他的权力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王导呢?

==========================

司马懿能行,王敦不行。从主观上说,自然是司马懿的能力优于王敦。
从客观去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氏家族内部的意见都没有统一;比如王导与敦的观点一直存在分歧。从拥立皇帝开始,到王敦第一次叛乱胜利后,对局势的判断上,一直存在分歧。至于王敦第二次叛乱时,王导更公然站在了皇帝一边。司马家族在创业阶段,似乎没有出现这样明显的分歧。


王导死后,王氏家族的权力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导为了维持超然的地位,主动限制了王氏家族的扩张;而结果呢?就是王氏家族在帝国的实力,并没有太了不起的优势,所以王导之后就丧失了领衔的地位。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王导扩张王氏家族,就可以改变这种结果,因为王导扩张的结果,有可能就是王氏家族会输得更惨。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gfty2012网友:

楼主的文章立意、论点固然有新颖之处,但太多都是推测,臆想。固然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真如你所言,但那也是你的一家之言,史书上并不能完全找到支持的依据,看史是可以思考,但再思考也只是你一个人的思路,写史的众多大师难道所有的思路都是为你的推断而写的么,还是慎言为好

======================


谁写的历史,也是在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按自己的观点,进行着各种分析、推测、还原、评论。
这永远也没有例外的时候。绝不是只我这样写历史。有的人写的历史,你比较容易接受,只是因为他们沿用着传统的、主流的观点罢了。

我们对历史可以确切知道的事,只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虽然这也未必,但是总体来说,应该大都是可以确定的)。至于历史的细节、评论,永远也是无数个罗生门的集合。

因为现代历史开放了,所以,你看一下现代史。比如,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日本人写的朝鲜战争,北朝鲜写的这场战争、韩国写的这场战争,大陆、台湾写的这场战争,能一样吗?可以这样说,除了最基本的事实之外,细节的内容永远也是各说各说的。
古代历史也是如此的。只是因为古代书写印刷落后,所以我们最后只能看有数的几个版本了。如果我朝从来没有开放,以后也不会开放,那对于现代史的认识,我们从传统的版本中,能看到真相吗?估计是看不到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苦守的苦手、无尽的恋、岭南陈氏、枯声、郗家彬、联合王、陈实2013、探索求真、楚天公子、新恐怖鸟 、小小師弟、gfty2012、夜空长明灯、美菱王子、王不招、俚龙、丁小19940929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二节 陈宣帝继位



陈文帝死后。
小皇帝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当皇帝时,有一个强势的皇叔虎视眈眈,所以谁也知道,他的权力非常不稳定。

甚至陈文帝死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弟弟陈颉的实力太过强大,所以觉得,自己这个弟弟,随时可能篡位的。于是,陈文帝就对自己的弟弟说,如果你想当皇帝,你就当吧。换而言之,你可为了当皇帝,把我儿子杀了。

陈颉一听陈文帝这种话,马上就表示,自己绝没有这种念头,他会誓死忠于自己侄子的。

看到陈文帝临死前的遗言,我不禁想起北齐高洋、高演临死前的遗言。强势皇叔的存在,意味着小皇帝无法爬上皇位,即使强行爬上去,也是自寻死路。

如果说,高洋、高演给儿子留下这种危局,是因为他们无能为力,那陈文帝给儿子留下这种危局,就是因为考虑不周,或是考虑的太多了。

北齐时代,皇权非常衰弱,所以皇帝无法清除强势的皇族成员。在这种背景下,高洋、高演虽然知道自己弟弟会威胁自己的儿子,也是无力为自己儿子扫平障碍的。
而在陈帝国内部,皇权已非常强大了。所以,陈文帝如果想清除强势的皇族成员,应该不存在显而易见的难度。
问题是,清理强势的皇族成员,有可能会让自己家族在后来的竞争中于不利的地位。这种历史教训显然太多了。所以,陈文帝并不敢轻易选择这样做。
更主要的是,从后来的结果去看,强势皇叔篡位,仅仅意味着对陈文帝的儿子们不公平(因为小皇帝死了;而他弟弟们的权力地位,也下降了),对整个帝国而言,显然是一件幸事。一切是显然的,这种结果,意味着帝国仍然由年长的、有能力的皇帝统治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当时的陈文帝,大约还是按传统方式布局,换而言之,他认为皇族弱小,就会被其它家族欺负。
问题是,陈文帝显然有些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因为皇族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豪门家族,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军政大佬。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孤零零的、强势的皇叔存在,自然可以保证皇族不被别人欺负,问题是,这个强势的皇叔要篡位,谁来阻拦呢?
陈文帝临死前,也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他已无力重新布局了。或者,他也未必愿意重新布局。
因为,这种权力格局的保持,至少意味着自己自己家族肯定会维持权力;至于自己儿子,乐观的去考虑,也未必一定会丢失皇位。因为,历史上有周公一类的人物;换而言之,自己的弟弟,也未必一定会篡位的。
但是,如果改变这种权力格局,就有可能让自己家族面对不幸。当然了,自己儿子们的命运,更不会有什么乐观可言了。对此,历史上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基于陈文帝的本意,大约是希望让两个亲信大臣,在权力中枢协助小皇帝主持日常工作,而自己弟弟陈颉呢?就在外面作小皇帝的监护人,因为有一个强势的皇叔坐镇,这两个亲信大臣,就只能以皇帝的高级助手身份存在。换而言之,他们敢威胁皇帝的权力,随时会被这个强势的皇叔杀掉。

但是,陈文帝死后,这个强势的皇叔,直接就率领三百亲信进入了权力中枢。换而言之,帝国的权力中枢,已被这个强势皇叔的嫡系人马接管了。
面对强势皇叔这种做法,整个帝国都震惊了,但是,因为帝国已没有值得一提的豪门贵族存在,人们对此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却也因为无力实现大规模的、有效的联合,而不能做出强有力的反对。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陈文帝留下的两个亲信大臣(到仲举、刘师知),因为有托孤重任,所以就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终究因为实力有限,而都被强势的皇叔逼死了。

陈帝国的这次内哄,因为没有众多豪门贵族参与其中,所以韩子高(右卫将军,在建康诸将中他的兵马最为强大)试图叛乱,却没有正式进行,就被强势的皇叔除掉了。

华皎(湘州刺史)后来为了挑战这个强势的皇叔,先把儿子华玄送到后梁当人质,又派使臣到北周请求援助,但是也很快失败了。

在把这些政治对手接连清除后,强势的皇叔终于决定篡位了。这个强势的皇叔,就是后来的陈宣帝陈颉。

因为陈颉当皇帝后,是一个优秀的帝王,所以历史对陈颉篡位的描述,大都写得比较含糊其词。总而言之,似乎有奸臣逼迫,所以只能无奈反击的意思。
其实从法理上,刘师知等人的反应,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一个强势皇叔率领三百嫡系,进入权力中枢,本身就是造反的行为。因为,这等于亲王用自己的班底,接管了中央政府。

陈宣帝能篡位,主要是因为陈文帝留给他的权势实在太大了。
如果陈宣帝愿意辅佐小皇帝,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危机。但是,陈宣帝终于取代了小皇帝。
我无意因此否定陈宣帝。因为,既然人们都愿意承认陈宣帝是优秀的帝王,那他篡位无非只是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对帝国普遍人的利益是无损的,甚至是有利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陈宣帝可以顺利篡位,是因为当时豪门贵族已衰弱了。所以臣子们都知道,就算维持一个弱势皇帝,对他们而言,也没有足够的利益;相反可能还存在着威胁。
因为,没有豪门贵族从中维系,官员们很难实现默契的、有效的协作,所以,就算一个弱势皇帝坐在上面,他们也控制不了。相反,弱势的皇帝,通常会没有信心与那些有实力、有能力的军政大佬直接合作,他们会通过加强宫廷力量的方式,保证自己的权力。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宫廷力量渐渐处于帝国权力的中枢。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强势皇帝上位,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太坏的事。因为,这至少可以避免权力不断向宫廷流动。

人们阻止权臣篡位,通常是因为大家自信,阻止权臣篡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他们家族的优势地位。
而且他们相信(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权臣篡了位,就有可能让帝国的权力,渐渐都流向权臣的亲信、家族那里。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会通过尊崇皇帝的方式,阻止权臣继续扩张权势。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如果人们发现,阻止权臣篡位,也无法阻止一个弱小的皇帝扩张权势,而弱小皇帝扩张权势的方式,通常就是加强宫廷力量,从这层意义上,阻止权臣篡位也就是意味着,让整个帝国渐渐受制于宫廷力量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权臣能表现出足够的道德、能力,并且表示愿意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权臣篡位时,他们自然容易保持一种比较超然的资态,换而言之,他们绝不会积极参与相关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可以借助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皇帝就是凭借自己的嫡系与权臣在单挑。

整个南朝,权臣可以比较容易的篡位,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种结果,就是帝国皇位继承权的世袭制,变相的受到了否定。整个南朝,老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不是死于非命的,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南朝历史到了陈帝国时期,皇权明显的加强了。所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无法守住皇位;但是,围绕皇位的争夺,显然变得没有从前那样残酷了。
在这种背景下,陈帝国的皇帝都变得比较人性化了。换而言之,他们或者是篡位者;或者是丢失皇位的小皇帝。但是,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是正常人(我们很难把他们与邪恶变态联系在一起),甚至在道德、才能上都是远远优于常人的(比如,武帝、文帝、宣帝)。
陈朝四个皇帝(武帝、文帝、宣帝、后主),两个失去皇位的(太子陈昌、废帝)。武帝、文帝、宣帝无论道德、才能都是第一流的;陈昌、废帝虽然去了皇位,但是史书对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贬词。只有陈后主作为亡国之君,在历史上是以小丑的形象出现。但是,谁也得承认,后主是第一流的文学家。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丁小19940929网友:

谈后赵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   统计后赵时期汉人、胡人的人口数,那真是茫茫人海,工程之浩大让…… ==========这段内容写得如此在理以至于我反而产生了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倒是有人提出杀胡还能获得响应,基于豪门贵族利益角逐的理论,杀胡令能推出必定是石闵手下各大实力派默许的,可是实力派必定有胡人亲友甚至于实力派本身就是胡人,他们会默许这种行为吗?我不是来挑战谁,也不支持杀胡行为,只是认真读帖子,心存疑惑。

==========================

一万年也有左中右。

虽然胡汉开始不断溶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同的汉人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胡人的态度自然是不同的。

就拿冉闵来说,
冉闵作为石虎的养孙,在后赵拥有绝不可低估的地位。按理说,他与胡人的关系,本身就是难以割舍清楚的。问题是,周闵当时就会选择极端的政策。

这种问题,如果详细解释,也许比较复杂。简单的看,拿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合作破裂后的历史去看,大约就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了。

最初,双方处于合作,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在特定的时候,一派就试图把另一派彻底清洗出局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郗家彬网友:

琅琊王氏与司马家族相比,血缘连接的纽带疏远得多。司马八达之间是亲兄弟,而王导与王敦只是堂兄弟;到了王导子侄一代,血缘联系更加疏远,政治立场也开始分化,比如王羲之,其政治立场就与王导的儿子若即若离;到了王导孙子那一代,即将出五服,即使按照宗法关系,也没有多少联系了,王导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孙子王珣,与王献之兄弟之间,其政治立场甚至开始对立起来。血缘关系的疏远,是琅琊王氏在王导死后未能博弈出强势领袖的根本原因。
王导有六个儿子,只有长子是嫡出,而且先于王导去世,虽然南朝“不必孽庶”,但只是相对于河北地区而言,嫡庶有别的宗法伦理关系依旧影响很大,王导死后没有嫡子,作为琅琊王氏的族长,理论上就不能名正言顺,这也是琅琊王氏未能在王导死后博弈出强势领袖的重要原因。陶侃死后家族地位大幅下降,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陶侃的世子——陶瞻,先于陶侃死亡之故。


====================

的确如此。
只是我以前,一直竟然没有想到过。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楚天公子网友:

泪哥,太监掌握了权力,在通常的情况下,对皇帝和皇权来说是不是利大于弊的呢,现在一般说到东汉或明朝的灭亡,一种常见的观点的都是阉党乱权,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至少这不是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的灭亡,主要应该就是在明帝国的帖子里说的,是政府丧失了主要的社会职能的结果,如果政府的社会职能还健全,就凭几个太监再怎么玩,也不可能把一个帝国玩衰落和灭亡了,如果政府逐渐丧失了主要的社会职能,就是把张居正放到魏忠贤的位子,估计也未必能比魏忠贤好哪去吧

=========================


的确如此。

太监政治,只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格局。只是因为太监没有控制话语权,所以他们就被人们丑化了。

一种奇特的政治形式,不论它表面看起来多么幼稚、愚蠢,既然它能长久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它存在着合理性。

比如,分封诸王。这简单去看,实在太愚蠢了。问题是,在特定的时刻,谁坐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这样做的。

再比如,太监政治。没有处于相关位置上,人们自然会觉得,帝国就是太监纵折腾坏的。崇祯皇帝最初毫无政治经验,所以认为就是太监搞坏了国家,所以他一当皇帝,就全方位的限制了太监的权力。但是,结果皇帝终于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让帝国有任何变好的迹像。相反,因为权力失去了制约,官僚集团做事时,更肆无忌惮了。于是,崇祯皇帝又开始重用太监了。

万历让太监、锦衣卫,监察政府各个系统。
于是,引起了大家激烈的反对。万历说了,如果你们没有搞鬼,为什么就怕我派人旁听呢?
当然了,因为话语权是官僚集团控制着,所以我们总认为,皇帝这样派人监视他们,才是腐败的根源。
问题是,如果我们用社会常识去想,显然就会觉得,皇帝在特定的时候,想派一只直属于自己的力量,出去监视官员,那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明代后期,皇帝派锦衣卫、太监监视官僚集团,并不是害怕他们会危及皇权,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官僚政治下,谁也无法拥有挑战皇权的实力。所以,皇帝派这些人的目的,通常只是希望可以适当的改善吏治。

我们许多人,常常把香港吏治的改变,归于廉政公署的建立。
我觉得,皇帝设立锦衣卫、甚至东厂时,原始目的恐怕也是建立一个廉政公署。因为相关的人都是直属皇帝,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问题是,缺乏下层制约的权力,什么权力机构也无法制约官僚集团。相反,一个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的力量出现,常常更形成一种新的祸害。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复探索求真网友:


1、陈朝的豪门贵族势力影响大大下降,应该就是侯景之乱的直接结果吧。

=====================

是直接结果,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如果豪门贵族生长的土壤存在,旧的豪门贵族消失了,新的豪门贵族就会产生。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尔朱荣清洗北魏贵族后,依然会产生以六镇军人为主体的豪门贵族看出来。

2、看了先生对于谨、王导、周相等人分析,我想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内个责任制国家设立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作用的总统,是不是实际起到了他们的作用呢?

===================

于谨、王导、周相的出现,因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格魅力,所以他具有偶然性。而内阁责任制上的总统,则是制度性的。所以,这种格局里的总统,应该是类似汉献帝。他们存在的主要原因,应该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用合法的武器,打击某个权力一再扩张的实权派。

只要汉献帝存在,曹操的行为就不敢太过分。因为,曹操敢犯众怒,大家就可以通过推崇皇帝的方式打击他。
内阁的长官,如果敢违逆大家的意思,大家就可以请总统撤换他。有这种总统存在,大家在打击内阁长官时,相对就非常容易了,因为法理的基础是现成的。如果没有这种总统,大家想打击内阁长官,相对就比较费事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3、看了先生的大哥小弟论,通过对比我觉得好像台湾的阿扁更符合先生所说大哥的特征,马娘娘更符合小弟特征,从他们在台上对政局的掌控上阿扁明显强于马娘娘来看也好像应是这个原因,是这样吗?

============================

应该是这样的。


4、先生在水浒里分析了宋江拒绝晁盖等人给予的金钱的原因,那历史上杨震暮夜却金的真正原因是不是也应该是这个呢?

===========================

这应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宋江拒绝晁盖给予的金钱,主要强调的是义气;换而言之,让我愿意这样做的,主要是私人关系(兄弟是心腹弟兄)。说得直白点,凭咱们这关系,还说什么钱不钱的呢?

杨震拒绝下属的贿赂,主要强调的是天理、国法。换而言之,我愿意提拔你,主要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说得直白点,我不需要你领情,你也不必领我的情。你这样做,是把我看扁了,你这样做,也忘了天理、国法的存在。

这两种处事风格,高下之别,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我无意说杨震可以超然于利益之上。因为,杨震获取政治地位的方式,不是靠拉帮结派(至少表面上如此)的大哥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个体制正常运行的守护者身份出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感谢徐首见、夜空长明灯、探索求真、苦守的苦手、郗家彬、探索求真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三节 陈帝国短暂的复兴

因为在周武帝灭齐时,为了牵制北齐军队,所以就约定陈帝国一块瓜分齐国。在这种背景下,陈宣帝遂派军队收复了被北齐占领的淮南。

其实,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所以,这种短暂的复兴,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传说中的回光反照。

因为在三足鼎立时,最弱的一方与最强的一方联合,去瓜分另一个较弱的对手,这本身就不是明智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陈帝国当时的首要战略目标,不是北复中原,而是收回荆州、雍州。因为,只有收回这两个地区,才意味着陈帝国统治着严格意义的江南,否则,长江天险就是与北朝共有的。在这种背景下,北朝一旦沿长江顺流而下,所谓的长江天险,对南朝就丧失了意义。

从前的东晋、宋、齐、梁,都也没有真正丧失过江上游,所以可以长久的与北朝对恃。
再往前去说,孙吴帝国虽然也是占据江东一隅之地,但是,长江上游一直被自己的盟友蜀国控制着。所以,曹魏想灭亡它,也会缺乏必要的地利。

蜀国灭亡后,孙吴想继续割据江东,就变得困难重重了。
当然了,陈帝国可以割据江南,也是因为北朝并立着两个帝国。而陈帝国,现在竟然愿意与北周联手灭北齐,这本身就是在打破三足鼎立的格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南朝始终缺乏北伐的基础。
因为,我们站在汉民族的视角,总觉得南朝北伐,一定会受到北方民众的欢迎。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因为,南朝一直都是一个封闭的、排它性极强的利益集团。
比如,这个利益集团,豪门贵族之间等级森严,更以南渡早为荣,对南渡晚的贵族,报以一种轻视的态度。这种排它性,本身就不利于吸引北方利益集团的合作。
如果你是北方的豪门贵族,你愿意受到南朝的统治吗?估计不会的。因为,你一旦被南朝征服,就会变得低人一等。


而且,南朝还存在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这让它也难以与北方胡族合作。
翻开东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北朝常常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汉人;而南朝呢?则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位高权重的胡人。
基于汉民族的视角,我们常常以北朝重用汉人而自豪。但是,我们却显然忘了一件事,为什么胡人在南朝,却从来没有机会得到重用呢?所以,如果你是北方的胡人,你肯定不愿意接受南朝的统治,因为南朝缺乏包容胡人的环境。


你是北方的民众,会愿意接受南朝的统治吗?估计也不会的。因为,南朝几大豪门垄断军事、政治、经济,普通百姓上位的机会,非常有限。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北朝与南朝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在这种背景下,北朝征服南朝,南朝人民绝不会欢迎的;问题是,南朝征服北朝,北朝人民也绝不会欢迎的。因为,各方显然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

而且,我前面已一再分析了,淮南、淮北、中原就是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北朝强大,这块地方就归北朝统治;南朝强大,这块地方就归南朝统治。但是,无论北朝、还是南朝,对这块地方的统治都是相对薄弱的、不稳定的,所以当他们占据这块地方,再向前推进,就会丧失足够的力量了。所以,北朝虽然一再南伐,却从来无法真正越过长江;南朝虽然一再北伐,却从来也无法真正越过黄河。

从某种意义上,南朝北伐,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机会。
而南朝现在只占据着半壁江南(西部地区被后梁、北周共同占据着);在这种背景下,南朝北伐,更可以说是不存在机会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虽然,陈帝国也知道,北伐的利弊所在,但是,这显然是他可以收复淮南的一个机会,所以陈帝国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而且,北齐显然也没有联陈去阻止北周扩张的战略。陈帝国自然也缺乏与北齐合作的机会。

如果帝国制订战略如同下棋,北齐应该是适当的放弃淮南部分地区,并且陈帝国收复长江上游,这样一来,就会减轻来自北周的压力。
但是,帝国的战略不是下棋,所以这样的战略是无法(至少是无法想象的)做出来的。因为,让北齐帝国不战放弃一块土地,这本身就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至少,在帝国军政大佬林立的背景下,谁敢提出这种战略,会让自己处于绝对的被动之中。

如果帝国的战略如同下棋,陈帝国收复淮南后,当北周伐齐时,就应该把握机会,趁势收复上游地区。
这会让北周难以兼并北齐,也可以让自己有机会收复上游地区。但是,在北周强盛之时,陈帝国这样挑衅北周,实际上等于是受北齐承受战争。因为,北周已占据长江上游,如果陈帝国非要没事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他无法承受的报复性攻击。这样作的结果,无非是替北齐解套罢了。

北齐没有感觉到,自己已随时会亡于北周,所以他自然不会想着与陈帝国联合削弱北周。
更主要的是,就算他感受到自己的这种危机,用白凭无故放弃这样巨大的一块土地的代价,与敌国实现联合,又是谁敢提出来的?更何况,陈帝国接受这块土地后,也未必会帮它牵制北周,相反有可能还会继续贪心不足收复淮北。北齐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9-12-17 19:54:46
陈帝国也没有想到,北周灭亡北齐后,就能迅速在北齐建立稳定的统治。如果北周征服北齐后,无法在北齐故地建立稳定的统治,那陈帝国就有机会,趁机北上收复北齐占据的整个淮河地区。
问题是,北周迅速的在当地建立了稳定的统治,陈帝国不但不能趁势北伐取得更大的成就,相反再次被打的退回了长江一线。
至此为止,陈帝国短暂的复兴彻底结束了。

其实,陈帝国的灭亡,到此时几乎已无法避免了。陈帝国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北周帝国出现巨大的分裂。就如,前秦在事业的顶峰上,突然一下四分五裂,如果是这样,陈帝国也许有机会继续维持,
北周虽然很快发生发了内哄,但是很不幸,这场内哄只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近于和平的被隋帝国取代了。虽然因为隋帝国取代北周,且北方刚刚统一,所以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巩固。陈帝国又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陈帝国的灭亡似乎已无法改变了。

因为,现在的南朝,是历史上最衰弱的南朝。它不要说与东晋、宋、齐、梁那种占据整个江南的南朝相比了,就是与从前割据江东的孙吴相比,似乎也差了许多。
而北朝呢?显然是一个比后赵、前秦、北魏还强大的北朝。

这样的北朝在南伐时,沿着整个长江一线同时行动,陈帝国从整体力量上,就是无法应付的。从这层意义上,单从军事上考虑,陈帝国的灭亡,几乎是无解的。
在淝水之战时,南朝(东晋)占据着长江天险;换而言之,北朝(前秦)无法沿长江大举顺流而下。就是在那种背景下,人们也感觉南朝危在旦夕了。
隋帝国伐陈时,南朝无法控制上江上游,北朝军队自然可以大举顺流而下。更主要的是,淝水之战时的南朝,还占据着整个江南地区;隋帝国伐陈时,南朝只占据着东南一隅之地;其实力对比,更是显而易见的。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49209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5-16 22:35:00

更新时间:2019-12-17 19:54:46

评论数:6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