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五

晋朝在接到段龛的求救信之后,马上就行动了,派出了一支援军前来救他。

领军的人选很有意思,是徐州刺史、北中郎将荀羡,颖川荀氏的子弟。此人虽然有一份高级武职在身,而且参加过军事行动,但有意思的是,他基本上没有真刀真枪的跟人打过仗。

跟众多擅长清谈的名门子弟一样,荀羡虽然位居高官,但并不是凭能力得来的,而是凭名声和站位。

他有非常响亮的名头,主要是因为少年时期被皇家看中,要招他为驸马,这种事已经不能拿天上掉馅饼来类比了,简直是天上掉整块整块的大排骨。但得到这份好运的荀羡却并没有被砸晕,他的反应是逃出家门,用实际行动反抗这场包办婚姻。

后来虽然他还是被抓了回来做驸马,但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非常屌,让他在东晋名声大振。后来殷浩和桓温两大权臣在朝中作法互怼,各自培植心腹,殷浩是一类只会摇羽扇的名士,喜欢的自然是同类人,于是启用年轻人荀羡,给他一路升官,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刺史,升迁速度让众多官场老油条汗颜。

在此之前,荀羡仅有的战场经验,是三年前殷浩准备北伐,打算派他和谢尚北上,于是荀羡带兵在前线附近屯了几个月田,为北伐做准备。后来北伐不了了之,荀羡倒是为此而莫名其妙的升了一堆官。

现在,朝廷打算救援段龛了,已经做到五方中郎将这样高级军职的荀羡,终于得到了征战沙场的机会。

并不是因为他的辖区徐州靠近山东半岛,而主要是因为,此时在朝堂上话事的,还是殷浩。

这个世界很现实,既然要援救别人,那就当然是要收取一点报酬的。对东晋来说,这份报酬就是把自己的军事力量伸进段龛的地盘。

在此之前,段龛只是名义上向东晋称臣,实际上是个独立的军阀,但现在晋军既然名正言顺的进了山东半岛,那自然就别想再让他们老老实实的退出去,很有可能把这次名义上的称臣,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称臣。这属于收复河山的顶级功勋,殷浩当然要留给自己人。

只不过,一切的好处,都要打赢了才能拿得到。

荀羡这种名士,要论骂战的话,慕容恪一定不是他的对手,但要真刀真枪对砍,慕容恪就是带着一群人猿,荀羡也没有半分的胜算。

但是,荀羡这次出战慕容恪,居然也没有输。

因为他根本就没打,还没走到广固,就因为害怕而停下来驻扎了,慕容恪完全没有得到跟他交手的机会。

当然,作为官场的少年天才,荀羡知道不能就这么呆着,千军万马的出兵,总得对上面有个交待,不能什么事都不干。

做事情很难,但找事很容易,荀羡瞄准了附近一个刚刚投降了燕军的小县城阳都,派兵前去攻打。正好因为天降暴雨,把土垒的城墙淋坏了,于是竟然真的攻进去了。

此次出兵战果辉煌,可以交差了。

于是,荀羡老老实实的收缩兵力,停了下来,只等广固城下分出最后的结果,就可以回去汇报这次千里救援的情况了。

段龛期待的两路援军,自此全部玩完。

但是,段龛毕竟是鲜卑族人,骨子里的悍勇,远不是只会摇扇子的荀羡之流所能比的,在援军断绝之后,他没有出城投降,而是凶悍无比的组织了一次反扑,调动城内的全部兵力,打开城门进攻燕军,是死是活一把梭哈。

梭输了。

在慕容恪这种绝世高手面前,一次性拿出全部的底牌,那就是给了他拿走你底裤的机会。

段龛出城之后直扑燕营,和燕军砍得激烈无比。但他很快就发现有些不对,不止正面有燕军,两翼和后方也冒出来大群的敌人,四面都在挨打。

慕容恪凭借高超的指挥能力,在作战中完成了军队的调动,不动声色的给段龛编织了一个包围圈,从攻防战打成了包围战,打算一把将段龛吃干抹净。

一支军队,如果被包围起来,而且又没有地势可以倚仗的话,那就基本上没什么想像空间,只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了。

不过段龛虽然在指挥能力上比不过慕容恪,但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帮他逃过了在城下被围死的命运。这个优点就是:他特别能打,个人武力值奇高。

凭借过人的武艺,段龛硬生生冲破了包围圈,跑到了城门下,只要进了城,把城门一关,好歹还可以再守两天。

只不过,他都能想到的,慕容恪自然也早想到了。

在把段龛围起来之后,慕容恪立刻就派兵,把所有的城门都看了起来,不给冲出包围圈的零星段氏部队回城的机会。

身后是源源不断的敌军,自己的同袍正在那里被敌人屠戮,眼前有唯一的生路,但在这条生路之前,也是密密麻麻的敌人。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只怕立刻就万念俱灰,放弃抵抗了。但段龛没有,在危急关头,他的优点得以超水平发挥,居然一个人单挑千军万马,从守在城门口的燕军阵营里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进城了。

只是进了城也没什么用了,精兵全部葬送在了外面,城内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而且还没粮了,早前就已经开始人吃人,现在人也不剩几个,吃不了几天了。

在这种毫无希望的绝境之下,段龛居然还咬牙熬了一个月,才自绑双手出城投降。一条如此顽强的汉子,如果当时东晋不是派一个一无是处的名士,而是让哪个真正敢于打仗的将军前来救他的话,不知道里应外和之下,能不能创造奇迹。

名士荀羡对此也有一些羞愧,他带着大军前来,完全没能完成救援友军的战略目标,一直呆呆的站在主战场外围,只是攻破了一个小县城罢了,却坐看面积巨大的整个山东半岛落入敌手。虽然这就是他停在这里等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他是个要面子的人,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于是,在退回安全的南方之前,他还干了一件事情。

他绕了一段路,带领大军走到了北方百里外的卞城,这里有一个燕将慕容兰,收拢了数万百姓屯驻。荀羡决定拿下他,回去之前再破一城,面子上能稍稍好看一点。

之所以选定卞城,就是因为这里太弱,卞城名字里有个“城”,其实就是个乡镇,连城墙也没有,好打。不过猛虎搏兔亦用全力,荀羡为了防止一时打不下来,军需短缺,在开打之前还特意开凿了一条水道过去,然后才开始正式攻打。

这么周全的准备,再打不下来就说不过去了。于是荀羡以朝廷为对付慕容恪所派给他的高规格兵力,风卷残云的征服了卞城这个乡镇,并且阵斩慕容兰,拿下了他的人头,率领大军凯旋。

回国之后,晋帝打算封赏荀羡。虽然他带着大军出门,又带着毫毛无损的大军回来,傻子也看得出来他干了什么,但没人说破,这就是东晋世家门阀们的通行游戏规则。

还要几分脸的荀羡,固执的推辞掉了这份封赏。

自此,历时一年之久的广固之战终于结束,整个山东地区落入燕国之手。这一战给燕国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从洛阳以东,直到大海,再加上整个东北地区,都姓了燕。

关中的前秦、南方的晋朝、再加上此时的燕国,天下再一次三足鼎立了。而燕国是三者之中最为强大的势力,霸王之相隐露。

慕容儁对于地盘,一向有着不加掩饰的野心。既然势头这么好,那么,秦、晋两家的土地,我也去抢抢看吧。

只是没人想得到,他会做得这么绝。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六

从打败冉闵、进军中原以来,燕国的发展,顺利到不可思议。

塞北不听话的敕勒族,被燕军杀到几乎绝种,匈奴族畏于燕军的声势,主动来降;

黄河以南的东晋汝、颍、谯、沛各郡,相继被燕军攻克,从此黄河不再成为天险,燕国对于东晋,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和前秦之间的模糊地带,原本存在着大量首鼠两端的势力,既臣服于秦,也对燕国上贡。慕容儁征、抚并用,几套连环拳打下来,十万余户胡人、三百多处堡垒从此归于燕国治下。

形势不是小好,不是大好,而是非常好。

慕容儁此时才四十多岁,正是野心和欲望最为膨胀的时候,一连串的开疆拓土刺激得他夜不能寐,他决定一次性搞定东晋和前秦,统一整个天下,不把这个历史问题遗留给下一代。

于是,他宣布了一条庞大到堪称丧心病狂的征兵计划:

他命令治下各个州郡,核查境内的成年男人数量,打算每户只留一个,其它全部征发到军队里。

以当年石虎的残暴,也是实行的三丁抽二、五丁抽三,从来没有人想过像慕容儁做得这么绝,他是要一次性全部抽光。通过这套灭绝式的征兵法,他计划集满150万步卒,用这种史无前例的数量来堆死前秦和东晋。

心急如焚的他,迫不及待的要得到这支大军,因此又下令,各州郡加快速度,明年春天他就要看到军队。

他下命令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两三个月之内就要集齐150万军队,这种动员能力,要到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才能具备了。但慕容儁以磅礴的帝王霸气,他想提前一千多年就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他真这么干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燕国估计等不到出兵的那一天,立刻就会崩溃。因为这违反了自然界的基本原理,人是要吃饭的,你把干活的人都征走了,没人生产粮食,难道喝着西北风帮你打仗吗?

当然,他不懂经济,还是有人懂的,武邑人刘贵上书,说这种征兵方法不符合古例,而且现在连年战乱,民力衰败,这么征下去,就算军队齐全了,也非常有可能一仗都打不了,就得土崩瓦解。

慕容儁只莽,他并不蠢,道理一说就懂,他知道这个上书的人说得有道理,天下不能不征服,但也不能先把自己就搞崩溃了,于是修订了命令,改为五丁抽三,。这种抽丁的比例,之前有许多人实践过,虽然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但不至于在抽丁阶段就把国家抽散,算是有古例了。

为了展示下帝王的仁爱之心,慕容儁把大军到位的时间也改到来年冬天,多给了国民一年的准备时间,虽然他要让自己的雄心壮志再多煎熬一年,但为了国家,他是愿意忍受这份痛苦的。

不过,上天显然不愿意让他如此煎熬,很快就帮他解除了痛苦。

第二年正月,慕容儁在邺城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着校场里满满当当的精兵锐卒,他雄心万丈,当场承诺,今年不会等到冬天,马上就会派他们去进攻东晋,让将士们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然后,他就病了。

这场病来得汹涌澎湃,从发病开始,不到一个月,他突然就命在旦夕,眼看着活不了几天了。

太过嚣张的人,连老天都看不下去。

还有太多的地方没有征服,虽然有万般的不甘心,但慕容儁也只能打起精神,料理自己的后事了。

他病倒得太快,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了太多的隐患,一旦他身死,只怕谈不到进攻敌人,国内立刻就会开始内乱。

因为,太子太小,而慕容恪太强。

慕容儁原本有个成年的太子,而且非常受他喜欢,不过十分不幸,这个太子在四年前就已经病死了,慕容儁每每想到这个早夭的长子,都是要流一泡眼泪以示哀伤的。

现在的太子是顶班上来的,叫慕容暐,这时候才十岁,刚刚换下开裆裤没几天。

而此时的慕容恪,年纪三十九岁,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燕国这几年急速扩张的版图,有一大半是他打下来的,而且他拥有体恤士卒的好名声,在军队当中声望非常高。

高到让人害怕。

石虎死的时候,他继位的儿子也是十岁吧。然后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后赵就亡了。

当年的棘城之战,慕容儁还不到二十,他是亲眼见过石虎的军威的,数十万后赵大军铺天盖地而来,占满了视野里的一切,看上去完全不可阻挡。

但石虎死后,几乎是在瞬间,权臣们就开始对他的幼帝下手了。再接着,就是强大的后赵突然开始衰落,直至灭亡。

现在,慕容儁遇到了和石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他不想重蹈石虎后辙的话,就一定要在闭眼之前,解决掉权臣的问题。

主要是慕容恪。

对于这样有名望、有实力的大臣,没办法下一道命令就拉出去砍头,那样的话,国中必乱。如果慕容儁不是病倒得这么快的话,他一定会在临死之前,慢慢处理好慕容恪这个潜在的隐患。不过可惜,他的病来得太过凶猛,让他根本就来不及一点点筹划了。

此时,他的身体和精力,已经让他没办法再用正常流程来敲掉慕容恪,于是,他决定不走寻常路,用一下非主流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一定奏效,但好歹要试一下。

他把慕容恪召进宫,就在自己的病榻之前,开始了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我的病是好不了了,如今太子年幼,还有秦、晋二国没有平定,国家需要一个年长的君王,我想把国家托付给你,你觉得怎么样?”

慕容恪如冬天兜头淋了一盆冷水,瞬间全身的每一个神经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一般运转。

他一生打过无数次仗,但这一次,是最凶险的,甚至远远险过冉闵冲到他帅旗下的那次。

如果自己的回答不能够令病榻上的这个人满意,他只要轻声吩咐一句,自己马上就会万劫不复。

立即进入临战状态的慕容恪,开始以最大的谨慎,应战自己这一生最为强大的敌人。

“太子虽然年幼,但有圣人的资质,必定是有道明君。微臣这样的凡夫俗子,怎么敢干预天道正统!”

我愿意奉你儿子为主,不会动他的位子的。

“我们是兄弟,兄弟之间,哪里用得着说这种虚伪的话!”

你是真心的吗?

“陛下既然认为臣能承担天下重任,我怎么就不能辅佐幼主呢?”

我百分百是真心的。

“你既然打算做周公,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算你识相。

慕容恪就此逃过一劫,不用到阴曹地府里帮皇帝哥哥打前站了。

慕容儁这一招,就是刘备临死前试探诸葛亮的翻版,操作上完全一样。当然,这么做到底能有多少效果,慕容儁心里也是没底的,自己还没死透,所以弟弟才会这么诚惶诚恐,一旦自己真的咽下最后一口气,慕容恪到底会不会兑现他的承诺,只有鬼才知道了。

给自己这个天才弟弟上了一道紧箍咒之后,慕容儁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愿、以及对身后局势巨大担忧,与世长辞。

他运气很好,刘备当年试探过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一生为了幼主鞠躬尽瘁,现在他这么试探慕容恪,而慕容恪的选择,居然也跟诸葛亮一模一样,为了他的继承人而操劳一生,终生未曾篡位,这在为了权力而自相残杀成性的五胡政权当中,简直就是个奇迹。

只不过,慕容恪只是个极少数的特例,不能代表主流。主流的胡人,还是唯恐天下不乱的。

想让天下更乱一些的胡人,在慕容儁死的瞬间就跳出来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七

慕舆根,燕国的顶级武将,一生战功赫赫,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种不可思议的执着,在任何绝境之下,从来不轻言放弃。

当年石虎数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燕王慕容皝都打算弃城逃跑了,但慕舆根强硬的拦下了他,劝他留在城中跟石虎决一死战。可以说,燕国能打赢棘城之战,慕舆根当居首功。

后来在慕容儁时代,慕舆根也多次展现自己的固执,屡屡在大军陷入苦战、慕容儁心生退意的时候止住他逃跑的想法,而每次也都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样一个人,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会以牤牛式的执拗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原本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将军,这个很早就实现了,凭借自己的勇武,他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是能够影响燕王决定的顶级武人,再往上都没什么进步空间了。

人有梦想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太早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不一定好,因为想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年纪轻轻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呢。

想必慕舆根也曾经被这个问题苦恼过很多年,直到慕容儁死了之后,他才得到了答案。

他找到了一个新的目标。

永远精力旺盛、用铁腕统治着这个国家的皇帝在壮年去世了,他留下的新皇帝,还只是个小娃娃。乱世当中,幼主临朝,从来就是坐不稳皇位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趁这个机会追求一下进步,把职业生涯再往上提升一点点呢?

多年来立下的辉煌战功,已经让他位极人臣,再往上的话,就只有坐上那把椅子了。

只不过让人恼火的是,他现在还不具备追求这个进步的条件,要干这种事情,必须得已经掌握好了国内的军政大权,才能保证成功率。他虽然已经是燕国的顶级高官,但这样的高官不只他一个。

慕容儁死之前,任命了四个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幼子,慕舆根只是其中之一,其它三个都不怎么好对付。

尤其是慕容恪。

每次想到这个名字,慕舆根都要在心里打个寒颤。

这个人,竟然好像是没有弱点的。

每个身居高位者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擅长打仗,有的擅长弄权,这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欲望,只要抓住他的这个欲望,也就等于抓住了这个人,好权的,用权力去引诱,好利的,用金钱去迷惑,总归是有办法的。

但是慕容恪,他竟然没有特别的欲望。

他在军中的威望高到不可思议,但不好兵权,慕容儁派他出去打仗,他就去,要拿走他的指挥权,他就乖乖的交出来,完全没有在军中培植个人势力、把军队牢牢握在手中的做法。

他似乎也不好政权,慕容儁死后,小皇帝年幼,他就是燕国的摄政王,四大辅政大臣中说了算的那个,说他权倾朝野都是轻的了,从实权上来讲,他就是没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但是,坐在这么样一个位子上,他居然没有造反,这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他们都是从乱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又身为皇家贵胄,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如何争权夺利,谁杀了谁,谁又抢谁的兵,天天对着这些东西,对权力的追逐简直就是他们的本能。

所以慕舆根认为,慕容恪一定会动手,这个权力场是没有软弱可言的,你不除掉别人,别人就会除掉你。就算慕容恪真没有当皇帝的念头,但小皇帝在一天天的长大,等小皇帝的帝王意识开始觉醒,需要往身上绑上一层层权力来作为铠甲的时候,慕容恪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所以,他一定要趁皇帝还小,没什么力量,将那把椅子搬到自己屁股底下坐稳,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当他动手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慕舆根对此充满期待。

但是,他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慕容恪好像完全没有半点搬椅子的心思, 每天就是老老实实的上班下班,处理朝政事务,既没有往要害部门里塞人,也没有铲除异己的动作。

这不合理啊。

对此完全想不通的慕舆根,决定干脆不想了,时间不等人,他不能再这么干耗下去,既然慕容恪不动手,那自己就给他一个动手的理由。

于是,慕舆根偷偷的去见慕容恪,充满感情的劝他多为自己考虑一下:

“燕国能有如今的局面,完全是殿下您的功劳,而且兄终弟及,是我族的传统,殿下可以废主上为王,自登宝座,这也是我们大燕的福气。”

以天下的至高权作为诱饵,慕舆根相信,天下没有人能够忍受得住,慕容恪也不例外。

所以,当慕容恪充满惊奇的回答他:“你是喝醉了吗?我和你一共受先帝的遗诏辅政,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慕舆根就觉得,整个人完全懵了。

他听不懂慕容恪的意思。

他冒着足以诛九族的风险,跑来说这番话,就是相信慕容恪一定忍不住皇位的诱惑。但是,慕容恪居然想也没想,就一口拒绝了自己的建议。

那可是皇位,不是个小铺子,怎么会有人拒绝得这么干脆利落的?

只是,如果他真的不想要这把椅子的话……那他不是应该马上叫人,把自己抓起来,以示忠诚不二的吗?

已经被权势迷晕了脑袋的慕舆根,鼓起了巨大的勇气才敢去给慕容恪下这个套,但这拼尽全力的一拳,却打在了棉花上,慕容恪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他觉得无所适从。

他要到一段时间过去、自己做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明白,为什么慕容恪会是这么一个反应。

照理说,碰到了这种遭遇,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乖乖的当个缩头乌龟,再也不要乱动了,他刚刚做的这件事情,一旦有丝毫的偏差,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现在任何的举动都可能让自己从钢丝上掉下来,摔进悬崖里。

但是,慕舆根是一个执着的人,不管在任何绝境下,他绝不放弃。

在大部分时候,这都是一件好事。但世事无绝对。

起码在当前这个时候,他的这份比钢丝硬度还高的执着,就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好处了。

在慕容恪那里碰了一个奇奇怪怪的软钉子之后,慕舆根决定换个人再碰碰运气,至于换哪个人,他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把慕容恪得罪死了以后,当然就只能找慕容恪的仇人了。

老实说,慕容恪人缘好,魅力值高,在燕国境内,他还真没有什么仇人。

不过没关系,慕舆根决定给他造一个出来。

他找到的目标是小皇帝,以及皇太后——敌人如果级别太低,对慕容恪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他进了皇宫,造了平生最大的一个谣,这个谣不只是"转发500次就坐牢"这么简单,听众只有两个人,但一旦造出来,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成功,从此一飞冲天,坐享千万倍收益,要么脑袋搬家,赔个底掉。

实际操作之后,他得到了第三种结果:

他成功了一半。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八

通俗的说,慕舆根的目标受众有两个,他搞定了一个。

可能因为这两个受众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小孩,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大胆,不像给慕容恪下套那样,准备好了充满诱惑的话术才去实施,这一次,他做得很是轻浮,所进的馋言也只有没头没尾的一句:

“慕容恪和慕容评图谋不轨,臣请求率领禁军去诛灭他们。”这两个人都是辅政大臣兼宗室,影响力在慕舆根之上,既然要动手,那就干脆一次性搞定两个,省点工。

没有证据,没有细节,就这么硬梆梆的一句,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不太可能相信他这句鬼话。即使听了之后真的有所怀疑,也不会同意把兵权交给他去诛逆,毕竟身居上位者要时刻保持对下属的警惕,不能听风就是雨,到底谁是叛逆还说不准呢,怀疑一切是领导的优秀品质。

不过,慕舆根敢这么胆大妄为,准备工作做得稀烂就跑出来颠倒黑白,就在于他有这个自信,这招一定会奏效。

因为他的领导并不够优秀。

燕国第一寡妇、现役皇太后可足浑女士,是一位历史上的名女人,能青史留名的原因,在于她充分的继承了我国传统女性中的糟粕部分,主要表现为:心胸狭隘、毫无眼光、爱挑拨是非、以及睚眦必报。

在此之前,她已经运用自己的妒嫉心,用酷型折磨死了慕容垂的老婆,作为鲜卑族不弱于慕容恪的英雄,慕容垂家破人亡还拿她毫无办法;在此之后,可足浑还将以狭隘到看不见一米以外的胸怀,毁掉和秦国的盟友关系,助力国家灭亡,顺便让自己成为亡国奴。

在此时,她则不加思考的同意了慕舆根的意见。

以她极度自私的性格,再加上刚死了老公、失去主心骨的处境,必然会恐惧身边的一切,任何有一丝丝可能伤害到她的,她都会不管不顾的先掐死对方再说。慕舆根对她心理的把握,实在是已经登峰造极,所以才敢弄一个这么粗糙的理由就匆匆上马,而且还得到了可足浑不假思索的通过。

计划通!在拿到皇太后的首肯之后,慕舆根想必是极度兴奋的,甚至可能还会升起“天下尽在我有”的志得意满。只要掌握了禁军,除掉了两个对头,朝中就没有人能够和我对抗,我将是大燕第一人了,如果再努努力,还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心里充满快活的慕舆根,忍不住看了一眼暂时还坐那把椅子上的小皇帝。这个位子,很快就是我的了。

他看到了一双清亮的眸子。

这一时期,好像老天都偏爱慕容氏,大量顶级人才不要钱一样在这个家族里批量诞生,此时姓慕容的,没一个水货。

哪怕是个十岁的。

在慕舆根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十岁的小皇帝慕容暐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表达这个意见之前,他还挥手让慕舆根退下了。

因为他的话只能说给可足浑氏,慕舆根是听不得的。

他反对可足浑氏的意见:“慕容恪和慕容评是先帝选出来的托孤重臣,先帝和慕舆根哪个更可靠一些?谁知道是不是慕舆根想作乱呢?”

梦碎了。

明明已经到手的机会,就这么飘然而去。

不过,说机会就此消失也不太正确,机会并没有泯灭,而是跑到慕容恪那边去了。

慕容恪之前莫名其妙的反应,就是为了等这一刻。

当慕舆根跑过来劝他篡位的时候,他就决定要敲掉这个野心家了。他能劝自己称帝,当然也可能劝别人、还可能亲自来干这笔大买卖,留这么一个不稳定的大炸弹在国内,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

慕容恪是五胡时代少见的纯臣,在人人想争权、个个想称帝的乱世,他居然真的打算做一个忠臣,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从始至终,他都是这么做的。

只不过,如果当时就对慕舆根动手的话,后果可能就不可控了。

第一个后果,是政权的动摇。老皇帝刚死,新皇帝年幼,四个辅政大臣就是燕国的擎天大柱,如果其中两个突然无缘无故的打起来,外人会怎么想?百分百会认为慕容恪在趁机夺权,国本即将不稳了。

第二个后果,则是慕容恪自身的解释不清。慕舆根只是暗地里作乱,野心并没有暴露出来,这时候收拾他,慕容恪就是往自己裤裆里抹了一把黄泥巴,怎么说都说不清楚了。

慕容恪是纯臣,但并不是能够为国舍身的人,相反,他对自身名誉的重视程度,是要比国家大事更高一些的。当年攻打段龛,他宁愿在广固城外多耗一年,也不肯派士兵蚁附攻城,未必是他体恤士卒,而是这么做,能够给他带来仁厚的好名声——早先他打冉闵的那一仗,心之狠,手之毒,舍得用铁链捆住五千下属,让其成为必死的肉盾,可见他远远没有那么好心肠。

所以,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做掉慕舆根。

但是现在,时机差不多到了。慕舆根经过孜孜不倦的作死,已经成功让皇帝了解了他的野心,这时候动手,正当其时,既可以搞掉他,还可以把自己干干净净的摘出来。

作为天下第一名将,慕容恪对时机的把握,可谓是世间无双,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都是如此。

只不过,他出击的速度,在慕舆根作死的速度面前,还是要甘拜下风的。

刚刚尝试了犯上作乱这么大的事,而且把皇帝和权臣两头都得罪了,按照一般的行为逻辑,他现在要么挂冠跑路,要么起兵玩一把大的,最不济也也得要老实实的消停下来,别再做任何举动,明哲保身才对。但他不肯,他过人的执着,让他无法停止作死,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做点别的。

慕舆根再次跑去找唯一还肯听他话的可足浑氏,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

“如今中原大乱,国家的生死大敌不止一个,秦朝和晋朝都在外围虎视眈眈,留在中原就要时刻担心这些风险,不如回东北去吧。”

很难明白他提这个建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或许是他在两头打狼失败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恐慌,人一怕就想回家躲着;也或许他是想换一个战场,中原的地盘大部分都是慕容恪打下来的,慕容恪占有天然的主场,他想把燕国搬回老家,抹掉慕容恪的地利,然后跟慕容恪再战江湖。

总之,他没机会了。

因为慕容恪已经动了。

和慕舆根总也抓不住重点不同,慕容恪一动,就是雷厉风行,一击必杀。

他联合另一名被慕舆根攻击的辅政大臣慕容评,向小皇帝密奏了慕舆根的两面行为,使得小皇帝勃然大怒,立即派人诛杀了慕舆根一家和他的党羽。

失败的野心家慕舆根,总想诛别人,却总也不成功,但别人一还手,他倒是被诛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慕舆根是辅政大臣,不管再怎么理由充分,只要对他动了手,就必然会引来国内大哗,人人都以为新皇初丧,领导者们开始内斗了:鲜卑人热爱内斗,这是传承悠久的传统,人人都记得当年慕容、宇文、段氏三大部族成天杀得你死我活的惨状。

此外,东晋的桓温一直想北伐,在淮河一带布置了大量兵力,一旦得到鲜卑人在国丧期间就开始动刀子的消息,会不会有兴趣北上打几块地盘回去呢?

杀慕舆根容易,只要派一队禁军,锁拿他下狱就可以了。但如何善后就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新老皇帝交替的敏感时期,一旦弄得不好,是有可能把国家弄翻船的。

慕容恪的解决方法是:每天照常上下班,而且只带一个保镖,以示心里没鬼,另外上下班专拣人多的路走,让大家都看到。

这招简单,但好用,立刻就稳定了国内的情绪。

至于东晋的威胁,那就更好解决了。慕容恪派了一个将军,带着两万骑兵,打上他的旗号,在黄河边巡视了一圈,就镇住了晋军。

慕容恪这个名字,在战场上是非常好用的,甚至不用真打,只要亮出来,就能唬到敌人了。

尤其是东晋这种有心无胆、属土匪的敌人。

好了,国内总算是稳定了,终于可以安心几天了。

从此,在慕容恪的治理下,东征西讨、从未停下过的燕国,进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期。

不过,和平没办法持续太久,因为这时候,占据关中的氐人政权前秦,换了一个皇帝。

这个皇帝是真正的人中俊杰,与汉族历史中最有作为的几位千古明君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慕容恪是大才,但在这个承天运而生的猛人面前,也只能积雪见骄阳那样,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九

关中强国前秦,也算是中原一大BUG,在强力暴君石虎的眼皮底下,没被敲打成碎块不说,居然还就这么越做越大。

此时前秦已经是第三代统治者了,初代目苻洪,原本是个不起眼的胡人首领,在石虎手下被呼来喝去。石虎疑心重,给中原各个非羯族势力大搬家,让他们远远的离开自己的生根之地,苻洪被迁移到了枋头,他乐呵呵的就去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对什么事情都没意见的胡人,心中藏着日月江河。

只不过,石虎就是一块遮天蔽日的浓重阴云。

石虎在世之时,苻洪没有什么作为,除了带着本族的战士为石虎打仗之外,一直非常的乖巧。

直到石虎死后,苻洪的野心才得以不加掩饰的释放出来,打出的一连串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力道之猛,尺度之大,和他之前的安份人设完全不一样,简直要让他怀疑他脑壳底下是不是换了一团脑浆子。

他立即两面下注,一面继续向后赵称臣的同时,一面谴使向东晋投降,拿到了东晋的官爵——这个看起来没毛用,东晋除了虚名,给不了他任何实际的好处,但其实这东西非常不得了,在人心思晋的北方,他有了晋廷赐予的正式身份,就有了凝聚人心的工具。

他毫不犹豫的给自己改了姓,从“蒲洪”到“苻洪”,而且命令子子孙孙不得再改回来。原因并不是认了干爹,而是在中原流传的一条谶语:草付为王,草付,合起来就是个苻字,充分表达了他想当皇帝的纯朴愿望。

他开始抓住一切可能扩充自己的力量,大量收容流民,这种东西非常多,中原战乱,百姓流离,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流民团体四处流浪。一般的势力都会对流民极其的防范,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了,也就什么都干得出来,破坏力极强。但苻洪就敢收留他们——只要能变强,他不择手段。

他还收容后赵的降将,从老东家的身上挖肉,不择手段的扩充自己的势力。不过有些是真自己来降的,有些就是他创造条件让对方来降的——也就是打降的。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乱吃东西会伤胃,而乱侵吞各方势力,也是会没命的。

他接收的一个降将,要了他的命。

麻秋,石虎的心腹大将,本领非凡,曾经有资格代表后赵跟慕容恪在战场上交手,虽然被砍到稀里哗啦,但石虎能派他出战鲜卑人,也可以说明他的能力了。

这样一员顶级大将,苻洪在他回师都城的时候暗算了他,但并没有拧下他的脑袋,而是继续让他做将军,想以自己的王霸之气招降一个人才。

他失败了。

并不是他的霸气值不够,而是麻秋跟他一样,并不打算寄人篱下,他想把苻洪的兵变成自己的。

麻秋打败苻洪的方式很离奇,并不是用的刀兵,而是用的一杯毒酒。

他设宴请苻洪吃饭,而苻洪为了展示自己的胸襟气度,更好的让麻秋心服,于是毫不犹豫的就去了,去了就毫不犹豫的喝了,喝了就毫不犹豫的死了。

蒸蒸日上的枋头氐人政权,遇到了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危机。

乱世没有弱者的生存空间,一旦显示出丝毫的软弱,周围的势力必定会一拥而上,将苻氏集团咬死、撕碎、吞进肚子里,这是乱世的通行法则。

不过,苻氏集团没死,而是更加凶残的吞噬周围的其它势力,原因在于,苻洪的继承人,是一个比前任更猛的强者。

苻健,苻洪的第三个儿子,无可争议的继承了父亲的宝座。之所以能够继位的这么顺利,主要是石虎的帮忙:石虎也一直在防范苻洪,为了帮苻洪一门心思的为后赵工作,少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来分心,所以石虎找机会把他的儿子杀得七七八八,而苻健之所以能活下来,主要是因为他会做人,深得石虎父子的喜爱。

可惜苻健登上皇位之后,就把这个救了自己一命的优良品质给抛弃了。

苻洪开创了氐人政权,而苻健则更加生猛,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氐人政权从小小的枋头发展到了整个关中。

继位之初,苻健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欺骗和战术准备,麻痹了窃据长安的后赵将领杜洪,然后和自己的侄子苻菁、以及硕果仅存的弟弟苻雄一起,兵分三路,向关中进军——这两个苻家人也非常了不起,后来一个试图夺苻健的江山,一个则真的夺下了苻健的江山,不过所用的武器不是军队,而是自己的肚子。

老谋深算的苻洪所留下的晋廷官爵起了大作用,出兵之后,苻健打起晋朝的旗号,很快就无惊无险的赶走了杜洪,拿下了庞大的关中地区。

然后,苻健正式称帝,建立前秦,实现了父亲苻洪一生念念不忘的志愿。

既然当了皇帝,就要立太子,继承人是国本,不能大意。苻健的太子人选原本很明确,是他的儿子苻苌,不过这时候,千里之外的南方有个人做了个决定,这个决定让前秦的太子人选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这个人叫桓温,此时是东晋第一权臣,而他所做的决定,是北伐中原,目标就是新生的前秦帝国。

这种国家级别的战争面前,没有太多的商量空间,只有在战场上分出实际的高下了。于是,苻健尽起全国之兵,派太子苻苌率领,前去应战。

苻健自己也是一代名将,面对汹汹而来的晋军,亲自上阵才是最保险的,可以保证指挥的运转如意,无人敢不听从。不过五胡的皇帝们,大多在称帝之前都英勇善战,但只要一坐上那个位子,就开始枯坐深宫养育威严,很少再上战场了,除了刘曜和冉闵两个特例。

已经是皇帝之尊的苻健顺应潮流,没有亲自出马,这样也可以给太子留下建功立业的机会,胡人性子野,没有足够的军功,是震慑不住军队里的老兵油子的。

于是,太子苻苌率领着苻雄、苻菁等一众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前去抵御桓温,他们要让柔弱的晋人知道,汉人步兵只能凭借长江天险躲在安稳的南方,而在一马平川的北方平原地带,只有他们这样雄健的胡族骑兵才能生存。

打输了。

晋军仍然是以步兵和水军为主,在北方的山地和平原环境中,对骑兵有天然的劣势。但这次不一样的是,所来的晋军特别的生猛。

桓温多年盘踞荆州,已经将荆州经营成铁板一块。而荆州的特点,就是富裕——这里的富裕不是指钱多,论钱多不过淮扬,荆州多的是粮。

江汉平原一带,土肥水美的程度令人发指,在地上随便掏个坑就会慢慢泛出地下水,丢颗种子不用管,它自己就能生根发芽结果。而且荆州远离战乱的北方,这样的环境,决定了荆州的粮食多到吃不完。

生逢乱世,只要有粮,就不愁没兵。

桓温就以荆州的粮食,招募训练了一支顶级强军,并在八年之前,以这支军队平定了蜀地的成汉政权——蜀中的地势之险要,简直令人绝望,而桓温伐蜀因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所以只带了七千荆州兵。这七千兵马,就把这件大事干成了。

此时在伐秦战场上,荆州兵再次大显神威,当者披靡,屡屡击溃前秦,一直前进到长安城外二三十里地的灞上,桓温才下令停了下来。

建国才三年的前秦,一脸衰相,看起来亡国在即。

但这个时候,桓温却不往前打了。

往前一步就能拿下长安,收复关中地带,建立不世奇功,但桓温就是固执而沉默的停在了这里,宣布要就地收麦,补充军粮,所以就此屯兵。

当地的百姓半个世纪不见王师,人心仍然向晋,纷纷牵牛提酒前来劳军。苻健顶着晋朝的旗号行独立建国之事,也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更何况桓温是正品行货。

按理来说,有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后勤就不是问题了,但桓温仍然不肯动。

往前提兵二十里,他就能收复河山,立下的功勋足以让整个民族供奉万年,可他就是呆呆的停在长安城外,呆到让城内拼命想办法的苻健都莫名其妙。

不过,还是有人知道桓温想干什么的。

晋军屯兵灞上一个月后,一个脏兮兮的年轻乞丐走进了桓温的军营,他懂桓温的想法,并为之十分不屑,这次来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改变他的这个想法。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

王猛,北海一个有名的乞丐,在当地知名度很高,没几个人不认识他。当然这并不因为他是丐界名流、或者乞讨技术特别高的缘故,而是他的个人装潢和言行举止都很不一般,异常的二。

他的本职工作其实并不是讨饭,而是做生意,所从事的是簸箕零售业,以编簸箕出售为生。只不过他的外表常常影响他的业务,身上老是泛着一股长年不洗澡才能发酵出来的男人味,而且非常的不修边幅,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身上穿,还敢穿着出门,堪称屌丝中的精品,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正宗的丐帮弟子。

就这么落魄的一个人,偏偏还特别的喜欢谈论世间大事,言必称天下,简直就是古代版本的键盘侠。

当桓温驻军灞上不肯前进的时候,簸箕供应商、兼杰出的键盘侠、兼外围丐帮弟子王猛前来拜访,打算看看能不能卖点东西给他——当然不是簸箕,而是王猛自己。

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作为自诩为当世一等谋略家的王猛,当然也想把自己卖给一个明主。在此时流行的观点中,东晋是正统,为正统效力是非常值得光荣的事情。现在东晋的北伐大军席卷而来,这是非常难得的出售自己的机会。

好在晋朝的审美比较畸形,正常的装扮言行不受待见,只要不正常,就能大受欢迎,所以王猛的拜访并没有被认为是试图进军营要饭,而是被桓温客客气气的请了进来,还给了他面谈的机会。

然后桓温就后悔了,因为这个乞丐实在太像个神经病,坐下来之后,就开始在身上挠来挠去的捉虱子玩,捉到一个就掐死一个,指甲间虫尸与鲜血齐飞。

桓温在崇尚奇谈怪论的晋人中是个另类,他对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并不感冒,而是非常务实的一个人,这也让他虽然权倾朝野,但一向不怎么受东晋同事们欢迎。所以他看着当自己面表演恶心行为艺术的王猛,心里面是非常膈应的,但是又不好站起来就走,他毕竟是知书达礼的一代名臣,只能就这么忍着。

他忍了好几秒钟。

一直到王猛开口,桓温内心所有的不快突然就一扫而空。

以往王猛身边的人都是些流民、农夫,跟他们讲天下,他们回你句傻逼,听不懂所以没法交流。但桓温是懂的,跟王猛一番谈论下来,他发现这个非主流乞丐腹有经纶,胸怀天下,对局势的见解极有深度,是个难得的人才。

两千年以后,有个比王猛更猛的人,也喜欢在跟人说话的时候捉虱子。有这个特殊爱好的人都惹不起。

生起了爱才之心的桓温,与王猛聊得酣畅淋漓。

最后,他问了个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希望借王猛这个当地土人的心思得到答案:

“我奉天子之命,统领大军前来,为百姓诛除残贼,这样顺天应命的事,为什么关中豪杰却没几个来投奔我的呢?”

来了!

这也是王猛此来的主要目的,他想要卖身,但也要看看买家值不值得追随。

他有些无礼的盯着桓温的眼睛,毫不犹豫的回答:“桓公领军数千里而来,如今距离长安咫尺,却不肯前进。豪杰们不知道桓公的心思,所以不来。”

这话说得委婉,但堪称诛心。

你在这里梭巡不进,是为了养贼自重吗?

桓温只是尴尬的笑了一下,并没有正面回答。

是的。

得到答案的王猛,觉得非常失望。

他自认为天下无双,想辅佐的,也是真正志在天下的帝王。东晋王朝虽然拥有天下正统的名份,但桓温的表现让王猛对这个南方朝廷极其灰心。

作为晋廷第一权臣,桓温在大业将成之际,居然想的只是留下敌人,以作为和朝廷讨价还价的工具:只要前秦不灭,朝廷就得倚仗他的荆州武力集团,而如果一下用力过猛,真的把前秦打死了,只怕朝廷就会开始想办法拿他开刀了。

这样论起来,桓温如此强硬的推动这次北伐,目的究竟是为了收复汉人河山,还是只是为了从朝廷手中扒出更大的权力?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这样的人,王猛是不屑于辅佐的,桓温确实是一代枭雄,甚至或许是当世最强大的人,但在王猛看来,他的格局太小。王猛想找的,是真正能够气吞宇内的帝王。

如果找不到,那还不如接着回去卖簸箕。

所以,他拒绝了桓温带他一起回南方的邀请,带着他的丐帮造型离开了晋营。

桓温也该走了。

虽然没有拿下长安、没有得到名士,但桓温的真实战略意图已经达到,只是这个意图无法示人而已。不能再打下去了,再打,真把前秦打死了怎么办?

只是撤退还需要一个理由,大军出征,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一举一动,都需要对天下人解释。

理由很好找,前秦人已经送上来了。

在桓温屯兵灞上的时候,前秦人出动大军,割光了周围地里的麦子,桓温于是宣布,军粮不继,不得不班师回朝,大军拔营南归。

在没有征服的敌国境内行军,从来都是异常凶险的,如果能保持进攻态势还好,特别是撤军时,基本上不可能全身而退。

被压缩在长安城内的苻健赢得莫名其妙,但并没有被天上掉下来的胜利砸坏脑子,桓温一退,他立即派出军队,衔尾追击,一路上不停的骚扰撤退的晋军。

从关中南归的这一路,有数万晋军将士被前秦人永远的留下了,埋骨异乡。

他们本来可以成为收复关中的英雄的,只是因为桓温个人的一己私欲,不止民族的前程化为流水,更是让自己憋屈的死在了胡人的手上。

桓温退兵退得非常彻底,甚至都没想过在已经占领的土地上留下驻守部队,而是干脆俐落的把所有的地盘全部丢给了前秦。既然要养贼,当然就要给贼留下足够的空间,不然如果贼长不大,他也就不能倚之来要挟朝廷重用他了。

可怜几万精锐的晋军士兵,一腔热血跟着桓温北伐,但用血肉收复回来的疆土,却因为桓温个人的权力欲望,而被毫不犹豫的放弃,几万条命,拿来做了场无用功。

桓温,一代奸雄,虽然他激起了晋人靡靡血脉中少见的武勇,但他配不上任何赞美之词。

桓温走后,苻健迅速接收了整个关中地带,而且因为有了“打败”东晋王师的战绩,前秦帝国威望陡增,原本心向晋朝的百姓彻底死心,关中从此大定,被苻健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不过,苻健虽然是最大的赢家,也还是损失了一些东西的。在这次抵御桓温的北伐中,有几个人跟他相关的人命运有所改变,从而也影响了整个前秦帝国的国运。

首先是太子苻苌,他明白这回是父亲给他创造的建立威望的机会,所以打仗的时候勇猛异常,动不动就要跑到最前线,让士兵们看到未来皇帝是何等勇敢,以示牛逼。而且他不愧是皇家太子,天选之人,运气好得出奇,往前沿阵地上跑了这么多回,只中了一次流矢,而且伤的还不是要害。

所以足足拖了半年才死。

古时候的医疗水平、卫生状况实在太差了,苻苌中箭之后,依旧生龙活虎,带着秦军四处征讨起兵响应桓温的关中地方势力,为自己的皇位打基础,可见伤得根本不重。但内部的感染是当时的医生检测不出来的,半年之后,苻苌因箭疮发作而死。

苻健的太子没了。

然后,他的弟弟也没了。

苻健硕果仅存的弟弟、战功赫赫的前秦顶级大将苻雄,在这场大战中积劳病死。

苻健为此悲痛欲绝,呕血一大口以示哀悼,并封苻雄的儿子、年方十六岁的坚头为东海王,表达对这个弟弟的思念。

这是对前秦国运影响最大的一个变数,但此时看起来,还异常的不起眼。

一场战争,让苻健最为看重的两个宗室身亡,他急需要新的人进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新人是现成的,就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苻生。

苻生是个残疾人,但在这场战争中,他的表现,堪称前秦军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一

苻生,天赋异禀之人, 你只需要瞄上一眼,就能从他身上看出来这一点:

他是个独眼龙,生下来就如此。

不过,身体上的残疾,完全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出众——与他心里的黑暗比起来,他的那只瞎眼,简直都算是发着圣光了。

这个人残忍暴虐的程度,比起石虎的一群精神病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他出众的外貌,爷爷苻洪非常的讨厌他,曾经当着他的面开玩笑,说听人讲过瞎子哭的时候只流一行泪,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苻生不同意这个看法,并且当场给出了论据。

他拔出刀子,在自己身上拉了道口子,然后指着涌出来的血:“你看,这就是瞎子的第二道眼泪。”

因为身上的残疾,连至亲都不肯给他好脸色。在顶撞了爷爷苻洪之后,他的亲爹苻健打算杀了他,因为叔叔苻雄帮着说话,才捡回了一条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可想而知,苻生的心理,会阴晦到何种程度。

石虎的儿子们,也只是对别人狠,对自己还是很照顾的,远不如苻生,这个人对自己都是如此恶毒。

这种性格,或许只在一个地方有用:

战场上。

在抵御桓温的战斗中,不要命的苻生大放异彩。

如果不看这只瞎眼的话,苻生是个标准的万人敌。似乎是老天为了补偿他少只眼睛的缺陷,给了他一幅异常强壮的体魄,成年之后,他能徒手搏猛兽,还能战而胜之,两条腿跑起来,比四条腿的马都快,简直就是个人形战争机器。

高昂的战斗力,再加上完全不怕死的打法,让他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在对阵晋军的时候,他单枪匹马冲进敌阵,大砍大杀,还一连这么冲了十几次,斩将夺旗无数,让两方军队都大开眼界: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彪的人。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的光辉表现,他进入了父亲苻健的视线。

在太子箭疮发作挂掉以后,苻健需要立一个新太子,正好这时候关中流传一句古里古怪的童谣,里面有一句“三羊五眼”,没头没尾, 无腔无调,但正好应在了苻生的身上。

三只羊,只有五只眼,可不就是有一只独眼龙在里边。

于是,苻生被立为新太子。

这个新太子虽然肢体不健全,但运气要比原来那个好太多太多,因为刚刚被立,才三十九岁的苻健就突然生了场大病,一病就不起了,眼看着苻生就要从太子进化成皇帝,在短短几个月内由毫无地位的讨嫌小孩到一国之尊,完成人生的超级三级跳。

这时候,有个人搞了个破坏。

快死的皇帝苻健。

苻健这个人,也算是雄才大略,能够把一个偏居一隅的小族发展成占据关中的帝国,堪称当志枭雄,不过他有个很讨人厌的特点,就是嘴贱。

极其的嘴贱。

一般人嘴贱一下也就算了,顶多挨顿打,但作为一国之君,要施展这个技能的话,后果就很不得了。苻健就凭借自己的大嘴巴,险些把前秦搞亡国。

而且还是三次。

前秦的大司空张遇,是个三朝老贼,原本在冉闵手下为将,后来在冉闵势微的时候,遭到东晋的诱降,把持不住,带着自己的驻地委身事晋,领导换成了谢尚,就是往建康送玉玺的那个。作为一个糙汉,张遇跟谢尚这样的清谈之士完全处不来,一怒之下又领着军队投降了前秦,而且带的兵很多,所以苻健称帝之后,不得不给了这个三姓家奴一个司空的高位。

按照常理来讲,对付这样的有势力没操守的流氓,要么就撕破脸打死为止,要么就彻底怀柔收为己用。苻健本来采用的是第二个套路,给张遇封官晋爵,想让他为自己办事的,不过就是管不住自己这一张嘴。

他纳了张遇美艳的后妈为妃。

纳就纳了,这事情虽然很欺侮人,但张遇也没有说什么,乱世之中,女人毕竟不是核心资源,为了荣华富贵,一个后妈还是豁得出去的。

但苻健贱就贱在,他讨了人家的妈,还每次看见张遇就要喊:“哟,这是我儿子来了。”

人越多,喊得越大声。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被你这么玩,我把脸埋进裤裆里都躲不过去了。

于是,张遇造反,打算趁长安城内空虚,把自己的兵放进城,捅烂苻健这张贱嘴。

不过天不从人愿,到了起兵的那天,约好的开门人被派去出差了,张遇兵到城下,才发现进不了门,被从四周赶来勤王的秦兵所杀。

苻健一张嘴,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不过这千军万马都是来打他的。

这是苻健第一 次因为嘴贱而惹来危机。现在他快病死了,第二次危机也来了。

他的侄子苻菁,是难得的将才,当年从枋头取关中,他和苻菁各领一支军队,兵分两路出发,相约在长安城下会合。为了激发侄子的斗志,他出发前紧紧握着苻菁的手,殷殷嘱咐道:

“如果这次不成功,你死在河北,我也就死在河南了。”

情深意切,令人动容,而且很容易令人觉得:他是在暗示我,要和我共天下。

苻菁确实是这么觉得的。

前奏能取关中,苻菁居功至伟,他有很多时候都认为,叔叔屁股底下的那把皇位,自己拥有一小半的所有权。

眼看叔叔称帝之后,立的第一个太子不是自己,再立一个又不是自己,而且这个新的还是个瞎子,自古哪有瞎子当皇帝的,有辱天子风范。

这个人远不如苻雄那么谦卑,他看上的东西,别人不给,他是有胆子自己来取的。

苻健的病生得太急,而且宫禁森严,外人只知道他重病在身,不知道他的投胎进度走到哪一步了。苻菁结合自己的消息来源,大胆假设,认为他已经死了,于是小心求证,带上自己的兵马,杀气腾腾的直奔东宫,准备诛杀独眼太子苻生,自己来坐这个皇位。

到了东宫之后,发现苻生不在,这更加坐实了他的猜想:太子一定是赶到皇宫继位去了。

于是,心急如焚的苻菁带兵与时间赛跑,一跑狂奔到皇宫,准备攻门而入,杀了还没来得及登基的堂弟,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了。

可惜,当他奔到皇宫外的时候,在宫墙上看到了一脸菜色,但仍然能站着的苻健。

死皇帝什么用都没有,但一个活着的皇帝,所起的作用远胜十万精兵,哪怕他已经摇摇晃晃,但只要往城头上一站,就能让反贼们肝胆俱裂。

皇权是每个人心中不可挑衅的伦理纲常,宫门外跟着苻菁造反的大头兵们,本来都是听苻菁说皇帝已经死了,这才壮着胆子,持刀拿箭的来进攻皇宫,但一看到皇帝居然还活着,这一把精神刺激非同小可,竟然连仗也不打了,全都丢了刀箭,四散奔逃,转眼之间,宫门外的煌煌大军,就剩下了苻菁一个孤家寡人。

帝王之威,恐怖如斯。

这是苻健第二次因为自己的大嘴巴,而险些把整个国家弄翻车,幸好在关键时刻,他靠着自己的威望平息了叛乱。

他不是一个仁厚的人,但现在是非常时刻,他也知道不能追究太甚,于是只杀了苻菁一个,其它参与者一概不问。他马上就要死了,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过激的举动,都有可能导致国本动摇。

跟这件事情有染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皇上,还是很够意思的。

不过,他们这口气出早了。

因为只剩最后一口气的苻健,并没有放弃自己“嘴至贱则无敌”的本色,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还挣扎着留下了一句话。

这句话,将他身后的整个前秦帝国,都推向了极度黑暗的深渊。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二

大限将至之时,苻健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太子苻生安排好了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

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

看出共同点了吗?

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姓苻的。

此前的五胡历代皇帝,所留下的辅政大臣,基本上都是以皇姓为主,毕竟天下大乱之际,谁都想朝权力伸一把手,只有自家人才是最可信的。

但苻健与众不同,在接受了侄子苻菁给他带来的惊喜之后,他对自家人彻底的绝望了。这个群体虽然有着相同的血脉,必然会维护家族的权力,但也正因为这份血脉,他们如果觊觎大位,天生就比外姓人有着法统上的便利性,堪称一大隐患。

心灵受到巨大创伤的苻健,选择了把自家人彻底隔绝在权力之外。

可惜,命运从来都不喜欢听从人愿,它就喜欢跟人对着干。这个道理,苻健要等到两年之后,在地狱里见到儿子苻生,才会真正的明白。

此时,他虽然未雨绸缪,非常有先见之明的选了一堆外姓人来辅佐太子,但是已经不再相信人间有真爱的他,对这些外姓人也从骨子里有着防范之心,所以,在临终之前,他给苻生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这些人,如果他们对你抗命不从的话,你就慢慢的除掉他们。不要一下子动手对付所有人,那样他们联合起来反抗你。”

苻健总是这样不走寻常路,历代皇帝的遗言,几乎都是告诫太子要宽仁行善,但苻健在一生的最后时刻 ,却是让太子握紧手中的屠刀。

这个一生嘴贱的奇行种,到死也要发挥一下。

他留下来的这句遗言,给前秦帝国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数年之内,就弄得曾经打败东晋的前秦几乎关张倒闭。

因为苻生真的听进去了。

最关键的是,苻生只听进去了前半句。

父亲这是在叫我杀人啊。

苻生年仅二十岁,正挂在青春期的尾巴上,因为在当上太子之前所受的屈辱,本来就让他比异形还要残暴三分,而来自先皇的谆谆教导,更是令他彻底放纵了自我,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一个杀人狂。

他为之乐此不疲。

每个男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擅长厨艺,有的擅长手工,都是很好的东西,而和一般男人比起来,苻生的爱好就比较屌了。

他擅长杀人。

用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令人胆裂的方式杀人。

他杀忠良之后。

大将强怀,在与桓温的大战中牺牲,儿子本来应该袭封爵位,但因为改朝换代,这件事情被耽搁了。

苻生坐上大位之后出外闲游,失去了丈夫的强夫人觉得不能再等,于是穿上一身缟素,拦在苻生的马前,伏地泣诉亡夫为国尽忠,为她的儿子请封。

她没有为儿子求来以后安生立命的爵位,求来的是一支箭。

被打扰了游兴的苻生,什么话也没说,十分潇洒的举弓,以他百发百中的箭技,射穿了跪在地上的强夫人脖颈,将她钉在了地上。

他杀大臣。

有一回在皇宫里和大臣宴饮,他安排辅政大臣辛牢担任酒监一职,任务就是监督所有人都喝趴下。

作为辅政大臣,辛牢可能是想展示自己的几分倔强,也可能是担心众臣们殿前失仪,总之他劝酒劝得不是很积极。

这让苻生感觉很没有面子,当场斥责他:“为什么不去劝酒,没看到还有人能坐着吗?”

作为君王,苻生接下来完美的展示了自己的威仪,让现场的大臣们深刻感受到了,触怒一位天子,后果将是何等的严重:

他再次发出一箭,目标是辛牢的脖子。醉酒之后的他依然箭技无双,一箭中标,辛牢当场一命呜呼。

充分感受到帝王之威的大臣们吓到魂飞魄散,个个举起大杯猛灌,努力让自己快点喝醉。最后喝到满朝公卿脱衣甩帽,倒在自己的呕吐物里打滚。

苻生对这一幕异常的开心。

他连自己的老婆也杀。

大臣们对这个野兽派的皇帝无可奈何,觉得凡人应该制约不了他了,于是试图以上天的力量来让他老实一点,以便让每天活着下朝的概率高一些。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以星象为切入点,以最近天生异象为由头,恐吓苻生,说帝星被客星入侵,三年之内必定有国丧,你必须多做好事,对大臣们仁爱一点,修德行,躲灾祸。

上天安排的最大,在古人看来,天意是不可抗拒的,皇帝是凡人里块头最大的了,那也还只是“天子”呢。所以搬出了老天的群臣们,觉得这次胜算很大。

不过,这降不住苻生。

苻生确实也怕天生异象,不过他极其狠毒的心肠,可以让他抛开一切情感的牵绊,做出近似草履虫一般的应激反应,完美的破解这份天意:

“皇后跟我同为国家的代表,用她来应劫就可以了。”

大臣们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但苻生将告诉他们,君无戏言,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他真提着刀子,直入后宫,一刀剁在发妻梁皇后的脖子上——作为顶级杀人大师,他对如何杀人这种事,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每次都直接朝着要害下手,非常高效。

这一手其实非常危险,也只有苻生这样够横够狠的猛男,才敢不加思索的朝自己老婆动刀子,因为皇后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政治婚姻都不简单,皇后也是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的,父兄舅舅都在朝中担任高官,无缘无故杀了皇后,梁氏家族里的这些政客慌乱之下,说不准就会搞出点什么事情来自保。

不过,梁家人没有得到这个机会,苻生再次用自己草履虫式的简单思维,毫无破绽的化解了他们潜在的闹事风险。

他顺便杀光了梁家人。

太傅、尚书令、左仆射……不管梁家人担任的是哪个高级岗位,苻生统统毫无偏见的送上一刀,一视同仁。在任何政权里,这种级别的高管被处死一个,都是震惊朝野的大事,苻生一次性砍死了这么多,也是需要巨大的胆识的。

接下来,苻生还将展示自己的这种胆识远远不只于此。

他上朝的时候,都要自带弓箭、利刃在身上,在自己的龙椅旁边,还要备上锤钳锯凿种种重型装备,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亲自给大臣们用刑,体验杀人的快乐,具体做法有:截腿、剐肚、拉肋、锯颈等等。

光想一下都觉得疼。

而且他铁面无私,对谁都能下得去手。他的亲舅舅,因为看不下去,劝他收敛一下,就被他凿穿头顶而死。

作为一个正宗的残疾人,他犹为忌讳自身的眼疾,凡是在他面前提到“残”、“伤”、“毁”、“缺”这些字眼的,用刑到死。

他好看人裸奔,不过这个裸并非指不穿衣服,而是不着人皮。他经常剥去犯人的脸皮,而且不全剥掉,命令他们下巴上挂着自己的脸皮,在大殿上跳舞给自己看。

但他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曾经手书一封诏书颁布四方,声称我哪里做得不好,怎么诽谤之声如此之多?朕杀人不过几千,却有人说朕残虐,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玩法,当然是活不长的,并不是太过缺德天要收他,而是身边的近臣人人自危,每个大臣下了朝,都要庆幸今天又多活了一天。把周围的每个人都变成了生死大敌,哪里等得到老天来收拾,大家为了活命,自己就把他收拾了。

这样杀来杀去的生活过了两年之后,他打算对自己的堂兄弟、当年出言救过自己的叔叔苻雄的两个儿子动手。

这两个堂兄弟一个叫苻法,是苻雄的庶长子,一个小名叫坚头,就是继承了苻雄爵位的那个,大名则叫苻坚。

这两兄弟为了保命,决定联合起来造苻生的反。

过程顺利到不可思议。

苻生身边早就人人自危了,两兄弟虽然只聚拢了几百人,但皇宫内的卫士全都不抵抗,而且开开心心的加入了造反的队伍,人越打越多,苻生就这么被稀里糊涂的搞定了。

人太贱的话,只要一朝势去,哪里都是痛打落水狗的人。

苻生一死,皇位自然就要落在为民除害的苻法和苻坚身上,不过椅子只有一把,候选人却有两个。

历来帝位交替中最恐怖的局面出现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两亲兄弟就要分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两个人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情。自从皇帝这个位子诞生五百年以来,从来没有人像他们这么对待过这把椅子。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三

未来将光耀千年的前秦大帝苻坚正式踏上了历史舞台,但是,有关于他的这段历史,从一开始就是自相矛盾而又莫名其妙的。

这种莫名其妙,体现在苻坚言行的极度失衡上。

搞定了暴虐的残疾人皇帝苻生之后,苻坚和哥哥苻法就是唯二的继位人选了。这时候,历史记载,这两个人互相礼让,想方设法的要把皇位让给对方来坐,苻坚说哥哥你年长,适合当皇帝,苻法说弟弟你是嫡子,而且贤明,应该当皇帝,两个人就这么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去坐这个位子。

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精神正常、人格健全的皇位候选人群体中,都是罕见的特例。

这是皇位,不是继承几庙地或一间小铺子,不可能谁说发扬风格,就能把这把椅子让出去的。

因为你既然同为继承人,那就表示是有资格得到这把椅子的,如果你敢让,对方上台之后为了断绝后患,有非常大的可能把你人道主义毁灭掉,到时候你就只有乖乖的伸长脖子让他剁,而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因为大权被你让出去了。

而且,任何一个继承人身边,都会围拢一大批嗜权如蚂蟥嗜血的政客,他们会豁出身家性命帮你,以图你在登上大位之后给他们百倍的回报。这些人,也不可能让你退出竞争。

这是苻坚在历史中第一处面目模糊的地方,他和他哥哥这次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正常人的范畴。

当然,最后还是苻坚获得了宝座,但过程和结果,就远不如苻坚大帝一生光辉的形象那般明亮。

决定皇位归属的,是苻坚的亲妈,苟氏。

就在亲儿子和庶出的儿子互相学习孔融让梨的高尚品德、弄得满朝文武不知所措之际,苟氏上场了。这个精通权术,而且乐于为儿子干脏活的妇人,只用了一句话,就帮苻坚争来了帝位。

她对群臣讲:“江山社稷是大事,我儿子年龄小,也知道自己能力不行,你们非要推他上位,以后搞得不好,你们也要承担责任啊。”

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好像所有人都已经站在了苻坚这一边。

饱经苻生摧残后还能活下来的大臣,各个都是人精,一听就明白苟氏的意思了,于是全部跪下来,用磕头的方式力挺苻坚。

苻坚于是“勉为其难”的继了位。

为了表达自己真的很不情愿,他上台之后自降一级,像石虎一样自称“大秦天王”,同时把自己东海王的爵位封给了Loser苻法,此外还给了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一大堆官位,总而言之,是军政大权全抛给苻法了,以示兄弟之情深。

如果苻法稍微有点政治智慧的话,估计会吓到连觉都睡不着。

一个拥有竞选皇帝资格的人,在落败之后,最好的结局就是当一个闲散王爷,吃喝玩乐一生。而那个万众瞩目的成功者,偏偏给你扔来了一大堆权力,把你硬拖到舞台的中心,你猜他想干什么?

舞台中心,那是靶子位。

历史没有记载苻法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这段时期,苻法的表现一片空白,历史一个字也没给他,所以我们也没办法知道,苻法有没有试图甩开过弟弟给他捆上的权力枷锁,又或者是甘之如饴的接受。

但就算他尝试过摆脱这一切,显然也是失败了。

因为几个月之后,他的命运就戛然而止了。

这一次,动手的依旧是苟氏。

史载,苟氏是在出宫游玩的时候,看到苻法府第门口车马云集,都是当场官员的车驾,担心他太得人心,会对自己儿子的皇位不利,于是和自己的表哥李威合谋,赐死了苻法——这位李表哥也不简单,魅力无双,根据正史记载,他的表妹是对他死心塌地的,而且和他越过了道德的边缘,走进了爱的禁区,所以干什么事情都会拉上他。

然后,苻坚表现出了自己第二处面目模糊的地方。

他来到刑场上,和苻法依依不舍的抱头痛哭,甚至哭到当场吐血那么严重。

然后,他退到一旁,看着苻法自尽。

当然,除了大哭一场之外,苻坚倒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给了苻法隆重的谥号,叫献哀公,还封了王公级别的爵位给苻法的两个儿子。

都是在苻法死了以后发补贴。

这种做法,实在是虚伪到了极点。一个皇帝当着,如果真不想让哪个人死的话,世界上有谁可以违抗他的命令?即使是亲妈皇太后想要苻法的命,她既然这么为儿子着想,也不至于强硬的逼儿子做出有违他本意的事来吧。

这件事情的模糊之处在于,实在太过于假仁假义,以苻坚大帝之能,他不至于真干出这么低水平的操作,留给后世贻笑千年的把柄。

而且,由始至终,苻法都是一个面目不清的角色,后人完全不知道,他在扳倒前任皇帝后直到死的这几个月里,到底干了些什么事。作为重要的当事人,历史把他完全抛到了一边,忽视到了过分的程度。

要解释这其中的不协调,或许可以从这段历史的执笔人那里找到原因。

《晋书》是唐朝人编的,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中国一直是乱世的状态,统一天下的隋朝又太短命,还没来得及开始修史的工作,就被惰炀帝整到关张,所以对西晋、东晋、五胡、南北朝历史的整理,直到唐朝才正式开始。

具体来说的话,是在唐太宗李世民任上做的这项工作。

李世民跟苻坚很像,两者都是名垂千古的有道明君、都在乱世中崛起、都建立了巨大的功业。

也都弑过兄。

李世民操作过玄武门之变,那段历史经过唐朝史官不懈的加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非常的玄幻,看起来是势力远不如李世民的太子一系,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侮辱之后,带了一点微弱的兵力准备在玄武门伏击手握重兵的李世民,而偏偏那么巧,李世民的重兵就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对太子一系进行了完美的反杀。

因为李唐享国数百年,所以这段兄弟相残的历史,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没办法流传到后世了。

那修过这段历史的同一拨人,对于李世民几百年前的前辈苻坚,必须也要稍微的美颜一下,不然的话,你在史书里大讲前朝有个皇帝,他是怎么杀兄的,本朝这个也杀过兄的皇帝看了,他会怎么想?

这是犯忌讳的大事。

历史是可以打扮的,所以在苻坚登基的过程中,他才会有一些弱智的表现,而仅凭这些低劣的手段,他就牢牢坐稳了皇位——这当然是不可信的,要知道苻生还有五个弟弟,论嫡,苻坚嫡不过这五个人,他们可都是苻健一系的血脉,拥有无可争议的正统名分; 论长,苻坚上头还有亲哥哥苻法,继承序列上也稳压过苻坚一头。

不管是论嫡还是论长,苻坚都没有任何优势,但皇位最终落到了他手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真的没用任何血腥和权谋的手段,真的就像史书里所记载的那样,对皇位避之不及,最后迫不得已才当的皇帝,那就真是有鬼了。

而且,后来在苻坚的一生中,他的堂兄弟们先后反叛,而且大多数跟他不死不休,在兵力对比悬殊、毫无胜利希望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投降,跟他奋战到死。

而苻坚对氐族人的防范程度,要远远的超过异族人。氐族是他的母族,他却多次将氐族贵胄和精兵迁移到四周去镇守,而将降秦的异族人迁进关中,放在自己身边,很难解释他这么干的动机。

我们只能猜测,在夺位大战中,苻坚不只亲身上场,与竞争对手贴身肉搏过,而且所用的手段一定具有极其庞大的杀伤力,以致于同族人都跟他离心离德,让他不得不依靠外族人的力量,所以他来者不拒,对敌人一向优厚得很。

这也间接成就了他仁厚的美名。

而这种仁厚,也让他最终统一了整个北方,建立起了此前胡人想都不敢想的庞大疆域。

不过,在建立这份伟业的过程中,他基本上都是被动的。他并不是这段历史的主角,只是被推上前台,承接了所有的荣光。

真正的主角,一年前刚从华山上下来,此刻正一往无前,只争朝夕,要碾碎一切敢阻挡他理想的人。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四

苻坚能统一整个中国北方,建立不世功业,他自己的仁厚要占七分功劳。

在此前的五胡中,统治者大多表现得像是进化不完全的野人,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等人年轻时浸润过汉文化,还懂得几分以仁治国的道理,时不时会发布一些劝农、治学的政策,但更多的时候是展现自己不管不顾的野蛮气质,想杀人就杀,想打仗就打,崇尚血火,想干就干,很少为别人考虑个一星半点的。

而在他们之后的胡人统治者,像野兽比像人更多一点。

但苻坚不一样,他温和得不像是一个胡人,对内一点也不暴虐,知道让民众休养生息,对外也经常宽恕敌人,对征服的敌人通常都提供很好的待遇,即使有人降而复叛,他也一次次的戴上原谅帽。

这在人人近乎禽兽的五胡时代,异常的显眼,也会吸引各方势力来投。前秦能建立伟业,苻坚的博大胸怀占七分,这已经是往少了说的了。

剩下的九十三分,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人。

此时的天下第一谋士,王猛。

在桓温那里试探出东晋朝廷的志向微小、只知道窝里斗之后,王猛选择了投奔前秦,作为自己实施一生志向的平台,而具体的投奔对象,就是苻坚。

苻坚给了他一个县令的官职,派他治理长安城外不远的始平县。

然后,苻坚就收到了始平县官吏的集体上书,说王猛暴虐无比,在始平实行严刑峻法,还当众活活鞭死一个下属,弄到当地民不潦生,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

苻坚非常失望。

但是,他印象中的王猛,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残暴御众的人,苻坚还是决定,再给王猛一次机会。

他命人将王猛逮捕回长安,亲自审问他,为什么不以德化治理地方,而要杀这么多人。

他很惊异的发现,虽然被指认成一个酷吏,但王猛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反而还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

“治安定之邦才用礼教,治混乱之邦只有用法律。”

接下来,王猛给苻坚详细讲述了他在始平县的每一条政策。

当地有许多跟着苻健从枋头过来的氐人,他们仗着自己氐人的身份,玩得异常的野,横行不法,抢劫偷盗,怎么开心怎么来。为了让这些人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王猛制定了严苛的法律,来帮助他们收敛自己的言行,还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那个被他鞭死的下属,此人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奸吏,树大根深,作恶多端,有了他的牺牲,当地的豪强们都老老实实的遵守国家律法了。

苻坚大为折服,立即把王猛从地方调回中央,升任尚书左丞、京兆尹。

在这个任上,王猛展示了自己无愧于这个名字,确实是奇猛无比,他治理长安的最大绝招就是一个字:杀。

他上任后的第一棒, 就打向了著名外戚、强氏家族的强德。

强德名不符实,名字里虽然有个德字,但非常擅长抢男霸女、劫人财产这些无德的事。不过他是开国皇帝苻健的小舅子,论辈份是国舅爷,所以在长安城内当了很多年快乐的二世祖,没人敢动他。

王猛就敢。

他不仅敢,而且还快。

他一上任就收捕了强德,一抓人就马上砍头,等苻坚在强太后的哭诉下派使者持赦书赶来捞人时,强德的尸体已经挂在大街上任人观赏了。

但这还只是开始。

紧接着,王猛又和暴脾气的御史中丞邓羌搭成了班子,全面彻查长安城内的不法权贵,一口气杀了二十多个横行霸道的公卿。

长安城瞬间就干净了,干净到苻坚大为感叹:“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

在此之前,胡人治国非常粗糙,往往给自己族人一堆的特权,让族人把国内搞得乌烟瘴气,而王猛则给前秦带来了汉人先进的治理技术,让前奏真正成了一个有气象的大国。

这也是苻坚所要的东西,他的志向不只是在关中这一陇地,而是在整个天下。而要有得到天下的实力,他就得让前秦强盛起来。

所以,他豁出一切的支持王猛,甚至为此大杀权贵也在所不惜。

姑臧侯樊世,是氐族豪强,资历非常雄厚,是辅佐苻健平定关中的那一批老臣。王猛的改革,动的是宗亲勋旧的利益,自然会让他们不满,而樊世这样又有胆、又有权、就是没有花哨肠子的老功臣,他不只敢在心里不满,他还敢在嘴上喊出来。

老人家表达自己愤怒的方式非常直率,他直接上门痛骂王猛:“老子耕的田,你端起碗来就吃吗?”

跟后世著名的“崽卖爷田不心疼”是一个意思。

王猛毫不退让:“哪能呢,我不只让你耕田,我还得让你帮我把饭做好。”

王猛的一生,就是这么战天斗地,遇强则强。

利益和尊严双重受损的樊世当场发出此生的最强音:“要是不能把你的脑袋砍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不活了!”

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他上朝议事,和王猛激烈的攻讦,说到激动处,甚至挽起袖子,准备动手跟王猛肉搏。苻坚毫不犹豫的当场命令砍了他。

群臣从此再不敢阻挡王猛。

来自皇帝的支持,让王猛无往而不利,一年内升官五次,权倾朝野。

前秦的起飞正式开始。

王猛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好权而不弄权,他把持权力的动机,在于他想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士人理想。因此,得到权力并不是他政治生涯的目标,这只是他的手段,接下来,他才将真正的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建立了全新的人才选拔制度。此时晋朝实行的仍然是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了政权,只要生得对,傻子能上位。而北方的胡族则只看军功,只要能砍人,就是大人才,两者都畸形无比。

王猛则建立了正常的选才机制,规定地方官必须举荐人才到中央,考核合格者授官职,考核不合格的话,举荐人也要跟着连坐受罚,以此来保证人才的源源不绝。

他努力发展生产,征调了富豪之家的三万仆人开凿泾水,浇灌关中的土地,而且开出优越的条件,招募流民,增加劳动力,前秦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

他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要求诸族杂居,互相融合。匈奴人投降了前秦,边将贾雍对匈奴小娘子和草原牛羊异常眼馋,派兵大抢了一把。这是五胡时期的通行做法,但王猛并不认同,力劝苻坚罢了贾雍的官,把他赶回去做平头老百姓。

这些来自汉人千锤百炼的治国智慧,在混乱的北方堪称核武器,不到十年,前秦就成了北方一等一的强国。

北方的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部和拓跋部的代国先后投降了。

西边的前凉张氏政权倒是不肯降,他们只认东晋为正统,但国家太小,当前秦内乱之时,前凉还可以苟且偷生,现在前秦越来越生猛,也不会允许身边还存在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小弟。

376年,苻坚拿出大手笔,派兵十三万伐凉,一帆风顺的成功了,前凉国主张天锡投降,凉灭。

只剩东边的燕国和南边的晋国了。

不过,惊喜总是存在的。

就在苻坚和王猛想办法找由头伐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敌人冒了出来。

这次的敌人生于内部,从法理上来说,比燕国要凶险得多了。伐燕失败了就失败了,以前秦现在的国力,一次出兵失败的成本根本就是小意思。但面对这个内部的敌人,只要失败一次,皇位就得换人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五

这一年初夏,一个不起眼的骑士从东边而来,给苻坚和王猛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

慕容恪死了!

当年人才济济、势不可挡的鲜卑慕容家,仿佛在短短十几年里,就用光了家族积攒下来的全部人杰,现在已经是名将凋零,就靠慕容恪一个人撑着局面了。另外一个才能不弱于他的慕容垂,已经年过四十,这一生却为两代燕皇所忌,从来没有得到过施展的机会。

眼下,唯一的擎天柱慕容恪也死了。

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的苻坚和王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第一时间派出了已经暗地里投诚的一个匈奴小部落,假借进贡之名,去燕国摸个底。

结果喜人,侦察队回来报告,慕容恪死后,燕国朝纲混乱,很好打。

那就打吧。

古时候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趁敌人国丧之际讨伐,虽然很爽,但有损仁义的名声,要出兵的话,怎么也得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名义。苻坚和王猛为这个名义很是头疼了一阵,一直到了九月,他们才终于不用为这件事烦心了。

因为有更大的烦心事来了。

这个麻烦可以说是苻坚自己种下的因果,一年前他去北方巡视诸胡族的时候,先帝苻生的弟弟起兵造反,进攻长安,被苻坚母亲的表哥兼男朋友李威镇压住了,砍了他的脑袋。

当时,苻坚的亲弟弟苻双、苻生最小的弟弟苻柳也在这件事里留下了不干净的影子,只要苻坚愿意,他可以马上借题发飙,除掉这两个隐患。

可是,苻坚不愿意,他这一生,确实是不分时候的宽仁。

他假装不知道,就让这两个不成器的弟弟滑了过去。

但是,这两个人并没有为捡回了一条命而感到满意,作为苻氏一族的子孙,他们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永远誓不罢休。

他们又反了,而且这次闹了个大的,联合了另外两个宗室:苻廋和苻武,四面开花,共同起兵作乱。

历史并没有记载他们造反的动机是什么,每次涉及到苻坚皇位合法性的时候,历史就会打个哈哈。

苻柳起兵还好理解,他是苻健一系的血脉,造反的目的可以说是夺回自家的大位,但苻双是苻坚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为什么要这么至死不渝的反对自己的亲哥哥,反了一次不行还来第二次,就很难让人想得通了。

掺和到这件事里,就算成功了,上位的也是苻柳,苻双不可能得到比现在更尊贵的地位了。

苻坚必定是有一些把同族人得罪惨了的举动,被史官们曲笔所隐去了的。

这些反叛的宗室们,自身力量并不强大,第二年就被全数剿灭了。但是,他们给苻坚留下了一笔让他心心念念的遗产:

一个名正言顺讨伐燕国的理由。

占据陕城反叛的苻廋知道自己肯定赢不了,所以在平叛军到来之前,试图给自己引入一个外援,于是投降了燕国,请求燕国派兵救他。

陕城是如今三门峡的陕县,位于关外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如果被燕兵占据,慕容氏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入关中,前秦得有亡国之祸了。

所以苻坚大为恐慌,在西边的华阴派驻了重兵把守,防备可能乘虚而入的燕军。他见识过慕容恪的眼光和手段,只要燕军还保持着慕容恪时期的战斗力,他认为自己马上就得面临生死存亡。

不过,慕容恪死的时候,也带走了燕国的精气神。

苻坚一直等到彻底平定四公之乱,也没看到一个燕人进据陕城。

此时把持燕国朝政的慕容评,也是一个十分可怕的人物,不过他的可怕之处主要是向国内百姓展示的,对外则没什么威慑力:他的破坏力主要在于“贪”,把国家的民户和土地强占为私人所有,在他的带领下,国家的户口数竟然少于权贵名下的私户数。

一个蛀虫,是不会想着开疆拓土的,它想的只是怎么蛀空存身的大树。

所以,在接到苻廋的降表之后,慕容评十分大度的表示不要这笔横财,只想保全国境就够了,平定秦国不是他的事情。

但是苻坚拒绝理解他释放过来的这份善意。

这是一个多好的借口啊,我国中内乱的时候,你参与了,虽然没有正式出兵,但你接了叛军的降表,那我就要打你。

不过,苻坚这次没能出手,因为有一个更加心急的比他还快。

破鼓万人捶,桓温听说慕容恪死了,而掌权的慕容评胸无大志,根本不在他的视线之内,于是再次北伐,试图捞取一份功业回来。

这已经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了,这个人很专一,出兵从来都不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是为了政治斗争,每一次都是。

第一次北伐,他是为了斗倒对手殷浩,巩固权力。所以在功成之际,却出于养贼自重的考虑,放过了即将被消灭的前秦,结果养贼养出了一头巨型猛兽;

第二次北伐倒是取得不小的战果,他一路打到了洛阳,收复了大片失地。然后,他的权力欲再次发作,上书要求朝廷迁都回洛阳。这个举动当然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气节,朝廷迁到洛阳,就是落进了他的掌控之中。北方四面环敌,洛阳根本就不是适当作首都的地方,当然被晋廷拒绝了。

现在是第三次。

这一次,他的志向更加宏大了。

他想篡位。

现在慕容恪已经死了,北方唯一令他忌惮的人物已经不存在。桓温精于权谋,也气吞天下,他认为只要慕容恪不在,整个北方他就可以横着打滚,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伐一下。

而且这种事情收益奇高,只要北伐成功,他的权势将会更上一层楼,到时候回国,就有了改天换地的底气。

事实上,这个枭雄早就有了这种志向,他曾经跟亲信聊天,聊嗨了以后就情难自控,大吐心声:

“老夫现在碌碌无为,等死了以后,一定要被司马昭、司马师笑话!”

司马昭、司马师最大的成就,就是篡了曹家的天下。

桓温以他们两个自比,心里想什么就很明显了。

所以,奸雄再一次为了他的权力,发动了第三轮北伐。

同时,也借这一次机会扳掉朝中的异己分子,争斗从来不只在战场上,刀兵既可以对外敌,也是除掉内敌最好的机会。

此时东晋国内,还有两支桓温没有搞定的军队,一支是徐州、兖州刺史郗愔的北府兵,一支是豫州刺史袁真的豫州兵。

所以这次北伐,桓温非常贼的要求这两个人跟他一起出兵,想把这两个人变成炮灰。

郗愔是典型的晋朝门阀子弟,一生的爱好就是修道求仙,非常的超凡脱俗。这样的人,本来应该当个中二病人过完一生的,只是因为生在世家,就不得不委屈自己出任高官,自己痛苦,国家更痛苦,命运真是无常!

郗愔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身份,是书圣王羲之的小舅子,完全没能凭自己的本事在历史长河中溅起什么水花,他的水平怎么样,可想而知。

一个这样的人,却占据了京口要地,桓温对此有多么的不满,也可想而知。

但是,郗愔自己是不知道的,这一辈子的见识和格局都卡在少年时代的他,自我感觉还相当的良好。在接到桓温的调令之后,已经五十多岁的郗愔无比激动,当即修书一封,表示愿随桓温出征,匡扶晋室,共复河山。

但是,这封信没能寄到桓温面前。

一辈子不谙世事的郗愔,也走了一辈子好运,在这样的乱世中,却始终没遇到过什么大挫折,每当有难,就会有人出来帮他,堪称乱世锦鲤,令人羡慕。

这一次,有一个人拦截了这封信,给了郗愔一个安静的晚年,也把冷兵器时代最强军队之一:“北府兵”这个名号腾了出来,留给真正的顶级将才!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六

郗愔的家庭教育做得非常烂。

很难想像,像他这样不通俗务的二世祖,所生的儿子却精得像个鬼一样,根本就不像是他的种。

他儿子叫郗超,凭借自己的聪明,此时已经是桓温手下的头号谋主,非常受桓温的重视。桓温是眼睛长在顶门心的人,世界上没几个人是他看得上的,但他给自己的手下郗超所下的评语却是:深不可测。

郗超也证明了,他值得桓温的敬重。

起码他拎得非常清楚:桓温看重他,那只是对人才的欣赏,但权力,才是桓温的命根子。谁要是敢挡在他夺权的道路上,谁就得被他扯成碎末子。

天王老子也是一样。

所以,他对自己老爹的反应一直提心吊胆,因为他知道,如果老爹表现得不对,虽然自己是桓温的心腹,桓温也不会给任何面子的,一定会把他们郗氏父子一同铲个精光。

在这种情形下,精明的郗超雪截胡了父亲写给桓温的信——送信的郗家人当然不会对自家公子有什么隐瞒,所以他很轻易就得手了。

看完之后吓个半死。

一辈子都没个眼力的父亲,这次依然发挥得很正常,居然在信里表示要追随桓温一起出兵。如果他真这么干了,郗超可以保证,属浆糊的老父亲这次一定能成功死在北方,而郗家的兵马从此也得改姓桓。而为了保证没有后患,桓温免不了还会玩一招斩草除根,送郗家人齐齐整整的下去团聚。

郗家运气好,是大公子先看到了信。

但这封信的运气就很背了,它被郗超细心的撕成粉末,确保2.0的视力也没可能把它拼回原样了,然后郗超模仿自己中二老爹的笔迹,重新写了一封,内容是自己年纪已经老迈,又不是统军之才,受不了征战的生活,希望可以就地退休,至于郗家的军队,就恳请桓温替他代为指挥了。

郗超比他老子要厉害得多,寥寥几句话,就改变了老爹的命运:这封信一出手,精准的戳中了桓温的心弦,桓温不用耍阴谋诡计就拿到了自己一心想要的兵权,难得郗老汉这么识时务,他当然也要投桃报李,于是给郗愔在平稳的后方安排了一个闲散的肥差:会稽内史,让郗愔得以安享晚年,一直平平安安的活到七十二岁。

有的人,真的是天生福气,即使生在乱世当中,也可以活得舒舒服服的,干什么都有人帮他。

而另一个掌兵权者袁真,没有一个懂事的儿子,他的下场就要惨得多了,这是后话。

郗超让出的,是自家的军队,可以说北府兵将来就是他的,他肯全部拿出来给桓温,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对桓温的恐惧,认为天下没有几个人能挡在桓温面前,他郗家人更是完全不够看,还不如乖乖拿来做个进身之阶的好。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这次北伐可期,自己作为谋主,跟在桓温身边,有非常大的希望建功立业,收复故土之功,要远胜过当一个坐井观天的军阀,郗超有更大的志向。

从郗超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对于权势,他也是非常热心的。只要能在这次的北伐中有所表现,他认为自己的收益,将覆盖掉让出兵权的成本,甚至还能有得赚。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对桓温的了解上,他知道桓温心里对那把椅子的渴望,从桓温过往的手段和权谋来看,他也认为这个老板是非常有希望实现心愿的。燕国的慕容恪已死,其它人挡不住桓温了。

只是他少考虑了一样东西。

桓温的年纪。

桓温这年已经五十七岁了,在寿命短暂的晋人当中,已经算是难得的寿星。人老了之后,所增加的不只是经验、阅历这些财富,还有越来越糊涂的脑袋。

桓温的这次北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远超过前两次的昏庸。

大军在敌境内作战,最害怕的是什么?

当然是粮食。

本来晋军在后勤保障上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有水军,利用水路,可以低成本的运输粮食。

北方虽然多山地,但由汴水入黄河这条最佳水路,可以保证粮食能够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运到前线,前两次北伐,桓温就是这么干的,这一次不出意外的话,只要重复这个方案就好。北方胡人没有水军,粮食在河上走,他们只有干看着。

但是这次,意外偏偏出了。

因为连年的战乱,汴水没人修缮,它堵住了。

没关系,桓温一心战天斗地,既然汴水走不了,那就换一条河,顶多拐个弯罢了。

于是,晋军换了个方向,从汶水开往清水。这里的河道狭窄一些,走船会稍微有点困难。

不过这个也在桓温的计算之内,他决定利用天时来解决:不是水浅吗,那我挑夏天的时候发兵,六月雨季,水一涨起来,船就能跑了。

这一年,老天坑了他。

当年大旱。

晋军走到金乡之后,再也没法走了,再往前,河道堵塞,人倒是可以接着前进,但粮食就跟不上了。

桓温心里存的是改朝换代的大事,当然不会被区区一汪河水拦住自己的脚步。

他做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这种事就是放在后世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时代,也没几个人有魄力做这么个决定。

他让人挖地成河,硬生生的用铲子在平地掘出了一条三百里长的河道,把黄河水引过来,让他的船队能够一直开到黄河里去。

别人行军,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桓温这是平地开河。隔着千山万水也一定要来打这一仗,这种毅力,确实让人钦佩。

表现出了这么人定胜天的伟力,按理来说,晋军值得小小的骄傲一下了。但郗超对此有不同意见,对于这条硬挖出来的河流,他非常不看好。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不是后世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那是精心打磨的工程,这个就是为了走一下兵船而已,求的是快,一个月就开出来了,施工上必定毛毛躁躁,现在是勉强通了,但鬼知道能通多久,水流一冲刷,说不定哪一段明天就堵上了。

所以,郗超提出了两个更加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是摊牌梭哈,全军上岸,沿陆路直奔燕国首都邺城,成败在此一举,速战速决,几个月就能分出胜负;

二是稳扎稳打,现在大军所愁的是粮食,只要控制好水路,把后方的物资不断运到前线囤积,到明年夏天的时候,粮食就囤够了,然后再一步步往前打,慢是慢了点,但稳当。

郗超是肚子里有真货的人,不然也当不了桓温的谋主。这两条计策,考虑到了各种情况,采用任何一条,都有很大的获胜希望。

但桓温全都拒绝了,拒绝得莫名其妙。

他的做法是,继续沿着时通时不通的河道,慢腾腾的前进,既不打快,也不打稳,取了一个中间值。

唯一和先前不一样的,是他分了一支兵,派了杂牌军袁真去攻打石门,打下这里,就能占领睢水水道,保证粮船抵达黄河沿线。

或许人老了之后,确实会变得犹犹豫豫,古古怪怪。壮年时期的桓温,气吞山河,霸气无比,哪里会有这种委缩之态。

然后,他开始打了。

一打就是一连串的胜仗。

桓温先是攻下了湖陆,活捉了当地守将。

然后,他打赢了燕国派来征讨大都督慕容厉,而且是大胜,让慕容大都督匹马逃回邺城。

再然后,他的前锋又在林渚打赢了燕将傅颜。

燕国换了一个统帅慕容藏,提着兵马来阻拦桓温,照样被砍得稀里哗啦。

看到晋人的战果实在太辉煌,当真比劈竹子还要容易,许多不是很坚定的燕人就干净俐落的投降了,连高平太守、兖州刺史这样的高官也急急忙忙的加入了投降派,争取在投降大军中领先一个身位。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生的。这倒不是因为东晋大兵太能打,后来发生的事情将证明,主要的原因其实是燕国上层已经烂透了。

眨眼之间,桓温就打到了枋头,距离邺城只有两百里了。稀烂的燕国王公贵族们,决定采取一条立竿见影的策略来应对晋军:

皇帝慕容暐和权臣慕容评,准备跑路回东北老家,避避风头再说。

每到危难之际,总会有这样让人恶心的蛀虫扭出来。他们平时享尽国家给予的权势和财富,但当国家有难,他们的态度则是国亡了就亡了,我自己没事就好。

威名赫赫的鲜卑慕容氏,建国不过三十余年,就从狡诈而又狠毒的雪山狼,集体蜕变成了愚蠢昏聩的赖皮狗。

几乎是绝大部分都蜕变了。

除了一个人。

就在皇帝和权臣惶惶不安的筹划怎么跑路时,一个已经被压抑了半生的人走进了皇宫,他将展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七

慕容垂,燕国顶级倒霉蛋,皇帝慕容暐的亲叔叔,当世人杰,论才不输于慕容恪,慕容恪临死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举荐他接替自己的地位;论运不输于屈原,被两代燕皇猜忌了一辈子,一直没能得到重用。

对于胸怀奇才的人来说,坐冷板凳是一项生不如死的体验。明明足以经天纬地,却被皇帝把他从军权旁边隔开,连一兵一卒也不肯让他接触,而且还想尽种种办法来羞辱他:

慕容垂原本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垂字还是他的皇帝二哥友情赠送的。

因为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很是豁达,所以老爸给他的本名是慕容霸,并且还想过立他做太子,没能成功,继位的仍然是他的二哥慕容儁。可想而知,二哥对这个弟弟会有着什么样的观感。

有一回他骑马中奖,摔了一跤,人倒是没事,不过牙没了半颗。于是二哥十分开心的为他赐名为??,这个是“缺”的古体字,以纪念他变成缺牙仔。

后来二哥把他右边的“夬”拿掉,从此他变成了慕容垂。

改名还无伤大雅,只要能看得开这个名字里的嘲笑之意,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损失。不过二哥并不打算就此收手,还额外让他体验了一回人生至痛。

人生三大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二哥送给慕容垂的,是第二悲,帮他死老婆。

慕容垂最爱的老婆段氏,出身鲜卑大族,而慕容儁的老婆可足浑氏,不知道是在哪里找的,出身卑微,而且目光异常的短浅、脾气异常的暴躁,深深的嫉恨自己的贵族妯娌,偏偏这个女人还具有极强的执行力,说害人就害人,陷害段氏用巫术诅咒皇室,活活打死了自己的弟妹。

男女之间的狠毒,风格各不相同,男人的狠主要对外,女人狠起来,则主要对至亲下手。

而且,这个女人虽然满肚子毒水,但是有一桩好处:她活得足够长。

慕容儁死了之后,可足浑氏作为皇太后,活了好多年。这对于她自己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慕容垂而言,就不那么值得开心了。

一个这样的女人,心眼必定是比针尖还要小的,只怕一个眼神都能让她记一辈子,更何况,她当年跟慕容垂的老婆不共戴天,亲手害死了段氏。那么,现在她身为皇太后,皇帝还没有成年,她拥有巨大的权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她怎么可能会让慕容垂活得舒服?

身处在这样时时刻刻有人想害自己的环境中,按理来说,慕容垂要么满心愤懑,要么惶惶不可终日,把自己憋得英年早逝才对,但这个人没有,正如他老爸下的评语,这个人的优点就是豁达。

凭借这份豁达,慕容垂在前半生都被不断打压的情况下,依然过得好好的,而且还将继续健健康康的活下去,活得比可足浑氏还要久得多。而中国的命运,也因为他的长寿,拐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只是,单单活得好,并是他想要的。

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三岁了。

青春早已经逝去,曾经燃烧的雄心壮志已经被皇帝一家压灭成了灰烬,而且压在头上的巨手丝毫看不到松动的迹象,这一生,已经一眼看得到头,只能以一个闲散的王爷身份走到头了。

直到桓温的大军逼到邺城之外,小皇帝慕容暐和权臣慕容评在手忙脚乱的准备逃回东北老家,慕容垂已经僵化干枯的心思,才再一次活络起来。

机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要我能力挽狂澜,我就仍然有站起来的可能。

而且抛却个人利益,燕国是慕容垂的母国,他也无法看着国家衰亡。燕军统帅一个接一个的被桓温打回来,要是拦不住晋人,大燕就只有亡国了。

于是,在举国上下一片惶恐的时候,慕容垂站了出来,向皇帝侄儿请命,而且一番自荐的话说得非常有意思:

“臣请求去阻击晋军,如果打不过,陛下再走也不迟。”

非常卑微,口气非常低调,为皇帝考虑得非常到位。

这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臣子所说出来的话,而完全不是一代枭雄的口气。

多年的雪藏和打压之后,慕容垂的一腔锐气也已经不剩什么了,从这番话里也能看得出来,他的姿态很低,完全就是一幅卑躬屈膝、逆来顺受的样子,恐怕任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脊梁已经被压弯的中年人,后来竟然会干出这么大的事。

慕容暐立刻就同意了。

不同意还能怎么办,整个燕国的将领已经被打破了胆,难得有一个敢主动站出来上前线的,虽然这个叔叔一向被皇太后所顾忌,但在这种时候,行不行也只能是他了。

于是,慕容暐命他率军五万,到前线去抵御桓温。慕容垂也没有客气,点名要了一大堆人,有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等等。

全是文官。

这很是解释不过去,战场是武人的天地,带一群文官上阵,得额外派人保护他们,还免不了要忍受这些外行的指指点点,慕容垂这么做,似乎没有丝毫道理。

其实非常有道理,他要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让皇帝侄子宽心。

这五万大军,都是燕国的精锐,在把这样一支力量交到一个受压了几十年的人手里,万一他起了一点歪心怎么办?

所以慕容垂带上了大批的文官,自己给自己安上掣肘,目的就是为了让皇帝安心:我没有把这支军队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有这些监军在,他们随时可以帮你监视我。

谨小慎微到这种程度,真的很难想像,前面几十年,慕容垂都受过二哥二嫂和侄子怎样的教育,才会自觉的把自己从一头雄狮变成一只温顺的猫咪。

当然,光带文官是不行的,文官打不了仗,还得带上一些真正的将才。

慕容垂选中了自己的亲弟弟,慕容德。

在此之前,慕容德表现得很有几分智谋,在朝堂上发表过很多极富远见的意见,但从未领过军。不过慕容垂相信这个弟弟,认为他不是光能动嘴,而是有真材实料的。

所以只有英雄才能识英雄,慕容垂非常有眼光,一眼就挑中了未来的一代开国皇帝。

慕容暐虽然年纪小,也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珍贵道理,在同意慕容垂领军的同时,也上了另外一重保险:派使者向前秦求救,并且下了血本,许诺只要苻坚出兵,就割让虎牢关以西给他。

只是两国相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使者一来一回,再加上前秦君臣的扯皮拉筋时间,这声救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回应,眼下还得靠自己挡住晋军,起码要撑到前秦来救为止吧。

这是慕容暐的期望值,他对叔叔的想法,也仅仅只是希望这个不怕死的蔫吧男能够稍微挡一下桓温,让晋军没那么快推进过来,好给秦人来救腾出点时间。

不过,现实跟他的期望略微有一点偏差。

他确实得救了,不过救命的不是他一直念叨的前秦,而是这个温和得看起来像条老狗的叔叔。

慕容垂的表现,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从他一上任起,燕军忽然就变了。

在桓温看来,原本一打就变成没头苍蝇一样乱逃的敌人,突然变得敢战了。人还是那些人,只是他们不再一受挫就跑,而是敢和自己多来上几轮。

这个变化很要命。要知道,鲜卑人之勇,可是天下闻名的,早几十年,鲜卑人还在四处打工的时候,哪个中原军阀手里有一支鲜卑雇佣军,那是可以横着走的,西晋末年的幽州刺史王浚,就凭借手里的鲜卑外援,打败天下无敌手,甚至还动过自立的念头。

现在,因为上层的腐败,鲜卑人的战斗力下降得非常明显,但一旦有了个靠谱的领导,他们骨子里的彪悍立刻就激发了出来。只要他们不是遇挫就退,而是敢多扛一会儿,对面的敌人就会知道,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得鲜卑骑兵者得天下”。

晋军原本顺畅的攻势突然被止住,自从北伐以来,原本是每战皆胜的,但忽然间就一连打了两场败仗:

投降的燕将段思,被生擒活捉了;

大将李述,兵败人亡。

晋军原本高昂的士气,因为这两仗,迅速塌了下去。

不过桓温顾不上士气问题了,因为慕容垂的出现,现在有一个更要命的因素横在了他面前,他必须马上搞定这个,否则的话,他就得全军覆没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八

桓温没粮了。

郗超自从出发以来就一直在碎碎念的事情终于发生,而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则是两个人。

一个是敌人,慕容垂特别带上的弟弟慕容德。这个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却表现得像个打滚了几十年的老兵油子,他用一千人去骚扰晋军的粮道,只拿两百人出来挑战,一触即走,剩下八百拿来做埋伏,而且还特别阴险的分成了三道埋伏圈,把晋军的押粮兵骗进来,一仗砍到不剩几个,于是晋军的陆上粮道断绝。

另外一个是自己人,就是一直让桓温不怀好意的袁真。他被桓温赶去干苦力活,带着自己的豫州兵去石门凿河,打通水道,晋军的运粮船就可以开过来,即使陆上的粮道被断,也完全可以安心的坐在军营里唱大戏,不怕没饭吃。

这个工程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晋军的补给还能勉强通过水路供应,但到了秋冬,水位会越来越浅,不开条新水路出来,船就过不来了。

袁真没能凿下来。

这次和桓温上回平地凿开三百里水道不同,那时候晋军是安全的,周围没有敌军,只要放心大胆的挖挖挖就可以了,但石门周围的谯郡和梁国都有燕军驻守,要想施工,就得问问这两处城池里的燕人答不答应。

所以袁真一边打仗,一边挖沟。他也是有几分真本事的,不然也不会被桓温视为心腹大患,这人很快就打下了两座城池。

但是打仗耽误了施工,水道一时没能凿开。

九月,水位如期的下降了。

从汶水、到清水、再到黄河这条水运路线,很快就跑不了船了。

粮道彻底道绝。

这下不走不行了,晋军大营中还有一点储粮,足以吃到撤军回南方,如果在中原多待两天,还打不下燕国的话,再想撤军,那就只有一路吃着人回去了。

桓温为粮食所做的备份方案全部失败,怀着吞吐天地异志的北伐,至此毫无完成的希望。

流连枋头已久的桓温,满怀惆怅的向着北方长叹了一声,然后命令烧掉辎重,凿沉因为河道变浅已经开不动的战船,大军由陆路南归。

这道退兵令,不只是意味着北伐无果,对于桓温来说,也代表自己改朝换代的梦想化为泡影。

他已经快六十了,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次北伐没能成功,他也就没了借收复河山的威势登位的由头,这把龙椅,此生无望了。

当他在萧瑟的秋风中签发南返军令的时候,想必内心也如同秋意一般凉。

不过,他凉得还早了一点。

慕容垂自从复出以来,还没有发出致命一击,这是不正常的,这是个不会比慕容恪差的顶级大才,一旦被他咬住,不掉上几块肉,休想让他松嘴。

桓温南归的这一路,注定是异常痛苦的。

不过,这种痛苦在开始并没有表现出来,慕容垂给他的,是安乐死。

看到桓温开始退兵,刚恢复几分元气的燕军骄兵悍将各个争着要求去追击,争取把打进家门的南蛮子留下来。但慕容垂坚决不允许,他否决了所有追击的意见。

他的看法是,桓温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部队基本上是满员状态,就算是撤军,也必定是步步设营,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有让桓温看不到追兵,他跑着跑着松懈下来,到时候才有机可乘。

所以,他让手下全部留下来,而他自己亲率八千精锐骑兵,无声无息的跟在晋军身后,等待桓温露出破绽的那一刻。

这个安排其实很有意思,作为整支大军的统帅,亲自上阵砍人这种粗活,似乎不应该是他的岗位职责,他的工作是居中指挥,调度手下所有的兵力,但是,他放弃了安全的中军大账,而非要自己来干这一票。

结合他现在的处境来看,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了。

被压抑了这么多年,他不甘心,他要亲自立下一场滔天奇功,让皇帝也无法再雪藏他。

英雄需要舞台,没有哪个英雄,是能耐得住寂寞的。

自从他出山对抗桓温以来,虽然挡住了晋军,但敌人并没有伤筋动骨,只是主动退兵。而在接下来的追击中,是有可能取得巨大战果的,大败敌军和拦截敌军,这两种战果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他找到了正确的击敌之法,但并没有从统帅的角度,选派一个强力的将军去执行,而是亲自来兼任这个执行人。

他要把全部的功劳都拿在手里,作为他改变命运的晋身之资。

这个做法,最终害了他,让他在燕国无立锥之地。

因为他赢了。

在这场追击战中,他展现了自己对战争高度精准的控制力和对时机的把握能力。

他一直恰到好处的跟在晋军身后,既没有被晋军发现,也没有失去晋军的踪迹。

为了防止晋军在后退过程中太过安逸,战斗力保持得过于完整,他放风出来,说已经在黄河上游投了毒,让晋军只能一路挖井取水喝,有效的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不是行军就是挖井,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晋军终于走到了襄邑。

前面不远就是家了,想像中会来追的燕人一直看不到踪影,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算是安全了,这一路把人累个半死的苦难行军,终于到了头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没能回家。

因为他们的这种情绪,被慕容垂捕捉到了。

慕容垂在战场上,有着狐狸一般的敏锐嗅觉,在晋军最为松懈的时候,他突然发动了袭击。

晋军正是毫无斗志的时候,陡然遇袭,这是非常要命的,顿时乱作一团。所幸晋军人多,五万大军出征,一路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此时怎么也得有四万五千人以上,而慕容垂的骑兵只有八千,所以晋军虽然慌乱,但好歹也还能抵挡一阵。

也只有一阵而已。

因为晋军很快就发现,从另外一边,突然也冲过来了一支燕军,人数虽然少一些,但也有四五千的样子,各个精神抖擞,骑着马冲过来就大砍大杀。

慕容垂并不是完全孤身一人上路追敌,在领着八千人出发的同时,他还命令弟弟慕容德率领四千骑兵,埋伏在襄邑东边的山涧中,此时和他从两个方向同时对晋军发起攻击。

晋军都是步兵,刚用两只脚板走了几百里,一边走还要一边客串施工队。燕军则都是骑兵,基本上没什么体力损失。一支疲军遇上了生力军,而且还是腹背受敌,虽然人数略占优势,但也不可能改变结果了。

晋军大败,三万多人倒在了家门口,尸体铺满了整个平原。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

侥幸逃出生天的晋军,互相搀扶着继续踏上了南归之路,在经历了凄凉的惨败之后,回家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想法。

他们没能回去。

因为走到谯郡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一支军容整齐的大军,正在这里等着他们。

这次不是燕人了,而是秦军。

慕容暐以割地为诱饵向前秦求援,丰厚的条件打动了前秦人,他们出动了两万骑兵前来配合。

不过,狡猾的前秦人并没有打算老老实实的帮人打架,他们也是来看看风向的,如果燕人赢了,他们就出场帮打落水狗,如果晋军势如破竹,看起来不好惹的话,那他们也就准备老老实实的回去了。

结果燕人大胜,那他们自然也要出来赚点利息了。

在谯郡,再次有一万多晋军被留下了。

五万出征的晋军,最后只有几千人回了家。

这是桓温的最后一次北伐,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自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了对北方的觊觎,而是专心致志的开始了弄权。

他给这次的惨败找了个替死鬼,声称是因为袁真没有凿通石门,让大军断粮,才让大军死伤殆尽,打算要处死他,气得袁真一怒之下投降了燕国。

两年以后,桓温废了晋帝,又立了一个,达到了每一个权臣的巅峰。

但是,他也只能是一个权臣,而不可能登上至尊之位了。对于心怀异志的野心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与他一样失败的,还有慕容垂。

慕容垂看起来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大赢家,但命运无常,他却因为这次的大胜,给自己招来了一个比桓温还要惨的下场。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零九

祸福这种事情,实在是很难说的,假如你刚打赢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场仗,顺便拯救了整个国家,你怎么可能会想到,马上就会掉头成为国家的罪人呢。

抗晋归来的英雄慕容垂,成功的体验到了这种大起大落的刺激人生。

而带给他这种体验的,是他的小叔叔慕容评。

慕容评,才能平平,但是活得够久,再加上他宗室的身份,让他一步步走上了燕国的权力巅峰,在熬死了侄子、顶级贤臣慕容恪之后,接替了辅政一职,权倾朝野,除了皇帝,就数他最大。

大到能够一手灭掉燕国。

他也真的这么做了,尽管并不是出于本心。而他所采取的方式,主要就是逼走了一个人。

慕容垂。

人一旦体验过得到某样东西的快感,就很难接受失去它的痛苦,尤其当这样东西是权力的时候。

慕容评很好运,他的两个侄子:慕容恪和慕容垂,都是当世一等一的人杰,如果放在普通的人家,这两个侄子无疑将成为他的骄傲,谁要是敢说侄子们一句不是,只怕他就会当场翻脸。

但是,他生在皇家。

皇家的生存法则,和普通人家是不一样的:这个家族里面,从来没有亲情可言。

从死去的侄子慕容恪手里接过权力之后,慕容评就再也不想将它让出来了。

但是,另一个侄子慕容垂,表现实在太过惊艳绝伦,完全不输于天才慕容恪,与他相比,自己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庸人。

你说,他会不会感到恐慌?

如果他是兄长慕容儁那样气吞天下的人物,那必然不会有任何的担惊受怕,只会开心麾下又多了一个大才。但他不是,他只是才能平庸的慕容评。

庸人当上领导,他一定会想办法压制太过耀眼的属下,因为害怕属下会夺走他的位置。

所以,当慕容垂得胜回朝的时候,他没有给任何封赏,就好像数万大军只是出门游了个行一样,对他们的功劳不闻不问。

开玩笑,一旦议功,以慕容垂的匡扶社稷之举,得给他个什么位置才合适?那不是会威胁到我吗?

庸才的政治斗争手段,也是如此的猥琐。

慕容垂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一条阴险的毒蛇,他完全没察觉到其中的危险性,连续几次在廷议中与慕容评争吵,给跟随自己出征的将军们请功。

毒蛇的反噬很快就来了。

太后可足浑氏,就是当年因为嫉妒慕容垂老婆段氏,而用阴招将她害死的那位奇葩女士,这么多年来还是看见慕容垂就讨厌,因为他太顽固,段氏死了之后,他续娶的王妃,又是段氏的妹妹小段妃。

可足浑氏曾经尝试过纠正慕容垂的审美,将他的目光从贵族小姐拉到自己这样的平民鲜花上来,为此强行将小段妃降为妾,而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慕容垂为正妃。结果慕容垂倒是照办了,但从来不理自己的妹妹,而是每天和小段妃腻在一起。

渣男!

所以可足浑氏一直看慕容垂不顺眼,希望有机会送这个不懂正确欣赏女人的渣男妹夫下地狱。

小人都是抱群的,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慕容评和可足浑氏,很快就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共同商量用个什么办法杀了慕容垂。

小人也都是没本事的,密谋杀人这种脏活,居然也会保不住密,被别人听了去。

听到的人是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他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倒霉蛋叔叔,并且劝他先发制人,只要除掉慕容评,整个燕国就是他说了算了。

按理说,这个事情是非常可行的,现在慕容垂刚打败晋军,救国于危难之际,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军中,威望都是如日中天,绝对有动手的基础。而且以他的才能,远不是慕容评这种半吊子所能抗衡的,只要他起事,慕容评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而且慕容评在燕国倒行逆施,贪婪成性,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慕容恪去世时,留给身后的是一个强盛的国家,现在只过了两年,就已经被慕容评弄得像个狗窝一样,面对东晋的进攻,居然没有一丝还手之力,慕容垂如果发动政变,只怕是绝大多数燕人乐于看到的。

认真数下来的话,恐怕只有一个人,是慕容垂动手的障碍。

偏偏这个人,就是慕容垂自己。

这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亲眼看着燕国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原始部落,变成了占据中原的大国,早期的许多土地,还是他亲手打下来的,他不忍心因为自己的权力之争,让国家陷入混乱。

只是,不先动手的话,死的就是自己了。

胸怀满腔的忧虑,偏偏又没办法对人说,这一段日子,慕容垂过得无比的煎熬。

他的世子,也是他这辈子最优秀的儿子慕容令,猜出了父亲的心事,并且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来见他:

回东北。

邺城内险恶,回东北老家之后,如果皇帝明察真相,放过他们,当然大幸,如果不行的话,那就收拾部众,在老家凭险自守,另起炉灶,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一招既保全了自己,又不至于掀起朝廷的大乱,慕容垂立刻就同意了,于是他假借打猎之名,带上慕容楷、自己的几个儿子、以及心爱的小段妃,溜出了邺城。至于可足浑氏赐给他的妹妹,则被他丢在了家里,还给太后。

一段逃亡之旅开启。

既然干出了逃跑这种事,原先的手下就都变成了敌人,朝廷只要一份文书下来,各地的军队就会蜂拥拦截这一家子叛徒。可想而知,这一路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不过,最先出事的,不是外敌,而是内部人。

走到邯郸之后,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掉了链子。

他偷偷跑回邺城去告状了。

这个儿子一向不受慕容垂的喜欢,这一生也执着于坑爹事业,不管慕容垂生前还是死后,都不屈不挠的给他找不痛快。

此时是慕容麟的人生第一次坑爹,效果拔群,都城里的慕容评得到他的告状,大喜过望,潜在隐患主动消失不说,还给自己留下了这么好的一个把柄,这下借口都不用找,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他了,于是派遣精锐骑兵来追。

听到小少爷跑回邺城的消息,逃跑分队立刻大乱,慕容垂带出来的人马上跑了一大半,剩下的力量,不可能对抗邺城来的追兵了。

危难时刻,世子慕容令展现了自己的担当,他让父亲先走,自己只带几个人断后。

幸好慕容垂在军中的声望无以伦比,追兵虽然受的是朝廷的命令,其实也不愿意对他一家用强,远远看到慕容令挡在路中间,居然就这么退回去了。

这下计谋已经泄露,朝廷必然在境内发下文书,声讨慕容垂的逃跑之举,就算回了东北老家,也不可能招集部众了。关键时刻,又是慕容令站出来拿方向:

“秦主苻坚正在招揽英杰,我们去投秦吧。”

慕容垂再次同意了。

古代的交通是非常让人头疼的,北方又连年战乱,根本没几条好路走,这一行人又带着家眷,没办法穿山越岭,只能走大路,要去西边的前秦,还得回邺城,才有路通往前秦。

于是,慕容垂遣散骑兵,只留下几个心腹,又悄悄的潜回了邺城,躲在城外的石虎陵墓里,准备找机会西进。

在这里,他们又受了一次惊吓:一群猎人进山打猎,把他们吓了个半死,现在他们的画像遍布整个燕国,抓到他们就可以去领赏。幸好最后猎人也没看到他们,架鹰带犬,扬长而去了。

一直以来显得成熟稳重的慕容令,终于出离愤怒了。

他原本是这个国家的贵族子弟,前面这座繁华的城池才是他的家,而且只要父亲愿意,这座城池、甚至这个国家完全可以变成他家的,为什么现在却要像做贼一样躲躲藏藏,被几个猎户就吓到魂不附体?

而且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做错什么,父亲只是打了一场胜仗,挽救了这个国家,难道这也有错吗?

世子慕容令,终于展现出了自己被压抑的少年心性。

他再一次向父亲提出了建议,不过这一次,他不想跑了:

“给我几个人,我去把邺城取下来!”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一十

慕容令虽然提出了“数骑取邺城”的要求,不过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被怒火烧坏了头脑,或者过于托大,事实上,他是有可能做得到的。

向父亲提出建议的同时,他也附上了自己的分析:

“慕容评掌权以来,忌贤妒能,人人都恨他。父亲在邺城内声望极高,以您的名义去城内振臂一呼,取下邺城易于反掌,到时候匡扶朝政,辅佐皇上,才是安国存家的大功。”

这番分析其实很有道理,在这里东躲西藏,随时可能被追兵捉到,押进邺城内咔嚓一刀,还不如堂而皇之的走进去,如果成功的话,就能成为邺城的主人,投入产出比非常划算。

但是,自从逃亡以来,一直对慕容令言听计从的父亲,这次没有同意。

慕容垂固执的不肯在国中作乱,仍然坚持去投奔前秦。

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或许能成大事者,就是因为心中有对一些事情的坚持吧, 这种坚持看起来蠢不可及,但他们就是不肯放弃。

于是,一行人再次潜伏下来,并在不久后找到了机会,踏上了去前秦的大路。

苻坚才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最大赢家,他基本上什么也没做,但桓温费尽心思拉起的北伐,好处全归了他。

首先是大才慕容垂。

在慕容恪死后,苻坚就有了伐燕之心,可是又冒出来一个慕容垂,叫他非常忌惮,这个人让东晋倾国之兵有来无回,那就有可能送给秦国同样的待遇,所以,桓温空有图燕之志,但一直不敢发兵。

谁能想到,这个燕国最大的擎天柱石、自己在北方的头号敌人,突然就卷起铺盖来投奔自己了,命运真的是不可捉摸啊。

大喜过望的苻坚,甚至为此亲自到城郊迎接慕容垂,握着他的手,向他许下庄严承诺:“天下大定以后,我把燕国的地盘封给你,让你当燕王。”

慕容垂带来的慕容令、慕容楷等人,苻坚都给了丰厚的赏赐。整个前秦都因为这一位英雄的来投而欢欣鼓舞,在大部分人眼中,有了这样的人物加盟,秦国无疑将更加的昌盛。

或许只有一个人对慕容垂一行保持着警惕。

王猛。

王猛认为,慕容垂父子都不是能久居人下的人物,现在他们是无路可去,所以才会来投奔前秦,但一旦让他们得到机会,他们不可能乖乖的当一个臣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们落难,先剁一刀再说,以绝后患。

苻坚这一生,对王猛称得上言听计从,王猛怎么说他怎么干。只有两次,他没听王猛的话,而就是这两次,让如日中天的前秦帝国风流云散,化为废墟。

现在就是第一次。

苻坚志在天下,是真正有帝王胸怀的人,对他来说,无人不可容,不怕你威名大,不怕你本事大,只要你敢来,我就敢委以重任。

所以,他拒绝了王猛的杀人建议。

另一个从桓温北伐得来的收获,则是燕国急火攻心时许诺的割地。

当时燕国被桓温打到吐血,病急乱投医之下,承诺割让虎牢关以西,换取前秦的出兵。

前秦同意了,派出了两万军队巡游了一圈,虽然没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只在燕军打败敌人之后跟着落井下石,拣了晋军一个大便宜,但好歹算是完成了出兵的约定,于是很厚脸皮的向燕国讨要当时约好的报酬。

讨要的结果,让苻坚大喜过望。

因为燕国不给。

此时的燕国朝堂上,是可足浑太后和慕容评把持朝政,这两个人,一个心眼小,一个贪婪成性,现在既然晋军已退,可想而知,他们肯定会百般想办法,赖掉这笔账。

于是,前秦的使者带回来的话是:燕国表示,当时是前来求援的使者表达错意思了,贵人们并没有给他割地的许可,是使者自己乱说话,所以这笔交易,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苻坚担心的就是燕国真有这个魄力,说给就给,有了这句话,他高兴得几乎要飞起来。

他想要的,才不是这么小小的一点割地,而是整个燕国。

燕军刚被晋人蹂躏过,而且又失去了战斗力的最大保障:慕容垂,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更何况,现在连出兵的借口都有现成的了:做生意以诚信为本,谁让你赖账的?

大喜过望的苻坚,决定教给慕容氏一点做人的道理,顺便收了他们的国土当学费。

伐燕是苻坚日思夜想了十几年的事情,现在终于要开始实操,当然要派出自己的最强战将了。

很多人都想不到,苻坚的第一战将,其实是王猛这个文臣。

王猛这个人,堪称中国古代名臣中的一个BUG,虽然在历史中留下的主要是谋主的形象,但其实他文也行武也行,穿上官服就能上朝议政,提上大刀就能上马打仗,北边的诸戎、西边的前凉、国内的苻柳叛乱,都是他带兵打下来的,跟诸葛亮是同一个类型,既能骂人,也能扇人嘴巴子。

这样的人只有一桩不好,就是通常都活不久,因为个人能力太强,看别人做事总觉得不够好不够快,还不如自己上,直到把自己活活累死。诸葛亮和王猛,都只活了五十来岁,就积劳成疾,一命呜呼了。

现在要打生死大敌燕国了,带兵的不二人选,当然还是这个当代活诸葛,舍他其谁。

于是,苻坚封王猛为辅国将军,派他带上六万大军,东进伐燕。

伐燕同样是王猛的一桩心事。他的志向跟苻坚略有不同,苻坚是要席卷天下,王猛则只想统一北方,但这两者的共同前提,就是要灭燕。

扫平燕国,北方就基本上就称得上统一了,剩下一些小型势力,也会主动来降。实现人生的志向在此一举,王猛激动之余,干的第一件事情,却让人猝不及防。

他带着六万大军,首先做的,却是暗算一个人。

慕容垂。

王猛为人,绝对称不上宽仁,他在始平当县令的时候,所用的就是严刑峻法,动不动就要砍人脑袋,砍了还要把尸体吊起来立威。这人从小学的是儒家,但其行事,其实是标准的法家信徒,手段冷酷异常。

而且还阴险异常。

既然认定了慕容垂是国家之患,王猛就一定要除掉他。

王猛不仅是治国高手、治军名将,也是政治斗争的大师,和慕容评卑鄙猥琐的斗争风格不同,王猛的段位要高得多得多。慕容垂很快就了解到,和慕容评比起来,王猛的卑鄙猥琐程度,要强上一百倍都不止。

他并没有直接瞄准慕容垂,苻坚爱极了这个燕国绝世名将,根本没有给王猛直接下手的机会。所以王猛决定,从慕容垂的身边人下手。

智计无双、英明果决的少年慕容令,本来有机会成为一代人杰的。

但王猛没给他时间,他看出了这个少年可怕的潜力,也从心底认定他不可能为前秦所用,既然如此,那就提前为国家除掉这个隐患吧。

少年英雄慕容令,在被王猛的视线盯上的一刹那,就注定了自己的陨落。

慕容评动用了大量的精兵强将,也没能奈何得了慕容令,而王猛不同,这个顶级段位的权谋大师,只用了一把刀,就成功拿下了慕容令。

这把刀,还是慕容令最尊敬的父亲给的。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一十一

如果你要陷害一个没有什么污点的人,这人看起来非常完美,没有把柄,没有劣迹,让你捞不到任何弱点,你会怎么下手?

王猛的思路是,给他制造机会,帮他犯点错误出来,而且还是无法被原谅的那种错误。

要敲掉慕容垂,只有让苻坚亲自动手,不过以苻坚热爱做好人的习性,一般的小问题,肯定就直接赦免了。

王猛给慕容垂准备的罪行是:背叛。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绝对无法被原谅的错误了。

这个事情操作起来有难度,因为慕容垂确实是真心来投的,这个天下虽然大,但能和燕国相抗衡的,整个北方也就只有一个前秦,如果慕容垂连前秦也叛了,那他就没有地方可去了,他又不傻,怎么可能做出来这种事?

没关系,在王猛这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想让谁做什么,这个人就只有老老实实的照办。

哪怕慕容垂这种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王猛的操作极有层次,他先是向苻坚要求,派慕容令到他的远征军中做向导。这倒是合情合理,大军一去千里,在敌境内作战,确实需要一个对当地的山川地利、燕军作战特点了如指掌的人,慕容令作为燕国前王子,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其实最适合的人还不是他,而是慕容垂,以这人在燕军中的影响力,只要在远征军中露个面,恐怕都能招降来大批的燕军,最不济也能震到燕国军心不稳,打起来就容易多了。

但是,这个人太猛,猛到连一向以心胸博大著称的苻坚也不得不防范几分:这可是个以一群仓皇之众打得东晋的北伐军有来无回的家伙,现在是要进攻他的母国,万一他动摇一下,在战场上,谁能制衡得了他?

所以,苻坚不敢在远征军中给慕容垂留一个位置,王猛同样也不敢,他只能以慕容令为工具,间接的暗算慕容垂。

然后,在出征之前,王猛找慕容垂喝了顿酒。

席间自然少不了推心置腹、推杯问盏,大力吹捧慕容垂当年的英雄事迹。慕容垂当然也要小心的陪着,王猛现在是前秦的二把手,也是自己儿子的领导,自然不能稍有得罪,所以这顿酒,喝得是宾主尽欢。

醺醺之际,王猛很是随意的提了一句:

“我马上就要出征了,慕容公送我个什么东西,让我带在身上,可以随时想念您吧。”

慕容垂随手就解下腰间常佩的金刀,赠给王猛。

重要剧情道具一号到手。

还有道具二号,这是个活生生的人:跟着慕容家从邺城一路西逃到前秦的家仆一名。

此家仆名叫金熙,能历尽千辛万苦,不避生死,跟随主人家逃亡千里,按理说应该是个忠心耿耿的人。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价格的,不论忠奸。

王猛给出了合理的价格,把金熙由慕容家的忠仆变成自己的间谍。

准备齐全,接下来,就是选择合适的机会动手了。

走到洛阳,王猛认为是时候了。

这个位置非常好,还没有和燕军接触,但已经相隔不远,离长安则已经有数百里之遥,在这里发生点儿什么事,联系燕国比联系前秦要方便得多。

王猛给慕容令找了点事做。

他派出了前忠仆金熙,让他带着慕容垂的金刀,假装火急火燎而又偷偷摸摸的从后方赶上来,悄悄的进了慕容令的营帐。

然后,撤走了慕容令帐外的岗哨。

因为他要给慕容令的跑路制造机会。

慕容令一定会这么做的,因为王猛让金熙给他带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他用慕容垂的口吻构思出来的,内容很清晰,只有一个主题:

“儿子快跑,燕国皇上后悔了,召我们回去,我已经先跑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慕容令是相当懵逼的。

这完全不像父亲一贯的表现,他们一家从东而来,历尽千辛万苦,父亲也没有改变投秦的想法,怎么在这么敏感的节骨眼上,突然就转变心思了呢?

只是,除了这个之外,他找不到其它的疑点。金熙这个老家人,忠心纯度百分之百,而且还拿着父亲的贴身金刀,没有可怀疑的地方,按理说也不至于传错话。

这种事情,没有太多可以回圜的余地,为臣不忠,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他慕容家只要有一个逃回燕国,剩下的要么也跟着逃回去,要么就留在原地等着被秦人砍脑袋,这是这个时代的通行法则。

所以,少年慕容令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面前没有什么可选项,也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他慢慢思考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他只有一个选择:逃!而且是马上!

这也是一个果断的人,他立刻就带着自己的旧部,偷偷溜出了军营,直奔石门,那里是燕军的地盘。

一路非常顺利。

王猛把沿路都给他安排好了,让他可以畅通无阻的从洛阳直通石门,保证一个前秦兵都不会在这条路上出现。

因为他是王猛的道具三号,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个,只有他从军队中逃跑,王猛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坑死慕容垂。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猛当然得让他顺顺溜溜的跑到燕军那边,在慕容公子悄悄奔出军营的那一夜,王猛只怕还会担心他衣不够厚、肚不够饱、马容易摔跤之类,以免耽误他的行程。

现在,道具三号终于顺顺当当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猛可以发出自己的最后一击了。

和前面绞尽脑汁的准备工作比起来,这最后一击就显得平淡无奇了:王猛只是写了一封奏章给苻坚,把慕容令叛逃这件事一五一十的写下来——确实只是一五一十,没有任何的添油加醋,甚至还省去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中间过程。

果断这个品质,是慕容家通有的,在通过小道消息得知儿子跑路以后,慕容垂没问任何前因后果,二话不说,牵了匹马就出城跑了。以他之能,在收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或许就能反应过来是中了王猛的招,但他没有做任何自辩的尝试,而是立刻就跑,因为他知道没有任何胜算。

王猛本来就是比他更强的人物,这里又是王猛的主场,这个下三滥还丝毫不害臊的用了极度卑鄙的阴招,又狠又不要脸,怎么跟他斗?只要明白了他看自己不顺眼,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多远躲多远。

这段历史,王猛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苻坚更像是一个被他捧上前台的吉祥物。任何一个日后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在王猛面前都无计可施,只有当他死了以后,这些人才敢喘上一口大气,有机会走上舞台施展拳脚。

所以,当慕容垂知道王猛在算计自己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马上跑。

只是,以王猛这样的心计,既然打算要除掉他,当然不会让他有脱身的机会。

慕容垂出城的时候,得到了跟他儿子同样的待遇,非常的顺利,没有一兵一卒出来拦他,任由他一马平川的出了长安。

这很诡异,因为是王猛的奏章先到了长安,慕容垂才惊惧出逃的,按理说,这样一个惊天大消息传回来,长安城内应该瞬间就警觉起来,把慕容垂控制住才对。

但慕容垂就是这么轻轻松松的穿过了把守森严的城门。

在他从城门口打马而过的一刹那,也就自己给自己坐实了叛逃的罪名。

他当然也可能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但他没得选。

这就是王猛的毒辣之处,他要算计你的时候,你就算明白,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他给你安排的剧本走,完全没有挣扎的余地。

逃出城外、坐实了罪名之后,慕容垂的剧本结束了,有一队追兵跟了上来,轻轻松松的抓住了他,又把他押回了长安。

接下来,就是慕容垂的人生谢幕了,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天下没有哪个人还能救得了他了。

其实,还是有一个人的。

只是在王猛的算计中,他完全不认为这个人会出手,因为这个人如果要救慕容垂,那根本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彻底的违反常理。

但命运总是充满很多惊喜。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一十二

王猛是当世第一政治高手,布下的局,天下没有人能扛得住。要说还有人能破他功的话,那这个人没有其它可能性,百分百就是苻坚。

苻坚是他的领导,拥有前秦的一切,从理论上来说,连王猛本人都是苻坚的,只要苻老板愿意,王猛用再大的力气,也能被轻易破功,一句话的事儿而已。

当然,王猛并不担心这个。

他这个局,虽然没有直接把苻坚算进去,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慕容垂叛逃”这件事传达给苻坚,他导演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苻坚这个唯一的观众看。

而苻坚看过之后,也一定会遵守剧本的走向,砍了慕容垂,王猛有这个自信,因为叛逆这种罪名,没有哪个君王能忍受得了,哪怕是有那么一点点模模糊糊的可能性,也一定要把潜在叛逆者掐死在萌芽当中。

权力使人变态,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君王,都是这么做的,天经地义。

是“几乎”。

之所以不是百分百,就是因为有苻坚这个百里挑一的奇葩。

他居然原谅了慕容垂。

在慕容垂被五花大绑的押回来以后,苻坚并没有恼火至极的一刀剁了他,而是非常和气的对他进行了安慰处理:

“你儿子不忘本,这是好事,只可惜大燕亡国在即,他只是把自己送进了虎口。况且我们秦国没有连坐一说,你别怕。”

然后,就完了。

王猛费尽心思,所布下的这么一个精美繁复连环套,就被苻坚轻飘飘的一句话破功了。

估计连王猛自己也没有想到,苻坚会宽仁到毫无原则的地步,谋反这种事,向来是要诛连九族的,但苻坚一个也没有诛掉,给慕容垂的官位待遇也依然如旧。

这个奇葩如果自身能力再稍微过硬一点的话,乱世是真有可能提前两百年在他手上结束掉的。

因为乱世不缺残暴的狠人,缺的是仁厚的君主,每个枭雄都毫无人性,那自然谁也不敢投降,因为一旦落到对方手中,就必然是全家死光的下场,只能打到死为止。只有心肠好的君主,才有人敢投降他。这事后世有例子,赵匡胤对敌国国主向来是不杀的,所以他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启了宋朝盛世。

只不过赵匡胤能打,他改朝换代的最大倚仗,就是他自己,而不像苻坚,实力的来源是王猛,所以王猛一死,苻坚马上就垮下去了。

而且更重要的,赵匡胤收集了投降者以后,可都是把他们当宠物一样圈养起来,没给他们任何接触兵权的机会,哪里该仁慈哪里不该仁慈,他分得一清二楚。苻坚对此就要糊得多,他接纳降者是囫囵式的,不做任何消化,你带多少兵来投,这些兵仍然归你,自己给自己的心脏上扎了一堆毒刺,一旦势力衰落,这些毒刺就会突然发动,扎进他的心里。

慕容垂,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根。

王猛看得到其中的隐患,试图给苻坚拔掉,只是他的拔刺行动却被苻坚亲手破坏了。

不过,王猛这种级别的阴谋家,既然出了手,就肯定不会让敌人好过。他虽然没能做掉慕容垂,但他的举动,仍然给慕容垂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雷,这个雷在几十年之后,会把慕容垂一生的功业炸到灰飞烟灭,甚至间接的毁掉了整个慕容氏鲜卑。

因为他尽管没能阴到慕容垂,但玩死了慕容令。

慕容令逃回燕国之后,才知道上了王猛的当,父亲根本没回来,还好端端的在前秦那里呆着,顿时天旋地转,这下想不死也难了。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回来了,而且他英明神武的老爹偏偏没受任何影响,还在前秦享受高官厚禄。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可没苻坚这样的心胸,他们一看这种反常的局面,当然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如人家有气魄,而是本能的觉得,这得是前秦派回来的一个间谍吧。

用又用不得,杀了的话倒是简单,但如果杀错了,免不了又要被前秦耻笑,举棋不定的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决定简单化处理:把慕容令远远的踢开,眼不见心不烦,只要他不在自己跟前碍眼,其它的事情管它呢。

于是,慕容令被流放到了辽西一个荒凉的小城:沙城,这里是燕国流犯放人的指定场所,类似于西晋的金墉城,以及清朝的宁古塔,一旦来了这里,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等死了。

作为年轻一代中最有才华者,潜力不输于慕容恪、慕容垂的顶级人才,好不容易被命运安排得回归了,这是上天送给燕国续命的一份大礼,却不幸被心胸狭隘的掌权者当垃圾一样抛弃掉,令人叹息。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在沙城这个小地方,慕容令很快就展示了自己作为慕容氏年轻一代中的最强者,是如何在逆境中奋力抗击命运的。

他又造反了。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以一个流放犯人之身,居然在沙城秘密的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支队伍的组成,都是犯了错误被流放过来的将官士卒,个个都是上过战场砍过人的,所以战斗力非同小可。能得到这样一批悍匪型人士的认可,豁出性命跟着他干造反这种事情,慕容令的人格魅力,也是强大到无以复加。

很快,他就完成了第一步,轻轻松松拿下了沙城,然后派人招降四周,各个城池无不响应,慕容令的势力迅速扩大。

接下来,他准备攻打龙城。

这里是慕容鲜卑的起家之地,早先慕容令在邺城里给他爹出谋划策准备逃跑,首选项就是跑回龙城,占领这里之后,就拥有了跟燕廷叫板的实力。现在命运绕了一个大圈,让他兜兜转转之后,还是走上了最初计划的道路。

这个计划,当时是得到了慕容垂的认可的,足见可行性之高。以慕容令之才,如果让他成功拿下龙城,天知道他会在这个乱世中搅起多高的风浪。

可惜,他没能成功,因为在这里,他碰到了命里注定的克星。

这个克星不只克他,也死死的克制全体慕容氏,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他将一手毁掉好几个慕容氏建立的国家。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一十三

慕容麟,慕容垂的庶子,这辈子执着于坑爹,前半生达成的最大成就,就是向朝廷告密自己的老爹已经跑路,差点害死了英雄一世的慕容垂。

不过可惜,只是“差点”而已。

现在,他终于弥补上了这个遗憾,有成功的害死了一个。

对象是他的少年英杰哥哥,慕容令。

慕容令十分英雄了得,不过可能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对人心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而且也不擅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明明上次全家差点被这个弟弟告密害死,现在起事,居然又带上了他,而且没对这个反骨仔做任何防范措施。

可能他身处沙城,身边都是不知底细的兵痞,这些人当然不如自家兄弟可信,而且慕容麟已经犯过一次错,现在应该不会再干同样的事情了吧。

可惜他没有想一下:他自己都没有总结上次被害的经验,把慕容麟远远的踢走,又怎么保证别人不会把同一个错误犯上两次?

慕容麟再次发威,偷跑到龙城,把哥哥将要来攻打的计划全漏给了守将。

这下没希望了。

慕容令聚起的几千大兵,虽然各个砍人经验丰富,但没有一个战略目的,这就是一帮乌合之众,要去打燕国的起家之地龙城,只能用奇袭,一旦漏了风,让龙城有了防备,他这几千兵根本不可能有丝毫胜算。

而如果打龙城没有希望,可以想想这帮人会变成怎样的一盘散沙。

他们跟着慕容令作乱,是想搏一把富贵的,双方在一起合作总共还不到半年,不可能要求他们对慕容令忠心耿耿。如果富贵搏不到,那这个老板就没有丝毫作用了,还跟着他干什么?

或许,这个老板还有一点作用,他仍然能带给大家一场富贵,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

龙城已有准备的消息传回来,投降慕容令的士兵们立即哗变,侍卫们杀了慕容令,把他的尸体送到龙城,以换取朝廷的赎罪和奖励。

他们没有成功,龙城的守将根本没把他们的功绩往上报,而是当场杀了他们,然后收葬了慕容令。

慕容垂在军中的威望无以伦比,他的儿子被一帮老兵油子杀了,忿忿不平的将领自然要帮忙报仇。

少年英杰慕容令自此谢幕,也带走了人才辈出的慕容氏的希望。自他以后,慕容氏再没出过什么大才,慕容垂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虽然仍值壮年,还能建功立业,但靠谱的接班人没了。

这个变化,最终决定了慕容氏的衰落。

王猛虽然没能直接的敲掉慕容垂,但从长远来说,他的金刀计仍然从根本上重创了慕容垂,甚至毁掉了整个慕容氏的希望。

当然,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被自己当作道具的少年已经间接的死在了自己手上,他也没空管这种小事了,现在,有更宏大的事业等着他去完成。

伐燕!

这是他一生的志向所在,只要消灭燕国,中原地带将再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北方就可以算作是统一了。

而且对于此战,他有必胜的信心。

经过他十几年的悉心治理,前秦国力日渐强盛,而燕国则不幸摊上了一帮蠢到极致的掌舵人,国内被搅得一塌糊涂,这种实力对比下,他如果还是打不赢,那他就不是王猛了。

这种乐观的心态,甚至让他在出发时少见的吹了次牛。

苻坚在给他壮行时表示,不用担心援兵和粮草的问题,本皇帝将亲自带领后队,担任他的运输大队长,把兵力和粮食源源不断的给他送过来。

但王猛则谢绝了领导的一番好意,说不劳皇上好意,您只要盖好房子,等着燕国权贵就好,我会让他们以俘虏的身份住进来。

这话确实非常托大,他率领的远征军,人数只有六万,而燕国在一年前刚刚打赢了桓温,军力正是鼎盛的时候,为了防备前秦,这次一口气就拿出了三十万大军,可以五个打一个。

按照一般的剧情,说大话的人往往容易被打脸,承诺的东西往往做不到。

但王猛没有。

他是当世第一人,即使是吹牛,他也有能力把吹下的牛变成事实。

这里面除了他个人能力超强以外,还在于他有一个超级助手,这个助手此时正潜伏在燕国之内,运用自己的一切努力,来帮他打赢这场仗。

慕容评。

就是燕国此时的实际掌权者、逼走慕容垂的那个人。

当然,他自己不会承认,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一例外的帮了王猛的大忙,一步步把自己的国家推进了暗不见底的深渊之中。

这个人,年轻时好歹也是跟冉闵对阵过的,也算是有几分本事,但上了年纪之后,简直昏聩到无以复加,贪婪得不像是一个皇亲国戚,倒像是一辈子没见过馒头的叫花子,突然之间发达了之后,费尽心思的捞钱,连一个铜板都不肯放过。

作为燕国唯一的摄政大臣,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时候,他很自然的得到了兵权,成为了三十万大军的统帅,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前来抵挡王猛。

他吭吭哧哧的从八月走到九月,才从邺城走出来几十里地,听说前方的壶关和晋阳已经失陷,两个重要门户被王猛一脚洞穿,他根本没有派兵去救,而是就地停下,干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

他派兵把河流和山岭都封闭起来,倒也允许当地人进来打水打柴,但是要交钱。

这个举动并不只是为了搜刮民财,因为他一视同仁,即使是士兵们要挑水砍柴,也一样要给钱,军民一视同仁,绝对没有特权。

很难猜测他这么做的动机,即使他能做到视百姓如无物,但大敌当前,军队是安身立命之本,居然对自家的士兵也龇出这么深的牙,咬住就开始吸血,一旦失了军心,被前秦军杀过来,刮再多钱不也留不下一分吗?

或许他是认为自己兵多,又是在自己的主场作战,秦兵孤军深入,打起来应该轻轻松松,所以才干出这种像行为艺术一样的事情来。

或者他还暗暗担心过,万一太快把秦军打回去,就没有发财的借口了,所以摆的是打持久战的姿势,并没有主动进攻,而是采取守势,安营扎寨,大修营盘,打算跟秦军多耗上一段时间,最好是耗到他把国库刮干为止,发国难财的机会,可不是时时都有,既然碰上了,就要好好把握。

可惜,王猛并不想让慕容评如愿,他并没有把这场仗打到旷日持久。

他只发起了一次进攻。

因为他也没有太多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和燕军试探了。

事实上,在发起这次进攻之前,王猛的军中非常不太平,他几乎就要控制不住军队了。

在一路势如破竹,打得燕军毫无还手之力的同时,前秦远征军中却爆发了无法想像的矛盾。事实上,如果慕容评这时候主动进攻,秦军必败。

因为他们正忙着内讧:有人起兵了,准备要杀王猛!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一百一十四

这个造反的人,是王猛的部下邓羌,一员张飞型的猛将,战场上一柄长矛无人能敌,战场下一腔脾气无人能敌,立下过汗马功劳,资历要远远的胜过王猛。

邓羌是王猛的老搭档,当年王猛在长安城里大杀四方,镇压氐族豪强之时,邓羌就是他的助手,后来镇压苻柳之乱,也是两个人搭班子,按理说,应该已经磨合得很好了,但偏偏就是他出了乱子。

在两方人马摆开阵势,择日决战的时候,大将徐成被派出去侦察敌情,约定中午就要回来报告,但徐成不知道是跑错了路,还是侦察得太过忘形,总之是误了归期,直到黄昏时分才回来。

王猛大怒,中午回来的命令是他亲自下达的,现在徐成却多磨蹭了半天,视军法如同儿戏,于是,王猛命令,把徐成推出去,只把他的脑袋捧回来,以正军法。

从王猛一贯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好面子的人,接下来他马上就会展现,自己为了成功,完全是可以亲自把脸皮摘下来放在地上踩的。

他也并不死板,军法虽然重要,但只是工具,是为了打胜仗这个目的服务的,王猛不久也露出了自己毫无原则的一面,亲自违反军法。

所以他为什么会动这么大火气,实在不大好理解,或许只能说,他一向刚猛惯了,杀伐对他来说,根本不叫事,如果能借颗人头,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军队令行禁止的话,他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很不幸,王丞相这次踢到了铁板,这块铁板,甚至比他还要更加刚猛三分。

徐成,是邓羌的部将。

邓羌跟张飞是同一个类型的,张飞最大的特征,不是能打,而是脾气火爆。

异常的火爆。

而邓羌的脾气,只怕比张飞还要大上几分。

脾气大的人,通常也护短。

徐成马上就要被推出去斩首之际,邓羌站了出来,试图救自己的部下一命:

“敌众我寡,徐成是一员猛将,还是宽恕他一次吧。”

杀人不眨眼的王猛不肯,或许他还在心里暗暗开心,有了邓羌这样级别的军官出来劝解,自己再坚持铁面无私,只怕明正军法的效果更好:

“不行!军法无情,不杀徐成,军法置于何地?”

邓羌仍然打算文明的解决问题:

“我愿意和徐成一起效死力出战,以军功赎罪。”

王猛仍然坚持不肯。

他的目的达到了,营中的军官无不战战兢兢,再也没一个人敢多嘴上前劝一句。

王猛很为这次的表演满意,所以他并没有注意到,邓羌怒气冲冲的掀帐走了出去。

他还没有等到帐外砍头的惨叫,就听到了一通军鼓。

进攻杀敌的鼓声。

大半夜的,谁在命令进攻?

大惊之下的王猛跑出营帐才发现,邓羌这个老扎皮,已经击鼓聚兵,正带着自己的兵,准备过来攻打主帅大营。

不妙!大敌当前,现在自己人反而先抄起家伙来了,现在前秦军深处敌境,一旦自相残杀,给了敌人机会,只怕这六万大军,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关中!

不过,王猛到底是王猛,虽然突然遭逢大变,但他马上发现,还是有机会的,因为邓羌的兵只是聚在一起聒噪,并没有发起进攻。以他对邓羌的了解,如果这个牛脾气真要动刀子,他是不会等的,只怕等不到兵聚齐,就已经催马杀过来了。

于是,王猛赶紧派人去问邓羌,到底打算干什么。

使者带回来的话是,邓将军表示,虽然奉命来讨燕贼,但如今军中就有贼,要杀自己人,要先除了这个近贼。

好了,还有戏。

王猛是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只要对目标有利,他根本没有原则可言。在听到邓羌的答话后,他立刻放了徐成。

这时候倒不管什么军法不军法了。

果然,赦免了徐成,牛脾气邓羌被摸了一把顺毛,立即就乖了,放下兵器,到王猛这里来谢罪。

安全了以后,王猛的表现很有意思。

他亲热的拉着邓羌的手,当众表示:“我只是考验邓将军罢了,将军既然对本部的将领都如此推心置腹,何况是对国家呢。”

王猛无耻起来,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他不能用对付徐成的手段对付邓羌,除了因为邓羌资历深之外,也因为邓羌实力雄厚,所带领的是前秦军中最善战的一部分兵马,要打赢燕国,他还指望邓羌出大力。

在真正成大事者看来,只要能成事,面子这种东西,是什么?

只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就这么过去。

因为邓羌这头老牛,脾气实在是太大了。王猛以为已经安抚好了他,但其实没有。

第二天,王猛誓师前进,就在两军阵前发表了一番热血沸腾的演说,燃起了全军的斗志,在士兵们丢掉粮食、打碎锅碗以示有死无生之后,王猛回头一看,才发现不对。

邓羌呢?

王猛赶紧派人去找。使者没能带回来邓将军,带回来的又是一句话:

“我要当司隶校尉。”

邓羌还没消气,这个关键时刻,他又趁机在拿捏王猛了。

司隶校尉是守卫京畿的重职,这样的要害位置,当然是天子自己封的,王猛再受信任,也不敢代苻坚任命这个职位,不然的话,很容易让苻坚以为,自己是打算干点什么,才会把都城附近的军权拿在手里。

所以,王猛不肯许这个承诺,他让使者继续带话给邓羌,只答应给他安定太守、万户侯的官爵。

使者回来说,邓将军睡着了,不肯接见。

兵势不等人,大战开始了。

燕军虽然在优秀兵血饮者慕容评的治理下,已经兵无战心,但毕竟人多,三十万打六万,光用挤也能挤得前秦军动弹不得。开战之后,两军很快进入焦灼态势,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候,只要有一支生力军加入战局,马上就能改变局势。

紧急关头,王猛再次表现出了自己的毫无原则之处,他也不要传令兵了,立刻亲自纵马,跑到了邓羌的大营中,答应了邓羌做司隶校尉的要求。

我只要赢,其它的统统都不管,就算会带来什么后患,也由它去吧,到时候再说。

邓羌所要的,也未必就是这个职位,而是要折一下王猛的面子,出口恶气。看到王猛服软,他立刻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和徐成等麾下将领抱起酒坛子喝了一通,然后跨马出营,带齐自己的本部兵马,直冲燕军本阵。

接下来,邓羌展示了自己是值得王猛这么委屈巴巴的来求的。

他的部队一加入战场,如入无人之境的斩杀燕军,挡者披靡,立刻就改变了战局,形势向前秦军这边转移。

几十万人的大混战,拼的就是一个气势,一旦气势动摇,就很难再扳回来了。

仗打到中午的时候,燕军彻底溃败,五万多人被杀被俘。前秦军乘胜追击,又消灭了十几万燕人,慕容评单人匹马逃回邺城。

只是,逃回了邺城又能怎么样?

拜慕容评一路磨蹭所致,秦燕两国的决战场所,距离邺城不到一百里。前秦军大胜之后,长驱东进,三天后就包围了邺城。

破城在际,曾经威震中原的燕国,马上就要灭亡。

这时候,长安城内发来了一份文书,止住了前秦军的举动,为燕国续了一命。

这份文书,连王猛也无法违抗,因为它是苻坚亲自写的。

楼主:胡不归0304

字数:46076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16 06:33:23

更新时间:2020-04-21 11:37:32

评论数:7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