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

五胡灾:汉民族为什么可以躲过这次灭绝之乱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七十七

孙伏都之乱刚平,石闵就下了一道非常霸道的命令:都城内的胡人,如果敢拿兵器的, 一律斩首!

接连不断的造反伤了他的心,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胡人热爱干仗的原因,或许不让他们碰兵器,就能叫他们乖一点吧。

不过这道命令,在胡人眼中看来,不亚于阎王爷的催命索。

摄政的石闵残暴无比,而且对胡人抱有极大的敌意,现在他甚至要收走我们的兵刃了,这是什么意思?

胡人虽然蛮,但并不是没脑子,他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石闵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干点儿什么事而谋求方便,比如说,准备诛灭所有胡人?

我们都没有武器了,诛起来自然方便。

所以这道命令一出,城内的胡人就跟炸了锅一样,开始想方设法的逃到城外去。有武力值比较高的,就直接去冲击城门,对自身战斗力没信心的就爬墙跳出去,逃跑的不计其数。

这让石闵很火大。

身居高位者,都对自身有着很高的评价,石遵、石鉴这种奇葩分子不在其列,但石闵前半生所向无敌,一向是认为自己很有两把刷子的。现在大批胡人出逃,跟躲瘟神一样的躲自己,这哪里还有面子?

于是石闵又追加了一道赌气式的命令:打开城门,跟我同心的可以留下来,不同心的爱去哪儿去哪儿,悉听尊便!

于是,都城周围的土地上,一派奇特的景象出现了。

命令所达之处,汉人蜂拥入城,而胡人争相出逃,两个相对而行的人群在大地上卷起滚滚烟尘,各自奔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居所。

胡人与汉人的巨大矛盾,第一次在明面上大规模的爆发出来。

自匈奴人起兵以来,刘渊、石勒都实行胡汉分治,这两个天纵之才,也无法解决胡人和汉人之间的冲突,只能分而治之,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法律。但是,这并不是解决之道,而只是拖延之法,而且拖得越久,矛盾累积得越深。

现在,它终于到了爆炸的临界点了。

石闵以汉人的身份,做着后赵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备受欺侮的汉人看来,他拥有比李农更加显赫的高光。此时石闵的这两道命令,胡人解读为他想屠胡,在汉人看来,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于是,两个族群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要进城和汉人和要出城的胡人,把城门堵到水泄不通。

其实石闵只是个武人,他的大部分命令,都没有什么深意,都是我想这么干,所以我就这么干了。原本他并没有想过屠胡,以他的性格,要真有这个想法,他会直接开始杀人,而不会弄这么多玄虚出来。

但是,那是他原本的想法。

在看到胡人和汉人大相径庭的举动后,石闵终于确定,这满城的羯胡人,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了,而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必定会转过身来拿刀对着自己。

石闵是个武人,武人面对敌人的第一想法,就是彻底的消灭掉,哪怕现在还不是敌人,只要有这个潜质,那也要提前消灭。

石闵做事一向就是做绝,他想要的并不只是消灭都城之内的羯胡人,而是来一次干净的大屠杀,把中原大地上的羯胡人全部杀光。

这是种族灭绝,世界上最残忍偏执的做法,它变态到极致,绝大多数人连动一动这个想法的念头都没有,而石闵偏偏就是一个残忍偏执的人。

只不过,后赵以羯人立国,境内的羯人数以百万计,让石闵自己去杀,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量,就算他手上有军队,也肯定是杀不过来的。

不过没关系,汉人不是向着他吗?

于是,石闵颁布了他的第三条、也是人类历史罕见的极度残忍的官方命令:

“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一个胡人脑袋,可以换来连升三级,或者一个牙门将的爵位。石闵还是比石遵要霸气得多,石遵舍不得给出一万多个将军爵位,石闵这一道命令,可能就得封出百万个将军。

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浸泡着滴落的鲜血。

从刘渊立国时起,中原的汉人已经被胡人折磨了五十年,胡人可以随意的杀死汉人,事后只要赔点牛羊就可以,而汉人只要说一个“胡”字,就是不赦的重罪。要生命被摧残、妻女被淫侮多年之后,一旦得到报仇的机会,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野兽!

命令发布的当天,石闵收到了几万个羯人脑袋。

有效果!

丰收的石闵非常惊喜,为了加强战果,从第二天起,他就亲自上阵,指挥汉人诛杀羯胡,不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只要是胡人就杀。

很快,发狂的汉人就杀光了都城周围的二十几万羯胡人,把尸体全部丢到城外,任由野狼野狗扯食。

至于国境内其它地方的胡人,石闵当然也不会放过,他发出命令,让各地的汉人将帅追杀属地内的胡人,一个也不留,只要长得像胡人的就杀。

对羯胡人的屠杀,自此扩散到全国。

羯胡是白种人,高鼻深目,很好分辨。不过有些杀红了眼的汉人,根本不去做分辨,只要是长着这种面相,管你是胡是汉,都先捅一刀再说。

石闵成功的阻击了潜在的敌人,他的种族灭绝政策执行得十分彻底,建立过国家的羯胡人几乎被残杀殆尽,从此慢慢消亡于历史之中。

石闵这个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这种狠辣,身处在羯胡人所建立的政权中,居然敢利用国家机器来诛绝羯族,抛开这件事情的残忍与罪恶,只看其中表露出来的石闵的性格,实在是霸道无比。

而太过霸道的人,别人是没办法跟他共处的。

在他的一番倒行逆施之后,后赵朝廷分崩离析,稍微有点能耐的都跑了:石琨跑到冀州,张贺度跑到石渎,建义将军段勤跑到黎阳,刘国跑到阳城,段龛跑到陈留。还有两个更猛的,姚弋仲占据了滠头,蒲洪占据了枋头,后赵大地上顿时割据势力四起。

按照法统来说,这些人的做法属于叛国,作为帝国的实际掌控者,石闵需要立即讨伐他们,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否则的话,看到中央软弱,叛乱的人会越来越多。

不过,石闵现在顾不上发兵远征,因为这些人自己就打过来了。

石琨得到了镇守襄国的石祗的支持,带回来七万大军,讨伐石闵来了。

这一次,石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又一次的没兵了。

原本一直很乖的李农,这一次不再听他指挥了。

想想也很自然,李农虽然是汉人,但并没有多少“胡汉有别”的想法,他为后赵效力,害死的汉人也不少:就在一年前,二十多万汉人百姓归附东晋,李农带领部队打散了前来接应的晋军,造成二十多万汉人孤立无援,死伤殆尽。

石闵的杀胡令出来之后,在朝中称得上是众叛亲离,虽然他一向有勇武之名,李农也不再敢跟他玩了。而且石琨这回带来了七万大军,旌旗蔽天,看起来就让人害怕,李农于是退到旁边,打算好好的观望一下。

胡人士兵,此时要么跑了,要么被杀了,而前来投奔的汉人都是平头百姓,虽然可以从中征兵,但一支全是新兵组成的部队,可想而知不会有什么战斗力。现在石闵可以倚仗的,只有李农的乞活军了,李农一旦不肯帮他,石闵马上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他就算再猛,也不可能一个人砍翻这七万大军。

不过,石闵证明了,他为什么敢这么霸道,为什么石遵、石鉴和李农都这么怕他,甚至在他没有兵权的时候,都要视他为心腹大患。

因为这个人,只要上了战场,你不知道他能制造出多大的奇迹来。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七十八

没有其它人了,石闵只能自己上了。

他拼拼凑凑,居然还凑出来一只骑兵部队,人数有一千多一点,比孙伏都造反的时候还要可怜,孙伏都还有三千敢死队呢。

没有余粮了,行不行都只有这么些人了。于是,石闵带着这一千多人,出北门去迎战石琨。

这一战,一千对七万,石闵没使任何计谋,就是硬碰硬的强攻。事实上,他这辈子就没用过计谋,不管打干什么仗,都是以堂堂战阵对攻。

可能他唯一占点优势的,就是占有主场的便利,战场是他选的,一片开阔地带,便于骑兵冲锋。可是石琨所带来的部队中,也有大量的骑兵。

但是,他就是打赢了。

史载,石闵拿着两刃矛,纵马冲杀,所杀披靡。这是一种奇门兵刃,两头都是矛尖,来回刺人非常方便,但是对使用者的武艺要求非常高,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捅到自己。

石闵没有捅到自己,他捅的全是别人。

他的战马所到何处,那里的敌军就如山崩地塌,根本无还手之力。他用这一千人,斩首三千余级,打得石琨掉头逃跑,大败而回。

同样的资源,放在不同的人手里,所能发挥的作用当真是天差地别。孙伏都带着三千死士,以必死之志、以偷袭的手段,也没拿到什么成绩,石闵只有一千拼凑出来的杂军,对阵七万部队,居然就这么堂堂正正的砍赢了。

就是霸王项羽,也不过如此了。

这一场胜利,给石闵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立即震慑了身边所有蠢蠢欲动的势力,李农马上重新投入了石闵的怀抱。

不管在什么时候,有实力的人总是更容易得到谅解。李农手上还有三万乞活军,所以石闵立刻就原谅了他,完全没有追究他刚才看热闹的行为,再次结成了石李联盟。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石闵从来也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有了打败石琨的赫赫战功,又有了这三万乞活军,石闵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来手来去讨伐那些逃跑的叛乱分子了。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跑到石渎的张贺度,于是和李农一同踏上了漫漫征程。

此时他已经感觉到不方便了,这支乞活军是李农的,所以每次要用的时候,都要带着李农,身为一名沙场上的绝顶高手,却没有一支自己的部队,当然是非常让人不爽的。不过石闵并没有爆发出来,而是默默的忍受了这种局面,而且还对李农礼让有加。

石闵虽然粗鲁,但也不是完全的一根筋,他其实是有脑子的,只是一般的时候懒得用而已,而且平常的敌人,也根本轮不到让他费脑子。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信,大部分人不具备石闵的绝世武力,都只能暗地里使一些阴谋诡计。

而且还使得并不怎么好。

石鉴这次,又玩出了幺蛾子。

他虽然没本事,但是有脾气,石闵这个粗糙的莽夫,并没有给他多少好脸色。平定孙伏都之后,鉴于他优秀的表现,石闵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关了起来,每顿饭用小篮子吊着饭菜进去喂他,像喂猪一样。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石闵在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忍一忍的,现在石闵出门讨逆去了,他顿时就觉得,忍不了了。

他偷偷的派出心腹太监,给逃到外面的张沈等人送去密旨,告诉张沈现在都城空虚,赶紧过来偷袭,只要打破城门,什么都好说。

这是一招毒计,石闵此时已经是与天下为敌,一旦都城被占,失去根据地,天下将无处可去,到时候他只能去当土匪流寇,而从事这种浪荡的职业,是无法让他的军队保持战斗力的,被剿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不过很可惜,石闵其实有脑子。

石鉴以为石闵只是一个莽夫,所以才会不押着自己出征,给自己留下了机会,但他没有想到,石闵之所以不把他扣在军中,并不是考虑不周,而是没有必要。

石闵早就买通了皇帝身边的人。

所以这个太监拿到密旨之后,立刻就出发送信去了,不过不是送给张沈,而是送给石闵。

石闵拿到密旨,马上掉转马头,和李农一起回了都城。

石鉴是一个狡猾的人,前两次叛乱,虽然都是他在幕后主使,但完全没留下痕迹,石闵没有切实的证据,也一直没拿他怎么样。但是这回不一样了,这回是他亲手写的密旨,还盖了他的玉玺。

石闵废了他的帝位,砍下了他的脑袋。给他陪葬的,还有三十八个石氏子孙。

石鉴这个人,没有半分武勇,总是试图玩心计,但连心计也没玩过石闵这个莽夫,死得一点也不冤枉。

不过,他也并不是全无用处,起码他的死,就给石闵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其实石闵想岔了,他的战略方向有问题,面对众多的叛乱,根本就不应该去一一讨平,那是君主的作法,有逆必诛,以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石闵又不打算做君主,看他的所为,他就是想在这个乱世中抡圆了活一回而已。

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的话,那不用外出征讨叛逆,只要诛一个人就可以了。

诛掉石鉴,天下无主,这些野心家自然会去抢夺空出来的神器。

果然,石鉴活着的时候,各个外逃的军阀都试图回师都城清君侧,但石鉴一死,这些人立刻就停了下来,而开始互相防备,试探着攻击一下彼此,原本的同盟关系瞬间变成了仇敌。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永恒的只有利益。

比如姚弋仲,原本计算讨伐石闵,部队都派出来了,走到半路听到石鉴死了,于是不往前走了,掉转方向去打苻洪,结果被苻洪打了个劈头盖脸。

总之,随着石鉴的死,原本的反闵同盟算是瓦解掉了,石闵获得了一段半年多的休养期。

他没有浪费时间,立即开始从前来投奔的汉人流民中招募士卒,组建军队。他迟早是要和外面的石氏旧臣们大战一场的,现在手里没有力量,让他非常的没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缺乏,逼着他做出了一些不符合性格的事情出来。

石鉴死后,国中无主,总还是要有人当家的,众人很自然的推举他即皇帝位。这是理所应当,他是此时的朝中第一人,而且以他一贯无法无天的表现,他也不可能再容忍一个其它人爬到他头上。

但是,石闵一反常态的不肯接受,反而要把皇帝的位置让给李农。

李农当然更不肯接受,虽然石闵话说得好听,但如果他敢朝那位椅子瞄上一眼,他怕石闵下一刻就会从身上把两刃矛抽出来。

既然李农不受,石闵于是又表示,其实我祖上本是晋人,如今晋室还在,不如我们迎晋天子还都洛阳,大家做个晋朝的牧守也挺好,怎么样?

没有人敢答应,谁能相信这是石闵的真心话?哪个人能抵御皇位的诱惑,甘心去做别人的殿下之臣?

于是大臣们固谏,几次三番,石闵才勉勉强强同意做这个皇帝。

按照石闵的一惯作风,他本来应该用不着大臣们劝进,自己就把那把椅子搬到屁股底下来坐着的,这种粗糙的事情,他绝对做得出来。

只是现在,他实力还不够,仍然极度倚仗李农的乞活军,所以只能表示下态度,把皇位让一让,然后向大家表明其实还有退路,我是晋人,大不了拉上大家一起去投晋。

想必他做这番表态的时候,一定憋得很辛苦。

不管怎么样,他最后还是坐上皇位了。为了尽可能的抹掉石氏的影响,他宣布改国号为魏,同时恢复自己的本来姓氏。

他原本不姓石,之所以冠以这个姓,是因为他父亲少年时被石勒所擒,拜了石虎做干爹,从此就改了姓。现在,他诛绝了石氏一家,篡夺了石氏的天下,改回自己的本姓,理所应当。

他的本家是姓冉的。

五胡第一霸王,冉闵现世!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七十九

霸者没有朋友。

冉闵称帝之时,周边全是敌人,各个都恨不得咬死他,除了他篡位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性格实在是太强横,而武力值又实在太高,像一枚行走的人形核弹一样,每个人都害怕他哪天突然过来核平自己。

这其实关系不大,石虎一样没有朋友,但他也篡位成功了,而且牢牢的掌握帝国,在皇帝的位置上安安稳稳的坐了十几年,一直到死,都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他的皇位。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有一点,他做得比较到位:

他一拿到大权,就杀光了石勒全部的儿子,将所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敌人统统消灭光了。

冉闵当然也想这么干,不过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说他没有石虎那样把所有先帝子嗣全部召回都城控制起来的心机,反正到他称帝之时,外头仍然有好些石虎的儿子,在各自镇守一方。

所以,他派使者去招降原本属于后赵的城池,没几座城肯投降他的,他们有另外的投降对象。

石祗,石虎的儿子中并不算起眼的一个,之前一直镇守襄国,在听到冉闵杀皇帝篡位之后,立即在襄国宣布即位。

与冉闵比起来,这个皇帝就要正统得多了,他有石虎一脉的血统,无疑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才能平平,并不像冉闵那样充满攻击性,跟着他,大家更加有安全感。

当领导,并不一定要是最牛的那个。

所以,当石祗称帝之后,立即就得到了四方胡人首领的响应,纷纷认他为主。他也大方,官帽子像土豆一样往外送:石琨当相国,姚弋仲为右丞相、亲赵王,苻洪的儿子苻健更好运,现在苻洪刚被人毒死, 他继承了丰厚的家底,兵马最多,所以得到的官帽子简直能把脖子压断,有都督、镇南大将军、兗州牧、略阳郡公等等,同时他另一手也没闲着,拿到了晋朝的右将军、襄国公,两面下注。

手里有兵就是好,当两面派也可以当得理直气壮。

总之,石祗得到了前朝大臣的一致认可。但是,这种认可只是表面上的,他们承认石祗的皇位,更像是一种协议,而不是臣服。这些人都是失去了缰绳的野马,如果握缰的手不够有力的话,他们是不会乖乖再次套上绳子的。

石祗必须证明自己的手足够有力。

所以,在搞定了名号问题之后,石祗立即就开始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了:他派兵十万,前来讨伐冉闵。

石祗虽然能力不是很够,但家底是当真丰厚,几个月前刚支援了石琨七万人马来攻打冉闵,被打得七零八落,现在一转手又派出了十万,不愧是皇家子弟,底蕴十足。

不过,他也只是富裕而已,并不够强壮,手上能拿出来十万大军,但并没有统兵的大将,这一次派出来的统兵将领……居然又是石琨。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一次石琨带着七万军队,被冉闵以区区一千人击退,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冉闵面前跟一只土鸡也差不多。现在再伐冉闵,居然又是以他为统帅,实在是诡异的操作。

其实细论起来,石琨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一方面,石祗手里并没有什么可用的人,赵失其鹿,多好的机会,石家的连续几任皇帝都太不成器,有能耐的人都出去抢鹿肉去了,谁耐烦继续给这个疯子家族卖命?从石祗军之后的战史来看,每个将领也确实是屡战屡败,除了特别顽强,每次都跑掉然后重新回来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另一方面,石祗也不敢再把权力交给外姓人了。

越是没本事的领导,越容易攥紧权把子。出了冉闵这么一个顶级杀神之后,石祗怎么还敢相信外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也只能任人唯亲了,自家兄弟,怎么也比别人更可信一点。

哪怕这个兄弟跟自己一样没多少本事,但起码他跟自己是一个姓。

接下来,石祗将证明,自己的决策其实并不算多大的错误。因为在冉闵面前,他不管派谁来,其实都是一样的结果。

此时的冉闵,已经渐渐露出了自己一代战神的狰狞獠牙。

在石祗给他的这半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从前来投奔的汉人百姓中,招募了大量的士卒进行训练,组成了一支堪能一战的军队;第二件事则意义更加重大一些,他终于彻底接收了李农的那支乞活军了。

其实这是早晚的事,对于乞活军而言,李农并不是不可动摇的主帅,只是因为李农有名望,而且是汉人,所以才被他们推举上去的,从这两个角度看的话,冉闵其实是更合适的领袖。

从名望上来讲,冉闵已经是皇帝了,更胜李农。

从身份上来讲,冉闵也是汉人,而且对乞活军更有天然的亲密关系:他的亲生父亲少年时就是乞活军中的将领,被石虎俘虏之后才改换门庭,这样论起来的话,他跟乞活军其实有门户之谊。

早先他之所以没能完全掌握住这支乞活军,还要通过李农来指挥,只是因为没有时间,不是这个造反就是那个叛乱,他一直在打来打去,腾不出手消化军队。现在,有了半年难得的安稳期,他要是还不能把这支军队牢牢握在手里,他就不是冉闵了。

而根据“斩草除根”的乱世通行原理,他拿到军权之后,原本的统帅李农自然也就要被人道主义毁灭了。石祗是因为在襄国,不在冉闵的掌控范围内,所以成了一个大祸患,但李农就在他的手掌心里,他怎么可能不把这根铲了。

李农连同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被冉闵杀了,除根除得干干净净。

内忧已经全部解决,接下来,就是解决外面汹涌而来的十万大军了。

不过在此之前,冉闵还干了一件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他到底想干些什么。

他派使者到建康,邀请东晋朝廷回来收复中原:“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可能是他此时大军初成,还没有信心独自解决北方的诸胡,也可能是他真心想投降东晋,回到自己的族群之中,或者这两种感情都有,总之,他往南方派出了使者,做出了这么一番注定没有回应的邀请。

此时,东晋的皇帝是司马聃,他生下来就当皇帝了,这会儿只有七岁。

小孩子不懂事,懂事的大人在忙着内斗,朝中的两大权臣:桓温和殷浩争权正争得你死我活,两个人都想北伐,建立不世功业,但也都不想这番功业落在对方手里。

官场上的你推我挡之际,大好的北上机会就这么浪费了,自始至终,冉闵都没有收到朝廷的任何回应。

其实也不算完全的静默,东晋的庐江太守袁真还是给出了一点反馈:他进攻了冉闵治下的合肥,把所有的百姓全部掳走,然后敲锣打鼓的回家,向朝廷报功去了。

这就有点太不厚道了,我好心好意的邀请你去发财,你不去就算了,干什么反过来抢我一把?

不过此时的冉闵顾不上向东晋讨回这个公道了,东晋起码只抢人,把人抢完就会走,但正在杀过来的十万大军,他们要抢的可是冉闵的脑袋,这个明显更难对付一些。

没关系,既然东晋不来,那我就自己打吧。

冉闵于是摆开阵势,等着十万大军的到来。

这一等,就等了两个月。

襄国到邺城,只有不到两百里地,石琨从四月出发,一直走到六月还没到,就是用爬的,也不至于是这个速度。

他确实是被冉闵打破胆了,上一次冉闵亲自率领的一千骑兵,在他的七万大军中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一次虽然加多了三万人,但他仍然觉得毫无安全感,仿佛是独自一个人去对付冉闵一样。

当一个人恐惧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找个伴,石琨就决定拉上一个伙伴一起上路,这样在面对冉闵的时候,好歹胆气会壮一些。于是,他停在半路,等到了另外一个有志于讨伐冉闵的割据势力:镇南将军刘国,两方合兵一处,军威浩荡,一起往邺城进发。

史书这次用了更简洁的语言来记录大战的结果:“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胆小鬼总是成不了事的,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惨败过后,石琨和刘国匆匆忙忙的各自逃回了老家。冉闵大获全胜,而且初建的部队也得到了血火的洗礼,战斗力初步显现。这让冉闵极其的兴奋。

不过,他高兴得有点早,因为马上就来了一群更猛的。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

从纂赵以来,冉闵就一直在灭亡的边缘徘徊,他的政权以汉人为基础,但他的周围则全部都是胡人的势力。邺城和襄国是后赵的两个政治中心,从石勒时代起,后赵就不断的迁移北方的胡人到这两个地方居住,这里的胡人密度是远远高于汉人的,所以襄国的石祗才能连续派出十万级别的军队前来征讨冉闵。

而他的杀胡令,虽然让胡人元气大伤,但主要是他自己的地盘里实行,其它的胡人势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仍然保持着对冉魏政权的战略主动权,而且因为这道命令视冉闵为不共戴天之仇,时时刻刻就想给他来一下子。

所以石祗可以一败再败,但冉闵不行,他只要败一次,周围的胡人就会蜂拥而上,将他撕扯成一条条碎肉。

打败石琨的十万大军之后,冉闵觉得应该能震慑住四方的胡人一段时间了,但其实并没有,相反,几乎是在马上,这些军阀们就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非常有积极性的过来讨伐他了。

一个人如果太强悍,身边的其它人就会害怕,如果他们够毒辣的话,免不了就会想,要不要趁他还没有壮大起来,先把他拍趴下呢?毕竟如果给他时间成长的话,等他变牛了,不管有仇没仇,他估计都是会朝周围发起无差别攻击的,到时候我拿什么挡他?

能够在乱世中拉起一方人马的,都是足够狠辣果决的人,在看到冉闵惊人的战斗力之后, 马上就在瑟瑟发抖之余,弄了一个伐闵联盟出来。现在他就已经这么勇不可挡了,要是再过几天,我们就是联合起来应该也打不过他了,那时候难道坐在家里等死?

于是,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等名义上的后赵将领,实际上的一方土霸王,合兵一处,一起向冉闵发起了进攻。

人多力量大,这几个土豪为了保命,也是掏干了自己的全部家底, 凑出来的人马居然比石祗这个皇帝还多,兵员达到二十万,遮天蔽日而来,阵容异常强盛。就是一人踩一脚,也能把冉闵踩死了吧。

甚至,他们不用一次把冉闵踩死,哪怕是个不胜不败之局也行,因为他们还有后路可以退,整个北方的胡人都跟他们同仇敌忾,而冉闵没有,他已经成了钉在北方胡人心脏里的一根刺,只要稍微露出一些虚弱之相,周围虎视眈眈的胡人就敢一个接一个的扑上来,生生的咬死他。

对于反闵联盟来说,只要不败就是大胜,而对于冉闵而言,不胜就是灭亡。

不过,加盟店都是比直营店效率要慢一些的, 从联合到出兵,反闵联盟又花掉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实际上已经很快了,毕竟石琨带着一家的兵,过来讨伐冉闵也花了两个月。在这个超级凶神的压力下,反闵联军的效率,其实并不算低。

不过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冉闵。

虽然在政治嗅觉上,冉闵就跟个鼻炎患者一样,简直嗅觉失灵,每每做出一些昏头昏脑的决策,但在治军方面,他则是一个超级天才。他做到的一些事情,只能被称为奇迹。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军队再一次扩充,居然也达到了二十万之众。

这下就是势均力敌的战斗了。

当然,双方的二十万都是有水分的,其中一多半都是担任搬运工的民夫、辅兵之类,冉闵的部队水分更足一些,因为他的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个月内新征召的,没见过血,与农夫唯一的不同,也许就是手上多拿了一把刀或者矛。

不过,冉闵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命令由一人而出,上下一心,而对面的反闵联盟,则是多家合伙开店,又没有一个强力的领袖掌控全局,在指挥上必然没有他圆转如意。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优势,更大的优势,则是冉闵这个人。

他可是冉闵,一个人能抵千军万马的冉闵。

冉闵带着自己的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迎战反闵联军。

这一次,他把自己当作了底牌。

他把十二万新招募的步骑放在黄城,用来牵制敌军,而自己则亲自率领着八万见过血的老兵直扑敌军主力——所谓老兵,其实只有三万乞活军是真正悍不死畏的沙场劲卒,其它都是在两个月前打石琨的时候见过血而已。

但是没关系,冉闵自己就是最大的战斗力保障。

战斗一开始就结束了。

冉闵在战场上是无敌的,这个天下确实还有人能打败他,但绝不是对面这几个只敢抱成一团的弱鸡。本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却被冉闵变成了一场一边倒的歼灭战,反闵联军不出意外的大败亏输,刹那间四分五裂。

联军的模式在进攻中有不足,容易各自为政,军令难以统一,给敌人留下各个击破的机会。但在逃跑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优势了:大家各跑各的,胜利者自然会很迷茫,我到底该追哪个啊?

得胜的混乱中,冉闵并没有四面出击扩大战果,而是抱着“一定要砍死一个给你们看看后果”的宗旨,选定了一个敌人狂追不舍,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靳豚很不幸,成为了这个天选之人。

冉闵表现出了自己偏执的一面,他居然吊在靳豚屁股狂追了四十里,从苍亭一直追到了阴安,终于如愿以偿的赶上了靳豚,赢得了这场长跑大赛的奖品:靳豚的脑袋。

这一战对于冉闵而言,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这是一场大捷,对于北方汉人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冉军一战斩首了两万八千多人,此外还抓获了大量的俘虏,一战过后,冉闵的军队数量达到了三十多万人,扎营都要扎一百多里,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远远超过了石勒和石虎巅峰时期的军队数量。

其次,这一战毁掉了后赵对中原胡人的凝聚力。

后赵朝廷和各地的胡人军阀先后败于汉人军队之手,胡人虽然凶猛,但也是怕死的,在看到冉魏军队的不可战胜之后,他们自然会在心底浮起一些恐惧:我们欺侮、压榨了汉人这么多年,现在他们变强大了,会不会反过来找我们报仇?

这份恐惧压垮了中原的胡人,被石氏迁来的氐、羌等族的数百万胡人,开始带着恐惧,争先恐后的踏上了回乡之路。

但是,来的时候好来,走的时候就不那么好走了。

北方已经大乱,盗贼蜂起,人人相食,这些北归的胡人,绝大部分都因为饥饿、疾病和互相攻伐死在了路上,能最终回家的,只有两三成。

这是一场悲剧,有些债,总是要还的。

而对于冉闵来说,他顾不上这些已经不成气候的逃胡,这两场胜利给了他一个更大的好处,他得好好利用起来,那就是:他对石祗的后赵拥有了作战主动权。

残余的后赵朝廷,是冉闵最大的敌人,在北方陡然分裂出来的诸多势力中,石祗拥有最强的实力,消灭冉闵的欲望也最强烈。在此之前,冉闵一直是在随时可能挂掉的边缘徘徊,石祗虽然没本事,但是胜在富裕,家中有兵有粮,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襄国派兵过来打他,而他只能被动应战,疲于奔命,打赢了可以再多活两天,打输了就此一命呜呼。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和石祗的位置掉过来了。

他的人越打越多,此时已经拥有了三十万大军,石祗虽然还在努力的凑人,但已经很难再凑出另外一支十万大军来了。而周边散落的小型势力,以前都是心向拥有正统名份的石祗,愿意出兵和后赵一起伐魏,现在他们依然心向石祗,但也只剩心向,不会出力了。

冉闵有仇,很少过夜,他一定是要当场就报的。

既然如此,那就讨伐后赵吧。

于是,在休养了两个月之后,冉闵率领十万大军从邺城开拔,去攻打襄国。

离开邺城的那天,旌旗当空,大军气势昂扬,兵锋所指,直有当者披靡的雄浑气魄。在满城汉人百姓的热切欢送中,意气风发的冉闵认为自己将再度统一北方,建立不世功业。

他当然不会想到,三个月之后,自己将只剩十个人回来。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一

打败反闵同盟之后,冉闵的兵力达到了三十多万,这个恐怖的数字让他成为了中原的拥兵之王,没有哪家势力能有他人多。而且军队的组成基本上都是纯粹的汉人,在此前几十年,胡人在中原大地上肆虐成灾,哪个活着的汉人,不在胡人手上存着几条家人性命的血债?所以冉军的战斗欲望异常的强烈,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意志,让一向嗜血的胡人都感到恐惧,而在战场之下,这些汉人的疯狂报复,更是令胡人骨寒毛竖,只能结伴迁离中原。

有这样一支军队在手,既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也让冉闵自己胆寒。

原因很简单,军队太贵了,他不可能养得起这么多兵。

按照孙子兵法里的记载,“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以一家五口人算,古代的一个士兵,需要三十五个人才能养得起,这还是在国内生产不被破坏的情况下。

此时的北方,已经不剩多少人了,尤其是不剩多少汉人了。

《晋书·地理志》记载,石勒统一北方时,汉人还有五百万,胡人略高一些,但到了后赵灭亡时——也就是即将到来的第二年——华北地区的汉族已经不到一百万人,这种说法在后世有学者证伪,但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差得太多。

石虎在位期间,对汉民族的政策,简直是有计划的人口消灭。彼时还没有毒气室这种高效率的杀人装备,石虎用来消耗汉人的工具,是大规模的战争和工程建筑。

后赵实行的是胡汉分治,胡人是国家主体,承担徭役的自然主要就是老实好用的汉人。石虎为了打仗,实行过三丁抽二、五丁抽三这种灭绝式的征兵方法。而且对内大兴土木,曾经征发了数十万民夫,短短几年内就在邺城造了一座新首都出来,而背后则是大量的民夫劳累至死。

而他所建立的犯兽制度,把荥阳到阳都之间的大片地区都划为猎场,这里可原本都是产粮区,他是想把汉人的农田,变成胡人的牧场,用游牧经济代替掉农耕经济。

在这种暴戾的统治之下被消耗了十多年,汉人还能剩下一百万,已经是这个民族的韧性起了大作用了。

人口严重不足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生产环境的严重破坏。

此时的北方,自从石虎死后,已经是无月不战,先是石家人自己争位,然后是冉闵取代石家人,再接着又是汉人崛起,与胡人竞相攻伐,国家已经不存在,秩序当然也消失殆尽,互相砍杀成了主业,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几个人顾得上种地?

这样的背景下,冉闵很容易拉起来三十万同心同德的汉人大军,但他绝对养不活这支军队。

要活下来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去抢!抢走胡人的粮食、牛羊和土地,把他们的抢过来,我们就能活了。

有了这个理论做指导,冉闵不可能跟周围的胡人势力和睦相处,各自埋头发展,他在站稳脚跟之后,必然是要去攻打胡人的。

谁富打谁。

眼下最富的,当然就是后赵皇帝石祗了。

于是,冉闵亲率十万大军,前去讨伐襄国。

他虽然强悍,但此时也已经感受到了在敌群中孤军作战的巨大压力,北方的鲜卑人异军突起,趁着后赵内乱,挥兵南下,已经占据了幽州,而且一直不怀好意的朝中原地带打量;西边的苻健带着氐族人打进了关中,正在攻城掠地;西北方的姚弋仲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但这个老羌一向以石虎的爱将自居,从来就跟冉闵不对付,但凡有机会,他肯定是要过来捡冉闵一点便宜的。

迫于压力,冉闵起了将胡人收归麾下的心思,以减少身周的敌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是个胡人就给一刀。借着这次出兵,他也想向外界释放一下自己的这个全新政治思想。

要对胡人表达善意,自然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来,于是,冉闵给自己的儿子冉胤配了一千投降胡人作为护卫,以示对胡人的信任,潜台词就是请看,我连儿子都敢交给你们胡人保护,对你们当然是不会再喊打喊杀了。

他太一厢情愿了,刚在自己的地盘上屠完胡没两天,剩下没死的胡人基本上都跟他有血仇,哪能看他摆个姿态就过来投降?

而且就是这一千降胡,虽然迫于他的军威投降了,可也未必不想抽个冷子为家人报仇。

光禄大夫韦謏就对这些降胡有很强的戒惧心,而且这个人也十分的热爱名利,此时就想借题在冉闵面前好好表现一下:“胡人是我们的生死大敌,如今过来投降,只不过是为了保命,如果他们有什么异心,会对世子非常不利,还是杀了比较保险。”

冉闵认为他的建议没什么道理,并且朝他脖子上下了一刀。

冉闵的性格太刚猛了,有人忤逆他,就一定会招来他的铁血手腕,什么功臣宿将统统不管,说砍就要砍。眼下韦謏跟他唱反调,他就毫不犹豫的斩了对方的脑袋,甚至连韦謏的儿子也一起拖来杀了,手段之狠,令人侧目。

不过奇怪的是,虽然动不动就杀人,但他的人格魅力又极其的强大,属下有对他不满意的,但从来没有背叛的,而是统统都对他忠心耿耿,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

总之,杀了韦謏之后,他认为自己纳胡的姿态做得更足了一些,想来足以招降些胡人过来了,即使胡人不能为他所用,但只要不视他如不共戴天,就是好事情。

于是,他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率领十万大军上路了。

只可惜,有些仇怨,确实是无法用宽仁化解的,能化解的只有血。

一路非常顺利,由于先前几战打下的赫赫威名,冉闵没有遇到像样的反抗,就笔直的到了襄国城墙下,将城池团团围了起来。

对于冉闵的进攻,石祗倒不是很怕,襄国是石勒的起家之地,石勒用了十八年时间来营造这个老巢,城墙厚得能让牛躺在上面睡觉,他很有信心把冉闵的攻势挡在外面,这个军中霸王以善攻闻名,只要挡住他的前面几轮攻击,等他锐气一挫,就好对付得多了。

不过等冉闵在襄国城下摆开了阵势以后,石祗马上就怕了,怕到无法自已,魂飞魄散那种。

因为他看到,冉闵居然在城外面……种地。

大片主人逃亡的荒地被冉闵接管了过来,站在襄国的城墙上,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冉军在田地里辛勤的耕种,欢快的劳动号子响彻大地。汉人是农耕文明,对土地的热爱源自内心,陡然之间得到这么多土地,让他们由衷的快乐。

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行为,它并不代表冉闵雄心不再,试图进军农业,而是证明他这次做的是长期围困的打算,所以已经开始在屯田,要就地解决军粮问题了。

石祗并不怕冉闵猛攻,他有高大坚实的城墙做倚仗,可以挡住城外的冉军。按照他对冉闵的理解,这个人从来就只知进不知退,性格粗暴得像一头野性未驯的牛,所以他认为,冉军只要一到,只怕连必要的休整都不会做,就会立即发起一波波攻击,让他可以在城墙上一层层磨掉冉军的血肉。

但是,现在冉闵居然准备困死他,这他就毫无办法了。

尽管襄国曾经是后赵的首都,物资储备丰富,但一直呆在城里不出去,就是纯粹的消耗,总有吃尽用完的一天,城内又生产不出来粮食。而冉闵在外面就要自由得多,他可以四处去搜集粮食,更何况,他现在都开始种地了。

石祗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外面可是凶名赫赫的战神冉闵,他没有这个胆子出城,只能焦躁不安的坐在城里,等着粮食耗尽的那一天。

他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不过手段就显得有点无厘头:他撤掉了自己皇帝的称号,改称赵王,以示谦卑,希望用这个举动能打动外面的冉闵:你是魏国的皇帝,而我已经不是皇帝了,地位比你低,你放过我吧。

冉闵的回应是:继续种地,种越来越多的地,直种到襄国视野所及内,四周全部都是冉军的庄稼。

这实际上也是他此次出征的战略目标,他讨伐襄国,打死石祗倒还是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邺城养不起他的大军了,他得出来找吃的。抢石祗的仓库可以找到吃的,如果一时进不去仓库,那抢他的地自己来种,一样可以弄到吃的。

所以冉闵坚决不走,打也打得不勤快,就这么围着,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在敌人的土地上开展大生产活动,围得石祗胆颤心惊,时时刻刻都要提防这柄总是落不下来的钝刀子。

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石祗在焦灼中忍了一百多天后,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发出了自己的大招。

这记大招杀伤力极其强大, 但对石祗自己的伤害也无比的深,他一直在为此筹备,先前的自去皇帝尊号也是准备工作之一,但总是下不了决心。现在既然已经被冉闵围得欲仙欲死,那不管后果如何,总是得把大招拿出来发一下,渡过难关再说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ty_金荞麦1 2018-10-29 19:01:13
我还看过楼主写的另外一篇关于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书。都写的非常好。楼主对这一段历史的人物事件地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都了如指掌。不知道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研究这段历史的。比很多相关专家都厉害。高手在民间,高手在天涯
-----------------------------
你看错了,我没有写过啊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二

如果你不够猛,有一个彪形大汉冲进你家里,把你按在地上就开始摩擦,你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并不是奋起反击,因为有赢的希望才叫反击,如果自身的力度不够,你的反击只会让对方更加的兴奋。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找几个更狠的帮手,来一起暴打这个彪形大汉。

被冉闵打到痛不欲生的石祗采用了这个思路。

我打不过冉闵,但是我可以叫救命,如果叫一个不管用,那就叫两个。

他虽然打起来不行,但是叫人的本事还是很厉害的,准备叫的两个人都非常猛。而且他有信心,这两个人百分百一叫就来。

他叫救命的对象,一个是燕国,此时燕国的国主是慕容儁,虽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同样对土地爱得深沉,只不过汉人爱土地的方式是拿来耕种,慕容儁的方式则是抢,把别人的地统统抢到自己兜里来。

趁着后赵内乱,慕容儁已经贼溜溜的出兵,占领了原本属于后赵的幽州,只要给他示意一下,他百分百会过来占更多的地。而且石祗比较大方,现在是生死关头,所以他心慌意乱之下,出手极其阔绰:他拿出来的东西,甚至远远不只是几块土地这么简单。

先前石祗已经去掉了自己的皇帝尊号,也是在为现在的情况做准备,做了这件事,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搞不定冉闵,他就转而来搞定慕容儁。而且他有信心,慕容儁一定会上钩。

因为他给出来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是传国玉玺,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那块。

这块玉玺对心怀霸业的野心家的吸引力,要远远胜过海洛因,它就代表着最正统的皇权,只要拿到它,就是天命所归的象征,不需要任何的流程,就可以立刻称帝了。这块玉玺从秦传到汉、再传到曹魏,晋篡魏以后归了司马家,后来刘聪灭晋,这块玉玺又成了刘聪的收藏品,传到刘曜,最后归了石勒。

这么重要的东西,石祗也舍不得直接拿出来,他只是许了个承诺,派人去燕国求救,许诺只要慕容儁出兵,就把这块宝贝送给他。

这就够了。

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野心家来说,这块只在历代真龙天子手中流传的石头,是一个根本无法抵抗的诱惑,哪怕只有一丝丝得到它的希望,也值得豁出全力来争取一把。

慕容儁立即就派出了三万兵马,前去救石祗。

这个帮手搞定了。

还有另外一个帮手,那就更容易搞定了,石祗甚至什么也不用拿出来,只要派人过去到他面前叫一声疼,他就会立即毫无保留的出兵。

这个帮手是姚弋仲。

姚弋仲这个老羌胡,给自己的最大标签,就是石虎的爱将。他一生性格极其的粗狂,从来不知道礼貌为何物,看见跟自己意见不合的就要骂,甚至对石虎也敢张口就来。说来也怪,石虎的残暴天下闻名,但唯独对这个老羌胡却有极高的容忍度,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

早几年,石虎杀了两个太子之后大病一场,又赶上梁犊带着东宫力士造反,无人能敌,于是派姚弋仲去镇压。开拔之前,姚弋仲求见石虎,石虎因病不见,姚弋仲就怒不可遏,公然发表忤逆宣言:“主上不见我,我哪知道他死了没有?”后来闹到石虎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就开口嘲笑:“儿子死了,你愁出病来了吗?都是自己没教好,让儿子成了逆贼。既然是逆贼,杀了就好,还愁什么!”

石虎居然一声不吭,完全没办他。

老羌胡虽然嘴里没个轻重,但心里也是知道好歹的,石虎容忍了他一辈子,他非常承这个情,所以在冉闵篡位后,老想着为石氏报仇。现在一接到石祗的求救,马上就派出自己最优秀的儿子姚襄,带着两万八千精锐来救石祗,而且给儿子下了死命令:“我受过石虎的厚待,如果你这次带不回冉闵的脑袋,就别回来见我!”

决心非常之大。

此外,驻守冀州的石琨也来了。

鲜卑族的燕国骑兵、羌族的姚襄军、羯族的石琨和石祗,这是北方的群胡对汉人的一次集体镇压,三家的兵力合起来有十余万,冉闵在人数上已经不占优势。

突然之间,冉闵就陷入了四面受敌的莫大危机之中,如果一旦让来援的三方兵力合围,再加上襄国城内的后赵军队,他就成了被包起来的那只饺子,围困与被围的命运,马上就得倒过来了。

作为一代名将,冉闵当然看得到这样的后果,而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阻止三家合围,不让最坏的结果发生。于是,他派出了两只偏师,趁姚襄和石琨还没到,先到前面去拦截,如果能够把他们打回去最好,就算打不走,也可以一路消耗他们的力量,总不能让他们毫发无伤的走过来,然后生龙活虎的在襄国城下围歼自己。

只不过,意外发生了。

世上的冉闵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具备他这种以一敌万的变态级战斗力的,起码他打阻击战的两个将军就没这种能力。

这两个将军没能完成冉闵的战术构想,既没有挡住姚襄和石琨,也没能步步为营,消耗掉对方的实力,纯粹就是上门送了个人头,一战打下来,双双全军覆没,两个人都是单骑奔回大本营。

这个战果很耐人寻味。如果是一支偏师作战不利,还可以说是将领无能,但两支偏师遇到了一模一样的结局,那百分百可以肯定,是这支军队出问题了。

尤其是其中一个对手还是石琨,就在几个月以前,冉军刚刚以悬殊的兵力弱势打得他狼狈逃窜,而且还是两次,怎么突然之间,他就具备了能够对冉军打歼灭战的实力?虽然冉军这边的主帅不是冉闵,但石琨这次也没有十万大军了。

很难让人相信,打出这两种战果的,是同一支军队。

冉闵的军队确实出问题了,战斗力迅速下降到一个可怕的程度,而原因或许就在于,冉闵在襄国城下所施行的屯田。

汉人骨血深处的武勇是极其强大的,当这个族群失去一切,被逼到生死存亡边缘的时候,这种武勇就会迅速的觉醒,以汹涌而出的气势摧毁挡在眼前的所有敌人。能阻止这份武勇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等待所有的敌人都被驱散,这份聚集起来的暴虐之气得到彻底的宣泄,才是慢慢平静下来。

二是他们得到了土地。

汉人这个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刻在血液里的,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起源无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当底层的汉人失去了土地,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化身成为极其恐怖的凶兽,迸发出所有历史进程中最为强大的力量,只有这种力量能完成彻底的改朝换代,其它任何敌人在这头凶兽面前都不堪一击。

但是,一旦让他们得到土地,他们就会在瞬间变回温和的顺民,谦恭谨慎,小心翼翼,醉心于敲碎每一块泥,以让土地变得更松软肥沃、精心的播散下每一颗种子,然后用所有的精力去侍弄,看上去没有一丝一毫的攻击性,让人完全无法相信这是同一拨人。

要让得到土地的汉人重新焕发出血性,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是激发出他们保护土地的欲望,那他们就会在眨眼之间,再度成为更加凶猛狂暴的巨兽,碾压敢于他们伸手的一切。

在襄国的三个月里,冉闵让自己的军队短暂的拥有了土地,但是,他并没有鼓动起军队来保卫这些土地。

于是,这些在乱世中失去耕种机会的汉人们,又在襄国城下短暂的寻回了耕种的快感,一棵棵庄稼迅速软化了他们的斗志。而在他们心里,这些土地只是临时抢来的,他们并不知道能不能长久的拥有,所以也没有为了这些土地拼死战斗的冲动。

冉闵并没有找到他的军队突然不能打的原因,他也没有去找,以他的性格,他只是简单的认为这是自己没有亲自上阵的原因。既然如此,那就补上这个缺陷好了。

冉闵准备亲自带兵出击。

但是,这在军事上是极度不明智的做法,将军王泰就劝谏他不要这么干:“现在襄国没有攻下来,外面的援军又四面云集,如果出战的话,必定会腹背受敌,不如深沟高垒,磨掉敌军的锐气。”

王泰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之前打败石琨的十万大军,他就是前锋兼主力,此时提出来的这个见解,也非常切合实际,是一条很好的应对之道。冉闵作为一代军事名家,自然看得很清楚,于是准备采纳他的建议。

这时候,另外一个人冒了出来,提了条很诡异的意见。

这世界上的人,绝大部分是庸庸碌碌的,做一个平凡人,当然没有错,毕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腾云之志的。但是,最怕的就是明明没有本事,却志向远大,抓住一切机会也要展现自己,以求得晋身资本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会坏了大事。

这个提意见的,就是这样的人,他从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总结了一条建议出来。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回味有所欠缺 2018-10-31 08:23:20
楼主你其他的帖子发个链接呗
-----------------------------
楼主木有其它帖子啊,只有这一个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三

这个人职业有点特殊,是冉闵的随军道士,道号法饶,非常的名不符实,只要有机会,他谁也不想饶。

在冉闵打算暂避胡人联军锋芒的时候,法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围了襄国这么久,也没能打下来,现在外面的胡人大军一来就要退避,将士们会怎么想?”

这个意见非常的小儿科,战士们怎么想?当然是想打胜仗,而主动出战的胜率很低,冉闵作为战争专家,自然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完全不足以说服冉闵。

跨界也要有专业能力的支持,法饶作为一名专业道士,想在军事领域发表意见,并不是特别明智,尤其他的听众还是军界的顶级高手。所以,他紧接着又从道士的领域,给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这个就比较的有说服力了。

法饶表示,最近夜观天象,发现太白象开始侵蚀昴星的光芒,这是大吉兆,预示着此时进攻胡人的话,将百战百胜。

这两个星星此时的运转,毁掉了乱世提早结束的希望。

太白星主杀戮,昴星则代胡星,太白入昴的星象,一向被认为是灭胡的征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则,现代人讲究科学,古人则特别讲究天象、谶语这类神秘学,所以法饶的这个预言,马上就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原本决定采取守势的冉军开始蠢蠢欲动,有了转守为攻的念头。

当然,这个星象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决定冉军战术变化的,其实并不是老天的暗示,而是一个凡人的想法。

冉闵,他太想赢了。

这个人一生的行事风格,从来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基本上没有采取守势的时候,即使是之前以一千人守卫邺城,他也是悍然将军队拉到城外,主动向石琨的七万大军发起攻击。

进攻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本能,潜意识里他就不愿意打防守战,即使这次的敌人空前强大,是北方所有胡人的联军,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进攻。

以寡敌众而已,我哪一次战斗不是以寡敌众?

更何况,只要这次赢了,整个北方的胡人就能被一扫而空,从此天下就没有敌人了。

毕其功于一役的巨大功业吸引了冉闵,此时再有了法饶的星象作为凭据,冉闵顿时热血上涌,老天都来帮忙了,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冉闵当即决定:干了!

满脑子的激情甚至让他有些失控,他撸起袖子大声叫道:“我意已决,有敢反对的,斩!”

看到领导已经快激动到精神失常,还有谁敢反对?

于是,更改作战计划的决议,就这么定下来了,冉闵亲率全部人马主动出击,去迎战姚襄和石琨。

至于燕军,这时候还在路上,冉闵也不是个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的莽夫,他之所以要以攻代守,也是想打一个时间差,先收拾了羌族军队和羯族军队,再腾出手来应战最能打的鲜卑燕军。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胆大、收益也很高的决策,如果成功的话,他就可以不用陷入被团团围攻的困境,而是发挥自己超高的进攻能力各个击破,将敌人依次揍到吐血。

这不比躲在工事后面,等敌人来揍自己要过瘾得多?

当然,这个战术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快速击溃姚襄和石琨,要在燕军到达战场之前就解决战斗,不然的话,战场上正打得不可开交,敌人忽然来了一支满血的生力军,那结果就非常可怕了。

冉闵对此有信心,他的攻击力天下无双,少有人能在他面前撑过两个回合,之前的历次战斗,不管对面有多少人,基本上就是一次冲锋解决问题,他觉得这次也能重复过往的战史。

只不过,他虽然没有变,还是那个霸道无比的冉闵,但他的军队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

他的军队尽管在几个月前基本都是汉人农夫,但成军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血火的淬炼,基本上无时无刻都在打仗,打后赵、打石琨、打反闵联军,每次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要么胜,要么死,没有第三条路,他们也从来没有过放松的时刻,源源不断的压力造就了他们超强的战斗力。现在,他们在襄国城下的土地里,难得的放松了三个月,又回到了以前种地抚苗的悠闲生活。

闲惯了之后,要突然调回到铁血节奏,是非常难的。

冉闵把军队一派出去,马上就发现,士兵们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

如果以前他的进攻像热刀切牛油,军队一出,势不可挡,那现在,他下刀的过程就遇到的极大的阻力,有点切不动了。

并不是牛油变硬了,而是刀不够快了。

原本一向干脆异常的冉军,现在却显得有些黏黏糊糊,跟石琨、姚襄胶着的混战在一起,一时半会儿是分不出胜败来了。

这对于冉闵来说,是一个十分不利的状态,因为时间不站在他这边,外面还有一队燕军正在行进而来,时间每过一分,燕军就离战场更近了一步。

冉闵终究没能在燕军到来之前解决掉对手。

而且,燕军到来时的景象,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战势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冉军突然看到数里之外,腾起了蔽天的烟尘,而烟尘之下,则是燕军的旗帜。

冉军知道燕军要来,这个倒不是很出乎意料,出乎意料的,是燕军的数量。

看这漫天扬起的尘土,几乎接连天地,遮盖了视野范围内的一切,对面的杀奔而来的这支敌军,少说也有十万以上的人马!

冉军顿时人人自危。

如果说以一敌二,还有获胜希望的话,那在打得不可开交之际突然冲过来一支数量庞大的鲜卑骑兵,显然就断绝了冉军的这个希望。

在鲜卑骑兵带着巨大的声势出现在战场上的那一刻,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冉军阵脚大乱,羌族、羯族、鲜卑军队趁机发起猛攻。而襄国城内的石祗虽然不敢正面对阵冉闵,但捡便宜的胆子还是有的,看到城下的形势极其有利,立即打开城门,派出了自己藏在城里的全部军队。四支胡人大军共同出击,将这支搅动起滔天大浪的汉人军队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而且是四面合围,没有留下一丝空隙。在汉军陡然崛起,对胡人表现出了极度的攻击性之后,胡人们也难得的打起了配合战,打算把这支汉人军队全数歼灭,一个不留。

他们做到了。

十万汉军在襄国城下全军覆没,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好运者,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逃了出去。

冉闵是其中之一,当他从包围圈中脱身出来的时候,身边仅剩十几个骑兵了。他就带着这十余骑,一路潜形匿迹,逃回了邺城。

回到邺城之后,冉闵打探消息,才知道上了当了,燕国来的骑兵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多,就是三万人,不过燕国此时人才辈出,领兵的将领名叫悦绾,也是个狡猾如狐的人物,他学习了张飞在长阪坡前的疑兵之计,把自己的骑兵阵型排得非常疏,每匹马尾巴都拖上树枝,一跑动起来,自然灰尘漫天。

这是北方汉人自发收复河山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而且几乎就要成功了,他们已经打到了北方的统治者——后赵的首都城下,只要攻破城墙,灭亡后赵,就能给肆虐的胡人以极大的心理震慑。

如果冉闵能在襄国城下取胜,接下来两百年的胡人肆虐、南北分治,或许就将提前结束。

可惜,极大的危机感让胡人们联合起来,组成了强力的同盟,再加上统帅冉闵的指挥失误,让这个希望最终沦为了一场空。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汉人政权的正统——东晋王朝,除了挖冉闵的墙角,掠夺他的人口、诱降他的部众之外,什么都没有做。外敌当前,却还在盟友身上挖肉下来吃,这个王朝的格局之低下、行下之猥琐,与其前身西晋相比,不相上下,它实在应该没资格被列入汉人的正统王朝之中。

这场大战的结果,让胡汉矛盾变得更加不可调和。冉闵先前意图向胡人表达善意,安排了一支降胡给儿子冉胤做卫兵,这支降胡在混乱中倒戈,抓着冉胤投降了石祗。自此以后,冉闵对胡人只剩下了刻骨铭心的恨,不再有丝毫的善意。

他一回到邺城,就是给犯下的错误收尾。当然,上位者反思问题,肯定不会亲自承担责任,总是能找到背锅的对象的。

他把道士法饶父子两个活生生的肢解,以泄愤恨。对于之前劝他不要任用胡人做卫队的韦謏,则赠予了大司徒的官爵。不过韦謏进谏的时候已经被他所杀,现在再给什么补偿,也都是马后炮了。

处理完了这场战争的杂事,他还得打起精神,因为祸不单行,在他最虚弱的时候,老天并没有给他休整的机会,又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过来讨伐他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四

这是很正常的,胡人又不傻,当然明白“趁你病要你命”这个世间至理。于是在彻底消灭了襄国城下的十万冉闵大军之后,石祗派出了自己最后压箱底的军力:七万羯胡军,浩浩荡荡的来讨伐冉闵。

这是最后的斗争,打赢了就能彻底消灭汉人的反抗,中原从此就可以姓胡了。

镇压冉闵的三家胡人中的其它两家,都没捞到什么东西,也都没跟着过来。

姚襄出征之前,他老爹姚弋仲给他的要求是带回冉闵的人头,因为他没能完成指标,暴躁的羌族老头姚弋仲狠狠的打了他一百军棍,以示怒火之旺盛。

而燕国则更惨,原本说好出兵就可以拿到玉玺当酬劳的,结果悦绾辛苦的的又出智谋又出力,消灭冉军以后,才知道石祗是骗人的,他手上根本没有传国玉玺,当时就是被吓疯了,所以编了个谎话骗慕容儁出兵。真正的传国玉玺,此时还在冉闵手里,冉闵篡了石氏的江山之后,顺便也接收了皇家库房里的玉玺。

悦绾白跑一趟,他是客军,没有收到命令,又不能把石祗怎么样,于是气愤的回国复命去了。

不老实的油滑青年石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不过没关系,他不怕了,生死大敌冉闵刚刚被打成残血,已经奄奄一息了,石祗就算再没出息,对付这样一个半死不活的敌人,他觉得还是有几分胜算的。

既然要痛打落水狗,那就一定要快,如果给了冉闵恢复力量的时间,谁知道他会不会再次拉起那种恐怖的兵力。燕国刚刚上了当,以后可是再也不会来救自己了,再挨打的时候援兵都少了一个,所以一定要先把能打自己的人揍趴下。

所以石祗在打扫完战场之后,立刻就派出了七万大军,之前的战斗里,他的军队就是在胜局已定的时候出来收了一下尾,其它时间都躲在城内,没受到任何损失,所以能够立刻派出远征军。

但冉闵就不行了,十万大军都填了坑,石祗并不觉得这个杀神还能有多少力量,这次出征,一定是手到擒来的。

不过为了保险,他这次没有派石琨领军了,虽然这人是石祗的亲兄弟,但两次带着压倒性的兵力被冉闵砍得七零八落,实在是很难让人再相信他了。

这一回,石祗大胆的选择了一个外姓人来领军。此人名叫刘显,虽然此前也没有什么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石祗手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将领,只能将就着换一个用了。

其实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想法是对的,自家兄弟领军,虽然是常败将军,但好歹是自家人,外人嘛,一旦得到军权,确实是可能掉过头来朝自己脑袋下刀子的。

可惜,他没能坚持这个想法,终于还是任命了一个外姓统帅。

外姓人刘显得到了七万大军,表现得非常积极,马不停蹄的向邺城进发,在距离城外只有二十三里的明光宫驻扎,准备休整一番之后,正式开始攻城。

这座明光宫是石虎当年修建的度假行宫,仅供自己使用,如今却住进了几万的大头兵,如果地下有知,想来他也是十分的不乐意的,花了那么多民力建好的皇家行宫,却给不成器的后人拿来做了脏兮兮的兵营。

冉闵对刘显擅自使用明光宫倒没有意见,他现在也是怕得很,刚刚经历过一场大败,邺城里人心惶惶,他不确定这次还能不能顶得住七万大军。

人一怕,就会想找个同伴来商量一下,哪怕只是说个话也好,两个人一起,就没有一个人独处的恐惧感了。

只是有资格跟他商量的人不多,以冉闵在军事上的造诣,有几个人能跟他探讨对付这七万大军的策略?

王泰肯定算一个,这个将军之前在襄国力主以守代攻,事后也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给冉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幸运的从襄国城下的包围圈中逃了回来,冉闵于是派人召见他,打算跟他一起聊一下怎么应对刘显。

国难当头,皇帝亲自问策,这是莫大的荣誉,答得好就是一飞冲天!只不过,王泰不想要这个荣誉。

他始终记得襄国城下的修罗场,他更加记得,正是冉闵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才让十万同袍灰飞烟灭,惨死于这个修罗场中。

他怨恨冉闵。

所以,在得到冉闵的征召后,王泰并没有马上收拾包袱进宫面圣,而是对使者表示,去不了,从襄国回来的路上受伤了,走不动路。

冉闵还以为是真的,亲自跑到他家里去慰问,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王泰精神抖擞,看上去给他一把刀,他能当场舞一圈刀花出来。

闹脾气也闹了,谎话也被戳破了,现在皇帝亲自上门来请,够有面子了,该出山了吧。

王泰就不,他顶着一张红光满面的脸,硬是坚持自己伤情严重,下不了床,不肯应诏。

冉闵一生张狂,肯亲自来看王泰,已经是莫大的让步,什么时候碰过这么大的钉子?只是他也知道现在大敌当前,军心民心都不稳,实在不是窝里斗的时候,于是硬忍下了这口气,摆驾回宫。

被气了这一回,冉闵的恐惧一扫而空,蛮牛脾气也上来了。你以为我没你不行吗?我就先消灭这些外敌,再来好好的收拾你!

大怒之下的冉闵,再次展现了自己霸道无双的性格,他没有坐在城里,用城墙来消磨羯胡大军的锐气,而是亲自率领全部士卒,出城主动攻击刘显。

石祗以为冉闵没兵了,这是不对的,冉闵巅峰之时,有三十万兵力,在襄国城外被消灭了十万,老家里还有十多万。只是这些兵都还没见过血,缺少战场经验,就是十多万刚刚丢了锄头的农夫而已。

不过没关系,他们的统帅可是冉闵。

而且还是在怒火的推动下,恢复了旺盛进攻欲望的冉闵。

由狮王率领的羊群,一样是不可战胜的。

盛怒之下的冉闵再次创造了沙场奇迹,他带着手下的新兵,一接触就重创了刘显的羯胡骑兵,将刘显打到全军溃散,追击了他一百多里地,一路斩杀了三万多胡兵。

逃跑路上的刘显觉得人生灰暗,这下他不管能不能从冉闵的手上逃掉,都是必死无疑的了:逃不掉当然一了百了,就算跑出去了,回到了襄国,石祗会放过自己吗?

这七万羯胡兵,是后赵最后的家底,石祗就这么点底牌了,结果被自己一战送掉了一半,要让他不杀了自己泄愤,除非是他受刺激过度,突然失心疯了。

人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多有办法。眼看离襄国越来越近,而杀神冉闵还吊在自己身后大砍大杀,看样子是完全不肯收手,刘显急到狗急跳墙之下,居然还真的想到一个脱困的法子。

他派人偷偷的去向冉闵请求投降,并且郑重承诺:只要我一回去,马上杀了石祗,带他的人头前来投效。

冉闵立刻就同意了,然后收兵回邺城。

他没法不同意。

他一战败敌,大杀四方,追得刘显惶惶不可终日,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其实他自己也是心里没底,一边追击一边心中打鼓。

他的军队、他的国家实在是经不起战争了,自从起兵以来,没有哪个月不在打仗,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民力,襄国城下的一场大败仗,更是让他的政权虚弱到了极致。

而且他手下的士卒都是初次上战场,只是被他的鼓舞起了一腔血勇,而战斗只靠勇气是无法持续的,一旦刘显回头,组织起部队来一次反攻,冉闵觉得,猎人和猎物的位置很可能掉过来。

所以他也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让刘显看出了虚实,有可能真会组织起一场反击战。虽然刘显看起来不像有这个本事,但冉闵也不敢冒险。

于是,为了部队的安全,他只能追。但是,再追下去,他的国家可能就要破产了。

在这么尴尬的局面之下,刘显送来的请降书,对冉闵来说无疑是一个天降之喜,虽然他在降表里许了一个这么无稽的诺言,但冉闵也懒得管了,哪怕他许诺把老妈给自己送来当小妾都好。

于是,冉闵带着这一场能让他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的胜利,收兵回营了。

回去之后,正好有人密告王泰有投降氐族苻健的意思,冉闵于是杀了王泰,诛了他的三族。

冉闵从来就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有仇必报,就算没有人告密,他也是要杀了王泰的。

然后,他就收到了从远方寄来的一样东西,这是他之前梦寐以求的一件宝贝,但他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得到它。

这是一颗人头。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五

回到邺城之后不久,冉闵收到了一份来自襄国的快递,发件人是刘显,而内容则比较劲爆,是石祗的人头。

几个月以前,冉闵率十万大军进攻襄国,想要的就是这件宝贝。当时十万大军都未能成功,反而在襄国城下折损了个干干净净,现在一个使者带了一个箱子,就把他心心念念的这颗宝贝送过来了,造化真是相当弄人。

不过,有付出才有资格谈收获,如果当时是用十万大军拿下的这颗人头,冉闵就是中原之主了。现在这颗人头是自己送上门的,它基本上就没什么价值,只能表示,冉闵有可能获得了卖家刘显的友谊。

刘显这个人,实在是太言而有信了,说要杀了自己的皇帝献给敌人,他就真的这么干了。其实他当时投降冉闵,只是个秘密约定,回过头就可以翻脸不认人,冉闵对此心知肚明,对于他回去砍石祗人头的承诺根本没当回事,哪能想到他真的不屈不挠的把这事给办成了。

冉闵十分感动,当着石祗脑袋的面,对刘显的使者大开金口,封刘显为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以表彰他这种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

然后冉闵把人头烧成灰,洒在邺城的街道上,任行人踩踏。这一招石虎当年曾经用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如今冉闵有样学样,又用了一次,还是在他儿子身上。

不过,冉闵倒用不着给刘显太多封号,因为刘显不稀罕,他也不是为了冉闵才弑君的。

他之所以干出杀皇帝这么大的案子,主要是因为如果石祗不死,那他就得死了。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因为他败光了石祗的家当。

石祗三次讨伐冉闵,每次都是趁冉闵最虚弱的时候出手,但每次都是惨败而回,最后这次,他拿出的这七万大军,就是自己的全部家产了。

而刘显一次败掉了三万。

虽然战败的原因不能全怪在刘显身上,此前的两次讨伐冉闵,输得比这次还惨,但那两次的主帅都是石琨,姓石的。

刘显知道,打了败仗,肯定得有人出来背锅,尤其这次输掉的筹码还是后赵最后的底子,自己又不姓石,凭什么背不得这个锅?

所以这次回去,他必死无疑,石祗一定会用他的脑袋来平息国内的怨气。

我的脑袋,对我自己来说太过宝贵,还是换一颗吧。

除了刘显之外,整个后赵就只有一颗脑袋,能够掩盖住这场弥天大败了。

当然是石祗的脑袋。

只要改朝换代了,换了个皇帝,前朝的战事,自然也就不用再追究了。

刘显有保命的强大动机,又有兵权在手,要解决石祗这个又没脑子又没兵的孤家寡人,还是相当容易的,没费什么心思,他就拿到了石祗的人头,完美的平息了这场兵败的后果。

他得到了整个后赵最大的权力,接下来要怎么用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很快找到了方向,决定:讨伐冉闵。

这事看起来很无厘头,刚刚投降了敌国,甚至把自家皇帝的脑袋都给人送过去了,分明就是表明彻底的臣服,而且他刚刚杀了皇帝,国内必定政局不稳,他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援来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冉闵无疑就能很好的担任这个角色。

怎么突然之间,他就要连冉闵一起讨伐了呢?

其实想一想也很好解释,冉闵隔得太远,又新败一场,虽然后面打败了刘显,但受损的实力一时是不可能恢复如初了,自顾尚且不暇,更没办法从邺城派兵过来威胁了。

——他无法威胁的对象,不是襄国的后赵遗老们,而是刘显。

刘显此时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任何人,除了晋惠帝那样无知无觉的傻子,只要接触过权力,就必定无法抵御它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感。

杀死了石祗之后,刘显手握后赵残余的全部兵力,当仁不让的接收了石祗的一切,成为了襄国实际上的皇帝,跟石祗相比,只差一个名号而已。

体会过身周的所有人都要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的感觉之后,刘显膨胀了。

视野所及之内的一切都是他的,他可以给任何一个人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也可以毫无理由的剥夺走一个人的全部,包括生命,这种感觉,令人沉醉。

即使冉闵就在跟前,他也不可能把这份权力再让出去了,更何况,冉闵还隔得那么远,就算对自己不怀好意,也是鞭长莫及。

如果这份权力是他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他拥有与之相配的实力,那倒还不至于让他迷失了心智。比如冉闵,同样是弑君篡位,但冉闵是天下至强,只要他还活着,就没人能动摇他的地位。

但刘显不同,他的位置是偷来的,更关键的,是他自己没有坐稳这个位子的实力。

所以,他在得势之后,表现得既小心谨慎,生怕被任何人把自己的权力夺走;又疯狂之极,为了守住权势,可以做出任何事情。

现在襄国之内动荡不安,既然已经决定了不引入外援来分走权力,如果要保住这把椅子,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发动战争,把国内的矛盾引到外部去,只要战火一起,无数的人被磨成血肉,所有的目光都会被战争这个巨兽吸走,那我的位子就安全了。

这种缺乏实力的野心家,对国家民族的伤害最甚,因为他们提不出任何雄才大略的东西出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只会胡作非为。

其它的人刘显都不敢打,氐族苻健、羌族姚襄,都是满血状态,他要是敢过去龇一下牙,只怕满口的牙齿都要被敲下来,而北边的慕容鲜卑更不必说,那是风头正盛的恐怖怪兽,哪怕望上一眼,也可能招来怪兽的怒火。

看来看去,只有刚刚经历过惨败的冉闵最弱了。

其实最弱的其实是刘显自己,他连垂死状态的冉闵都没打过。不过被权力熏晕了眼睛的人,通常是看不清自身的。

于是,在所有人的瞠目结舌中,刘显拉着残存的军队,朝邺城进发了。

毕竟刚从虎口逃脱,又赶着回去送上门的勇士,也是不多见的。

冉闵刚开始也被吓了一跳,他根本没有想到,这只弱到无敌的癞蛤蟆,居然还敢回来。

如果换一个生性谨慎的,可能还会小心翼翼的盘查一下,这个莫名其妙的敌人,是不是埋伏了什么阴谋诡计,不然为什么敢这么玩。但冉闵不会,他从来都是霸道得不讲道理。

既然你敢来,那我就敢打!

上一次,刘显带着七万过来,被冉闵砍死了一半。现在,他满打满算,还剩下三万。

冉闵再次免费帮他完成了一次大减员。

刘显在邺城外,又吃了一次大败仗,狼狈逃回了襄国。虽然历史总是一次次重复,但重复的间隔这么短,也是十分罕见。

史书没有记载刘显这次被杀了多少,但应该没有到一半,因为他逃回襄国之后,并没有弱到被石氏遗老们趁虚咬死,相反,他还能掌控局势。

只是,也掌控不了太久了。

刘显对此心知肚明,反正是撑不了多长时间,那趁现在还能折腾,干脆把能享受的都享受了吧。

回到襄国之后,刘显立即称帝。

帝王之位不是随随便便能加的,即使是石虎、慕容皝这样左右天下局势的枭雄,也只是称王而已,刘显一个目光三尺、心胸三寸的弱鸡居然也敢称帝,除了不要脸之后,其它没什么好说。

他真的是称得太随便了,连国号也没有取,就这么当了一个极其寒酸的皇帝。

五胡后期是个人就敢称帝的情况,估计就是从他这里学的。

总之,称帝之后,还是得找点事情做,总不能坐在皇宫里当太平皇帝。这个帝位是偷来的,刘显没胆安心坐上去。

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第一份事业,那就是:接着打冉闵。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六

这个世界上能成大事者,没有谁是完完全全的傻子,有些人只是看起来脑回路比较梗直一点,是条单行道,有去无回,从不转弯,但放宽视野来看,他的所作所为,也一定是有道理的。

刘显连续两次以绝对优势攻打冉闵,两次都被打到痛彻心扉,从七万人掉血掉到只剩一两万人,貌似在智力水平上是个盖世无双的大傻子吧,但是细看他这两次战败的后果:第一次消灭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成为了后赵实际上的当权者,第二次则干脆做了皇帝。你打败仗打出这种战果来试试?

所以千万不要嘲笑刘显,他能在历史上留名,一定强过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只是这个时代的顶级枭雄实在太牛,反衬得刘显窝囊无比。但他绝不是蠢,相反,他也是很懂得把握时势的。

比如,他在连续两次惨败于冉闵之手后,还能鼓起勇气上门第三次捅冉闵,并不是因为他死心眼,而是做过市场调查的结果。

冉闵现在很惨,非常惨,在刘显回去以后,冉闵接连不断的遭遇天灾人祸,现在的实力又下降了一大截。

襄国之战,是冉闵孤注一掷的一场赌局。他的魏国刚刚从后赵的废墟上建立,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他发起了十万人级别的大型远征,可以说是在拿自己新生的国家做赌注,赌赢了则统一北方,天下太平,赌输了……就是现在这种结果了。

他的战败传导回国内,带来的后果,就是本来就还不牢固的国土开始四分五裂。

渤海人逄约,这是个典型的趁乱而起的土匪,在后赵大乱之时,召集了几千户本地人,在渤海起兵了,前来投靠冉闵。要是还存在一个中央政权,逄约这种实力,顶多只能当一个成功的山贼,就算是招安,也当不了太大的官。

但他一投降,冉闵就给了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

这可是一郡的最高长官,足以成为一方诸侯的高级职位。

倒也不是因为天下大乱,空出来太多官职,所以可以随便乱封,事实上,渤海太守这个位置上原本还有人,叫刘准,是高官之后。

新任土匪逄约变成了新任太守,刘准倒也没有下台,冉闵给他调了个岗,改任幽州刺史,但封地仍然是在渤海郡——冉闵非常有创意的将渤海一分为二,让逄约和刘准分地而治,各不相干。

历史总是藏在细节之中,从冉闵这项反常的任命可以看出,他此时已经极度虚弱了,虚弱到连这区区几千匪兵也不挑食,而且给出了这么高的价码来招揽。而原来的太守他也不想得罪,只能让两个人割地分治。

冉闵现在的窘困处境,可见一斑。

没有实力,再高的头衔也只是空头支票,换不来多少忠心。所以当隔壁的慕容儁不怀好意的瞄中了冉魏的国土,派兵过来打渤海郡的时候,刘准二话不说,马上在城头上换了面旗子投降了。

而逄约作为一个草莽出身的匪帮,他还是要几分脸面的,不像刘准这种权贵之后那么豁得出去,他犹犹豫豫的,直到燕军统帅以同乡的身份约他叙旧,他才假装在聚会中失手被擒,投降了燕国。

这一路燕军还只是拿下了渤海这种边境,而另一队燕军,则搞定了冉闵的腹地。

第二队燕军兵分两路,直接掏了冉闵的心窝。

其中一路由慕容评率领,来攻打鲁口。这一路没什么好说,燕军正值最强盛的时候,慕容评一到就打,一打就破,攻占了鲁口,还砍掉了守将的脑袋,简单,直接,还粗暴。

至于第二路燕军,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要攻打的是中山,这是远胜鲁口的雄关大城,而且地势险要,进攻的难度要大得多,但燕军自身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这一路的统帅是慕容恪,燕皇慕容儁的弟弟。

弟弟这个身份倒没什么,胡人的繁殖能力非常赞,皇族谁没几十个兄弟?关键是这个弟弟,能力和魅力都远胜慕容儁。

不知道慕容儁心里具体怎么想,但他肯定对这件事情是不太满意的。所以他派出两队人马进入冉魏腹地,给了贪婪庸碌的慕容评很多兵,但对于去攻打城池更坚固、位置更险要的中山城的慕容恪,却没派几个兵给他。

哪怕打不下来也不要紧,只要这个天才一般的弟弟能死在战场上,也是一大收获啊。估计慕容儁是这么想的。

皇家自古无亲情。

不过,真正牛逼的武将,不在于能打多少胜仗,而在于在各种绝境之下,他都能打赢。

哪怕手里没兵都可以。

一般的将军当然做不到,但慕容恪可以,他是此时的天下第一名将,这个名号之所以会落到他头上,而不是冉闵,关键就在于,慕容恪在任何绝境之下,都能赢,而冉闵不是,冉闵在劣势太过明显的时候,还是输过几次的。

当然,输给其它人也没关系,以冉闵之才,他能迅速的组织起反击,然后反败为胜。直到他输给了慕容恪。慕容恪本来打不过他,但仍然赢了,而且根本没有给他反击的机会。

此时在中山战场上,慕容恪就创造了一次这种奇迹。

他带着手上三三两两的人马,来到中山城下,看到的是紧闭的城门和高大到令人绝望的城墙。虽然燕军不多,但魏军已经因为襄国大败而破胆,所以中山太守侯龛打算做缩头乌龟,把城门关起来,用坚硬的城墙来顶住燕军。

他的策略非常对,慕容恪只是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带着人走了,根本就没打他。

一走就走到了今天的正定,然后停了下来,安营扎寨,不走了。

因为这里有他攻城所需要的兵马。

冉魏的兵马。

果然,在他刚刚扎下营帐没多久,城里的太守李邽就带着全郡人马,恭恭敬敬的到他营中投降来了。

李邽并不是间谍,只是正定的地理环境太好了,处于冀中平原,一览无余,根本无险可守。冉魏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人心惶惶,看到一队燕军过来,而且领兵的还是天下闻名的慕容恪,很明显,投降有肉吃,死守不一定守得住不说,就算守住了,能有什么好处?抱着城门等着饿死吗?

所以李邽没有丝毫犹豫就投降了。而受降之后,慕容恪也展示了他过人的魅力是怎么来的。

并不是因为长得帅,虽然他确实是五胡时期有名的靓仔,但他笼络人心的力量,主要并不靠脸,而是靠豪爽大气和推心置腹。

他给了降兵降将们非常优厚的抚恤,然后,就地将他们收编入自己的麾下,率领他们返身回去攻打中山,而且颁下了严明的军纪,要求部队一路不许抢劫,秋毫无犯。

这让降兵们心中大定。这个新主人出手宽绰,对自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戒备心,一上来就委派了这么重要的任务,这明显是把我们当自己人了。而且他对这里的百姓多加照顾,我们都是附近人家的子弟,不能不承他的情啊。

于是,慕容恪马上就拥有了一支听话的军队,虽然慕容儁不给他兵,但他从冉闵手里撬了一些出来。

这些兵即使战斗力存疑,但打下中山还是够了。

因为慕容恪根本就没计划打。

他用的是围。

带着李邽的军队回来之后,他把中山团团围了起来,也不强攻,就这么围着。

这对于城内的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折磨。

城下的这些敌人,明明身上穿的就是我们的军服啊。他们什么时候投降的?还有哪些友军投降了?既然别人都降了,我们要不要跟庄?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更何况大家都不傻,眼看着魏国撑不了几天了,外面的这些人比我们聪明,降得早,我们也跟着吧。

于是侯龛开了城门,跟着投降。

不管是侯龛还是李邽,只要出城发动一次攻击,慕容恪未必就能保得住命。但这个人,硬生生的用手里的三五兵马,拿下来敌人的两座城池。

而且,慕容恪倒也不是一味的仁厚,以无原则的做好人而得到天下的大BUG此时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慕容恪只是因时取势,局势不稳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宽宏大度,一旦局势稳定了,他也会攥紧潜在威胁者的蛋蛋,断绝对方闹事的可能。

拿下中山之后,慕容恪就把城内的驻守军官、本地土豪都迁到了燕国治下的蓟城,将他们和原生势力彻底隔绝开,斩断了他们对中山的控制能力。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干净俐落,所谓名将,不过如是。名将的能量不只是展现在战场上,在战场之外,他同样拥有深邃的视野和掌控一切的能力。

这是鲜卑燕国在对冉闵干的事情,他们使用的是暴力。而作为冉闵的同宗,躲在稳定江南地带的东晋,他们在干什么呢?

他们并没有对这个在北方掀起了滔天巨浪的同族英雄施以援手,也没有趁机北伐,利用冉闵创造出来的大好局面收复河山,甚至也没有老老实实的呆着,做一个乖宝宝。

他们趁冉闵虚弱之时,对这个在异族腹地奋力斩杀敌人的同胞动手了,而且用的手段极度的阴险:他们不敢跟冉闵沙场相见,所以用的是偷偷招降的手段。

就在冉闵拖着残存的军队击败刘显、苦苦挣扎的这个月里,躲在阴暗中的东晋趁冉闵无暇南顾,对接壤的魏国城池发动了大规模的诱降攻势,短短一个月里,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洛州刺史郑系相继投降了东晋。

晋王朝的格局之低下、行为之猥琐、对汉族犯下的罪孽之深重,在中国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中独一无二,它实在不配被列入正史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显再次来进攻冉闵了。猛虎已经被满身的蚂蟥吸得形销骨立,所以野狗也觉得,自己有机会在这头干枯的瘦虎身上撕扯一块血肉下来。

只是,老虎再瘦,那也是老虎,缺少这个认知的刘显,终于迎来了自己最终的结局。

不过,他不亏。

野狗能拖着老虎给自己陪葬,自然不亏。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七

刘显不是冉闵的对手, 这一点他自己也心知肚明。不过他认为,万事皆有例外,现在冉闵已经虚脱成这个样子,显然就是意外的时候了。

反正冉闵是一定要打的,不然怎么转移自己境内的矛盾?不过刘显不傻,为了以防万一,他小心翼翼的选择了虚弱的冉闵最虚弱的部分:常山。

就是刚刚被慕容恪一抖王霸之气,就招降走了守将的常山。

慕容恪拿下了常山,但并没有守,而是把城内的军队全部带走去打中山了。现在,常山城里已经没有守军,而且这里地势一览无余,无险可守,非常有利于进攻,刘显选择这么一个难度等级为负数的任务,实在是煞费苦心。

而且,先前慕容恪来这里捣乱,冉闵没有任何动静,说明他不看重这座小城,那么,我也来玩一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只是刘显没有考虑一下他和慕容恪之间有什么区别。有很多事情,你看着别人做起来轻轻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也能做。

这一次,冉闵没有忍。燕国和东晋在他的国境内大肆胡来的时候,他好像成了瞎子、聋子,没给什么反应,但刘显一进常山,冉闵突然就从瞎子和聋子的状态中脱离了出来,立刻就动了。

瘦弱的老虎,会对同类保持谨慎,但肯定不会对野狗持有同样的态度。

冉闵留下了太子冉智留守邺城,让大将军蒋干辅助,自己则带了一支精兵,杀气腾腾的来救常山,这支精兵的人数达到……八千人。

冉闵现在,已经虚弱到只能凑出这么一点还有战斗力的军队了。

在连绵的战争和四周敌人的啃食下,魏国的土地急剧缩减,经济更是已经全面崩溃,史书记载,遍地都是饥荒和疫病,地里看不到耕种的农夫,饥饿的人再次开始吃同类。

一年前,冉闵还是天下至强,敢以一家之力,独战羌、羯、鲜卑三大胡族;半年前,刘显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冉闵还能凑出十万人上战场;但是现在,在留下了必要的守卫力量后,他所能拿得出手的,就只剩这八千人了。

英雄落魄,最是凄凉。

但是没关系,冉闵将展示给世人,真正的英雄就算落魄了,他最后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也足以震撼天下。

冉闵带着这八千人一路疾行,刚走到半路,刘显留在枣强县驻守的大司马王宁就抖抖索索的献地投降了。

有的人就算手里没什么实力,单凭他这个人本身,就能压得别人生不出反抗之心,慕容恪是这样的人, 冉闵也是。

凭借气势拿下了王宁这个桥头堡以后,一路再无阻挡,冉闵直接杀到了常山城下。这里无险可守,所以刘显有胆子前来进攻,但攻得下来不代表能守得住,进攻的难度太低,也会给其它的进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果没有在正面战场中取胜的实力,是没办法守得住城墙单薄的常山的。

刘显当然不具备跟冉闵正面作战的实力,他甚至连这个资格都没有。

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小小的一个试探,就惹来了冉闵的亲征。隔得远远的骚扰一下他敢,但在战场上亲自面对冉闵,这是他万万不敢的。

所以,当他在城楼上看到,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开过来一支举着魏军军旗的部队时,立即就慌了。

这支军队人数不多,也没有多余的嘈杂声音,就这么沉默而坚决的一路开进过来,直直的抵达城下,看样子是要做攻城的打算了。

不过,他们没能完成一次像样的进攻。

因为还没开战,刘显就跑了。

虽然对面只有寥寥几千人,但刘显依然不敢应战,也不敢凭城据守,因为他看到了,敌阵最前面那个铁塔一样的将军,正是那个打败了自己两次的杀神冉闵。

他这种杂鱼在冉闵面前,唯一正确的应战方式就是逃。

人在慌乱之中,下意识的会朝着自己觉得最安全的地方跑,现在对刘显来说最安全的地方,自然就是襄国了。于是,他一路向着襄国亡命奔逃,终于在被冉闵追上之前进了襄国城,关上城门之后,才敢停下来喘口气。

这下终于安全了,襄国的城墙又高又厚,防御力极强,去年冉闵带着十万杀气腾腾的大军过来也没能攻陷,反而在城墙下折戟沉沙,十万人马全军覆没,现在他只有八千人,更加不可能拿我怎么样了。

刘显的想法是对的,冉闵根本没有丝毫强攻进来的希望,连冉闵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他一路追到襄国城下,看了一眼之后,是打算走的。

只是,再坚固的城墙,也能轻易从内部攻破。

刘显的帝位,是杀了石祗篡的位,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冉闵的江山也是从石氏手上抢来的,没有一个人敢反对他。问题是,刘显没有足够的实力坐稳这个位置,虽然他已经很努力的杀了一堆前朝权贵,但自身的不过硬,仍然免不了会招来许多潜在的心怀不满者。

这样的人很多,他的大将军曹伏驹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这个人尤为的特殊,其中最特殊的一点就是:曹伏驹是负责防御城门的。

能得到这样一个要害岗位,可见此人也是刘显的心腹,不过这种关系显然只是刘显的自我感觉,并没有得到曹伏驹的认可。因为曹伏驹在看到城外的冉闵之后,他居然没有任何犹豫的就打开了城门。

可见刘显的不得人心。

想来也对,刘显把七万多的大军生生打成了一万多,而且现在看到冉闵的旗帜就一路狂奔回来,军队是尊重强者的,这种水平,怎么可能得到士卒们的敬意?

这些大头兵不像朝堂上的大人们那样,擅长在阴暗里做一些精妙的微操,他们的行为一向简单直接,但是在关键时刻,这种简单向来都很管用。

所以曹伏驹打开城门,向冉闵发出诚挚的邀请,这一招立刻就要了刘显的命。

在冉闵这样的绝顶高手面前,只要露出一丝一毫的破绽,就要做好被他揪住弱点一通暴打的准备。在发现敌军门户洞开之后,冉闵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就挥军冲进了襄国城,根本不怕城内有埋伏——如果真有埋伏,只要让冉闵进了敌营内部,也不定是谁会吃掉谁。

更何况,刘显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所以冉闵进城之后,立刻就控制了局面,刘显直到被砍掉脑袋的那一刻,还没弄明白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自五胡之乱以来最吊儿郎当的皇帝,终于结束了自己小丑式的人生,这对于他来说,也许倒并不是什么坏事。

跟刘显一起陪葬的,还有他任命的一百多心腹公卿,以及石勒、石虎两代人营建了数十年的襄国宫室。石虎把襄国内的所有百姓全部迁到邺城,然后一把火烧了襄国。

当年的火烧洛阳,石勒也有份参与,如今他自己的都城也落到跟洛阳同样的下场,命运无常,但冥冥之中总有报应。

襄国内的无辜百姓则迎来了灭顶之灾,房子、财产被付之一炬,还要被驱赶上路,作为奴隶一路向邺城行进。冉闵此时正极度缺乏人口,不会对这些百姓过度苛刻,但总归是掳掠来的战利品,也不要想押解的冉军会有多么好的态度,此时正值春寒,在北方的寒风中跋涉百里,可想而知,这趟行程必定铺满无辜者的死尸。

至于并非无辜者,也没能逃过一劫。石琨在襄国城破之后,跑到了东晋。他对这一天早有准备,而且笃定晋廷对于他这样的敌国大员,必定会悉心招待,所以跑路的时候不慌不忙,还带上了妻妾,准备到温暖而又平稳的南方享受小日子。

只不过他想错了,东晋朝廷无志于天下,他们的眼光只看得到脚下三尺以内,所以并没有想到给北方的潜在降臣们树立一个榜样出来,他们只记得石氏一族对司马氏所犯下的滔天大罪。

到达建康之后,前来迎接石琨的,并不是东晋朝廷重臣,而是更加可怕的人物:一名职业刽子手。

石琨被斩首于东晋。

石虎的十三个儿子,到这里全灭,曾经统一了北方的石氏一族,从此绝种。

而大获全胜的冉闵,却并没有班师回朝,而是做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转型:他皇帝都不当了,转而去做一名流浪汉。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八

时势真的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你做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势下,收到的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一年前,冉闵带着十万大军到襄国城下,如果当时打破城池,他就能震慑中原群胡,有希望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但在一年后的今天,尽管他终于攻进了襄国,但时过境迁,这已经不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战果了。

一年来,诸胡的势力已经重新划分。姚弋仲病死,临死前让儿子姚襄带着族人南投东晋,接受了晋朝的官爵;苻雄在关中站稳了脚跟,蓬勃的野心开始不加掩饰的展露出来,建立了秦国,给自己加上了皇帝的尊号。

这两个还好对付,因为他们的战略方向并不对着冉闵,但北方接壤的燕国,日益壮大,不过将触角伸向中原,已经成为冉闵的心腹大敌。

趁着后赵和冉闵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原本被石虎压在东北动弹不得的燕国大举南下,现在已经占领幽、冀两州,对着中原地带虎视眈眈。而慕容氏要进中原,首当其冲的,就是冉闵的魏国。

在此之前,慕容恪甚至已经带兵在冉闵的常山、中山一带走过一遭了。

所以,拿下了襄国之后,冉闵并没有班师回朝,而是就在常山、中山一带打游击,收集粮草,抵御燕军。

冉闵之所以放着宫城里的皇帝不当,要跑到前线来干将军的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国内的经济早已崩溃,没办法继续供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了,现在常山和中山已经被慕容属抢走,他在这里游食,属于吃燕国的。

第二,则是燕国经过十年的闷头发展,现在异常强大,国内有军队二十余万,而且都是精兵,不是冉闵全盛时拉起的三十万部队那种,那些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要挡住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只有冉闵亲自上阵才能做得到。

所以冉闵并没有太多选择。

他挡住了燕军三个月,有他堵在这里,燕军的铁骑无法南下一步。

到了四月,燕皇慕容儁忍不住了,他有着慕容氏惯常的蓬勃野心,志在天下,现在被冉闵堵住进军中原的门户,无法寸进,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他一定要搬开这块大石头。

冉闵之强,天下闻名,他的每一场战斗,基本上都是以极端的弱势痛打强敌,赢得不可思议。他虽然兵少,但这样一个敌人,就算单人匹马也令人胆寒,不是一般人能对敌的。

幸好,燕国还有一个慕容恪,对于慕容儁来说,这个太得人心的弟弟虽然极其讨厌,但也极其好用。

他派出了慕容恪出征冉闵,这次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大事,他并没有像上次打中山一样在兵力上刁难慕容恪,给他配的兵马足质足量,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量,但应该在五万以上,因为慕容恪后来被冉闵打到头破血流,一发狠拿出来的牺牲品都有五千精良骑兵。

此时,冉闵的军队还是在他带出来的八千精锐为主体,灭了后赵之后得到了一些补充,但也不会超过万人,而且以步兵为主,所以面对数量远超于己的燕军铁骑、面对同样是天下名将的慕容恪,冉军将领们心里有些发虚。

将领们的意见比较统一:“现在鲜卑人正在势头上,而且人数远远超过我军,不如暂且避开,等他们认为我们不敢迎敌了,再抽冷子给他们一下。”

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是很正确的应战之道,敌众我寡,而且敌方国力强盛,后勤补充能力要远远的超过冉军,贸然迎战,打输的概率要大得多。

冉闵对此心知肚明,他对这条建议的态度是:勃然大怒。

冉闵决定一出手就甩出王炸,和燕军决战。地点他都选好了,就在中山附近的安喜县,这里是一片原野,利于大军展开。

军令传下来,将领们顿时炸了锅。

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次自寻死路的进军,以冉军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跟燕军打大决战。

不过,他们表达反对的方式很有意思,没人逃跑,没人叛变,他们知道冉闵的性格,所以也没人继续进谏,而是选择自杀。

自杀的原因也很有意思,不是恐惧敌人,而是为了不受辱。

自杀的是冉闵的司徒和特进郎两个手下,他们留下的遗言是:“皇上这次出征,必定有去无回,我们何必等着引颈就戮呢。”

冉闵对待下属,称不上多么的仁厚,他动不动就要杀人的。但危急关头,下属们却愿意为他而死,在他霸道残忍的外表之下,却也潜藏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当然源于冉闵的百战百胜,每每在必死的绝境下,他都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只是这一次,绝望过于深重,以至于将领们都认为,冉闵的迎战之举是毫无生路的。

只不过,在冉闵看来,迎战才是唯一的生路。

身后就是冉魏的国土,一旦退避,把大路给燕军让出来,让他们占领了魏国的土地,冉军就真正的成了一支土匪军,只能到处流窜,抢劫为生,在这样的低质量的后勤支援下,战斗力很难保持,被剿灭只是个时间问题。

再一个,正是因为两国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对战争的忍受能力天差地别,如果只是打一连串的小型战斗,燕军会觉得无所谓,损失多少他们就能补充多少,但冉军做不到,他们只会越打越弱。

不如趁慕容恪刚到,还没有站稳脚跟,集中兵力打一场大决战,如果赢了,就能把鲜卑人赶回东北去。

当然,这样做确实很冒险,一旦输了,就是立即灭亡的下场。不过好歹有一点胜利的可能,如果避开决战,那就是慢慢的被磨死,看不到一点希望。

酣畅淋漓的大战一场,拼命争取那一丝的胜利机会,还是躲起来慢慢的死?以冉闵的性格,你猜他会选哪一种?

所以,冉闵毫不犹豫的否决了下属们的建议,而是率军进驻安喜县,在这里等着慕容恪,也等着一举击败对手,收取全功。

慕容恪果然来了。以他夺取中山的手段来看,他不是不知道对付冉军的最好方法,就是慢慢的磨,冉军缺乏后勤,打仗刚猛而不能持久,只要磨得他们失去锐气,就很好对付了。

但作为一名军人, 慕容恪同样渴望在沙场上遇到一个优秀的对手,堂堂正正的战而胜之,来赢得无上的荣耀。而此时的天下,没有哪个对手会比冉闵更加强大,没有哪个荣誉会比打败冉闵更令人神往。

所以慕容恪没有丝毫犹豫,就领军追到了安喜。

天下第一霸王和天下第一名将,终于迎来了宿命之中的对决。

十四年前,他们有过一次交手,那是在棘城下,少年慕容恪率两千铁骑追击数十万石虎大军,诸军皆溃,只有冉闵独全。

现在,他们又一次碰面了,不过这次和上回不一样的是,两个人都没有退路,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失去所有,必须要有一个人倒下,战斗才能停止。

带着军人的荣誉、国家的利益和必死的斗志,双方开始了排兵布阵,准备就在这个地方,杀出一个你死我活。

但是,就在决战即将开始的时候,冉闵突然做了一件事情。

这一生都是勇猛直进,从来不知后退为何物的冉闵,突然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从战场上跑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八十九

冉闵跑路,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

在这个人来之前,冉闵已经和慕容恪摆开阵势,在安喜打了几场。

他一次也没有败过,全胜!

他以步兵战骑兵,而且敌人的数量远比他多,居然也能每次都战而胜之,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人就是个天生的战场生物,只要上了战场,他就是天下无敌,单纯论战斗力,慕容恪也不是他的对手。

只不过,慕容恪有个长处,是他没有的。

慕容恪的兵都是骑兵。

骑兵的好处是,哪怕我打不过,但我要跑的话,你就追不上。

在这一点上,以步兵为主的冉闵非常吃亏,他能一次次的打败慕容恪,但只能打出击溃战,打不了歼灭战,形势稍有不对,鲜卑骑兵们勒马就跑,冉军毫无办法,靠两条腿根本追不上。

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就在这里,他们可以败一百次,不伤筋骨,但步兵只要败一次,就必然是被全歼的下场,他们不可能从铁蹄下逃得掉。

冉闵虽然强,但也不可能每次都赢,如果哪次不小心输了怎么办?

冉闵为此非常头疼,不过让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这个,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到来。

慕容儁,这个急性子的野心家,再也等不下去了,亲自带着国内的主力进驻中山,准备会合慕容恪围击冉闵。

冉闵这下坐不住了。

燕军都是精卒,冉闵对付一个慕容恪已经异常吃力,再来一个人更多的大燕皇帝,一旦合围,他百分百就要蹦不动了。

他必须在慕容儁到达战场之前,跟慕容恪分出高下,这样才有一点点赢的希望。

但是,在安喜这个地方,他拿慕容恪毫无办法,虽然屡战屡胜,但燕军骑兵一败就跑,散而复聚,然后又出来接着骚扰,跟牛皮糖一样讨厌,始终分不出胜负来。他必须想别的办法,速战速决。

作为沙场名将,冉闵很快就想到了办法:骑兵能忽聚忽散,所依仗的是平原地势,那只要找一块让你们跑不起来的地方,逼你们决战就可以了。

这种地方很好找,冉闵一生在北方征战,对地理还是很熟悉的,他知道不远处的廉台,遍地丛林,而且境内有泒水流过,非常不利于骑兵奔驰,就是这里了。

于是,冉闵大军拔营,开始向廉台方向移动。

冉闵的连番取胜,让他拥有了战场的主动权,他要走,慕容恪根本拦不住他。当然,慕容恪也不可能放他跑掉,冉闵被他的机动能力搞得焦头烂额,他又何尝不是无比忌惮冉闵开山裂石一般的攻击力,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终极杀招,准备在合适的时候端出来请冉闵品尝,自然不可能眼看着冉闵跑掉。

在互相算计对方之中,两个人一前一后,厮杀着廉台方向行进。一路上多次交手,燕军依然每次都败,但每次都能跑掉,没什么损伤。

很快,冉闵先到了廉台,渡过泒水,在南岸扎营。慕容恪后脚也跟着过了河,依旧跟冉闵对峙。

行了,就是这里了。

这片环境,是冉闵为慕容恪选定的坟场,它一边是茂密的树木,另一边就是奔流的泒水,都不利于骑兵展开,只有中间这一块是原野,容得下两军对阵。

这下看你还怎么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敌人引来这处绝境的冉闵十分满意,虽然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但终于抹掉了敌方的骑兵优势,接下来,他准备发出雷霆一击,彻底结束这场战斗了。

冉闵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着后退,把燕军诱入树林,遍地都是树木的环境中,马匹根本撒不开蹄,那里将会是冉军天然的主场。

另一个则是进攻,这次燕军没得退了,他们的身后就是泒水,一旦被击溃,就得掉进泒水里淹死,不可能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

很明显,第一个方案性价比更高,骑兵一旦失了马力,在步兵面前就是等待被屠杀的命运了,冉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他们。第二个方案则还有些风险,万一要是打不过呢?虽然此前冉闵已经十战十胜,这次打不过的概率很低,但穷人过日子要多算计一些,能省则省,现在输不起了。

于是,冉闵引军向树林中佯动。按照这一路跟燕军作战的经验,他判断燕军一定会仗着马快,毫无顾忌的追上来,反正打不过还可以跑。

冉闵猜对了一半,燕军确实追上来了。

不过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支追上来的燕军很奇怪,只是小股部队,而且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来了就冲击自己的军阵,而是煞有介事的冲上来,快要接战的时候,又突然退走。而且退也不退远,就停在不远处朝自己指指点点。只要自己一动,他们就又重复这套无厘头的进攻动作。

两次之后,冉闵知道,自己的计谋被识破了,对方不想让自己进入树林。

看出冉闵意图的,是慕容恪的参谋高开,他向慕容恪提出了不要放弃地利的建议,通过不断向冉军派出小股部队佯攻,把冉闵反引诱回平地上来。

这个计策同样很冒险,如果冉闵不管不顾的真的进了树林,而燕军不去追击的话,那就是放虎归山了。把冉闵这样一个敌人放跑,整个燕国必定寝食难安。

不过,冉闵到底还是没进树林。

他拖不起,粮食短缺、士卒饥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时间拖得越久,对他越是不利,他必须要尽早的击败敌人。

虽然战略被人看穿,但冉闵倒也并不是很在意。既然不能把你们骗进林子,那就把你们赶下河做水鬼,效果一样。

于是,冉闵引军回身,再次和燕军对垒,打算以堂堂之阵大战一场。

我已经在平原上赢了你们十次,再打一次,我照样能赢。

燕军骑兵们对此有同样的看法。

没有哪支军队在同一个敌人手上败了十次以后,还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此时,燕军对冉军,已经有了从心底而生的惧意,这是一支他们此前从未见过的军队。

明明我们人数比他们多,装备比他们好,兵种也是我们更有利,但为什么总是打一次输一次?

慕容恪察觉到了军队中的这种情绪,临战在即,部队畏敌,这是非常致命的。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切,眼前的一战,就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战,让士兵们带着这种情绪上战场,总归是不太好。

于是,大战开启之前,慕容恪在阵前做了巡视,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冉闵有勇无谋,只是个能打架的匹夫罢了,我们对面的这些敌人,虽然也是精锐,但是已经又饿又累,实力发挥不出一成,打败他们,非常容易。”

你觉得这番话的动员效果怎么样?

简直就是水平低下,毫无力量,随便换个人上去,也能比他说得更好。冉闵有勇无谋?对面又累又饿?那就这么一个莽夫领着一帮流寇,也能连续打赢我们十次,我们又是什么级别?

这一番动员,核心思想就是贬低敌人,跟泼妇骂街,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天下闻名、一生从未败过的慕容恪,怎么看也不应该是这个水平。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对于这一战,慕容恪根本就不担心士气的问题。

他有办法让士兵们根本不会后退。

战斗开始了。

在双方统帅心里,这都是最后一次战斗,双方试探、谋划了许久,为的就是这一刻,于是从一开始,战斗就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冉闵亲自上阵,作为全军的箭头冲在最前面。这次他左手持两刃矛,右手持钩戟,两把都是威猛无比的长兵刃,当者披靡,一马当先冲进了燕军的中军阵地,斩杀了数百名鲜卑勇士。

很快,他面前的压力一空,鲜卑人的骑兵阵线被他钻透了,看来又是一场胜利。

按照以往的经验,鲜卑人此时应该掉头跑路了。不过此时,他们的阵后是泒水,一旦后退,就得掉到河里淹死。

怀着胜利的喜悦透阵而出后,冉闵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忽然看到眼前出现了一群怪物一样的东西,按照他的经验,这种东西,是绝对不应该出现在军阵之中的!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

冉闵杀透燕军骑兵阵线之后,他看到的,是又一群骑兵。

不过这群骑兵的样子有些特殊:他们被一条又一条的铁链串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道厚重而又坚固的骑兵墙,就这么突兀的列阵在冉闵眼前。

这一瞬间,冉闵有些失神,他几乎以为自己眼花了。

骑兵不是这么用的啊。

骑兵相对于步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来去如风的机动力,打不赢就跑,打赢了就追着你砍,直到把你砍死为止。但是用锁链把骑兵连在一起,无疑就是放弃了这种机动能力,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或者在前后左右做有限的移动了。

后世的金国有这种战术,称为“铁浮屠”,不过他们也是三匹马用锁链连在一起,这样还能保持有限的机动性,面对敌人如墙而进,起到原始坦克的作用,进攻起来慢是慢了一点,但堪称无敌。

而此时的燕军,却是把大队大队的骑兵连成了一个方阵,这么庞大的整体,是无法进攻的,因为根本动都动不了。

这样的骑兵骑在马上,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成为一个静态的活靶子,供敌人砍杀。

当然敌人杀起来也会非常累,因为他们虽然不能动,但骑在马上,居高临下,拿骑枪往下捅的时候要更占便宜一些,而且身穿铠甲,防御力也比步兵更高。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用骑兵,怎么看怎么非主流。

这就是慕容恪为冉闵量身订做的终极大招,虽然看起来很可笑,但对于冉闵有极强的针对性,专门克制他高得可怕的攻击力。

慕容恪挑选了五千名精锐的勇士,用锁链把他们的马连在一起,让他们成为一整块坚硬厚实的肉盾,以他们的生命来迟滞冉闵的进攻速度。

对于这个战略目标,这个阵型非常有效,因为士兵和马匹被固定住了,即使想跑也跑不掉。而就算骑兵被凶悍的冉军杀死,有铁锁连着,他们的尸体依旧会成为良好的障碍物,阻滞冉军的前进。冉军除非将铁链砍断,又或者杀死每一个人和每一匹马,使铁链落地,否则绝难前进一步。

异常残忍,但异常有用。

不知道这五千名被选中的骑兵,要怀着怎样的勇气,才会接下这个必死的任务。

为了掩盖这个杀手锏,慕容恪还在铁锁阵外围放了一道骑兵线,等冉闵杀进内圈,发现铁锁阵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后撤了。

当然,慕容恪不会让部下们白白去死,之所以拿出这五千精锐来执行自杀式的防御,也要拖延片刻冉闵的脚步,是因为他有更大的谋划。

他在两翼安排了两支精锐骑兵,一旦冉闵进入包围圈,两翼齐出,将冉闵包围起来,就可以打一场歼灭战了。

作为一代名将,在经过初时的惊愕之后,冉闵马上就知道了这个诡异的阵型是用来干什么的,也料到立刻就会有伏兵过来包抄自己。但此时此刻,后退已经不可能,眼下唯一的生机,就是冲透面前的这个铁龟壳子,直取军阵后的主帅慕容恪,如果能拿下他,自己还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冉闵已经看见了慕容恪的中军大旗,他下令:全军朝着那面旗子进攻!

两翼的燕军正在合围而来,现在双方比的,就是到底是燕军率先合围,杀光冉军,还是冉军先行凿穿连环马大阵,取下慕容恪的人头。

血腥的比赛开始了。

连环马骑士被固定在马匹之上,无法自由的躲避与还击,在冉军这支天下至锐的强军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在马背上被一一屠戮。

但是,杀死眼前的敌军也没用,这个大阵的残酷就在于,一定要把全部的人和马都杀死,才能破阵而出。这不管对于冉军还是燕军,都是异常残忍的现实。

两边是冲阵而来的燕军伏击部队,他们的长枪已经刺在两翼同袍的身上;前面则是杀之不尽的五千铁甲军,砍倒一个却无法前进一步。

此时,冉军兵力不足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在燕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们一圈一圈的倒下,一旦倒下,抵抗圈就会缩小一层。而燕军则没有这个顾虑,不管死了多少,马上就会有新的生力军补充上来,强大的压力始终没有丝毫的缩小。

在这种极度的劣势之下,冉闵恐怖的攻击力毫无保留的发挥了出来,他居然杀透了连环马大阵,直冲到慕容恪的中军大旗附近,连跟在慕容恪左右、先前识破了冉闵诱敌之计的参谋高开也被砍死。

冉闵几乎就要赢了。

但是,当他回头召唤自己的军队时,他只看到满眼的燕军军旗。

他无敌于天下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只剩下跟在他身边的寥寥几人了。

数载的努力,到现在终于毁于一旦,如今兵已败,接下来就是身死了。

但是,直到这种时候,冉闵仍然不肯放弃,他居然单枪匹马从燕军大阵中突围而出,亡命而逃。他是天下至强,哪怕一个人逃掉,只要能脱身出去,仍然能再次拉起一队大军来。

这一次,他也几乎成功了。

一路上,没有燕军能抓到他,他的坐骑是一匹千里马,名为朱龙,奔跑如风,马速之快,远超鲜卑战马。生死存亡之际,朱龙更是全部的潜力,一路奔跑出了二十多里,将追兵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只是,再快的千里马,也有力气耗尽的时候。

一路狂奔之后,朱龙马因为伤重和疲惫,再也支持不住,突然暴毙。天下无敌的魏帝冉闵,于是被身后紧追不舍的燕国骑兵抓获了。

自此,慕容恪大获全胜,终于搬开了燕军南下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单论沙场上的战斗力,慕容恪其实远不是冉闵的对手,冉闵才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战神,但慕容恪胜在对大局的把握,这一点让他在一连串的战败之后,终于打赢了冉闵,并且没有给冉闵留下任何翻身的机会。

抓到冉闵之后,慕容恪将他送到了蓟城,燕皇慕容儁在这里等他。

得到这个他曾经视为眼中钉的俘虏,慕容儁非常开心,甚至为此在国内大赦,以感谢老天赐予的好运气。

随后,他让人将冉闵押解到皇宫大殿之中,打算好好的羞辱一番。能够侮辱这样的强敌,当然是世间最大的快感。

他高高的坐在龙椅上,俯视下方站立的冉闵,带着胜利者的优越感斥责他:“你是个养子,奴仆一般的出身,居然也敢称帝?”

冉闵的回答,后来被汉族的热血青年们一遍又一遍的引用:“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这个回答让慕容儁勃然大怒,这是他心中的隐痛,他一直想做皇帝,但“汉人为正统,胡人不得为天子”的观点在当时根深蒂固,每每想起来,都让他极为恼火。

慕容儁再也顾不得细细体味侮辱敌人的快感,让人打了冉闵三百鞭,然后送他到鲜卑的起家之地——龙城,斩下了冉闵的首级。

勇武霸气不输项羽的一代汉族英雄冉闵,至此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很少有哪个历史人物,像他这样充满争议,他所处的时代是扭曲的,他的行为也是扭曲的。

他被视为汉族的英雄,但事实上,他早年间颇受羯胡石氏器重,屡次进攻东晋,杀死汉人军民无数;

他颁布了杀胡令,但并不是以汉人的身份,彼时,他仍是后赵的高官。而且杀胡令施行了不到半年,他的态度就有所转变,开始招抚境内的胡人。

单论对汉人生存空间的贡献,他比不上同时代的刘琨和祖逖。

刘琨一生都以为晋朝守住河朔为志向,处在四周都是胡人的敌境中,却终身未曾动摇,极大的延缓了北方胡人崛起的时间。

祖逖则熬尽自身,矢志北伐,为晋朝收复了淮北,让石勒无法南侵,可以说为南方的汉人争取到了百年的生存。

但是,这仍无损于冉闵汉族英雄的身份,他的功业,甚至比上面两位民族人杰更加耀眼。

彼时,北方已经成为胡人的天下,汉人的身份如同猪狗,冉闵的崛起,让北方胡人遭到了重重一击,将几百万胡人驱逐出了中原,原本统治中原的羯胡人甚至几近灭种。

如果没有冉闵的举动,人口渐多的胡人,必然会向江南进发,占据汉人的生存空间。两百年后的侯景之乱,侯景以八千胡兵起家,就能屠尽江南,如果不是冉闵在胡人腹地起兵,这一天就会提前两百年到来。

冉闵由胡人养大,但篡位夺权,还颁布了杀胡令,杀光了养育自己的胡族人,在道学家眼中看来,行为自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但,他仍是五胡时代的汉人之光!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一

冉闵死后,四周的势力立刻如噬血的蚂蟥,迫不及待的扑上来分取他的遗产。

当然,因为军力分布的原因,大头都被燕国囫囵吞下了,其它的势力并没能拿到多少好处。但这其中,燕国最想要的一件宝物,却落入了东晋的手里。

东晋用的还是异常卑劣的手段。

冉闵一死,慕容儁立即派兵去接收魏国的土地。他派出的人选很有意思,是脾气暴躁、能力一般的慕容评,并且搭配了一个刚刚投降的前冉魏中山太守侯龛。

把侯龛这个降将放在前锋里,表示慕容儁希望速战速决,愿意用受降的方式得到冉魏的土地,以快速打通进入中原的道路。侯龛就是他给冉魏残余兵将树立的一个榜样:你们看,我受降很有诚意的,投降我,你们也将得到重用。

侯龛这个成功案例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过之处,城池皆降。

但是,以慕容评作为主帅,这就很有趣了。

这个人是慕容儁的叔叔,军事能力只能说一般。明明急不可耐,但慕容恪这个绝世名将就在手边却不用,而要启用一个才能平平的人物来领军,帝王的心思,霸气到极致,也阴暗到极致。

擒获冉闵之后,慕容儁就开始玩鸟尽弓藏,让慕容恪镇守中山,什么也不用干了,好好的歇两天。

开玩笑,抓获敌国皇帝,放在哪里都是旷世奇功,如果再放任他开疆拓土,那功高震主以后,还怎么制衡他?

这是很纯熟的帝王术,慕容儁玩得相当溜。

不过,算计太多的人,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给算进去,慕容儁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这一手操作,会让自己失去最想得到的那件宝物。

当接收大军畅通无阻的来到邺城之后,他们一路走一路受降的美好历程结束了。邺城不肯投降,魏国太子冉智和辅政大将军蒋干关闭城门,顽固拒守。

他们不敢投降。

汉人的传统,是不杀皇帝的,曹魏和晋朝灭了蜀吴,都是把两国的皇帝迁到自己的首都来,好好的当猪养,还封了官做。但胡人入主中原以来,早就摒弃了这个优良传统,刘聪就杀过两个晋朝皇帝。此时冉魏的其它官员将领敢降,但冉智和蒋干不敢,作为国家的政权象征,慕容儁多半会杀了他们,以彻底摧毁冉魏政权的影响力。

对于他们来说,抵抗已经没有了希望,下场百分百是城破身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过放下武器的话,只怕马上就会被牵出去,像狗一样被剁下脑袋,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顽抗到底了,死得还比较有尊严一点。

如果是慕容恪在这里,以他的军事素养和一贯的怀柔手法,无论是攻城还是招降,都能很快搞定邺城。但慕容评没有这个能力,他在邺城下拖拖拉拉的磨了许久,直到急躁不安的慕容儁又派了另外一名大将慕舆根来助阵,两个月之后,仍然没有拿下城池。

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发生很多事了。

这两个月里,蒋干除了闭城自守以外,只干了一件事情:派人向东晋请降,求东晋出兵。

打不过眼前的大汉,投靠到另外一个大佬门下求庇护,这是很自然的心理。蒋干不敢投降胡人,但东晋和冉魏是汉人同宗,这点香火情还是有的,投降他们,好歹能保住一条性命,况且冉闵在世之时,就曾经动过成为东晋藩属的念头,现在投降晋人,也算是继承了冉闵的遗志了。

不过东晋的行事作风,蒋干已经深刻的体会过了,在冉闵跟北方诸胡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他们不肯出兵相助,前来收复汉家河山,反而暗地里诱降走了冉魏的大片土地。彼时胡人势弱,晋人都不敢发兵前来,现在鲜卑骑兵声势无两,东晋这个骨头子里都透着猥琐的政权,怎么会敢来救自己?

所以,无计可施的蒋干拿出了一个巨大的筹码,以这个筹码的份量之重,相信东晋朝廷必定无法忍受诱惑,一定会派兵来的。

这个筹码,就是汉人王朝的传国玉玺,秦始皇用和氏璧雕的那块。在千年通行的观点中,谁得到这块玉玺,谁就拥有了无可争议的天道正统。

之前被冉闵打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石祗,就是假称玉玺在自己手上,愿意献给慕容儁,换取鲜卑人的出兵,引得打算看热闹的慕容儁立刻就派兵来救他。但其实,玉玺一直在冉闵手上,他篡了石氏的帝位后,顺便接收了皇家库房里的这件宝贝。

慕容儁无比的想当皇帝,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的一个魔怔念想。在抓到冉闵之后,他立刻急火火的发兵直抵邺城,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拿到这块玉玺,以证明自己的天命所归。

只不过,命运总是好开玩笑,有时候你拼命争取一样东西,但你为它所做的一切努力,却反而是在把它往对面推。

慕容儁派兵来抢玉玺,却逼得蒋干主动把它递给了东晋。

当然,这么珍贵的宝贝,蒋干也是不会直接拿出来的,他派出了两名使者,带着一封降表去找戍守寿春的东晋安西将军谢尚,表里言辞恳切的表达了想要进献玉玺的意思,不过需要朝廷亲自派兵来取。

各取所需,有买有卖,多好的生意。

但是,东晋此时的表现,再一次体现了这个王朝极度的下三滥之处,他们没打算正正当当的做这笔生意,既想要玉玺,又不想出力,那就只剩下一招了:骗!

蒋干的使者刚走到黄河边上,附近的一个晋将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这个人叫戴施,军职是督护,类似于后世的政委一职,所以要求从业者胆大心细,对心理学要有很好的造诣。

戴施是这个行当里的佼佼者,他将展示一场奇迹:慕容儁数万大军都没能搞定的事情,他只靠自己个人的不要脸和不要命,就轻松完成。

在听到冉魏打算用传国玉玺换取朝廷的出兵之后,戴施立即就意识到,一场奇功就在眼前,他决定帮朝廷免费拿下玉玺,立下这项不世大功。

于是,他火速带着自己的小部队转移驻地,跑到了黄河边上的棘津,在这里堵到了蒋干的使者,要求由自己亲自护送玉玺去建康,到时候也好在朝廷里帮冉魏美言几句,多好的事情——蒋干幸亏是多了个心眼,没有让使者带着玉玺上路,不然的话,戴施百分百不会来软的, 而是直接下硬手开抢了。

使者不傻,一看就知道这个厚颜无耻的兵痞是想在献玺当中插上一手,捞取功名,但对方是自己打算投降的宗主,自己还想着寄人篱下,也不能强硬的拒绝,于是左右为难之下,只能派人回邺城,把半道遇无赖的事情上报给蒋干,将皮球往上踢。

蒋干也很为难,而且很恼火。

传国玉玺是他手里唯一的筹码了,他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督护的保证,就直愣愣的把筹码交出来,但这个督护又挡在自己去东晋的必经之路上,绕又绕不开,打又打不得,而且门外边还有几万鲜卑大汉,时时刻刻等着进来烧杀抢掠,时间拖得越久,下场越惨。

这个人实在太讨厌了!

但戴施远不只让人讨厌而已,事实上,这人有他自己的优点,就是执行力高到可怕,一旦认定的事情,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完成,付出任何代价都豁得出去。

哪怕这个代价是他自己。

于是,在困守邺城一个月以后,蒋干惊喜的接到通报,城外突然来了一队东晋的援兵!

大喜过望!

只是,在登上城头看了一眼之后,蒋干发现,这队援兵,居然只有区区百余人,这么点人马,也不知道是来救援的还是来陪死的。

蚂蚁也是肉,一百多人也是人,不能不要,于是蒋干把这队救兵放了进来。

进来之后,一番自我介绍,蒋干才知道,这个冒死前来的义士,居然就是之前拦住了自己使者的东晋将领戴施。

不管怎么说,敢以身犯险,前来援救已经处于绝境的孤城,这事情本身就非常让人钦佩,更何况,蒋干还是被救的那个,孤立无援久了之后,突然得到一个朋友,蒋干感动到想大哭一场。

所以,在听到心目中的义士戴施分析局势,说如今燕寇围城,传国玉玺一时也送不走,不如把它拿出来交给自己保管,那他就会马上策马禀报晋天子,天子听到蒋干这么有诚意,一定就会多多的发兵发粮来救邺城,这么一番分析之后,蒋干立即就答应了。

一方面是真感动,另一方面,反正你戴施还在邺城内,就把玉玺放在你身上,你又能玩出什么花来呢?

所以,蒋干不再犹豫,郑而重之的把玉玺拿出来,交给了戴施保管,以示真诚。

然后,他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晋人是何等的无耻与狡诈。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二

拿到玉玺之后,戴施宣称他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蒋干的诚意,为此他也将拿出一部分诚意来,派人持他的令牌出城,从枋头押解一部分军粮进邺城,以解蒋干的燃眉之急。

当然,这是表面上的说法,他的真实意图,是借这个名头,把玉玺藏在出城押粮者的身上,只要出了邺城,到了枋头,就是晋军的势力范围,到时候爱怎么玩怎么玩。

这个招数并不高明,可以说极其的冒险。只要蒋干不是傻子,对这些晋人稍微保有一点点戒心,在押粮队出城的时候搜一下身,戴施这一百多号人就要彻彻底底的完蛋了,暴怒的蒋干必定不会放过他们,甚至把他们剁碎了拌到粮食里也有可能。

但是戴施并不怕,他之所以敢玩这一手,并不是因为他蠢,而是他有十足的把握,蒋干一定会中招。

因为这个提议,正正好好的戳中了蒋干的软肋。

邺城已经没粮了,蒋干正处在极度抓狂的状态之中,只要能弄到粮食,让他做什么他都肯。

按理说,戴施作为刚进城的客军,现在身份模糊不说,而且蒋干既然打算投降,必定不会把弱点展示给他看,这样就卖不出好价钱了,蒋干不至于让他一进来就发现缺粮的现状。

只不过,这一点已经实在瞒不住了。

戴施进城的时候,他看到了城内守军的食物,这种食物虽然干枯发瘦,但看得出来,仍然是十分美丽的。

是石虎曾经在全国搜罗来填充后宫的少女。

为了得到这些美貌的少女,石虎在境内大肆抢人,荆扬两州有女儿的人家甚至逃散一空。在经历了与家人离散的痛苦、独守深宫的孤寂、外面连番大战的恐慌之后,这些一生被命运捉弄的红颜们,甚至连求一个悲剧收场也不可得,她们的结局是惨剧,明明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人,却要以牲畜的身份走向生命的终结。

当历史的车轮碾动的时候,女人永远都是垫在轮下的牺牲品。

看到这一幕的戴施,立即就知道自己只要以粮为饵,哪怕编的谎话漏洞百出,也足以让蒋干上钩。

缺粮缺成这样,哪怕只有一丁点得到粮食的希望,也足够让城内的困兽们失去理智。

他成功了。

蒋干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戴施的建议。他看到戴施自己还留在城里,就仍然没有起疑心,百般感谢的把押粮队放了出去。

他没想到的是,戴施这个人又不要脸又不要命,非常豁得出去,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自己留在危机四伏的邺城里当烟雾弹,也要把玉玺骗出去。

玉玺夹在他的运粮使者衣兜里到达枋头以后,又被他的上级谢尚以三百骑兵昼夜兼程送到建康,再次收入东晋囊中。

确实是东晋一贯的行事风格,猥琐、阴毒、下流,从不敢以堂堂正正之势与敌人对阵,但论起耍阴谋诡计,胡人罕有其敌,每每能把敌人阴到晕头转向,然后偷偷的从敌方身上切一块肉下来。

而对于还在邺城里望穿秋水的蒋干来说,事情就没那么快活了。

尽管他不知道戴施是在算计他,但他也没有再等下去,而是开始自己想办法。

因为宫女吃完了。

石虎在世时,拼命抢了三万多少女进宫收藏,现在,这些宫女终于被当成菜人吃光了。

这对她们来说,或许是件好事,总算是不用再留在这个漆黑的世界上受罪了。

没饭吃是不能等的,一等就饿死了,一定要在饿到没力气之前,找到活命的法子。

蒋干的法子很简单,作为冉闵的部下,他的行事有非常浓重的冉闵风格,简单、直接,不过脑子,直达目标。

他直接打开城门冲了出去。

此时他满打满算,凑出来五千还有战斗力的士卒,他就带着这五千人,出城挑战慕容评,希望复制冉闵的辉煌,以千敌万,还能获胜。

戴施是个优秀的戏子,讲究做戏做全套,在这个时候,也带着自己的一百多晋军,一起出城作战。

然后,魏晋联军就被鲜卑人砍了个七零八落。

并不是人人都是猛将,冉闵这样的战神,千年才出一个,他能以一千骑兵大破七万敌军,但不代表蒋干也做得到,蒋干把人带出去,甚至都没能把他们再带回来。

出城的五千兵,被鲜卑人一仗砍死了四千多。

蒋干跑得快,鲜卑人的大刀伸过来之前跑回了城内。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脸厚心黑胆子大的戴施。

倒还是有一个好消息的,就是人都死了,缺粮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这下真没希望了,城里连守兵也没有了,燕军只要抬脚踹一下门就能进来,除了等死,还能怎么办?

或许还真有一个办法。

逃!

而且一定要在燕军进城之前逃出去,以现在城池的虚弱状态,能守得住燕军一次进攻就算超常发挥,能扛住两次就是奇迹了。

不过,燕军并没有攻城。

他们是被请进来的。

城中一个不甘心接受命运蹂躏的校尉发了狠,决心跟死神抗争一下,于是在夜里偷偷打开了城门,把燕军放了进来。他又不是皇帝或高官,鲜卑人走进来未必会要他的命,但如果是打进来的,他就必死无疑了,既然如此,当然要争取一把。

蒋干和戴施也逃掉了。

得益于戴施强大的执行力,当晚在燕军进城以前,他已经拉着蒋干做好了逃命的装备,主要就是一根绳子,他们抓着这根绳子,从燕军没有进攻的城墙上,把自己吊了下去,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或许是觉得愧对冉闵的托孤,从此以后,蒋干也在历史中消失了。

放绳子下城,需要有高超的身手,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蒋干和戴施这种老兵油子可以,但冉魏的皇后、太子和文臣们,就没有这个本事了。

他们被鲜卑人全部包圆,无一落网。只不过,有的是活的,有的是死的。

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等高官,没给鲜卑人俘虏自己的机会,都在燕兵进城以后,自杀殉国,追随冉闵而去。

冉闵并不是一个好施恩义的人,相反,他对部下称得上刻薄,但依然有这么多人矢志不渝的追随他,甚至在他死后仍不变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赵灭亡之时,可没什么忠臣跳出来自杀明志。

冉闵虽然残暴,但他在群胡环伺中所建立的汉人政权,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

至于皇后董氏、太子冉智等人,则被慕容评打包送到了蓟城。这是敌国政权的代表,非常难得的收藏品,燕皇一定会喜欢的。

事实上,慕容儁确实很喜欢。

倒不是因为得到了这两个顶级收藏品而高兴,事实上,他最想要的是传国玉玺,有了这个东西,他就有了称帝的最好理由。但城破之后,抓来被俘的高官皇族一审,大家都只知道东晋来的戴施揣着玉玺,但东西被他弄去了哪里,则一概不知,慕容儁就是想去抢也没个方向,这让他很郁闷。

不过幸好,慕容评给他弄来了两个冉家人,这就好办了。

没有真货,我自己代工一个A货出来顶一下,也是可以救救急的。

于是,慕容儁对外宣布,魏后董氏在城破之后一直带着玉玺,一路千里迢迢的送到了蓟城,献给了他。这是极大的尽忠行为,为此慕容儁给董氏发放了一个“奉玺君”的爵号,另外连她儿子冉智也不杀了,赐爵海宾侯,以表彰她的忠心举止。

这是天命让慕容氏得到玉玺,接下来的流程就很清楚了,当然是百官共上尊号,请慕容儁接受天意,勉为其难的当这个皇帝。然后慕容儁三次拒绝,百官三次固请,就可以登位了。

不过这时候,东晋人非常不给面子,他们弄出了一件事情,还搞到天下皆知,让慕容儁简直颜面扫地,连眼看就要实现的皇帝美梦也要碎掉了。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三

慕容儁一代人杰,鲜卑人原本是个武力值极高而存在感极低的民族,在五胡乱华的早期,主要身份是作为晋人的打工仔,提着脑袋帮晋朝各个军阀砍人,赚点劳务费。但在慕容儁这一代,情况有了彻底的改变:他的老爸慕容皝基本完成了鲜卑部族的统一,而他则再接再厉,把鲜卑从蜗居东北的小部族,发展成了占据中原的大燕帝国。

这么样一个人,不管怎么看,做事情都应该滴水不漏,不会授人把柄的。不过在玉玺这件事上,他确实做得毛毛躁躁,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他只是抓到了冉闵的皇后和太子,就捏造了一个"魏后献玺"的故事出来,能说得过去,在操作上也能瞒过不少人。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破绽,那就是:真正的玉玺到底去了哪里?

如果魏国皇后献完玺之后,真正的玉玺突然在什么地方冒出来了,那就好玩了,天下人会怎么看燕国?

这种可能性非常的高,毕竟是块金子就很难被埋没,玉玺这种级别的宝物,更是稀世珍品,总有一天它会冒出来的。慕容儁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潜在的隐患,不过他依然毫不犹豫的自己造了一个A货出来,只能说,他太需要这个东西,来把自己往皇位上扯一扯了。

只不过,东晋人不体谅他。

谢尚接到戴施派人暗送过来的真玉玺,马上就大张旗鼓的派了一支仪仗队,把玉玺一路敲锣打鼓的从枋头送到建康,搞得天下皆知。

这让慕容儁很没有面子,但是又无可奈何,而且还异常的愤怒。

我出了那么多兵,打了那么久的仗,一大目的就是想搞到这块宝贝。晋人什么都没出,居然就把玉玺弄到手了?而且还让我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这场献玺的闹剧,现在要怎么收场?

这两种投入产出实在太不成比例,慕容儁为此极其的恼火。

不过,他一世枭雄,也是非常擅于学习的,这次从东晋的身上,他就学到了十分有益的好东西:不要脸。

最初的恼怒过后,慕容儁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就当天下人都是瞎子聋子,强硬的以这块假玺登基:反正他的铁蹄之下,无人敢指出这个事实,而不在他兵锋所指之下的东晋,又隔得太远,只能派个使者来来回回的传话,拿不出实质性的威胁来。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干了。

于是,慕容儁接受百官的劝进,登位称帝。他坚持称自己得到的玉玺是真的,为了证明这一点,还信誓旦旦的将自己的开国年号定为"元玺",加以佐证。

只要坚持说谎,就能骗得自己也相信。

正好这时候,东晋的使者到了。

在此之前,燕国是向东晋称臣的,慕容儁还有东晋的封爵。现在他自己给自己升了职,已经是皇帝了,跟晋天子平起平坐,如何对待使者,就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如果他真有玉玺在手,还可以向东晋显摆一下,但他自己知道,手里的这块玉玺是假的,这让他十分的没有底气。

所以,他只对使者传了一句话:"你回去,告诉你家天子:我得到中原百姓的推举,已经是皇帝了。"

这番话显得很是没有气势。只是阐述了一下自己称帝的事实,还害怕说明不了对方,特地说明了原因,是得到了中原人的认可,话语仍然像是在对上级汇报,也完全没有提及以后我们两方地位就平等了之类的话。

因为他心里没底。

不过,这种心虚,仅仅是在名分上,他缺乏名正言顺的道统,但他可不缺实力。

慕容儁称帝之后,燕国接收了冉闵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北方最为强盛的势力。为了更好的控制中原,慕容儁把老婆孩子都从东北迁到了蓟城,军威日盛,与他接壤的敌人纷纷来降。

苻秦的河内、黎阳;东晋的兰陵、济北、建兴,都投降了燕国。甚至早年前叛逃燕国的高官,此时又再次叛逃了回来。东北的高句丽,一向奉晋朝为正统,跟燕国打来打去了好多年,此时也派遣使者过来进贡,以示降服。

甚至连姚襄也降了,这个非常有乱世主角气象的枭雄,也向慕容儁上了降表。虽然只是态度上的服软,实际上姚襄仍是独立行动,但这也是辉煌的胜利。

除了同族人不太服他。

段氏鲜卑此前在石虎北伐的时候,被慕容氏阴过一把,慕容氏的起家资本,就是在那一次从段氏身上咬下来的。此时段部鲜卑的首领是段龛,当年跟慕容皝打得你死我活的段兰之子。在后赵灭亡之后,段龛趁着中原大乱,带领部族占领了山东半岛,给自己封了一个齐王来做,而且得到了东晋王朝的封爵。

因为历史的原因,段氏和慕容氏一向是水火不容的。现在眼看着仇人走上人生巅峰,段龛自然不快乐,不过他实力有限,只能用死不投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顺便写了一封满载并不美好的祝愿的信,送给慕容儁,祝他早日遭到篡位的报应。

以前大家都在深山老林里放牧的时候,互相骂两句是很正常的,反正都是穷光蛋,阴损一下也不会少块肉,喷完了继续抢地盘。不过现在不一样,慕容儁已经是皇帝了,皇帝是不可以被骂的,谁敢骂皇帝,就得准备好承受天子的怒火。

挨了骂的慕容儁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骂回去了之,而是勃然大怒,立即派出了军队,来让这个不开眼的小老弟感受一下,什么叫暴发户的尊严。

鲜卑人的战斗力天下无双,段氏虽然已经被打得没落不堪,但仍然比东晋和后赵的势力要难对付得多,身为鲜卑人的慕容儁,对此有很深的认识,于是,他一出手就派出了燕国的王牌:慕容恪。

有这个超级猛将出马,必然手到擒来,或许个把月就能打个来回了。能派出这个自己一直忌惮的弟弟,可见慕容儁确实是恨透了段龛的表现,人一旦成了上位者之后,尊严的阈值也会升得很高,多少大人物,都是因为一点面子受损就大失方寸,最终翻了船的。

只不过,慕容儁没想到的是,即使是自己天下无敌的弟弟出马,这场仗依然打了足足一年。

并且还并不是因为段龛能打。

除了冉闵,任何人在慕容恪面前,都没资格提“能打”这两个字。

事实上,段龛并不够猛,甚至在慕容恪来之前,他还抢时间干了一件自毁长城的事情。

他的弟弟段罴,一向在族内有着智勇双全的名声,既擅长在战场上砍人,又擅长在朝堂上算计人,堪称部族多面手。

不过他的表现证明,他其实不是真的有智慧,而只是有些小聪明罢了。

因为在慕容恪的大军席卷而来,离段氏鲜卑的老巢广固只有一百多里的时候,段罴向族长哥哥提了个意见:

“慕容恪善战,而且兵多,如果让他包围了广固城,只怕我们想投降,他也不会接受了。不如哥哥你坐镇城中,我带着族内勇士去和他大战一场,如果赢了,哥哥你再出城来追击败兵,如果我输了,哥哥你再出来投降,好歹也能封侯。”

这条建议充满了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但其实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其中一个核心的漏洞就是:如果他拉着城里的精锐跑到外面,先投降了燕军,掉过头来攻打段龛怎么办?

如果他这么做,岂止能被燕国封侯,封王都是小的。

他表现得实在太讲义气了,完全是把自己陷入了有死无生的境地,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就很让人害怕。

但是,这并不是段罴只有小聪明的证据,如果他真是出于这个目的,那这条建议毒辣且深沉,非常能够展示耍阴谋诡计的高端水平。

真正体现出他没有智慧的,是他为这条建议所做的一件诡异的事情。
楼主:胡不归0304  时间:2020-04-21 11:37:32
九十四

段龛童年的时候,家里的营帐旁边,住着一位姓慕容的叔叔,很和气,也很威武,骑马射箭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按理说,这个姓氏是自家的世仇,但是伯伯和父亲却对这位慕容叔叔非常客气。

长大一些之后,段龛才知道,这位叔叔名叫慕容翰,是当时慕容鲜卑单于的亲哥哥,因为足智多谋,而且擅长带兵,被单于弟弟所忌恨,所以在弟弟继位以后,单骑叛逃到段部,做了一个闲散的幕僚。

后来段部衰落,慕容叔叔还是回国了,据说是他的单于弟弟后悔当年对他的逼迫,两兄弟冰释前嫌,他得以回去继续为国效力。尽管慕容氏的强大对段氏不利,但作为小时候对自己很好的熟人,段龛心里还是有一丝为慕容叔叔高兴的。

然而又过了几年,有消息传来,慕容叔叔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单于弟弟赐死了。虽然燕国公布的明面原因,是因为他称病却在家里练习骑术,必然是想作乱,但段龛此时已经开始在权力场中摸爬滚打,他自然看得出来,慕容叔叔身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身为皇族,他威胁到单于的地位了。

有过这种经历的段龛,对于兄弟之间的情谊,有着天然的怀疑。身在王侯之家,兄弟并不代表亲情,相反,它代表的是争斗。

现在,段龛站到了当年慕容翰弟弟的位置,他同样有个智勇双全、名声极佳的兄弟,让他不得不时刻防范。此刻大敌当前,这个兄弟居然提出要独自带上主力部队,单独出去行动,这必然是不能被允许的,如果弟弟愚钝,还能放他独自领军,但既然弟弟聪明,那就只能把他按在自己眼皮底下,牢牢看管起来了。

所以,段龛第一时间就否定了段罴的提议。

段罴的不够聪明之处,此时体现了出来:在首领已经态度明确的拒绝之后,他依然坚持己见,不断的跑到段龛面前进言,坚决的请求让自己带兵出城。

这就很让人怀疑了。

部族里面,人人都知道段罴聪明,这么一个聪明人,却连最基本的人臣之道都忘记了,冒着激怒首领的风险,也要三番五次的要求出兵,而且出兵的结果还是去送死。一个聪明人突然干出这么奇怪的事,你会不会对他的动机起疑心?

段龛反正是起疑心了。

小时候就见识过兄弟阋墙的段龛,对这种事情的戒心一直巨大无比。而且吸取了慕容氏兄弟的教训之后,他的行动要狠辣果决得多——当年的慕容翰还能够从部族里逃跑,在外面游荡了几十年,如今的段龛可不会犯这个错误。

他直接斩了弟弟段罴,将可能的威胁彻底掐灭。

不过,段罴虽然意图可疑,但他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守城战从来不是闭门不出,敢进攻才可能守得住,段龛生在军人世家,砍人就是他的专业,这个军中常理他当然也懂。于是在杀了段罴之后,段龛亲自领军三万,出城一百多里,去迎战慕容恪。

很多时候,做事的方法不是问题,问题是谁来做。领兵这种事,段罴做不得,只能段龛亲自出马才行。人真的是很复杂的物种。

只不过,现在才去阻击,稍微晚了那么一点点。

如果是刚收到燕军来攻的消息就出兵的话,段氏可以稳稳当当的在黄河边上摆好阵势,把燕军拦在黄河对岸。倚水防守,优势是巨大的,进攻方渡河的时候太脆弱,很容易会被防守方趁虚而入。

但那时候段龛没空,他正忙着搞定自己的弟弟。现在家里边收拾干净了,但燕军也已经渡过黄河了。

有一点点可惜,但段龛觉得,问题不大。

这几年天下大乱,他趁机埋头发展,而且找到了东晋这个庞然大物做靠山,此时已经颇为强盛。燕国虽然可怕,但来的只是一支军队,他以全部兵力应战,未必就会输。

其实对于能否搞定他,燕皇慕容儁也没什么信心,他派慕容恪出征之时,曾经耳提面命,传授谆谆教诲:“段龛正是强大的时候,如果难以拿下,可以大军转向,拿下占据野王的吕护。”

慕容儁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当上了皇帝仍然不改屌丝本色,明明是去教训侮辱自己的段龛,但部队出门之前,他又算计着如果段龛不好对付,那打点别的秋风回来,也是可以的,总之不能走空,既然投入了,就一定要有产出。

不过,他有点多虑了,因为他的领军大将,可是慕容恪。

段龛带着三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准备在自己的主场上跟慕容恪狠狠的打上几场,一决高下。可惜目标没能实现,只打了一次,他就获得了慕容恪亲自赠送的大礼包:一场异常惨烈的大败,投降的士卒就有几千人。

幸好段龛跑得快,看到势头不对,就立马掉转马头,跑回了广固城里,关上城门固守。

于是燕军一路顺风的开到了广固城下,把城池团团围了起来。

形势一片大好,看起来只要趁段龛魂不守舍之际,发动攻城战,要不了几天就可以攻破了。不过,这时候慕容恪却出人意料的停了下来,只围城,不攻城。

面对前来请战的手下将领们,慕容恪解释了自己的行为:

“如果动用精锐攻城的话,很快就可以攻下来了,但是士兵们的伤亡一定也很大。自从进入中原以来,士兵们一直在打仗,连短暂的休整也没有,想起来我就夜不能寐,怎么能轻易的让大家去死。”

慷慨激昂,仁心厚道,尽显爱兵如子的名将风采!

不过,之前进攻冉闵的时候,他可不是这么做的。

那一次,他用铁链把五千精锐士兵锁起来,把他们变成无法移动的肉盾,用部下的血肉来消耗掉冉闵天下无双的进攻力,残忍无情的程度,堪称毫无人性,怎么现在突然就转性了,变得这么的仁义?

归根结底,慕容恪是好名的,而且还是当代揣摩人心的大师, 他的举动,总能让人甘心为他赴死,顺便还留下大好的名声。

比如这番话传出去以后,军队人人感动,士兵们迸发出了巨大的执行力,几天之内就在城下挖出了壕沟,筑起了高墙,把广固围得死死的,看得城内的段龛胆战心惊。

燕军甚至已经在外面屯田开荒了,看这个架势,他们是打算把这里围到地老天荒,固守等他们退兵是行不通的了,只能召唤外面的援兵进来。

援兵有两个。

一个是段龛的其它势力。在慕容恪来之前,段龛已经基本拿下了山东半岛,在广固城外,还有许多的城池是姓段的,哪怕他们就在外面打游击战,给燕军捣个乱,也能极大的减缓广固城内的压力。

不过,这些城池已经被慕容恪搞定了,用的不是军队,而是他之前发表的那番充满爱的讲话。

把这番话大力传播之后,慕容恪派出了自己的招抚队,向段龛辖境内的各个城池发出饱含诚意的招降,无往而不利,招抚队走到哪儿,哪儿就降。

甚至广固城下的本地百姓,也都争相给燕军送粮食。

这个援兵靠不住了。

不要紧,还有第二个援兵。

段龛是向东晋称臣的,还得到过东晋的正式封爵,他是东晋的镇北将军、齐公,在这种危机关头,当然要向东家大声喊救命,打狗也要看主人乐不乐意。

于是,他向建康派出了求援使者,请晋廷赶紧派兵过来。山东地面现在至少名义上还是姓晋的,要是不派兵的话,这里马上就要改姓燕了。

东晋的反应很快,立即就做出了反应:

晋廷在第一时间展示了自己是如何的不靠谱。

楼主:胡不归0304

字数:46076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16 06:33:23

更新时间:2020-04-21 11:37:32

评论数:7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