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论语注解

【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四.一八章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子闻之,曰:“可以为‘文’(3)矣!”
【注释】
(1)僎:音zhuàn,具体身世不详。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因为文子的推荐而跻身为卫国的大夫。
(2)公:公室,朝廷。
(3)为“文”:谥号为“文”。公叔文子芳荣单谥为“文”,全谥为“贞惠文”。在当时,“文”基本上是臣子能够得到的最高谥号了。
【解读】
“文”是等级比较高的一种谥号,按照现存的《逸周书•谥法解》可以谥“文”的有六种情形: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本章所讲的公叔文子的行为与这些情形并不直接相符,而孔子认为他可以谥为“文”,是对其行为的认可。孔子非常重视举贤任能,认为它是为政者的主要职责之一,而对公叔文子能够推荐自己的家臣与自己同朝为官这种公而忘私的行为,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在朝廷为大夫。孔子听说这事,说:“可以谥为‘文’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一〇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1)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
(1)工:工匠,工人。
【解读】
本章以做工为比喻,把“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比做为仁的“利器”。这是因为,孔子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向贤者、仁者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仁德。
【译文】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把他的工具搞锋利。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侍奉该国大夫中的贤人,结交该国士人中的仁者。”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一R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1)。孔子沐浴而朝(2),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告,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田成子,妫姓,田氏,名恒,是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谥“成”。汉朝为汉文帝刘恒避讳,“桓”改称“常”。齐国田氏源自陈国公子完,公子完因国内动乱逃到了齐国,便以国为氏,称陈氏,后封地在田,又称田氏。简公: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81年在位。陈成子弑简公:公元前481年(鲁哀公14年,孔子时年71岁),担任国相的陈桓与另一位国相子我发生矛盾,子我想诛杀田氏一族并得到了齐简公的赞成。陈桓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攻打居住在齐简公宫殿的子我,子我仓促应战不敌出逃而被杀。陈桓担心也逃了出来的齐简公日后会报复自己,于是顺势进一步追杀了齐简公。事后,陈桓独揽大权,另立了简公的弟弟公子骜(ào),即齐平公。
(2)沐浴而朝: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孔子此时并不担任官职,以此体现了孔子对于向鲁哀公禀告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的重视。
(3)三子:即“三桓”,仲孙、叔孙、季孙。
【解读】
(一)失去国家掌控权力的鲁哀公无权决定出兵讨伐掌管齐国权力的陈成子,而与陈成子同等身份的“三桓”却不会出兵讨伐自己的同类。所以孔子虽然郑重其事,但是他的孜孜以求注定不会得到结果,“以吾从大夫之告,不敢不告也。”这句孔子挂在嘴边话,只能反映出孔子的执着和无奈。
(二)
夏商对天下的统治采用的是方国制,这是从原始的部落联盟制发展而来的一种制度。各个方国是由各地的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的国家,名义上臣服于中央之国的领导和管辖。但是当某方国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其不臣之心也会壮大起来,该方国就会趁着中央之国出现内乱外祸时联合其他方国对之进行攻打。中央之国的力量原本比起方国来并不是绝对的强大,在外祸内乱之时,往往会顾此失彼,无法镇压方国的联合进攻,从而遭受灭顶之灾。
西周成为天下之主后,,吸取夏商了失败教训,决定废弃方国制而采用更有效的制度,但是由于低于广阔、交通不便以及军事、经济力量的限制,仍然无法对地方直接管辖,于是就建立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这套制度实质就是把周宗室的叔伯子侄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个地方做为诸侯代为统治,而诸侯又进一步把宗室的叔伯子侄和有功之臣进行分封。这样就提高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和相互支撑。为了维护这套制度,又建立相应的礼乐制度等制度来。
这套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总体有效的,比如:在犬戎进攻西周后,各地诸侯能够出兵勤王建立了东周;齐国制服了东莱各国等;秦国抵挡外族入侵等等,从而使周王室延续了八百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了,其中的弊端也不断的显露出来。
这套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受封者既有自己的封地又在朝廷中担任职务,而且是官职越高,封地会越大。这样,受封者就会形成中央和地方呼应,使自己朝廷中拥有的权力与封地上人力、财力、军力相结合而逐步强大起来。这种情况下,宗法关系不仅不会维护君臣关系,反而会加重受封者的不臣之心,比如“三桓”,他们也是鲁桓公的直系后裔,与鲁哀公做国君在血缘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在进入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掌管天下和诸侯的权力,大多诸侯也失去控制封国和大夫的权力,礼乐崩坏,各种僭越礼制的事件不断出现,犯上作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陈成子弑简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改变,上层建筑必然要动摇,乃至分崩离析后重新构建。所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人无法阻挡的。
孔子只看到了各种动乱对这套制度造成的冲击,却没有观察到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导致这些变化的的客观原因,故而幻想仍然用旧的制度解决来旧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客观问题。就如同让鲁哀公无法决定出兵讨伐一样,旧的制度也无法解决旧制度自身的不适应问题。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禀告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他。”哀公说:“禀告给那三家吧!”
孔子说:“因为我曾为大夫,不敢不来禀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禀告给那三家吧’!”
(孔子)去三家禀告,不成。孔子说:“因为我曾为大夫,不敢不禀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二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1)之。”
【注释】
(1)犯:犯颜直谏。
【解读】
孔子讲的是事君,实际是讲的却是忠于国家和人民。单纯的事君就有可能以谎言去取悦君主;而为国为民,则会不惜去冒犯君主。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而要犯颜直谏他。”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四.三一章
【原文】
子曰:“不逆诈(1),不亿不信(2),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事前,预先。逆诈:事先怀疑别人会欺诈。
(2)亿:通“臆”,臆测,猜测
【解读】
“不逆诈,不亿不信”就是事先不往坏处想,这是仁,而能先知先觉,这是知,仁和知两者兼备的人,孔子认为就是贤者。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不猜测(别人的)不诚信,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贤者吧!”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二
【原文】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微生氏,名亩。
(2)是:这样,如此。
(3)栖:忙碌,不安定。栖栖:忙碌奔波的样子。
(4)疾:厌恶,憎恨。
【解读】
微生亩的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普通人对于孔子的看法和不理解,但是孔子并不会因为普遍的不理解而动摇自己理想,这反而激发他的不懈追求。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做一个这样忙碌奔波的人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七
【原文】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2)七人矣。”
【注释】
(1)辟:通“避”,逃避。
(2)作者:指避世的人。
【解读】
孔子强调君子要“守死善道”,为此则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第8.13章),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无道则隐”不恋时世的贤者并不多见(七人),能够做到“辟地”、“辟色”、“辟言”也算是不错了。
【译文】
孔子说:“贤者能够避世而居,择地而处是次一等的,避开不好看的脸色是再次一等的,回避恶言是最再次一等的。”
孔子又说:“做到(避世)的人有七位。”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五
【原文】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2)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音qú)伯玉: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国的大夫。在第15.7章,孔子称其为君子。
(2)寡:减少。
【解读】
如果真的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就应该亲自前来请教,一是显示出足够的诚意,二是能够当面请教并聆听教诲。派出个使者前来能解决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场面客套而已,或许这正是“未能”的一个原因吧。做事情仅有想法还不够,但还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和恰当的方法。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和他坐下来而后问:“夫子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夫子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没能做到。”
使者离开后,孔子说:“使者吗?使者吗?”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九&
【原文】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3))曰:“鄙哉,硁硁(4)乎!莫己知(5)也,斯己(6)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7)。’”
子曰:“果(8)哉!末之难矣(9)。”
【注释】
(1)磬:一种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打演奏。
(2)荷:音hè,用肩扛或担,背负。蒉:音kuì,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
(3)既而:不久,一会儿。
(4)硁:音kēng,刚劲有力的击石声。硁硁:这里形容击磬所发出的声音。
(5)莫己知:即“莫知己”。
(6)斯:就。己:自己。斯己:那就自己。
(7)深则厉,浅则揭:水深了就穿着衣服过河,浅了就提起衣服过河。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首句: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于是相适应的选择。厉:穿着衣服涉水。揭:音qì,提起衣服涉水。
(8)果:果断,坚决。
(9)末:通“未”,没有。之:代词,代孔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件事。
末之难矣:否定句宾语前置,即“末难之矣”,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了啊。
【解读】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于天下,但是并没有得到掌权者的理解和认同,他的愿望也就一直没有得以实现,虽然意志坚强,但是其中的苦闷有时会不免地袭上心头,所以在演奏乐器时自然就会把这种心情表露出来。荷蒉人是一位高人,不仅能够听懂孔子,而且他的话一下点醒孔子:要“不怨天,不尤人”(第14.35章),如果别人都不了解自己,那么就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际上,孔子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荷蒉人的话立马就会得到了孔子的赞同(“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人挑着草筐从门前走过,说:“有心思呀,这个磬敲得!”等一会又说道:“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啊,那就靠自己好了。‘深则厉,浅则揭。’”
孔子说:“果断啊!没有什么可难的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四三
【原文】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4)焉,老而不死,是为贼(5)。”以杖叩其胫(6)。
【注释】
(1)原壤:原氏,名壤,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老相识。《礼记•檀弓》记载: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办理丧事,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做没听见,也不听他人的劝阻,仍然帮他办理完。
(2)夷:平。俟:音sì,等待。夷俟:双腿平伸地坐在那里等着。当时通常是跪坐,把双腿平伸出去坐着是极没有礼教的行为。
(3)孙:通“逊”。弟:通“悌”。
(4)述:述说,讲述。长而无述:长大了没有什么(作为)可述说的,类似现在的所说的“不值一提”。
(5)贼:危害社会的人,害人精。
(6)胫:小腿。
【解读】
本章记录是把原壤作为反面典型来做警示的。不过,对于这样人孔子也无可奈何,只能骂几句敲打几下罢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不能单独引用的,是需要以前面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做条件的。
【译文】
原壤双腿平伸地坐在那里等着(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懂的谦逊和孝悌,长大了没有什么(作为)可提及的,老了还不赶紧去死,真是个害人精。”(说着,)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四四
【原文】
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者(3)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4)也,见其与先生(5)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5)者也。”
【注释】
(1)阙党:孔子在鲁国时居住的地方称“阙里”,因为外面有鲁炀公时修筑的阙门,这一地带的乡党就是“阙党”。
(2)将命:传命,传信。
(3)益:增加。益者:上进的人。
(4)居于位:按当时礼节,大人有正式的席位,而小孩没有正式的席位。
(5)先生:这里指年长者、长辈。与先生并行:按当时的礼仪,小孩不能与长辈并行,需要稍后。
(6)速成:快速成人,尽快长大。
【解读】
如同前一章的原壤一样,本章的阙党童子也是作为反面典型出现的。
能够给孔子来传信,说明这名童子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这样的少年往往容易急于成长,希望别人把他作为大人来看待,如此便会在礼仪上做出与身份不符的表现,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忽视礼制的习惯,再改就难了。这也算是孔子所讲的“欲速则不达”(第13.17章)的一个示例。
【译文】
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信。有人问孔子说:“ 是个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席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不是个追求上进的人,是一个想着尽快长大的人。”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四〇
【原文】
子张曰:“《书》(1)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2)。’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4)以听于冢宰(5)三年。”
【注释】
(1) 《书》:指《尚书》。
(2) 高宗:即商高宗,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1192年去世,庙号高宗。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谅阴:服丧,守孝。不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以此代指不理朝政,不发布政令与指示等。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现存《尚书》中并没有对应的原文,只是在《尚书•无逸》篇中有类似的记录: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
(3)薨:专指诸侯、君王之死。
(4)总己:总由自己,各负其责。
(5)冢宰:君主服丧期间设立辅政的宰相,权力和职责大于比亲政时期宰相的。冢:高大的坟墓。
【解读】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彰显了君主的尽孝之心,虽然是“古之人皆然”,不过《尚书》只记载了武丁的这番行为,是因为武丁开创了“武丁盛世”,这样更具有典范意义。
本章也从侧面反映宰辅制度的有效性,可以在君主长期不具体参政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的有效运转。
【译文】
子张说:“《尚书》说:‘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君主死了,百官各负其责都听命于冢宰达三年之久。”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六
【原文】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4)有惑志(5)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字子周。鲁国人,与子路同是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通“诉”,控诉、诬告、诬陷。
(3)子服景伯:子服氏,名何,字伯,谥号景,鲁国大夫。
(4)固:本来,固然。
(5)志:意愿,想法。惑志:糊涂的想法。
(6)肆:摆设,陈列。诸:“之于”的合音和义。肆诸市朝:把他陈列于市集和朝廷,即把他斩首示众。
【解读】
虽然公伯寮对于推行大道形成了阻挠,但是孔子还是不同意子服景伯去干掉公伯寮,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违大道的,这就是孔子反对的“杀无道以就有道”(第12.19章)。孔子认为,大道的推行主要还是取决于天命,即上天是否赋予这个社会推行大道的使命,所以像公伯寮这样的人物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这样的人,孔子主张还是要靠自身的君子之德来对其施加影响(第12.19章)。
但另一方面,对于推行大道,孔子也绝不是单纯听天由命而消极等待的,他孜孜以求,到处奔走,可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14.39章)。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诬陷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夫子本来对公伯寮就有糊涂的想法,我的力量还能把他斩首示众。”
孔子说:“大道能够得到实行,是天命;大道将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拿天命怎样呢?”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二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1),莫能兴(2)。子路愠(3)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4)穷,小人穷斯滥(5)矣。”
【注释】
(1)病:因为挨饿而变现出来的疲惫不堪。
(2)兴:兴起,振作起来。
(3)愠:怨恨,恼怒。
(4)固:固守。
(5)滥:泛滥。这里引申为行为上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解读】
君子真正固守的并不是穷困,而是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另一方面,君子有着更高精神追求,而不注重物质生活,这就有助于他从容地应对困境,甚至可以做到“约而为泰”。相反,小人注重于个人的物质生活,而且缺乏原则,在身处困境时就会无所顾忌,也就是孔子第4.2章所讲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译文】
(孔子及弟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吃了,跟随的人都疲惫不堪,不能振作起来。子路一脸恼怒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会固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无所不为。”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三
【原文】
子曰:“赐(1)也,女(2)以予为(3)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4)。”
【注释】
(1)赐:即端木赐,子贡。
(2)女:通“汝”,你。
(3)以……为……:认为……是……
(4)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用一个(理念)贯穿。这个词语在第4.15章出现过,意思相同。
——这和里仁篇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的“一贯”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因之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之”;而孔子自己所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学行之中。
【解读】
“多学而识之”和“以一贯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单纯的“多学而识之”的学习方法,目的性不强,也缺少用一个理念去把学到内容组织起来,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以一贯之”代表的是主动地、系统化地学习方法,有很强的的目的性,用一个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并把学到内容关注起来。当然,其外在的表现上也会呈现出“多学而识之”的情形,但这仅仅是表象而不是内在的本质。
在第4.5章孔子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看见“以一贯之”是孔子的奉行的一种方法论。
【译文】
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说:“对呀,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串它。”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五.四章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解读】
懂得德的人很少,符合德的人就更少了。德是符合大道的行为方式,当时各国的执政者大都不奉行大道,对德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少,懂得人自然也是越来越少。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由!懂得德的人很少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五
【原文】
子曰:“无为(1)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2)而已矣。”
【注释】
(1)无为:没有什么作为,而不是什么也不做。为:做为。
无为而治:没有什么具体的作为而能实现天下大治。
(2)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正位、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主持政务时都是面南而坐。这里指舜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作为,只是放手大臣们各展施为。
【解读】
孔子认为舜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典范。能够实现无为而治首先依赖于中国传统宰辅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君主负责确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以及重要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定,而以宰相为首各级官僚机构负责具体的工作,相互分工协作,从而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具体就舜而言,由于尧制定的制度、政策和机制比较完备,所以在舜继承尧以后,没有对这些方面做什么改变;同时舜继续选贤任能,从而做到“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第8.20章)。而后世的一些执政者,或为了展示和标榜自己的才能,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会不顾前人的治理态势,而另起炉灶搞出一套自己的施政方针和作为。
这两者的差异在于,执政的目的和标准不同,无为而治为的是天下公利,执政的评价标准是要看能否实现天下大治;而“大有作为”为的是展示和实现个人价值,评价标准是看是否有作为或者创造了什么成就。所以,无为而治也是为政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执政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什么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只是恭敬而端正地坐朝廷上罢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一五.一二章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
孔子告诫弟子要做长远意识,早做打算和规划。孔子这话是对那些有志之士讲的,对那些得过且过的人而言,让他为长远做打算、为将来做准备,恐怕是他最害愁的事。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一六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之:不定代词,没有实际含义。
(2)末:通“未”,没有,不。
【解读】
孔子一直强调谨言慎行,对待工作应该积极地投入,说“如之何?”实际就是对接手工作进行筹划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把工作做好。而对于不这样的做的人,对于工作不上心的人,孔子是不看好的。
【译文】
孔子说:“(对于)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五.六
【原文】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4)参(5)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6)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7)。
【注释】
(1)行:音xíng,可行,行得通。根据后面的“书诸绅”推测,子张此时已经担任官职,这里请教的是为政上的可行,即为政应该把握的原则。
(2)蛮:南方的少数民族。貊:音mò,东北方的少数民族。蛮貊:指边远荒蛮的地区。
(3)州里:这里泛指本乡本土,与前面的“蛮貘”相对应。古时的编制,二十五户为一“里”,两千五百户为一“州”。
(4)其:代词,代前面说的“言忠信,行笃敬”。
(5)参:动词,耸立,矗立。相近的词汇如“参天”。
(6)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7)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其中下垂部分叫“绅”。
【解读】
本章有三处采用了互文、借代的修辞方式:一是“言忠信,行笃敬”,意思是言行各个方面要做到“忠信笃敬”;二是“虽蛮貊之邦”一句和“虽州里”一句,用“蛮貊之邦”和“州里”、“行”与“不行”指整个天下皆可行;三是“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用“立”和“在舆”、“参”与“倚”来表示各种情形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面前。
忠信笃敬是一些基本的品行,孔子却高度认可,认为在整个天下可行;但关键是要时时刻刻不懈地奉行,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
子张将孔子的话记录在腰间垂下的大带上,这也反映了孔子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情形,对于重要的教诲,为了随时记录以便备忘只能就地取材了,只是现在还无法确定时使用何种书写工具进行记录的。
【译文】
子张请教(自己为政)如何才行。孔子说:“言语忠诚守信,行为笃实敬重,即使到了荒蛮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不能忠诚守信,行为做不到笃实敬重,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就(彷佛)看见“言忠信,行笃敬”这几个字矗立在面前;在车箱里,也(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倚立在车前面的横木上,这样才能行。”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垂下的大带上。

楼主:含英

字数:24025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1-18 19:32:57

更新时间:2020-12-12 18:48:20

评论数:7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